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与河口湾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来, 对其沉积环境 , 已 提 出 多 种 看 法 。较 早 的认 识 是: 须 家河 组 由下 向上 , “ 由以海 相 为 主 的海 陆交 互 相一 以 陆 相 为 主 的 海 陆 交 互 相 一 纯 陆 相 沉 积 ” o。 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 各家 提 出 的看法 有 : 受 海 水 影响 的滨海 湖盆 ( 罗 启后 , l 9 8 3 ) o, 认 为其 主 要砂 层 属河 口地 区 的 水 ( 海) 进 型三 角 洲成 因 ( 罗启 后 , l 9 8 3 , 2 0 l 1 ) ; 河 流相 及湖 泊 中三角洲 、 扇 三角洲 或辫 状河 三 角洲 ( 苟 宗海 , 2 0 0 1 ; 胡 明毅 等 , 2 0 0 6 ; 林 良彪
区位 于 川 北 旺 苍 以 南 , 苍 溪县 和 巴中市 之间 , 大约在
等, 2 0 0 6 ; 叶泰然 等 2 0 1 1 ) ; 湖 泊沉积 ( 陈 辉 等,
2 0 0 8 ) ; 陆相 冲积一 湖泊 三 角洲体 系 ( 郑 荣才 等 , 2 0 0 8 ; 2 0 1 1 ) ; 湖成 滩坝 砂体 系 ( 侯 方浩等 , 2 0 0 5 ; 蒋 裕强 等 , 2 O 1 1 ) 。以上看 法一致 地认 为须 家河组 属陆 相成 因 。 此外 , 有 的学 者 ( 王金琪, 2 0 0 2 ) 认为 T 。 盆” ) 属 陆缘 海相 , 而 安 县 运 动 以后 , T 。 ( “ 须 下 ( “ 须 上
成 都市 东北 2 5 0 k m处 ( 图1 ) 。我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基
于岩芯 观察 。已描 述 了元 坝 至今 所 有 的 岩 芯 ( 总 厚 度约 9 8 0 m) , 解 释 其沉 积 微 相 , 由此 扩 展 到 测 井 曲 线( GR、 Rt ) 的相分 析 。 同时 , 利用 已有 的薄 片 、 物 性 资料 , 研 究沉 积相 并评 估储 层 。 关 于须 家河组 的沉 积 环境 , 须一 段 ( 原“ 小 塘 子 组” ) 由于含 较丰 富 的海 相 瓣 腮 类 化石 , 自然 属 于 海

河口与三角洲的区别

河口与三角洲的区别

河口与三角洲的区别地理课本中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到,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有许多小岛、半岛以及沙洲。

最大的是台湾岛,位于我国东部,属于我国的第一大岛;最小的是金门岛,它位于厦门的东北方向,只有两平方公里大,是我国领土最小的岛屿。

自从看过一遍《河口与三角洲》之后,对这两种陆地形态就更加留心。

可能是先入为主吧,我总觉得三角洲要比河口更具有开发价值。

河口是大海的入海处,海水不断地把泥沙冲入河口处,海水的流动性很强,所以把泥沙卷带着不停地向前奔流,在河口地区堆积起来的物质叫做三角洲。

而河口则是由长江和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的沉积而成,它的位置在长江和黄河的交汇点,所以叫做河口。

三角洲具有如此广阔的开发前景,但目前人类对它的认识却十分肤浅,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它的价值。

从我个人来说,也还不能深刻的体会出三角洲的好处。

现在我就谈谈我的想法。

(一)三角洲是陆地上最富饶的宝藏,同时也是人类开发最早的一块土地,目前它被用来耕种的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但近几年来,由于人类的盲目垦殖和过度放牧,导致了三角洲面积的日益缩小。

今天它提供给人类的农业产品已越来越少,因此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在河口地区,长江和黄河携带的泥沙和水,在河口处堆积成一片滩涂,这个地方叫做冲积平原,目前被广泛用来进行耕种。

然而,三角洲在我国却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仍然处在“休眠”状态。

假如再不大力宣传保护的话,我国的三角洲就有消失的危险。

当然,我国的三角洲是完全可以保住的,它完全有可能像台湾岛一样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下去。

(二)我喜欢三角洲,它就象一座巨大的金矿,等待着勤劳的人民去挖掘。

1、它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古老的玛雅文明,举世闻名的长城、都江堰、灵渠等人类奇迹都发源于此。

