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然审美观探析

合集下载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系列篇章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化、道德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对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强调以及心灵自由和无欲无求的追求等方面,这些观念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紧密相连。

首先,天人合一是《庄子》审美追求的基础之一。

在《庄子》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的互动关系。

《庄子》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自然之美足以超越人类创造的艺术品。

因此,《庄子》的审美观念强调,人类应该认识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把人类的审美情感与自然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审美境界。

其次,自然观念是《庄子》审美追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庄子》认为,自然是和谐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道与自然同流”,意味着阻隔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障碍被消除。

《庄子》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而不是去改变自然。

这种自然观念在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体现为“以自然为师”的思想,强调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来创造艺术作品,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创作。

此外,《庄子》的审美追求中还表现了心灵自由和无欲无求的追求。

《庄子》认为,美并非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美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富足和愉悦。

正如庄子所说“彼童子之乐,丘陵之会也,吾且与其观矣”,说明他重视人类内心的审美体验,而不是只求外在的视觉体验。

《庄子》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心灵自由,放弃欲望,无欲无求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这种境界也被视为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之一。

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更注重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视觉效果。

庄子自然观念解读

庄子自然观念解读

庄子自然观念解读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自然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以及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读庄子的自然观念,探讨其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的自然观念的内涵庄子的自然观念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在和自由。

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无限包容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展现自己的本性。

人应当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和执著,心无所系,追求自身的真实和自由。

庄子的自然观念中还包含着"道"的概念,庄子将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道"的运行。

"道"不仅包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类社会和道德规范。

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来达到自在和自由。

二、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于个人的影响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于个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主张个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利和执著的束缚,追求真实和自由。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趋利避害、功利主义盛行的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庄子的自然观念还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主张个人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庄子认为,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个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纷扰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庄子的自然观念对于社会的启示庄子的自然观念不仅对个人有影响,也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主张社会应当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追求和谐和共同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竞争激烈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自然观念中的"无为而治"也对社会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庄子主张,社会管理应当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尊重和顺应自然的运行方式,避免过度干预和控制。

这给现代社会中追求高效、规范管理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结语庄子的自然观念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和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并且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深刻的渊源。

本文将从动态与静态、自然与人造、身心合一等方面进行浅析。

庄子对审美追求的表达常常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来体现。

在《庄子》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如山水、花草等,这些描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

庄子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进行对比,认为自然景物的动态与静态可以给人带来深深的审美享受。

在他的眼中,动态代表着自然界的活力与无限变化,而静态则代表着稳定与永恒。

他认为动态与静态相互关联、相互交融,使得自然界的美更加丰富和完美。

这种动态与静态的审美追求也是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核心之一。

庄子的审美追求贯穿着自然与人造的辩证关系。

庄子赞美自然的美,并主张保持自然本真的状态。

他认为人类的活动常常破坏了自然的美好,使自然丧失了原有的自然之美。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追求自然本身的美,而不是通过人工的修饰和改造来创造美。

这与中国古代意境美学中强调“以自然为还原,以人心为设计”的理念相吻合。

庄子的审美追求还强调身心合一。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的美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只有当人们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相互契合,才能真正体验到审美的享受。

在这种身心合一的境界中,人们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感受到宇宙的无穷美妙。

这种身心合一的审美观念也是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所强调的境界。

《庄子》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深刻的渊源。

庄子通过动态与静态、自然与人造、身心合一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这些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自然界的赞美、强调自然与人造的辩证关系、追求身心合一的理念相吻合,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核心思想。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之一。

庄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基础,着重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宽容,对人类生活和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庄子》中,庄子对审美追求和意境美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庄子的审美追求强调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庄子坚持人应该回归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认为自然是以无为而治的,没有功利和约束,人类应该效法自然,摒弃规矩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

这种追求自由自在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自然景物的赏析和追求相契合。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眼中,自然中的景物往往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境,好像一幅诗意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庄子的审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与意境美学的追求相通。

庄子的审美追求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认为人的内心是自由的,只有摆脱了外界的束缚,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

