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最新年文档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诗歌是韵律的语言,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的典型形式。
习惯了汉语诗歌的读者如果不懂得英语诗歌格律的特点,也难欣赏其中之美。
我们已习惯了汉语诗歌(尤指律诗,下同)的工整格式和韵律,即便是咬文嚼字还不甚清晰的孩童也能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地吟诵几句经典诗句。
然而,对于英语格律诗,大多数中国人,即便是那些学习了多年英语语言的中国人,似乎也觉得难以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美。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英语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不甚了解所致。
本文就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在韵律和格律上的差异进行简单探讨。
一、汉语诗歌的格律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先秦时代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之后,诗体不断发展。
南朝年间,诗人已经注意到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到了初唐,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格律诗。
它们讲究韵律,节奏和谐,语言精美,诗意醇厚。
(一)句数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近体诗在句数方面有严格规定,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各自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八句;绝句仅四句;十句以上称为排律。
(二)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古人用韵一般是根据当代的语音,依照韵书而为。
韵一般放在句尾,称“韵脚”。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
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三)平仄汉语诗词讲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调的分别,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第一声为平,其它三声为仄。
平仄在律诗中交错出现,其规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四)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骈偶”。
“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
“律诗一般要在颔联、颈联处对仗,至少颈联要对仗。
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对比研究
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对比研究第一首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r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Thou that art now the wold's fresh ornament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第1-14首,第16、17首,主旨都是劝一位美貌的青年朋友娶妻生子。
1、increse:reproduction,procretion;繁殖,繁衍。
2、That:So that.rose:有两解:(1)prime;(2)example;莎士比亚常用rose比喻“青春”或“典范”。
3、But as:And that though.the riper:the riper rose.by time:in time,in due course.decease:die。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各自文学领域的经典代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韵律规则。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珍品,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从韵律规则的角度,对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浅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形式的诗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其韵律规则十分严格。
唐诗的韵律一般遵循严格的格律,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两种。
五言古诗的每一句都是五个字,且一定要有押韵。
七言古诗的每一句是七个字,同样需要押韵。
这种格式的严格要求,使得唐诗在表达时更具有韵律感,也更有音乐感。
唐诗的韵律还要求平仄对仗,平仄是指声调的高低、长短,对仗则是指两个音节的押韵。
这种韵律要求,使得唐诗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让人们在朗诵或赏析时更容易感受到其音乐之美。
与之相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则更为灵活。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种由十四行组成的诗歌形式,分为三组四行(四联)和最后两行(对句),通常使用iambic pentameter进行创作。
