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养生观与道家、道教之关系

合集下载

玄学(道家哲学思想)

玄学(道家哲学思想)

玄学(道家哲学思想)学术要旨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的一种。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简要介绍释义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导读:嵇康(224~263年),魏末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养生理论颇有独到见解。

嵇康与嵇康(224~263年),魏末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养生理论颇有独到见解。

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文学才子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竹林和山水之间赋诗弹琴,酣谈畅饮,所以后世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生活在魏晋之交,幼年时父亲就死了,家境非常贫困,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清朗挺拔,潇洒英俊,玉树临风,是才貌双全的才子。

传说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公主为妻。

后来由于司马昭陷害,他只活了40多岁。

嵇康自小接受儒家的思想熏陶,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

然而动荡的时局使他的理想破灭,于是他便开始关注人的生命质量,转而投向老庄哲学、诸子思想的研究,并将这些思想作为自己寄托精神的归宿。

他的文章《养生论》是著名的养生专论,影响深远。

《养生论》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思想。

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想成为一位难得的寿星,只可惜他性格桀骜不驯,加之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

否则,可以为他的养生理论提供一个证明的实例。

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被保留了下来。

嵇康对于养生之道的研究可谓深入精髓。

防微杜渐养护元气嵇康虽然身处乱世,但他崇尚老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

嵇康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未患病之前,从细微之处保养自己。

只要养生寻理,导养得法,使生命的潜能尽量发挥,那么高寿者可以活到千余岁,下寿者亦可活几百年。

这是可以靠努力而达到的。

只是世人不精导养之术,所以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寿数。

平时不注意,不能防微杜渐,损伤生理之事干得太多,就会积小损伤为大损伤,从机能衰退到头发变白,进而至老态龙钟,终到丧命之时还不知道因何故而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是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而是治疗尚未形成的疾病;不是治理已经发生的混乱,而是治理尚未发生的混乱。

浅谈道家思想对嵇康思想和创作主题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嵇康思想和创作主题的影响
嵇康在《养生论》结论中写道:“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归纳起来就是内心要静,不要名位,不要享受,保持精神上的和谐,无忧患,无思虑,清净无为;平常如服用灵芝等操琴休闲活动 “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可以同神仙一样长寿。 二、独立的人格形成
老子将生命产生的本源归结为道,道是植根于自然、存在于宇宙大化流行之中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老子从“道法自然”等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认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嵇康认同并继承了老庄之说。他在《明胆论》中说:“夫论理性情,折引异同,固寻所受之终始,推气分之所由。顺端极末,乃不悖耳。今子欲弃置浑元,捃摭所见,此为好理纲目,而恶持纲领也。”“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五才存体,各有所生,明以阳曜,胆以阴凝。”因为人所禀之元气自然,所以人性自然。“自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活之自然趋势,逆乎生活创进之流。”嵇康玄学注重个体的自然天性,并把自由观念与这种自然天性联系在一起,从而将“自然”的玄学观,念生活化,使之成为一种生活艺术的自觉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超脱污浊的俗世,追求一种玄远自得、平和畅然的境界。
据《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云:“康早孤,有奇才……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着《养生论》。服膺老庄,率性自然,乐此不疲,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个性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主题:愤世嫉俗,返朴归真
老、庄之学为嵇康思考和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出路,从他的政治理想、生活实践、以及文学创作中看,道家思想对他的后期生活及创作影响极大。嵇康“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也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的很多作品表现了自己服膺老庄,怀抱自然,自由而坦诚地生活的愿望。安贫乐道、抛弃俗世的愿望,如《与山巨源绝交书》显出对世俗权位、名教礼法的不屑一顾,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追求,即向往山林之中的清逸、自在与闲适,盼望在竹林的清淡中获得高雅的人生。以嵇康为代表的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的突出特点是个体意识的觉醒,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使得魏晋名士全面关注、重视与感性生命、个体存在相关的一切价值。当楚王聘庄子出仕时,庄子曰:“吾将曳尾于涂中!”嵇康面对山涛的荐举,曰:“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与庄子的精神是相通的,无论是“曳尾于涂中”,还是“守陋巷”,都是一种不受世俗困扰、名教束缚的生活,所追求的都是主体心灵的“自得”与“意足”。追求主体心灵的“自得”、“意足”,必专注于内心;专注于内心,必恬淡于外物;恬淡于外物,则外物与主体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之中。主体心灵的强行支配一旦溃化甚至是消失,则客观外在的景物描写也就自然呈现出一种萧散的意态:

嵇康、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

嵇康、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
不过,向秀也意识到本于“自然之理”的欲望不能无限扩张、泛滥,应当“节之以礼”。口+!2妙“礼”属于 儒家名教的范畴。名教与自然之争是魏晋玄学的主要议题,这一争论源自儒道之间的张力,争论的实质 在于人与规范之间的主从问题。东晋人谢灵运在《辨宗论》中指出“向子期以儒道为一2+!26谢氏的 年代距向秀不远,所以谢灵运的这一说法对理解向秀的思想很有提示价值。“以儒道为一”说明向秀致 力于弥合儒道之间的裂隙,认为儒道殊途同归&
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 O:1:(P258)向秀以“自然之理”为论辩依据驳斥嵇康,“夫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
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口+!29说明人的本然之性不可违逆。“自然之理”看似同 语反复,实则在“自然”与“理”的双向互释中各自给予对方以权威地位。所以在向秀看来,“自然之理”中 包含着对人的欲望的承认,欲望体现了人的能动有智,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根本,若禁绝人欲,人将 与草木无异。
嵇康并不以向秀的驳斥为然,他在《答难养生论》中对向秀的反驳进行逐一的回应。话题离养生越 来越远,离人的情性问题越来越近。
首先,嵇康不同意人相比于鸟兽草木“贵智而尚动”的说法,他认为:
然欲动则悔吝生,智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 内,而接于夕卜,祗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 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久,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 矣:1](P269)
一、嵇康的养生观: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魏晋名士喜欢服药,嵇康也不例外&《晋书》卷四九《嵇康传》记载:“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 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 而为石&,:3](P1370)但是,嵇康在其养生思想中很少提到服药,更多的是谈论如何修养心性&

论嵇康的神仙道教思想

论嵇康的神仙道教思想

论嵇康的神仙道教思想魏晋时期,道教由早期的民间组织逐步向世胄高门渗透,使得大批名士贵族成为它的虔诚的信徒,高层士族们纷纷效仿,一时蔚然成风。

正始时期的玄学名士何晏、王弼、嵇康等都有着学道成仙的宗教信仰,并且付诸实践积极修行,服食导引以求长生。

其时儒学式微,玄风昌炽,神仙道教思想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士人思想上的新变,使得儒学、玄学、仙学鼎足而三,共同打造出一个新型的学术思想体系出来。

譬如嵇康,历来被称誉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但罕言其文士道教徒的事实,一方面是他的宗教实践,辟谷导引、服食丹药、求仙访道等实行,见载于史籍;另一方面,就其思想体系而言,历来的看法是源于老庄自然哲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老、庄,吾之师也”,但考虑到嵇康诗文中漫逸着的浓郁的游仙气息,还有他关于道教养生理论的精微阐发,目之为道教的而不仅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系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以下结合《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早期道教典籍来阐述之。

一汉魏时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与道家学说的逐步复兴,导致儒家经学的式微与崩毁,汉武以来学术思想的大一统局面已然荡然无存。

儒学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道家学说便得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舞台。

何晏、王弼、嵇康等玄学家应运而生,肩负起重建新的文化体系的历史使命,相继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思想。

在他们的努力下,玄学勃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新兴的玄学文化思潮的基点是以儒济道、儒道融通,即以道为体,以经过道家理论改造的儒学为用,亦即内玄外儒之道。

它主张以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审视、调和、整肃各种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但残酷的现实政治与文化构想的美好蓝图相去甚远,使得玄学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很难以社会政治为途径走向现实。