他以“无我”和“无欲”为境界来追求人的自由和完美。

这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情感和心灵的关注相呼应。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注重修养心性,强调通过感受和表达情感来透彻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他们通过饱含情感的作品传达出内心的真挚和富有诗意的情感表达,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感。

庄子的审美追求强调观念和思维的自由。

庄子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是相对的,不应被固定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所限制。

他提倡思维的自由,反对僵化的思维方式和教条观念。

这种思想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意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追求相契合。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通常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思维,他们通过感悟自然的变化和人生的起伏来创造独特的意境美感,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庄子的思想以自然的自由为基础,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宽容,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的自由,强调观念和思维的自由。

这些都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自然景物的赏析和追求、对情感和心灵的关注、对意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追求相契合。

庄子的审美观与现代艺术的呈现

庄子的审美观与现代艺术的呈现

庄子的审美观与现代艺术的呈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审美的理解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文艺创作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艺术的呈现具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从庄子的审美观和现代艺术的呈现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庄子的审美观庄子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

他认为真正的审美体验是通过内心的自由和放松来实现的。

庄子提出了“自然”和“无为”的观点,强调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功利的束缚,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要通过欣赏自然界的美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庄子的审美观还包括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是最美的,人们应该学习自然界的美,并与之相融合。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即真正的美是简单而自然的。

他反对追求过度的装饰和复杂,主张以简洁和自然为美。

二、现代艺术的呈现现代艺术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它与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艺术强调个性和创新,追求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自由。

在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和情感。

庄子的审美观对现代艺术的呈现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观点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放松,这与现代艺术家们表达自我和追求个性的理念相契合。

现代艺术家们通过自由的创作方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个性特点。

其次,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对现代艺术家们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来表达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再次,庄子提倡以简洁和自然为美的观点,这对现代艺术家们追求简约和纯粹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启示。

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追求简洁和纯粹的表达方式,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以达到艺术作品的整体美感。

庄子的审美观念探究

庄子的审美观念探究

庄子的审美观念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庄子》中,庄子对于审美的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通过各种寓言和比喻,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审美境界。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人性观和艺术观三个方面,探究庄子的审美观念。

庄子的自然观对于他的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尚的存在,是一切美的源泉。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合一,摒弃一切人为的扭曲和虚伪。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和生物的形态,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例如,他以蝴蝶、鸟类等自然生物为比喻,赞美了自然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色,如山水、云雾等,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的向往和赞美。

庄子的自然观使他的审美观念具有了深厚的自然性和纯粹性。

庄子的人性观也对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庄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描绘人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他主张人应该摒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在和舒适。

他以“大庄周”、“南郭先生”等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庄子的人性观使他的审美观念具有了深刻的人文性和内在性。

庄子的艺术观也是他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表达方式,是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

在《庄子》中,庄子通过描绘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美的追求。

他以“鹤发童颜”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年轻和活力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音乐的声音、舞蹈的动作等,表达了他对于艺术的感悟和赞美。

庄子的艺术观使他的审美观念具有了深邃的艺术性和超越性。

总之,庄子的审美观念是建立在他的自然观、人性观和艺术观基础之上的。

他通过对自然、人性和艺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

庄子的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深度和纯粹性,对于后世的审美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当从庄子的审美观念中汲取启示,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舒适。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浅议庄子自然纯朴的审美观及其启示