Iambic pentameter即五音步抑扬格,每行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个弱音节和一个强音节组成,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后两行的押韵方式也十分灵活,可以是两个相对押韵的句子,也可以是完全重复的押韵。
这种自由的押韵方式,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表达时更为灵活多变,同时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表现力与美感。
正因为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具有不同的韵律规则,使得它们在表达方式和音乐感上有所区别。
唐诗在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要求下,注重意境的提炼和表达,让诗歌更具有含蓄和深沉之美。
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则更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多变,以iambic pentameter为其骨架,灵活的押韵方式为其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这两种形式各自的韵律规则,使得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音乐感和表现力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的韵律规则更是深入人心。
下面就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角度,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一、唐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的韵律较为规范,具有一定的韵律特色,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押韵:唐诗一般采用押韵的方式,每两句话的末尾或最后一个字与前一句话的末尾或最后一个字押韵。
2. 韵脚:唐诗每个句子的韵脚要相同,以保证音韵的和谐。
3. 韵调:唐诗的韵调主要有八调、五调、七调三个,既有声调轻松自然的,也有高亢豪迈的。
4. 字数:唐诗每句话的字数要求相同,以保证整首诗歌的平衡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韵律规则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1. 设构:每首十四行诗由三个四句体和一个两句体组成,每个四句体与下一个四句体的前两行之间有一个断句,称为"设构"。
2. 押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采用"ABAB CDCD EFEF GG"这种韵律格式,即"ABAB"、"CDCD"、"EFEF"三个四句体互相押韵,最后一句话与前面两个句子的末尾或最后一个字押韵。
3. 韵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采用的韵脚有许多种形式,包括押近韵、押纯韵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句子的韵脚要相同。
由此可见,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各有特色,但都强调音韵的和谐,讲究平衡与流畅。
可以说,这不仅是对语言的艺术创造,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音韵”除了“韵”,首先包括“音”,而一些音的特性如音质、音调等,具有
14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 第 4期
明显的音乐性,理应归于音韵格律的范畴。为了更全面探讨音韵格律,我们将之 细化为音质、音调、韵和节奏四个方面,并依据音乐美学,从此四方面总体比较 和评价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及其音乐性。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熊 练
摘要:传统诗歌注重音韵格律,音韵格律体现音乐性与“非音乐性”。从音质、音调、韵 和节奏四个方面比较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并依据音乐美学,评价两者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与 “非音乐性”,得出结论:汉诗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优越,非英诗可比;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英诗音韵格律表现出汉诗无法比拟的“非音乐性”。依据音乐美学进一步阐释,音乐性与“非音 乐性”乃汉诗善抒情、英诗善叙事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汉诗;英诗;音韵格律;音乐性;非音乐性;抒情;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9)04-0141-09 作者单位:熊练,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142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音、塞擦音和摩擦音无处不在,可谓遍地生花,例如“Andallthatsbestofdarkan dbright/Meetinheraspectandhereyes”,这无疑是对英诗音质及其音乐性的重创。
