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

合集下载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1. 引言1.1 费孝通及其著作简介费孝通,生于1910年,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

他曾在北平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费孝通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乡土中国》,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乡村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他认为,乡村社会是一个由亲情、乡情和信仰构成的社会网络,这种传统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村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费孝通指出,要想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社会的治理模式,而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乡村社会的特点,为乡村社会提供相应的治理机制和政策支持。

通过《乡土中国》,费孝通深刻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和治理新时代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现象。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我们揭示乡土社会的独特特点和内在机理。

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在当前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新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乡土中国》中汲取智慧,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路径。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品,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更在于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中国乡村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启示和贡献。

《乡土中国》从乡村社会的角度,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费孝通通过对广东乡村的调查,深入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制度和文化。

他提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两个核心概念:“联村”和“组织”。

他认为乡村社会是由一系列的“联村”构成的,而这些“联村”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关系”。

费孝通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关注乡村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指出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诸多的变革和困境。

费孝通指出,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既要保持传统的优势,又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他提出了“折中主义”的观点,认为乡村社会应当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建设。

这一观点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

费孝通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他认为,乡村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他主张要建立起政府、农民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

费孝通还关注农民的参与和自治能力,提出农民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主体,应当通过发展农民自身的组织和自治能力,实现乡村社会的良性循环。

这一观点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乡土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贡献,更是实践层面的指导。

费孝通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他主张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要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关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作文

有关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作文

有关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作文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有感触。

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或者类似于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另一方面,这本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时间跨度了,而这60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乡土现在怎么样了?中国是不是还是一个乡土中国?费先生的乡土理论是不是还适应现在的中国?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兴趣。

在我看来,本书开头应该是注重写中国的多土,后面多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

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

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中国现在的多土状况如何呢?我没有做过有用的调查,不敢妄语。

官方的说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的家乡为例吧,这情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

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

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来,不少新媳妇也不认识了,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每天早晨都有幼儿园的车来,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

有一次,我们村长让我抄一份关于家庭收入的文件,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

以上所述也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多村不同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所以乡土本色毕竟是维持住了。

说道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多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

而今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大,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孩子都出来找知识了,同时,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于超出了村民的接受能力。

《乡土中国》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社会现象的探析

《乡土中国》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社会现象的探析

《乡土中国》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社会现象的探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先那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借助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甚至是答案。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这使得他们搬不动地,受到了土的束缚,慢慢的,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一代又一代人世代定居在一片土地上,“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

例如,中国很早就有“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的说法、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在中秋节都要“千里共婵娟”,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这种观念今天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我们还可以在当代一些社会问题中找到它的影子。

我们暂且不举钉子户的例子,毕竟其不愿拆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利益纠纷,而不是心中“乡土情”的支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农村人住上了高楼大厦,和泥土似乎划清了界线,但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如果物业对小区的空地(哪怕只有几平方米)不加以管理,那么这些空地很快便会被当过几十年农民的大爷大妈改造为菜地,即使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或者使他们实现日常蔬菜的自给自足;还有在我国进行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中,发现农民不愿放弃在农村的耕地以换取城镇户籍、始终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等问题。

这些都与扎根于泥土的、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乡土情‘密不可分。

’乡土社会孕育了“差序格局”,这使得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圈所联系交织组成的,每个圈的中心即是自我,也是一种“私”。

差序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并未消失,而是体现在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在我们每天使用的微信中就存在着差序格局,与其他社交软件不同,微信好友以亲人、同学、同事等线下关系为主,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和一定的封闭性,这使得我们在微信的社交活动更易受私人关系的影响,面对不同的人群,我们会通过预先的身份定位,从而改变交往的频率和方式,这也就造成了好友列表中会存在“僵尸号”(弱关系)、我们会给熟悉的亲密的好友(强关系)倾诉更多情感和发各种各样的表情包的现象,也造成了我们在发布动态时会给微信好友归类,“让谁看”“不给谁看”等功能也有了很强的实用性。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和特点。

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地制度,导致了农民长期处于社会边缘。

同时,他也指出了这些乡村社会中强大的自治措施、信誉制度、礼仪方式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和问题非常有帮助,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次,费孝通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他运用了“参与观察”的方法,深入农村挖掘农民智慧,将他们的观念和理念融入到研究方法里,使得研究不仅仅是从外部的角度看待事物,还能更好的从内部感受、理解和研究农民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这样的方法在今天乡村社会治理中同样非常适用,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农民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知道他们需要和期望什么,从而更好地实施和推行治理工作。