浅议庄子自然纯朴的审美观及其启示
道 家 .特 别 是 庄 子 主 张 一 种 自然 纯 朴 的 审 美
叹 那 种 菜 的 老 人 , 功 利 机 巧 必 定 不 放 在 心 中
( 功 利 机 巧 , 必 忘 夫 人 之 - ) 相 比 之 下 , 子 贡 “ C” 。
观 ,这 与 儒 家 的 审 美 观 形 成 了鲜 明 的 对 照 。 儒 家 的 审 美 观 自孔 子 开 始 .就 非 常 强 调 精 神 上 的 功 用 性 ,主 张 “ 善 尽 美 ” 在 审 美 过 程 中 , 儒 家 既 尽 。 要求 “ 美” 尽 ,更 要 求 “ 善” 尽 ,甚 至 把 善 的 标 准 放 在更 为重 要 的地 位 .以至 于要 求 美 来服 从 善 ,
关 键 词 : 庄 子 ; 审 美 观 ; 自然 ; 超 越 中 图 分 类 号 : B 2 . 2 3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5 X( 0 9) 0 6 — 4 0 3 8 4 2 0 1- 0 0 0 1
走 了三十里地 才慢 慢缓 过神来 。他甚 至对 老师孔 子 曾经 称 道 的 “ 求 可 ,功 求 成 ,用 力 少 ,见 功 事 多 ” 的 所 谓 “ 人 之 道 ” 也 产 生 了怀 疑 .反 倒 赞 圣
浅钽 座 孑蜀绂纯 种的 审美观殷l名 矛 } ;
唐 坤
摘 要 :庄 子 主 张 一 种 自然 纯 朴 的 审 美 观 。 这 种 审 美 观 超 越 了一 切 事 物 美 与 丑 的 界 限 ,追 求 一 种 顺 应 自然 的 “ 美 ”, 即 “ 于 天 地 之 美 ” 肯 定 了天 地 万 物 都 有 其 自身 的 审 美 尺 度 , 大 备 ,
使 得 子 贡 顿 然 失 色 ,羞 愧 不 已 ,怅 然 若 失 , 直 到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

文言文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代表作《庄子》中,提出了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观念。

本文将从文言文角度解析庄子中的自然观。

庄子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以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为例,揭示了自然的自发性与无为而治的本质。

他以“齐物论”为基础,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但并不相互排斥、争夺。

庄子通过借助自然界的现象,来阐述自然的无为而治原则。

庄子关心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界的无为而治,并将之应用于人的行为和生活中。

在《养生主》一篇中,庄子主张人应该放松身心,不要刻意追求外物的养生之道,而是要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鱼和鸟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庄子的自然观也表现在他对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不应该将自己与自然界分割开来,而是应该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德充符》一篇中,庄子通过“背负而行”来形容人与自然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应该依附于自然,与自然均衡地发展和生活。

庄子的自然观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和破坏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加剧。

而庄子的自然观提醒人们,人类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自然的无为而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时,庄子的自然观也提供了一种应对策略。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势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

在《胠篇》一篇中,庄子通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示意人们与自然的互动。

他认为人类应该积极适应自然,主动调整自己,而不是逆向而行,违背自然的规律。

总结起来,庄子中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无为而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并提供了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借鉴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庄子自然观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美学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审美追求、意境美学等方面浅析《庄子》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间的渊源。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自然观和艺术观的追求上。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界,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纷扰。

这种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有深远影响,他们以“逍遥游”、“自得其乐”为追求,体现了对人生无拘无束的追求。

《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和最高艺术,提出了“以道观之,以德待之”的观点,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意境美学的重要观念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是常见的审美追求,例如中国山水画和古琴音乐等。

《庄子》在意境美学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虚无主义和超越现实的艺术追求。

虚无主义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返璞归真的境界。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意境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表达出对于虚无和超越现实的追求。

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境界常被形容为“仙境”、“仙山”等,他们通过意境的表达,寻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越现实的体验。

《庄子》对于艺术的态度和思考也对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产生了影响。

《庄子》认为艺术应该追求真实和自然,而不是追求形式和功利。

这种艺术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意境美学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绘画追求“意境”,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艺术创造,而不是真实的形象。

古代音乐追求“韵味”、“神韵”,强调音乐的意境和表达,而不是纯粹的技巧和节奏。

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艺术观念,与《庄子》中的艺术追求相呼应。

《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渊源。

《庄子》中的审美观念和意境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大道之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影响。

本文将从审美追求和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两个方面,对《庄子》的美学特质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庄子》的审美追求。

