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浅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浅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作者:卢现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2期摘要:我国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虽然我国同样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由于需求量很高,所以我国在维持高自给率的同时,某些粮食种类仍然需要通过外贸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却不断下降,外贸进口量不断增加。

所以,如果我国自给率仍然一直下降,当下降低到一定程度,而外贸进口出现进口困难时,我国将有可能出现粮食危机,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国家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尤为重要。

关键词:粮食安全;自给率;外贸进口量;关税中图分类号:D60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2一、导论我国农业用地仅占世界总农业用地的十分之一,但是这十分之一的农业用地却正在提供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粮食需求,所以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尤为重要。

同时,粮食安全问题存在连带效应,例如我国从1985年开始,因为粮食的供需失衡导致连续五年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光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所以能否妥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将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关键。

二、粮食安全的定义和评定指标(一)粮食安全的定义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了世界粮食大会,第一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

[1]在随后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活跃、健康的生活所需的饮食需求和消费偏好。

[2](二)粮食安全的测定指标一个国家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测量的指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将谷物库存占全年消费量的17%~18%作为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最低限度,其中周转率库存占12%,后备储备量占5%~6%。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_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论文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_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论文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_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论文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

概括地说是5个“不低于”:(1)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

国际上一般通用的标准是:一国自给率≥90%为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一国自给率≥95%为基本上实现了自给。

1996年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把我国的粮食自给率确定为95%以上。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您的稿件正在编辑中,还有以下问题需要协助修改(因本文已经部分编辑,请在本附件基础上修改反馈):1.摘要修改:摘要主要提炼、概括文章的主要观念、思想,应是文章主要论述的内容和观点,而不是介绍文章做了哪些工作,避免不是文章主要论述内容的引导性语句,避免“有重要意义”等空洞话语,避免“本文探讨了…,分析了…,揭示了…”、“本文从哪几个方面”等介绍性语句。

可参考下例:法治政府的契约理论逻辑摘要:法治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法律关系框架而展开。

契约作为一种理念,在横向层面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自由、平等、互惠的价值诉求,在纵向层面也蕴含着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应有的诚信与责任、秩序和效率的政府人格和施政理念。

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横向和纵向契约理念结合的法治政府提供了应然性的法治逻辑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归宿。

关键词:法治;法治政府;契约2.根据修改过的摘要翻译: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摘要、关键词翻译成英文。

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同一个参考文献不能多次编号。

正文中指示序号采用“[序号](P页码)”形式上标标注并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一致,文后参考文献需要以M、J、N等标明相应文献类型并补充完整信息。

具体标准如下:(专著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期刊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页码.(报纸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页码.(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从粮食生产到生计安全: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演变综述陈其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从初期主要关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供充足粮食供给的能力,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扩展:第一,关于粮食的流通、可获得性以及可接受性的研究逐步被纳入到研究范围;第二,关注的粮食问题范围从单纯的粮食安全逐步扩展为包括营养安全以及生活安全的更为宽泛范畴;第三,越来越多的关注粮食除了其营养提供功能之外所包含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意义。

粮稳天下安

粮稳天下安

粮稳天下安作者:陈君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4年第03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早在27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就提出了粮食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更是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称为全球三大经济安全,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

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十连增”。

中国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连增”背后的挑战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之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形象地以“中国碗必须装中国粮”来强调坚持粮食自给。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表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正处于历史的最高水平。

那么,中国为什么还要在多个重要会议反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认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等农产品供需总体上却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目前玉米、稻谷、小麦均平衡有余,大豆等油料对外依存度较高。

这些年中国耕地、淡水资源和环境都绷得很紧,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

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波动性,要在高基数上继续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产,难度将越来越大,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粮食的“十连增”,现在看起来只具有总量统计学意义,并不能缓解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粮食安全储藏的基本条件(精选文档)

粮食安全储藏的基本条件(精选文档)

粮食安全储藏的基本条件(精选文档)一、概念篇1、什么是粮食安全?答:依据《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规定,粮食安全是指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对粮食的需求基本满足、粮食质量安全符合国家规定。

2、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是什么?答: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3、什么是粮食?答:依据《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规定,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大豆、薯类。

