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脉要精微轮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一般以早晨为最佳,因为这时人还没有从事劳动,阴气没有被扰动,阳气没有损耗消散,尚未进食,经脉之气还不旺盛,络脉之气也非常均匀平静,气血还没有受到扰乱,所以能够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时,还要观察眼睛的精明,以候神气,还要仔细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以了解脏腑的强弱虚实和形体的胖瘦情况,把这些综合起来一起分析,以断定疾病的吉凶、转移和发展的程度。

脉是血液汇集的地方,脉长表明气血调和;脉短表明气塞不通;脉数表明体内火热,有热邪而心烦躁;脉大表明邪气过盛,而且病情正在发展;上部的脉象充盛,表明病邪壅塞于胸,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下部的脉象充盛,表明病邪滞留于腹部,会出现胀满的症状;脉代则表明元气虚弱;脉细则表明元气已经衰竭;脉涩表明血少气滞,会出现心痛的症状。

脉象来势躁大而迅速,好像泉水上涌,表明病情正在发展,而且十分危险;脉象来势隐约而微弱,似有若无,去势如弓弦突然断绝一样,表明气血已经衰竭,已失去生机,是不治之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眼睛的精亮明润和面部的色泽是内在五脏之气在外的表现。

红色应该像白布包裹着朱砂一样,明润而不暴露,不应该像赭石那样,红中带紫,暗无光泽;白色就应该像鹅的羽毛那样洁白而有光泽,而不应该像盐的颜色那样白而灰暗;青色就应该像碧玉一样青而明润,不应该像蓝色青中带有沉暗;黄色应该像罗娟包裹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像黄土一样暗淡没有光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一样乌黑发亮,而不应该像地苍般枯暗无光。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黄帝向岐伯问道:诊脉的方法都有哪些呢?)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岐伯回答说:诊察脉象,原则上应当在清晨进行。

因为这时候人们刚刚起床,没有开始做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未耗散;加之没有进用饮食,经脉之气不盛,络脉之气调匀,气血也很平和不乱,所以就能比较容易地诊知异于正常的有病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在切脉的时候,- 方面要注意诊察患者脉搏的动静变化,另一方面又要审视患者的瞳神状况,观察患者的面部气色,以了解患者五脏之气的盈亏、六腑之气的强弱与身体机能的盛衰。

同时,还要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相互参证,这样,就可以决断患者生死的界线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脉道,是血液汇聚与循行的地方,而血液的循行,为阳气所主宰并有赖于阳气的推动。

所以,脉的搏动完全可以反映出阳气的状况。

如果脉象匀长,表明人气机顺畅、身体健康;如果脉象偏短,表明患者气分有邪;如果脉象频数,表明患者心有烦热;如果脉象过大,表明疾病正在发展;)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如果人迎部脉搏过盛,表明患者之气在上而不能下造成的急症;如果寸口部脉搏过盛,表明患者有气滞留于下而造成的肿胀之症;如果脉的搏动时有中止,此为代脉,表明患者阳气已衰;如果脉的搏动犹如蛛丝,此为细脉,表明患者阳气虚少;如果脉的搏动涩滞不畅,即为涩脉,表明患者有心痛之病;)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如果脉来之时混浊难辨、弦大实长,犹如不断涌出的泪泪泉水,表明患者的疾病正在加剧,其气色必然随之衰弊;如果脉去之时犹如弓弦断绝的情况,表明患者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5.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5.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临床运用(疾病诊法)10.5.素问·脉要精微论经文分析本篇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诊法学说的内容,以讨论脉诊为重点,旁及望诊、问诊、闻诊的有关内容,对诊法原理和具体方法均做了扼要论述,论述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法总的原则要求1.诊病环境应该安静经文指出“诊法常以平旦”,认为诊断疾病的时间,以平旦为佳,因为,平旦(清晨)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

人体内外环境安静,最能反映人体气血盛衰的客观情况,故此时四诊所得之资料,可判断疾病的轻重吉凶。

但从临床实际来看,诊病都要求在平旦是不可能的,因此,其精神实质,主要在于说明诊脉时,必须让患者安静,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也就是后面所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道理。

2. 强调四诊合参原文紧接着提出“切脉动静”应与“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等其他诊病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全面检查、四诊合参、广泛地收集临床资料,“以此参伍”,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诊法原理及诊病方法1.脉诊原理及其意义1.“夫脉者,血之府也”,概括了切脉诊病的道理。

府,物聚的地方,血,此处也包括了气。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运行的速度、数量、质量有变化时,脉象也就有所变化,从而根据脉象的变化,便可测知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以判断邪正斗争的情况。