在《庄子》中,审美追求体现在对自然美、心灵美和道德美的追求之中。

在自然美方面,庄子提出“无彼无此”的观念,主张“大同”之美。

他在《逍遥游》一文中写道:“大的与小的,长的与短的,高得与低的,多得与少得,是为对中。

”可见庄子推崇身心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思想下,自然美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感受而改变,而是因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而被赋予了美的属性。

在心灵美方面,庄子强调“心性自然”,提倡心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在《逍遥游》中写道:“彼非日月而孰能正之?彼非圣贤而孰能直之?”这说明庄子认为美不应受外界的约束,而是源自于内心的自然流动。

在道德美方面,庄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境界。

他在《至乐》一文中写到:“至乐也者,物也。

何以然哉?以赋有之也。

”这体现了庄子对于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道德美的向往。

我们来看中国古典意境美学在《庄子》中的渊源。

中国古典意境美学强调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追求情趣、意境和神韵的升华。

这一美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庄子》的审美观念。

在情趣上,《庄子》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亲近之情。

在《逍遥游》中写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这说明庄子视天地为万物之逆旅,而光阴则为百代之过客,从中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浪漫唯美之情。

在意境上,《庄子》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勾勒出一幅幅美妙唯美的画面。

在《齐物论》一文中写到:“绝圣分王,裂地分宇,至于赤子之蜇,无可归处,非分也。

”这体现了庄子用“绝圣分王”、“裂地分宇”等意境来展现他对于天地之无穷的幻想。

在神韵上,《庄子》通过语言的碎句和对比来营造出悠远神秘的意态。

在《逍遥游》中写到:“窈窕淑女,娉婷袅娜。

论老庄的审美自然观

论老庄的审美自然观

论老庄的审美自然观
论老庄的审美自然观
老子和庄子感悟天地自然无为而成的大美存在,以之推移于人与物的多种关系之中,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关系都应取法天地,"法天贵真","因其固然",自然而然,这样才能合于人的生命生存自由自适要求,并可以从繁复事物的包围忧扰之下解脱出来,实现难得的"燕处超然","游心"、"自乐",走向人生一切皆能自然而然的超越境界.
作者:王向峰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刊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30(1)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自然无为物物游心至乐坐驰日徂随成。

庄子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

庄子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

庄子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体会到了庄子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

庄子的艺术追求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上。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品,而人应该以自然为师,追求自然的美。

在《逍遥游》中,庄子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神奇和美妙,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他试图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认为人的知识是无穷的,而在对自然的认知中,人可以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庄子的审美观体现在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生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人性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他以“无为而治”为核心思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强求,不要过度干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当人们追求自然的真实、纯粹和自由时,才能体现出最美的状态。

在《齐物论》中,庄子通过对鱼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状态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他认为人的知识是无穷的,而在对自然的认知中,人可以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庄子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在他的写作风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文章通常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他的语言简练明了,富有哲理和诗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例如,在《齐物论》中,他以鱼为例,通过对鱼游泳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状态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的文字流畅自然,富有音乐感,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庄子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追求快速的结果和表面的美。

而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理解。

只有当人们能够放下功利心态,追求真实、纯粹和自由的境界时,才能体现出最美的状态。

同时,庄子的写作风格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渊源。

本文将从《庄子》中的审美观念、意境美学以及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联系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庄子》中的审美追求。

在《庄子》中,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对自然、自由、无为和超然的追求上。

庄子将审美和生活、哲学融为一体,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以仪刑”的理念,通过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追求心灵的超然和自由。

在《逍遥游》一章中,庄子描述了自己在梦中飞翔的境界,表达了对自由、超然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的核心是“无为”,表现了庄子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心灵超然、自由状态的追求。

我们来谈谈《庄子》中的意境美学。

意境美学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核心之一,它通过意境的营造和表达来展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在《庄子》中,意境美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比喻、联想等手法,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表达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追求。

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南华”为景,以心灵飞翔的境界为意境,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自己在梦中的体验,表现了一种无拘无束、超然逍遥的意境美感。

我们来探讨《庄子》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联系。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不仅融入了道家、儒家、墨家等各家思想,而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一种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的敬畏、尊重和追求。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和意境美学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庄子》中的意境美学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特点,即以意境的营造和表达为核心,追求情感、思想和审美的高度统一。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它通过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追求,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展现出深刻的审美情感和追求。