最后,费孝通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乡村治理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自治措施,同时引导其向现代化进发,让乡村与现代城市变得更加互联互通。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乡村治理也应该注重发扬现代元素,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甚至美化的乡村发展模式,同时让农民与政府、市场、社会等方面建立更好的联系,以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的发展水平。

总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中拥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只有在深入理解乡村社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在坚持顺应文化传统的同时,借鉴先进的治理方法,我们才能为乡村社会的繁荣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经典著作,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沿革、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入分析,费孝通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的重要资料。

在这部著作中,费孝通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家族组织、乡村生产、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资料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社会的演变和变迁。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借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深入剖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家族组织的重要性。

在费孝通的描述中,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家族组织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家族宗族制度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家族组织模式,发挥家族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还描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土地制度和农村生产组织。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对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传统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新时代,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完善,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有效支持和保障。

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

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

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
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指的是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特征和价值观念,如农耕文化、亲情、乡土风情、乡村生活方式等。

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则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各个方面得到传承、保护和创新,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在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中,一方面强调了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特征的重要性,如家庭观念、世代相传的技艺、传统节日等。

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如农村电商的兴起、乡村旅游的发展等现象。

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体现了对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尊重,也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地区的价值的认可。

它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乡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

同时,乡土中国现代社会的概念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乡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联系

乡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联系

乡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联系
乡土中国与当代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和文化,而当代中国则是指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家。

首先,乡土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于当代中国。

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中国的农村地区仍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农村地区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习俗和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乡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转型。

同时,乡村旅游也成为发展乡土中国的重要途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体验传统的农村文化。

此外,乡土中国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传统的乡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以孝道、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仍然被许多中国人所崇尚和遵循,这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和凝聚力。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与当代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保留和发扬乡土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支持。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乡土中国》观点的反思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乡土中国》观点的反思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乡土中国》观点的反思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而《乡土中国》作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然而,在反思《乡土中国》的观点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其观点的局限性以及对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刻画是否准确。

在本文中,将从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乡土中国》的观点进行反思,并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在社会政治结构方面,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相对固化,地主乡绅通过权势压迫农民,形成了一种严重的阶级压迫。

《乡土中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被剥削的形象,但却未能充分反映出农民对这种压迫的反抗和斗争,以及他们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渐渐脱离了传统的封建地主,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而《乡土中国》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却相对较少,忽略了农民脱离封建束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愿望。

其次,以经济生活为视角来看,传统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和不公平现象。

《乡土中国》中以农民生活为切入点,描述了他们的温饱乃至饥寒交迫的困境。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城乡差距的减小以及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和传统社会相比,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最后,在文化传统方面,《乡土中国》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

然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价值观的转变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传统社会以封建价值观为主导,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忠诚于家族和国家等等。

而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需要有一个辨证的认识,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接纳现代社会的新文化。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几年之前经高中历史老师推荐,读过《乡土中国》这本书,大概当时的素养不够,对当时书中的内容不是很能理解和领悟,由此也未产生兴趣,大致泛读了一遍便放在一边。

前些日子,经社会学老师和法律思想史的老师推荐,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已有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作者在整本书中运用的修辞都是以对比而展开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团体与个人,东方与西方……以此为出发点介入,并适当地引用古文来论证,借孔孟之语,反映乡土社会的特点,引人思考。

乡土中国,在此意义上理解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是与中国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的一个社会。

我们这个社会,大体上来讲,是一个从农业社会形成和演变而来的,而农业社会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泥土上繁衍生息,因此用作者的话讲“我们这个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了”。

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因此他们所接触的是一个无需选择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父母亲戚都已经固定且无法改变的环境。

因此,在这个环境的基础上,对周围的人都是“熟悉”的,这就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方法,如文章中所举例子,婴儿与母亲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子女对父母生活习惯和性格的了解因此承他们的欢以尽孝道等,都是由“熟悉”而诱发的做事和交往原则是——不需要契约和凭证,不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之间自觉地遵守着彼此的约定和承诺,因此,在我理解的对“熟悉”的乡土定义即为与生俱来的信誉和承诺。

与此相比,我们在现代这个“陌生人”社会中,已不再适应当初乡土社会的生活,“乡土”也因带着一种“土气”而被所谓的现代人唾骂。

我不知道时代的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真正是什么?是智力的提高?还是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唾骂乡下人的原因何在?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里是“愚”的,而事实,却不尽然。

