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管理学基础(第4版)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第4版)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它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管理学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

围绕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创新等职能展开各章内容。

这些基本原理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任何将来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的这门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既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其感到管理的实用性,又可以奠定专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各专业管理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管理学基础》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为突破口,以树立学生现代管理思想、理念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的管理责任感为灵魂,重视在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以解决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管理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管理能力为根本。

课程以案例为主线,按照“管理认知、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将课程分为六大模块。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中心,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目标,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即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它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以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思想为两大基础,使学生掌握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职能等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能力等四大关键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管理学基础说课

管理学基础说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
教材特色 :
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充分 体现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 注重内容的使用与更新:最大限度减少基层岗 位不直接应用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增加实用知识 与技能内容。 编写形式的创新与完善 ——“栏目式”编写模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
师资队伍状况
• 本系部从事《管理学基础》教学工作的老师分 别有:张效珲、卿珏、岳向华、王平华、关秋 燕、黄忠华等,师资资源丰富 • 本人背景介绍:张效珲,男,2006年毕业于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毕业后在四川长虹电器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 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相关工作,2007年来到科 技学院工作至今,一直讲授管理学的相关课程, 经验积累不多,还需要和大家多多探讨,共同 进步。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
教学改革 •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课程讨论等教学方法外, 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 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 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 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 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
课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理论(含讨论) 实践 小计
引言
1
1
1 2 3 4
管理系统
A
7 6 8 8
2 2 2 2
9 8 10 10
管理思想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管理学基础》课程说课
5
领导
8 8
2
106控制职能2 Nhomakorabea8
7
企业管理与改革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6104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经管类各专业授课单位:经济管理系学分:4 学时: 72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王栓军 2014.7.25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王栓军 2014。

7.30一、课程定位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管理学基础》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专业后续的相关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

通过该课程学习,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表1 前导、后续课程一览表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以项目化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基层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以企业典型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和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管理”的问题,而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如何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课程标准力求追踪行业技术动态,及时涵盖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附录3《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管理学》是物业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在物业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物业管理;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环境管理;物业智能化管理;物业设施设备管理等管理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置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熟悉管理学内涵及管理基本理论;其次,体现“理实一体”,紧扣实践需要,在授课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为一体,同时专设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后,从物业管理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把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兼顾相关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求,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脱节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①管理学相关工作实际要求②物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③管理学基础课程目标④高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等的理解。

(一)知识目标1.认识和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了解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理解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内容。

2.理解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

3.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制部门:管理工程系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管理学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等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二)课程设计理念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三)课程设计思路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作为一门带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课程设计既要重视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管理艺术的熏陶、管理技能的训练和管理素质的养成。

基于以上这个前提,我们应采用“理论+实践”二元混合的灵活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

在教学方法设计中,通过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管理游戏、视频、音频资料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体系.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管理在人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管理活动现象、利用管理学思想分析管理活动本质、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一)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2.理解管理活动的性质、职能和流程。

(二)技能目标1.培养对管理活动现象与本质的观察力与分析力.2。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描述1. 课程定位:《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等内容,重点讲述管理的六大基本职能决策、沟通、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理论和实施方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基层管理者”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基础。

2. 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管理学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技能为根本。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实现基层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提高。

课程内容体系:管理学基础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教学方法:管理学基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方法体系。

教材建设:以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基础》(饶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为主教材,构建工学结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方法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二、课程内容选取依据(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掌握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连锁门店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可胜任连锁企业标店店长、大卖场/总部业务主管等岗位,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岗位需求: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②知识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文化基础知识、经济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掌握连锁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品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门店开发与设计等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营销方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Management Foundation)●课程代码:0601423●课程学时:40,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0,实践教学学时10●课程学分:2●适用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第六学期●制订时间:2008年6月(V.20080601)●修订时间:2019年7月(V.20190711)●修订成员:●审核小组: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或课程组二、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职业基础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9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

本课程以《服务接待礼仪》、《旅游经济学》、《旅游标准》、《市场调查与分析》、《旅游心理》、《景区专业英语》、《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前置课程为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景区管理岗位群及“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景区管理工作任务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毕业就业为导向,以管理学中的工作知识为主体,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情境中的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夯实理论基础、职业能力及全面素质培养相结合为目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组织与组织结构、管理者及管理思想的演变、目标与计划、预测与决策、人员配备与权力的分配、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三、课程学习目标根据《2019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学校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综合素质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三个层次。

