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_论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1687(2008)03- 0058- 02
作者简介: 刘新玉( 1984- ) ,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胡安武( 1982- )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 “梅兰菊竹”不仅是自然界中的 四种植物, 而且 是 四 种 君 子 人 格 的 象 征 。“不 共 春 风 斗 百 芳 , 自 甘 篱落傲秋霜”, 诗人用菊的“傲秋霜”写出清逸高洁、优雅耐俗的君 子人格。“凌云不改青坚节, 冒雪何妨色更苍”, 又以竹的气节表现 刚 直 不 屈 的 人 格 。梅 和 兰 也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负 载 了 除 了 它 们 本 身 自 然 属 性 之 外 的 道 德 含 义 。这 种 将 自 然 之 物 比 道 德 之 意 的 “比 德 ”思 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滥觞于我国先秦时 代。先秦时的孔子, 就常用这种“君子比德”方式观照自然事物, 他 在《论语·子罕》中 的 著 名 语 录 : “岁 寒 ,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凋 也 ”, 早 已成为那些 不 为 环 境 所 惧 、顽 强 不 屈 人 格 的 写 照 , 松 柏 的 形 象 也 在这样的一 种 观 照 中 产 生 了 美 的 价 值 。除 此 之 外 , 孔 子 还 有 诸 多 以物比德的言论, 充分体现出孔子在观照自然事物时的审美观。
2008 年 3 月 第 25 卷第 3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r.2008 Vo1.25 No.3
君子wenku.baidu.com德
— ——论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刘新玉 1 胡安武 2
( 1, 2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武汉 430070)
在孔子的语录中, 不仅有山、水、松柏的比德, 天地星辰、玉石
收稿日期: 2008- 01- 30
风草等也作 为 比 君 子 之 德 的 对 象 。如 以 天 比 德 , 孔 子 在 《论 语·泰 伯》中说: “巍巍乎!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将尧的恩惠和功绩与天 之广大相比, 尧的胸怀品行就像天一样广大, 万民受其滋惠。还有 以玉比德, 荀子在《荀子·法行》一章中借孔子之口说: “夫玉, 君子 比德焉。温润而泽, 仁也; 栗而理, 知也; 坚刚而不屈, 义也; 廉而不 刿, 行也; 折而不挠, 勇也; 瑕适并见, 情也; 扣之, 其声清扬而远 闻, 其止辍 然 , 辞 也 ; 故 虽 有 珉 之 雕 雕 , 不 若 玉 之 章 章 。”这 里 列 举 了玉的种种 形 态 , 如 温 润 而 泽 、栗 而 理 、坚 刚 而 不 屈 等 , 一 一 落 实 为仁、知、义等君子之德, 以此说明君子之贵, 玉是用以比德, 对儒 家审美观作了理论的概括。
二、以善统美: 孔子比德思想的生成机制 美是艺术的标准, 善是伦理的、道德的标准, 但孔子往往将美 与善统一, 甚至认为善即是美。在《论语》中, “美”出现有 14 次, 其 中有 7 次是作“善、好”讲。如《论语·颜渊》中有“君子成人之美, 不 成人之 恶 ”, 这 里 美 恶 对 举 其 实 就 是 善 恶 对 举 , 美 是 善 的 代 名 词 。 还有《论语·里 仁 》中 有 “里 仁 为 美 ”, 东 汉 郑 玄 为 这 句 话 做 的 注 是 这样的: “居 于 仁 者 之 里 是 为 善 也 ”, 也 是 用 善 来 解 释 美 。可 见 , 孔 子经常将美和善混用, 认为美即是善, 善即是美。这一思想直接影 响了他的自然审美观。 美 与 善 的 关 系 在 自 然 审 美 时 体 现 为 形 式 与 内 容 、文 与 质 的 关 系。“文质 ”关 系 也 是 孔 子 思 想 中 的 另 一 对 重 要 范 畴 , 文 指 的 是 文 采、华饰, 意即事物的外在性质; 质就是实质、本质, 指的是事物的 内在属 性 。