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教育法学常考知识点之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教育法学常考知识点之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教育法学常考知识点之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法学常考知识点之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狭义教育法律规范,即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是指构成狭义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法律条文逻辑分析案例(3篇)

法律条文逻辑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我国调整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的履行原则,即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这一条款在合同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对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进行深入剖析。

二、法律条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三、法律条文逻辑分析1. 条文构成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合同履行原则,第二部分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履行要求。

2. 条文结构(1)合同履行原则“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是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的核心内容。

这一条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合同履行原则:①“当事人”是合同的主体,指合同各方当事人。

②“按照约定”表明合同履行应以合同内容为依据,尊重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③“全面履行”要求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期限、地点、方式等要素,全面、准确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2)诚实信用原则的履行要求“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是对合同履行原则的补充和细化。

这一条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诚实信用原则的履行要求:①“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

②“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表明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当事人应充分考虑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合理、公平地履行义务。

③“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列举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中的具体表现,如及时通知、相互协助、保守商业秘密等。

3. 条文逻辑关系(1)合同履行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逻辑关系合同履行原则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履行原则的补充和细化。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中国法制史的刑法演变过程
中国最早的刑法典是战国时期的法经,法经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的《具法》就类似现在的刑法总则,是有关刑罚的总的规定,位于全部法典的最后一部分。

秦代继承《法经》,改造为秦律,把具法改造为具律,依然作为刑罚总则而存在,汉代继承秦朝法制,在原来法经盗贼网捕杂具的六篇基础上增加三篇,作为总则的具律则置于律典中间的位置。

曹魏时期制定《新律》,将原来汉代的九章律增益为十八篇,为了突出总则的地位,将其改为刑名,并且置于篇首。

西晋时期制定《泰始律》,在《刑名》之后增加《法例》一篇,共同作为刑法总则的内容。

北魏律继承泰始律的篇章结构,之后的北齐律合并《刑名》与《法例》,成为《名例》一篇,置于篇首,作为总则。

至此以后的一千多年内,名例律作为刑罚总则并置于篇首一直为后世所延续。

法律规范逻辑结构问题新探——以现代西方法理学中“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的不同内涵为背景

法律规范逻辑结构问题新探——以现代西方法理学中“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的不同内涵为背景
以他的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为例其中先将广义的法律规范界定为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的统语或概称而后将法律规则解释为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并指出其有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否定式后果和肯定式后果三部分
并未 引人 规范 之概 念 ,也并 未 在 意 ‘ 然 ’ 与 ‘ 实 应然 ’之 区别 ,而这 恰 是 规 范 概念 据 以建 立 之
基 础 ” 。凯 尔 森 “ 强调 指 出法 律规 则 (ea rl ) 实 质 上不 同于 其他 规 则 ,尤 其 不 同 于那 些体 1 l ue g s 现为 ( 物理 学 意义 上 的 ) 自然 法 则 (a so aue 的规 则 。 …… 为 了防 止 ( 法 律 性 质 )误 1w f tr ) n 对 解 起见 ,因此 在这 里最 好不 用 ‘ 则 ’这 一术 语 ,而 将法 律 称 为 规 范 ” 规 ③。 由此 ,凯 尔 森 选 择使 用 “ 范 ” ( om) 一 词代 替 了 “ 则 ” 规 nr 规 。凯 尔 森 心 目中 的 “ 则 的 意义 是 :当 某 种 条件 具 备 规 时 ,某 类 现象 就发 生 ,或应 当发 生 ,总 会 或几 乎 总 会 发 生 ” @。可 见 ,凯 尔 森 主 要 是 在 自然法 则
部 分构 成 。其 中 ,条件 、模式 是后果 的前 提 ,后果 是对人 们遵 守或 违反假 定条 件和行 为模 式 的认
定 。 “ 三要 素说 ” 是 目前 国内法学 界 的通说 ,但 学 界也 存 在 一些 不 同 的观 点 ,其 中某 些 观 点 新
还 具备 相 当有 力 的理论 支持 。笔者认 为 ,国内学者对 法律 规范 逻辑 结构 的不 同意见在 一定 程度 上

