试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合集下载

高一人教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国际秩序

高一人教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主干基础知识掌握记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斗的原因是: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⑶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三)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它们之间争斗不断,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三)大战的影响1.(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但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虽然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仍保留了诸多特权,而且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租借法案》 珍珠港事件 东方慕尼黑阴谋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_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刚柔相济的政治艺术_浅析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
俾斯麦外交的以上各项特点都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实他的每一次重大外交实践基本上都具有上述特点,尤其后期更是 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外交的这些特点使之取得极大的成功,但同 时也潜伏着危机与隐忧。
四、深远的影响 俾斯麦主政德国近 30 年,其内政外交无论是对德国还是欧洲乃 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这方面看,在近代史上鲜有能 出其右者。 首先,对德国来说,俾斯麦一改过去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德 国在欧洲崛起。俾斯麦统一德国并维护统一的成果,使其成为欧洲乃 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次,对欧洲来说,德国崛起打破了旧格 局。德国统一后,欧洲强国奥地利沦为二流国家,法国在欧洲的优越 地位也划上休止符,意大利也借此实现统一而成为欧洲强国。俾斯麦 所开创的欧洲格局,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格局至今没有多大变化,由此 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再次,俾斯麦外交政策对当时的外交理念造成巨 大冲击,影响到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外交思想。俾斯麦推行现实外交 导致德国统一。他所奉行的国家至上主义与黎塞留一脉相承,并使之 逐渐占据外交决策的首要地位。而在此之前,欧洲大陆流行理想主 义、正统主义外交。俾斯麦把欧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排除在德意 志之外,显然是对正统原则逆其道而行之。曾任英国首相的迪士累利 对德国统一如此评价:“此一战事乃一场德意志革命,其政治意义远大 于上一世纪之法国大革命。往昔之外交传统一一被其打破,新天下产 生于焉,均势已遭全毁。” 由于欧洲原有均势被俾斯麦打破,而此后 20 年间,俾斯麦完全凭 着自己的外交手腕和稳健自制的外交作风,通过构建新的联盟体系, 营造新的均势,维持了欧洲的和平。俾斯麦离职后,德国人或欧洲列 强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欧洲局势和处理各国间的矛盾。后来的德国决 策者只记得三次王朝战争,却忘记了在战争中俾斯麦费尽心血的妥 协,以及统一后必须改持稳健温和路线。当德国无法维持均势以保护 自身安全时,便毫不迟疑地进行军备扩张,最终走上战争和失败的道 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得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其得失
俾斯麦时期在军队建设和军事计划的 制定方面, 都没 有 超出大陆政策的 范围。德 国海岸 线短, 陆地 疆界 线长, 海 洋 国土面积小, 经济基础重点在内陆, 安全 威胁主要来 自陆上, 应该以陆军建设为 主。俾斯 麦认识 到德 国地 缘环境 所蕴 含 的巨大威胁, 把建设强大的陆军作 为重点。甚至 在他下台 以 后, 当有人想争取他 支持 建立一 支远 洋舰 队时, 俾斯 麦都 没 有同意, 认为这会削弱陆军的力量[ 5] (P306) 。俾斯麦时 期, 海 军 的规模是有 限的, 它的主 要作 用是防 守海 岸线和 保护 贸易。 直到 80 年代, 德国海军除了少数铁甲 巡洋舰 以外, 主要由 鱼 雷舰和海防舰艇组成。
一方面对付随时准 备进 攻的 敌人, 另一 方面 对付动 员迟 缓 的敌人。我们能否调动 我们 的大 部分作 战兵 力先去 对付 一 个敌 人, 然后再去对 付另 一个 敌人, 仅仅 取决 于定下 决心 是 否及时。但 普法 战 争的 经 验使 老毛 奇 很快 又改 变 了想 法, 1871 年春他就得出了不能在两条战线上 进行速决 战的结论。 他写道, 德国 不能指望 在短 时间 内以一 次迅 速而成 功的 进 攻摆脱一个敌人, 然后再去进攻 另一个敌人。 我们刚刚认 识 到, 要胜利结束对法国的斗争是何等艰 难 [6]( P169) 。他在 1890 年 5 月也着重 谈了 这一想 法。他说: 几个 欧洲 强国 将开 始 交战, 它们已空前未有地武装起 来了。其中任 何一国都不 可 能在一二次进军中 被削弱 到认 输的地 步。[6]( P170) 但是, 老 毛 奇关于未来战争要持续很长时间的主张, 以及 不能在两条 战 线上进行速决战的警告, 对后来军事 战略的制 定并没有产 生 决定性的影响。
总的来看, 俾斯 麦时期 国家 战略的 运筹 是成 功的, 成 功 的关键在于他对地缘政治和德国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十九世纪末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