接着列举了一些典型脉象,指出其与人体生理、病理的联系。

2. 望神、色、形态的要点“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是望神色的理论根据。

精明,指两目的神气;五色,指面色。

气,此处也包括了血,精明五色为脏腑精气之荣华,且易于观察,通过对目之精光和神气、颜面五色的观察,可测知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从而预测疾病的顺逆。

原文通过论述面部望诊的“五欲”与“五不欲”,阐明望色的要领,在于色和泽2个方面,面部五色润泽、明亮、含蓄,反映胃气充沛,正气未败坏,预后良好;面部五色枯槁、晦暗或暴露而无光泽,反映正气衰败,胃气枯竭,五脏真气败露于外,预后不良,这些可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依据,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81内经选读脉要精微论

81内经选读脉要精微论

蓝靛靛青 青带沉暗
·



矿物药;颜料。含砷的

结晶矿石,忌火煅,煅

后将置换为三氧化二砷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黄色 丝织物
黄带沉暗
·
素 问
脉 要 精
重复 反复
植物漆 色黑而亮

论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当作“炭” 色黑无泽
·
素 问
脉 要 精
危之 误字
读现 显现

论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平和无病

微 论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不及本位
气虚血少
气滞血瘀 痰食阻滞
·


脉 要
往来急速 一息五至以上
实热虚热 均致烦心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脉体宽大
阳明热实 虚劳脱血
·



上部脉
大而

寸口近腕部
有力
气逆喘满

微 论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下部脉 寸口远腕部
腹部胀满
·


动而中止

良久复动

止有定数
脏气衰弱 心虚常见

微 论
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
细如发丝 软弱无力
气虚血少 脏气不足
·
素 问
脉 要 精
往来艰涩不畅 如轻刀刮竹


涩则心痛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
·
素 问
脉 要 精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13-内经-中编-脉要精微论

13-内经-中编-脉要精微论

四时脉象--微弦、微钩、微毛、 四时脉象--微弦、微钩、微毛、微 --微弦 的同时--兼有从容各缓之象---兼有从容各缓之象--四 石的同时--兼有从容各缓之象--四 平脉。 时平脉。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2.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2.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持脉有道
(六)脉应四时
1.脉应四时
春应中规--肝气所 春应中规--肝气所主,脉端直以长,若 微弦 --肝气 脉端直以长, 夏应中矩--心气所主,脉来盛去衰,若 微钩 夏应中矩--心气所主,脉来盛去衰, --心气所主 冬应中权--肾气所主,脉沉坚, 冬应中权--肾气所主,脉沉坚,若 --肾气所主
微石
--肺气所主 脉轻虚如羽, 肺气所主, 秋应中衡 --肺气所主,脉轻虚如羽,若 微浮 脾属土,位居中央,旺于四时,故脾脉主代, 脾属土,位居中央,旺于四时,故脾脉主代, 蕴于四脉中,具有缓和之象。 蕴于四脉中,具有缓和之象。
代则气衰:代则脉气不相连续, 代则气衰:代则脉气不相连续,为气虚 无力推动血行,故为气衰。 无力推动血行,故为气衰。 细则气少:脉体细小乃气血虚少, 细则气少:脉体细小乃气血虚少,不能 充脉,故主气少。 充脉,故主气少。 涩则心痛:脉涩为气滞血少, 涩则心痛:脉涩为气滞血少,血不养 故心痛。 心,故心痛。
情志劳逸对脉象的影响 :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 《经脉别论》“人之居处动静勇怯, 脉亦为 人之居处动静勇怯
之变乎?岐伯对曰: 惊恐恚劳动静, 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 惊恐恚劳动静, 皆为变也。 皆为变也。”
医者--虚心宁静 医者--虚心宁静 --
大则病进:实大有力为邪盛, 大则病进:实大有力为邪盛,虚大无力为 正虚而邪未退,邪气方盛, 正虚而邪未退,邪气方盛,病 情将继续发展。 情将继续发展。 上盛则气高:上部脉盛大,乃上焦(心 上盛则气高:上部脉盛大,乃上焦( 肺)邪热壅盛,故气逆喘促。 邪热壅盛,故气逆喘促。 下盛则气胀:下部脉盛大,为邪阻下焦, 下盛则气胀:下部脉盛大,为邪阻下焦, 下焦气化不利,故腹部胀满。 下焦气化不利,故腹部胀满。

吟诵_脉要精微论篇

吟诵_脉要精微论篇

《脈要精微論》黃帝問曰:診灋何如?歧伯對曰:診灋常以平旦,陰炁未動,陽炁未散,酓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炁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㞢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朙,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㞢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㞢分。