法律要素

法律要素

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规定行为规则内容的法律 规范。
委托性规范,又称非确定性规范,是指规范中没 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委托某一机关 加以确定的规范。 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转述行为规则的内容, 而是规定在某个问题上须参照,引用其他条文 或其他法律、法规的法律规范。 课文认为准用性规范应归入确定性规范的范畴。
此外最近有学者提出新的两要素说,认为法律规 范的逻辑结构只由规范适用的条件(或称为假 定)和行为模式(或称为处理)构成,法律后 果要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教科书的四要素说:
假定条件
法律规范中规定该规范适用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例如《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 程。”该法律规范中,“设立公司”就是假定部分, 意指这条法律规范是在设立公司时适用。
第十二条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开征、减征、停 征个人所得税及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 保护性规范是确认人们的权利、行为合法、 有效并加以保护的法律规范。 奖励性规范是指给予各种对社会作出贡献 的行为,以表彰或物质奖励的法律规范。 制裁性规范是指对违法行为不予承认,并 加以撤销以至制裁的法律规范。
制裁性规范在刑法中很多,在其他法律中 也不少,例如《保险法》: 第一百四十条 保险代理人或者保险经纪 人在其业务中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 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保 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万 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 的,吊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不能单独适用,但它为法律 规则和法律原则的适用限定范围和提供 前提。

法律逻辑知识点总结大一

法律逻辑知识点总结大一

法律逻辑知识点总结大一在大一的法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基础的法律逻辑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法律的定义与分类法律是指国家或政权将其意志强制力地体现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制度性规范。

根据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不同类别。

2. 法律的要素法律的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和法律效果。

行为主体指的是具有法律资格的个人或组织,行为客体指的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对象,法律效果指的是法律规定的具体结果。

3. 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规范前提、规范内容和规范后果三个要素。

规范前提是指规范实施的前提条件,规范内容是指规定的行为要求或禁止,规范后果是指规范对违反者的制裁或保护。

4. 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常见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本解释、历史解释、制度解释和目的解释等。

5. 适用法律的原则适用法律的原则主要包括有利原则、宽严适用原则、优先适用原则和随法在民原则。

这些原则在法律裁判和司法实践中具有指导作用,确保法律适用的公正与合理。

6. 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者进行相应制裁或赋予一定权益的处罚或保护措施。

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不同种类。

7. 法学推理的要素法学推理是法律逻辑学中的重要内容。

其要素包括概念、判断和推论三个要素。

通过概念的辨析、判断的确定和推论的推导,实现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8. 法律文书的撰写在法律实践中,法律文书的撰写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法律文书应当包括标题、正文、事实、理由和结论等必要要素,并且要求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9. 法律解决争议的途径对于法律争议的解决,可以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两种途径。

诉讼是指通过司法机关进行争议解决的方式,非诉讼则包括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方式。

10. 法律伦理与职业道德法律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伦理和职业道德,遵守法律规范,坚持公正、廉洁、敬业的原则,维护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如何理解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如何理解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如何理解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1)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由哪些部分组成,构成法律规范的内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看,它分为条件、模式、后果三要素。

(3)条件(或称假定),指法律规范中指出适用该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模式,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部分,法律规范的模式分为三种,即可为模式、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后果,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行为时,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包括合法后果和违法后果两大类型。

(4)从逻辑上讲,任何法律规范都由条件、模式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三者之中,模式是法律规范的核心要素,是法律规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法条的逻辑结构

法条的逻辑结构

法条的逻辑结构法条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国家或地区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规定。

法条的逻辑结构是法律中所包含的思想逻辑以及理论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个完整的法条通常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前导条款、实体条款、以及解释条款。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三个部分的含义以及其在法条的逻辑结构中的作用。

1. 前导条款前导条款也就是法条的开头部分,它的作用是引导读者理解法条的主题,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和定义内容。

在前导条款中,可以包括法条所适用的范围、目的以及大体的规定等。

它在法条的逻辑结构中起到铺垫的作用,引导读者进入后续具体内容的理解。

2. 实体条款实体条款是一条法律规定的核心部分,它规定了法律所针对的具体情况以及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

在实体条款中,可以包括行为规范、权利义务、制度安排等。

实体条款是法条的逻辑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内容要求必须准确明确,不得含糊或含混。

3. 解释条款解释条款是在法条的实质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的部分。

在解释条款中,可以包括具体应用方法、判定标准、相关条款的关联等。

解释条款在法律体系中起到解释规范、防止模糊、附加约定、表述明确等作用。

除了这三个部分,法律规定中还可以注释、例外等内容。

在法条的逻辑结构中,它们的作用都一样,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解释、说明、体现规定。

当然,法条并不是简单地将这些条款堆砌在一起,它们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法条的逻辑结构。

