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高考语文备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

2020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分析与试题详解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论述类文章阅读【原文】提示:红色划去字体为删除内容,括号内黑色字体为添加内容。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

如何(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

这些伦理规范(他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家庭伦理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得“礼”制度化。

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礼法合治”的社会。

因而,“伦理”规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当然,孔子是否说过这段话,在此且不论。

)这是说“孝”是“天道”之常规;是“地道”有利于万物的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会有这样大的意义?我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我(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的维护家庭中的长幼、尊卑的秩序,要使其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适应(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族伦理规范,而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以至庶人的伦理规范,而构成一套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在《孝经》中对此都有详说。

在我国古代往往又把这些伦理规范制度化,这就表现在种种“礼制”中,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朝各代典章制度的文献中表现出来。

“孝”既然为我国古代社会所需要,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此伦理规范又通过各种礼仪,(并进)而成为社会应遵守的伦理制度,但这种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仪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一、基本看法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 ( 过去叫谈论文 ) 。

它是以论述、剖析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理、表示主张的文章,拥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含社会科学类( 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 和杂感类 ( 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发布的谈论、叹息等) 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同时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谈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看法加以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看法的谈论文。

依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文体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论述和谈论目前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讨论的是政治问题,所以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含社论、政治谈论、思想谈论、国际时势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对于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看法或看法、辨明是非黑白,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特意的知识来谈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商讨的书面成就,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系统和研究成就,它拥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固然以谈论和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谈论文不尽同样,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 包含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实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目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布看法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近来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拥有时效性、针对性、正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物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物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物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一开始:“甫”读作pǔ 意思是“刚刚”B.告罄.:“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 意思是“路”D.憨态可掬.:“掬”读作jū意思是“令人喜爱”【答案】1.A2.B。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受罗马社会政治体制的影响,丝绸成为宣示罗马皇权和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物资。

拥有和穿着丝绸服饰,是罗马权贵和富人阶层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进口大量丝绸成为罗马社会内在的政治需要。

远距离的运输、易货贸易和各中介环节的课税,使丝绸运到罗马后价格高昂。

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认为,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

他在公元77年完成的《自然史》中写道:“以最低的估算,从我帝国每年流入印度、塞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财富,合计达一亿塞斯特(Sesterces)铜币。

这就是我们的奢侈风气和女人让我们付出的代价!”那么,丝绸贸易是否会对罗马经济产生实质影响呢?我们不妨从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首先,公元前1世纪末进入帝国时代后,罗马经济处于较为繁荣的阶段,大量奴隶和黄金流入罗马。

奥古斯都和后来的诸位皇帝都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废除了过境税和对商人的种种敲诈勒索,镇压了土匪和海盗,以丝绸和珠宝为代表的奢侈品消费也被看作拉动商业发展的力量。

提比略皇帝是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当有人向他奏请限制奢侈品消费时,他说:“我不知道在宴会以及社交的集会上大家对这类事情是厌恶的,都要求加以限制。

可是,如果决定用法律惩处这些东西,则现在诅咒这些东西的人又会起来说,这是国家的一场大祸,是对于全部显赫人物的致命打击,它会使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犯罪。

”提比略皇帝之所以不想禁止奢侈品贸易,在于小农经济在罗马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工商业仅占据很少份额。

其次,城市经济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罗马城市一般只扮演邻近区域市场的角色。

即便是大城市,其商业贸易覆盖面也极为有限。

例如,罗马帝国东部的大城市安条克,其周边的较大村落都以自己的“草市”为工商业中心。

最后,除帝国政府和庞大官僚体系外,罗马社会中有能力消费丝绸的人主要是贵族、大官僚、富商、大地产主。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4页)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14页)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

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冲刺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十)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冲刺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十)

精选文档666阐述类文本阅读(十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快速普及,湮没了大众文学口头叙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向是交融创新,受众的审盛情识变得奇特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集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败仿佛是一种必定。

每个时代的大众文学既反应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肩负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子女文化认可的重要基础。

由乡音、民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世中。

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大众文学,反应着民族友善、;j 土会和睦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可,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种类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别在中华大地上的民众,经过大众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现在,中公大众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种类、叙事构造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特别小孩成长早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部是西方文本-- 白雪公主代替了田螺姑娘、小红帽代替了阿凡提。

长此过去,孩子们对中公大众文学渐渐陌生致使忘却。

面对严重的传承危机,亟须采纳有效举措加强大众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今世社会。

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公大众文学的智慧资源,吸取中公大众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强者们接受本地智慧资源的信心。

比方,以中公大众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 让中公大众文学资源进入今世文化花费领. 域。

近来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行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试试。

经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从头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获得保护和传承。

传统大众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掉原有传承场景的状况下,需要采纳新的传承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能够借鉴外国的一些做法。

比方,英国的《魔戒》《哈利 ?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0全国ⅲ卷语文 解析

2020全国ⅲ卷语文 解析

2020全国ⅲ卷语文解析一、论述类文本(共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①中国古代有儿童文学吗?这个问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

②中国儿童文学自古有之这一观点始于1913年。

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儿童文学”之名,却有儿童文学之实,并以部分古代小说与民间娱儿故事为证,后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学者几乎都以此为依据。

而反对者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古代并未发现‘儿童’,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不可能产生。

因此,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③应注意的是,无论观点如何,双方都是在现代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上立论的。

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判断标准。

要对中国儿童文学做历史考察,不妨使用现代儿童文学标准的核心部分来衡量古代作品。

之所以不是完全采用现代标准,是因为古今有别,考察时应避免以今衡古。

④在中国古代,最容易为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莫过于童谣。

不过有很多童谣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舆论,也有不少被用来向儿童灌输封建伦常,这些童谣都不能纳入古代儿童文学的范畴。