事实上,自曹操专任刑名法术以来,就使士阶层对现实政治产生出厌倦情绪,及至司马氏假托名教残酷迫害玄学名士,更使得士阶层对玄学文化体系能否陶铸现实政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以至激发出嵇康、阮籍那样的无君论来。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

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美哉,嵇康之死感悟优秀范文

美哉,嵇康之死感悟优秀范文

美哉,嵇康之死感悟优秀范文嵇(jī)康,字叔夜。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对于嵇康之死,很多人都觉得惋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哉,嵇康之死的感悟,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嵇康之死感悟范文竹林七贤之外,还有一个吕安,他是嵇康的好友。

[)嵇康家在山阳,吕安家在东平,可他们一旦想起对方,就立刻上车,不远千里,连夜赶路前去看望。

一次,吕安去看嵇康,正好嵇康出门去了,其兄嵇喜在家。

嵇喜虽说做过大官,但对吕安也不敢怠慢,非常客气地请吕安进屋,吕安不肯,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很大的繁体“凤”字,而嵇喜居然不知吕安是在讽刺他是只凡鸟。

由是观之,说吕安是竹林第八贤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吕安的妻子很漂亮,被吕安的哥哥吕巽奸污了,吕安想控告这个人面兽心的哥哥,就来找嵇康商量。

嵇康劝他家丑不可外扬,大概是这样说的:兄弟啊,女人是衣服,兄弟是手足。

衣服被人借着或是偷着穿了,旧了破了不是个啥事,手足要是皮破血流或者断了,那一定痛得钻心。

吕安就此打消了告兄的想法。

但是吕巽做贼心虚,他率先诬告吕安对母不孝。

那个时代标榜名孝提倡“以孝治天下”,是把孔子的话当作法律依据的,不孝是个大罪,于是吕安入狱。

作为哥们,嵇康当仁不让为之辩护。

他拍案而起,写下了《与吕长悌(吕巽字长悌)绝交书》,用简短锋利的语言怒斥吕巽的卑鄙无耻,但文字并不粗野,是一篇不骂人的骂人文章,为吕安洗刷罪名。

事情闹到了司马昭那里,司隶校尉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是条卧龙,可不能让他飞起来。

你的天下就要到手了,唯有这人是你要担心的,杀嵇康,机不可失。

这原本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民事案件,就因为有嵇康插手,吕安和嵇康竟双双被判死刑。

