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教案(课程导入)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重点:1. 滑轮组的原理和特点;2. 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工作原理;2. 滑轮组力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滑轮组模型;2. 绳子;3. 重物;4.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滑轮组图片,如吊车、晾衣架等,引导学生关注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2. 提问:“你们知道滑轮组是如何工作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探究滑轮组的原理(15分钟)1. 演示滑轮组模型,讲解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2.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滑轮组的操作,亲身体验滑轮组的力量;3. 讲解滑轮组力的计算方法,如F=G(重力)/n(滑轮组个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计算滑轮组的力。

三、滑轮组的力量实验(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滑轮组模型、绳子、重物;2. 要求学生用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观察并记录滑轮组的力量;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滑轮组的力量与重物重量、滑轮组个数的关系。

四、应用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滑轮组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如救援、建筑等;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大家共同讨论;3. 教师总结滑轮组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滑轮组的原理、特点和力的计算方法;2. 强调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了滑轮组的原理和特点,掌握了滑轮组力的计算方法。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

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趣味物理启蒙》教材第二章“力的世界”,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效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并学会记录数据。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测量和力的效应。

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气球、绳子、图钉等。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气球,请一位学生上台尝试吹破气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可以被吹破?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等。

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力?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如踢足球、拉弓箭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力的效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力的测量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并说明力的作用方式。

2. 答案:如踢足球,力的作用方式是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产生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方式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力的测量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课后观察家中电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力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力的测量方法3. 随堂练习的实验操作4. 作业设计的生活实例列举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气球的选择应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吹破。

《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物理趣味实验》教案

《物理趣味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趣味实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要详细内容为“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对光的折射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2. 学会运用光的折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激光笔、玻璃砖、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鱼缸、白纸屏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激光笔、玻璃砖、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鱼缸、白纸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变化,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原理。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3. 例题讲解: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池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

4. 实验演示:(1)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2)用透明塑料尺在装满水的鱼缸中移动,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6. 结果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原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率3. 光的折射应用:水池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原理。

(2)举例说明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折射原理: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率。

(2)应用举例:水池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社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3. 实验操作:制作潜望镜、折射现象观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光的传播方式(10分钟)1. 老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概念。

2. 学生通过教材或课外资料,了解各种光的传播方式的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哪些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哪些是光的反射?哪些是光的折射?三、光的折射定律(15分钟)1. 老师讲解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教材,了解光的折射定律的原理。

3. 小组讨论:同学们如何用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潜望镜。

2. 学生动手制作潜望镜,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定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定律。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课外资料。

2. 实验器材:潜望镜、透明材料等。

教学建议:1. 老师在讲解光的传播方式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实验环节,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物理趣味活动讲解教案
2.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详细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
3.随堂练习: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详细补充:
1.板书内容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合理安排板书布局,使知识结构清晰,便于学生梳理和回顾。
五、作业设计
二、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详细补充:
1.教具准备:确保教具的可靠性,如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避免因教具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2.学具准备:每组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详细补充:
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奥秘。
详细补充:
1.作业题目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答案要详细,有助于学生自我检查和巩固所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
1.反思: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深入了解力的奥秘,将所学知识拓展到生活实际中。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注意提问的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情景导入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1.反思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作用》,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图示板、磁铁、小车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磁铁、细线、图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拔河比赛,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是什么?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

(2)讲解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示范。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4. 知识巩固(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让学生设计一个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并展示实验过程。

(2)拓展:介绍力的单位、力的作用相互性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生活中的力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3)举例说明生活中两个力的合成与分解。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根据实验数据填写。

(3)如:两个人同时拉一个物体,合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力的单位、力的作用相互性。

(2)研究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2024年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2024年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2024年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力和运动”,具体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8.1节“力与运动”,8.2节“惯性”以及8.3节“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与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惯性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轨、砝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小车和滑轨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光滑、粗糙)的运动状态,引导他们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例题解释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解决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知识拓展(10分钟)讲解力与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5. 课堂互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与惯性相关的现象,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概念3. 力与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4. 课堂习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并用实例说明。

(2)简述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列举生活中与力相关的现象,并分析其运动状态变化。

2. 答案:(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例: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在车辆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倒。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制作简易电动机的过程3. 实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电动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电动机的了解,教师总结并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

2. 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

三、制作简易电动机(15分钟)1. 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讲解制作步骤。

2.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注意事项(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如: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等。

2. 学生认真听讲,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五、实验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电动机,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电动机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简易电动机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中,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安全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延长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遵守实验安全规定。

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物理趣味课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课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课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初中物理趣味课,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物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第二节《光的折射》和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以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提高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提高听觉和动手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推导,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显微镜、玻璃棒、水槽、实验桌、实验椅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2. 知识讲解: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玻璃棒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巩固知识点。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折射定律。