十九世纪末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

十九世纪末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发表时间:2016-09-19T10:35:51.05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闫淑君[导读] 德国在1971年统一后,资本主义便迅猛发展,迅速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于是在对非洲的殖民扩张上也毫不示弱。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110068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

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关键词:十九世纪末;德国;非洲;殖民扩张德国在1971年统一后,资本主义便迅猛发展,迅速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于是在对非洲的殖民扩张上也毫不示弱。

在1976年时在非洲没有寸土殖民地,然而到了1912年在短短40年里已经有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非洲总面积的8.2%,[邓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页]可见其扩张迅速。

在其扩张过程中,受国内的外交政策影响十分大,并且由于高层决策人员的更换,殖民也呈现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关于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国内专题研究的很少,都附带在德国史和非洲史的研究中.关于德国史的国内研究状态,都主要对德国对某一国家进行详细叙述。

本文将着重从德国十九世纪末的对外政策方面来探究他殖民的进程,与其他国家冲突中体现他殖民扩张,以及独有的殖民特色。

一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由于德国在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发展过程,时时受到国内因素和欧洲形势的影响,摇摆不定[邓家馨:《殖民主义史。

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9页]。

因此以下着重从德国的对外政策影射德对非洲的殖民扩张。

1.俾斯麦时期相对保守的外交政策1817年德意志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的均势。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郑春荣【内容提要】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

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

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 德国 时代转折 外交战略转型2022年2月27日,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仅3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一次历史性演讲,宣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一次时代转折”,并为此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如今,这一转型已被命名为一场“时代转折”。

[1]此次转型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打破了德国历史上的诸多“禁忌”,而且昭示着德国想在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领导角色。

基于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将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转折”产生重要影响。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及其动因朔尔茨在上述演讲中提到了“时代转折”赋予德国的5项任务:一是给予乌克兰财政与军事援助;二是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三是避免战争外溢到其他国家,为此坚持北约的互助义务;四是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将国防支出提高到北约所要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以及调整能源政策;五是继续坚持和平解决冲突的理念,保持与俄罗斯对话的渠道,强调与盟友及“志同道合”伙伴的团结。

[2]朔尔茨的表态在诸多方面意味着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范式变革。

首先,突破了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

1971年德国《联邦政府关于输出武器和其他军备物资的政策原则》规定,“德国不允许向危机地区提供武器和与战争有关的其他军事装备”,而且现政府此前在《联合执政协议》中还曾计划收紧军备出口政策,并推动欧盟出台《武器出口条例》。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经济动因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经济动因
收 稿 日期 :0 6 0 — 1 20 — 4 5
作者 简介 : 勇( 9 0 ) 男, 陈 1 8 一 , 安徽 霍邱人 , 助理研 究 员, 主要从 事世界 近 现代 史研 究 。
17 8 1年 德 意 志 帝 国 建 立 , 得 欧 洲 大 陆 国 变 化 的 决 定 因 素 , 济 实 力 增 强 是 威 廉 二 世 推 行 使 经 家 力 量 对 比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统 一 后 的 德 国 “ 界 政 策 ” 基 础 。到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前 夕 , 世 的 德 直 到 一 战 前 , 直 在 欧 洲 乃 至 世 界 的 国 际 关 系 中 国 已 成 为 一 个 全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工 业 化 国 家 。 这 一 都 扮 演 着 重 要 的角 色 , 而 年 轻 的 帝 国也 并 非 可 然
当然 , 国 外 交 政 策 的 转 变 并 非 一 蹴 而 就 , 德 10 2 0千 吨 , 国 为 1 5 德 3 0千 吨 。 钢 : 国 为 3 3 千 英 67
吨 , 国 为 5 2千 吨 , 国 为 1 1 法 8 德 6 4千 吨 。 棉 织 品 :
16 8 9年 英 国 为 9 0 千 吨 , 国 为 9 5 法 4千 吨 , 国 为 德
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9世 纪 末 2 1 0世 纪初 , 一后 的德 国无论从 经济发展 还 是社 会 变化 都 已发 展 为一 个现 统
代 意 义上 的工 业化 国家, 为上层 建 筑的基础 , 作 它也 必然会促 使德 国外 交政 策的 转 变。 关键 词 : 工业 ; 步 ; 进 社会 ; 发展 ; 策 ; 变 政 转 中 图分类 号 : 1 0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 1 — 1 2 (0 6 0 —0 6 —0 F 1 A 0 9 172 0 )3 03 4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实践之一,其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在战略层面上,俾斯麦主要采取了血与铁的政策,通过战争来推动德国的统一。

