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分子基础
宝典08 遗传的分子基础(解析版)
宝典08 遗传的分子基础内容概览第一部分高考考情速递第二部分知识导图第三部分考点清单(六大考点)第四部分易错易混(12易错点)第五部分真题赏析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结论:在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肺炎链球菌有两类:R 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
S 菌有荚膜、菌落光滑、有毒,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小鼠并发败血症死亡。
3.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
对这两种物质的分析表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 分子中。
(P45“相关信息”)4.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P46“科学方法”)1.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噬菌体只有头部的DNA 进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而更具说服力。
(P45)2.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①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②再用上述得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 标记或DNA 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 ③然后,用35S 或32P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④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P45)3.实验误差分析:(1)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
(2)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 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生物 必修二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概念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基本概念1.基因: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段。
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某些病毒中是一段RNA。
2.DNA的复制:新的DNA的合成就是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3.___转录____: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
4.翻译:核糖体沿着mRNA的运行,氨基酸相继加到延伸中的多肽链上。
5.逆转录:遗传信息由RNA传递到DNA上的过程。
6.遗传密码:mRNA上每相连的三个核苷酸,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7.基因表达: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过程。
二、主要结论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它是由①磷酸②碱基③脱氧核糖组成。
其中,②和③结合形成的单位叫核苷。
组成DNA的②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所以,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2.DNA的空间结构特点:(1)两条长链按方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内侧是_碱基___;(2)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3)碱基配对原则:A与T、G与C配对。
3.DNA分子的功能: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方式中_携带_______着遗传信息。
DNA分子通过_复制____,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保持了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分子具有携带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双重功能。
4.蛋白质合成过程:(1)以__DNA分子一条链__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___mRNA___________;(2)____mRNA____通过细胞核的__核孔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的__核糖体_(一种细胞器)合成蛋白质。
5.中心法则(图):1三、横向联系1.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基本组主要A碱基成单位片断组成成分(1)图G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了生物个体的性状传递和变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了解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详细探讨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4. 理解基因突变的形成原因和对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课件、白板、教科书、图片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剂、实验用具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介绍a. 遗传的基本概念: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b. DNA的结构和功能: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携带遗传信息等。
2. DNA的复制a. 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解旋、复制、连接。
b. 意义和目的:保证遗传稳定性、提供变异基础。
3. 基因突变a. 形成原因:化学物质作用、辐射、DNA复制错误等。
b. 类型和影响: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重组等;对进化的推动和创新作用。
4.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遗传的分子基础的主要内容。
b. 关联其他生物学相关概念: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
四、教学辅助1. 利用多媒体展示DNA结构、复制过程的动画和实验截图。
2. 图片、图表辅助解释各个概念和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生动呈现基因复制和突变的现象。
五、教学评价1. 教学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现象,并描述其中涉及到的遗传分子基础。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于性状表现的影响,拓展学生思维。
3. 综合评价: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学科实践任务,包括解析生物学相关研究文章,总结学科前沿发展。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2. 建议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突变类型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遗传的分子基础
1个环约 含100kb
染色质高级结构
looped domain structure
30 nm 纤丝
300 nm
Nuclear matrix (核基质), 蛋白质复合体
Steps from DNA to chromosome
四、RNA的分子结构
tRNA结构
四、RNA的分子结构
三种RNA 分子
信使RNA (mRNA) 转移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转录单位的结构
Structure of a transcription unit
DNA
+1
promoter
Transcribed region terminator
ATACG
TATGC
Antisense strand
染色质结构
• 组蛋白H1:大小为 23 kDa 1. 位于核小体核心外侧, 与DNA连接松散, 2. 其序列保守性较低
3. 组蛋白H1的作用: 在DNA出入核小体核心颗粒处对
DNA起稳定作用。
核小体组成 (Steps to make a Nucleosome )
DNA + Histone octamer (组蛋白 八聚体) → Nucleosome core (核小体核心 146bp) + H1→> Chromatosome (染色小体 166bp) + linker DNA→ Nucleosome (核小体) (~200 bp)
2. DNA合成的开始 合成DNA片段之前,
先由RNA聚合酶合成一小 段RNA引物(约有20个碱基 对) ,DNA聚合酶才开始 起作用合成DNA片段。
复制叉的结构
【20-2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遗传的分子基础(含解析)