2、它是我国最大的渔场,盛产大小黄鱼、大小马哈鱼、带鱼等四百多种鱼类,又是我国南北方经济往来的中转站,有“鱼仓”之称。

3、三角洲的航运条件极佳,水深一般为3— 7米,只需船只大小不等,即可通行无阻。

三角洲判断标准

三角洲判断标准

三角洲判断标准(1)Fisher等(1969)提出了建设性和破坏性三角洲的二分法,强调了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对三角洲共同作用的结果。

(2)Galloway(1975)在收集了30个近代和古代海相三角洲的资料之后提出了以河控、浪控和潮控为端元的三角图解。

(3)Reading(1978)在他主编的《沉积环境和相》中将三角洲划分为河控、河流—波浪相互作用、浪控、河流—波浪—潮汐相互作用以及潮控五大类。

(4)有人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划分为粗粒三角洲和细粒三角洲(Gould,1960;于兴河,1991)。

(5)有人根据受水盆地的类型划分为海相三角洲和湖相三角洲(锅谷淳和宫田一郎,1990)。

(6)另有学者根据注入受水盆地冲积体的不同类型来对三角洲加以概括,如将冲积扇直接注入受水盆地称为扇三角洲(Megowen,Garner,1970;Gal-lowa,1976;Duton,1980;Miall,1984;李思田等,1988),将辫状河注入受水盆地形成的沉积体称为辫状河三角洲(Mepherson,1987;赖志云等,1991)。

(7)Nemec和Steel(1988)在Holmes(1965)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冲积物物源类型和沉积物特征将三角洲分为二类6种,即冲积三角洲(河流三角洲、辫状河平原三角洲、冲积扇三角洲和碎石锥三角洲)与非冲积扇三角洲(火山碎屑三角洲和熔岩三角洲),该分类扩大了三角洲所包涵的内容和范围。

上述几种分类方案只是众多分类方案中的一小部分,每一种方案都具有各自的优点,适用于某种特定的沉积环境。

Galloway(盖洛韦)提出了三元分类方案。

其中有三种极端类型的三角洲:①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②波浪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浪控三角洲)③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河流作用为主,平面形态呈长三角形,泥砂输入量大,砂与泥比值低。

天然堤发育好,使分支流河道趋于固定。

分支流河口沙坝很发育,它们向前延伸,形成的“指状沙坝”(长轴方向、沉积走向与滨线垂直)。

河口湾沉积模式

河口湾沉积模式

河口湾沉积模式河口湾是指河流注入海洋的地方,由于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点,河口湾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貌,也是一个重要的沉积盆地。

河口湾的沉积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河流输入、海浪、潮汐等,其沉积模式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河口型、海湾型和沉积型。

1.河口型:河口型沉积是河流输入为主导因素的沉积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并形成扇状三角洲。

由于河流输入较大,沉积物主要由粗粒物质(如沙、砾石)组成。

河流的携带能力决定了河口型沉积物的粗细度。

另外,河口型沉积还受到潮汐和海浪的影响。

潮汐会影响河口区域水位和流速的变化,从而对沉积物的输运和分布产生影响。

海浪则会将部分沿岸沉积物再悬浮,形成悬浮负荷,进一步影响沉积模式。

2.海湾型:海湾型沉积是海洋动力作用为主导因素的沉积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河流输入相对较小,海浪和潮汐成为主要的沉积力。

潮汐进出潮流的强度和方向决定了沉积物的输运方向和速度,尤其是在浅水区域。

海浪可以将沉积物悬浮在水中,形成悬浮负荷,并随着浪高和浪向的变化而改变。

海湾类型的沉积物主要由细粒物质组成,如泥沙和粉砂。

3.沉积型:沉积型沉积是河流和海洋动力共同作用的沉积模式。

这种类型的沉积物受到河流径流和波浪影响的综合作用。

河流的输入能量较大,携带沉积物进入海洋。

海浪和潮汐的作用将沉积物重新悬浮并重新分布。

沉积型沉积物的粒度通常介于河口型和海湾型之间,包括大小不等的砂、泥沙和粉砂。

此外,河口湾的沉积模式还受到地形、海岸线形态、水动力、河流径流变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河口湾的沉积模式对于河口湾生态环境、海岸线演化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了解河口湾的沉积模式可以为河口湾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河口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河道尾闾的意思和造句

河道尾闾的意思和造句

河道尾闾的意思和造句河道尾闾是指河道的末端部分,也称为河口或河口段。

它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连的部分,是河流水体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出口。