(二)音调比较 音调是音频的高低变化。在音乐中,音的高低变化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李重 光,2008:1),因为这是构成旋律的基础。当然,也不是只要有音的高低变化, 就一定产生旋律,比如一人乱弹琴,尽管他使音高低变化,也不会产生任何旋律 或音乐,只有像演奏家那样合理安排音的高低变化,才能产生美妙的旋律。一切 语言都有音调,汉语基于声调,如四声;英语基于升降调,但同样不能仅凭此就 说汉语或英语具有了旋律或音乐。在一般话语中,无论是汉语声调,还是英语的 升降调都只有语义功能,而少有音乐效果。 汉近体诗却迈出重要一步。中国诗人一定早就发现,汉语声调具有“准”音乐 特性,如 阴 平 如 55, 阳 平 如 35, 上 声 如 214, 去 声 如 51(Ladefoged,2009: 251)。不过在 一 般 话 语 中, 各 个 声 调 随 机 排 列, 给 人 的 感 觉 也 不 过 “乱 弹 琴 ”, 但如果像乐师那样对声调进行合理编排,就可能产生美好的旋律或曲调,于是, 体现编曲精神的平仄规律就发展起来了。所编排五言诗的平仄可以是: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声调如此平平仄仄,有重复,也有变化,在重复和变化中 生成曲调,如同音乐在重复和变化中生成和发展旋律一样(李重光,2008:223)。 讲求平仄 的 确 让 汉 诗 的 音 乐 性 提 升 了 一 大 步, 可 惜 的 是, 英 语 包 括 英 诗 的 音 调———升降调———从未也无法进行编排,在任何时候都是即兴和话语式的。我们 认为,即兴的音调无法与编排优化的曲调相媲美。 (三)韵的比较 韵“源于应和乐器的重复声音”(朱光潜,2008:13,176)。韵总归是音的共 鸣,具有强烈音乐感染与震撼。在音乐中,共鸣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不同音(如 五度音 1和 5)同时鸣响,另一种是同一音(一般为主音)在不同时间的反复重现, 产生在心理上的共鸣。比如,在大调式的乐曲中,主音 1总会以加长的形式在每乐 段结尾处重复出现;而在小调乐曲中,在乐段结尾重现的则是主音 6。韵也是音的 共鸣,但这种共鸣显然属于后者,即同一音在不同时间的重现而产生心理的共鸣。 由于韵是同音的非同时共鸣,所以共鸣的强弱或和谐与否,一般取决于以下 因素:1.韵音的同一程度,同共鸣强,不同则弱;2.押韵的间隔,间隔越近共 鸣越强,反之越弱;3.韵是否受到干扰,干扰之下,共鸣必会削弱,而足以干 扰韵的往往是其它韵。可由此评价不同韵或韵式的共鸣效果。首先是全韵(富韵) 和半韵(邻韵或贫韵)。全韵是完全同音的押韵,共鸣强烈、和谐、悦耳;半韵或 邻韵是似是而非的音押韵,不和谐,不悦耳,而且半韵仅是辅音押韵,共鸣也不
论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格律诗
作者: 张祖武
出版物刊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6页
主题词: 英国人;节奏感;格律诗;轻重音;语言;莎士比亚;音节;中国诗;五言诗;唐代
摘要: <正> 英国的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它与唐代开始定形、发展起来的中国格律诗在格律上有共通之处:每首诗都有一定的行(句)数,行与行(句与句)之间有一定的韵律,每一行(句)有一定数量的音组,因而都有强烈的节奏感。
它们当然也有区别。
本文拟从格律、内容及发展由来方面将二者做一初步的比较。
此外,在情趣和语言的运用方面,二者也还有许多可以比较之处,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涉及。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研究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研究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五四之后的现代诗,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都有其千古传颂的佳句,究其传颂原因,音韵和谐是一个重要因素。
英汉诗歌中都有其音韵之美,但是却大不相同。
总体来说,汉语与英语诗歌在音韵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声调、音节。
英汉音韵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主要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
汉语诗歌通常会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手法体现音韵美。
在英语诗歌中音韵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尾韵、全韵和半韵。
[1]一.声调与音节对比(一)英汉诗歌声调对比汉语的声调共包含四个: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是以平仄来界定诗歌的声调。
平声字是高调、扬调,仄声字是低调、抑调。
[2]在汉语诗歌中平仄的变化使得诗歌音韵美得以体现,这就使得诗歌中有些句子朗朗上口。
比如耳熟能详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爱国情怀。
上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前半句平起平收后半句仄起平收,与下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仄起平收,形成一种错落的音韵美。
而英语作为一门拼音文字,其声调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汉语声调载义,英语声调不载义即不管什么声调语调,对汉语词义影响较大,而对英语词汇几乎无影响。
比如汉英中发音类似的词fan,英语中无论用什么语调读,都是扇子的意思,或者谜的意思;而如果用汉语读,那就有四种不同的意思了。
(二)英汉诗歌音节对比汉语是表音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在音节的构成上有很大区别。
汉语属表意方块字,声调语言,一个字只有一个章节,并无明显的重音,英语是抽象符号组成的拼音文字。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H ld y& H sn(9 62 0 ) 出 了 语 篇 衔 接 的 概 念 . a ia l aa 17/0 1提 区 分 了 五 种 衔 接 : 称 ( ff c )替 代 (us t i )省 略 指 r e ne、 e e sbtu o 、 itn
一
国古 诗 中使 用 不 多 。通过 语 料 检 索 , 出的结
中 国古 诗 三百 首
288 60
己2
英 语 古 典 诗 歌
16 9 7 9
我 4 。 1 占 总 字 数 I 39 约 占总 字 数 7妾 0 约 2,
人 称 指 称
总 的来 看 , 语 诗 ( 四行 诗 )以韵 体 现 变化 , 英 十 以律 形 成
整齐的篇章, 汉语 律 诗 则 以 律体 现 变 化 , 以韵 统 摄 全 篇 。
3理 论 基 础 及语 料 来 源 .
