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合集下载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影响了中国几千
年的文化传统。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标准包括道德修养、学识修养、行为修养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
德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为本,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和宽容心,能够体恤他人的疾苦,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同时,君子还应该有义气,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懂得礼节,有礼貌和谦逊之心,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学识修养。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
该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修身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最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修养。

他强调了君子的言行应该一致,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做到言行相符,不言而信。

同时,君子还应该有节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做到心平气和,不为外物所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子的谦逊和谨慎,认为君子应该虚怀若谷,不自负,不骄傲,不轻率行事,要谨慎小心,不轻易言语和行动。

总之,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包括道德修养、学识修养、行为修养等方面,这
些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人提出了崇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符合孔子标准的君子。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从《论语》探究教育家孔子的“君子”标准

从《论语》探究教育家孔子的“君子”标准

从《论语》探究教育家孔子的“君子”标准前言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文化名人,其对道德和人性的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而“君子”这个概念也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论语》这一重要的经典出发,探究“君子”这一标准,并且分析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君子”概念的起源孔子在《论语》中对“君子”的定义是:“君子不器”、“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里的“君子”就是指有德行的人。

“不器”这一概念,是指君子并不拘泥于世俗的物质财富和荣誉地位,而注重人格修养。

而“以文会友”则是指,在交友过程中注重文章和文学,以此来宣扬人的道德和情感价值。

最后,“坦荡荡”和“长戚戚”则代表了君子和小人在内在及外在上的差别。

“君子”标准的形成在古代社会,国君不仅仅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和地位,也代表了道德标准。

因此,有品德的人自然地与“君子”扯上了关系。

而“君子”标准的形成,也因此与国家和道德价值密切相关。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成为了当时学界中的主流,并且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孔子思想中的“君子”标准逐渐被广泛接受,也成为了许多新时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参照标准。

“君子”标准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对于人或是社会群体来说,守礼好行的习惯是价值观的应体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尤其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各种道德和品德漠视,对人类的健康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更需要我们弘扬“君子”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崇孔子的“君子”标准,这就显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了。

在教育中,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推广“君子”标准。

通过教育“君子可能”,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学生和社会人才,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涉及广泛,其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中,孔子鼓励学生在其德行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传承“君子”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社区群体,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族的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以《论语》为文本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君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

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

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

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

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

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

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认为,一个完美的君子人格,应当是文与质的恰当配合与协调。

然而,现在人们使用“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往往是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质,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文与质,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

所谓“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人的真情实感。

所谓“文”,是指人在后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

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虽然很朴实,很坦率,但没有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来就是粗野、鲁莽,就像《水浒传》里的李逵。

如果文多而质少,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孔子认为,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好的。

“文质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杂而又适均,在这里强调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朴实本真的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养,从而使人的情感能有所节制、合乎“礼仪”地加以表达,这才算得上一个君子。

有一位卫国大夫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他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子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反驳了他,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老师的思想。

他说,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毛的花纹不同,如果把毛去掉,二者就无法区别了。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论语·颜渊》)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重视教化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基本途径。

学生子夏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素是绘画之前洁白的底子,先有它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

子夏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礼后乎?”(《论语.·八佾》)孔子对他能举一反三大为赞赏,因为人的朴实本真的质就像那洁白的底子,绘画就是施加于其上的文采,就是人的文化素养。

朴实本真的质是对人进行教化的基础条件,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使人具备“仁”的品德,遵循“礼”的规范,这就是“学文”,包括诗书礼乐的教养、仪态举止的修炼、玄歌雅颂的才艺等等,是对人的天性的文饰。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论语中的人格塑造知识点总结

论语中的人格塑造知识点总结

论语中的人格塑造知识点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中以人物形象来展现思想观念,并通过对话和言行来塑造人物的人格。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人格塑造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孔子的人格塑造孔子是论语的核心人物,他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孔子被塑造为一位聪明睿智的思想家。

他以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展示了卓越的智慧和见识,例如他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为人处事要时刻努力学习的观念。

其次,孔子被塑造为崇尚道德的楷模。

他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善良,比如他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孔子的人格还展现了谦逊和包容的一面。