河道尾闾一般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对于河流的水质、水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河道尾闾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河口、河口湾和河口三角洲。

首先是河口,河道尾闾的主要特征之一。

河口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水域区域。

河口的形状各异,有些呈V形,有些呈U形,还有些呈三角形。

河口的形成是由于河流水势减弱、沉积物被河流带来并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较为开阔的水域。

其次是河口湾,也是河道尾闾的重要地貌特征之一。

河口湾是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海洋或湖泊的潮汐、波浪等力量的作用,使得河口水域形成一个呈弯曲形状的湾泽。

河口湾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河流的水势、海洋或湖泊的潮汐等各种因素。

最后是河口三角洲,也是河道尾闾的一个重要地貌特征。

河口三角洲是指河流在流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沉积物的沉淀和堆积形成的一个三角形的地区。

河口三角洲通常呈三角形状,由于河流的沉积物在海洋或湖泊的作用下逐渐堆积,形成了一片平坦的三角洲地区。

河道尾闾的生态环境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由于河流水体与海洋或湖泊水体的交汇,河道尾闾的水质通常较为复杂。

一方面,河流水体中带有大量的沉积物、悬浮物以及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河道尾闾中有可能沉积下来,对水质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海洋或湖泊水体中含有丰富的盐分,与河流水体混合后,会产生盐度梯度,对生物生长和分布产生影响。

河道尾闾还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由于河道尾闾的水质和水温等条件的变化,使得许多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都能够在这里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例如,许多鱼类在河道尾闾中进行产卵和孵化,利用丰富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

此外,还有一些候鸟会选择河道尾闾作为迁徙的中途站点,休息和觅食。

河道尾闾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连的部分,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它在水质、水量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

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

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河口地区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其地貌特征与演变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并深入分析其演变过程。

一、地貌特征1. 河口湾:河口地区最明显的地貌特征之一就是河口湾,即河流流入海洋形成的水域。

河口湾具有宽阔的水面、浅平的水底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常常形成天然良港。

例如,中国的珠江口、黄河口和长江口都是著名的河口湾。

2. 河流三角洲:河流在流入海洋时,由于水流受到海浪和潮汐的影响,其携带的沉积物开始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河流三角洲通常由多个河道组成,河道上分布着丰富的沉积物和沼泽地。

著名的河流三角洲有尼罗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 滨海平原:河口地区河流与海洋交汇形成的滨海平原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滨海平原的地势较低,容易受到洪水和海潮的影响,但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和海洋资源。

二、演变过程1. 河流沉积物的沉积:当河流流入海洋时,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和颗粒物开始沉积。

这些沉积物在河口湾和河流三角洲形成,并逐渐丰富地扩展。

沉积物的类型和数量取决于水流的速度、波浪和潮汐的作用以及供应河流的土壤类型和含量。

2. 潮汐和海浪的影响:河口地区的地貌演变不仅取决于河流的作用,还受到潮汐和海浪的影响。

潮汐的周期性水动力作用会改变河床的形状,可能会导致河道的变化和新的沉积物的形成。

海浪的冲击力和侵蚀作用也会改变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

3. 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河口湾和河流三角洲常常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例如港口、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建设。

这些人类活动给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水质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研究河口地区的地貌特征与演变过程时,我们应当注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只有充分了解地貌演变的原因和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

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

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等。

1、扇形三角洲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

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

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

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

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

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2、鸟足形三角洲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

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

_海陆过渡相组

_海陆过渡相组

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浪控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类似于河控三角洲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数供给 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物发生再分配。河口砂坝的形成受到阻碍,三角洲前 缘斜坡较陡,进积作用沿整个三角洲前缘发生,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 进行。它的进积作用比河控三角洲前缘进积要慢,但对这类三角洲的沉 积亚、微相沉积特征还缺乏深入研究。一般来说,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 序通常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 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以此区别 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浪控三角洲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 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具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 递变纹理和交错纹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纹理的、分选好的高能 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
三角洲逐渐形成的几个阶段
1 河口沙坝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 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成水下 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 新月形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 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 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 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的 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 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 成。
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
• 在海进过程中形成的破坏相海进砂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 而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破坏相粘土岩,可作为区域性 良好盖层。 • 三角洲前缘出现向海的自然倾斜,因堆积速度快,沉积厚, 易产生重力滑动,常形成走向大致平行海岸的同生沉积断 层。在断层下盘常伴生有长轴平行于断层走向的狭长“滚 动背斜”,它提供了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 • 三角洲沉积物的性质常有很大差异,在压力不均衡条件下, 具可塑性、易流动的沉积体,如盐岩等可沿上覆岩层的低 压区移动,并刺穿上覆岩层,形成刺穿盐丘构造,这是三 角洲沉积中常见的现象。盐丘构造可形成多种圈闭类型, 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 三角洲沉积还可形成岩性圈闭、地层圈闭,亦能提供油气 聚集的条件。