一个完整的法条必须考虑这些条款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之成为条理清晰、严谨的法律整体。

综合来看,法条作为现代法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逻辑结构清晰、内容严谨,以确保法条规定的内容完整、正确、可操作性强,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法律效力和社会意义。

第九章法律规范逻辑

第九章法律规范逻辑

〔一〕判决三段论
• 定罪三段论
• 凡故意合法剥夺他人 生命的行为都构成故 意杀人罪。
• 现查明,某甲故意合 法剥夺他人生命。
• 所以,某甲犯故意杀 人罪。
• 量刑三段论
• 故意损伤罪处三年以上 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张三犯故意损伤罪,
• 所以,张三应处三年以 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 例:周正龙虎照案
必需依法行政

允许依法行政
不允许酒后驾车
→ 必需酒后驾车是不对的
必需不得酒后驾车 →
允许不酒后驾车
不允许不依法行政 → 必需不依法行政是不对的
第三节 法律规范适用推理
一、概念:在法律适用进程中运用明白详 细的法律规范,结合法律理想导出详细判 决或裁定的推理。
二、类型 〔一〕判决三段论 〔二〕法律类推
调停书出错引出司法为难
• 2007年4月,张勇与武汉市长江流域农林迷 信院,在仲裁庭掌管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张 勇将合同标的木炭设备退回迷信院,院方那么 向张勇支付7.5万元。仲裁委就此协议制造调 停书,可是谁也没发现调停书写错了。写成〝 央求人应在被央求人送交设备三日内,一次性 将人民币7.5万元付至央求人的银行账户〞。 由于一个〝被〞字打错了位置,变成了张勇应 向自己付款7.5万元。
• 第五十六条 对判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许仲裁 庭曾经判决但在判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 正;当事人自收到判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央求 仲裁庭补正。〞
• 依据第五十一条之规则,仲裁调停书和判决书〝具有 同等的法律效能〞;既然仲裁书可以修正,那么与其 具有相反性质和效能的调停书也可以修正,即调停书 也可以适用第五十六条的规则。
管理委员会告上区法院,要求法院制止〝黑色 分校〞,却遭败诉。

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

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

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乃是法律条文体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法律文书中,每一
条条文中都会包含有以逻辑结构来承载其内容的法律规定。

法律规定则以规范、方针或者其他指导性文字形式表达,可以说这些文字就是法律规则的基石。

它以具体、清晰、明确且有条理性的信息组成逻辑体系,从而形成了法律文字。

针对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法律行为,它们所承载的逻辑结构也不相同。

例如,一
般的法律行为规定,可以采用约束的形式,即强制性的法律行为,要求本着“必须执行”的原则;或者采取推动的形式,即积极的推动行为,以实施某种社会的保护活动,等等。

法律条文则是法律具体规定的体现,它可以说是一种囊括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裁量、政策及行政规。

它是一种具有定力、权威以及强制力的指令,它既受宪法的控制,其内容也受某一特定领域的其他规定和条款的约束。

它将法律的精神内涵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它的内容与法律的本质密不可分,因此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与法律条文融为一体,形成了法律行为规范的基本
特征:一是为了保障国家、社会的利益,达到合理的公正;二是以法律条文表达强制性的约束,以规则形式凸显出各项实践行为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完善法律概念的构成结构,为解释、实施和判断法律提供依据,其中的每一项条文都构成了法律的精髓及基石,是法律秩序在世界各国中的基石。

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理论阐述

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理论阐述

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理论阐述法律规则是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之一,以权利义务内容为核心的受强制力保护的具体行为规范,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关于法律规则逻辑结构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近来,我国法理学界对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问题,有诸多学者在原有“新三要素说”的基础上,屡发新声。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各学者对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有不同见解。

一、当前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主流观点法律规则是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之一,以权利义务内容为核心的受强制力保护的具体行为规范。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理论在我国经历了“三要素说”、“两要素说”再到“新三要素说”的理论沿革。

当前居主流的法律规则逻辑结构观点“新三要素说”,认为完整的法律规则逻辑结构应当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要素缺少任一就意味着法律规则本身的不存在.在三个要素中,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是不可分的,因为任何行为模式都是针对一定条件的,不可能存在无条件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规定,所以假定条件和权利义务模式两要素有直接关系;而法律后果要素,和假定条件要素本身没有直接关联,和权利义务模式也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发生条件和对象遵守或违背假定条件下的权利(权力)义务规则这一前提有关.“新三要素说”认为缺少法律后果要素的法律规则不是完整规则,“张文显教授……但始终坚持将他所说的‘法律后果’列入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之中---这原本就遵循了凯尔森观点的内在构成方式,具有逻辑上的自治性”.纯粹法学家凯尔森认为法律规则中“使得一个规则成为一个规则,是因为规则的内容包括了制裁”,强制因素是法律规则所必要的。