关于庄子的审美观

关于庄子的审美观

关于庄子的审美观概述
庄子的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对天地之美的赞颂上,这实际上是对大自然审美中崇高的优美状态的追求。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物体皆有道之所在,大美是虚静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在于道。

庄子认为,天地之大是因视野上的崇高与感官上的伟大,在经深渺远的浩瀚天地之间,自然万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崇高的。

庄子的审美观强调超越形式的审美体验。

他认为艺术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精神的表达。

在庄子的《庄子·逍遥游》中,他通过“鱼出游于沼泽,鸟飞翔于天空,人行于大地,各得其所”的比喻,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的审美追求。

庄子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超越现实世界的自在与自由,通过艺术的表达,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获得精神的满足。

此外,庄子的审美观还体现在对事物自然本真状态的追求上。

他认为事物的自然本真状态是最理想的状态,自然美是最高最好的美的境界。

这种自然美,于静态上是一种呈现事物自然本真天性的美;于动态上体现一种自然无为的美。

总的来说,庄子的审美观既体现了对天地万物的崇高美的赞颂,也体现了对自然本真美的追求和对超越形式的内在精神的重视。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之处。

《庄子》以讲述自然与人类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为出发点,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审美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

在《庄子》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类之美的赞美与追求。

《庄子》强调自然的美学价值。

在《庄子》中,自然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人类应当向自然学习,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完美境界。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例如《大宗师》中的文字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之美。

这种表达自然之美的方式,与中国古代绘画和诗歌的审美理念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意境美学对自然的崇尚和推崇。

《庄子》强调个体的审美追求。

在《庄子》中,人类个体的情感和心灵境界被视为审美的关键。

《养生主》中提到了“离情,即不以人事为意”,强调了超脱于尘世俗事的境界。

这种超越性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心寡欲,超然物外”的理念相通。

中国古典文人往往脱离世俗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

这种个体审美追求的特点,也成为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核心要点之一。

《庄子》强调道德的审美追求。

道德美是中国古代意境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庄子》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之一。

在《庄子》中,道德美与人性的完美境界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善良、正直、忠诚等高尚品质。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动物的行为来阐述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人性之美。

这种以动物形象寓人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以动物为象征符号的审美观念,例如通过描绘鹤的飞翔来表达人类卓越的品质,通过描绘虾蟆的形象来开导人们珍惜自身的优点。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自然观解析

庄子自然观解析

庄子自然观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自然观的理论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而自足的整体。

本文将对庄子的自然观进行解析。

一、自然与人的关系庄子认为,自然是包容万物的大课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提倡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倡导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只有通过顺应自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自然的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妄图改变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由人为干预所能改变的。

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像自然一样从容自在,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三、自然的流变观庄子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

他通过“蝴蝶梦”等寓言故事表达了人生万象的变幻无常。

庄子的自然观中,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像大海一样容纳一切。

四、自然的生命观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提出了“以生命为天地”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珍惜一切生命。

他通过“胡蝶之梦”表达了人与自然、生与死的关联,强调人应该抱着敬畏之心去面对生命的奥秘。

五、自然的无边界观庄子的自然观中,自然是无边界的,他提出了“无役无辞”、“无我无物”等概念。

他认为事物之间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人们应该摒弃界限的束缚,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认识和理解自然。

六、自然的自足观庄子的自然观中强调自然的自足性,他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等说法。

庄子认为自然已经是完备和完美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发现自身的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开放。

七、自然的无忧观庄子提出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揭示了自然的平和与宁静,以此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注重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宽容变化、追求自由等方面,以此指导人们过一种和谐而自由的生活。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

浅析《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渊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其中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审美追求。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也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庄子》对审美追求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上。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自己随意而逍遥的境界,他游走于大自然之中,感受着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美丽。

庄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他说:“且夫天下之山川湖泽,皆出诸此”。

这种对山水之美的赞美,表达了庄子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也体现在对心灵之美的追求上。