4、国际有粮食概念吗?答:国际上没有粮食概念,相近似的只有“谷物”(grain)概念,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5、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什么?答: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6、 1996年召开的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如何定义?答:根据《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粮食安全是指“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7、什么是粮食自给率?答:粮食自给率是一项评估国家粮食自给程度的指标,指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

8、什么是粮食安全指数?答:2023年8月18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公布了“2023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粮食安全系数是指期末库存量与全年消费量之比。

9、什么是原粮?答:指未经过加工的谷物、豆类、薯类的统称。

10、什么是地方储备粮?答:依据《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规定,地方储备粮是指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所辖行政区域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

11、什么是政策性粮食?答:依据《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规定,政策性粮食是指政府指定或者委托粮食经营者购买、储存、加工、销售,并给予财政、金融等方面政策性支持的粮食,包括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等。

“粮食安全”概念的法定理解

“粮食安全”概念的法定理解

“粮食安全”概念的法定理解[摘要]中国《粮食法》即将颁布实施,日益引发国内法学界的相关研究热潮。

我国《粮食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粮食安全”概念的准确界定。

文章梳理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文件和我国立法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提出将“粮食安全”概念归纳为供给平衡、质量安全与价格合理三大要素。

相应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应当包括粮食供给保障、质量保障与价格保障,亟需落实到《粮食法》的具体制度设计中。

[关键词]粮食;粮食安全;《粮食法》对中国《粮食法》的学术研究,首先要明晰“粮食安全”这个基本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文件和我国立法纷纷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相应的界定,这值得探究。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文件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在界定“粮食安全”概念之前,首先要明晰“粮食”的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粮食价格监测报告》把食用农产品(Food Commodity)分为谷物(Cereals)、食糖、油和油脂、奶类、肉类等。

其中谷物又包括大米(Rice)、小麦(Wheat)、玉米(Maize)。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则把食品分为基本食品(谷类、油、豆类)和补充性食品(肉类、鱼类、蔬菜、水果等)。

“粮食安全”概念20世纪以来才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现有的相关重要文件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

世界粮食大会(1974)提出,“每个男人、妇女和儿童均享有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以便身体和智力得到发育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1996)要求,“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这个界定强调了粮食质量问题。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宣言》(2002)强调需要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强调必须重视营养问题。

《支持在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逐步实现充足食物权的自愿准则》(2004)又强调了1996年的观点,并提出“粮食安全”的四个支柱是“可供量”、“供应稳定”、“获得”和“利用”。

粮农组织 粮食安全指标

粮农组织 粮食安全指标

粮农组织粮食安全指标
粮食安全是指人类在物质供给、营养摄取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粮食安全涉及到农业生产、食品加工、贸易流通等多个环节。

为了评估和监测粮食安全的状况,粮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粮农组织关注的是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粮农组织的指标包括了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资源利用的情况。

粮农组织还关注粮食的供应和消费情况。

粮食供应包括了粮食的生产、进出口贸易以及储备等方面,而粮食消费则包括了人均食物消费量、饮食结构以及营养摄取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粮食供需的平衡情况,以及人们的营养状况。

粮农组织还关注粮食的可及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了粮食价格的波动情况、市场的竞争性以及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程度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粮食市场的运行情况,以及人们获取粮食的能力和机会。