自 然 美 是 自 然 物 作 为 审 美 对 象 而 形 成 的 美 , 自 然 美 的 形成, 一方面少 不 了 事 物 的 自 然 属 性 , 即 “文 ”的 方 面 , 诸 如 形 态 、 色彩、声效等, 另一方面自然美作为人类审美的产物, 也少不了人 类对自然物 所 产 生 的 感 性 体 验 , 即 人 的 思 想 感 情 , 也 就 是 “质 ”的 方面。孔子在说“玉者, 君子比德焉”时, 离不开玉“温润而泽”的质 地 , “声 清 远 扬 ”的 声 效 等 自 然 属 性 , 进 而 才 引 发 孔 子 对 “仁 、义 、 智”等精神 品 格 的 联 想 。可 以 说 , 在 自 然 审 美 的 操 作 过 程 中 , 孔 子 是 实 践 着 其 “文 质 彬 彬 ”的 美 学 思 想 的 。 然而, 儒家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 惯于从伦理本位立场看待 社会现 实 , 在 自 然 审 美 时 也 不 例 外 。德 化 的 自 然 之 所 以 在 孔 子 那 里具有审美意蕴, 主要是因为自然物所比之德都是符合儒家道德 标准, 受到积极推崇的 “君子之德”。这些君子之德统一于儒家 “仁”的范畴之列。谢无量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指出 : “通观孔子 平日所言及 所 定 五 经 中 所 有 诸 德 , 殆 无 不 在 仁 之 中 , 曰 诚 、曰 敬 、 曰 恕 、曰 忠 … … 。”孔 子 自 然 审 美 中 的 所 比 之 德 是 符 合 儒 家 规 范 的 道德品质, 这些道德品质引起人们在精神上的愉悦, 故而成为一 种惯常的属性用于自然物的审美。前文提到过孔子提倡文质彬 彬, 美善统 一 , 但 是 文 和 质 、美 与 善 不 是 绝 对 的 平 均 的 统 一 , 在 操 作 过 程 中 孔 子 是 实 践 着 他 的 “文 质 彬 彬 ”思 想 , 但 是 在 情 感 内 涵 上, 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意欲彰显的仍是其儒家的道德理想。孔子 更倾向于以善统美, 这一点在孔子欣赏《韶》乐和《武》乐时可见一 斑。“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论 语·八佾》) 这里的“美 ”指 艺 术 标 准 , “善 ”指 政 治 的 、道 德 的 标 准 , 《韶》《武》都达到了艺术上的最高标准, 但《韶》尽善, 《武》未尽善, 何也? 因为 《韶 》是 舜 的 乐 曲 , 舜 是 因 为 品 德 的 高 尚 而 得 到 尧 的 禅 让, 所以说尽善也。而《武》是周武王的乐曲, 武王是通过征伐而得 到的天下, 故孔子说它“未尽善也”。孔子在评判美与善的问题上, 把善放在了第一位。同样, 在自然审美时, 孔子对自然物的道德比 附其实 是 为 了 凸 显 其 中 所 蕴 含 的 仁 义 之 德 , 以 善 统 美 。孔 子 在 自 然审美时仍不忘建构其儒家伦理的大厦, 并以此作为美的标准。 三 、比 德 思 想 的 发 展 、影 响 及 评 价 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以物比德的自然审美观是我们中国所特 有的审 美 观 照 方 式 , 在 西 方 则 很 少 有 类 似 的 例 子 。这 种 审 美 观 直 接导源于《诗经 》、《离 骚 》的 “比 兴 ”传 统 , 后 世 儒 家 对 之 不 断 加 以
再看孔子 的 “知 者 乐 水 , 仁 者 乐 山 ”命 题 , 最 典 型 地 反 映 了 孔 子山水审美的观念。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 “知者乐水, 仁者乐 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不仅显示了知者与水、仁者 与山的关系, 而且还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互相对应的审照尺度。知 者之所以乐水, 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奔流不止的“动”的特征 , 而 知 者 敏 于 思 考 , 捷 于 行 动 , 也 具 有 “动 ”的 特 征 , 所 以 “知 者 乐 水”。仁者之所以 乐 山 , 是 因 为 山 具 有 阔 大 宽 厚 、岿 然 不 动 的 “静 ” 的 特 征 , 而 仁 者 厚 重 沉 稳 , 同 样 具 有 “静 ”的 特 征 , 故 而 “仁 者 乐 山”。后来宋 代 文 学 家 朱 熹 在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中 对 此 段 话 作 出 了 解释, 他说: “智者 达 于 事 理 而 周 流 不 滞 , 有 似 于 水 , 故 乐 水 ; 仁 者 安于义理而 厚 重 不 迁 , 有 似 于 山 , 故 乐 山 。”朱 熹 的 话 可 谓 精 到 地 解释了孔子原意。