而在统一完成后,俾斯麦则转变为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以维护德国国家利益和实现稳定的欧洲格局。

在统一前,俾斯麦通过实施战争来消除德国周围的敌对势力,从而为德国统一铺平道路。

18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他先后领导了三次战争,包括德丹战争、奥地利普鲁士战争和普法战争。

这些战争的目标是分别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从而削弱对德国统一的阻碍。

在这一过程中,俾斯麦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外交手段,通过结盟和割地等手段,巩固德国与其盟友的地位,确保德国的优势地位。

然而,一旦德国统一完成,俾斯麦意识到战争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为维护德国的利益和确保国家的稳定,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外交策略。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俾斯麦致力于建立德国的国际地位和稳定的欧洲秩序。

他主张保持与欧洲大国的平衡关系,防止德国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并同时通过维护德国利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来使德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的核心是“不结盟主义”,即避免与其他强国结成军事同盟,以免牵扯进与其他国家的战争。

相反,他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俾斯麦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法团争端,并成功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而在与奥地利的关系上,俾斯麦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以和平方式解决了与奥地利之间的争端,确保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除了不结盟主义外,俾斯麦还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内政改革来推动经济的繁荣。

他实施了俾斯麦式保护主义政策,通过高关税和财政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并通过建设铁路和改善农业生产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德国成为欧洲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为国家的外交事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实力。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890年是近代德国外交史的一个分水岭。

是年3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这宣告了俾斯麦外交体系的终结。

对于欧洲来说,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德国新的领导人——威廉二世为德国外交战略设计了所谓的“新路线”政策。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构建以“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为基点,明确了统一后的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

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和孤立法国,并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联合奥匈帝国,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

根据这张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缔结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德国皇位,在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便积极对外推行“世界政策”。

“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他试图把德国从一个欧陆国家变为世界帝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世界列强争霸世界。

