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作者:陈歆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孔子提出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有机统一的,涵盖“君子之质”与“君子之文”,且“文”与“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是道德的总称,是君子“质”之本,而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孔子从内转功夫与外转之方阐述君子养成之道,于内不仅须笃志于道、重学慎思和勤于内省,向外还应重视躬行实践、推己及人,一贯忠恕之道。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090-04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孔子生逢其时,提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以期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一言以蔽之曰“文质彬彬”,即文质并重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孔子的人生阅历(一)生于曲阜大族孔子君子人格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就文化环境而言,鲁国在古代文化史上地位显赫。
鲁国拥有天子礼乐,传承了最多周朝的文化,可谓“周礼尽在鲁”,后众姬姓之国敬奉它为宗国。
孔子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虽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自然感受的文化甚多,这对于孔子的教养和成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环境和曲阜古文化的感染双重影响之下,孔子幼年就已经接受且敬畏周的贵族政治制度了,从而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长于贫贱之中孔子幼年在贫贱中成长,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
双亲早逝[1],他不得不靠自己独立谋生,“多能鄙事”,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例如阳虎的侮慢,可以说年少的他经受了生活的极大考验。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修身术:自省、克己、慎独、宽人。
自省: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
孔圣人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原因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
克己: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慎独: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防止错误思想及私欲,邪念不生,时时保持正念,对自觉性要求更高。
宽人:孔圣人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次。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认为,一个完美的君子人格,应当是文与质的恰当配合与协调。
然而,现在人们使用“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往往是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质,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文与质,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
所谓“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人的真情实感。
所谓“文”,是指人在后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
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虽然很朴实,很坦率,但没有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来就是粗野、鲁莽,就像《水浒传》里的李逵。
如果文多而质少,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孔子认为,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好的。
“文质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杂而又适均,在这里强调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朴实本真的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养,从而使人的情感能有所节制、合乎“礼仪”地加以表达,这才算得上一个君子。
有一位卫国大夫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他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子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反驳了他,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老师的思想。
他说,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毛的花纹不同,如果把毛去掉,二者就无法区别了。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论语·颜渊》)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重视教化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基本途径。
学生子夏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素是绘画之前洁白的底子,先有它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
子夏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礼后乎?”(《论语.·八佾》)孔子对他能举一反三大为赞赏,因为人的朴实本真的质就像那洁白的底子,绘画就是施加于其上的文采,就是人的文化素养。
朴实本真的质是对人进行教化的基础条件,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使人具备“仁”的品德,遵循“礼”的规范,这就是“学文”,包括诗书礼乐的教养、仪态举止的修炼、玄歌雅颂的才艺等等,是对人的天性的文饰。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仁德: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恭敬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爱人、关心
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智慧: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理性,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不被感性或偏见所
左右。
3.勇气:君子应该具备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4.礼仪:君子应该遵循礼仪和规范,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言行举止得体、得当。
5.学识: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不断学习、探索、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
总之,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智慧、勇气、礼仪和学识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
