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新)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全部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旳产生与发展1教育旳涵义(掌握)广义旳教育:但凡增进人旳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旳智力与体力、影响人旳思想观念旳活动。
它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旳教育:指以人旳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旳旳社会活动,重要指学校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旳规定,有目旳、有筹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旳工作,对受教育者旳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盼望方向变化旳活动。
2教育旳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旳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旳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旳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旳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当学习旳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旳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旳手段,是教育活动旳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旳纽带,重要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旳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旳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旳关系和矛盾3教育旳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旳旳培养人旳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旳主线特性,是教育旳质旳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旳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旳社会或者同一社会旳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旳性质、目旳、内容等各不相似);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旳政治经济等因素旳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旳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旳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旳来源与发展教育旳来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来源说: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旳桑代克、英国旳沛西·能。
觉得人类教育来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旳生存本能活动,觉得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旳本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旳界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6-8章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4.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5.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6.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1.心理辅导的目标:第一是学会调试(基本目标)第二是寻求发展(高级目标)2.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有:(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里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3.心理辅导的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4.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强化法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二)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红色字体为重点,里面内容需要重点记住】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1)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2)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下)。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 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键期:这是个体早起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特点有(1)鲜明的阶级性(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考试目标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五章
5.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提出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 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的体 系。情绪是这个动机系统的核心。 功绩: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说明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和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 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
第二节
一、情绪概述
中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 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一)情绪的分类
大多数学者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即喜、怒、哀、乐、惧列为最基本最 原始的情绪。
(二)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詹姆士和兰格都认为情绪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身体外 周活动的变化,如哭泣是产生悲伤的原因,所以这种理论又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功绩: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 中的重要作用。 缺点:片面地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4.升华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指导中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1.指导中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 2.预防中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4.教给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一、人格的特征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又称人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中学生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归纳 34-第五章-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五章-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五、人格特质理论(考察方式:选择题)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为四层,即:①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③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④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之间的关系。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2015年上-辨析24】)补充内容:能力特质补充内容:人格类型理论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
1.气质类型学说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类型学说——希伯克利特提出2.内—外向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把人格分为六类,不同人格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
六种人格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把人格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
并认为纯粹单一的人格类型是没有的,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混合型。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归纳 31-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导航分值10-20分之间关键词:认知、情绪、人格、身心。
(部分内容和教材表述略有不同,以幻灯为准。
)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单选题。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略)1.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3.观察力的发展(二)中学生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2.中学生注意的发展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幻灯为准)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发展趋势是: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够多层次的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制约、互相联系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四)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般要到高中阶段。
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点:中学生心理辅导
202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点:中学生心
理辅导
下面是我整理发布的2023老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问点:中同学心理辅导,欢迎阅读参考!
老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问与力量》历年核心考点
中同学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0心情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中同学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同学进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进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学业进展问题
(二)中同学障碍性心理问题
1.抑郁症:抑郁症是以长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恐惊症:恐惊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3.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长久性焦虑、恐惊、紧急心情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4.强迫症: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5.网络成瘾:中同学网络成瘾是指中同学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强化法(二)系统脱敏法(三)认知疗法(四)来访者中心疗法(五)理性一心情疗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完整版)
能力测试: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参见浙教人〔2003〕 224号文),“除列入国家普通招生计划的师范 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外,申请教师资格人员 均应取得《浙江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 心理学考试合格证书》,并参加教育教学基本 素质和能力的测试和考察”。
能力测试:
在宁波市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非师范教育类专 业毕业人员,均须参加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 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包括撰写教案、 试讲(上课)、面试等。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 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其他规定:申请人在同一年度只能申请认定一个种类的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材料: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2份; 2.由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鉴定填写的《申请 人员思想品德鉴定表》1份; 3.户口簿或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证明; 4.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5.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师范类毕业生还需提供本人档案中在学期间 成绩单复印件; 6.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 复印件(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有效期5年);参加“国考”的需带考试 成绩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 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还需提交专业技术职务资 格证书或者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9.与网报同一底版的2寸照片4张,其中两张请事先粘贴在《申请表》上, 另两张在现场确认时交上。 10.交费:280元
中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题库(含答案)