正如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德国的对外关系

德国的对外关系
21
施罗德时期(1998-2005)
默克尔时期(2005—今)
22
1、出兵科索沃和阿富汗:助美反恐 、出兵科索沃和阿富汗: 自二战以后德国联邦国防军首次出现在北约以外的 领土上。 领土上。 2、强硬反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 2、强硬反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 与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一起, 与法国总统雅克 希拉克一起,施罗德强硬地反对 希拉克一起 2003年伊拉克战争,他拒绝对伊拉克战争提供任何军 年伊拉克战争, 年伊拉克战争 事支持。他的反对导致了美国和德国之间政治摩擦, 事支持。他的反对导致了美国和德国之间政治摩擦, 象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作为美国最重要和亲 密的伙伴关系终结。 密的伙伴关系终结。
19
科尔政府汲取了施密特失败的教训。当年俾斯麦看到 调停的好处微乎其微后,转而寻求结盟,科尔同样返回 到“萨布洛夫法则”上,迅速修补受到损害的德美和德 法关系。同时,波恩政府准备再次恢复由它在欧洲体系 内的地位所决定的作用,即德国仍然属于西方,但它将 向苏联伸手。然而不无讽刺的是,就在两个德国彼此承 认各自的永久存在和合法性时,民主德国的丧钟已经敲 响,已经不做统一大梦的联邦德国被逼上了统一之路。
7
二、“德国奇迹”的具体表现 德国奇迹”
1、工业产量的增加 2、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年 份 1949 1955 1961 1965 1970 1975 1978 工 业 生 产 指 数
18
40
60
70
100
105
118
8
三、“德国奇迹”的原因 德国奇迹”
1、内因 、
①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 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 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 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 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 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 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 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 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国外理论动态·2012 年第 10 期 论的真 正 意 义 所 在。 正 是 伴 随 着 这 场 关 于 “广义文化” 的讨论, 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 策开始冲破意识形态束缚, 政策半径向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延伸, 尤其为民间文化交 流和沟通注入了活力。 换言之,70 年代后, 联邦德国又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外交认同的范 , 把文化外 围,通过具体的 “新东方政策 ” 交的半径不断向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延伸, 与此同时还把触角 向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进一步延展 。 综上所述,战后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策 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文化外 , 文 化 外 交 “权 力 政 交政 策 的 “单 边 性 ” 治” 的宣传工具特性被 “合作政治” 的和平 工具特性所代替。二是政策认同的广泛性和 多样性,特别是从 70 年代开始, 政策对象 已经不再局限于西方内部, 而是不断扩大认 同范围,在文化互动中把自己的文化政策角 色定位在 “文 化 合 作 伙 伴 ” 的 角 色 模 式 之 中,以构筑联邦德国与不同价值观信仰国家 的文化外交新政策体系。 不是德国的欧洲” 的外交行为逻辑, 即欧洲 主义政策。面对冷战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情 绪重新抬头的潜在可能, 德国必须重申朋友 式 “欧洲认同” 和世界范围的合作式 “伙伴 。时任歌德学院院长的希尔玛 · 霍夫 认同” 曼认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德国必须重视 文化的作用,它可以在维护和平和未来世界 秩序的调整中大有作为, 世界秩序重新调整 中的冲突问题随着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碰撞、 对立日益增多,文化的、 艺术的和人类精神 的联络与沟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为其 他的 ( 外交 ) 手段毕竟存在不可企及的边 界。换句话说,文化认同的差异可能带来的 误解和冲突只能用文化沟通和对话加以化解 和抚平,文化外交是心灵的沟通, 这种沟通 的方式不但不能削弱、 而且应该也必须纳入 统一后德国文化外交的基本战略框架之中。 另一方面,基于 “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 欧洲” 的理念,德国政界、学界和公民社会 组织开展了关于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 ” 应该 采取的 “统一欧洲对外文化政策 ” 的大讨 论。这个整体欧洲文化外交政策的议题和设 想颇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操作层面上, 虽 然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已经联合开展了针对 欧洲以外对象国的对外文化合作, 但目前来 看,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取代各成员国独立实 施文化外交政策的地步。 进入 20 世纪后, 以新生代政治家为主 要领导力量的红绿联盟政府于 2000 年制定 了具有政策指向意义的 《对外文化 2000 纲 。该文件充实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维护 领》 世界和欧洲和平的所谓 “文化预警机制 ” 的 新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外交提高和增强 国际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化解文化冲突的政策 新功能,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更加明 确了新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 任务 以及基本原则,并对一些不适应新世纪国际 政治新 挑 战 的 提 法 和 概 念 进 行 了 检 视 和 充 实,加入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概念, 并对这些 基本的政策概念进行了定义; 文件继续肯定

国关史第五章试题

国关史第五章试题

5.1试析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那些变化?一、普法战争:1、普法战争形势:1870年7月19日——1871年,普鲁士和法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影响深远的战争。

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法兰西帝国的垮台和德国的建立。

2、普法战争对德法两国的直接影响: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

二、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的变化:1、德法关系:1)普法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德国最终完成统一,国家走向强盛,法国却被严重地削弱了。

2)普法战争使原来欧洲大陆之间由各弱小国家组成的中间地带丧失了。

3)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目的是尽力孤立法国,拉拢英、俄,亲奥,纵意,扩大德意志的影响,加强德国在欧洲中部和西部的强国地位。

2、1873年三皇同盟1)背景: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其关键是处理好德、俄、奥三国关系。

2)过程:1872年9月6日,三皇在柏林会晤。

1873年6月6日,俄皇访问维也纳,俄奥签订《兴隆堡协定》。

10月22日,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结成三皇同盟,协定至1875年有效。

3)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同盟十分脆弱,但其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3、1875年4——5月德法战争危机:1)英奥俄干预普法战争后欧洲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德国大肆渲染法国对德国的威胁,法国呼吁欧洲各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政策给与干预和抵制没,使得法争端有了国际性。

2)1874年迪斯累利上台,英国改变了不介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照会欧洲各国,要求采取一致立场,用外交方式平息德法战争危机。