判被告死刑,冤错与否暂时且不提,但将被告的辩护律师同样判处了死刑,在今天看来这是极其荒唐的。

但是竹林七贤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嵇康之死也就并非偶然。

要知道钟会曾被嵇康羞辱过,对嵇康恨之入骨,钟会知道司马昭最怕他的篡位大事被人搅了,所以就对司马昭攻心而谈。

嵇康、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

嵇康、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

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嵇康"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刘飞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摘"要!嵇康提出了以遵循天地自然之道为指归的养生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向秀则认为人欲乃自然之理!不能禁绝!但须节之以礼"双方均站在)自然*的制高点上!其争论超出了养生的范围!深入到了人性论的话题中"究其原因!二人分属不同类型的玄学家!)经典注释派*的向秀温和保守!)人生风度派*的嵇康则给人放浪不羁的印象"不同的风格与思维方式使他们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嵇康所谓)自然*是指宇宙间的流行变化!遵循它可以延年益寿!但已预设了人在)自然*之外!其思维方式近乎老子$向秀使用的)自然*则指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它可能来自于+庄子,中的)从欲*思想!将天地人一体化"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他们对名教的态度"关键词!嵇康$向秀$自然$名教$玄学中图分类号!Y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0123-$&(!)**+,-!"!$"#"$*""嵇康曾著,养生论-阐述自己的养生思想"提倡'清虚静泰"少私寡欲)"*$+!4!*$#但这一思想遭到向秀驳斥"嵇康对向秀的驳难又作出回应&如此往复对话终究不了了之&但嵇(向养生之争业已成为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二人文字具见于,养生论-,黄门郎向子期难养生论-,答难养生论-"今收入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一书&细绎三文可以发现"嵇向的争论已非中医学(美学范畴所能涵盖"而是逐渐暴露为价值(立场之争&众所周知"嵇康以放达不羁著名于世"属于激进派玄学家"而向秀则被称为'以儒道为一)"*!+!4!5&#属温和派&在'竹林七贤)内部发生这样的事件"说明玄学是一个在儒道价值(立场之间难以达成共识的思潮!&难成共识的根柢处是玄学家之间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儒道思想中某些基本范畴的模糊不清&一"嵇康的养生观!清虚静泰-少私寡欲魏晋名士喜欢服药"嵇康也不例外&,晋书-卷四九,嵇康传-记载$'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66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4$*("#但是"嵇康在其养生思想中很少提到服药"更多的是谈论如何修养心性&嵇康认为"长生不死的神仙真实存在"神仙禀赋自然"身上有常人不具有的气&神仙虽不可学得"但人通过调节(修养心性活到千余岁或者数百年是完全可能的&嵇康之所以强调修养心性的重要性"是因为在他看来"精神之于形骸处于主导地位"内在的精神活动会引起身体的反应&对于身体"有意的(人为的操作不及精神活动发生时的自然反应明显&举例而言"有意地通过服药来发汗"有时未必达到效果"#!$!!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飞飞!$..*)"#"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魏晋玄学和中国古代政治观念史&对于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一个共同交游的)竹林七贤'群体"陈寅恪先生率先表示质疑&陈寅恪认为"'竹林)一词乃东晋初年的士人取自佛经/'七贤)则是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以达到标榜的目的&!参看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年版"第!"!页#但王晓毅通过检索,大正藏-(实地考察及查考相关文献指出"七贤共聚竹林是历史实情!参看王晓毅$,'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年第+期#&笔者以为"即便)竹林七贤'是后人附会而成"但它代表了后人将此七人同质化的倾向&问题遂变为$他们为何被视为同一群体.本文意在从人物思想入手"对'竹林七贤)'玄学家)诸种笼统的表述进行反思"揭举这一群体内部的异质性&正是这种异质性或多元化"推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玄学思潮持续深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年(月而内心的愧怍会让人大汗淋漓/有意地不食不能避免对食物的念念不忘"但如同曾子执亲之丧(内心哀伤则会七日水浆不入其口/成心地熬夜不能避免睡意"但心有殷忧会使人彻夜难眠"如此等等&总之"养生贵在养神安心(体气和平&虽然嵇康提到了'呼吸吐纳(服食养身)"*$+!4!*"#但目的在于强调'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4!