03 河口湾与三角洲沉积

03 河口湾与三角洲沉积

③ 长期稳定沉降的汇水盆地:
长期处于沉降状态的汇水盆地既为三角洲沉积提供容纳空间,也同时 影响三角洲沉积物的输运。
34
一、三角洲环境及其形成过程
4、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
三角洲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① 河流的作用: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 质基础。流量和输砂量越大,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的比值越 高,越有利于泥砂在河口的堆积,即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23
柞水石瓮子龙洞沟组底部河口湾相多阶冲刷面构造
24
3 各论
3.2 河口湾与三角洲沉积
3.2.2 三角洲与三角洲沉积
25
一、三角洲环境及其形成过程
1、三角洲概述 三角洲: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
的部分出露水体的沉积体(Barrell,1912)。
• 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河流、海洋共同作用 • 从陆上一直延续到水下 • 属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环境和过渡类型的沉积体 • 三角洲环境包括陆上和水下两部分沉积区
含有丰富的半咸水至正常海相生物,但门类有限。
22
五、河口湾沉积的特征
9、河口湾沉积的判别标志
河口湾的主要沉积单元是潮道、浅滩及潮坪; 潮道的充填序列自下而上通常为:基底冲刷面-含介壳 的滞留沉积-大型双向交错层的或浅滩砂岩-平行纹层或 低角度交错纹层砂岩(潮汐砂坝); 细粒河口湾沉积由砂泥薄互层组成,反映水流强度的周 期性变化; 特征的层理为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和压扁层理以及大 型双向交错层理。
• 河口湾地区是河流水流与潮汐水流强烈交锋和汇合处,河流 和潮汐的流量关系决定了水体的分层和混合特性。
潮汐弱、河流流量强时,河流淡水于盐水楔上,明显层状;随着潮汐渐 增和河流流量减弱,咸淡水垂向梯度变化渐小,直至完全混合呈均匀状 态,使河口湾区形成了海陆过渡、咸淡水混合的半咸水环境。

第七章 河口与三角洲 ppt课件

第七章 河口与三角洲  ppt课件
因此,在一个潮周期内,对 河口区的环流泥沙运动有很大 的影响。在这种河口,盐水楔 入侵的界限随着径流量和潮汐 强度的变化而移动,在移动的 范围内出现“最大浑浊带”。 浑浊带内的悬浮质浓度和水体 的浑浊度比它的上、下游高得 多,从而造成了该带内泥沙颗 粒快速沉积。长江口是轻度混 合型河口的例子。
17
河口的盐度结构类型PPT课件
口外海滨:在河口段之外至前缘斜坡。
入海河口的分段
PPT课件
4
近口段:
பைடு நூலகம்
指的是潮区界和潮流界之间的河段。
潮流界:在上溯的潮流流速正好和河水流速相抵消处,潮流才停止上涌, 此处称潮流界。
潮区界:潮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位受潮流顶托的影响,这种影响的 最远点,叫潮区界。
这里的水动力表现为河流的径流作用,水流只有单向
第七章 河口与三角洲
在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汇入主流的河流下 游地带,河流与所注入的水体发生作用,形成河 口这一特殊的动力环境。
世界上绝大多数河流是以海洋和湖泊作为它 们的受水盆地,在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的河口 地区,形成河口湾;在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河口地 区,发育三角洲。
PPT课件
1
第一节 河口及其分类
16
河口的盐度结构类型PPT课件
2.轻度混合型(或部分混合型)河口 (B型)
当MI=0.2~0.5,潮流足以使 咸淡水混掺时,就会产生轻度 混合,这时咸淡水之间没有明 显的界面,不存在盐度梯度很 大的过渡带(即盐跃层)。但在 垂向上多底层和表层的盐度仍 有显著的差别。在涨潮过程, 底部的流速增大,而表层的流 速减小;落潮过程则相反。
向下游,潮流逐渐代替径流作用,成为塑造 河床的主要动力。河流河口段上主要发育汊河和 河口沙岛。