专题九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1、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一、单选题1.(2024·甘肃·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 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 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D.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中,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自变量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2.(2022·海南·高考真题)某团队从下表①~①实验组中选择两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
结果显示: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A.①和①B.①和①C.①和①D.①和①3.(2022·湖南·高考真题)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4.(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5.(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T噬菌体,然后将6.(2020·浙江·高考真题)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2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
高一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
Chén①周朝国名,【;导游机 导游机 ;】bǐshì名①写字、画画用笔的风格:~沉稳。【补】(補)bǔ①动添上材料,【不哼不
哈】bùhēnɡbùhā不言语(多指该说而不说):有事情问到他, 灰白色。当好~,【才识】cáishí名才能和见识:~卓异。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
A.染色体和核糖体
B.蛋白质、叶绿体、线粒体
C.染色体和叶绿体、线粒体 D.细胞和中心体
【一举多得】根据现代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得知,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而且遗传
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此外,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遗传物质,所以遗传
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C
考点2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考点诠解】
③2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与T配对,G与C配对。 注:DNA分子中数量关系 1个DNA中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1个脱氧核苷酸分子中有1个磷酸、1个脱氧核糖、1个含氮碱基,即: 脱氧核苷酸数目=脱氧核糖数目=磷酸数目=含氮碱基数目 1个碱基对中有2个脱氧核苷酸、2个脱氧核糖、2个磷酸、2个含氮碱基 2、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与稳定性有关的因素有:
2、噬菌体侵染细菌 (1)实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一般情况下,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 DNA进入细菌体内,结果能复制出大量的和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后代。 (2)实验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 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 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3、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注:
遗传的分子基础-PPT课件.ppt
稀有性
突变率(mutation rate):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一
个细胞的某一基因在一个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概
率。
表3-1人类中某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频率
遗传病
突变频率
白化病 苯丙酮尿症
血友病 色盲 鱼鳞病 肌肉退化症 小眼球症
三、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遗传效应
(一)碱基替换
➢ 碱基替换发生在编码区可出现的效应: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例:DNA ——ATG → ATT m RNA——UAC → UAA (酪氨酸)(终止信号)
➢ 短分散序列 ➢ 长分散序列
短分散序列
DNA序列长度300-500bp,拷贝数可达105 以上,但无编码作用,散在分布于人类 基因组中,平均间隔距离约2.2kb。
如:Alu家族(Alu family)
Alu家族
长达300bp,在一个基因组中重复30万~50万次。
长分散序列 DNA序列长5-7kb,拷贝数在102-104之间。 如:KpnⅠ家族(KpnⅠ family)
“基因”概念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初,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genetic factor) 1909年,Johansen提出了“基因”(gene) 1910年,摩尔根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呈直线排列。基 因既是一个结构单位,又是一个功能单位(重组单位和突变单 位)——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1941年,Beadle和Tatum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明确了 DNA在活体内的复制方式 1957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并于1961年提出三联遗传密码
高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朗诵
高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朗诵高中生物课程涵盖了生物学的多个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论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适合进行朗诵以加深理解和记忆: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质中包含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2. 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由四种核苷酸(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组成。
- 基因是DNA上的特定序列,编码蛋白质的合成。
- RNA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3.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使细胞的遗传物质得以复制和均等分配。
-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遗传物质减半的配子。
4. 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定律,解释了遗传特征在后代中的分布。
5. 生物进化:-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生物物种如何适应环境并逐渐演化。
- 物种形成的过程包括突变、基因流、自然选择和隔离。
6. 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 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过程。
7.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8.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9. 免疫学:-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10. 现代生物技术:- 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医学、农业和工业中有广泛应用。
朗诵这些知识点时,可以结合具体的生物学实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以增强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朗诵,可以加深对生物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
染色体中的化学组成主要是DNA和组蛋白。
携带遗传信息的主要是DNA分子的一个特定片段——基因。
基因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能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控制和影响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人体细胞内的DNA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结合而成的一条双螺旋分子结构,每个基因都是DNA多核苷酸链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
基因的复制是以DNA复制为基础。
在细胞周期中,DNA双螺旋中的两条互补链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旋,然后在特异性酶的作用下,以每股链的碱基顺序为模板,吸收周围游离核苷酸,按碱基互补原则,合成新的互补链。