*"#可见"单纯地养神(保形都不足以保证长生"更重要的是身心关系(形神关系的和谐相配&嵇康的论述留下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调节身心关系.'关系)处于身心之间"'关系)本身的和谐不能仅凭在身心的某一端用功"即便把心神调节到平和安定"把身体调养至健康无恙"但二者是否就是和谐一致的.揆诸嵇康接下来的论述"他的确强调分别在心与身上用功&在心性上"应达到一种'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的状态"*$+!4!*$)!*!#要'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4!*!#即持守专一"心境平和"日日养之"顺自然之理/"在身体上"'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4!*!#但不难发现"即便嵇康强调了保身之方"也仍然不自觉地滑向了精神层面"尤其是旨在强调不刻意养生的'遗生而后身存)"已然说明保持一种'遗生)的心态比有意地服食药物更为首要&如此"就会自然而然地收长生之效果&二 向秀的驳难与话题的转换 从养生之争到玄学之争延养性命在嵇康之前已有很长的传统"其时士人喜食的五石散也由来有自&据李零先生考证"五石散是何晏合并了张仲景的草方和石方而来"而张仲景之方又可能来自于,扁鹊医经-&#在养生思想上"饶宗颐先生指出"嵇康在这一方面受到,庄子-影响"比如嵇康'和理相济)之'和)义便本于,庄子4德充符-中'游心乎德之和66德者"成和之修也)/嵇康'守之以一"养之以和)之'和)亦本于,庄子4在宥-中'广成子曰$我守其一"以守其和"故或修身十二百岁矣)等等&L 如此看来"养生只是魏晋时期较为突出化的一个话题或风尚"在药理(思想等方面似没有太多的原创性&向秀可能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他声称要'发康高致)"*$+!4!+5#作,难养生论-"引导嵇康的养生思想走向深化&向秀认为"调节喜怒哀乐(饮食寒暑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饮食(情欲等方面进行压抑(克制"则不能苟同&他说$'若夫节哀乐"和喜怒"适饮食"调寒暑"亦古人之所修也&至于绝五谷"去滋味"窒情欲"抑富贵"则未之敢许也&)*$+!4!+5#向秀在论辩伊始直指嵇康'少私寡欲)的思想"因为在向秀看来"嵇康强调通过抑制人的基本欲望来求长生实则有悖自然之理"'且夫嗜欲"好荣恶辱"好逸恶劳"皆生于自然)"*$+!4!+5#'然则富贵"天地之情也&贵则人顺己以行义于下"富则所欲得以有财聚人"此皆先王所重"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4!+5#向秀以'自然之理)为论辩依据驳斥嵇康"'夫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4!+.#说明人的本然之性不可违逆&'自然之理)看似同语反复"实则在'自然)与'理)的双向互释中各自给予对方以权威地位&所以在向秀看来"'自然之理)中包含着对人的欲望的承认"欲望体现了人的能动有智"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根本"若禁绝人欲"人将与草木无异&不过"向秀也意识到本于'自然之理)的欲望不能无限扩张(泛滥"应当'节之以礼)&*$+!4!+.#'礼)属于儒家名教的范畴&名教与自然之争是魏晋玄学的主要议题"这一争论源自儒道之间的张力"争论的实质在于人与规范之间的主从问题&东晋人谢灵运在,辨宗论-中指出'向子期以儒道为一)&*!+!4!5&#谢氏的年代距向秀不远"所以谢灵运的这一说法对理解向秀的思想很有提示价值&'以儒道为一)说明向秀致力于弥合儒道之间的裂隙"认为儒道殊途同归&+!$"#L '同乎大顺)可释为'顺从自然)"嵇康此处或受,老子-影响&参贾延利$,+养生论%词义索考-",医古文知识-"!"$!年第!期&参见李零$,五石考-"收入氏著,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详参饶宗颐$,从出土资料谈古代养生与服食之道-"载氏著,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55页"尤其是',养生论-与庄学)一节"原书第5#)5(页&!"!$年第#期刘飞飞%嵇康#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细索向秀的驳难可以发现"意欲'发康高致)并非要引导嵇康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养生学家"而是从根本上质疑嵇康修养心性的养生之道"认为欲望不能被一味地克制"而是应在礼教的范围内合理地表达欲望&嵇向之争越来越展露为玄学之争&三 根本差异的暴露 自然 的不同面相嵇康并不以向秀的驳斥为然"他在,答难养生论-中对向秀的反驳进行逐一的回应&话题离养生越来越远"离人的情性问题越来越近&首先"嵇康不同意人相比于鸟兽草木'贵智而尚动)的说法"他认为$""然欲动则悔吝生!智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祗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久!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4!&.''欲)'智)未必都是合理的"进一步说"人的自然之性未必完全合理&嵇康所谓'道之正)'木之宜)很值得推敲&'正)与'宜)之标准何在.联系上下文"可知'木之宜)应指树木健康生长"'道之正)当指利于延养生命之道&延养生命之道与人的自然之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立"而后者应当遵循前者&嵇康认为'欲与生不并久"名与身不俱存)"可见"对于人的欲望"嵇康比向秀更加警觉敏感&其次"嵇康并不完全反对'用智)"因为在养生中"不可缺少'智)的辨识&举例来说"对于毒酒"如果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它有毒"那么喝下去必将毙命&所以"如果把'智)用得得当"则利己/如果用于计较对私欲的满足"则害身&但真正的'智)应当首先看到'欲)的危害性&向秀以为理所当然的人欲在嵇康眼中后患无穷"因为人的纠结(痛苦常在于满足私欲之外物不可尽得"要从根本上克除这一倾向"须从源头处断灭私欲产生的可能性"其方法即把心修养(调节到'意足)的状态$""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0意足者!