乡下人整天与泥土为伴,接触不到书本,也接触不到媒体和实时,显而易见,他们并没有易于识字的环境,因此不可以泛泛下结论说乡下人在智力上不及城里人;还有另一方面,乡下人的世界是一个熟人世界,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将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而用文字又会使表达的意思极为有限,由此看,乡土社会里文字甚至为多余的,既然有更简单的方式,为何还要借用文字?因此而言,乡土社会的人并不是愚,只是由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本质决定的他们知识的固定性和多少而已。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的比较作文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的比较作文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的比较作文阅读完《乡土中国》一书,“乡土性”这一概念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何为“乡土性”?乡土性就是“嗜土性”。

土的原意是泥土,泥土是乡下人谋生的资源,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中写道: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

”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做座右铭。

现代社会,进城的农民喜欢在阳台、院子、露台甚至花盆中种菜,有网友们说,看到片地,看到点土,就有种点什么的冲动,就算在茫茫南海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南极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

在世界人民眼中,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可以说,“乡土性”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历史烙印。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依靠着农业发展,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令一衣带水的日本为之倾慕。

古代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古人在土地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用双手开拓蛮荒,用汗水播种希望,勤劳的中华民族始终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下人”也成为了农民的别称。

中国人的安全感是源自土地的,只要自己拥有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部分人甚至愿意一辈子与土地捆绑,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不同于“海洋文明”,中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即商品化进程出现较晚,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这样的状况使农民的视野受限,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我遇到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对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启示《乡土中国》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组织形态和治理模式。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以家庭、家族和村落为基本单位,通过“三自”(自助、自扶、自管)机制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

这种基于共同利益和社会信用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家庭和家族作为基本单位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如空心化、留守儿童等。

应当重视和发扬家庭和家族的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的互助、合作和自治。

村落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应当进一步发挥作用。

将村落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务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行。

二、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诊断和指导意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均贫和封闭性,造成乡村社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状态。

对此,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需要借鉴费孝通的观点,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费孝通强调乡村社会的“大户”现象和“门第”思想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这对新时代乡村社会建设提出了警示。

要加强乡村社会的平等意识和价值观念,推动乡村社会的公平发展,消除贫富差距和阶级问题。

三、对乡村治理思维的影响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提出了“上行下效”与“下属上捧”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思维。

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通过内在的习俗和风俗规范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具有自律性和自发性。

在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治理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

借鉴费孝通的思想,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既发扬传统的自我治理优势,又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引入法治的理念和机制,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他的著作《乡土中国》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深入研究,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结构、制度、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特点,如农村的家族制度、土地制度、乡村文化传统、社区生活方式等。

通过对乡土中国社会的研究,费孝通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理论指导,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乡土中国》揭示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变迁规律,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要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和传统智慧,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治理经验,结合当下的实际,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乡土中国》提出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要更好地借鉴乡土中国的相关观点和理论,结合现实情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理论指导,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借鉴《乡土中国》的精神和观点,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乡土中国思路与当代中国的联系

乡土中国思路与当代中国的联系

乡土中国思路与当代中国的联系乡土我国思路与当代我国的联系一、乡土我国思路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1. 乡土情怀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乡土情怀既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乡土情怀强调对故乡的情感依恋和深厚感情,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暖。

2. 传统价值观乡土我国思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强调道德、家庭、礼仪、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

乡土我国思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崇尚温良、俭朴、诚信、和睦等传统美德。

二、乡土我国思路与当代我国的联系1. 乡土情怀在当代我国的表现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但是乡土情怀在当代社会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振兴,强调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新时代,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断增强,诚信、孝道、家庭观念等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在当代社会,乡土我国思路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依然深远。

乡土情怀和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不断传承和发扬乡土我国思路与传统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参考资料1. 《乡土我国思想与当代我国发展》2.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3. 《乡土情怀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乡土我国思路与当代我国的联系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如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欢迎随时联系我。

乡土我国思路与当代我国的联系乡土我国思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对当代我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乡土情怀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乡土情怀在当代我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但是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却并未减少。

乡土情怀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它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激发着人们对故土的热爱和保护。

浅谈《乡土中国》与当今现实生活

浅谈《乡土中国》与当今现实生活

浅谈《乡土中国》与当今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总述为开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对于中国乡村现状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乡土的社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与土结缘。

作为拥有陆地文明的社会,即便现代化发展蒸蒸日上,中国骨子里的乡土仍是重要的一部分。

受假期在乡下的影响,对于书中描述更加深有体会,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是熟人社会。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正如书中所写:“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伺候庄稼地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所以“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且乡土社会中人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孤立地社会圈子。