法律规范逻辑

法律规范逻辑
※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 捕证。因此,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 禁止不出示逮捕证。
2、下反对关系推理 ﹁Pp→P﹁p ﹁P﹁p→Pp
※并非不允许记者拍照,所以,允许记 者拍照。
3、矛盾关系推理
Op←→﹁P﹁p
O﹁p←→﹁P﹁p
Pp←→﹁O﹁p
P﹁p←→﹁Op
※允许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
▪ “禁止P”与“必须非P”、“禁止非P”与 “必须P”意义相同,它们之间是等值的, 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 例如: ▪ ※“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等于说
“禁止国家工作人员不保守秘密”; ▪ ※“禁止随地吐痰”等于“必须不随地吐
痰”。 ▪ OP ←→ F﹁P ▪ O﹁P ←→ FP
又如:“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允许刑讯” 为不妥,所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不应刑讯”为妥。
3、“必须P”和“允许P”,“必须不 P和“允许不P”为差等关系
▪ 在差等关系(从属关系)的规范命题之间, 当“必须P”或“必须不P”为妥时,“允许 P”或“允许不P”也妥;
▪ “允许P”或“允许不P”为不妥时;“必须 P”或“必须不P”一定不妥。
※并非子女必须随父姓,所以,子女可以不 随父姓。
4、等差关系推理 Op→Pp O﹁p→P﹁p ﹁Pp→﹁O﹁p ﹁P﹁p→﹁O﹁p
4、“允许P”和“允许不P”为下反对关系
▪ 当两个规范命题为下反对关系时,其中一个为不 妥,一个为妥推知另一个为不妥(妥否不定)。
▪ 例如:“民法可能不是实体法”为不妥,所以, “民法可能是实体法”为妥。
▪ 又如“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允许对 自诉人提起公诉”为妥,不能推知“自诉案件的 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允许不提起反诉”为不妥。 事实上,“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允 许不提起反诉”为妥。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结构(3篇)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结构(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逻辑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法律原理、规则和裁判方法,提高法律素养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法律逻辑案例分析的结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二、案例分析结构1. 案例背景介绍在分析案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案例的背景信息,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涉案事实等。

通过对背景信息的了解,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案件性质,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2. 法律问题提炼在了解案例背景后,需要提炼出案件中的法律问题。

法律问题是指案件中涉及的法律关系、法律规则和裁判标准等。

提炼法律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分析方向,有针对性地寻找法律依据。

3. 法律依据分析针对提炼出的法律问题,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政策文件等。

通过对法律依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后续的论证提供依据。

4. 事实认定在分析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事实认定是指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对案件中的事实进行确认。

事实认定是法律逻辑分析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案件的最终判决。

5. 法律推理在事实认定和法律依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推理方法,对案件进行论证。

法律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通过法律推理,我们可以得出案件的法律结论。

6. 判决结果分析分析案件判决结果,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事实认定和法律推理。

判决结果分析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法律素养。

7. 案例启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案例启示,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案例启示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三、案例分析步骤1. 阅读案例,了解背景信息2. 提炼法律问题,明确分析方向3. 分析法律依据,寻找法律依据4. 事实认定,确认案件事实5. 法律推理,论证案件结论6. 判决结果分析,判断判决是否合理7. 总结案例启示,提高法律素养四、案例分析技巧1. 注重证据分析,确保事实认定准确2. 深入理解法律规则,提高法律推理能力3. 注重案例分析的方法论,提高分析效率4. 结合实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5.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五、结论法律逻辑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析【范本模板】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析【范本模板】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析【摘要】要分析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首先就应知道法律规范的含义,这是分析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前提。

关于法的模式问题,有四种主要的理论:1、奥斯丁的命令说;2、哈特的规则说;3、德沃金的规则、政策、原则模式;4、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模式。

从规范的角度出发,法律规范是法的唯一要素,是法律中能够独立发挥规范功能的最小单位。

最后到关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理论方面,有前苏联法学家的假定、处理、制裁学说、西方学者的假定、处理学说和以张文显为代表的法理学者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法律后果的归结学说。