9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田晓丹周灭商之后,内外争战不断,而孔子正生于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即“礼崩乐坏”之时。
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孟僖子自恨不能通礼,死前嘱咐其子南宫敬叔从孔子习礼。
而此时孔子才三十来岁,便已有盛名,可见孔子于礼纯熟。
正是有了精通礼制的坚实基础,面对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孔子在思想上才敢有逆风而上的自觉,进而树立了“克己复礼”、重建周礼的大胆志向。
然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其思想中的政治抱负日渐被理论和境界旨趣所取代。
“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正是在其礼仪实践中凝聚而成,虽有形而上的境界,却又不脱形而下的践履。
“君子”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人格形象,《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描述正是对“君子”理想人格的鲜明写照。
自先秦以来,历代思想家对“君子”人格倍加推崇,近现代各家对“君子”人格也都有一番研究和见解。
其中,陈登原在《广癸巳类稿君子解》中汇总说:“综观[作者简介] 田晓丹,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君子原初之义,言政治,则盘踞要津者,君子也;言地位,则接近至尊者,君子也;言仪表,则衣冠楚楚者,君子也;言室家,则千仓万箱者,君子也;言社会法律,则曲予优容者,君子也;言学术教育,则必须研修者,君子也。
”钱穆先生曾指出:“此论君子之德性。
今约而言之,则君子当有高尚优美之情操与德性,一也。
君子贵实行不尚空言,二也。
君子重礼仪尚群德,三也。
君子有自得之乐,四也。
孔子之言君子,大略如是。
”程碧英《论君子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文在肯定君子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着重论述了其相关时代内涵,明确了其价值定位。
在《孔子“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意蕴》一文中,赵馥洁通过对君子的人格转化和德性分析,最终将其落实到新时代优秀人格的培养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其中,上智和下愚之人其性不可移,唯中人可上可下,并且其人口数量也占绝大多数。
论语四章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曰:“夫子何为不器?”子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辟之全。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器。
”子贡问道:“老师,您为什么说不器?”孔子回答:“君子的学问,淡泊而不厌倦,简洁而富有文采,温和而合乎道理,懂得远近的关系,知道风从何来,知道微小的事物如何显现,知道局部如何成为整体。
这样的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分析:本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修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
所谓“不器”,即君子不应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应具有全面的知识和修养。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君子之道,认为君子的学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淡泊而不厌倦,简洁而富有文采,温和而合乎道理。
这说明,君子在学问上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既不过分追求名利,也不过分追求形式,而是注重实质。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以下品质: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辟之全。
这表明,君子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趋势。
最后,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形容君子的精神状态。
这说明,君子在追求学问和修养的过程中,应该充满激情,不畏艰难,乐在其中,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总结:《论语》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界定及其教育理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修养,追求平衡,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在追求学问和修养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就说我们班上吧,有的同学光明磊落,从不偷偷摸摸干坏事,比如我的好朋友小明,而有的同学就老是爱打小报告,背后说人坏话,这差距不就出来了嘛!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小红在帮助摔倒的同学站起来,还关心他有没有受伤,这就是君子的行为呀,要是看到别人不好还去嘲笑,那可就不对啦!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我们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但君子会尊重彼此,不会吵起来,可不像有些小组闹哄哄的。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我们班的班长对每个同学都很公平,不会和谁特别好就偏袒谁,这才是君子呢,要是只跟自己喜欢的人玩,那多没意思呀!5.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我们的学霸考了好成绩也不会骄傲自满,还是很谦虚,而有的同学考好了就到处炫耀,真让人受不了。
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上次我和小伙伴闹矛盾了,我就先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而不是怪别人,这才是君子该有的态度呀。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像那些为了奖品才去做好事的同学,肯定不是君子啦,真正的君子是因为觉得对才去做的。
8.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那些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小利益,而不顾道德和规则的人,怎么能和君子比呢?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们班那个默默做好事的同学,不怎么爱说话,但行动特别快,这才是君子呀!10.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学习好又有礼貌的同学,大家肯定都喜欢呀,这就是君子的样子嘛!我觉得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真的很有道理,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
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一、君子与人格1.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
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
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
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
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
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
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孔子追求君子人格的句子