他对待学生和他人总是充满耐心和善意,尊重各种观点的存在。

可以说,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观念,成功地展现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

第二,孟子的人格塑造除了孔子,论语中还塑造了孟子的人格形象。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人格塑造展现了充满正义、仁慈和智慧的形象。

首先,孟子被塑造为关心社会公正与人民福利的思想家。

他在《论语·尽心》中提到“尽心则莫施诸己,视之则常清明矣”,表达了他对于公正和公平的追求。

其次,孟子被塑造为一位具有同情心和关爱之心的思想家。

他在《论语·梁惠王上》中谈及养育之道时说道“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强调了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最后,孟子还展现了与孔子类似的包容和谦逊的品质,他在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平和的态度和公正的判断。

第三,其他人物的人格塑造除了孔子和孟子,论语中还塑造了很多其他人物的形象。

这些人物都以其各具特色的人格形象而著称。

例如,颜回被塑造为一位勤奋好学、虚心好问的形象;子路被塑造为一位行为果断、为人淳朴的形象;子贡被塑造为一位聪明机智、富有远见的形象。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君子的定义标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他认为君子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是一种崇高的品德风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是一个只注重外在形式和物质利益的人,而是应该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

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境界,包括诚实守信、仁爱待人、礼貌谦和、忠诚正直等。

这些品德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君子的内在修养的体现。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在言谈之间应该谨慎慎重,而在行动之间应该果断坚决。

君子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守纪守法、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忠于职守等。

这些道德情操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君子的外在修养的体现。

再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在处事之间应该宽容大度,而小人在处事之间应该狭隘狠毒。

君子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境界,包括宽容大度、谦和有礼、忍让宽容等。

这些人格境界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君子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总之,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是具有高尚的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这些标准不仅是古代君子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我们应该向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和人格境界,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仁德: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恭敬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爱人、关心
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智慧: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理性,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不被感性或偏见所
左右。

3.勇气:君子应该具备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4.礼仪:君子应该遵循礼仪和规范,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言行举止得体、得当。

5.学识: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不断学习、探索、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

总之,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智慧、勇气、礼仪和学识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人格、修养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广受赞赏和借鉴。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两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孔子的人格特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可谓是一个千古传颂的伟人。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

他的人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修德孔子强调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只有内在的修养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他鼓励人们天天勤奋修行,向更高的品德积极追求,建立道德的根基。

2. 宽容孔子认为宽容是人们相处必备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点,只有在容忍和包容中,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协调与支持。

他经常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时,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执着。

3. 忠诚孔子是一个忠诚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向自己的“国君”或者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他总是表现出了多么忠诚的态度。

在他看来,忠诚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

4. 学习孔子是一个永远保持学习之心的人。

他认为自己虽已蓄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但仍不足以了解天下万物。

他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明了自己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品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他的思想与道德哲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1. 仁爱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而解析所有社会问题。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注和互相尊重,这些都是关于如何获得和保持尊重和互相关注的道德需要。

2. 福利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处于社会的角色,他认为个体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因此,在他的许多思想中,健全社会机制和公平分配财富就非常重要,这样才可以达到福利的目的。

3. 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体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最好途径。

浅析《论语》的“君子”人格

浅析《论语》的“君子”人格

浅析《论语》的“君子”人格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孔子赋予君子以道德的含义。

君子以学为起点,做学问的目的是完善自己的人格。

通过为学掌握君子之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是积极入世的,以济世救民为最终目标。

弘扬君子之道对发展我们的社会有着重大作用。

标签:孔子;《论语》;君子一、君子人格文化的目标是塑造人格,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

[1]《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余次,是《论语》的核心概念之一。

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获取的。

“君,尊也。

从尹。

发号,故从口”。

[2]“尹”,代表治事;“口”,代表发布命令。

“君”的含义即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贵族有条件接受规范的教育,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

这种教育素质的差别,会影响人们道德修养的水准,于是君子成为个体修养上的楷模。

君子一词又被引申为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君子从“有位者”转变成了“有德者”。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各国的变法中逐渐承认了私田的合理化,导致了奴隶主政权的下移,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大夫。