庄子以修身养性为要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舒畅与自由的源泉,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才能体味到真正的美。

《庄子》中的诸多篇章如《逍遥游》、《齐物论》等都强调了内心的平和、超然和自由。

这种对心灵之美的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意境”的崇尚是一脉相承的。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还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认为人应该超脱世俗和欲望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在这种境界下,人的境界得到升华,超越了常人的日常琐事,进入了一种崇高纯粹的美的领域。

这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超脱尘俗、追求纯粹的追求是一致的。

尽管《庄子》没有以系统化的方式来论述审美追求,但其中隐含着一种道家的审美观。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讲究身心合一、自然纯真的境界,这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中对自然、纯真之美的的崇尚是相通的。

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庄子》中的审美追求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庄子》以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和超越世俗的境界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意境美学对自然、纯真和超脱之美的崇尚。

这种审美追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意境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 为本位 , 将生命 价值灌注 于外 在 自然 , 并 同时 , 将 外在 的 自然 点 化 为艺 术 的世 界 ” “ , 合着 至美 的价 值 ” 可 见 , 子 所谓 的“ 人合 一 ” 于 “ ” 。 庄 天 源 人 又
归于“ , 人” 即最终追求一种完美 的理想人格。所 以 , 事物 的素 朴 品格 , 终乃 是 为 了保 持 人 的 保持 最
“ 素朴 而 天下 莫 能与 之 争 美 。 这 是庄 子 自然 ”
审美观的基础和纲领。《 刻意》 : 素也者 , 云 “ 谓其
无 所 杂也 。 保 持 了 事 物 天然 本 色 的 是 “ ” 《 ” 素 ; 天
道 ” 就 美 , 人 道 ” 害美 。《 运 》 “ 女 效 成 “ 戕 天 中 丑 颦” 的故事 同样 蕴 含 着 这个 道 理 。这 些 寓 言 故 事
中 图分 类 号 :2 7 I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3 8 (0 1 0 0 8— 5 8 2 1 )4—0 1 0 l7— 4
庄子思 想 的核心是 崇 尚“ 自然 ” 。庄子所 说 的
之朴 , 足 以为辨 。 天 鹅 的 白和乌 鸦 的黑 都 处 于 不 ” 本然 , 就 是 “ ” 这 朴 。可 见 , 朴 就 是 事 物 纯 任 天 素
要是指人性真、 人情真 、 人的一切活动都“ 不失其性 命之 情” 。换 言之 , 的一 切 都应 该 同人类 生 命 的 人 自然 发 展规 律 相 一 致 。把 握 规 律是 “ ” 是 自 由 真 、