英与俄在中亚问题上达成和解,劝告德国消除对法国的误解。

俄要求德保证不进攻法国,俾斯麦被迫接受。

奥借助俄表明不希望危机升级。

3)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德国外交研究

德国外交研究

德国外交政策研究德国概况历史变革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

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

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

11月9日,“柏林墙”开放。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

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

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

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摘要】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是十九世纪的重要外交策略。

俾斯麦外交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强大,通过扩大德国领土和削弱邻国的实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俾斯麦外交的主要手段包括发动战争、签订条约和外交联盟等。

在策略转变方面,俾斯麦从积极扩张外交政策向维护已有领土秩序转变。

俾斯麦外交的成果包括成功实现德国统一和确立德国的大国地位。

总结来看,俾斯麦外交对欧洲外交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后续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的教训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统一时期,俾斯麦外交,战略目标,战略手段,策略转变,策略实施,成果,总结,影响,启示。

1. 引言1.1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是19世纪中期至末期欧洲外交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此时期,俾斯麦作为普鲁士宰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成功地实现了德国帝国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展现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

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和手段,影响深远,被视为现代外交的典范之一。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以其明智的战略和灵活的策略著称。

俾斯麦的外交战略目标主要是确保德国的强大地位和维护与周边大国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俾斯麦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联合俄国、维护与奥匈帝国的关系和与法国的博弈等。

俾斯麦外交的策略转变体现在他对外交形势的准确分析和灵活变通的应对策略上。

他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外交挑战,使德国在外交舞台上屹立不倒。

俾斯麦外交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德国帝国的统一和地位的确立上,为后来的德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展现了战略眼光和策略智慧,对当今外交领域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俾斯麦外交的影响深远,为德国和欧洲的历史进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 正文2.1 俾斯麦外交的战略目标1. 维护普鲁士的实力和地位:作为普鲁士的首相和外交官,俾斯麦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的地位和实力。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_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_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9-07-02[作者简介]沈劼(1983 ),男,辽宁开原人,硕士生。

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沈 劼(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本文着重考察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转变发生的国际、国内和个人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德国作为一个中欧大国,在转向争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其外交政策的得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关键词]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威廉二世;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09)05-0066-05Fro m B is m arc k t o KaiserW il hel m IIt he Transiti on i n Forei gn Poli cy of D eutschesK aiserrei ch and its InfluenceS HEN J ie(School ofH istory ,W uhan Un i v ersity ,W uhan H ube i 430072)[Ab stract]T his a rtic l e f ocuses on i nvestigati ng the transiti on process i n fore i gn po li cy of 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and analyses the i nternationa,l dom estic and persona l factors wh ich lead to its transiti on .Further mo re ,it also discussesthe i n fluence o f the transiti on o f f o re i gn po li cy o f D eutsches K a iserreich on the i nternationa l po litica l relations o f t hat ti m e .The ga i n and loss o f the f o re i gn po licy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 fG remany fro m a Centra l Eu ropean great pow er to a G l obal hegemony are w orth consi der i ng .[K ey words]D eutsches K a i serre ich ;B i s m arck ;K aiser W il he l m II ;fore i gn po licy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之间的 均势!。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一、概述德国,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其对外文化政策在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多元且深远,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弘扬德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实施方式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们理解和借鉴德国的文化外交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等。

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二战后,德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开始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在内容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交流、文化艺术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德国政府通过设立各种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交流项目、资助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德国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德国也注重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本国的文化生活。

在实施方式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德国政府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民间交流、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德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活动,加强与各国在文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德国的文化外交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德国的文化外交实践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艺术推广和语言传播等手段,加强德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这一定义凸显了德国政府在推动文化外交方面的积极态度与明确目标,即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国际关系史课后题 刘德斌

国际关系史课后题 刘德斌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3、试述德国19世纪90年代外交政策的转变。

思考题: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论析

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论析

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论析肖汉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摘要本文探讨德军入侵苏联后纳粹德国的外交活动。

由于侵略战争的扩大和德军的不断溃败,纳粹德国的外交与战争完全融为一体,已无独立的外交任务。

其间的主要外交活动: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劝诱日本进攻苏联,为寻找摆脱战争出路而秘密谋求单独媾和。