粮农组织还关注粮食安全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农业生产对于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粮农组织的指标还包括了土地退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农药使用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农业生产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指标涵盖了粮食生产、供需平衡、粮食市场、营养摄取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通过监测和分析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粮食安全的状况,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
1 % ~1 % , 7 8 这是粮食 安全 线 。
量 。我 国是个 发 展 中 国家 , 食 安 全 问题 不 同于 粮
其 他 国家 , 自己的特 点 , 发展 和 全局 的角度 , 有 从 未 来我 国 的粮食 安 全是 一 个 涵 盖 国 家粮 食 安全 、 家庭粮 食安 全 、 品粮 食 安全 和营 养 粮食 安 全 四 食
g6 @ 第
20 0 8年 1 0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 . No 5 16 . Oco e O 8 t b r2 O
坝 盼 段 魏 国 粮 食 安 坌 硇 各 I 指 标 分 析 页
周 慧秋
( 北农 业 大学 , 龙 江 哈 尔 滨 10 3 ) 东 黑 5 0
个 层 面的完 整 的概 念 。 二 、A F O粮 食安全 状况 评价 方法 粮食安 全 水 平 是 一 个 相 对 的 、 态 的 概 念 。 动 粮食 安全 ( 不 安 全 ) 况 可 以通 过 一 定 的数 量 或 状
18 9 3年 联合 国粮 农 组 织 ( A 总 干 事爱 德 F O) 华 ・ 萨乌 马 对 粮 食 安 全 的解 释 为 : 确 保 所 有 人 “ 在任何 时候 既买得 到又买 得起 他们所 需 的基本食
标 下 黑 龙 江 省 粮 食 综 合 生 产 能 力 研 究 )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 作者简介 ]周 慧秋 (9 8一) 女 , 16 , 辽宁旅顺人 , 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教授 ; 研究方 向: 农业 经济 、 产业经济
第5 期
周慧秋 : 阶段我 国粮食安 全的各项指标分析 现
灾之 年本 国粮 食 自给 也 不会 成 问题 , 因此 这些 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放农业的新机制。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产量的约束。

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

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名词解释

粮食安全名词解释

粮食安全名词解释粮食安全是一项涉及人类基本生存权利的重要问题。

《联合国宪章》将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原则,要求政府向其公民提供粮食安全。

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粮食安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被定义为指市民在经济条件及当地文化习惯下,能够获得足够优质安全的粮食,以满足其正常的营养需求,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粮食安全不仅涉及食物的供给,也包括水的安全和卫生设施的保障,以及健康的营养习惯和良好的社会技术,如农业技术。

在理解粮食安全时,需要考虑到宏观和微观危机、国际冲突、技术外部性、自然灾害等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粮食安全是提高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认为粮食安全是实现持久粮食安全和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

粮食安全的实现或改善取决于宏观的因素,如全球产量的增长、价格的敏感度和粮食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各国政府实施贫困减免政策、供应网络建设和支持农业研究等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联合国1948年宪章》首次将粮食安全作为一项人权原则,要求所有国家采取措施促进粮食安全,确保每个国家的公民都有获得足够优质安全的粮食的权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也在支持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粮食安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南非的《粮食安全宣言》把粮食安全提升到国际舞台,加强了粮食安全政策和行动的国际努力。

该宣言把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粮食安全的维护作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

粮食安全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足够的优质食物,以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和保持良好的健康,并确保世界各国公民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不仅仅涉及食品的可获取性,它还包括质量的可控制性和健康的营养习惯,以及政府改善社会经济条件,为更多公民提供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要求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

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

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

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

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

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

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

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

fao粮食安全定义

fao粮食安全定义

fao粮食安全定义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营养丰富的食品,以维持其健康和积极的生活。

粮食安全是人类基本权利的一部分,目标是消除饥饿、提高营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稳定。

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涉及到农业生产、食品供应链、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

FAO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国家制定战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生产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

FAO通过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来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FAO 还支持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等不可控因素的能力,帮助他们减少损失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食品供应链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FAO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改善食品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来保障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

FAO还鼓励国际间的合作和信息分享,以提高全球食品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

环境变化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

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产生了影响。

FAO通过开展农业适应性研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改善土地管理来应对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也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FAO通过支持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增加人们获得食品的能力。

FAO还鼓励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合作,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的发展。

除了以上方面的工作,FAO还致力于减少食品浪费和损失、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妇女和儿童的营养状况等。

FAO提倡可持续发展,鼓励人们采取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保障粮食安全。

FAO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营养丰富的食品。

实现粮食安全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食品供应链、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FAO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国家制定战略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FAO的工作涵盖了农业生产、食品供应链、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旨在消除饥饿、提高营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稳定。

fao粮食安全定义

fao粮食安全定义

fao粮食安全定义FAO粮食安全定义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充分获得安全的、营养丰富的食物,以维持健康和活力的状况”。

这一定义强调了粮食安全的两个关键要素:食物的充足性和安全性。

食物的充足性是指人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这需要保证粮食的生产能够满足人口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实现食物的充足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田资源、改善农民的生计状况等。

食物的安全性是指食物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涉及到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

在食品质量方面,需要确保食品不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细菌等。

在卫生安全方面,需要保证食品的储存、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符合卫生标准,防止食物受到污染和变质。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保障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