虽耦耕甽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4!($''意足)即内心的自我满足&嵇康自称这一思想来自于老子",老子4四十六章-云$'知足之足"常足矣&)M 宋明儒学曾围绕,礼记4中庸-展开'未发3已发)之辨"该问题的要害在于人如何保持意念未显露时的'中)状"私欲有没有被扼杀在'萌芽之前)的可能&该问题将玄学中的克欲思想进一步心性化&宋明儒学的发展轨辙表明"理学派由于预先承认'理)的绝对至上性"所以很难在这种'遵循3符合)的框架中彻底取消私欲的显露"它必须依靠私欲的出现来'对证)天理"然后以天理否定私欲/而心学一系由于自觉地持'心即理)说"所以在心自身的活动过程中已然对自身的善恶有所察识&所以清人戴震痛斥理学'以理杀人)指的便是教条化(刻板化的规范本身"而心学由于自身的简易灵动就容易幸免于后人!除理学家外#的斥责&返观嵇康从老子处借用的'意足)思想"可以说介于理学思维与心学思维之间&'意足)意味着心对外物没有了需求"其'足)使得欲望失去了生长的余地"内心满足的人既不需要待私欲出现以后对证某种规范来克除私欲"也毋须'常惺惺)地保持戒慎恐惧"而是可以自在洒落地面对世界"'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体现的是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故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4!(()!(5#&!$M 嵇康原文作$'故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戴明扬$,嵇康集校注4答难养生论-"第!($页#&但查阅,老子-原文不见此句"校注者戴明扬认为'此处随意引用)!,嵇康集校注-"第!5&页#"甚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年(月向秀的驳难以'自然之理)为依据"嵇康的回应以'顺天和以自然)而收场&向秀诚然使得嵇康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但二人的思想反而离得更远&二人都以'自然)为至高理念"但立足于'自然)的两种人欲观念却迥然相异&嵇康(向秀是否在同一平台上对话.'自然)中是否原本地具有两种不相容的因素.四 两种玄学家与 自然 观念背后的名教问题现在简要地概括嵇康(向秀的养生之争$!一#争论何事无论是作为引子的,养生论-"还是作为驳难的,难养生论-"抑或作为回应的,答难养生论-"并没有完全谈论养生&讨论的走向归因于向秀的引导&嵇康的基本观点是"精神主导着身体"人欲会引起人心!精神活动#的不安定"会摧残身体"因而要'清虚静泰"少私寡欲)"遵循自然之道"保持旷达的人生态度&向秀认为"追求富贵享受(饥而求食(冻而求衣是人的本能"合乎自然之理"人欲虽可能导向不合理"但可以以礼节之&!二#根本分歧嵇康的养生之道号称合乎自然"其所谓'自然)指的是一种顺应天地万物(不计较得失的生活态度&嵇康明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4$((#'越名教而任自然)"*$+!4*&5#其放达形象的背后是对儒家名教的不以为然"是对既定规范的否定/而向秀言之凿凿地以'自然之理)否定嵇康"坚定地认为人欲本是'天然)的"人欲的显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它不可以被否定"需要被否定的是那些'不合理)的欲望"所以需要礼来规制&向秀的这一思路近似后来的理学家"都依靠(等待人欲的出现进而行节欲乃至克欲之事"都首先预设'遵循3符合)的框架"预先承认某种外在的规范&质言之"嵇康之'自然)多有人生态度(修养工夫的意味"偏重于行/向秀以'自然)为依据(源头"捍卫'本来如此)者的价值与地位"更强调其所'是)&!三#论分歧的原因$(两种玄学家嵇康并未完全弃绝本能"而是同意向秀所谓的感而思室(饥而求食乃人生自然之理/向秀同样承认对于欲望也应当以礼节之&可见"二人都承认本能有好坏&但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二人看法不一&嵇康认为利于延养性命就是好"若减损人的寿命"就应该弃绝&而只有顺应世界的自然运行(发展"无心于富贵利禄(声色名利"保持内心的平和恬淡"才不至于伤身"方能得长生之效&但向秀一句'节之以礼)俨然道出了他的标准333礼教&并且向秀完全接受(承认礼教&如果把魏晋玄学看作名教与自然的斗争(缠绕(调和史"那么嵇康显然是与名教保持距离的&嵇康深通名教&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认为嵇康反对的是假名教"'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的"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4+*+#他在其养生思想中绝口不言名教"不以其时刻板化的礼教为然/而向秀则奉礼教为圭臬"他虽然身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雅好老庄之学)"并且其注释的,庄子-使得一时玄风振起"N 但他基本上是一个出入于儒道之间(调和儒道之争的'学院派)玄学家&治魏晋玄学的学者大多认为"从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到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竹林玄学)"是一个由温和到激进的过程"而温和与激进是就玄学家对礼教之态度而言的&但是笔者以为"对玄学家的划分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标准"即他们是否通过对经典文献进行整理(解释来表达新思想甚至建构哲学体系&在这一标准下"何晏(王弼(向秀(郭象以及东晋的张湛皆属于'经典注释派)"而阮籍(嵇康则属于'人生风度派)&正因为如此"尚异服(喜脂粉的何晏在编纂,论语集解-时对儒(!