当新旧两股链结合后就形成了与原来碱基顺序完全相同的两条DNA双螺旋,并具备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从而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DNA分子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蕴藏着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的遗传信息。
基因的基本功能一方面是通过半保留复制,将母细跑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细胞,以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并在繁衍的过程中保持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是经过翻译、转录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构成各种细胞、组织,形成各种酶,催化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生化反应,从而影响了遗传性状的形成,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
一旦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它所控制的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也发生了改变,这就是突变,也是异常性状和遗传病的由来。
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
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高三生物学教学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遗传学中的分子基础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是关于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的描述。
1. DNA的结构DNA是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全名为脱氧核糖核酸。
DNA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每条链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腺嘧啶)交替排列而成。
2. DNA复制DNA复制是指DNA分子自我复制的过程。
在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中,DNA的复制是一个关键过程。
复制过程中,DNA的两条链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
3. RNA的种类和功能RNA是核酸的另一种形式,全名为核糖核酸。
根据功能和构成基元的不同,RNA可分为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 (rRNA)和转运RNA(tRNA)等几种类型。
mRNA在转录过程中携带DNA的信息到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tRNA 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
4. 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是一个遵循中心法则的过程,被称为转录和翻译。
转录是指mRNA根据DNA的信息合成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 的序列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5. 突变与遗传变异突变是指遗传物质中的改变,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通常情况下,突变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6. 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指通过控制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方式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调控因子可以是激活子、抑制子、启动子和基因座等。
7. DNA修复DNA修复是维护遗传物质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DNA分子发生损伤或突变时,细胞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修复机制来修复DNA,以维持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
8. 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是在遗传学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技术。
基因工程通过改变基因片段的顺序和结构,实现特定遗传特性的改变。
基因编辑则是通过定点修复或改变基因序列,以达到特定的遗传改变。
这是有关高三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的简要描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2专题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下列对DNA的翻译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 A.以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 B.以核糖体RNA作为遗传信息模板 C.以转运RNA为运输工具运载氨基酸 D.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在新噬菌体只能检测到32P, 4、实验结果:检测不到35S 在亲子代间具备连续性的是DNA 5、实验分析: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叶实验
RNA 烟草花叶病毒 蛋白质 侵染烟草 侵染烟草 得花叶病 不得花叶病
该实验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 传物质。
5、遗传物质的种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C.原核生物含有DNA,没有RNA,遗传物质是DNA D.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
二、 DNA的双螺旋结构
1
2
3
4 5
T
6
磷酸 1:______________ 脱氧核糖 2:______________
一种氨基酸对应一个或多个密码子(mRNA)、 反密码子(tRNA) 一个密码子或反密码子(tRNA)只对应一种氨 基酸 密码子总共64种,但是决定氨基酸的只有61种, 有三种终止密码子。反密码子(tRNA)也只有61 种
五、 翻译
细胞质的核糖体 1.翻译的场所: 2.翻译时的模板: mRNA 3.翻译的原料: 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4.翻译的起始码有:____个,终止码有: ____个 2 3 5.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 61 种。 6.翻译时的碱基配对:
7、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 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下列有关DNA分子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利用能量,破坏 碱基对间的氢键 B.在复制过程中,解旋和复制是同时进行的 C.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 分裂前的间期 D.两条新的子链通过氢键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遗传的分子基础简介遗传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特征以及种群的遗传变异。
而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在于基因和DNA分子的作用。
基因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物质的单位,而DNA分子则是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习生物学、了解生物进化以及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DNA的结构与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储存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链状结构,并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
DNA双链以氢键相互连接,两个链呈对称互补的关系,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嘌呤-胞嘧啶。
这种碱基的配对规则保证了DNA复制时的准确性。
DNA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储存遗传信息,即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遗传信息以特定的顺序编码在DNA分子中,通过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从而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二是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DNA分子能够通过复制过程自我复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三、基因的表达与控制基因表达是指遗传信息从DNA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基因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在基因转录阶段,DNA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通过RNA 聚合酶的作用,合成mRNA(信使RNA)。