其次,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水平。

此外,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也对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例如种植耐旱、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等。

在实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

例如,贫困人口、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更容易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营养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需求,更是为了保障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需要注重可持续农业生产和消费,保护农田和水资源,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和循环化发展。

FAO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人们能够充分获得安全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实现粮食安全需要保证食物的充足性和安全性,需要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需要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

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

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充足、适宜的粮食供应,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是指每个人每年所需的粮食数量,这涉及到人口数量、粮食消费结构、卫生保健水平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人口数量:世界各国的人口数量是决定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人口超过78亿人,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90亿人。

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的需求也需相应增加。

2. 粮食消费结构:各国粮食消费结构各异,不同国家的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粮食主要包括谷类、薯类、果蔬以及畜禽产品等。

例如,在中国,主要粮食消费是以稻米、小麦和玉米为主,而在欧洲国家,面包、米饭和面条等主食更为常见。

因此,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因国家而异。

3. 卫生保健水平: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还需考虑每个人在饮食方面的卫生保健水平。

卫生保健水平涉及到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等方面,如减少粮食中的污染物、保持平衡饮食、合理储存食物等。

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可能较低,因为这些国家的食品安全和卫生保健水平相对较低。

4. 农业生产水平: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还与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水平涉及到农业技术、耕地面积、气候条件等因素。

高效的农业生产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

例如,农业机械化、科学种植技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确保人均年粮食安全。

5. 政策和国际合作:政府制定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国际间的粮食安全合作也影响着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

政策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粮食贸易、技术交流和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

综上所述,人均年粮食安全标准是一个复杂的指标,其涉及到人口数量、粮食消费结构、卫生保健水平、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政策和国际合作等多个因素。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历史进程“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初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以后,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活跃以及WTO谈判需要有统一规范的概念,并逐步走向完善。

综合中国国情,并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不同时期对粮食安全所作的不同定义,可对中国粮食安全设为三个阶段的框架,并依照框架提出三个阶段的衡量尺度,三个阶段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

衡量这三个阶段的天然尺度有两个,一是粮食的商品量比例;另一个是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比例。

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改革开放以前是比较典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需要整个社会不遗余力地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

一般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为30%左右,城镇人口比例未达到总人口的50%。

这一阶段粮食安全的具体表述为,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简言之,就是人人有饭吃,整个社会仅仅是刚刚进入温饱时期。

这一阶段粮食安全的重点是总量保障。

第二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其他食品种类如水果、蔬菜、肉禽蛋鱼等丰富起来,人们的选择性明显加强,小康社会的种种特征日益明显。

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为50%以上,城镇人口比例高于总人口的50%。

粮食安全的具体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并买得起粮食,整个社会已进入小康。

这一时期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流通保证。

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水平时期。

二元经济结构得到根本改变,粮食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规模化。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粮食生产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口总量趋于平稳或下降,因而对粮食的消费也趋于平稳。

在粮食消费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已不是总量和品种问题。

这一时期粮食商品量占产量的比例为80%以上,城镇人口比例高于总人口的80%、粮食安全的具体表述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与指标体系

