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0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新人教版必修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

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A.门阀政治影响深远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中央集权遭到冲击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答案】A【解析】由”我家二百年天壬顾不及崔,卢(寸厉犬姓)耶"可臥反映出天子的地位都受到北方大姓士族门渦的轻视,故选阳題干不是体现宗法观念,而是体^门闷士族地位和影响的强尢故排除切題干不是依现的中央集权和熾醐度的变亜故排除52•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

这一变化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D.意在提咼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等字眼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3.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

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

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得以大兴,统治者并没有放弃儒家学说。

故所学知识可知,汉A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武帝之所以赦免董仲舒,是受到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并不是迷信思想日渐式微。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作业测试卷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作业测试卷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东晋南朝时,谱学盛行。

贾弼之撰《十八州氏族谱》,谱中士族禁止与庶族通婚共坐,谱学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 士族政治的弊端B. 士、庶族的争斗C. 社会结构的固化D. 宗法制度的强化2.某朝皇帝下诏,要求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由皇帝亲自考试,内容有四项:“朕之不德,史之不平,政之不宜,民之不宁,”这是指A. 秦朝时期军功爵位制度B. 汉朝时期察举制度C.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3.有观点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

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

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

这种说法:A. 成为皇权至上的理依据B. 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 说明国家命运取决于天D. 有利于人们充分开发自然4.董仲舒曾对汉武帝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又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寄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上述观点A. 迎合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 B. 体现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需要C.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儒学新体系 D. 完全背离民本思想走向消极反动5.汉武帝推行的文教政策主要有:设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土;办太学,一律由五经博土教授太学生员,经学为太学的教学内容;树立重师法和家法太学的教学风气,士子学完五经考试合格后任官。

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A. 完全改变了血缘政治的陈规B. 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C. 极大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D. 促进了儒学在各郡县的勃兴6.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A. 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B. 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C. 促使君主“无为而治”D.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7.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以下哪项政策?A. 分封制B. 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设立郡县制2、以下哪位思想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3、《史记》中记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中央集权B. 发展经济,提高国力C. 推广道家思想D. 传播佛教思想4、以下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表述错误的是:A.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B. 推动了汉代经济的快速发展C.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 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5、第5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B. 提高儒学的地位,成为唯一官方学术C. 消除其他学派的影响,防止思想混乱D. 限制知识分子的发展,集中权力于皇室6、第6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儒学成为唯一官方学术,其他学派被禁止B. 社会思想趋于统一,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 文化发展停滞,学术研究受到限制D. 儒家思想被过度强调,其他学派无法发展7、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限制思想自由,巩固封建统治B. 发展经济,提高国家实力C. 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D.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选拔贤能8、以下哪项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直接后果?A. 儒学家成为朝廷的主要顾问B. 非儒学者受到排斥,学术氛围单一C.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D. 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繁荣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 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C. 提高科举考试难度D. 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政府 10、以下哪项不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A.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 设立太学,培养儒生C. 提高儒生地位,限制其他学派D. 限制民间宗教活动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儒家学说在社会上的地位B. 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C. 促进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12、下列哪一项不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A. 天人感应B. 君权神授C. 三纲五常D. 法家刑名之术1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什么?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儒学的学术地位C. 打击异端邪说,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 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融合14、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影响?A.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B. 道家、墨家等学派逐渐衰落C. 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D. 提高了儒学的学术地位15、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其主要目的是:A. 提升道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B.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统治C. 推广法家学说,强化法律制度D. 恢复墨家的兼爱非攻理念16、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B. 对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C. 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D. 有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题一、选择题《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的加强B.儒学地位的提升C.中央集权的强化D.政治中心的转移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017年题组1.(2017.11·浙江高考·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4年题组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测试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达标】1.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

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于(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选。

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2.《汉书•食货志》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旱灾发生后,商王汤即命在郊外设祭坛,每日安排人行“郊祭”,祈求上天降雨。

这体现了( ) A.三纲五常的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郊祭”祈求上天降雨,主要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3.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解析:选。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

本题只有、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5.阅读下列图材料: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

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高中历史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答案】B2.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儒学地位的提高C.中央集权的强化D.政治中心的转移【解析】丞相的来源变化从功臣到齐鲁地区,并为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转折点“汉武帝”,结合题目中从“功臣或功臣子弟"到“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得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题目中反映的是中央内部丞相的来源,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答案】B3.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

由此可见太学()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解析】材料体现了太学兴办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故A项错误;民间化与材料“长安创办太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是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设,故C项正确;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C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格物致知【解析】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错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提升版)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提升版)

【知识精测】(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指A。

发展工商业 B. 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答案】B【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C没有揭示“焚书”和“尊儒”的实质,可排除。

“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D。

2.(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B3.(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水平监测(期末)历史试题)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绝不流于世俗的一个儒者,这与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质区别。

比如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附着宗教迷信,认为这会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评“巫祝禨祥"的思想……这实际上挑战了A.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思想【答案】B【解析】题干体现了司马迁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与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背道而驰,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4.(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A.强调“君权神授”B.宣扬“天人合一”C.实现“大一统”D.缓和社会矛盾4.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②表彰六经③兴办太学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6.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8.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9.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0.“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1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不包括:A、举贤良对策B、全面肯定儒学C、起用儒考数百人D、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12.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13.秦汉以来,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的是A汉武帝的“贤良对策”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C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D“三纲五常”14.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15.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A“举贤良对策”B“君权神授”C“性善论”D“克己复礼”16.后人概括的“三纲五常”是由谁最早明确提出的A孔子 B孟子 C荀子D董仲舒1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18.汉武帝时期兴办___,打破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子弟也可凭此资格入仕。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2.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运用。

答案:D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汉代儒学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了新儒学。

由此可知,本题选C项。

答案:C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X的影响()A.“大一统”的主X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C.“天人感应”学说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大一统”的主X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三纲五常”学说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试题

高一历史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试题

高一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试题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A.“春秋大一统”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C.“仁政”D.“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ABCD项都是董之思想,但由“具有警示作用”可以排除ACD项,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子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B项正确。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点评: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准确理解,还从背景、特点与影响来考查此知识点。

2.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答案】B【解析】A项“废除”说法错误;CD项无从反映;题干中按律应处死罪的人,最后被董仲舒无罪释放,释放的理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这说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

【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点评:本题从儒家思想的影响位来考查材料信息分析与解读能力3.“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D.“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A、C两项是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D项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董仲舒思想中,体现“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的只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故B项正确。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点评:此考点可从作用与影响的角度来考查4.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董仲舒说过:“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这表明他()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主张将“刑”作为“德教”的辅助手段C.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D.尊重天道,强调天人感应
答案:B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答案:A
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答案:C
4.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

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

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

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

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B
5.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与此观点相异的表述是
A.天与人可以相互感应,互相影响
B.灾异虽是天的旨意,却是根据帝王所作所为做出的应答
C.强调君主应推行仁政,顺应民意
D.一定程度上对帝王的行为是一种约束
答案:C
6.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
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

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伸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答案:C
7.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乎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B.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突出了天的神秘性D.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答案:B
8.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

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9.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

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C
10.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
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
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答案:D
11.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

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答案:D
12.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这表明东汉
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