夫脈者,血㞢府也。

長則炁治,短則炁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上盛則炁高,下盛則炁脹,代則炁衰,細則炁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緜緜其厺如弦絕,死。

夫精朙五色者,炁㞢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㞢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朙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藏者,中㞢守也。

中盛藏滿,炁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炁㞢溼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炁也。

衣被不斂,言語譱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朙㞢亂也。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㞢強也,頭者,精朙㞢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㞢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㞢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㞢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㞢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歧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㞢所在奈何?知病㞢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歧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萬物㞢外,六合㞢內,天墬㞢變,陰陽㞢應,彼旾㞢暖,為夓㞢暑,彼龝㞢忿,為冬㞢怒。

四變㞢動,脈與㞢上下,以旾應中規,夓應中矩,龝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炁微上,陰炁微下;夓至四十五日,陰炁微上,陽炁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

分㞢有期,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㞢有紀,從陰陽始,始㞢有經,從五行生,生㞢有度,四時為宜。

《内经》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要精微论《内经》脉要精微论 【翻译】⼼脉坚⽽长,搏击指下,为⼼经邪盛,⽕盛⽓浮,当病⾆卷⽽不能⾔语;其脉软⽽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来复,病⾃痊愈。

肺脉坚⽽长,搏击指下,为⽕邪犯肺,当病痰中带⾎;其脉软⽽散的,为肺脉不⾜,当病汗出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在⽤发散的⽅法治疗。

肝脉坚⽽长,搏击指下,其⾯⾊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由内⽣,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积于胁下,阻碍肺⽓升降,所以使⼈喘逆;如其脉软⽽散,加之⾯⽬颜⾊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渴暴饮,因⽔不化⽓,⽽⽔⽓容易流⼊肌⾁⽪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坚⽽长,搏击指下,⾯⾊⾚,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散的,则胃⽓不⾜,当病⾷痹。

脾脉坚⽽长,搏击指下,⾯部⾊黄,乃脾⽓不运,当病少⽓;如其脉软⽽散,⾯⾊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湿,当病⾜胫浮肿如⽔状。

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部黄⽽带⾚,是⼼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散者,当病精⾎虚少,使⾝体不能恢复健康。

【原⽂】帝⽈:诊得⼼脉⽽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说:诊脉时,其⼼脉劲急,这是什麽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原⽂】岐伯⽈:病名⼼疝,少腹当有形也。

【翻译】岐伯说:这种病名叫⼼疝,少腹部位⼀定有形征出现。

【原⽂】帝⽈:何以⾔之? 【原⽂】岐伯⽈:⼼为牡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也。

【原⽂】帝⽈: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麽病变呢? 【原⽂】岐伯⽈: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翻译】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不⾜,将出现泄泻病。

【原⽂】帝⽈:病成⽽变何谓? 【翻译】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呢? 【原⽂】岐伯⽈: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逆上⽽不⼰,可成为癫蕳病;风⽓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邪侮⼟,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8.1内经选读脉要精微论

8.1内经选读脉要精微论

诊法常以“平旦”
平旦之时,病人初醒,未进饮食, 气血平静,此时切诊,最能反映脉气的 真正动态。其实质是诊病之时要尽可能 地排除非疾病因素对于患者气血的影响, 从而能够准确地察知病气之脉象。
素 问 脉 要 精 微 论
801:2. 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
·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 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 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骨为干 久立伤骨 振颤摇晃
素 问 脉 要 精 微 论
·
五脏旺盛 五府强健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五脏衰弱 五府衰败
素 问 脉 要 精 微 论
五脏失守、形体失强的表现
头倾视深 —— 髓海不足,心神衰微 背曲肩随 —— 肺府气衰 膝屈伸不能,行则偻附 ——肝气衰败 腰部转动不利,不能久立,行则振掉 ——肾气衰竭
·
素 问 脉 要 精 微 论
805:望形的原理及要点。
·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 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 坏矣;腰者,肾之府也,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 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 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 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 脉要精微论
释题:
脉 :包括切脉在内或以脉诊为主的 各种诊法。 要 :要领、要点、大要。 精微:一般解作精纯微妙。 本篇原文对各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中特别是对脉诊进 行着重阐述。这些内容都是诊断的要领, 而且精纯微妙,丰富多彩,故名之谓 “脉要精微论”。
学习目标
熟悉“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以及四诊 合参的原则。 熟悉察五色、视精明的要领。 掌握观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的意义。 了解诊察四时脉象及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内经选读讲稿第八单元:脉要精微脉,切脉,这里泛指诊法。