传统的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变,从“学在官府”变为私学兴起。

[4]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人,那时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制度崩坏,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先恢复周礼,周公可以凭借政治力量可以推行周礼,但是在孔子的时代,周天子权力式微,仅靠外在的力量已经无法恢复周礼。

因此孔子将目光转向人的内在修养,希望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重塑周礼。

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仁”,认为人们只有内在具备仁爱之心才能主动认可并按照周礼来行事,孔子感叹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具备仁德的人,孔子则将其称为君子。

孔子寄希望于培养有道德的君子,然后由君子治理国家,使国家重新走上文明和秩序。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众多思想中,对君子的定义标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那么,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以周全为美德,而不是以比较为标准。

这就要求君子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计较小利,以道德为先导。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气度。

在《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君子的描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不计较小利,以道德为先导,以此来塑造自己高尚的气度。

此外,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博学多才的素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有博学多才的素养,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人才。

君子应该全面发展自己,不仅具备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气度,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华,以此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境界。

最后,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为人民造福的情怀。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以义为先,要有为人民造福的情怀。

君子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综上所述,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包括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气度、博学多才的素养以及为人民造福的情怀。

这些标准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要求。

只有全社会都能秉持这样的标准,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
格塑造的启示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
1、尊重“仁”的价值观。

孔子强调要“仁而不佞”,即要把仁义心理作为行为的准则,而不能装作仁义,只能真诚地去做好事情。

大学生应当学会尊重仁义,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仁”的道德标准,并将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以此来维护仁义,增加自己道德人格的高度。

2、注重“礼”的社会风俗。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社会风俗,是表明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大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坚持礼貌,在日常交往中注重礼节,把他人的尊重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

3、注重“义”的品行准则。

孔子认为义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一种表明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大学生应当学会尊重他人,在日常交往中注重义,把他人的尊重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以此来提升自己道德人格的高度。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儒的人格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本文将从君子儒的定义、内涵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一、君子儒的定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儒是指具备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优雅风度的理想人格。

君子儒这一称谓,既包含了君子的品德,又体现了儒者的学识。

孔子认为,君子儒应该具备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勇敢等品质,同时还应拥有博古通今、明理尚德的知识结构。

二、君子儒的内涵1.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君子儒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以慈悲为怀,以仁爱为本。

仁爱之心是君子儒的核心品质,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源泉。

2.忠诚守信:君子儒应忠诚于国家、民族和朋友,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忠诚守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君子儒的基本道德准则。

3.礼敬谦和:君子儒应懂得礼数,尊重传统,谦和待人。

礼敬谦和体现了君子儒的修养和风度,也是其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4.智慧明理:君子儒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智慧,明辨是非,洞察人心。

智慧明理是君子儒的学识基础,也是其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备能力。

5.勇敢果断:君子儒应勇敢面对困难,果断决策,敢于担当。

勇敢果断是君子儒的意志品质,也是其在逆境中展现价值的关键。

三、君子儒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君子儒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明理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再次,君子儒的礼敬谦和与勇敢果断的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君子儒的人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解读和实践。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

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孔子眼里的君子标准读过《论语》的人都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君子”,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将它作为做人的标准,说谁谁是小人,某某人是真君子。

但是“君子”到底有什么标准呢?“君子”这个词在《论语》里出现了上百次,“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做人人格标准,我把孔老夫子对“君子”所描述的言语和界定说个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的要求:(一):做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于一个人的人格和其的内在思想。

(二):君子要有“仁义”的博大胸怀,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仁厚宽和了,才可以做到不认真计较个人小的得失。

(三):一个真君子要做到内心“仁”,“智”,“勇”,只有做到了这些从而也就没有了“忧患”,“疑惑”和“恐惧”了。

(四):君子的做人标准是要做到不苛责外在的世界,把有限的人生精力用在反省自我,苛责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要求多一些,对身边的人就会厚道一些。

(五):君子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包容和怜悯别人的过错,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思想上看问题,所以,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六):君子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素质提高,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也曾经对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也就是说做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不要惦记着眼前的一点私利。