在此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为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我所居住的村子有几十户人家,稍长一辈的相互之间都熟悉,从村头到村尾但凡遇上的老老小小,我的长辈都能准确叫出名字说出关系,甚至于对于别人家事也能了如指掌。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大家的消息总是共通的。

还有令我记忆深刻的一点,实在借钱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立据,单是相信为人便毫不犹豫。

这是熟人社会,与我们熟悉的法治社会有着极大的区别。

在法治社会里,我们需要签字画押,才有之后借还的步骤,这样也才发生法律。

而熟人之间,靠的是心底那条线,那份这个熟人社会里的共同遵守。

第二是夫妻关系。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夫妇之间只是配轴。

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看走向消亡的乡土中国——读《乡土中

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看走向消亡的乡土中国——读《乡土中

序,但法律的权力由人们赋予,同时需要人们来执行 法律。法律约束的是人们的外在行为,而它是没有办 法去约束人们的内在思想。能约束人们内在思维的只 有道德。法律的产生有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乡土社会 中,道德相较于法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三、对故乡的追寻:公共德性的价值呼唤 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让乡土社会与现代社 会渐行渐远。 很多学者提出应找到一条能折中的道路, 让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但笔者认 为, 这一所谓的折中融合实质上就是乡土社会的消亡。 乡土社会的特征在现代社会的侵蚀下越来越弱, 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人们不得不抛弃乡土社 会那一套因循守旧的规则,去接受现代社会的这一套 新规则。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这无穷尽的欲 望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我们不 得不接受现代社会这一残酷的规则。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优良的生活品质, 那些我们与之每日交往的喧闹的城市成了所谓的家, 而故乡却成了我们的远方。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也在竭 力思考乡土社会这一特殊的中国社会形态应该何去何 从,而这一何去何从的探寻并没有让我们这一拥有 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乡土社会有一个更好的归宿。费孝 通老先生所写的这本书距今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这 期间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变迁,乡土社会虽然还是以 一种顽固的风气坚守着传统,但它也在这巨浪淘沙的 社会变革浪潮中被不断地分崩瓦解。很难想象几十年 或者几百年后的人们谈起故乡这一名词时,面对那已 面目全非的乡土社会,他们会将目光投向何方。 故乡的不复存在,如今正在逐渐显现,但我们 总要留下些什么来延续她的生命,即公共德性的存在 价值。袁祖社笔下的公共德性人格源于人的生活,是 个人的一种优良的社会性品质或美好品性。它是以中 国优秀文化为依托的价值追求,当每个人的生活中都 自觉渗透了这种美好品质,进而由人人而推及整个社 会、民族的高度,中国优秀传统人本文化就能被重新 发扬光大。这种逐步被唤醒的文化自觉加上中国优秀 传统人本的文化自信才能共同推动中国走向文化自强 之路。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其著作《乡土中国》对中国农村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描述,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村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共同体意识,即农民有着强烈的集体感和互助精神,这对于当前乡村社会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启示。

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往往注重的是行政手段,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和自治的作用。

在新时代,应该通过激发共同体的力量,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自治的作用,以此推动社会治理的转型和升级。

其次,《乡土中国》中对于土地制度的分析和剖析,为我们认识和探讨新时代乡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作为中国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基石,土地制度改革既牵涉到财富分配、社会公正等问题,也涉及到村级组织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

因此,我们应当从务实角度出发,关注土地制度改革的长期效应,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努力构建合理、稳定、可持续的土地制度。

此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深入探讨了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给我们探索和传承乡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随着城乡交流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农村文化和价值面临着重大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法律规范等多种手段,全面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同时注重将其与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

总之,《乡土中国》作为中国社会学、民俗学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深入认识和思考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珍贵的学术资源和思想启示。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不断总结经验、贯彻落实政策,通过多种手段和实践探索,为实现农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乡土中国》一书主要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

虽然这本书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撰写的,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

以下是一些《乡土中国》在当代的体现:
1.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即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按照血缘、地缘、亲疏等因素形成不同的层次和圈子。

在当代中国,这种差序格局依然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和资源获取方式。

2.家族观念: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家族的重要性。

家族在当代中国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礼治秩序: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礼治秩序,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礼节和规矩。

在当代中国,虽然法律和规章制度逐渐完善,但在许多方面,人们仍然习惯于遵循传统的礼治秩序。

4.熟人社会: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对于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在当代中国,虽然城市化和社会变迁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熟人社会的影响仍然存在。

5.乡土文化: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文化特征,即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和情感联系。

在当代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一些传统的乡土文化习俗和仪式逐渐被淡化或消失,但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乡土文化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形态。