要,要领。

精微,精湛微妙。

《素问》有“脉要精微论”篇名,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诊法,包括诊病原理、原则及具体方法等内容,其中对脉诊和色诊的阐述尤为详细。

原文分析【原文】 801【提示】本节主要论述诊病的时间以平旦为宜,以及平旦诊病的原理。

【校注】( l )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早晨。

( 2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文互相备的修辞。

言平旦之时,人刚刚醒寤,体内阴阳之气未因进食和劳作而被扰动、耗散。

( 3 )气血未乱:指体内气血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其盛衰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

( 4 )有过之脉:指有病变的脉象。

过,过失、异常。

( 5 )动静:指脉象的变化。

( 6 )视精明:即观察眼睛的色泽、动态及视觉。

精明,指眼睛和眼神。

( 7 )参伍:错综比验,彼此相参互证。

( 8 )决死生之分:指通过四诊参伍,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决,分辨、判断。

分,异也,区别。

【分析】本节在论述具体诊法内容之前,主要论述两个方面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则,是诊病特别是切脉的最佳时间,平旦诊病的原理是病人经过一夜的休息后,尚未劳作和进食,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没有受到除疾病外其他因素的干扰,望闻问切所诊察出的病理之象均为病气所致,因而能如实地反映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状况,故此时诊病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但诊脉不可能全在平旦,多的是在其他时间,但诊病时令病人平静,保持环境安静,还是能够做到的。

所以对平旦诊脉的时间规定不必拘泥,而只宜守其法度。

2.确立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的诊法原则。

多种诊法“参伍“,是〈内经〉诊法学的一思想。

望、闻、问、切四诊是充分运用人的眼、耳、口、鼻、手等器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诊察,反映了多个方面的疾病资料。

因此,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地收集临床资料,即切脉、望目察色、观形体强弱、审察脏腑之盛衰,闻病人所发出的异常声音,问病人二便排泄情况等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掌握病情,把握病势,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一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一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一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日: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现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凛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跳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倭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原文解读:黄帝问:脉诊法能够具体谈谈吗?岐伯说:脉诊法常常在早晨比较准确,因为阴气还没动,阳气还没有散,饮食还没有进,经脉还没有充盛,络脉还没有调匀,气血没有逆乱,因此可以诊有过错的脉。

切脉观察其动静,观察五脏在面部透露出的颜色,以观察五脏多余以及不足之处,六腑的强弱,形体的盛衰,用这个来做参照,判断死生。

那脉是血液的所在之处,如果脉长的话就是气机顺畅,短的话就是气机不顺畅,脉数就是心烦,脉大就说明疾病更深一步,寸脉盛大就说明气在高处,尺脉盛大就说明气胀停滞不前,脉时而间歇说明气衰,脉细说明气虚,脉涩说明血流不畅则心痛,血脉运行就像泉涌一样,疾病就代表更进一步变得危险。

黄帝内经第六十二讲《素问.脉要精微论》四诊决死生法

黄帝内经第六十二讲《素问.脉要精微论》四诊决死生法

黄帝内经第六十二讲《素问.脉要精微论》四诊决死生法《素问。

脉要精微论》现在讲《素问。

脉要精微论》,第一段,教材215页,下边三行多字,这一段内容是择时诊病及四诊合参,是这样个内容。

当然这一段里头,四诊并没有讲全,但是意思是要几诊合参,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我毒一遍。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诊法何如嘛,是诊病的方法问题。

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当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关于时间问题。

“诊法常以平旦”,当然诊法应该注意的很多,只不过这一段首先提出的是时间,时间选择在“常以平旦”,天刚亮,太阳刚出来,也就是清晨,这个时候诊病时间最好。

为什么说呢?“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是因为这个时候“阴气未动,阳气未散”,就是人体处在相对的安静状态。

相对安静的时候,人的阴气阳气都没有动,没有乱,相对比较平静,相对比较平静的时候,当然能够比较准确的才脉象上反映出来人的生理乃至病理的状态,没有受其他的因素的干扰,所以它是能够准确的反映人体的生理乃至于病理状态。

“饮食未进”,因为你要进了饮食之后,气血就相对旺盛,不管脉象也好、面色也好,乃至于我们看舌、舌质、舌色,等等也好,它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清晨平旦这个时间,还未进饮食。

“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没有受其他因素干扰,也还没有活动,精神活动、体力活动都没有。

