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综合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 结果
2. 行为
3. 形式
4. 观测
5.表现
6.认知
7.分析
8. 回忆
9. 整体10. 概念11. 使用12. 反应13. 定势14. 社会15. 学习16.准则17. 学科18.逻辑19. 阶段20. 逻辑
21. 心理22.终极
二、单选题
1.A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 11.A 12.A
三、简答题
1.⑴导向功能,即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的功能。
⑵激励功能,即激励教学活动的功能。如:①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时,学生为了满足有关的内部需要,就会努力地去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努力。因为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它会起到驱动个体活动的作用。②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这种教学目标就将较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为达到这种教学目标而努力。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往往是通过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而发挥作用的。所谓直接兴趣,是指直接地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从而间接地对活动本身感兴趣。通过指明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③当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时,这种教学目标能够较明显地起到激励学习活动的作用。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要教学目标适度超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达到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这样最容易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维持学生较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如果教学目标的难度太高,就会使学生觉得难于达到,因而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如果教学目标的难度太低,则会缺乏挑战性、刺激力,使学生感到“没劲”,因而很难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⑶标准功能,即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的功能。首先,教学效果评价,最重要的就是要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要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基本的标准显然应该是教学目标。其次,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评价等,虽然不是以教学目标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但却是以它为评价标准之一,因为教学工作、授课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学生的身心变化对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怎么样,看教学活动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实际了教学目标。
2.优点:
⑴适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很广泛的领域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⑵灵活性强,有利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创造性,即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缺点:
⑴会导致随意性。普遍性目标由于太抽象,概括水平太高,因此要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指导,就需要经过具体化,而在具体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执行具体化的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随意性,具体地说就是,经过具体化,原先的普遍性目标可能会因执行具体化的人的不同而不同,或者甚至会受到歪曲。
⑵不易观测。由于普遍性目标太抽象,不明确,因此教学活动是否在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很难观察到,很判断,也很难测量出来。
3.优点:
⑴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行为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因此当确定好教学活动的行为目标之后,教师就可以清晰地按照教学目标指明的方向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清楚的判断教学活动是否按照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进行,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调节自己的教学
活动。
⑵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直接的依据。由于行为目标是清晰的、可观测的,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可以直接用行为目标来测量和判断,这使得教学评价就得清晰而客观。
缺点:
⑴如果教学目标都采取行为目标的形式,那么教学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被忽视而消失。
⑵行为目标将学习分解成为各个独立的部分,认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是可以分别对待的,这就破坏了学习的整体性,不利于通过整体性学习来陶冶学生的个性。
⑶事先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这些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成为不适合实际情况、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东西。
4.⑴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就是说,行为目标要求表述得很具体,即直接指明学习者能够完成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是否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这是可以操作的,即教学目标指明了如果要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应该如何操作;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⑵具有统一性,即行为目标适应于所有的人,而且对所有人都采取同样的标准、相同的要求,而不是因人而异。
⑶预定性,即行为目标是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预先确定的,而不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或者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才根据实际结果来确定的。
5.⑴转化,这是指在把信息用易懂的文句重述或将其从一种文字、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文字、形式时,通过准确的做法显示出来的领会。例如,把材料中的冗长部分转化成较简略或较抽象的表述的能力。
⑵解释,是对一项信息的说明或总结。例如,解释各种社会资料的能力。
⑶推断,在超出已有材料和数据的范围之外进行推断,以求出与已有材料和数据相符合的涵义、后果、推论、效果等方面的判断。例如,根据明确论述得出的直接推理,探讨某一作品的结论的能力。
6.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三大类型,第一大类型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⑴具体的知识指对具体的、孤立的片断信息的回忆,包括:一是术语的知识,即具体符号的指称事物的知识;二是具体事实的知识,指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
⑵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包括:一是惯例的知识,即有关对待和表达各种现象和观念的独特方式的知识;二是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即时间方面各种现象所发生的过程、方向和运动的知识;三是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即有关类别、组织、部类及排列的知识;四是准则的知识,即有关检验和判断各种事实、原理、观点和行为所依据的准则的知识;五是方法论的知识,即有关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使用的、以及在调查特定的问题和现象时所用的探究的方法、技巧和步骤的知识。
⑶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是指有关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范式的知识,它包括:一是原理和概括的知识,即关于对各种现象的观察结果进行概括的特定抽象概念的知识;二是理论和结构的知识,即关于为某种复杂的现象、问题或领域提供一种清晰的、完整的、系统的观点的重要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
7.综合是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具体类别或者说三个层次。
⑴进行独特的交流,即提供一种条件,以便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经验传递给别人。例如,在写作时把各种观念和论述严谨地组织起来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