4. 例题讲解:利用例题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水中物体的测量等。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7.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光的折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应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2)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观察玻璃棒在水中的折射情况,分析折射定律的应用。

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机械能与简单机械》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能量的概念,学习动能、势能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能量转换规律,通过实践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描述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物体在简单机械作用下的能量转换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量转换规律。

难点:理解并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斜面、小车、砝码、米尺等。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斜面、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推拉桌子,感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推拉桌子时,感觉轻松或吃力?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动能、势能的概念,讲解它们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高度、不同质量的小车滑下斜面的速度,记录数据,分析动能、势能的变化。

4. 简单机械原理学习(15分钟)通过实物演示,讲解滑轮组、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举例说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能量守恒定律3. 简单机械原理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应用动能、势能的实例。

(2)解释为什么斜面可以省力?(3)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滑轮组、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2. 答案:(1)自行车、电梯等。

(2)斜面可以减小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省力。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趣味活动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趣味活动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趣味活动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物理》教学目标:1. 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实验操作技巧3. 团队协作与沟通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本概念,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二、趣味活动(1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实验材料(如玻璃杯、水、彩笔等)。

3.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4. 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折射现象的特点。

三、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如光的折射现象、实验操作技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认识。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设计一个关于光的折射的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等。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拓展活动的具体方案。

3.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拓展活动。

4. 学生将自己的拓展活动成果与组内同学进行分享,共同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初中趣味物理教学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教学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通过趣味实验和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惯性的原理。

教学重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

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惯性的原理和实例。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2. 惯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木块、毛巾、斜面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问:同学们对物理学有什么了解和印象?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力的作用效果:a. 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拉伸弹簧,观察力的大小对物体的形变效果。

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形变效果有何影响?2. 摩擦力:a. 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b. 进行实验:使用滑轮组和木块,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c.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积、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何关系?3. 惯性:a. 解释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b. 进行实验:使用斜面和木块,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

c. 引导学生思考:惯性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等因素有何关系?三、课堂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行走时的摩擦力、车辆的惯性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和惯性的原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物理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实验和现象,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教学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定律。

2. 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瓶、水、彩纸、铅笔、蜡烛、塑料尺。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系列与光相关的图片,如彩虹、光纤、手影游戏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吗?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2.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光从空气进入水、从水进入空气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 实验演示:魔法师的帽子(玻璃瓶、水、彩纸、铅笔、蜡烛)。

步骤:(1)在玻璃瓶中装满水,将彩纸贴在瓶底。

(2)点燃蜡烛,将其放在瓶口上方,观察蜡烛在瓶内的倒影。

(3)移动蜡烛位置,观察倒影的变化。

4. 解释实验现象:光从空气进入水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导致我们看到的物体位置发生偏移。

三、光的折射定律(15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2. 举例说明: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等。

3. 互动环节:请同学们根据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折射现象。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

2. 动手实践:用塑料尺测量物体的高度。

步骤:(1)将塑料尺垂直插入水中,使其底端与水面平行。

(2)观察并记录塑料尺在空气中的长度。

(3)观察并记录塑料尺在水中的长度。

(4)根据光的折射定律,计算物体的高度。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实验“魔法师的帽子”,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趣味活动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趣味活动教案模板

一、活动名称:《探索物理奥秘,体验科学魅力》二、活动目标:1. 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三、活动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活动时间:一课时五、活动地点:教室或实验室六、活动准备:1. 教学课件或PPT2. 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小车、斜面、水等3. 活动道具:如气球、彩带、彩色纸等4. 分组讨论表格、记录表等七、活动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2. 每组选择一个物理现象或实验,如“重力”、“浮力”、“摩擦力”等。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查找相关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1. 每组按照讨论结果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展示交流1. 各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点评,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五)趣味活动1. 利用气球、彩带、彩色纸等道具,设计一个与物理相关的趣味活动。

2.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活动,评选出最佳创意奖。

(六)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活动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八、活动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学生展示和交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结合实验数据和趣味活动成果,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九、活动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识。

2. 开展家庭实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3.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物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有趣的物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物理知识。

2. 游戏实施: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3. 游戏总结:通过游戏总结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介绍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如“硬币浮在水面上”。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游戏设计(10分钟)1. 介绍游戏背景:设计一个有趣的物理游戏,如“物理迷宫”。

2. 讲解游戏规则:解释游戏中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摩擦力等。

3. 演示游戏操作:展示游戏中的物理实验,如“平衡木”。

三、游戏实施(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鼓励合作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物理知识,如力学、光学等。