中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题库(含答案)注意转移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错误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正确答案:指向和集中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要求,主动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的()反映。
正确答案:整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反映的是()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正确答案:知觉的恒常性在珠穆朗玛峰地区4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由此“推断”珠峰在远古时期是汪洋一片,这属于()A.思维的间接性B.思维的概括性C.知觉的间接性D.想象的概括性正确答案:思维的间接性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举例纽扣的用处,小丽只想到扣衣服,却想不到其他用途。
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原型启发。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错误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有人提起你的名字,周围的噪音下你仍能听到自己的名字,这反映了知觉的选择性。
()B.错误正确答案:正确在军事上,为避免敌人发现目标,要对物体进行伪装。
二战期间,为保卫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万的彩色气球;战车和军营用绿色帐篷和绿色树枝遮掩。
这利用的是()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正确答案:知觉的选择性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A.感觉后像B.感觉阈限C.感觉适应正确答案:感觉适应远处的一个人向你走近时,他在你视网膜中的图像会越来越大,但你感知到他的身材却没有什么变化,这反映的是知觉的整体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主要知识点1.教育学思想发展(1)孔子:教育理念:有教无类;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墨子:兼爱非攻;文史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与实用技术;亲知、闻知、说知(3)道家:崇尚自然、绝圣弃智(4)学记: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原则(5)蔡元培:五育并举(6)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7)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8)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国的福禄倍尔(9)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和四科)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10)夸美纽斯: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大教学论》(西方第一部;萌芽)(11)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爱弥儿》;开辟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传统教育学代表(12)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13)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14)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2.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学校是标志3.教育发展(1)夏朝:最早出现学校教育;西周: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隋唐:科举制度;宋:《四书》(2)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3)布施行《癸卯学制》)(4)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4.近代教育的特征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活动、内容、方式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
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辅导资料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孟 禄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 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
(二)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
式和内容的统一。
(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 (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 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评 价: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
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关它的研究既要
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 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 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精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单选题]1.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江南博哥)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形式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认知发展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后,从大约11岁~15岁。
[单选题]4.儿童的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A.思维的可逆性B.具体逻辑推理C.以自我为中心D.守恒概念的形成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守恒概念的形成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单选题]5.尼尼认为,因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个人都和她一样喜欢狗。
这说明尼尼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思维不可逆。
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
[单选题]6.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先行组织者D.互动协作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单选题]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单选题]8.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表现的最为明显。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征:(1)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阳泉城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答案解析
阳泉城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获得知识B、习得学习方法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D、建立知识系统答案::C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观,那么正确的归因观主要是归因于()。
A.内部稳定的因素B.内部可控的因素C.内部不可控因素D.外部可控因素答案::B解析::正确的归因观应当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外部因素容易使学生产生无助感,从而慢慢放弃自己。
3.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答案::C4.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答案::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要求让所有人接受同样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习者予以特别照顾,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
5.“三人成虎”“人云亦云”反映的是( )。
A.从众效应B.责任分散效应C.破窗效应D.期望效应答案::A解析::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6.依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不包括( )。
A.人际关系和谐B.正确的自我观C.身体发展正常D.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答案::C解析::身体健康不属于心理健康。
7.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
这种人患有的是( )。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惧症答案::B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通常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串讲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五: 中学生发展心理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的发展: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超出成人。
(2)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情绪的基本分类: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
它是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纳感。
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满恶意的因素存在时,愤怒会骤然发生。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
引起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
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
悲哀情绪体验的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4.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①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②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③情绪外露和表达趋于理性化。
5.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1). 复杂与简单共存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 强与弱共存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一)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别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主要作用于物体,由个体对物体的个别动作(如摸、触、推等)获得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体积大小,物理重量等)。
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就是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认识命题之间关系。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情绪的概述;2.情绪理论;3.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4.中学生的情绪特点;5.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高频考点速记一、情绪的概述(一)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绪的分类1.情绪的基本分类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
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快乐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丽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情绪状态分类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般特征表现。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
(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
二、情绪理论情绪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三、(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四、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五、(二)坎农一巴德学说六、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之为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
七、(三)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八、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主要有三个主要观点:九、第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
十、第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十一、第三,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十二、(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十三、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几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
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理论。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十四、(五)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十五、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的判断;十六、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
拉扎勒斯还强调这种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十七、(六)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十八、该理论主要以伊扎德为代表,他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