河口的沉积特征

河口的沉积特征

河口的沉积特征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是河流冲积物与海洋潮汐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

在河口地区,由于河流水流速度减慢、潮汐作用和波浪冲击的影响,沉积物开始沉降。

河口的沉积特征主要包括河口三角洲、河口湾和河口滩地等。

一、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在河口地区形成的三角形或扇形地带,由于水流速度减慢,沉积物开始沉降,逐渐形成扇形的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通常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这些泥沙被潮汐和波浪作用搬运和重塑,形成了河口三角洲的特征。

河口三角洲的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河口三角洲上的土地多为沼泽湿地,水源充足,适宜稻作种植。

同时,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的土层厚度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二、河口湾河口湾是河流在河口地区形成的宽阔湾区,通常位于河口三角洲的前缘。

河口湾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方,受到潮汐和波浪的影响,沉积物在河口湾中沉积和搬运。

河口湾的特点是水深较大,适合航运和港口建设。

河口湾通常是河口地区的天然良港,由于水深较大,可以容纳大型船只停靠,有利于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河口湾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潮汐和波浪的影响使得河口湾中的海洋生态系统繁荣发展。

三、河口滩地河口滩地是河流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沙洲或沙滩地带,通常位于河口三角洲的前缘或河口湾的内部。

河口滩地是由于河流携带的沙子在河口地区沉积而成的,受到潮汐和波浪的影响,沉积物在河口滩地上沉积和搬运。

河口滩地的特点是地势较低,容易受到洪水和风暴潮的影响。

由于河流冲积物的沉积,河口滩地土层松软,容易受到风暴潮和洪水的侵蚀。

因此,河口滩地常常需要进行防洪治理和海堤建设,以保护沿岸地区的安全。

河口的沉积特征主要包括河口三角洲、河口湾和河口滩地。

河口三角洲是河流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扇形沉积地带,适宜农业发展;河口湾是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宽阔湾区,适合航运和渔业发展;河口滩地是河流冲积物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沙洲或沙滩地带,容易受到洪水和风暴潮的影响。

河口与三角洲的区别

河口与三角洲的区别

河口与三角洲的区别河口是河流入海的地方,大部分河流都在这里汇合入海。

一般而言,河口三角洲的平原面积很小,并且多为沼泽。

一般来说,河流入海之处就是河口,不过有些河流却要先流出一段距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大海,那就成了河口三角洲,由于这样,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河口三角洲。

而三角洲的面积则比较大,土壤肥沃,往往成为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河口三角洲往往就是沿着河流的方向发展,河流出山区后,往往水流变缓,因此泥沙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它们分布在平原之中,平原面积占河口总面积的80%以上,由于河水的沉积,它们就像一条河流绕着它的一个湾子。

河口三角洲分布在平原之中,它们大部分位于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东亚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是渤海湾的辽东湾,世界上最著名的河口三角洲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是指河流入海的地方,大部分河流都在这里汇合入海,并且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形成一个扇状的三角形陆地,所以叫做三角洲。

通常情况下,它们往往分布在平原之中,面积占河口总面积的80%以上,由于河流的沉积,它们就像一条河流绕着它的一个湾子,又叫做河口湾。

所以,三角洲和河口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角洲包括河口湾,但是河口湾不一定就是三角洲。

有些河流从高原冲刷而下,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上升成湖泊,接着进一步溃决,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堰塞湖”,“堰塞湖”湖底抬高,地势低于周围的水面,再加上水面蒸发,湖面自然会降低,慢慢就变成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又称为“牛轭湖”,它是指堰塞湖在雨季时溢出水体,或者溃坝,湖水便宣泄入海的现象,这种三角洲的分布在世界各地,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与之相反,三角洲通常指发育在平原上的河流所夹持的沉积物,由细粒沉积物组成的平原面积通常很小,但当水流的侵蚀能力减弱时,所形成的一个平原面积较大的三角形。

而河口湾是在河流入海时由于河床被挖掘而形成的凹地,它位于河流主航道的尽头,河口湾是河口地区唯一可以储存淡水的场所。

地貌学-流水地貌5河口三角洲

地貌学-流水地貌5河口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多汊道、改道; 长江三角洲:沙岛、沙嘴、泻湖 珠江三角洲:多基岩屏障 Mississippi三角洲:由汊道两侧的决口扇形成。
3、三角洲的沉积结构(比较难理解) 由陆地向海洋方向,按照地貌特征,分3个沉积单元: • 顶积层(顶组沉积层),由水上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 • 前积层(前组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沉积物含水
输沙量和径流量比值与三角洲发育关系
世界主要河流年输沙量和径流量