性 ; 照规律 而存 在 而发展是 “ ”是 目的性 ; 按 善 、 二者 的高 度融合 而 又 寄寓情 感 和感 性 显 现是 “ ” 美 、是 人类生存 和发 展所能 达到 的最 高境界 。我们 认 为 , 庄子关 于真 与美 互融 的美学 观 点 与上 述论 述 是 基
运》 : 夫鸪不 日浴而 白, 云 “ 乌不 日黔而黑 。黑 白
[ 收稿 日期 ]2 1 — 3— 6 0 1 0 2
[ 作者简介 ]高国雄 ( 9 5一) 男 , 15 , 新疆乌鲁木齐人 ,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 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 文艺学 。
l 7 1
第 2 7卷 第 4期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的“ 罪过 ” 。这些 显然 带 有 很 强 的象 征 意 味 : 人 对
也不 能刻 意 “ 雕饰 ”, 应 保 持 人 的 “ 真 ” 也 本 。人 的
“ 真” 是美。 本 才
本吻合的。《 庄子》 真” 中“ 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指 的就是 人 本 有 的 原 生 态 中充 满 生命 活力 的元 素 。
到充分 自由的发 展 , 只有无 拘无束 地 表 现人 “ 于 受 天” 的真情 实感才 是最 美 的 , 功成 之 美 , 一 其 即“ 无 迹” 。遵循 人生 自然 规 律 , 纯 不羁 , 性 而为 , 真 率 始
终 是庄子所 推 崇 的人 格理 想 。所 以对 于 当时极 端 功利主义 的 墨家 , 子 不 屑 一 顾 ; 于 “ 庄 对 以诗 礼 发
以养中’论德充 , ‘ ; 则 安之若命 ’求宗师 , ‘ ; 则 安时
而处顺 ’应 帝 王 , ‘ 物 自然 无 容 私 正 ’ ; 则 顺 。都 表 现出‘ 宛转 附物 ’ 自然态度 。 _ 的 ”2
然素朴美 。所 以, 在宥》 : 无为而尊者 , 《 云 “ 天道
也; 有为 而 累者 , 道也 。 这 里 的“ 道 ” 是 “ 人 ” 天 就 浑
高 国雄
( 疆师范大学 文 学院 ,新疆 新 摘 乌鲁木 齐 8 0 5 ) 30 4
要 : 中国古代 美学家中 , 在 庄子的 审美观是 一种 与众不同的 自然审美观。这种 自然审美观“ 素朴 ” 是
其 纲领 ,本 真” “ 是其本质 , 大 美” “ 是其 追求的最高境界 ,雕 琢复 朴” 其艺术主 张。这种 美学思想对 中国后 “ 是 世 美学和艺术影响极为深远 。文章对庄子 的 自然审美观及 其渊源进行 了阐释与论述 。 关键词 : 庄子 ;自然审 美观 ;分析
《 马蹄》 亦云 : 马陆居 则食 草饮水 , 则交 颈相 “ 喜 靡, 怒则 分 背相娜 ” 而 自称 “ 治 马 ” 伯乐 却 用 , 善 的
“ 之 , 之 , 之 , 之 ” 方 法 , 马 失 去 了其 烧 剔 刻 雒 等 使
“ 真 ” 也 就 破 坏 了 马 的 天然 之 美 , 也 是 伯 乐 本 , 这
状 态 , 是 素朴 之美 的象征 , 倏与 忽非 要凿 以七 亦 但 窍, 以致 七 日而亡 。这个悲 剧 清楚地 告诉 我们 : 不 管 出于何 种 目的 , 背 自然 的做 法都 是不 可取 的 , 违 自作 聪 明 的有 为 , 只会 破坏 事 物 作 为 “ 沌 ” 浑 的天
理 ’因其 固然 ; 人 间 , ‘ 物 以游 心 , , 处 则 乘 托不 得 己
性 的本然 状态 , 即所 谓 的 “ 夫水 之 于 沟 , 为 而 才 无 自然 矣 。 庄 子 以素 朴 为美 , 是 取 了 这 种 含 义 。 ” 正
“自然 ” 单 指 今 人 所 谓 的 自然 界 , 是 “ 人 合 不 而 天