“气血未乱”,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真正能够反映这个人的生理乃至于病理,所以这个时候诊断疾病,望闻问切,特别是望诊和切诊,相对来说是最准确的。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他气血没有乱,所以“诊有过之脉”在诊脉的时候,才可以比较能够准确的了解到病情,“有过之脉”,就是有病之脉,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有病了好像人做错了事了,人有病了,就像人做错了事一样,有过错了,所以有过之脉就是有病之脉。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内经·脉要精微论》学习体会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内经·脉要精微论》学习体会
你 这 个 “ 之怒 ” 是 以 “ 之 忿 ”为 基 础 的 。 冬 秋
你胡吃海塞 ,就会导致营养过剩,继而就会形成肥 胖症 ,脂肪肝,高脂血症 ,糖尿病 ,高血压,甚至发展 至脑 中风、。 肾功能不全 。你想想看 ,这些疾病 哪一个不 是都可 以找到他 的根 吗?就算是遗 传因素,那也是 因为 你的父母辈祖辈 的不 良生活习性 导致 了基 因的改变 ,因 此这种影响就更加深远 ,甚至代代相传 ,我们不要老责 怪糖尿病基 因,为什么在过去的苦难 的 日子里 ,很少有
慧耀
愿霎
毒 簿 纂

薯 尝
紫 穆 豪 誊
文 章编号 : 1 7 — 7 9 ( 0 0 0 — 0 6 O 6 2 2 7 2 1 )一 3 0 0 一 1
“ 脉其 四时动 ,奈何?知病 之所在奈何 ?知病之所 变奈何?知病乍在 内奈何?知病 乍在外奈何 ?”黄帝对 脉诊提 出了五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说,脉动与一年 四季 相应,通过脉诊又能诊断疾病所 在的部位 ,又 能知道疾 病的变 化情况 ,知道病位在 内还是在外 ,为什么呢 ?岐 伯则以联系 的观点予 以了回答。 “ 万物之外 ,六合之 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 。他 说,天地宇宙之间 ,阴阳的变化 与天地是相应 的。 人亦如一小宇宙 , 人体 的变化也亦如天地间的变化 。 天地有一年 四季之变 ,人在一年 四季也 与天地相应 。事 实上,我们观察到动物、植物的一年 四季 的变化规律 , 农民播种是什么季节,迟 一天收成都有不 同,只是我们 人 已发展到 了高级阶段,理性 的思维和工具的制造使人 能在大 自然面前表现 出 “ 无所不 能”的样子 ,其实人仍 然为 自然之物 ,仍与 自然相应 的,白天为阳,人要活动 , 夜晚为 阴, 人要睡眠 ,反此虽不会立即出现 生命 的危 险, 但久而久之 ,对人就会产 生很大 的影 响。 “ 彼春之暖,为夏之 暑,彼秋之 忿,为冬之怒 ” ,如 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 ,春天的温 暖,成就 了夏天 的暑气 。 其实 《 内经》既是医学著作 ,也是哲学著作,它有很 多 是总结性的语言。这一句也是这个意思 。告诉 你,一年 四季 的变化都是相 互影响、 彼此相联 的。只有舂有播种 , 夏秋才有收获,春 天太暖 ,夏暑也重 。其实他 不是完 全 研 究的 自然现象,而是要 以此来说 明人的变化 。不是头 痛病只在头,心病病只在心 ,而是 “ 见肝之病 ,知肝传 脾 ” 这就是告诉你 , 。 你现在的疾病 都是可 以找到原 因的 ,

黄帝内经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二、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参悟比较才能使诊断更加正确。

三、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可以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

四、五色的善恶,为望诊中的一个重点。

五、脉与四时的关系,以及色脉合参的诊断价值。

六、问病人的声音和问大小便及各种梦境的变化。

七、根据切脉的部位,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并举例引述各种脉象主病,以资临床参考。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①。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②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③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

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④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⑤,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内经 脉要精微论

内经 脉要精微论
【原文】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翻译】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翻译】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
【原文】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原文】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相击毁伤。
【翻译】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打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翻译】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原文】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翻译】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黄帝问曰,诊法如何?黄帝问道,脉的诊断法是如何呢?歧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

歧伯回答道,诊脉之时机,一般而言在清晨日出时为最恰当,因为此时人初醒乃阴气未起,阳气聚于体中尚未达于四肢,食物又尚未进入身体,此际经脉最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最平稳,此可诊出“有过的脉”。

手指诊脉时,须细察脉之动静,审视病人面部气色如何,如此慎察五色知盛衰,可以知五脏之盛衰,查脉之有过与不及,可以知六腑之强弱,外形之荣祜可以知血气之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的结果,来决定患者的生与死。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绵绵其出如弦绝死。