孔子追求君子人格的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对于君子人格的追求,如同灯塔,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我常常在想,孔子心中的君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那肯定不是仅仅穿着华丽衣服,住着大房子的人。
君子啊,在孔子眼里,就好比是一棵参天大树。
树的根基得扎实,深深扎入大地,就像君子要有深厚的道德根基一样。
这根基是什么呢?是仁,是义,是礼,是智,是信。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就像我们平常交朋友,你要是碰到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你会觉得他是君子吗?肯定不会啊!君子说话那得算数,就像大树的枝干直直地朝着天空生长,不歪不扭。
孔子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君子。
他到处讲学,带着他的弟子们。
有一次,弟子子路就问他:“老师啊,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子笑着回答说:“修己以敬啊。
”子路有点迷糊,挠挠头说:“老师,这啥意思啊?”孔子就耐心地解释:“就是好好地修养自己,对待事情要有敬畏之心。
你看,这就像工匠做活儿,要是不敬畏手里的活儿,能做出好东西吗?”子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再说说君子的品德。
君子的胸怀得宽广,像大海一样。
能容纳下不同的人和事。
孔子就遇到过好多和他想法不一样的人。
有一回,他碰到一个人在批评他的学说。
要是换了别人,可能就生气地和人家吵起来了。
可孔子呢?他很平静地听着,然后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说的也有道理的地方,我可以从中学习。
”这就是君子的气度啊。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有人说你衣服不好看。
你要是君子,你不会马上就生气地怼回去,而是会想想,说不定人家的审美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
还有啊,君子得有智慧。
这智慧不是那种小聪明,而是能够看清世间的道理。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能从平常的事情里发现深刻的哲理。
子贡曾经问孔子:“君子也有厌恶的事情吗?”孔子回答说:“有啊。
君子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你看,这就是君子的智慧,他能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儒的人格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本文将从君子儒的定义、内涵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一、君子儒的定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儒是指具备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优雅风度的理想人格。
君子儒这一称谓,既包含了君子的品德,又体现了儒者的学识。
孔子认为,君子儒应该具备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勇敢等品质,同时还应拥有博古通今、明理尚德的知识结构。
二、君子儒的内涵1.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君子儒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以慈悲为怀,以仁爱为本。
仁爱之心是君子儒的核心品质,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源泉。
2.忠诚守信:君子儒应忠诚于国家、民族和朋友,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忠诚守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君子儒的基本道德准则。
3.礼敬谦和:君子儒应懂得礼数,尊重传统,谦和待人。
礼敬谦和体现了君子儒的修养和风度,也是其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4.智慧明理:君子儒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智慧,明辨是非,洞察人心。
智慧明理是君子儒的学识基础,也是其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备能力。
5.勇敢果断:君子儒应勇敢面对困难,果断决策,敢于担当。
勇敢果断是君子儒的意志品质,也是其在逆境中展现价值的关键。
三、君子儒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君子儒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明理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再次,君子儒的礼敬谦和与勇敢果断的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君子儒的人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解读和实践。
论语中有关“君子”类的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一、“君子”风范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孔子中君子的形象特征
孔子中君子的形象特征
孔子中君子的形象特征主要有:
1. 学识渊博: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修养广泛的知识,具备全面的学问和学识。
2. 立德修身:孔子强调君子应遵循道德规范,注重修身养性,塑造完善的品德。
3. 忠诚正直:君子应忠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守正义原则,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
4. 仁爱和善:孔子强调君子要有仁爱之心,待人宽厚和善,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5. 诚实守信:君子应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6. 谦逊谨慎:孔子强调君子应谦虚谨慎,不自高自大,避免骄傲和自满。
7. 有涵养和雅量:君子应具备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品味,具备良好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8.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应首先修养自己,使家庭和睦和谐,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平衡天下。
9. 示范引领:君子应信守原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他人的表率和
榜样。
综上所述,孔子中君子的形象特征包括学识渊博、立德修身、忠诚正直、仁爱和善、诚实守信、谦逊谨慎、有涵养和雅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
孔子论君子原文
孔子论君子原文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孔子论君子是他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孔子所谓的君子,指的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该品质心怀仁爱、克己德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楷模。
孔子在《论语》和《大学》中都有详细论述关于君子的思想,以下便是对其相关内容的阐述。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的修身之道。
他认为,君子应该心怀仁爱,天下为己任。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以喜悦的态度对待学习和交友。
同时,君子应该明智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受人言的影响。