处 ,b t有 16处 , 者共 占总 字 数 的 37 。 “u” 5 两 . %
君 9 2 的 te 6 . h e 1 2 03 % tv2 2 .4 l 9 l
称、 代、 替 连接 —— 这 使 得 语 篇 紧 致 、 言 凝 练 。正 是 有 了韵 律 特 征 和 语 篇 特 征 的 双重 作 用 。 得 汉 语 古诗 铿 锵 有 语 使 力 。 “ ” 然。 诗 味 盎 关 键 词 : 国古诗 ; 篇 ; 接 ; 贯 ; 构 中 语 衔 连 结
的 02 % my 3 4 .1 7, mye 2 的 4O % sf 1 .9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摘要】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与西方诗歌韵式的比较,可以知道是西方语言表音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韵式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得出了轻重音不明显的语言用韵能够更好的把韵在诗歌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同时通过对现代汉语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新诗节奏性弱的原因。
【关键词】中诗;英诗;用韵;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与节奏相呼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韵式的比较来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韵式方面主要拿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新诗韵脚有一大部分是从西方学过来的,如果将新诗与西方诗歌韵式拿来比较,没有太大的价值。
在节奏性方面主要是与新诗相比较,古典诗歌的节奏性很强,平仄要求也很讲究,新诗在节奏性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我们在这里对新诗节奏性的分析并不是为了要说明新诗的坏处,相反,而是提出问题促进新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西诗歌韵式比较在西方主要的两支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中,以英诗韵式变化最为多样。
这里我们就拿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同英国诗歌中的韵式相比较。
对于没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古体诗来说,没有平仄限制,用韵也相对自由。
特别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韵式变化就有连句韵、间句韵、一章一韵、隔韵、三句见韵、四句见韵、五句见韵、隔数句摇韵、分应韵、交错韵、叠句韵等等。
①对于有了平仄要求的近体诗而言,对韵的要求更为严格,韵式的变化却很少了。
韵的体式只在不同的诗歌体式中有小的变化。
哪一句押韵,哪一句不押韵,通常要根据诗行的字数多少来判断。
而西方诗歌的押韵可以是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相同,也可以是两个元音相同,还可以既有元音又有辅音,同时还不限韵的音节长短,可以通过半叠句或整个句子的重复达到韵的效果。
同时还不限押韵脚,韵还可以是句首韵,由此可看西方诗歌的韵式更富于变化。
西方诗歌的韵更富于变化。
“押韵方式(韵脚安排)中西有所不同,西方较为复杂,我国较为单纯。
”②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朱光潜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字除鼻音外都以母音收,所谓同韵只是同母音。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可以保留原诗的音韵,以保持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舍弃不译
对于那些无法在目标语言中再现的音韵,翻译时可能需要舍弃不译,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翻译中音韵的创造性运用
创新性音韵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采用创新性的音韵转换方法,以尽可能地再现原诗的音韵美。
文化差异的弥补
研究背景
英汉诗歌在音韵表现上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传统。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对英汉诗歌音韵的比较研究越来 越受到关注,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英汉诗歌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 作品,包括英诗中的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等,以及汉诗中的 李白、杜甫等,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音韵比较分析。
汉语诗歌中的平仄是指声调的分 类,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 声。平仄的交替和搭配形成了汉 语诗歌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02
03
叠字
叠字是汉语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 法,通过重复某个字或词
音节比较
1
音节结构
英语诗歌的音节结构通常较为简单,主 要由元音和辅音组成,而汉语诗歌的音 节结构则更为复杂,包括声母、韵母和 声调等元素。
音韵特点
英语诗歌的音韵特点通常为抑扬顿挫、和谐优美,而汉语诗歌的音韵特点则更为突出,可以通过声调和韵律的组合来 表现语言的音乐性。
音韵修辞
英语诗歌中,音韵修辞通常起到美化语言的作用,而汉语诗歌中的音韵修辞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可以通过不同的音韵修辞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节奏比较
01
节奏类型
英语诗歌的节奏类型通常为轻重型和 长短型,而汉语诗歌的节奏类型则更 为多样,包括平仄型、长短型和轻重 型等。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都是各自文学体裁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文学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两种诗体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看唐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其韵律规则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是指使用古韵的诗歌,其韵律严谨,包括平水韵和仄水韵两种。