所谓脉者,乃血之居所也。

脉形呈长状则脉气正常,呈短形如缩状则必病,脉跳很快则必是心烦燥,津液不足之象,脉呈大形表示病重了。

如果只有寸脉盛大则表示气向上逆不下;如果尺部盛大则为下腹气胀。

脉形如呈断断续续不规则的搏动,则是气〈动能)衰弱的表示,脉形呈细小状则为气少状,脉形如呈涩滞状且游转无力,则表示心痛。

脉形如呈泉水涌出且形大而中空,则表示病况愈沉重,病人必失血色,再如脉呈绵延不断如弦一样的绷紧,病人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

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人的眼神与面上五色,医师必须审明,它是人气的精华所在。

面色上正常的红光,应如白绢包着红色,如果红如深红则必有病。

8.1内经选读脉要精微论

8.1内经选读脉要精微论



双目有神,视觉功能正常
微 论
——脏腑精气充足,或病轻
双目无神,视觉功能异常
——脏腑精气衰败,其病为逆


804:闻诊问疾的原理及要点。
·
脉 要 精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
微 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论 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
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廩不
素问·脉要精微论
释题:
脉 :包括切脉在内或以脉诊为主的 各种诊法。
要 :要领、要点、大要。 精微:一般解作精纯微妙。
本篇原文对各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中特别是对脉诊进 行着重阐述。这些内容都是诊断的要领, 而且精纯微妙,丰富多彩,故名之谓 “脉要精微论”。
学习目标
熟悉“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以及四诊 合参的原则。

清晨人体内外环境安静,经络气血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脉象上反映出的 气血盛衰和疾病情况比较真切可靠
诊法常以“平旦”
平旦之时,病人初醒,未进饮食, 气血平静,此时切诊,最能反映脉气的 真正动态。其实质是诊病之时要尽可能 地排除非疾病因素对于患者气血的影响, 从而能够准确地察知病气之脉象。


801:2. 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
间隔很 长时间
气有 大伤
·
·
素 问


超过本位
平和无病

微 论
长则气治
短则气病
不及本位
气虚血少 气滞血瘀 痰食阻滞
·


脉 要
往来急速 一息五至以上
实热虚热 均致烦心


数则烦心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脉要精微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亟的通假字)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内奈何?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倪海厦《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十七 1清晨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有进,人睡觉阳气会散到四肢,身体里面阴非常盛,所以说睡觉头手脚可以都在外面,身体要用被子盖住,这是常态。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喝一杯冷水,喝完以后开始刷牙漱口做事情是对的,因为你喝冷水(不是冰水)下去以后,冷水是寒的,寒阴下去的时候,四肢的阳瞬间就回到胃里面。

所以只要早上起来喝杯冷水的,永远没有胃病,这是阴阳的观念。

如果胃病,他早上起来不会想喝水。

如果早上用六味地黄丸,有淮山、山茱萸、熟地、泽泻、茯苓、丹皮,六味地黄丸是一个很温和的补泻的方法,有三补三泻,早上眼睛一张开来,不要动,因为你身体还阴,阳还在手脚,大概是30-40克六味地黄丸,加一点点海盐,盐巴吃太多会让血凝,撒在那个冷水里面,然后坐起来赶快吃,不要阳回来再吃,那太慢,冷水进胃让胃一直在蠕动,阳气回头在里面按摩,这个时候按摩消化掉的就是好东西。

从这点可以知道阴阳如何来调理它,一般只要有这个习惯,就常年不生胃病,当然说你不吃六味地黄丸,喝水也可以,至少对胃很好。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脉是血之府,浮就是表,开始进入脉诊。

关上是阳,关下是阴,上面寸是9 分,下面尺是1寸。

脉长呢讲的就是 1 寸 9 分这个长度,高骨在手掌的横纹头,每一个人的寸都不一样。

脉标准的长度代表五脏气非常的。

如果脉长,是气滞。

如果脉跳得太数了,一呼二至,一呼一吸中间会有一停,这一停是因为脾土,所以常人的一个呼吸脉动5下。

超过5 下就叫做数,太快了,速则烦心。

脉摸上去要跟人成比例,如果同时看两个病人,摸瘦子脉大,其实胖子应该比瘦子脉大,结果胖子脉反而比刚刚那个瘦子小,瘦子是脉大。

胖子气少脉细,速则烦心,大则病进,当脉变大的时候,病越来越严重,就是脉会变大。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

”上就是讲阳的部分,阳的脉很大,浮到表面上了,阳是胸,寸这一段代表胸部,尺这一段代表腹,关部正好是中间横隔的地方,这样来区分,一模上去大概就知道。

《内经》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要精微论《内经》脉要精微论《内经》虽然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书中总结与发现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与结论,对中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书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和牵强的解释,很多理论仅是一种假说,需要后世来证实或证伪。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翻译】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翻译】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原文】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翻译】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