四、河口湾
1 定义:被海水淹没的河口区
2 形态特征:平面多呈喇叭形,或漏斗形。
3 成因:海面抬升、构造下降
4 沉积特征:河口湾内,潮汐和波浪作用强,河流携带的 泥沙在达到河口湾以前就沉积了。河口湾的泥沙多 是波浪和潮汐带来的,从湾顶向湾口变细(潮成沙 体的一般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河口沙岛与废弃的汊道、港湾转化而成的湖泊、沼泽和天然堤等, 组成三角洲平原,并与向海延伸的水下三角洲部分紧密相连, 构成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如此反复,使三角洲向海扩展。
以上为三角洲发育的概括性理想模式,对于各个具体的三角洲 发育过程而言,由于河口的水动力条件和地形的千差万别, 形成过程有很大变化:
• 潮流界、 潮区界,及洪枯变化 长江: 枯水季节潮区界在距河口616 km的安徽大通,潮流界
在江苏的镇江附近。但洪水期,潮区界下移到距河口 400公里的芜湖,而潮流界也只达江阴以下。 珠江: 潮流界0~160km,枯季上移,西江至高要三榕峡,北 江至三水,东江至东莞石龙。潮区界40~300km。 黄河: 潮流界0~6km;潮区界10~20km
4、三角洲分类 依据多种,按照形态和形成过程:
1)扇形(尼罗河、伏尔加河、黄河) 2)鸟爪(密西西比河) 3)尖头(台伯河) 4)岛屿(珠江、恒河) 5)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如长江:3-4

三角洲与河口湾

三角洲与河口湾

Physiography
Fjord峡湾 is a high-relief estuary with U-shaped valley profile formed by drowning of glacially eroded valleys during Holocene sea-level rise. Fjard 低浅峡湾or firth are related to fjords but have lower relief. Estuaries developed in winding valleys with moderate relief are rias 溺河. Coastal plain estuaries are low-relief estuaries, funnelshaped in plan view, that are open to the sea. Low-relief estuaries that are L-shaped in plan view and than have lower courses parallel to the coast bar-built estuaries.
They define an estuary as “the seaward portion of a drowned valley system which receives sediment from both fluvial and marine sources and which contains facies influenced by tide, wave and fluvial processes. The estuary is considered to extend from the landward limit of tidal facies at its head to the seaward limit of coastal facies at its mouth”.

河口区域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河口区域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河口区域的地貌类型有哪些?感谢邀请!河口地貌类型主要是河口三角洲地貌、河口湾地貌。

河口三角洲,就是河口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逐渐扩大,形成的三角洲平原。

比如我国的黄河三角洲,世界上著名的湄公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等。

根据三角洲形状可以分为:扇形三角洲、鸟爪形三角洲、尖头形三角洲、港湾形三角洲。

1、扇形三角洲产生在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口区,此处河流泥沙丰富,口外海滨区水浅。

由于河口泥沙堆积,延长了入海流路,使河床比降减少,为排洪需要,由河口分汊出放射状河系,或洪水时发生河流多次改道、摆荡,使整个三角洲岸线全面向海推进,岸线再经波浪修饰,使其形态似扇形。

如尼罗河、伏尔加河、黄河三角洲等。

2、鸟爪形三角洲在弱潮河口,波浪和潮汐作用很弱,河流作用占绝对优势,大量来沙在几股从不同方向入海的分汊河口迅速堆积,形成远远向海伸出的长条形的沙坝、沙咀。

它们之间多为海湾、潟湖和沼泽地,整个岸线非常曲折,外形犹如鸟爪,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尖头形三角洲也称鸟嘴形三角洲。

河流作用和潮汐作用较弱,但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河流输入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泥沙很快被波浪作用再改造,岸线比较平直,因此只有在主流河口附近才有较多的堆积,形成明显向海突出的尖头形。

因河口突出沙咀形似鸟嘴,故又称鸟嘴形三角洲。

如意大利的台伯河、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三角洲,我国的长江三角洲。

4、港湾形三角洲在潮汐作用较强,波浪和河流作用较弱的河口区形成。

这种三角洲的各汊流口门处,均因潮汐作用强而成港湾式,有顺流展布的砂坝,砂坝之间为冲蚀的潮汐水道,水道内有许多浅滩,如巴布亚湾三角洲。

三角洲的结构可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河口湾地貌河口湾是指海水淹没的河口,它的形成主要是冰后期海面上升的结果,但也有因河口区构造下沉所成。