平水韵是指平声韵,即声母为清音的韵脚,而仄水韵是指仄声韵,即声母为浊音的韵脚。
而近体诗则是指使用近体韵的诗歌,其韵律相对宽松,包括押韵和对仗两种形式。
在唐诗中,押韵常常用于表现诗歌的音韵美感,而对仗则常常用于表现诗歌的意境美感。
唐诗的韵律规则主要表现在韵脚和节奏上,其韵律严谨,音韵和谐,意境深远。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种特定的诗体形式,其韵律规则主要包括十四行、十音步和押韵三个方面。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由十四行组成,通常分为三个四行和一个二行,其中前三个四行称为四联,并使用押韵,而最后的两行称为对仗联,并使用押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十音步指的是每行诗都由十个音节组成,这种规则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节奏感非常强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押韵规则非常严格,通常采用交叉押韵,即每个四行的押韵顺序为abab,而最后的两行则是cc。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主要表现在行数、音步和押韵上,其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意境丰富。
通过对唐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韵律结构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押韵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它们都注重节奏感的表现,通过特定的音步和节奏规则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它们都是注重意境表达的诗歌形式,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来表现诗歌的意境美感。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李杰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6
【摘要】中国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不仅在韵律上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结构上也有着独到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国律诗与英文十四行诗比较,发现汉英诗篇不仅韵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语篇上也有着较大不同。
韵律方面,汉语律诗的“律”依赖平仄,而英文十四行诗的“律”则依赖重音。
语篇方面,英文十四行诗的行文连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衔接;汉语律诗则少外在衔接,多重于语义连贯,如大量使用省略,而很少使用指称、替代、连接——这使得语篇紧致、
语言凝练。
正是有了韵律特征和语篇特征的双重作用,使得汉语古诗铿锵有力。
诗“味”盎然。
【总页数】3页(P127-129)
【作者】李杰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英语新闻语篇特征分析——以《纽约时报》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报道为例 [J], 赵
雯
2.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J], 任岩岩
3.从思维方式视角看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 [J], 舒亚萍
4.中国英语系统现有的语音特征和语篇特征 [J], 肖华
5.中国英语的语篇特征浅析 [J], 舒亚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
浅析唐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是各自文学体裁中独具特色的形式,它们都有独特的韵律规则。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两者在韵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韵律规则进行浅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诗歌形式的特点。
我们来看看唐诗的韵律规则。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其韵律规则十分严谨,给人以深刻的美感。
唐诗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韵律形式,每首诗一般由四个句子构成,句子之间有着明显的抑扬顿挫。
在唐诗中,韵脚的运用尤为重要,一般每句都有韵脚,这既增加了韵律的美感,也使诗句更加紧凑和悦耳。
唐诗的韵部律定,各种韵脚的变化较为灵活,有平仄、轻重、清浊之分,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韵律美。
与唐诗相比,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着独特的韵律规则。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又称作“莎士比亚诗”,它采用了十四行的形式,由三个四行联和一个两行联组成。
在韵律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通常采用抑扬格或者抑扬抑格的韵律形式,即由重音和轻音交替排列组成。
在每个四行联的末尾,都有着特定的韵脚,如abab、cdcd等。
这种韵脚的安排既使诗歌更具规律性,也为诗歌增添了音乐感。
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韵律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则,但它们都以音韵美为核心,都力求表现出精致的文学意境。
通过对它们的韵律规则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这两种诗歌形式的美感和魅力。
希望读者在阅读唐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时,能够更加注重韵律的品味和把握,从而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文学美感。