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原文】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脉诊的原理及运用要领。

脉为气血藏聚流通之处,脉象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变化。

因此,原文接着举例叙述长、短、数、大、上、下、代、细、涩、浑浑革至、绵绵其去等十余种脉象及其主病。

提示在脉诊时,一要注意脉动的频率快慢,如“数则烦心”。

二要注意脉动的节律齐差,如“代则气衰”。

三要注意脉象的体态,如上、下、长、短几种脉象是对脉位的论述,浑浑、绵绵、大脉是论脉势,细脉论脉体的阔狭,涩脉论脉中气血运行的流利程度。

802夫脉者,血之府(1)也。

长则气治(2),短则气病(3);数则烦心,大则病进(4);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5);代则气衰(6),细则气少(7),涩则心痛(8);浑浑革至如涌泉(9),病进而色弊(10),绵绵其去如弦绝,死(11)。

(《素问·脉要精微论》)3、如何理解“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

言目之光彩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气充足,故精华发见于外也。

4、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要点。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1),赤欲如白裹朱(2),不欲如赭(3);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4)之泽,不欲如蓝(5);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6)。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7)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由于颜面五色和目之精光神气皆为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因此,望色、察目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病变。

本节通过“五欲”、“五不欲”之色的论述,提出望色的要点。

大凡色诊,皆以润泽光亮含蓄为善色,疾病预后良好;以晦暗枯槁外露为恶色,疾病预后不良。

望目的要点为了解目的视觉、色觉及神气正常与否。

如果两目有神,视物清晰,辨色准确,为精气未衰;两目无神,视物大小相混,长短不分,黑白不辨,则为精气衰竭之征。

5、论述闻声问疾的原理及应用要点。

804五藏者,中之守(1)也。

中盛藏满(2),气胜伤恐者(3),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4)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5)也;衣被不敛(6),言语善恶不避亲疏(7)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8)者,是门户不要(9)也。

水泉不止(10)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人以五脏为本,五脏藏精舍神,在体内各有职守。

病人声音的清浊、语音的高低、语言的正常与否及二便情况,均反映了五脏的功能状况。

如声音重浊,为脾脏失守,中土壅滞,水湿不运;声低息微,言不接续,为气被劫夺,肺脏失守;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神明之乱,多为心神失守;1泄利不止,大便失禁,门户不固,为脾胃失守;遗尿、小便失禁,为膀胱失约,肾脏失守。

因此,察五脏得守、失守,可从闻声问疾入手。

6、论述望形体诊病的原理及要领。

头、背、腰、膝、骨,是人躯体的五个标志部位,心、肺、肾等脏精气居聚之处,又便于观察,因此,通过观察诸府的动静状态,可以了解五脏的功能情况。

如头低垂不举,目陷无光,为五脏精气已衰,神气将失;背曲肩垂,为心肺精气衰败,不能上营肩背;腰痛转侧困难,为肾气将败等。

805夫五藏者,身之强(1)也,头者,精明(2)之府,头倾视深(3),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4),背曲肩随(5),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6)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7),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8),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9)。

(《素问·脉要精微论》)7、论述脉象与四时相应的机理及意义。

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决定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以冬至和夏至为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从而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与天地相参,脉象规矩权衡,相期而至,随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若脉象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不能相应而出现错乱,即可通过错乱之脉而诊知发病的脏腑部位,并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一步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

因此,察时脉辨病,并进一步施治,必须把握天人如一的规律,因时制宜。

806帝曰:脉其(1)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2)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3)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4)夏之暑,彼秋之忿(5),为冬之怒(6),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7),以春应中(8)规(9),夏应中矩(9),秋应中衡(9),冬应中权(9)。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10);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11)。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12)。

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13),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14),从阴阳始,始之有经(15),从五行生,生之有度(16),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17),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18)。

(《素问·脉要精微论》)8、尺肤诊法、虚里诊法尺肤指前臂内侧从腕横纹至肘(尺泽)横纹间的皮肤。

尺肤诊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触按尺肤皮肉的大小、缓急、滑涩、坚脆及温度变化,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及脏腑身形的病变,尤其是津液盈亏等。

本节主要从尺肤判定病变部位,方法是将尺肤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分别与脏腑相对2应,即脏腑在尺肤的候诊部位。

至于尺肤诊法的原理,正如张志聪所说:“血气之行于脉外者,从手阳明之大络,循经脉之五里,而散行于尺肤,故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本节论虚里诊法,指出虚里为胃之大絡,它从胃脉支出,贯鬲絡肺,会聚胃气与清气,在左乳下形成搏动区,是诊察宗气盛衰存在存亡之处。