(七):君子不仅要是一个好人,还要有伟大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于为士矣!”(<<论语.宪问>>);还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八):君子谋求利益不可以不走正路,走正路和走捷径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孔子曰:“君子喻义,小人喻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
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标准

孔子是中国哲学家,他曾用“君子”这个象征着德行与兼容并蓄的修辞标识,
来概括他的理想型。

他所定义的“君子”,更注重的是表现出诚信、善行和德行的优良品质和能力,他则为这种理想型树立了一系列要求。

首先,君子要具备聪明智慧的素养。

孔子认为,聪明是作为人的根基性质,需
要通过认知进行锤炼,从而加强思考能力和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

其次,君子要有进取心和积极思维。

孔子认为,人有进取心、勤劳和奋斗精神,如果激发不出来就不可能创造出优异的成就。

君子们必须养成自进取心和积极思维,才能考虑周全各种问题,并能勇于接受挑战。

此外,君子要有克己复礼的追求。

孔子强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克己复礼
的追求,不仅要尊重他人,而且还要尊重自我,不受外界的诱惑和累赘,才可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

最后,君子要有宽度的胸怀。

孔子认为,君子有宽度的胸怀,在他们的言行之
中就能够体现出,他们可以宽容他人,拥有不同的思想。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开放态度和体现真诚友爱的宽容精神,使他们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朋友的爱戴。

总之,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敏锐的智慧、充满积极思维的信念、精神克己的
生活、宽恕多谅的胸怀等素质。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魅力无穷的完美君子。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最后,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修养和学识。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才,修养身心,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广博的见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君子应当不断修身养性,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成为社会的精英和领袖。
总之,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是一个全面的人格标准,包括了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气度、高尚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修养和学识。这一标准不仅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他对于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更加高尚的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君子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典范。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仁者爱人,义者守法,礼者尊重他人,智者通达事理,信者守信用。这些品德构成了君子高尚的品格,使其成为社会风气的榜样和楷模。
其次,君子应当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气度。孔子强调君子应当有容人之量,宽宏大量,不计较小节,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着眼大局,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利益着想。君子应当有大公无私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能够以大局为重,不为一己之私而损害整体利益。
再次,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行为举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不言而信,不行而果。君子应当言谈举止得体,不轻浮不浮夸,不张扬不自大,处事稳重,不轻举妄动,不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则必信守承诺。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孔子做人的理想——君子的标准孔健一、君子与小人德行比照:君子怀仁、好公、好义、爱人、助人、勇敢、守纪、谦虚、自省、坦荡、积极向上、信念坚定、用人以道、担当重任,小人则反是。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自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二、君子慎言与敏行:【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以《论语》为文本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君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

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

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

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

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

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

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

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论语·颜渊》)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

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

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

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里仁》)“君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里仁》)其次,君子和圣人一起构成了孔子的两种理想人格。

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主要有圣人和君子两种。

前者可以看成是高级的理想人格,后者则是低级的理想人格。

[6](P28)然而要完全达到圣人的品格,即便是古代的圣王尧、舜都尚且不能。

君子则不同,它不但有可能实现而且是存在的。

对此,孔子说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5](《述而》)“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公冶长》)同时,作为理想人格之一的君子,不仅拥有孔子所要求的诸如仁、智、勇、信等品德,还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以“正名”为例,孔子便提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子路》)再次,君子是孔子的教育目标。

正是因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孔子一生教书育人,其目标便在于能够培养出君子。

他教诲弟子们:“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5](《雍也》)最后,真正的君子要内外兼修。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雍也》)对于一个人来说,“质”是指他的内在品质和内在修养,“文”则指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容貌仪表和言谈举止。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文”和“质”两个方面均衡发展,做到文质并重,文质兼备。

总而言之,君子是与小人相对的,通过教育和自身努力做到内外兼修的,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版。

二、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论语》一书中提及君子标准的地方,虽然绝大多数是由孔子讲述的,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孔子弟子的观点,如曾参、有若、子贡等。

弟子们关于君子标准的观点,从本质上看是对孔子君子人格的传承和发挥,,是我们理解、分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必须注意的地方。