【2000字】。
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
第21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1, No.6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吕汝茵(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摘要:韵律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
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汉诗长于音韵,而英诗长于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而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但各自都以其特有的优势和风格展现着诗歌的音乐美。
汉英诗歌在韵律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在语言结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汉英诗歌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诗歌;韵律;音韵;节奏;汉语;英语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6.020作者简介:吕汝茵(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SQ192042)中图分类号:H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6-0123-06 收稿日期:2019-06-10诗歌是最高级、最具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形式,诗歌的艺术魅力源于其典型的审美特征,即韵律美。
韵律(metrics)由节奏(rhythm)、音韵(rhyme)和韵式(poetic line)构成。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诗歌在韵律形成和表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汉诗利用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借平仄的交错,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英诗则利用英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特点,借轻重音节的排列,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也同样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
由于汉字“辅音+元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押尾韵上,获得了前呼后应的回环之美;由于英语单词“辅音+元音+辅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头韵上,获得了和谐美妙的音乐之美。
可以说,在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汉英诗歌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产生了听觉审美满足(aesthetic satisfaction)。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本文拟从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构成特点以及美学角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汉英诗歌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从杜甫律诗和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看中西诗歌互译-2019年精选文档
从杜甫律诗和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看中西诗歌互译. 大诗人杜甫所处时代对作品的影响杜甫( 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少时漫游山东江浙一带,35 岁到长安,后任唐肃宗的左拾遗。
759年在四川成都修建草堂,两年半后四川军阀混战,杜甫流亡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回到四川成都,后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8 年在湖南湖北一带流浪。
770年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 岁。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被后人以“诗圣”相称。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深知生活,百姓生活之苦。
因此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变动,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
《春望》一诗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 年)三月,安史之乱,杜甫被陷长安时。
本文取杜甫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为例简析其英译特点与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做翻译比较。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英译文:Spring View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Seeing us apart ,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许渊冲译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处时代及对作品的影响 威廉?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的科克茅斯。
通过十四行诗分析英文诗歌与中文诗歌的异同
由意大利式十四行演化来的英式十四行诗分成三个 四旬 ,每 四句各有 独立 的韵式 ,最 后 是一个 押韵 的
对 句 。其韵式 为 a b a b ,c d c d ,e f e f . g g 。
