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春秋战国:掌握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个体农耕
(1)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历史评价:
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轻巧识记]
1.古代农业
2.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3.小农经济
[名师点拨]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政治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3)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
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1)依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教你读史]
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
[提示] ①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②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材料二]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比较简表
时期国别与出处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前221年~前206年中国秦朝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
《齐民要术》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前27年~476年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4~5倍
[教你读史]
利用表格“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进行分析,从数字的变化中归纳其影响。
[提示] 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使我国在古代长期领先世界。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教你读史]
抓住“农夫”“耕稼”信息判断为“男耕”,抓住“妇人”“纺绩”信息判断为“女织”。
[提示] 方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教你读史]
通过整合“小农”与“治乱”“衰荣”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农对封建国家的作用。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