其次,孔子论君子还强调了克己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有恒心和毅力,必须克己以律己,秉持正道之心,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意味着君子应该遵循道义之心,而不是追逐一时的利益,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行。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的高尚品格,即“君子不器”。
他认为,君子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关注社会大众和全人类的福祉。
孔子在《大学》中讲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学》)孔子意为君子应该心平气和,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意见,而且能够高度认可别人的价值和贡献。
相比之下,小人则只会团结自己的阶级或者团体,并且固执己见,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君子治国的理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首先站在公共利益立场上,以身作则,领导群众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意为君子应该首先在自身修养和家庭教育上下功夫,并且努力争取国家治理权,秉持高尚品格,领导国家的发展。
总之,孔子论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提出了人类高尚品格、高尚理想、高尚目标,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出自哪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出自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注释荡:清除,洗涤。
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
从戉,从尗,尗亦声。
戉(yuè),斧子。
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总之,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是一个全面的人格标准,包括了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气度、高尚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修养和学识。这一标准不仅是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他对于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更加高尚的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君子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典范。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仁者爱人,义者守法,礼者尊重他人,智者通达事理,信者守信用。这些品德构成了君子高尚的品格,使其成为社会风气的榜样和楷模。
其次,君子应当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气度。孔子强调君子应当有容人之量,宽宏大量,不计较小节,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着眼大局,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利益着想。君子应当有大公无私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能够以大局为重,不为一己之私而损害整体利益。
再次,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行为举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不言而信,不行而果。君子应当言谈举止得体,不轻浮不浮夸,不张扬不自大,处事稳重,不轻举妄动,不轻易许诺,但一旦许诺则必信守承诺。
关于君子的感悟
关于君子的感悟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指有地位的人,也指有道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行为、思想等方面做了许多论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对君子的感悟。
一、君子表里如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¹君子是心胸开阔、坦诚直率的,不会有什么隐瞒或欺骗。
小人则是心胸狭窄、忧虑不安的,总是想着如何利用或欺瞒别人。
孔子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²这里的质指朴素真诚,文指文采修饰。
如果朴素真诚胜过文采修饰,则会显得粗野无礼;如果文采修饰胜过朴素真诚,则会显得虚伪造作。
只有朴素真诚和文采修饰相辅相成,才能成为君子。
这就是表里如一的道理。
表里如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就会让人觉得不可靠,不值得交往。
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或者说到做到,就会让人觉得可信,值得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不要说谎话,不要欺骗别人,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二、君子安贫乐道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³君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他不追求过分的饮食享受,也不追求过分的安逸舒适。
他只关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孔子还说:“吾欲无言。
”⁴子路问:“何故?”孔子说:“有言者必有反者。
有反者必有争者。
有争者必有伤者。
有伤者必有恶者。
君子不畏死而畏恶也。
”⁵这里的恶指失去道德和名声。
孔子宁愿沉默不言,也不愿因为言语而引起纷争和恶感。
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做恶事。
安贫乐道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只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安全,就会失去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会屈服于外在的压力和诱惑。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就会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超越外在的困境和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不要贪图虚荣,不要违背良知,不要放弃理想。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
孔子论“君子”的九大标准孔子做人的理想——君子的标准孔健一、君子与小人德行比照:君子怀仁、好公、好义、爱人、助人、勇敢、守纪、谦虚、自省、坦荡、积极向上、信念坚定、用人以道、担当重任,小人则反是。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自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二、君子慎言与敏行:【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2013年05月10日10:30 来源:光明日报
孔子讲学图
儒家论学,有“乐学”之说。
《论语·学而》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论为学之道,即体现了一种“乐学”的精神。
今人从学,常常感受到的是“苦”而不是“乐”。
这是因为,今人为学的态度,多将学仅仅作知识技能的理解,而此知识技能,又常被视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而失却了自身的目的和价值。
这样的“学”,当然只能是苦而不是乐了。
孔子所谓学,乃以成德为内容,其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
《学而》首章三句话,在义理上是一体贯通的:首句言学,学而能乐;次句言“有朋而乐”;末句讲“人不知而不愠”,乃为君子。