但这些活动仍没有挽救纳粹德国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德苏战争;外交;纳粹德国德军入侵苏联后,希特勒推行的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军事外交政策,完全与战争融为一体了。

如果说,在其前纳粹德国的外交机构还能正常运转,有独立的外交任务和外交活动,那么,由于战争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军事上的节节溃败,真正的外交活动则被军事行动所取代。

因为希特勒认为德国外交部是“反动思想和失败主义的发源地”,“尽可能不让它出场”〔1〕。

因此,外交部形同虚设,职权受到限制,不能实施独立的外交任务,许多外交活动都是希特勒亲自出马,几乎每一次外交活动都讨论军事问题,外交事务充满了火药味。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此未有系统研究。

本文拟就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的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论析。

一、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意大利是法西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之一,但希特勒对墨索里尼极不信任,直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前,他们之间的矛盾,时而公开化,时而隐蔽下来。

当战争正在进行时,希特勒认为同意大利结盟是一场灾难。

他说:“‘我必须承认,我对意大利和对意大利领袖不可动摇的友谊很可能是我的一个错误。

’同意大利联盟是一场灾难。

……由于它……使德国对俄国的进攻推迟了至关紧要的六个星期。

”〔2〕但是,为了把侵苏战争进行到底,希特勒在德军入侵苏联当天,由德国驻意大利公使奥托·冯·俾斯麦转给墨索里尼的一封长信中提出,德国将同意大利分享乌克兰的财富。

尽管早已被捆在希特勒侵略战争战车上的墨索里尼,对于德军入侵苏联事前毫无所知,但出于自身的利益,也随之对苏宣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的重大让 步 , 加上德 国背弃再保 险条约 , 给俄国造成一种 德国亲英反俄的印象 。这 就加速 了在俾斯麦时代 最后几年
已经开始的俄法接近。
的亲戚威廉 二世保 持亲密 的关 系 , 国新 宰相霍 亨 洛埃不 德 像 卡普 里维那样坚信俄德对立不可避免 。尽管 同英 国发生 对抗和误解 , 威廉二世 和德 国政府 仍坚持 使英 国与 三国同 盟结合的 目标 。19 8 5年秋天 , 德皇 曾两次 向英 国武 官建议 英国与三国 同盟 缔结 盟约 。伦敦 都 以沉 默 回答这 两 次建
意、 奥的港 口, 表示对三 国同盟 的友 好。
为它难以对付的敌手。在这种 局势下 , 英关 系 由于詹姆 德
斯突然袭 击事件和德 国对此 的反应而 陷入严重 的危机 。德 国对这一突发事件作 出非 常强烈 的反应 , 并通 过克 吕格 尔
电报对英国进行了示威 , 在英 国, 此电报被理解 为对帝 国内
・ 收稿 日期 :0 1 9—1 2 1 一o 9
成 宁 学院 学报
约” 俄 德关 系正式疏 远 , 国也 摆脱 了同法 国接 近 的一 个 , 俄 障碍 。
第 3 卷 1
了这个条约。英国感到这种 退却是 屈辱 的表 现 , 国 的干 德
德 国在 明确拒绝 同俄 国延 长条约 的 同时 , 同英 国缔 结 了《 赫尔果兰一桑给 巴尔条 约》 19 年 8 1日)俄 国 由 (80 月 , 此更加深 了德 国改变方 针 的印象 。根 据条 约 , 英丽 国就 德
抗是 国际政治 中的一个新 要素 。由于 19 8 4年底 以来德 国
又 同俄 国接近 , 德英 更为疏远 。接 近俄 国被认 为是 对英 国 施加压力 的手段 , 是为了强调德 国的殖 民政治 的愿望 ; 一 二 是为 了让英 国知道 , 国有在 它和它 的敌人 之 间进 行选 择 德 的 自由。俄 国的皇位更迭和德国更换 宰相使接近俄 国一事 减少 了困难 。俄 国新沙 皇尼古拉 二世 与他父 亲相 反 , 同他