总之,《乡土中国》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治理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乡土中国》中现代社会的概念

《乡土中国》中现代社会的概念

《乡土中国》中现代社会的概念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该书对中国的《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该书对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度探索和研究,并将其与西方现代社会进行了比较。

书中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征,涵盖了诸如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概念。

在书中,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以乡土性为基础的,这意味着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

此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使现代化进程持续发展,中国的基层社会仍然保留着深厚的乡土特性。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深入了解的机会,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核心特点和价值观念,如家族观念、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等。

这些概念不仅是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键,也为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乡土中国》有感
很早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推荐《乡土中国》,读了之后才明白,《乡土中国》何以被如此推崇,何以成为社科必读的经典,费老对中国农村社会乡土性的观察和分析虽属探索性地叙述,但却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现实。

一、乡土中国的乡土性
中国的农村本质上是乡土性的,而这个“土”字恰恰说出了东方文明的特征,中国是农业文明,赖以为生的是土地,而农业具有稳定性,农村人便也因此半个身子插在了土地中,这个“土”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土地神”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鬼神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祭拜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

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下,人口的流动性、社会的变动性都不大,人们祖祖辈辈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或是临近的村落中,这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特色。

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
农村社会是乡土性的,流动性很小,世世代代都在一个村落或临近村落,因此,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哪些人、面临怎样的环境,便都是确定的了,他一生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年长的人身上找到答案,剧本是相同的,只是演员在一批批地变,因此,秩序很重要,别长幼不只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经验和资源、生存智慧的尊重。

每个人都是被同村的人看着长大的,又看着一批批人出生长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老去,死去。

因此,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他们之间彼此熟悉,凭声音、走路姿势等就可以互相识别。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处理关系的原则是看关系和交情的远近和深浅,这就是所谓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依据着关系的远近亲疏来确定如何待人接物,因此双(多)重标准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比如,别人的贪污是贪污,而轮到自己家贪污,则是有能力,或许还会参与这种贪污,这种事情在现在也不少见。

费老形容这种差序格局就如同把石头投入水中后激发出的水波一样,渐次有序向外推开,差序格局、双(多)重标准是根植于农村社会的乡土性的。

三、礼治秩序教化权力
农业文明,乡土社会少变动性,多稳定性,社会变动被容纳在世代的交替中,人们总是可以依据前人的经验过活,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这也造就了中国人的实用性追求,虽然不知其原理,但管用就好了,一切都服从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正常的继替。

熟人社会、差距格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维护要靠私人间的道德和礼治秩序,乡村的社会是无
讼的、是男女有别的、是无为而治之的。

而在世代继替中,教化权力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孩子的方便,而是为了大人的方便而设置的,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处处是牢笼和阻碍,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中也不会比在一个专制君主手中更难过,一个孩子一天中受到的指摘次数可能要超过他长大后一生中所受到的指摘次数。

四、社会变动速率加快
费老所说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文明,是变动速率极低的一种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三年无改父之道”,社会的变动完全溶解于世代的交替之中,因此长老统治得以维持,长者才有权威,这种统治权威并不仅仅是一种礼,更是一种生存机会、生存智慧,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也是基于此。

随着社会变动速率的加快,由农业文明经由工业文明转到信息文明社会,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似乎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乡土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处于部分瓦解的状态,农民工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目前,在农村社会中,已经基本不存在长老统治了,而是有能力、有财富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尊重,而晚辈对长辈似乎也没有农业文明时代,如贾宝玉对贾父般的尊重了,这一切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动都来源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动。

现代社会变动性加剧,这个时候,长者往往代表着顽固和保守,而年轻人更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内部的平等观也就被创造出来了,一个孩子用全名称呼他的父亲,不仅不会让这位父亲恼怒,反而会让这位父亲感觉到尊重和没有被社会抛弃,因为在变动的社会中,封建、保守不只是贬义词,更是生存危机,父母亲向他们的子女请教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该如何使用则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动性让年轻人更加有生存的竞争力和潜力,而使得大部分长者不得不反过来在有些方面深深地依赖于他们的子女。

《乡土中国》是一本有创造性的、有个人独到见解的社科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读、琢磨,乡土社会是少变动的,是求稳的,是实用的,是礼治的,是差序格局的。

随着社会变动速率的增加,乡土社会愈来愈不复完整存在,现代社会下的乡村并不是田园诗样的存在,而是苦苦挣扎以求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存在,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不得不说是被快速城市化、现代化裹挟的奉献者和牺牲者。

要跟得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唯有不断地变动,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个人奋斗的起点、过程、机会的公平还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