关于虚里诊病情况,本节仅作示例说明,如其搏动如喘而急,并时有歇止,多系胸中心肺病变;搏动粗实有力,横格于指下,则是腹内积聚的征象;若搏动断绝不续,必宗气衰败,预后不良;倘若搏动剧烈,甚至震动应衣服,乃宗气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预后亦差。

关于虚里的名义,杨上善云:“虚里,城邑居处也,此胃大络,乃是五脏六腑所禀居处,故曰虚里。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位置,作为脉诊的应用,后世多用于儿科。

此外,临证如遇暴厥、大虚大实脉伏不见之证,亦可协助诊断。

809尺内两傍(1),则季胁(2)也,尺外(3)以候肾,尺里(4)以候腹。

中附上(5),左(6)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6)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7),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8)。

上竟上(9)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10)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812胃之大絡,名曰虚里⑴,贯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⑵。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⑶;結而横,有积矣⑷;绝不至曰死⑸。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⑹。

(《素问·平人气象论》)本节论虚里诊法,指出虚里为胃之大絡,它从胃脉支出,贯鬲絡肺,会聚胃气与清气,在左乳下形成搏动区,是诊察宗气盛衰存在存亡之处。

关于虚里诊病情况,本节仅作示例说明,如其搏动如喘而急,并时有歇止,多系胸中心肺病变;搏动粗实有力,横格于指下,则是腹内积聚的征象;若搏动断绝不续,必宗气衰败,预后不良;倘若搏动剧烈,甚至震动应衣服,乃宗气衰而不藏外泄之兆,预后亦差。

关于虚里的名义,杨上善云:“虚里,城邑居处也,此胃大络,乃是五脏六腑所禀居处,故曰虚里。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位置,作为脉诊的应用,后世多用于儿科。

此外,临证如遇暴厥、大虚大实脉伏不见之证,亦可协助诊断。

9、脉证、脉时的阴阳逆从及其病证预后。

813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⑴。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⑵;脉反四时及不间藏⑶,曰难已。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证阴阳相从,正气尚未衰竭,故易已;若脉证阴阳相反,则是邪盛正衰退,故难已。

脉象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正气不衰,尚能自我调节,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病轻易愈,相反则邪盛正衰而难愈。

脉与四时阴阳相反,如下文所述“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

3不间脏,是疾病传变的一种方式。

《难经·五十三难》说:“间藏者,传其所生也。

”五脏相生而传,邪挟生气而来,虽有邪气,亦有正气不断来复之机,故预后良好。

但若传其所胜,即不间脏,则邪挟克贼之气而来,使受病之脏邪气猖厥,正气受伤,同时又可影响其它脏腑而发生他病,多致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10、"脉时、脉证阴阳相反的具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脉证相反而言,风热外症,脉宜浮大而反沉静,是正衰退无以抗邪;腹泻与失血,耗损津血,脉宜沉细而反实大,是邪气猖厥无制;实邪在内,脉若有力是正气尚盛能支,今脉反虚,则正气衰竭,无力作脉;病在外,脉应浮滑,是邪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涩坚,则邪已入里盘踞聚结。

以上脉证均正衰邪实之征,故皆难治。

816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⑴,春夏而脉瘦⑵,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⑶。

(《素问·平人气象论》)12、"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817人以水谷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⑴,不得胃气也。

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⑵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脉无胃气则死,脉无胃气又称真藏脉。

真脏脉形成机理,本节仅言“不得胃气”,《素问·玉机真藏论》详云:“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也,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五脏真元精气不仅依赖胃气之充养,还需要胃气之涵载,因而寸口之脉气,是五脏之气与胃气调和共化之气。

如若胃气衰败,不能涵养脏气,则脏气自至于手太阴寸口,表现为“但弦无胃”“但石无胃”等。

但也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本节所说“肝不弦,肾不石”。

这是由于病重之时,脏气、胃气俱衰,脏真之气亦不能至于寸口,故张介宾说:“肝无气则不弦,肾无气则不石。

”13、"四难、四易从整体观出发,指出诊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观察人的形体、神气、色泽、脉象等各种征象,并总结为“四难”和“四易”,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四易”是: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弱以滑、脉从四时;“四难”是: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

其精神是强调全面诊察、综合分析,以正确的诊断,判断病证预后和治疗的难易。

对易治病证,要“取之以时”,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贻误病情,失去良机;对难治病证,要有实事求是态度,明确告之病家,以便取得医患更好地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