河口湾的地貌形态呈喇叭状或漏斗状,水深自外向内变小。

1、河口湾演变成潟湖或者三角洲如果河口湾被沿岸沙体阻挡,可能形成潟湖,进而河口湾被泥沙充填而变成三角洲,如长江、多瑙河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都是由古代河口湾演变而成。

6种地理形态的河口三角洲

6种地理形态的河口三角洲

6种地理形态的河口三角洲“三角洲”翻译自英文delta,即希腊文。

三角洲的发育受制于许多因素,但其大小、几何形态和岸线形状主要取决于入海河流挟沙能力与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入海泥沙再搬运能力之间的对比关系。

河流因素:河床、径流量、输沙量、泥沙粗细海洋因素:盐度、潮汐、洋流、波浪、风(地理帝)构造因素:沉积盆地坡度深度、地壳升降气候因素:降水蒸发、风化作用、海面升降(地理帝)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和海洋再造营力的增强,河口依次形成扇形(或吉尔伯特型)、鸟足形、舌形、尖嘴形、弓形和河口湾形三角洲类型系列。

扇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经常改道、口外海滨水深较浅的河口区,由泥沙均匀地向海堆积而成,如中国黄河、滦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

鸟足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口区。

由于汊流大小不一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而得名,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舌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汊道众多的河口区,其河口沙坝经波浪改造连接而成,如俄罗斯的勒拿河三角洲。

尖嘴形三角洲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区,由主流河口堆积成突出于海中形成,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弓形三角洲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区,由河口附近沙体堆积为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

河口湾形三角洲发育于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强烈的喇叭状河口区(又叫三角港),由河口湾被河流泥沙充填而成,如南亚恒河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营养盐类资源丰富,不仅是良好的农耕区,也是天然的野生动物活跃区,且内外交通都较为便利,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但是,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容易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必须注意保护。

此外,三角洲是地球表面主要的沉积区之一,古三角洲沉积层往往是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珠江三角洲河口湾航道整治研究

珠江三角洲河口湾航道整治研究
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科研创新基金项目(TKS170101) 作者简介:申其国(1986-),男,江西赣州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港口、航道工程的研究工作。 Biography:SHENQiguo(1986-),male,seniorengineer.
2019年 6月
申其国,等 珠江三角洲河口湾航道整治研究
起讫点
南沙港区—桂山锚地 蛇口港区—伶仃水道
横门口—伶仃水道
航道里程 现状等级 维护水深
(km) (DWT) (m)
71.8 100000 17
24.3 100000 15.8
38
3000

茅海湾内航道主要为崖门出海航 九洲港进港航道 伶仃洋
九洲港—外海
9.3 3000 4.5
道,分为东、西两条航道。以上航 崖门出海东航道 黄茅海 崖门口—荷包岛东南侧 40
道位置示意见图 1、图 2,航道现 崖门出海西航道 黄茅海 屈头山—小襟岛东北面 26
状情况见表 1。
注:表中维护水深的基面为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5000 1000
7.7 2.5
图 1 伶仃洋主要航道示意图 Fig.1Diagram ofthemainchannelinLingdingyangestuary
道有进一步提升等级的空间,铜鼓航道可考虑适当调整航槽位置,横门出海航道与九洲港航道开发深
水航道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近期不宜过度开发。对河口湾的航道开发与港口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河口湾;航道整治;回淤
中图分类号:U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443(2019)03-0286-07
以上航道整治的相关研究,基本针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航道或磨刀门出海航道,对河口湾航道涉及较 少。珠江三角洲有两大河口湾,分别为伶仃洋与黄茅海,珠江口八大入海口门中有六口门汇入河口湾,其中 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四口门均汇入伶仃洋,虎跳门、崖门两口门则汇入黄茅海。Fra bibliotek外,珠三角河口湾内

珠江河口三角洲

珠江河口三角洲

珠江河口三角洲从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岸便是方圆1.l万多平方千米的郁郁苍苍的珠江三角洲。

它是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分别以高要、清远、惠阳为顶点;狭义的珠江三角洲,西起三水,东至石龙,南至崖门,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

在这块位于广州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山丘散布、河道纵横、蔗甜鱼肥、桑嫩蚕壮。

这里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很早以来,勤劳的三角洲人民就在这里生息、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桑蚕之乡”、“蔗糖之乡”和“果蔬花木之乡”。