$N ,晋书-卷四九,向秀传-$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又",世说新语4文学-记载$'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刘义庆原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年版"第$5"页&!"!$年第#期刘飞飞 嵇康 向秀养生之争背后的玄学分际家的孝悌思想不置一词"O 王弼的儒道归属问题至今为学界所讨论"向秀才被称为'以儒道为一)&这些现象说明"'经典注释派)玄学家很少完全打开(亮明自己的价值立场"他们努力在自己的道家学术兴趣与儒家思想底色之间保持平衡/P 而以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面貌示人的'人生风度派)玄学家多以其愤世嫉俗(讴歌理想的诗文给人以目无一切的狂放印象"这一印象由于和其时的'假礼教)格格不入"不免使人产生'不归儒"而归道)的评断&由此来看'竹林七贤)"他们也并非人人放达"不能一概论之&!(两种'自然)问题还没有结束&还应该看到"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视角考察魏晋玄学"无论'越名教而任自然)者"还是大倡以名教规制自然者"从未声明(澄清自身所言'自然)究竟何意"以致于在基本前提的互不交涉中激烈地批判着对方&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名教的存废取决于与它相对的'自然)的涵义&二者涵义的'此消彼长)直接关涉士人的思想取向(政治立场&所谓'自然)"可以是有待遵循之'道)"不与世界运行(变化计较"淡然处之"只要合乎此"便可益寿延年&这源自道家的自然观&嵇康一方面遵循着这一自然观"另一方面通过服药去'有为)"去克服本来合乎自然之道的'死)"这一颇为吊诡的现象说明嵇康的思想并非完全是早期道家的翻版/Q 而'自然)也可以是'中性)的"它代表着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对于自然之发展(蔓延则不可不谨慎"应以外在规范给予必要的节制&嵇康与向秀的分歧"便是由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R S T 在嵇康与向秀这里"不同的理解背后还有一个究竟是诉诸自我调养还是诉诸外在规范的问题&面对'名教)与'自然)"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无论持何种态度"首要任务是辨清'名教)与'自然)的涵义"而对'自然)涵义的不同理解"也决定了'名教)与'自然)二者能否共存以至调和&向秀之所以被人称作'以儒道为一)"关键原因在于他所理解的'自然)因其发展过程中会包含诸种可能性"结果莫测"所以势必需要'名教)的出现来'规整)才能合理得宜/而嵇康理解的'自然)本身就是最高原则"它无需其他的限制"反倒需要人通过克欲(服药等方法去合乎(融入它"这便根本没有'名教)的余地了&嵇康被杀后"向秀见司马昭"面对司马昭'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的刁难"向秀对答$'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4(")($#R S U 向秀此举"深为后人所恶&陈寅恪先生便就此指出"'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失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4+##但若从向秀的自然观来看"向秀此举并非立场游移"而是在其原本的思想观念中就已经蕴含着对名教的肯认"其自然观最终是为了确立名教且必然导向名教&所以"向秀的,难养生论-其实是在论证'名教本于自然)这一结论&而嵇康的思想之所以与名教发生冲撞"触怒司马氏政权"引来杀身之祸"其原因除了在于他身为魏室宗婿的身份"还在于嵇康希求的是'任心)!,释私论-#&这与向秀屡屡言及人性是不同的&'任心)侧重于观念上的认知"已然包含了对现实的是非之见"但并不计较"并不'用智)"这为的是相对于现实的精神自由!嵇康虽强调养生应'寂然无思虑)"*$+!4!*$)!*!#但这是对于自身而言的"而非现实#/人性是一个属于'本然)意义上的话题"对其善恶的评判是一个古已有之却相持不下的论争!如孟荀之争#&因而"当向秀以出自人性的基本生理欲望反驳嵇康时"嵇康明言他并不否定'饥而求食"冻而求衣)"反倒是一度声称人'贵智而尚动)的向秀自始至终(不遗余力地对'心)的价值予以否认&张湛在,列子注-中多处引向秀语"如'唯无心者独远耳)"*(+!4+!#'得全于天者"自5!$O P Q RS T RS U 笔者将另撰文讨论何晏的这一特点&具体的讨论见刘飞飞$,魏晋玄学的诠释学结构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报-!"!"年&月.日"'哲学)版&孙昌武先生亦持类似看法"参见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载刘怀荣$,竹林七贤学术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须指出"本文并不否认嵇康在另外的文章中有对'自然)的其他理解"比如他在,难自然好学论-中所使用的'自然)便不同于此处"那里的'自然)反倒与向秀的理解相似&可见"即使是嵇康本人"对于'自然)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本文只就,嵇康集-中关于养生的三篇文章而论&这再次说明"'自然)一词存在歧义是不能否认的&又"刘孝标注,世说新语4言语-引,向秀别传-$'66!向秀#到京师"诣大将军司马文王"文王问曰$0闻君有箕山之志"何能自屈.1秀曰$0常谓彼人不达尧意"本非所慕也&1一坐皆说&随次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4言语-"第("页&。