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与指标体系

! "# !
全国农技中心 * " 月上旬, 在北京召开了 $%%* 年度黄腐酸 肥料项目总结会。 各项目单位总
全国农技中心 " 月份大事记选登
发中试示范基地 ” 项目通过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的 专家组验收。 专家组认为, 该项目立项准确, 选址合理, 建设 内容明确, 项目运行良好, 在我国农用保水剂的开发、 生产与 应用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 小型施药机械中试 全国农技中心承担的 * " 月中旬, 开发基地 ” 项目通过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的专家组 验收。 专家组认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了新型项目运作 模式, 短期内开发出了多种型号的产品, 并得到推广应用。
结交流 $%%* 年项目执行情况; 研究部署了 $%%& 年的项目工 作。 全国农技中心先后在北京、 福建、 海南召 * " 月上中旬, 开了 $%%* 年国家水稻、 马铃薯、 玉米、 大豆等农作物品种区 试年会, 总结了 $%%* 年各种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新品种 示范、 展示工作, 制定了 $%%& 年品种区试方案, 安排了 $%%& 年新品种展示、 示范计划。 “ 土壤抗旱保水剂开 全国农技中心承担的 * " 月中旬,
《中国农技推广 》 $%%& 年第 $ 期
・本期聚焦・
小知识
保障能力。 由此 可见 , 联 合 国粮 农组织 - ./0 1 对粮食安全 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变化 路径为: 足够食品 & 买得
பைடு நூலகம்
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与指标体系
一、 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其演变 (应为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 的概念最初是在 "’($ ) "’(& 年发生战后 *% 年来最严重的世界粮食 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联合国于 "’(& 年 "" 月召 “为保证任何 开的世界粮食大会, 将粮食安全定义为 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 “确保所有人在 够食品 ” 。 "’+* 年这一概念又修改为 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 食品 ” 。 "’’$ 年国际营养大会又把粮食安全定义为 “ 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品来 维持健康能动的生活 ” 。 "’’, 年 "" 月第二次世界粮 《罗马宣言》 《行动计划》 食首脑会议通过的 和 又作了 “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 如下表述: 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 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来满 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 才 ” 实现了粮食安全。 二、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 按以上定义, 国家粮食安全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确保粮食总量能够满足全国所有人的需要; 确 保一个国家所有人在任何时候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基 本粮食; 人们获得的粮食, 不仅在数量上满足, 还要 (无污染) 优质、 安全 又富于营养; 人们获得的粮食不 仅要满足吃饱, 而且要满足其积极、 健康生活的膳食 需要和食物喜好。 或者是以下四方面: 适应供需基本 平衡的粮食生产能力, 与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 应的粮食流通、 储备体系, 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相适 应的粮食价格体系, 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的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内容摘要:在粮食总量供给不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开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是保证所有家庭都具有获得粮食的能力。

关键词: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获得能力粮食安全含义和标准的历史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的基本含义和标准是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先后减产,国际粮食供应趋于紧张,成千上万的人被饥荒夺去了生命,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所有国家的普遍关注。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大会,呼吁各国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建立粮食储备,保障粮食供应,发展粮食贸易。

提出了“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的国家粮食安全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生产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许多缺粮国家在强有力的鼓励粮食生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粮食自给率明显提高,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的总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家庭获得粮食的能力并不相同,落后地区居民和困难群体的粮食安全问题并未解决。

所以,这时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主要的着力点变为怎样改善困难群体的粮食获得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进一步完善,营养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国家通过采取重新分配土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等政策措施,大大增加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贫困人口获得粮食的能力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又先后推出了“持续农业”和“自由贸易”等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土地和水资源的生产潜力,发挥南北半球的气候优势,以自由贸易来取代日益增加的谷物储备,科学、经济、有序地发展粮农生产。

在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下,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中国家的每天人均膳食供给能量从1970-1978年的9.24kg,提高到1988-1990年的10.46kg,即从能量不足发展到基本满足的阶段。

判定粮食安全的三个指标

判定粮食安全的三个指标

判定粮⾷安全的三个指标 判定粮⾷安全的三个指标 判定粮⾷安全的三个指标 (1)⼈均粮⾷占有量 ⼈均粮⾷占有量是指⼀个粮⾷年度内,⼀因粮⾷总供给与该国向⼀时期内总⼈⼝的⽐例,⼈均粮⾷占有虽可以在较⾼程度上反映⼀个同家的粮⾷宣个⽔平c⼈均粮⾷占有量越⾼,粮⾷安全⽔平也就越⾼,它反映⼀个国家粮⾷体系所⾯临的风险和危机。

较为合邵的⼈均粮⾷占有旦,应该以保障每个⼈⽣存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低粮⾷数量为界限c⼈均粮⾷占有“虽是反映粮⾷供给⽔平的重要指标,⼀个地区增加的粮⾷产量⼀部分抵消⼈D5曾长,另⼀部分⽤于提⾼⼈均粮⾷增加量c郭柏林(1996)认为粮⾷增产对提⾼⼈均粮⾷增加量的贡献率可⽤p/表不,其涵义是指⼊均粮⾷增量占粮切曾量的份额。