(一)综合素质目标1.从国学中学东方管理智慧,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从党史中学组织管理经验,加强学生的党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3.从实践中学自我管理的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创新、科学、互助的团队精神;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红色工匠精神。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管理学基础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更广泛、更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奠定坚定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对经济、管理各专业学习基本理论、奠定学科基础、建立学科框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的能力;2.能够达到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的能力;3.能够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的目标,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2.掌握基层管理岗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3.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三)技能目标1.具备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的能力;2.具备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的能力;3.具备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代码:总学时数:54 理论课学时数:36 实践课学时数:18 学分:4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一、概述课程性质《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

《管理学基础》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管理的原理、方法形成管理技能,而且市场营销、为工商管理专业后续的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营销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和作用;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

同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从而培养出既能“管人”又能“管事”的优秀基层管理人才。

《管理学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54学时,4学分。

课程基本理念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能力为根本”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课程设计原则,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思路以基层管理岗位的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就能“管人”又能“管事”的基层工作的管理能力。

2.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及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2)掌握管理四大关键能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具备计划与决策的能力;(2)初步具备组织与人事的能力;(3)初步具备领导与沟通的能力;(4)初步具备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素质目标:(1)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素养;(2)具备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了“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的教学体系。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1. 课程性质该课程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该课程是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来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管理技能培养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际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管理技能的培养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实践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他们的管理创新思维。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管理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让学生掌握管理原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控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层综合管理技能。

(二)分类目标1.能力目标(1)管理组织机构和团队组建能力;(2)工作任务的计划与决策能力;(3)组织设计与人事管理能力;(5)领导理论和领导方式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能力;(6)运用控制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1)了解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2)熟悉管理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3)熟悉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体验实际管理活动过程,使他们认识到管理技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

通过构建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课程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计划与控制理论等;2. 了解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和案例分析方法;3.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模块:1. 管理学基础理论:介绍管理学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和原理;2. 组织结构与设计:介绍组织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原则和方法;3. 人力资源管理:介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4. 领导与沟通:介绍领导理论、沟通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等;5. 决策与计划:介绍决策过程、决策方法、计划编制与调整等;6. 控制与协调:介绍控制方法、协调技巧、危机管理等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上述模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案例分析等活动。

五、教学资源与建设本课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

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制部门:管理工程系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管理学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等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设计理念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三)课程设计思路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作为一门带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课程设计既要重视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管理艺术的熏陶、管理技能的训练和管理素质的养成。

基于以上这个前提,我们应采用“理论+实践”二元混合的灵活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

在教学方法设计中,通过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管理游戏、视频、音频资料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管理在人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管理活动现象、利用管理学思想分析管理活动本质、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一)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2.理解管理活动的性质、职能和流程。

(二)技能目标1.培养对管理活动现象与本质的观察力与分析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特别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管理学原理》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

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任务(1)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际管理技能为根本。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

“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即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二是管理思想;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 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内容,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能够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手段解决管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

《管理学原理》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1.知识目标(1)了解和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方案-管理学实务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方案-管理学实务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及课程考核方案|管理学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商贸学院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系专业后续的相关管理课程,如:《商务谈判》、《财务管理》等奠定基础。

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表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项目管理学实务管理的基本概念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管理基础管理核心和本质管理者授权与用人问题管理思路和方法人才定位与管理管理者角色定位管人的思路和方法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管理思想人才定位与管理管理者基本技能管理者智商与情商决策概述能熟练理解决策决策职能决策理论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管理决策的分类风险型决策方法目标管理的方法组织概述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组织职能组织设计组织的形式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组织文化领导概述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领导职能领导理论激励概述激励理论激励的原则沟通概述沟通形式有效沟通人员配备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计划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绩效考评控制概述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控制职能控制的原则和过程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知识、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管理职能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是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管理研究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结合。

在多变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前途和命运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如何充分开发人的智力与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任务。

管理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

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基础,并在今后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必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水平。

1.2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本课程的设置依据是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我院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学生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最基础的职业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功能正是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因此本课程对学生从事各行业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作为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熟悉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管理学概论、管理理论,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管理问题。

本课程采用讲述、多媒体、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以项目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

本课程确定以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管理为设计思路,实际项目设计既有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能最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达到本课程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 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 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特编制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实践课类型的专业基础课,以管理职能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程,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管理基本职能的概念、原则、过程、方法、理论等,为专业其它课程及项目的实施奠定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能等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者的技能与角色及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决策的基本理论和类型、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掌握计划的程序与方法、目标管理的含义和过程;理解组织工作的原则、掌握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特点、了解组织变革的原因、动力与阻碍;理解领导者的含义、掌握领导理论;理解激励含义、掌握激励理论、了解激励的基本途径与手段;理解控制的含义、掌握控制类型及控制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能编制规范的计划书,能根据计划的程序和方法制定计划;能运用决策的方法进行决策;能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或绘制组织结构图;能运用领导理论分析、解释和处理企业的有关领导问题;能运用激励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企业有关激励问题;能运用控制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3.态度目标:通过对管理活动及管理职责的认识激发学生从事管理岗位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管理思维和树立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时间和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意识、人际关系、学习精神、创新意识。