” 的宇 宙 、 万物 和 人生 ; 事物 具有 整 体性 、 是 普遍
第 2 卷 第 4期 7
2 1 0 1年 1 月 0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XI I NJ ANG EDUCAT1 0N NS I I T TUTE
Vo . 1 27 . o. N 4
0o . 01 t. 2 1
庄 子 自然 审 美 观 探 析
忽, 中央之 帝为 浑沌 。倏 与忽 相与 遇于 浑沌 之地 。 浑沌待 之 甚 善 , 与 忽某 报 浑 沌 之 德 , : 人 皆 倏 日 ‘ 有 七 窍 以视 听 食 息 , 独 无 有 , 试 凿 之 。 此 尝 ’日凿

本质 上是美 的 , 或应 将 “自然 ” 作美 的。所 以 , 看 他
性 和超越 性 的 “自本 自根 ” 是 不 可感 知 、 可 言 ④, 不 说, 但可 以用 人 的生命 来验证 的宇宙本 源 , 道 ” 即“ 。
美者 自然 天成 , 美者 自然 素朴 。因此 , 庄子坚 决反 对一 切人 为 的雕饰 。“ 故 至人 不 为 , 是 大圣 不 作 ,
观于 天地 之谓 也 。 ”
“ 天性本 真 ” 。因此 , 的“ 这里 天性本 真 ” 真 ” 主 的“ ,
破 坏这 种 天然 之美 的行 为 。所 谓 “ 巧若 拙 ” 大 大 “
朴 不雕 ” 刻 雕 众 形 而 不 为 巧 ” 所 谓 “ 者 不 以 “ ; 曲
钩, 直者 不 以绳 , 圆者不 以规 , 者不 以矩 , 方 附离不 以胶 漆 , 束 不 以绳 索 ” , 得 都 是 这 个 道 理 。 约 等 讲
21 0 1年 l 月 0
无 不形 象地 说 明 : 切违 背 “ 籁 ” 神 的东 西 都 一 天 精
是 不美 的 , “ 胫 虽 短 , 之 则 忧 ; 胫 虽 长 , 即 凫 续 鹤 断
顺其 自然 的 态 度 , 道 而 行 , 归 本 真 , 能 成 为 循 复 才
之则 悲 。 只有保 持 事 物 的 自然 状 态 , 持 素 朴 品 ” 保
沌 ” 是顺 其 自然 、 饰 无 为 , 持 了事 物 天 然 本 , 无 保


自然素朴是庄子 自然审美观的纲领
性 的至 美 境 界 。这 是 庄 子 极 力 推 崇 的 。这 里 的 “ 人道 ” 是人 工 “ 之 ” 是破 坏 了事 物 天然 本 性 就 凿 , 的矫 饰 与 伪 装 , 以 不 仅 不 美 , 且 是 丑 的 。 所 而 “ ” 伪 也 , 是 庄 子 坚 决 反 对 的。 可 见 , 天 为 者 这 “
反复 强调 自然 素朴 , 尚 自然真情 , 崇 向往 自然 大美 , 由此 主张艺术 的 自然 天成 。对此 , 罗思美 先生 概括
窍 , 日而浑沌 死 。 浑沌 本 是 浑 然 天成 的初 始 七 ”
为 :庄 子 ‘ 篇 皆 以 自然 为 宗 ’ “ 篇 。论 逍 遥 , 主张 则
适性 ; 齐物 , 强 调 ‘ 籁 ’ 谈 养生 , ‘ 乎 天 言 则 天 ; 则 依
司马迁在《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中指出:老子所 “ 贵道 , 虚无 , 因应 变 化 于无 为 , 著 书辞 称 微 妙 难 故
识 。庄子散道 德 , 放论 , 亦归 之 自然 。 _ 庄 子 丰 要 ”】 富和发 展 了 老子 的 自然论 。在 他 看 来 , “自然 ” 在
《 应帝王》 记载 :南海之帝为倏 , “ 北海之帝 为
以人助天 , 是之 谓 真人 。 所 以 , ” 只有 让 人 的个 性 得
美享 受 和 质 朴 的 、 满 意趣 的 审 美 体 验 , 才 能 充 也 “ 为而 尊 , 无 素朴 而 天下莫 能 与之 争美 。 ” 总 之 , 者 自然 也 , 者 素朴 也 。要求人 们 不 美 美 仅要 尊 重 物 性 , 万 物 依 于天 性 , 以人 害 物 ; 使 不 而
里 ” 其翼 若垂 天 之云 ” 其 势 可 “ 扶 摇 羊 角 而 上 “ , 抟
者九 万 里 絮之 百 围 , 高 f 十 仞 而 后 有 枝 ” 大 美 ; 其 临山 之
就要 求 人 们 必 须 顺 应 “ 自然 ” 完 全 按 照人 的 “ , 本 真” “ 或 自然 ” 则 去 活 动 、 表 现 ; 法 去 而不 能 以任 何 人 为的东西 去规范 、 去强制 、 去改变它 。 《 秋水 》 :牛 马 四足 , 谓 天 ; 马 首 , 牛 云 “ 是 落 穿 鼻, 是谓 人 。故 日 : 以人 灭天 , 以故灭 命 , 以 无 无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