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萌生_畅神_自然审美观刍论_周均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1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1 2004总第207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 o .207

[收稿日期]2003-11-18

[作者简介]周均平(1954-),男,山东临沐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汉代萌生“畅神”自然审美观刍论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的自然审美观。我们认为,全面考察汉代有关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时代特点和哲学文化背景,即使依据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认定汉代已经萌生了“畅神”自然审美观。

[关键词]汉代;“畅神”;自然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4)01-0097-05 “畅神”说是我国古代关于自然审美观的一种代表性观点。流行的观点认为,“畅神”说是晋宋以后产生并在自然审美观中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观念。“当魏晋时期儒家的思想体系一解体,人们的精神从汉代儒教礼法的统治下挣脱出来之后,把自然美看做是人们抒发情感,陶冶性情对象的`畅神'自然审美观也就应运而生了”,其实质“是把自然山水看做是独立的观赏对象,强调自然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亦即可以`畅

神'”。[1]我们认为,全面考察汉代有关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背景,这个观点应该加以修正,因为即使依据“畅神”论者所主张的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汉代也已经萌生了“畅神”说。本文拟从史料分析、时代特点和哲学文化背景三方面初步予以论析,是为刍论。

“畅神”说的萌生过程至少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就开始了。《淮南子》说:

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广于四海,崇于泰山,富于江河,旷然

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间,无所系戾,其所以监观岂不大哉!(《泰族训》)

《淮南子》的这些文字,表达了对大自然博大、雄浑之美的热烈追求和歌颂,它开拓了对大自然之美欣赏的广阔视野,使主体骋目游怀于大自然,无所羁绊地欣赏大自然的博大、雄浑之美。我们认为,它至少有三点理论意义。其一,与道家天道自然观(或者自然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其二,充分肯定了自然美对人的感染愉悦作用。认为大自然的美可以开阔心胸、愉悦精神,欣赏自然美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其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面向无比广阔的自然世界外向开拓,积极进取,讴歌和追求自然壮美,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

97·

大自然雄浑博大壮丽之美的歌颂和追求,体现汉代那种昂扬奋发、积极进取、外向开拓的宏伟气魄和雄浑博大的精神。显而易见,《淮南子》的这些论述,无论就其哲学基本倾向还是就其所论的具体的自然美审美经验,将其视为“畅神”说的萌芽都是言不为过的。

东汉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也愈为加剧,一些失职的达官和失意的文人或萌生归隐之心遁入田园,或被迫离开市朝走向山林湖海,自然山水成了他们追求向往、寄托情志甚或安身立命的场所。他们在与大自然的实际接触中,深感自然山水可以怡神养性,愉悦情怀,从中获得无穷的精神享受。能够充分代表东汉中前期这一追求自然美的思想倾向的,是张衡的《归田赋》。学术界对该赋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并无重大分歧,但对其在中国自然审美意识史或自然审美观发展史上的地位,却重视不够或有意回避,因此有必要细加解读。该赋由四个自然段组成。首段指明欲隐退归田的缘由,中间两段描绘了无限美好的自然风景,抒发了归田之后的无限乐趣。赋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美好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春光明媚,百草滋荣,美鸟佳雀,自由翻飞,交颈和鸣。方泽山丘,龙吟虎啸;纤缴长流,仰飞俯钓。在这良时美景中遨游,确实令人赏心悦目,逍遥娱怀,其乐无穷。末段,描写“极般游之至乐”后的精神追求。全篇充盈着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洋溢着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归田的动因是不满现实,目的是逃避现实,与《淮南子》的精神取向大相径庭,但字里行间表露的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对自然美景给人精神上带来的慰藉和解放,给人情感上带来的寄托和欢愉的表达,都可称为地地道道的“畅神”说了。特别是文中“于焉逍遥,聊以娱情”,“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等名言警句,振聋发聩,不啻自然美景可以畅神的诗意宣言。与此后被称为“畅神”说的文字相比几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张衡并未真正身体力行“归田”,但他对现实和自然的不同态度,实开风气之先。在这个意义上,实在是他拉开了东汉中后期尤其是六朝士大夫“归田”风潮的序幕。陶渊明不过是以相近作品《归去来兮辞》和自身的实际行动,把这个风潮推上了一个辉煌的顶点。也正因为此,有学者把它视为“我国辞赋史中第一篇以田园生活和乐趣为主题的抒情小赋”[2](P260)是极有见地的。如果以为必须彻底忘却人间烟火才是真正对自然美的欣赏,才是纯粹的畅神,可能就很难有纯粹的对自然美的欣赏了。不要说魏晋六朝对自然美的欣赏本身就是对其动乱时代、黑暗政治的逃避,就是出于全身避祸、保命养生的诸多现实动因,已经不那么纯粹,就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也并非什么真正的隐士,能够真正做到纵身大化,世身皆忘,至多不过是身隐心不隐而已。被视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尚且如此,奚论其他!

东汉中后期,对自然美的追求就更为普遍,关注自然美,发现自然美在当时已经成为大多数文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钱钟书先生指出:“山水方滋,当在汉季。”[3](P305)当代学者余英时也指出:“若夫怡情山水,则至少自仲长统以来即已为士大夫生活中不可或少之部分矣。”[4](P339)《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说:

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

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论之曰:使居有良田

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林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之难,使令·

·

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