三、学时学分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课时为72,学分为4。

四、内容要求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表2.课程技能点分析课程技能点分析表五、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发现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但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鉴于以上特点,本课程可以开展一些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能让他们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如下:(1)头脑风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素质目标:
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课程知识脉络:
管理基础模块管理概述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管理职能模块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选择模块企业管理者目综标合:
本课程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课程服务面向:
高职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相关专业的管理基础课
3、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实践,形成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技能点
1.培养提高自身权威与有效运用权力的能力;
2.培养有效指挥的能力;
3.培养激励员工的能力;
4.培养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5.培养协调与交涉的能力;
6.培养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的能力;
7.培养团队建设的能力。
七、项目6控制职能(约8学时)知识点:
1.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理解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
2.掌握控制的要领、过程与方法;
3、在教学方法上,管理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教材,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5、在教学特色上,《管理学》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
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2)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4.计划的方案的制定;
5.掌握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技能点:
⒈掌握盈亏平衡法、乐观法、悲观法、折中法、最大后悔值最小法;⒉分析和界定管理问题的能力;⒊创新与运筹的能力;⒋决策能力;⒌编制计划书的能力。
四、项目4组织职能(约12学时)知识点
1.掌握组织结构的内容。
2.职务设计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概念及关系;
4234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的原则与体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
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是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3、“六项内容”:
3.1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
这是课程
第一、二章的内容。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
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4、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经济数学、大学语文,后设课程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以创新教学为基本理念,具体思路和构架为:
1、在教学目标上,管理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际管理技能为根本,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管理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
2、四项职能。
通过四项职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
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
管培理养技中能基与层素管质理总设计思路为: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36”教学内容体系。
“124”是指“一条主线”、“三大基础”、“六项内容”。
1、“一条主线”:
本课程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来选取内容。
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电子商务、物流企事业单位基层的班组长、领班、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从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到学习领域的设定,强调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项目的整合,在每个学习情景构建中分成应知知识点、职业能力要点、职业素质训练三个部分,为学生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每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典型工作过程。
二、项目2管理思想(约6学时)知识点:
1.掌握古典理论与人际关系论的主要思想;
2.掌握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理论及最新管理趋势;技能点:
1.具有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2.促进自身管理理念的更新。
三、项目3计划职能(约14学时)知识点:
⒈掌握决策的分类、程序与方法的知识;⒉了解计划的类型,理解计划职能的程序;⒊掌握目标的分析与制定;
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主要教学方法有:
(1)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科技和人文素质。
我系开设的管理类专业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在校生规模为1000多人。
专业培养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门课程定位是培养具有完整的人格道德、综合的管理技能和优秀职业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
管理学基础是上述两专业的一门训练学生管理基础能力的关键性显性课程。
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
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过为主线进行设计。
2、构建“三大模块”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培养四大学生管理技能的管理职能模块;三是强化基层管理者综合技能的形成的整体的、综合的实习实训模块。
一、项目1管理概述(约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点:
1.掌握管理的涵义及目标;
2.掌握管理者的分类、职责、素质与技能要求;
3.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属性和适用范围;
4.理解环境分类、组织环境的适应与控制。
技能点:
1.初步培养对管理的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2.认知并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
3.能运用管理机制分析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多媒体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条件体系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基层管理岗位技能与素质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创新教学理念管理技能为主线的136教学内容体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构架、基本概念,打好管理专业的入门基础,为以后系统学习管理专业课程和为日后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获取式教学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征: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小计088企业管理8合计76二是具有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可操作性。
”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最基本的改革方向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
2.主要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计划学时:
72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
1、《管理学基础》是教育部制定的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4.部门化的概念及形式;
5.集权与分权、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的概念;
1.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2.掌握职务设计的形式和人员配备过程;
3.掌握部门划分的方法;
4.掌握组织协调的手段;
5、掌握组织职权的关系,能判断组织集权还是分权,能区别组织直线职权和参谋职权;
6、识别组织的组织结构形式,并能分析其优缺点。
项目5领导职能(约20学时)知识点
1.了解有关领导概念,掌握领导方式理论;
2.掌握权力形成机制与运用要领;
3.掌握指挥的形式与要领;
4.掌握激励的理论与方法;
5.掌握沟通传播的方法与艺术;
6.掌握人际交往与工作协调的艺术;
7.掌握说服与交涉的策略;
8.掌握群体管理的原理与艺术;
9.掌握团队建设的理论与要领。
本课程的
第三、四、
五、六章分别研究与培养这四大关键能力。
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式,通过以下六个项目的实施,从而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