因此 可见无论 中国诗歌还 是英 文诗歌 ,在 诗 歌 的写作上都要具备这几个特点。 1 . 概括性 :即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深刻 ;诗 歌 的语言不 同于小 说与戏 剧可 以用大量 篇 幅来描 写 各种场景 ,而是必须用相对短小精准的文字来表达 十 四行诗 的格律分 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情感 , 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必须 十 四行 诗 :顾 名恩义 ,十 四行 诗是 一组 只有十 精 练 。 四行 ,并且有正式韵律的抒情诗,几百年来大诗人 2 . 节奏 性 :即每旬有 一定 的节奏 。 中西方 诗 歌 直喜欢用这种诗体写诗。 都有押韵之说 ,且都有押韵诗与无韵诗 ,在节奏的 英 语 中十 四行 诗 主要 有两 种格 式 ,一 种为意 大 表达上中国汉字 有平仄之分 ,而英文则有重读轻 利式 ( 也 称彼特 拉克 体) 十 四行诗 ,另一 种 为英 国 读 ,即语音上的轻重之分。利用不 同语言的不同特 式 ( 也称 莎士 比亚体 )十 四行诗 。意大 利式 十 四行 点 ,达到诗 歌有节奏 美 ,读 起来 朗 朗上 口。这 种特 诗源于意大利民歌 , 并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手中 点西 方诗 歌与 中国诗歌有 异 曲同工之 妙 。在诗 歌押 达 到艺术 顶峰 。S i r T h o m a s Wy a t t ,H e n r y H o w a r d和 韵 上 中西方 诗歌 的创作 者们可 以说是 心有灵犀 的 。 E a r l o f S u r r e y 这 三个 人将 这种具 有 意大 利传 统特 色 中国古体诗词历来讲究韵律 ,而西方也大致一样 , 的诗歌形式引入的英格兰。 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 用 意大利式十四行诗一般包括两部分 ,一个起首 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 最典型的就是 八行 称 为 o c t a v e o r e i g h t — l i n e s t a n z a o在加 上一个 后 s o n n e t 和h e r o i c c o u p l e t 。 六 行称 为 s e s t e t o r s i x — l i n e s t a n z a o前 八 句谈 一 件事 3 . 形象 的思维性 :这点不单单是要求语言形 情 ,或 问一个 问题 ,或表示 一种 紧张 的情绪 ,而 后 象 ,而 且要 求 诗 歌 的 作 者 要运 用 联 想 、想 象 等 方 六 句解 决 ,回答这 个 问题 ,或缓 和 紧张 的情 绪 。十 法 ,将诗人要表达 的概念 ,具体 地呈现在读者 眼 四行诗在英语中是韵律要求最严格的诗体 ,有时候 前 ,这一 点中西方诗 歌的作者 也是相通 的 。 诗人们为了押韵 ,往往会忽略语法结构。意大利式 4 . 抒情性 : 无论 中国诗歌还是西方诗歌 , 最终 十四行也是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一般前八句固定为 着 力点都在 一个 “ 情 ”字上 ,诗 歌所要 表 达 的就是 a b b a ,a b b a ,而后 六 句则 有 三 种 押 韵 形 式 . c d e c d e , 不同的 “ 情”字 ,爱情 、亲情 、友情 、爱 国之情 、 c d c d c d, c d e d c e o 郁 郁之情 甚至愤 怒之情 ,尽 管在诗歌 中抒 发情 感 的 然 后 就是 英 国式 也 就 是莎 士 比亚 式 十 四行诗 , 方式中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抒情的主题却是一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作者:李淑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1期学习中英诗歌,品味其内在的节奏,韵律和音乐美无疑可以增强读者对中英诗歌的感悟力,从文学的精华深层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文学修养素质。
一、英语十四行诗的出现与中国律诗出现在时间与背景之比较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人带来了欧洲大陆文化,古英语受到法语的影响演变为中古英语。
当时的统治阶级通用法语,教会采用拉丁语,英语的地位低下。
英语诗歌在保留继续押头韵体的同时,更广泛地从法国输入新的作诗法,采用压尾韵。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当属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年-1400年),,他使得用头韵的诗和从法语移植的轻重音相间押尾韵的诗体更加完善。
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就是以诗行末押尾韵的形式写成,还创新了每行十音节的七行诗和抑扬格五音步的英雄双行体,从而奠定了近代英语诗体发展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英国送来了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诗“sonnet”音译为“商赖体”,语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传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最早用英语写作十四行诗的是托马斯·怀特(Thomas Wyatt)。
他翻译引进了十四行诗体并创作了五步抑扬格的完整的韵律。
还有亨利·霍华德·萨里伯爵(Earl of Surrey)模仿16世纪意大利诗人彼得克(Petrarch)的诗体(the Petrarchan),用英语将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将原来六行为一组通常押两个韵和后六行为一组押两个或三个韵不等的分段结构,创新成三个四行和一个对句组成的“英吉利体”,这就是与“意大利式”颇有区别的“英式十四行诗”。
它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四个段落的划分随韵式的转变而明快有序,在起承转合中诗歌行行紧密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是一个值得推荐的话题。
英国十四行诗是
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诗体,它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其独特的韵律,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中国古诗,则以其精致、细腻的语言,以及其丰富多彩的韵律,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赏。