最后在黄茂荣教授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观点,即认为法律规范是由法律事实和法律后果二要素构成的。

【关键词】法律规范逻辑结构;法律规范逻辑要素;法律事实;法律后果【中图分类号】D90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理论是确定法律规范句法、静态构成的理论。

如果不严谨,句法不正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轻则出现争吵不休的情况,重则产生为了自己或自己阶级的利益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情形。

因此,对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具有重大意义.以下即是笔者对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析。

1 法律规范的含义界定要分析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首先就应知道法律规范的含义,这是分析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前提,借用罗尔斯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反思的平衡"的结果。

什么是法律规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界定,正如凯尔森所说,我们对于自己工作中那些想当做工具的术语,可以随意界定,唯一的问题是它们能否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学术目的.对于法律规范的含义,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认为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等同,即是指赋予一定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笔者认为要充分认识这两种观点,应当了解法的要素和法的模式问题。

法的要素是指法的基本组成元素,法的模式是解释法由何种要素组成时所使用的概念。

关于法的模式问题,有四种主要的理论.第一种是奥斯丁的命令说,奥斯丁认为法律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命令,所有的法律都是由命令组成的,这个理论曾经是主宰西方法律一个多世纪的强势理论。

第九章法律规范逻辑

第九章法律规范逻辑

• 公安机关以合同诈骗罪移送审查起诉,赞成该定 性的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付婧婧利用签订、履行 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应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犯罪嫌疑人付婧婧并没有在 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而是从头到尾都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受 害人的钱财,签订所谓的就读协议只是其中一种 手段,因此应当认定为诈骗罪。
首页
上页
下页
结束
(3)允许命题 允许命题是陈述人们可以实施或可以不实施
某种行为的命题。自然语言中的“允许”、“可 以”、 “有权”等语词,都是允许命题的规范 词。
允许命题按其性质又可分为: ①允许肯定命题,可用符号表示为: 允许p(或Pp) 例如: 民事诉讼双方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②允许否定命题,可用符号表示为:
• 首先要准确把握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目的。刑 法规范的目的,就是刑法规范所保护的价值或实现 的宗旨。对合同诈骗罪,就必须放在扰乱市场秩序 进而放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体系内范围 内理解。因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只有扰 乱了市场秩序,进而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才构成合同诈骗罪,如果侵犯了刑法保护的其他社 会关系,则只能以其他特殊的诈骗犯罪或者普通诈 骗罪定罪处罚。 其次要理解合同诈骗罪,必须将之放在第3章(破 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8节(扰乱市场秩 序罪)内进行;同时结合第7章(侵犯财产罪)第 266条(诈骗罪)的规定,因为第266条“本法另 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本身指明了合同诈骗罪与 诈骗罪之间的竞合关系。
1、反对关系推理
必须p →不必须非p(Op → ┐O ┐p)
必须非p →不必须p(O ┐p → ┐O p)
例如: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因此禁止子女不赡 养父母。

法律规则逻辑结构案例(3篇)

法律规则逻辑结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以下简称甲)与被告乙公司(以下简称乙)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供应一批货物,货款总额为100万元。

合同中约定,乙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30日内将货物送达甲公司,甲公司收到货物后10日内支付货款。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照约定向乙公司支付了预付款50万元。

然而,乙公司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甲公司。

甲公司多次催促乙公司履行合同,但乙公司始终未履行。

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返还预付款50万元并赔偿损失。

二、法律规则分析本案涉及的法律规则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

根据《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同时,《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根据上述法律规则,本案中乙公司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行为。

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三、法律规则逻辑结构分析1. 法律规则的前提条件(1)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

(2)合同中约定乙公司应在合同签订后30日内将货物送达甲公司。

(3)甲公司按照约定向乙公司支付了预付款50万元。

2. 法律规则的逻辑关系(1)乙公司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行为。

(2)根据《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乙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3. 法律规则的结论乙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返还预付款50万元并赔偿甲公司的损失。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乙公司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行为。

第二节法律规范

第二节法律规范

第二节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并由社会主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细胞(单选),一国的法,就是该国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法律规范和法的关系,是细胞与整体的关系。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结构可以从不同层次上认识,即分为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形式结构。

(一)完整的法律规范——逻辑性规范的内在结构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单选、多选)(1)假定,又称行为条件(单选),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部分,它把规范的作用与一定事实状态联系起来,指出在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模式便生效。