《论语》中关于君子人格的标准,归纳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

1.仁、智、勇,君子必备的三种品德关于君子的品德,孔子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阐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宪问》)由此可见,仁、智、勇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德。

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君子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境界。

之后的《中庸》更是将仁、智、勇三者称为“天下之达德”。

(1)仁——君子要以仁为本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的核心,在“三达德”中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智与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而服务的。

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仁的。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里仁》)而且他还强调,君子在实践仁的过程中,要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卫灵公》)将“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仁,是君子人格的基础,君子必须要以仁为本。

总的来说,在《论语》一书中,仁有四种主要含义。

即仁是爱人、是忠恕、是克己复礼、是做到了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

其中,忠恕,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一个最重要诠释。

曾参在总结孔子学说时,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里仁》)孔子本人也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雍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卫灵公》)一个人能从自身角度出发,真心诚意地为他人着想和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此即为“忠”,是仁的积极一面;能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让有害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便是“恕”,是仁的消极一面。

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便成为了仁者待人处事的一种尺度、一种基本准则。

此外,孔子思想体系的两大核心——仁与礼,通过“克己复礼为仁”而联系在了一起。

礼,成为了实现由一个普通人向一个仁者转变的关键性一环。

这也就要求他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颜渊》)(2)智——君子要学识渊博,知己知人智,体现君子身上,便是君子要有渊博的学识,要能够知己知人。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5](《为政》),即君子不能像普通的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是可以“大受”的人,应当成为“大器”,就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学识的渊博,不仅令君子可以胜任多方面的工作,而且使他通晓许多高深的道理,对所处环境和人生的各个阶段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从而做到“三畏”、“三戒”。

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5](《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5](《季氏》)在知己与知人二者之间,知己显得更为重要。

君子运用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进一步认识他人。

因此,孔子说“君子求诸己”,[5](《卫灵公》)以及“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卫灵公》)而所谓“知人”,主要是指能够正确地认识人、客观地鉴别人、清醒地理解人。

[7]在《论语》当中,孔子有时甚至将“知人”作为“知”的定义。

①因为“知人”,所以君子才能够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卫灵公》)借助于智,君子充分地认识到行仁的意义,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以身行仁、将仁贯穿一生的信念。

即《论语》中所提到的“知者利仁。

”[5](《里仁》)(3)勇——君子要有尚义重行,勇于进取孔子非常重视君子之勇。

《论语》中记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5](《阳货》)显然,在这里孔子虽然强调了“义”,但同时也肯定了“勇”,只是他觉得君子既要有“勇”又要有“义”,并且做到“义以为上”,以“义’来约束“勇”,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

[1]深得孔子思想精髓的曾参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5](《泰伯》)对于身为仁者的君子,勇也是必须的,即“仁者必有勇。

”[5](《宪问》)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勇于进取,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1]君子应当“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里仁》)并且“耻其言而过其行。

”[5](《宪问》)当子贡向孔子询问怎样才能算是君子时,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为政》)这些论述通过“言”与“行”的对比,充分说明了“行”重要性。

在君子以实际行动向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经受挫折甚至是失败。

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述而》)“过则勿惮改。

”[5](《学而》)这从侧面反映出了身为君子,在错误、挫折和失败面前,做到心胸坦荡,毫无畏惧,不怕承认错①参见《论语﹒颜渊》误和失败。

正因如此,虽然君子也会犯错误,但依旧能受到众人的敬仰。

就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子张》)2.重义轻利,君子的价值取向孔子认为,在义和利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选择哪一个可以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低。

对此,他说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里仁》)根据《论语》一书记载,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还有一个典型的表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里仁》)君子心中时刻关注的,是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安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和法度,而小人则只是关心自己眼前的利益。

重义轻利,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君子的价值取向。

“义”,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5](《里仁》)在这种价值取向的作用下,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里仁》)故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述而》)这就是君子对待富贵与贫贱应有的态度。

君子即便是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道义,而小人则会去胡作非为。

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卫灵公》)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到君子与他人的交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里仁》)君子与那些不看重社会和他人利益,一心只为谋取一己之利,整天围绕个人的利益而打圈子的人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是不值得与之在一起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