当然,仍有相当数量的童谣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这类童谣明代以后尤多,如明代杨慎所编《古今风谣》中的部分童谣、清代郑旭旦所编《天籁集》、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所编《北京儿歌》、美国人何德兰1900年所编《孺子图歌》。

这部分童谣,内容取自儿童日常生活,没有牵强附会,也没有强加道德诠释,且言辞质朴,多用叠音,节奏明快,适合儿童记诵,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⑤蒙书专为儿童编写,作启蒙发智之用,但细分又有不同。

一类为识字百科,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从目的和效果来看,这类书更像是后来的识字课本。

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虽然内容简单,但都有明晰的人物、故事情节,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故事,用符合儿童性情的方式教之以事,以事寓理,或诱之以趣,以趣入情。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0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

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

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

所谓题材就是情节。

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

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

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

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

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

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

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

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

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

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

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

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1. 引言在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考试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是备受考生关注的部分。

如何理解和分析论述类文本,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去阐释,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准备的部分。

2. 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论述类文本,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字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

在阅读时,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文本进行解读,理清其中的逻辑和观点。

3. 阅读文章的方法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对比不同观点,分析其优缺点,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注意论述类文本中的逻辑关系、推理方式等,找出文章中的亮点和隐含信息。

4. 在考试中如何应对在考试中,我们应该注重下面几点:- 在规定时间内,先速读全文,把握中心思想;- 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一段,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和重点观点;- 注意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5. 关于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在2020年的考试中,论述类文本涉及了社会热点、学科知识、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

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6. 个人观点我认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考察了我们的语文能力,还考察了我们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准备考试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社会热点,多积累一些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分析。

7. 总结通过对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的重要性,还可以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备考时,我们要多多练习,多总结一些规律,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解题。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够在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对2020年全国二卷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共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论述类文本详解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论述类文本详解

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于《文
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
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 Nhomakorabea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
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 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 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缺点 编者识力不高,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
,约略说来如下:一、
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
不免受到八 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指代型词语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2020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一: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一: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一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Ⅰ(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20届高考自主复习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共22张)

《2020届高考自主复习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  (共22张)
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
• “读选项”则是要求划读选项中的关键词和标志词等。
• 2、找(筛选信息) ——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
• 1)找区位,审题干。即根据每一选项,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 的区位。
•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的习惯思维的干扰。
• 二)养成两种心态
•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 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 出判断。
• 2、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 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 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 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 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 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 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为十种陷阱:
• (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 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 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 (3)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 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 干扰考生的目的。
•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 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 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 嘴,以干扰考生。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10篇 三(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10篇 三(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0篇三1.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度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

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

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

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

大批中国人被当作“苦力”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020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2.论据
论据有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 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 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 详略得当,引用理 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 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 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原文对比分析】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 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 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 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 的根本体现。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答案】B
解 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思 【应考思路】首先,要紧扣选项中的关键词,锁定选
路 项在原文中所在的信息区间,找到原文中的相应语句,
导 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
引 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 致,选出正确答案。比较时注
意理解和整合。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1.论点
论点的特点如下: 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 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 以”“总而 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 标志;③有的放在 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 有少数文本并没有 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行 分析概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 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 而 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 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 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 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 乐和消费需求。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4)总分式 文本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总论点在各层 次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文 章结构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 再总。 (5)综合式 有些文本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 一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 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专题4 链接
真题模题 分步演绎
题型解法 分类精析
·整体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 ·题型1 分析文本的论证 ·题型2 判断信息转述与推断 ·题型3 分析文本的论据 ·题型4 综合探究
研究高考 明确考况
5年高考命题选材分析
选文特点: (1)体裁上,多为严谨的学术论文,2017年依据考纲涉猎了
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综合式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论证结构
(1)并列式 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 论证同一观点。 (2)层进式 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 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 的方法。 (3)对比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 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着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 一方面着墨较少,只做陪衬。
2020届全国高考语文备考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目录2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目目 录录
目录4 题型解法 分类精 析
专题4 链接
研究高考 明确考况
·5年高考命题选材分析 ·考纲考点解读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论述文本的三要素 ·论述文本的类型 ·论述文本的结构 ·论述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政论文、时评。 (2)题材上,主要在社会科学 范畴中,以往多涉及史学、
文学等,近两年则多涉及社会学、文化等。语料选择越来越突 出时代性和问题性。
(3)篇幅上,一般1000字左右,2019年上升到1200字左右。
研究高考 明确考况
6
研究高考 明确考况
考纲考点解读
7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论述类文本 三要素 (论点)( )论(据 ) 论证
(2)学术论文: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 个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3)时评: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作 者自己的见解的文章。
(4)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探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 性、知 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基本结构
论述类 文本的
结构 论证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一本论(分析问题)一结论(解决 问题)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3.论证
一般来说,论点解决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 决的 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解决的是“怎样 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 在逻辑关系。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论述类 文本的
类型
从论证上分
立论文 驳论文
从内容和用途分
政论文 学术论文 时评 书评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从论证上分
(1)立论文:对某个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 的意见的论述类文本。
(2)驳论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 观点和意见的论述类文本。
驳论文中反驳对方观点的方法有三种:①驳论点;②驳论据; ③驳论证。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从内容和用途分
(1)政论文:政治性论文,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 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类 型 立论文 驳论文
结构
论证方 法
基本结构:引论 —本论 — 结
论证结构 :并论列式 层进式 对比式 总举分例式论证综合道式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 证 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假设论证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论点
论述类 文本的 论据
三要素 论证
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