一、比德: 孔子自然审美的基本视角 自然美景激荡人们的心灵, 引起一种欣赏上的愉悦, 此时人 们看到的是物之所以为物的自然属性的美, 人们欣赏的也是这样 一种自然的美。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他在欣赏自然万物时, 激 荡 起 他 对 事 物 的 美 感 感 受 的 是 浸 透 着 儒 家 道 德 伦 理 层 次 的 美 。如 他在川上和弟子观水时发出的: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孔子从昼夜不停流的水中体悟到某种人生意蕴, 时光韶华正 如这流水一 样 一 去 不 返 、一 刻 不 歇 , 君 子 应 该 珍 惜 光 阴 积 极 建 功 立业。不舍 昼 夜 的 水 引 起 孔 子 对 水 的 欣 赏 , 这 说 明 孔 子 在 欣 赏 自 然 景 物 时 将 物 与 人 的 精 神 特 质 相 结 合 的 审 美 观 照 方 式 。水 之 所 以 能够引起孔子的重视, 水具有怎样的一种人的精神特质, 子贡问 孔子君子见到大水必观这一节, 孔子作出了解释: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 孔子曰: “夫 水 者 , 君 子 比 德 焉 。偏 与 之 而 无 私 , 似 德 ; 所 及 者 生, 所不及者死, 似仁; 其流行卑下, 倨勾皆循其理, 似义; 其赴百 仞之溪不疑, 似勇; 浅者流行, 深渊不测, 似智; 弱约危通, 似察; 受 恶不让, 似贞; 苞裹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 必出, 量必平, 似 正; 盈不求概, 似厉; 折必以东西, 似意, 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荀 子·宥 坐 》)
摘要: 孔子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往往与对君子道德人 格 的 褒 扬 相 结 合 , 通 过 “君 子 比 德 ”的 方 式 赋 予 自 然 物 以 美 的 价 值 。孔 子 的
自然审美观以“仁”为核心, 形成了以“善”统“美”的审美观照方式, 对后世文学及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 自然审美; 比德
· 58 ·
孔子 是 这 样 说 的 : 水 是 君 子 拿 来 比 譬 道 德 的 。水 普 遍 地 施 与 而没有私心, 这一点就像是德; 所流到的地方可以长养万物, 这一 点和仁相似; 水的流动总是循着低处, 遇到曲折的地方也能按照 一定的理路流动, 这一点很像义; 水遇到百丈高的溪涧毫无迟疑 地跃下, 这一点就像是勇; 浅的地方流过去, 深的地方又不可测 知, 就像智; 水看起来很潺缓, 但却能慢慢地达到, 就似察; 面对恶 势力的阻挡丝毫不退让, 这就像是贞; 洗涤杂物污垢, 这像善于化 育万物; 水的流动总是和地平面保持平行, 就像正; 水充满而不求 多, 就像厉; 水流动必定有方向, 像意。所以君子见到大水必将观之。
水之所以能够成为孔子的审美对象, 是因为它能唤起某种人 生体验,激发某种道德的人格力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构 成自然界的美是那些能使我们想起人来( 或是预示人格) 的东西。 自然界的美 的 事 物 , 只 有 作 为 人 的 一 种 暗 示 , 才 有 美 的 意 义 。”车 氏的话一语中的的暗合了孔子的自然审美观。水中所蕴含的德、 仁、义、智、勇、贞 等 等 正 是 人 所 有 的 品 格 。孔 子 借 人 的 道 德 品 格 、 情操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 欣赏自然美便成了欣赏道德的、人 格的美, 比德是孔子自然审美的基本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