⼀般限位越⼤,去⽰粮⾷增产对提⾼⼈均粮⾷的贡献越⼤,⼈均粮⾷增加量越多。

(2)粮⾷⽣产波动率 粮⾷⽜产年度间的波动可以通过波长、波幅、⽅差、变异系数等来描述(Z晓红等。

2006)。

我国粮⾷产量统计⼝径是指令社会的粮⾷产量,包括国营农场等国有经济的、集体统⼀经营的和农户⾃家经营的产量,还也括⼯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产单位的产量,我们在分析陕西省粮⾷安全状况时,也是按照计会粮⾷产量门径。

出于粮⾷⽣产受到⾃然、供求、经济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粮⾷产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年际之间⼭现波动,地区产量之间出现空间变异,其波动幅度⼤⼩反映了本期粮⾷产量可能偏离粮⾷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也⼀定程度-L-反映了粮⾷安全的程度c粮⾷地区产量之间的空间变化,加⼤了粮⾷流通负担,使供求关系发⽣变化,导致粮⾷价格波动,对粮⾷安全也有间接的影响。

(3)粮⾷储备率 从本质上讲粮⾷储备说的是⼀个”最低粮⾷库存“的概念,据趴o定义,指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的粮⾷储备量,也称”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粮⾷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丁声俊,2009),周转储备丰要是为了克服粮⾷⽣产的季节件和地域性以及与粮⾷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盾,后备储备通常是⽤来补救团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或者是⽤来平衡社会所⽆法承受的粮⾷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时也叫专项储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0:10.70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杜育墨
[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030000)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问题。

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放农业的新机制。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产量的约束。

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

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衍生,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74年的11月首次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1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ensuring that anyone can get enough food for survival and health at all times”也就是“任意的人在任意时刻足够获得所必须的粮食用以保证生命健康”。

粮食安全在社会的动态发展状态下,其内涵概念又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在1983年新增“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也就是“足以让任意的居民在任意情况下支付他们所必须的足够食物”。

FAO联合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组织在德国的新会议要求粮食安全的发展要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因此,描绘粮食安全概念和方法的关键变量是:可获得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利用率(accessibility, availability, s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从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认为国内外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

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199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基于我国实情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数量需求,质量保证,还包括了层次的包容性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发展很不均衡,因此照本宣科的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般指标不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在三大层面实现基本自给自足:
一、在一定条件下,确保食品供应的通道畅通;
二、保障食品供给的价格适配,确保价格水平与居民的发展相匹配;
三、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粮食的弹性保障基准线;
“粮食安全”一词自1973年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粮食安全的意义更新不仅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的复变,其义自见,由最初单纯的数量的追求进而到对食品膳食完善的追求,这也是对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反应。

1.2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目前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FAO、世界银行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低收人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5个主要指标。

1.2.1国际上常用的粮食安全指标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即世界粮食结转库存(期末库存)至少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在17%以上为安全,少于百分之17即为非安全的,在百分之14以下即为进入了紧急状态。

基本以储备足够食用60天左右的战略,同时能够和接下来的时机动态结合。

FAO提出的这一粮食安全临界点为世界普遍认同。

从2001年起,FAO对粮食结转库存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区分周转库存和后备库存两项,也不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作为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

2000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进一步把消费、健康和营养综合考虑,形成7个指标:(1)营养不足的人口发生率;(2)人均膳食热能供应;(3)谷物和根茎类食物热量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4)出生时预期寿命;(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所占比例;(7)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

这一指标体系于2000年9月在第26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上获得批准。

2000年,在全面规划消费能力、膳食完备以及需求的情况,世界粮委会提出了7个指标:(1)全面人口中营养不良的比例;(2)
平均每个人的营养均衡;(3)谷物,麦麸等在人体内作为热量提供的发生率;(4)人均生存期望;(5)婴幼儿夭折率;(6)婴幼儿身体不良率;(7)成年人的体重比例指数;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方法。

FAO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数据库,在对粮食安全指标的测度是更多的从个人和家庭层面,以卡路里消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及营养多样性获微观层面为切入点。

以卡路里消耗计算为例,主要依据的指标包括:食物生产量、进出口量、库存量;人口的总量及其年龄和性别分布;消费分布。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键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154-162.
[2]欧璇,侯杰,国内外粮食安全指标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0,8.
[3]张苏平,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13.作者简介:杜育墨(1995.01-),男,山西省临汾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