它首先包括行为主体的条件,比如行为人是自然人还是组织,应具有何种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是普通身份还是特定身份,等等。

其次包括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在什么情况下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等。

(2)处理,又称行为模式(单选),是指法律规范中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包括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它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此指导和衡量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根据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可为模式,即在假定条件下,人们“可以和有权如何行为”的模式;应为模式,即在假定条件下,人们“应当或必须如何行为”的模式;勿为模式,即在假定条件下,人们“禁止或不得如何行为”的模式。

一般说来,可为模式是授权性规定,而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往往是义务性规定。

(3)制裁,又称法律后果(单选),制裁是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的行为违反法律要求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或引起何种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国开《法理学》形考作业 2参考答案

国开《法理学》形考作业 2参考答案

法理学作业 2第五章——第九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1.法律规范——是指通过法律条文表述的,具有特殊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法律规范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3个要素构成。

2.法的渊源——就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之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如制定法、判例、习惯、法理等。

3.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出的分类。

5.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6.法律推理——是法律人将形式逻辑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是法律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

它贯穿于法律的整个实施过程。

7.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8.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它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

9.法律责任——是指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

10.法律制裁——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特定机构对违法者依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落实,是实现法律责任的措施之一。

二、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60 分)1.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如何?答: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范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这些要素之间在逻辑上的关系。

法律逻辑结构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假定、处理、制裁。

其在逻辑上可表述为“如果……则……否则……”;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特别是如果缺少“制裁”,则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第九章 法律规范逻辑

第九章 法律规范逻辑

二、法律规范逻辑的研究内容
法律规范逻辑的研究内容就是关于法律规 范命题的逻辑性特征及其推理关系,以及 法律规范选择与适用的逻辑方法。 法律规范逻辑的核心问题是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
形式推理:形式化的法律规范命题推理和 适用推理系统(直接推理、规范三段论、 裁决三段论、法律类推等;以数理逻辑性 为基础的规范命题推理和规范谓词推理。) 实质推理:运用非形式逻辑方法,侧重于 研究在“法律缺损”条件下的法律适用中 的法律规范的选择、确认构建及运用的逻 辑性方法。
3、直言裁决三段论的有效性
仅指推理形式的有效性,而非裁决结论的 正确性或有效性,其依据的推理规则,亦 即是直言三段论规则,但,审判三段论大 前提与直言三段论大前提不同,其大前提 是罪名概念的定义,作为定义命题,无论 是肯定命题还是否定命题,其主项与谓项 都是周延的。
(二)假言裁决三段论
充分条件假言裁决三段论(警察法关于回 避的规定) 必要条件假言裁决三段论(警察法关于担 任警察的条件) P174——175 只能运用有效式。
简化为等值式
必须P ←→不允许非P(Op ←→ ¬ P¬p) 必须非P ←→不允许P(O¬p ←→ ¬ Pp) 允许P ←→不必须非P (P¬p ←→¬ O¬ p) 允许非P ←→不必须P (¬ P¬p←→¬ Op)
4、差等关系推理
必须P→允许P( Op→ Pp) 不允许P→不必须P( ¬ Pp → ¬ Op) 必须非P→允许非P( O ¬ p→ P ¬ p) 不允许非P→不必须非P( ¬P¬p→¬O¬p)
直言裁决三段论的种类有:刑事审判三段 论、民事裁定三段论、行政事务裁决三段 论等;还分案件定性三段论、案件处理三 段论之分。 刑事审判三段论主要有: (1)定罪三段论 定罪三段论:以明确的法律规范条文规定 的罪状或有关罪名定义为大前提,以证据 确凿的犯罪事实为小前提进行推,作出被 告人是否构成该罪恶结论理的三段论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规的逻辑结构分析【摘要】要分析法律规的逻辑结构,首先就应知道法律规的含义,这是分析法律规逻辑结构的前提。

关于法的模式问题,有四种主要的理论:1、奥斯丁的命令说;2、哈特的规则说;3、德沃金的规则、政策、原则模式;4、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模式。

从规的角度出发,法律规是法的唯一要素,是法律中能够独立发挥规功能的最小单位。

最后到关于法律规逻辑结构的理论方面,有前联法学家的假定、处理、制裁学说、西方学者的假定、处理学说和以文显为代表的法理学者的权利义务的规定、法律后果的归结学说。

最后在黄茂荣教授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观点,即认为法律规是由法律事实和法律后果二要素构成的。