mRNA然后通过RNA剪接修饰并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为下一步的翻译过程做好准备。
在基因翻译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并依照密码子的配对规则,将氨基酸顺序逐步连接起来,形成蛋白质。
这一过程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主要的调控因子包括转录因子和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结合并影响基因转录过程的蛋白质。
通过结合到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能够控制基因的转录速率,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个体特征的传递和变化。
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生命的每一个方面。
要理解遗传的原理,就需要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
本文将探讨遗传的分子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DNA:遗传的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是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一种大分子,在细胞质内形成双螺旋结构。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组成,通过不同碱基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基因。
基因是控制遗传信息的单位,它携带着决定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传递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分别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个个体的性细胞结合来完成遗传物质的交流,这个过程中,从父母亲身上获取到的基因会进行重组,形成一个独特的个体。
而无性生殖是指通过个体自身的分裂、生殖器官的增殖等方式繁殖后代,这个过程中,遗传物质传递的方式与父母亲的遗传物质完全一样。
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得到实际展现的过程。
基因表达的实质是基因信息转录成RNA(核糖核酸)分子的过程,然后进一步转化成蛋白质分子。
这些蛋白质分子构成了生物体内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指的是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它是遗传的重要特征之一。
遗传变异可以分为两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发生某种突发性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变异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而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之间发生某种形式的交换,这种遗传变异通常是可逆转的。
遗传的调控遗传的调控是指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表达和控制过程。
遗传调控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实现,包括DNA的甲基化、转录因子的结合与活化、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等。
这些调控机制决定了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时机,进而影响到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遗传疾病遗传疾病是由于个体遗传物质的突变或缺陷引起的一类疾病。
遗传疾病可以是单基因遗传的,也可以是多基因遗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学活用】
3.某 DNA 分子中 A+T 占整个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44%,其
中一条链(a)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21%,那么,对应的
另一条互补链(b)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是 ( A )
A.35%
B.29%
C.28%
D.21%
解析 整个 DNA 中的 A+T 占整个 DNA 碱基总数的 44%,
(1)腺嘌呤与 胸腺 嘧啶相等,鸟嘌呤与 胞嘧啶 相等,即 A=T ,G= C。因此,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等,即 A+ G= T+C。一条链中的 A 和另一条链中的 T 相等,可记为
A1=T2,同样:T1= A2 ,G1= C2 ,C1= G2 。 (2)设在双链 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上 A1+T1=n%,因为 A1=T2,A2=T1,则:A1+T1=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 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在内侧。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DNA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
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和受精过程的学习,认识到染色体 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染色体有关。
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 重要作用。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 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 成。那么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 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T2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 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无细胞结构), 头、尾的外部都有由蛋白 质组成的外壳,头的内部 含有DNA。
T2噬菌体(一种专门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再侵染其他的细菌
(1)①结构(如图 1):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 构成的,头部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连 接
A
T
T
A
G
C
C
G
2、DNA分子的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认为:DNA分 子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 旋结构。
问题:DNA分子的空间结 构有哪些特点呢?
图 3-11 DNA分子的结构模式图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1、DNA的化学组成
(1) DNA的组成元素: C、H、O、N、P
(2) DNA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问题:DNA中含氮的碱基 有几种?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答:四种 (1)腺嘌呤(A) (2)鸟嘌呤(G) (3)胞嘧啶(C) (4)胸腺嘧啶(T)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G
2、实验技术:
同位素标记法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C、H、O、N、S (标记35S )
DNA的组成元素: C、H、O、N 、P (标记32P)
标记噬菌体方法: 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 培养基中培养细菌 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得 到含32P的噬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
S型菌 菌体 有多糖类的荚膜
菌落 表面光滑
R型菌 无多糖类 的荚膜
表面粗糙
毒性 能够使人患肺炎或使 小鼠患败血病。
有毒性
无毒性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格里菲斯
格里菲思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R型活球菌+S型死菌 格里菲思 转化
S型活球菌 繁殖
后代S型活球菌
这种性状的 转化是可以 遗传的
格里菲思推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 然含有转化因子(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什么物质使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的呢?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来研究呢?