3. 解答学生疑问:在游戏中解答学生遇到的物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

四、游戏总结(10分钟)1. 回顾游戏中的物理知识:总结游戏中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摩擦力等。

2. 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的乐趣:让学生谈谈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感受物理的实用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游戏的兴趣程度。

2. 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与合作精神。

3.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物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现象,避免游戏中的误解。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趣味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有趣的物理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介绍物体浮沉的条件、简单机械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等,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简单机械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等物理知识。

2.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浮沉的条件、简单机械的原理、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沉物体、杠杆、滑轮、光源等),投影仪,电脑。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趣味物理现象,如不沉的硬币、拉不开的书等,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

2. 新课内容:(2)简单机械的原理:讲解杠杆和滑轮的原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力的变化。

(3)光的折射现象:展示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3. 例题讲解:针对新课内容,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物体浮沉的条件2. 简单机械的原理3. 光的折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物体浮沉的条件。

(2)举例说明简单机械的原理。

(3)简述光的折射现象。

2. 答案:(1)物体浮沉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2)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原理,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滑轮原理,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避免只关注实验结果。

趣味物理推荐游戏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推荐游戏教案初中

趣味物理推荐游戏教案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 游戏道具(如气球、弹簧等)。

3. 物理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物理知识。

二、游戏教学(40分钟)1. 游戏一:物理知识接龙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b.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概念,代表需要尽快回答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物理概念。

c. 接龙成功的小组得分,连续接龙成功的小组加倍得分。

d. 最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2. 游戏二:物理知识抢答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b.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现象,代表需要尽快回答对应的物理原理。

c. 抢答成功的小组得分,答错的小组扣分。

d. 每轮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3. 游戏三:物理知识猜谜a.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谜语,学生需要尽快回答出谜底。

b. 答对的学生得分,答错的学生扣分。

c. 每轮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过程中学到的物理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游戏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收获。

二、游戏教学(40分钟)1. 游戏四:物理实验大挑战a. 学生分组,每组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

b. 教师出示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完成实验。

c. 实验成功的小组得分,实验失败的小组扣分。

d. 最后统计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2. 游戏五:物理知识问答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b. 教师出示一个物理问题,代表需要尽快回答出答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物理游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游戏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简介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游戏活动:物理知识问答、物理实验操作、物理情景剧表演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以趣味故事引入物理学科,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第二环节:物理知识问答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作为队长。

2.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

答对的小组得分,答错的小组不扣分。

3.每题限时10秒,共10题。

4.统计各小组的得分,评出最佳团队奖。

示例问题:1.请问地球的引力是指什么?2.请问力是什么?3.请问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第三环节:物理实验操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作为实验员。

2.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3.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评出最佳实验团队奖。

示例实验:1.测量物体的重力。

2.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第四环节:物理情景剧表演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选一个物理情景剧主题。

2.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排练和准备道具。

3.各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

4.教师评出最佳表演团队奖。

示例主题:1.《牛顿的苹果》2.《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3.《法拉第的电磁感应》2.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情景剧表演,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物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趣味物理试验教案模板范文

趣味物理试验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具:滑板车、橡皮筋、气球、塑料尺、弹簧测力计、小车、砂纸、纸片、海绵等。

2. 学具:每人一套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滑板、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a. 在平滑的桌面上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

b. 在桌面上铺上不同材质的纸张(如:白纸、砂纸),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c.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d. 比较不同材质、不同重量的小车在相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

四、实验报告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复习1. 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实验成果,交流不同材质、不同重量的小车在相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

二、拓展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2. 学生分组进行拓展实验,如:在橡皮筋上涂上润滑油,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在气球上吹入空气,观察摩擦力的变化等。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合作精神。

2. 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调整实验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物理教案
课题有趣的物理世界备课人袁劲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了解物理学科属性
2.在欢乐中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八年级全册)
3.知道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4.把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理一理
5.掌握几个电学基本的物理替解法
重点和难点 1.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
2.能按步骤和要求解答简单的题目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

首先,来让我们看看武侠世界里的那些关于物理的知识吧。

然后我们在就物理考试做进一步的应对复习。

故事名字是《倚天屠龙穿越篇》在我讲故事的同时,希望同学们仔细听其中的奥妙哦。

二·正课
话说这一日,金毛狮王谢逊面对前来夺取屠龙宝刀的各路高手,不得已使出了独门绝招——狮子吼。

你穿越到了武侠世界,是其中一个高手。

为了应对金毛狮王的绝招,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1.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但还会继续传播 2.发生体(谢逊的声带)传播介质(空气)接受者(人耳) 3.谢逊发出的是噪声,由发声体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4.一,在声源处(杀掉谢逊)二,传播路径(跑到身后的树林,让树木阻挡一部分声波)三,在人而出减弱(堵上耳朵)】
根据实际情况,你打不过谢逊,轻功再好,也跑不过声速(340m/s)只好选择了堵上耳朵。