【关键词】法律规逻辑结构;法律规逻辑要素;法律事实;法律后果【中图分类号】D90法律规逻辑结构的理论是确定法律规句法、静态构成的理论。

如果不严谨,句法不正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轻则出现争吵不休的情况,重则产生为了自己或自己阶级的利益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情形。

因此,对法律规逻辑结构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以下即是笔者对法律规的逻辑结构分析。

1 法律规的含义界定要分析法律规的逻辑结构,首先就应知道法律规的含义,这是分析法律规逻辑结构的前提,借用罗尔斯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反思的平衡”的结果。

什么是法律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界定,正如凯尔森所说,我们对于自己工作中那些想当做工具的术语,可以随意界定,唯一的问题是它们能否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学术目的。

对于法律规的含义,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是认为法律规与法律规则等同,即是指赋予一定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法律规包括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笔者认为要充分认识这两种观点,应当了解法的要素和法的模式问题。

法的要素是指法的基本组成元素,法的模式是解释法由何种要素组成时所使用的概念。

关于法的模式问题,有四种主要的理论。

第一种是奥斯丁的命令说,奥斯丁认为法律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命令,所有的法律都是由命令组成的,这个理论曾经是主宰西方法律一个多世纪的强势理论。

但这一理论却遭到了新分析法学派的批判。

新分析法学派认为,如果命令就是法律,那一个人冲到银行抢劫,命令柜员把钱拿出来,那么这个人对柜员所下的命令难道也是法律?这显然是为人所不能接受的。

因此奥斯丁的命令说因新分析法学派的批判而衰落下去。

第二种理论是哈特倡导的规则说,哈特认为法律是由首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组成的。

首要规则是义务性的规则,但由于首要规则会具有不确定性、静态性和无效性这三种缺陷,因此哈特又设计了三种授权性的次要规则来进行补救,分别是: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

哈特将法律规则区分为首要规则和次要规则,并不是以它们的重要性为标准来划分的,而是从它们的相互关系出发,将规则分为首要规则和次要规则,认为次要规则是依附于或依赖于首要规则的。

第三种理论是德沃金提出的规则、政策、原则模式。

德沃金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规则模式,它所主的关于法律是单一的基本检验标准的这个中心思想,迫使人们忽视那些非规则的各种准则的重要作用。

因此德沃金对哈特的法律规则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法的模式的学说,他认为,所谓政策,是指规定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一般是关于社会的某些经济、政治或者社会问题的改善(虽然某些目标是消极的,在这样的目标中,它规定当前社会的某些特点需要保护,以防止相反的改变)。

而德沃金所说的原则是指应该得到遵守,并不是因为它将促进或者保证被认为合乎需要的经济、政治或者社会形势,而是因为它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或者是其他道德层面的要求。

从以上关于政策、原则的定义出发,必须减少车祸的准则是一项政策,而任何人不得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利则是一个原则。

最后一种理论是社会法学派的创始人庞德提出的律令、技术、理想模式。

庞德认为,“法律”一词在不同的人口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但在司法领域中指的是作为审判案件的权威性资料。

而这权威性资料则是由律令、技术、理想三种要素组成的。

其中,律令要素是指由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组成的实际调整人们行为的要素;理想要素是指规定法律的关于哲学的、政治的和伦理的等目的的要素。

理想要素和律令要素构成了主体意义上的法律。

技术要素则是指不直接规定法律规则等,而规定某些法律技术容(如专门法律术语的界定、公布机关和时间、法律生效日期等)的要素,它作用于审判案件的途径,不能独立存在,总是依附于律令要素和理想要素,是一种程序性要素。

我国法学界在法的模式问题上长期采用前联的法律规说,认为法的要素只有法律规一种。

前联的这一学说的源头是奥斯丁的命令说和哈特的规则说。

但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对法律规说提出了质疑,其中较为流行的观点是认为法的要素有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三种,并将法律规与法律规则等同。

本人认为从规的角度出发,在法的模式问题上采前联的法律规说是目前来讲最为合理的。

①也有学者提出了与法律规说本质上相同的学说,他们都认为从规的角度来讲法的要素只有一种,只不过用了不同的名称,例如拉伦茨称为规整,[1]黄茂荣称之为法律规定。

[2]笔者认为既然是以规功能为标准,将这一法律要素称为法律规更易于为人所接受。

本人觉得法的要素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应当包括独立性,每一个元素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法律的细胞一样。