(二)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
艾弗里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 分离和鉴定,提取出了DNA、蛋白 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已培养 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内含有 DNA。 ②特点:营寄生 生活,在宿主细胞外没有(有、没有)独立代谢能力。 ③生活史(如图 2):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 物质 的作用下,利用 大肠杆菌 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 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 裂解 ,
释放出子代的噬菌体。
(2)大肠杆菌:单细胞 原 核生物。
分子中:A+T= n%。即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之 和所占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 DNA 分子中都 相等 。
(3)设双链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AT11+ +CG11=m,则:AT11+ +GC11 =AT22+ +CG22=m,所以互补链上AT22+ +CG22=m1 。 即双链 DNA 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所占比例在两条互补
DNA DNA RNA
DNA
第 15 课时 DNA 分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图文,了解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 2.结合教材图 3-11 和相关模型,概述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 型的特点。 3.通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理解其结构特点并掌握 有关的计算规律。 [学习重点]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及其相关计算。
链中 互为倒数 。
(4)DNA 分子中共有 4 种类型的碱基对,若某个 DNA 分子 具有 n 个碱基对,则 DNA 分子可有 4n 种组合方式。
【归纳提炼】 1.碱基比例与双链 DNA 分子的共性及特异性
(1)共性:不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AT=AT=1;GC=GC=1;AT++GC=AT++GC=1 (2)特异性:GA++CT的值在不同 DNA 分子中是不同的,是 DNA 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表现。 2.进行碱基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单位是“对”还是“个”,这方面往往带来数据成倍的 错误。 (2)注意提供的数据是 DNA 双链还是 DNA 的一条单链。 (3)解题时最好画一下简图,比较直观,减少因为思路不清 引起的错误。
实验过程: S型活细菌
DNA
DNA+DNA酶 蛋白质或多糖等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S型、R型 R型
R型
S型艾细菌弗的里D发NA现+是DNDAN酶A+使R型球活菌细的菌 →培致养病基上性只发有生R型了菌转落化。
实验结论: 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 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RNA 侵染烟草 得花叶病 烟草花叶病毒
蛋白质 侵染烟草 不得花叶病
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它的基本 成分就是蛋白质和RNA。
2.生物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的是 DNA,有的是 RNA,试着结合已有
的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非 RNA 病毒:只含有 RNA 如艾滋病, 病
【活学活用】 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
①S 型细菌的 DNA+DNA 酶→加入 R 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②R 型细菌的 DNA+DNA 酶→加入 S 型细菌→注射入小鼠 ③R 型细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注射入小鼠 ④S 型细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R 型细菌的 DNA→注射入小鼠 (1) 以 上 四 个 实 验 小 鼠 的 存 活 情 况 依 次 是 ______ 、 _____ 、 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及结果:
亲代 寄主
子代 实验
噬菌体 细胞内 噬菌体 结论
第一组 实验
第二组 实验
35 S标记 无35S标 蛋白质外 DNA具
蛋白质 记蛋白质 壳无35S 有连续
性,是
32 P标记 有32P标 DNA有32P 遗传物
DNA 记DNA 标记
质。
实验结论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
则 G+C 占整个 DNA 碱基总数的 56%,又因为其中一条链
多样性: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每种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 碱基对排列顺序
【归纳提炼】 DNA结构的“五、四、三、二、一”记忆 五种元素:C、H、O、N、P; 四种碱基:A、G、C、T,相应地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
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 S 型、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
最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个选项
()
蛋白质
体
内
体外
转化因子
DNA
DNA
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一个更具说 服力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材料——T2噬菌体 实验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