国或建立一 支强大海军都更为重要 。德 国支持其他强 国在 亚非两洲 的扩 张 , 以便把它们 的注 意力 从欧洲引开 , 或者在 它们之 间造成 紧张关 系 , 使它们对德 国都抱有更大 的好感 。
俾斯麦 的大陆政策是有 限制 的、 约束 的 、 有 清楚 明 白的 , 基 本上具有 和平 性质 ; 从本 质上 来说 是保 守 的、 和 的 , 温 并没 有在实 际上改 变欧洲大陆的均势状态 。】 ‘ J 19 8 0年 3月 , 俾斯麦 因与德 国新 皇帝威廉 二世 政 冲
突而愤然辞去 宰相 职务 , 国外 交进入 标榜 “ 路线 ” 德 新 的阶 段 , 斯麦下台 以后 , 国没 有统一 的外 交 领导 , 相 的职 俾 德 宰
系。于是 卡普 里维就建 议皇 帝不要 将该 条约延 期 , 月 2 3 3 日, 威廉二世 决定不 再延 长 , 这样德 国就摔 掉 了“ 再保 险条
盟体 系来 维护帝 国的安全 , 政 策 的核 心 是德 国、 匈帝 其 奥
国、 意大利三 国同盟 , 总是 强调 这个 同盟 的 防御性 质 ; 他 通
过“ 三皇同盟 ” “ 和 再保 险 条约 ”, 与 俄 国保 持 着友 好关 他
“ 新路线 ” 的第一个外交决 策是 19 80年 6月期满 的“ 再 保险条约” 不再延期 。19 80年 3月 1 日, 国驻柏 林大 使 7 俄 保尔 ・ 瓦洛夫伯 爵奉 俄国政府之命 建议续 订并 延长该 条 舒 约 6年。德 国新宰相卡普里 维和外交部 国务秘 书马沙尔 是 外交 界的新手 , 们 以副 国务秘书 贝尔歇姆伯 爵、 他 参事荷 尔 斯 泰因的建议为依据 。3月 2 日, 5 贝尔歇姆 在一份 备忘 录 中向宰相表达 了他 自己和荷尔斯 泰因 的看法 , 他建 议不 要 延 长再保 险条约 , 因为它违背三 国同盟条约 的精神 , 迫使 德 国在 俄国和奥匈帝 国之 间采 取一种 摇摆 不定 的政策 ; 使 它 俄 国可以随心所欲地 决定 一场欧洲 战争 ; 也使 俄 国人手 中 有 了一个 这样 的文件 , 意发表或 由于 疏忽而 透露 这个 文 有 件就 可能破 坏德 国同奥 匈帝 国、 意大利 、 国和土耳其 的关 英
约与三 国同盟结合一事 , 取 十分 克制 的态度 。马沙尔 和 采
克服德法在 大陆 上的对 立。但是 最终 因欧 陆 国家矛 盾重 重, 法德积怨已久 , 国率先 表示无 意加 入德 国 的计 划 , 法 大 陆 同盟计划落空。另外 , 由于德 国军事力量 尚不够 强大 , 也 无法与拥有强大海军 的英 国抗衡 。所 以, 在英 国派 遣海军 到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示威时 , 国只得放弃夺取南 非计划 。 德
作 以分析 。

位 已不再 像俾斯麦 任职 时那样 占据 中心地位 。一方 面 , 重
大决 定都 由皇帝本人做 出 ; 另一方 面, 内阁各部 的影响 和权
力都 较俾 斯麦时期 大为加强 。宰相的职位所应 处理 的问题
范围扩大 了许多 , 而担任 这一 职务 的人 却又不 具备 俾斯 麦
国的精力 限制在欧洲大 陆 , 甚至 没有把 巴尔干半 岛看作 他
是德 国的直接 利益范围。他 致力于通过一个精 心建立 的联
题 上的矛盾不可 调 和 , 国的 “ 英 光辉 孤立 ” 策继 续 下去 , 政 对英 国 比对德 国更 为不 利 , 因此英 国应该有求于德 国 , 不 而
是德 国有 求于英 国。
国拉 进三 国同盟 , 这样 , 德国与英 国、 奥匈帝 国、 意大利建 立 军事大同盟 , 就能在力量上大 大超 过法 国和俄 国 , 遏止住 未 来的法俄同盟 。但他认 为 , 国与法 国和俄 国在殖 民地 问 英
中心 的大陆联 盟体系 , 打击法 国 , 国牢 牢地保持欧 洲一 使德
流大 国地 位。17 80年普法 战争胜利 后 , 俾斯 麦认识 到新 的 德意 志帝 国需要一个长久的和平时期 , 因此 , 满足于把德 他
的能力 , 结果 , 相 的许 多 职责 就 非正式 地被 分散 了。皇 宰 帝、 宰相 、 外交部参事 弗里德 里 希 ・ ・ 冯 荷尔斯 泰 因、 交 外
部国务秘书和军人 这些错 综复 杂 的影 响 , 使德 国外 交政 策