而我国的法的三要素说是不具备这一特征的。

法律概念是从各种事实中抽象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权威性畴。

法律概念含义的变化会对法律适用有很大影响,例如,美国宪法早就规定了“人生而平等”,但对于“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始终未变的。

美国建国初期允许奴隶制的存在,没有将奴隶视为人。

而林肯解放奴隶后,长期将“平等”这一概念理解为“隔离而平等”,实行种族隔离。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开始打破种族隔离的观念,将“平等”理解为今天意义上的平等。

虽然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但法律概念不具备独立性这一特征,它需要衔接词才能组成语句,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

法律原则是指法律的基础的或本源的、综合性的原理或出发点。

法律原则是容高度抽象化的准则,原则上不能用其直接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只能作为辅助依据或用以补充法律漏洞等。

由于法律原则的抽象性,使其无法独立地发挥作用。

我国有时出现过用公序良俗原则裁判有关二奶的案件,但那只是特殊情况,不能体现法律原则的独立性。

因此说法是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三要素构成的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认为从规的角度出发,法的要素应当是能够独立发挥规功能的最小单位,因此法的要素应当只有法律规一种。

但要注意法律规与法律条文是不同的,法律条文是法律规的载体,法律规的容包含于法律条文之中。

但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是法律规,有些法律条文只是技术性的。

并且有时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法律条文才能组成一条法律规,一条法律条文有时也会包含两条以上法律规。

由此,本人得出结论,法律规是法的唯一要素,是法律中能够独立发挥规功能的最小单位。

2 法律规逻辑结构若干主要理论的分析法律规的逻辑结构理论的核心,是对各种具体的法律规的构成进行抽象、分析、分解,进而得出所有法律规共有的、抽象的“构成要素”。

但由于人们分析法律规逻辑结构的出发点、坚持的基本原则、运用的方法等的不同,不同的人因此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以下本文对我国法学理论中关于法律规逻辑结构的主要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2.1 观点1:法律规=假定+处理+制裁这是前联法学家的观点。

前联法学家认为,法律规是由假定、处理和制裁这三个逻辑要素构成的。

其中,假定是指规定一定行为准则适用的条件的那一部分;处理是指法律规中具体要求人们做什么或禁止人们做什么的那一部分;制裁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的那一部分。

评析:三要素说曾经是我国法学理论界关于法律规逻辑结构的通说。

但现在已为大多数法学家所摒弃,因为他们认为制裁这一逻辑要素表达的主要是否定性的法律后果,但在法律规中,除了否定性的法律后果之外,还有肯定性的法律后果。

肯定性的法律后果是指法律承认这种行为合法、有效并加以保护以至奖励的后果。

如一个人在遇到凶手暴力威胁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时而出手伤了凶手甚至要了凶手的性命,法律是肯定这种行为的,属于正当防卫而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是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的法律后果。

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定义务而行为人不予履行,那么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而“制裁”这一词语的含义根本不能表达肯定性的法律后果,甚至不能完全表达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比如关于撤销的后果即不能表达,而只能表示否定性的法律后果的一部分。

并且,“处理”一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与其在中文里的本身含义有很大差别。

“处理”这个词语在中文里的意思有三种:1、作谓语时,指安排(事物)、解决(问题)等。

2、指减价或变价出售。

3、用特定的方法对工件或产品进行加工;使工件或产品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这就容易让人产生理解偏差,造成学术交流中的不便和实践操作的困难。

正是由于三要素说具有的这些缺陷,才会被普遍批判,被其他学说取代。

2.2 观点2:法律规=假定+处理假定是指规适用时所应具有的事实、情境、条件等;处理是法律规中反映行为规本身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法律规中规定允许、禁止或要求人们行为的那一部分。

这是西方学者提出的学说。

例如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新《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容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这里的“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容的”是假定,而“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投诉,上级人民法院应当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是处理。

评析:西方学者的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三要素说的缺陷。

但正如这一理论自己解释的那样,“处理”本就是行为规。

如果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条规定的“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抚养费等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中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是行为规,就会出现矛盾的地方。

因为这第九条法律条文是一条法律规,而法律规本质上可以说是调整行为的规,也即行为规。

既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是行为规,那么也可以说它是法律规。

但这第九条法律条文很明显应该只是一条法律规,如果说一条法律规包含了另一条法律规,这就与法律规的含义相违背。

因此西方学者的观点并没有完全克服三要素说的缺陷。

2.3 观点3:法律规=权利义务的规定+法律后果的归结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与其适用的条件、方式、限度是不可分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