在韵律方面,英国十四行诗的韵律比较简单,它以四行为一句,每行有八个音节,每句有两个重音,重音在第三行和第七行,而中国古诗的韵律则更加复杂,它以五言为一句,每行有十个音节,每句有三个重音,重音在第二行、第五行和第八行。
此外,英国十四行诗的语言比较简洁,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思想,而
中国古诗的语言则更加细腻,它以精致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总之,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值得推荐。
它们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让读者欣赏到它们独特的韵律和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
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
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
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
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eid/)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
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斯宾塞体(连环押韵法):
环环相扣,排列组合,读来铿锵有力,回旋荡漾。
五个韵脚。
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韵:a b a b b c b c c d c d e e
例:
Sonnet 75
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upon the strand,(/d/)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s it away;(/ei/)
Again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d/)
But came the tide,and made my pains his pay.(/ei/) "vayne man,"sayd she,"that doest in vaine assay,(/ei/)
A motal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z/)
For I my selve shall lyke to this decay,(/ei/)
And also my name bee wyped out lykewize,"(/z/)
"not so,"quod I ,"let base things devize,(/z/)
To dy in dust,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m/)
My verse your ve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z/)
And in the heavens wryte your glorious name,(/m/)
where where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ew,(/jiu/) 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jiu/)
韵律诗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不同民族诗歌呈现出不同韵律特点,是由语言特点决定的。
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
大多数英语词汇都是多音节词,并且
有重音非重音的区别。
因此,英语诗中的韵律诗通过音节及重音
表示。
节奏单位为音步(foot),十四行诗都采用了英语表述能力
最强的这一基本特征,再配以尾声押韵,朗朗上口。
一种语言的韵律表现形式是受制于本身语言特点及表现能力,体现了民族性。
汉语是孤立语,有大量单音节词,尤其是古汉语一音一词相
当普遍。
汉语虽没有英语般明显的轻重音,却有“平上去入”四
声声调和丰富韵部。
《广韵》记载,上古汉语就有206个韵部。
例: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仄仄平平(韵)
连山到海隅。
平平⊙仄平(韵)
白云回望合,⊙平⊙仄仄
青霭入看无。
⊙仄仄平平(韵)
分野中峰变,⊙仄⊙平仄
阴晴众壑珠。
平平⊙仄平(韵)
欲投人处宿,⊙平⊙仄仄
隔水问樵夫。
⊙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平⊙仄仄平平(韵) 夕贬潮州路八千。
⊙仄平平⊙仄平(韵) 欲为圣明除弊事,⊙仄⊙平⊙仄仄
肯将衰朽惜残年。
⊙平⊙仄仄平平(韵) 云横秦岭家何在?⊙平⊙仄⊙平仄
雪拥蓝关马不前。
⊙仄平平⊙仄平(韵) 知汝远来应有意,⊙仄⊙平⊙仄仄
好收吾骨瘴江边。
⊙平⊙仄仄平平(韵)
无论是仄声起式,还是平声起式,它都能在偶数句的句末,组成平声字的结尾(如上述诗中的
“都”“隅”“无”“珠”“夫”;“天”“千”“年”“前”“边”)
为什么汉语诗歌是以五言,七言为主,而不是四言,六言,八言呢?
中国诗歌,历来都是“歌之”,诗歌的形式要适于吟唱。
若以仄声为一拍平声为两拍,那么律诗的每一句接拍都是相同的,五言律诗每句为十五拍,整首为六十拍;七言律诗每句为二十一拍,整首为八十四拍。
从听觉上讲,律诗的美感,来自于节拍带来的和谐一致。
并且要求一韵到底,更加平滑顺畅。
“近体诗喜欢用平声做韵脚,因为平声是一个长音,便于曼声歌唱的缘故。
”从视觉上讲,要求严格对仗,对称美感展露得淋漓尽致。
汉乐府诗要求诗能入乐,在句式上变化多样,三、四、五、七言都有,但以五言为主。
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十二中阐述律诗的出现:“汉魏五言终变而为律,七言终变而为古者,盖五言仄韵与转韵者少而平韵者多,仄韵转韵者虽为古而平韵者则入律矣。
七言平韵者少而转韵者多,平韵者虽入律而转韵者则犹古也。
使初唐七言无转韵,则亦古律混清矣。
”
诗体是对诗的形式规范,是诗歌作品的语言秩序及语言体式。
“艺术作品的物质结构是它的本体论状态,是它的现实存在的主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
艺术中
的物质结构(无论它具有怎样的审美性质)主要作为某种艺术信息的载体而“工作”,它不仅荷载这种信息,而且要把这种信息从艺术家传输给观众;因为它,这种物质结构,只是相对独立的,而它的主要作用是成为应该保障艺术家和他的观众之间交际联系的那种符号系统的信号基础。
”
英国十四行诗和中国古典诗歌对比说明诗歌的韵律特征,是以本民族语言特点作为载体。
日本诗人荻原朔太郎就曾说过“诗人不能产生语言,语言能够产生诗人”。
一个民族的语言,决定了这个民族诗歌的外部形态特征(形体特征,韵律特征等)。
所以在考察诗歌的韵律时,要以把握语言本身的表达力为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