也就是说,“学”也好,“有朋而乐”也好,皆以成就君子为其归宿。
因此,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对于把握孔子的为学之道和“乐学”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孔子以“人不知而不愠”来标示君子的人格成就,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说法。
这里,我们可引几条材料作为旁证:
1.《论语·宪问》: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易·乾·文言》: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
3.《易·大过·大象传》:
象曰:“泽灭木,大过。
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
4.《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
上述4条引文,都可以视为从不同角度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义的阐发,从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所表现的君子人格之丰富的思想内涵。
就《学而》首章而言,其首句言学,这个学,其目标是德性的成就和人格的完成。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引文1则明确指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以确知,这个由“学”(“学而时习之”)而臻“人不知而不愠”或人不知而不怨尤的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历程。
孔子特别重视“学”。
孔子自谓不敢当仁圣之名,而惟以“好学”自许。
在诸弟子中,孔子亦仅称颜回为“好学”。
盖“学”实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基本途径。
但是,如无“上达”这一向度,则此学便会流为知识技能的口耳之传,而失却其“为己之学”之本旨。
“下学而上达”一语,很准确地揭示了《学而》首章三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其义理精神。
不仅如此。
《论语》开篇首章与末篇最后一章皆论“君子”,首尾相应,其中颇有深意。
不过,《学而篇》首章三句话言“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之义,仅讲到学至于君子,乃能有“人不知而不愠”之境界这一层道理。
从《宪问》“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人不知不愠”的君子之德,须臻天人合德的形上境域,才能得到实现。
《论语》全书末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则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孔子谓“君子有三畏”,其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并把它视为判分君子小人的首要尺度。
其晚年亦自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天命并由之而敬畏天命,标志人的内在超越性至善价值原则的挺立,由此乃能达到人格的完成和道德的自由。
《易·乾·文言》以“遯世无闷”喻“龙德”,《中庸》则说,“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可知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实为修养所能达之最高境界。
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于天德,有超越性的价值原则主乎一心,乃能成就一种自作主宰,转世而不为世转的独立人格。
上述引文3讲“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引文2讲“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可以看出,君子、圣人的“人不知不愠”、“遯世无闷”,正是这种不为外物所左右的独立人格之表现。
儒家既强调道德原则的至上普遍性,同时又特别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在儒家看来,对于君子、圣人的人格成就而言,这两个方面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儒家常常用“独”这一概念来表征君子人格之独立性和独特性的意义,强调为人要能够做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和而不同”、“特立独行”。
《荀子·不苟篇》说:“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先秦儒家讲“慎独”,《帛书·五行》的慎独说,更凸显出这慎独之“舍其体而独其心”的意义。
其实,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也是一致的。
庄子亦特别强调“见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很显然,这个“独”,一方面标识人的内在性和独特性之极致,同时,它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
在这两极的互通动态张力关系中,乃能成就真正的自我,达于个体人格的完成与实现。
这样一种基于天道、天命的君子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人对天、天命、天道的了悟和自觉,必是一种以个体内在的“独知”为前提的敞开性和互通性,而非一种共同性或同质性的认知。
王阳明有诗云:“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王龙谿亦说:“良知即是独知,独知即是天理。
天理独知之体,本是无声无臭……独知便是本体,慎独便是功夫。
”这个“独知”的观念,很切当地表明了知天命、知天道之“知”的特点。
“天理”、“天道”、“天命”是普遍超越之体。
但它不是现成平铺摆在某处可供人抽象认取的一种东西。
它对人心的显现,必是一种经由个体身心工夫之独知独得所敞开之“通”,而非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同”。
古人恒训“圣”为“通”,其道理亦在于此。
一般人常为习气所蔽或环境的左右而不能达此“通”的境域。
故达于此君子圣人境界者,其眼界和所见必异于常人,因而常常会遭遇“人莫我知”的境况,历史上的大哲和圣人常常是孤独的先知和先行者,乃自然之事。
所以,一方面,最高的知或人的真智慧必为独得于心的“独知”,“知我者其天乎”,“独知”才能达天人相通。
另一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不怨不尤,遯世无闷,“唯圣者能之”,正是人生修养所至最高境界的表现。
世间有一种人,我们习称之为“天才”者,亦常有“人不我知”之叹。
但天才的孤独,常常很痛苦。
这是因为,我们一般讲天才,所言不出才性知能之范围。
天才之知能,或表现于文学艺术,或表现于数学、科学创造性等方面,其作为气性方面的表现,往往偏而不全。
同时,气性生命既有充溢发皇之时,亦易于在其高峰过后急促趋于消竭。
天才在其所专领域之外之智能,常低于一般人,故有“科学白痴”之说。
艺术、文学方面的天才,亦多会遭遇到“江郎才尽”一类的瓶颈。
诗人的发疯、文学诺奖得主的自杀,所在多有,不乏其例。
这样的天才,甚至往往缺少正常的个人生活。
君子则要通过下学而上达的途径,达于完整的人性实现。
人的气性经由“下学而上达”的历练和升华,转变自身为此德性生命的结构性内容,才能使之摆脱自然因果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
君子“人莫我知”,虽孤独而无怨尤,正源于这种人格的自由。
可见,孔子乃以不见知于人而不愠,为修养所达之最高境界。
此境界之前提,就是学者为己,为仁由己。
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要由下学而上达,而至于天人相通的境界。
此为最高的境界,亦为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幸福。
《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为学不能离开知识技艺,但却不能偏执于知识技艺。
“游”是悠游自得,既入乎其中复拔乎其表。
达于此“人不知而不愠”境界的人,他的为学,乃能有道、德、仁主乎其内,由此转变和升华其术艺而为“道”之呈显敞开的机缘;与此同时,那“学”的内容,亦才能以其自身为目的并实现其自身本有的价值。
儒家所谓“乐学”,其意义端在于此。
(李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