在一番声波的攻击下,各路高手纷纷倒地。

而你却是唯一站着的人。

“小子,内力不错啊,居然在我的绝招过后还能站稳。

”谢逊双目失明了,却好像能看见你似的。

“你刚好离我34米。


你非常惊讶,想着这个瞎子是怎么知道你站在那里,而且距离只有34米的。

【回声测距: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公式1/2·vt】
你不知道这个物理知识,就只好归功于谢逊眼睛下了,听力特别灵敏。

谢逊轻功了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你带到了一个客栈。

你急中生智,大呼:“义父,我是你的无忌孩儿。


你看到谢逊原来阴狠的表情立刻变了。

“小声点,隔墙有耳!”谢逊说道。

寂静的夜晚,只有只有几只萤火虫在零星的闪烁,天空没有星星,月亮发出微弱的光。

谢逊点燃一盏煤油灯。

房间里有一面铜镜,在镜子里你看清了他慈祥的脸庞。

你的影子随着跳动的灯火摇晃。

你脑海里想起了一系列学过的物理知识【1.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煤油灯,有的星星,萤火虫,月亮不是的) 2.镜子里的像是虚像,正立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连线与镜
面垂直,虚像) 3.光的漫反射(看清楚本身不发光的物体)3.影子(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形状与不透光物体相似的,光照射不到的区域。

)4.小孔成像
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视物、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比,如果屏到小孔的距离小于物到小孔的距离,则像比物小,反之则大】
“无忌孩儿,外面都结冰了,多穿件衣服!”说完,谢逊把他的披风脱下来,披到你的身上。

但你还是在不停地哆嗦,谢逊心疼了,对你说到:“孩儿莫急,看义父用内力把外面的雪化了,让你暖和些!”
你喊道:“义父,万万不可!”
“为何?”谢逊茫然的问道。

你该如何向谢逊解释呢?
【提示1.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水0摄氏度结冰,100摄氏度沸腾)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溶化,溶化吸热(反之则反)】
你心想,反正谢逊是个古人,说这么多科学道理也讲不清楚,就说:“义父,这点风寒孩儿还是受得住,义父刚经大战,需要好好调养,切不可运功过度。


谢逊长叹一口气,抚着你的头说到:“果然是个孝顺的孩儿啊!”
“应该的,应该的。

”你口上这么说,心里却道,再把雪化了我非冻死不可。

“这里真是鬼天气,雪下个不停地,本来要到中原去找你和你爹娘,不想却被暴风雪阻在这里,还不断被那些自认名门正派的人骚扰。

”谢逊望着窗外抱怨道,“孩儿,你说这雪怎么老是下个不停啊?”
你该如何解释下雪这一现象?
【提示1.露: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雪:水蒸气凝华而成。

云:水汽凝结造成的。

雨:水蒸气液化而成。

雹:由小水滴凝固而成。

白气: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2.固——液——气:吸热气——液——固:放热】
“义父,这是上天看不惯朝廷荒淫无道,要灭掉蒙古鞑靼!”你义愤填膺的说。

“说的好!”谢逊拍着你的肩膀说道,“不愧是翠山的孩子,像你爹,有一颗济世安民的心。


你的脸微微泛红。

谢逊说:“天色不早了,无忌孩儿,你早些歇息,明天雪一停,我们就去回冰火岛。


回去,对,你应该回去,你本来就不属于这个武侠世界。

你突然想起,你是看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的时候电视机漏电,遭受了电击,才被送到这里的。

要回去就必须有电,天上的闪电电压太高,你会被击挂。

除了闪电,你又有什么办法发电呢?
【提示1.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符号Q,单位库仑c 元电荷e=1.6·10的负19次方。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

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带的是静电。

电子的转移,因为这样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人体静电的电压最高可达2万伏左右。

在冬天干燥的空气里人体会带电,只要人一走动,空气与衣服之间的摩擦就使人体储存了静电。

因此,当手触及门上的金属把手等导体就会放电,感觉就像被麻了一下。

2.发电机】
在这种条件下,找个发电机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用摩擦起电的办法了。

你心里想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预知你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其实物理也是非常有趣味性的,并不是一门死板的学科。

而且,学好物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有益的影响。

至少,我们不会被人问到一些简单的常识而一无所知,这样会被人当文盲的啊。

还有,物理世界的神奇之旅还没有结束,没点看家本事,你怎么能立足于强手林立的武侠世界啊?熟话说的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课后作业
1.熟悉本学期的所学知识
2.在本期最后一月里,认真听课堂上老师所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