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刘)

合集下载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 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2.学习与教学因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②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项和D项不是新的问题。

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A.定势B.功能固着C.缺乏生活经验D.粗心大意【答案】B【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3.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答案】D【解析】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的储备。

专家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是一种再认的过程;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尾到头地解决问题。

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是根据象棋专家的特点发明的,而不是新象棋手的特点。

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

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答案】A【解析】脑激励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

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3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答案】D【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

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答案】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课堂管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课堂管理)

第15章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需要重点监视学生是否遵守规则和程序的年龄阶段是()。

A.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B.小学中年级C.小学毕业和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答案】B【解析】小学中年级的儿童一般都已熟悉了学生这一角色,已经掌握了很多学校和课堂常规。

但是,某个特别活动中的具体的、新的规则和程序还必须直接教一下。

有时,活动规则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抵抗:“去年那个老师不是这么做的。

”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

2.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时间的质量的是()。

A.分配时间B.教学时间C.投入时间D.学业学习时间【答案】D【解析】学业学习时间是指学生以高效率完成学业功课所花的时间。

它最能反映学生学习实践的质量。

因此答案选D。

3.集体绩效系统最适合于哪类不良行为的学生?()A.获得教师注意的学生B.获得同伴注意的学生C.逃避不愉快刺激的学生D.以上三种学生【答案】B【解析】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

集体绩效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当集体根据每个成员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集体成员将会彼此鼓励,以使集体获得奖励,使同伴由支持不良行为转变为反对不良行为。

它最适合于获得同伴注意的学生。

4.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5.最容易实施的实用行为分析程序是()。

A.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B.个人日志卡C.整班代币强化D.集体绩效系统【答案】D【解析】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

它比其他行为矫正方法更容易实施。

6.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品德的形成)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品德的形成)

第13章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B.品德就是道德C.品德就是个性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答案】A【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分。

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并不等同于个性。

品德对社会有利有弊,良好的品德对社会有益。

因此答案选A。

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B.守恒实验C.沙盘游戏D.对偶故事法【答案】D【解析】皮亚杰以谈话法为研究方法,即先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因此答案选D。

3.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A【解析】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它是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

4.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B.以病人为中心C.移情D.自我【答案】C【解析】移情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

因此答案选C。

二、简答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答:一般认为,品德心理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5-8章)】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5-8章)】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5-8章)】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准备律B.刺激律C.失败一成功律D.成功一成功律【答案】A2.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B3.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社会学习理论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C.认知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A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5.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答案】C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答案】A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

A.消退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答案】C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答案】C9.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10.提出“我们一切的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的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托尔曼【答案】C11.经典条件反射是指()。

A.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B.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C.个体的自发反应与某一刺激间建立了联系D.某种刺激与某种情境之间建立了联系【答案】A二、概念题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答: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所有行为都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 分类:ET-教育技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评定)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评定)

第16章学习评定一、选择题1.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成就测验。

A.效标参照B.常模参照C.标准化D.正式【答案】C【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高考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2.标准化成就测验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

A.可靠性B.有效性C.公平性D.可比性【答案】D【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其优点是: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3.如果教师想知道学生在班级上的排名,应该使用()评定。

A.常模参照B.标准参照C.诊断性D.总结性【答案】A【解析】常模参照评定是指评定时需要把学生的成绩与其所在团体或常模团体进行比较,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要想知道学生在班上的排名应该使用常模参照评定。

4.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定,那么对各单元测验的解释就是()性评定。

A.诊断B.形成C.非正式D.阶段【答案】B【解析】形成性评定是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方法。

对各单元的测验目的是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状况,属于形成性评定。

5.既属于客观题又属于建构性反应题的是()。

A.填空题B.论文题C.是非题D.匹配题【答案】A【解析】填空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小型论文题,只需要用一个词、短语或一句话来回答。

填空题属于客观题,但经过认真设计后,也可以要求学生构想出一个有意义的论点。

6.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是()。

A.概念图B.操作评定C.案卷分析D.观察【答案】A【解析】①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②案卷分析是对按照一定标准搜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进行考查分析的方法。

③操作评定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题来考查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评定方法。

《当代教育心理学》阅读报告

《当代教育心理学》阅读报告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 组织。 (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 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 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 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 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 征”(representation)。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 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 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 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 现在: 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 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 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 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 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 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 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以适应新的任务; 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 力。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亲爱的读者:欢迎来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完整版文档。

本教材由陈琦和刘儒德主编,是第二新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全面的心理学知识,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教材概述《当代教育心理学》是一部系统介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

本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详细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二、章节目录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理论3. 认知发展4. 学习动机5. 学习策略6. 教学方法7. 评价与评估8. 个体差异9.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10.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三、章节内容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本章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学习理论本章将介绍各种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读者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认知发展本章将探讨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帮助读者了解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 学习动机本章将介绍学习动机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目标理论,帮助读者了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机制。

5. 学习策略本章将探讨学习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记忆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6. 教学方法本章将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和合作学习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7. 评价与评估本章将探讨评价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标准化测试、课堂观察和自我评估,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个体差异本章将介绍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和学习风格差异,帮助读者了解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刘)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刘)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学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学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学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标准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学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18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18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学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学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学19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学组织19三、教学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知识的学习)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知识的学习)

第9章知识的学习一、选择题1.“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讲的是什么知识?()A.陈述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隐性知识【答案】D【解析】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

例如,每次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中,学生提出的方法大同小异,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这便是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

因此答案选D。

2.程序性知识特有的表征方式是()。

A.命题B.图示C.产生式D.故事脚本【答案】C【解析】产生式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发生这种活动的条件。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因此答案选C。

3.概念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需要给学生呈现()。

A.正例B.规则C.反例D.变式【答案】C【解析】一般而言,概念教学中既要提供正例,又要适时并恰当地提供一些反例,对正例的概括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有什么共同地方,以便让学生把握具体的关键特征。

但学生对正例的概括有时会出现偏差,如把非本质属性认为是本质属性,这时就要通过呈现反例,让学生对正反例证进行比较对照,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形成精确的概括,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4.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原理学习【答案】D5.共同要素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A.心理官能的发展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C.概括化的原理D.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答案】B【解析】共同要素说,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它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上的相同,还包括程序的相同。

6.两种任务在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迁移效果越明显。

这表明何种因素起主要作用?()A.相似性B.概括经验C.学习策略D.心向【答案】A【解析】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和习题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和习题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笔记和习题解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2.学习与教学因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读书摘录

教育心理学读书摘录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陈琦刘儒德)影响迁移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智力智力较高的人给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觉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2、年龄3、认知结构认知的质量。

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等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和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应用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老师及其他同学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理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消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性包括所学知识、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学习材料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实用价值。

那些包括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

老师在教学时有意一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和测验人员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4、迁移的媒体借助一定的媒体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响。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一、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二、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避免内存逻辑性差的迁移三、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要分清教材内容是易于共同要素的迁移还是原理、原则的迁移四、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学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学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学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学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18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18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学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学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学19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学组织19三、教学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P5)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b.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依附于普通心理学/融合于发展心理学→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完整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行为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实用主义杜威“从做中学”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论”“内化说”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与教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