从“ 大陆联盟政策” 新路线” 19 到“ ( 80—1 9 ) 8 7
争论 已久 的东非殖 民地 问题达成谅 解。德 国放弃 在东非 的 要求 , 英 国对 桑给 巴尔和 奔 巴 的保护 权 , 承认 作为 交换 条
件, 英国把北海的赫尔果 兰群 岛让 给德 国。这是 德 国对英
涉要负主要责任。这时候 , 国和英 国在南 非也处 于对 抗 德 状态 。在不到一年的时 间内 , 德英 之 间在殖 民政策 上 的对
议。这就促使 马沙 尔和荷尔斯 泰因重 新考 虑 , 怎样 才能让
英 国看到 , 它需要德 国而且在一定 的情况 下德 国也 可能成
内为军事和正 当补偿 目的以其他取得担保 的方式而采取 的 任何行动 , 予 以支 持。 _ 意大 利 企 图把 英 国拉 进 同盟 都 ”3
中, 但没有成 功。这次 续订 的主要 意义在 于德 国将帮 助意 大利 占领北非 的某些领土 以针对 法国。英 国派军舰访 问 了
第 3 卷第 1 期 l 1
2 1 1 1 年 1月 0






Vo . 1 31, . 1 No 1 No 2 1 v.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J u n lo a n n ie st o r a fXin i g Un v ri y
文章 编号 :0 6— 3 2 2 1 ) 1— 0 3- 3 1 0 5 4 (0 1 1 0 6 0
俄同盟正式成立 了。这样一 来 , 俾斯麦 十分重视 的法 国孤
能够通过同法国一起反对 共同敌手 英 国的殖 民政策 , 步 逐
立状态结束 了 , 德国的政策推动 了俄法条约 的订立 , 于是德
国就处于受 结盟 的两翼国家 的夹攻 的地位。由于两翼威胁 的加强 , 现在德 国特别 依赖 同英 国保持 良好 关 系。但 是 由 《 赫尔果兰 一桑 给巴尔 条约 》 立起 来 的友 好关 系 只有很 建 少几年没有受到损害。起初 , 卡普里维 、 马沙尔和德 国驻伦 敦大使哈茨费尔特希望这种关系能够扩展到英 国加人三 国 同盟 ,8 3年夏天 , 法为 印度 支那 的 湄公河谷 发生 冲 突 19 英 似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利 的机会 , 但是 19 82年开始执政 的 自由党格莱斯顿政府对德 国小心谨慎地鼓励英 国通过条
失去 了它俾 斯 麦 时 期 的稳 定 性 , 交成 了 多方 妥 协 的 产 外
物。2此时荷尔斯 泰 因一 直在德 国对外决 策中居 于支配 地 -
19 8 0年 , 是德 国外交 的一个 分 水岭 , 也是 德 国命 运 发 生逆转 的一年 。从 17 80年至 l9 8o年 , 国宰相 俾 斯麦 在 德 对外政 策上推行一种积 极稳健 的路线 , 根本 目的在 于孤 其 立法 国 , 防止它 为普 法战争 的失败 而 复仇 。俾 斯麦 外交 政 策被称 之“ 大陆联盟政策 ” 其 主要 内容在 于建立 以柏林 为 ,
部事物的不可容许的干涉 , 使英 国舆论对 德 国政策 长时 间 地怀有敌意 。威廉二世想把当前 的亲俄反英 行动扩大成 为

欧洲四大国的过从甚 密 , 使法俄深感联手合作 的必 要。
19 年和 19 俄法 先后缔结 了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 , 81 84年 法
个吸收法 同参加的反英 的殖 民政 策 的大陆 同盟 , 他希望
系, 对于法 国则是加 以孤立 ; 同时 , 斯麦 设法 与奥 俄两 国 俾 就 巴尔干 问题 达成协议 。他 既不想 在 东南 方 , 也不 想在 波 罗 的海地 区为德国增添 领土 , 总是 设法 与英 国保 持 良好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