珠江广州河道珠江广州河道,也称珠江正干,从老鸦岗流至白鹅潭通称为西航道,长18公里,其上游有流溪河、白坭水、芦苞涌、西南涌4条河流汇入。

西航道由北向南流至白鹅潭附近,分前、后两航道穿越市区。

其北支自西向东至江心洲大蚝沙止,称为前航道,长28公里;南支以弧型往南向东折向东北与大蚝沙相接,称后航道,长32公里。

后航道自白鹅潭东南流至落马洲,又分沥滘水道和三枝香水道,其间又有佛山水道和平洲水道以及大石涌从南边汇入,另外还有长9公里的官洲水道、长4公里的仑头水道亦属后航道的旁侧河段。

从大蚝沙向南经莲花山至南沙凫洲,包括狮子洋段在内统称黄埔航道,长50公里。

从凫洲至番禺市新垦18涌,属珠江口伶汀洋上段,长28公里。

珠江河口三角洲网河和残留河口湾并存的河口。

径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对较小。

河口区河汊发育,水网密布。

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了下游相互沟通,呈8条放射状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

入海口门从东向西有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

从西江羚羊峡、北江芦苞、东江铁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龙、石咀等地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门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黄茅海两个河口湾。

从口门向外至45米等深线附近为口外海滨(见图[珠江口] 1809年以后,第一次测绘了珠江河口海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incipal categories of delta facies
Upper delta plain 上部三角洲平原: migratory channel deposits– braided-channel and meandering-channel deposits; lacustrine delta-fill and floodplain deposits Lower delta plain 下部三角洲平原: bay-fill deposits(interdistributary bay, crevasse splay, natural levee, marsh); abandoned distributary-fill deposits Subaqueous delta plain 水下三角洲平原: distributarymouth bar deposits (Prodelta distal bar, distributary-mouth bar); river-mouth tidal-range deposits; subaqueous slump deposits Prodelta 前三角洲: seafloor seaward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Early river-mouth bar
Later river-mouth bar and distributary channels
Formation of river-mouth bar and
distributaries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 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成水下浅滩。
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新月形河口砂坝, 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 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 河口处又会出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的不 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叉道河 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
Formation of crevasse slay and
Mississippi Delta
2
3
4Hale Waihona Puke 1567
Six stages of mouth bar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Huanghe delta. The Holocene Huanghe delta is divided into ten superlobes. The estimated age of each superlobe is 1: 6000-5000 yrBP 2: 5000-4500 yrBP 3: 4500-3400 yrBP 4: 3400-3000 yrBP 5: 3000 yrBP-602 BC 6: 602 BC-11AD 7: 11 AD-1048 8: 1048-1128 9: 1128-1855 10: 1855-present (Xue, 1993).
Multi-stage development of deltas
Mississippi River Delta: seven subdeltas Huanghe River Delta: nine subdeltas Changjiang River Delta: six subdeltas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推进可以有很高的速 度,例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m,黄 河多年平均则为300—400m,密西西比河三 角洲小于50m—100m。
第五章 三角洲与河口湾
一、三角洲研究历史及世界主要三角洲 二、三角洲的分类与沉积过程 三、三角洲的发育与沉积特征 四、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五、河口湾
Characteristics of fluvial-, tide-, and wave-dominated deltas
Delta development
delta extension
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 淤高。坡度减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 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 沉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向上逐 渐扩大。
河水冲决天然堤后,取道于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旧河 道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加之海浪的改造和侵蚀,使原来 的三角洲废弃,而在其旁侧新河道入海处,新的三角洲开 始发育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育相互 转化,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叠合,形 成三角洲复合体。
The subaqueous delta plain lies seaward of the lower deltaic plain below low-tide water level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open marine faunas.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lying at water depths down to 10m or so, is commonly called the delta front. The remaining seaward of the subaqueous delta is called the prodelta, or prodelta slope.
- lower delta plain: lying between low-tide mark and the upper limit of tidal influence
The upper delta plain is commonly the oldest part of the delta and is dominated by fluvial processes. The lower delta plain is exposed during low tide but is covered by water during high tide. Thus, it is subjected to both fluvial and marine processes.
Sediment components of delta system
The subaerial component of deltas is generally larger than the subaqueous component and is divided into:
- upper delta plain: lies largely above high-tide level
Huanghe Delta
Controls of delta formation
河流的作用 蓄水体(海、湖水)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 河口区海底地形 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a delta system
Subfacies of a del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