嵇康养生论原文_嵇康养生论 译文

嵇康养生论原文_嵇康养生论 译文

嵇康养生论 原文 _嵇康养生论 译文嵇康养生论原文,养生论是嵇康众多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作品,这篇作品不是谈文学谈思想,而是与后人谈养身,谈修心养性,也算是开创了早起养生的先河,下面是关于养生论的原文和译文,一起来看看吧!嵇康养生论 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论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

论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

论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摘要]从魏晋时起,道教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的民间道教。

天师道的北迁与“上层化”运动,促使神仙信仰开始在上层贵族与文人名士中间广泛传播。

神仙道教本是士族文化的产物,因而对当时的名士文人产生了深刻之影响。

嵇康就是一个典型之例,他不但心仪老庄,更语类道仙,潜心养生、采药服食以成神仙是其一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其道教神仙信仰极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道教;神仙;神仙信仰;养生魏晋时期是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向南北朝时期成熟的教会道教发展的过渡阶段。

东汉末年的太平道起义以及五斗米道的割据,使得统治阶级对道教在社会上的流布深以为患,对道教开始采取镇压、限制和利用的两面政策。

道教内部因此产生了分化与变革。

“在这一阶段,……天师道向上层士族社会传播,适应士族社会需要的神仙道教开始形成。

从此道教分化为士族神仙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1]。

一些门阀贵族也开始大量招致神仙方士,使得那些方士们得以亲近门阀贵族,在他们中传播神仙信仰。

一些著名的文人好老庄之书,亦好养生之术,并为之著书立论,嵇康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文将对嵇康的神仙信仰以及他对神仙道教理论如道教养生学的贡献加以深入考察。

一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来看,嵇康这样的知识分子如此青睐神仙信仰,是新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有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魏晋是一个政治极为黑暗的时代,传统儒家的纲常名教在当时面临着人们前所未有的怀疑,处在信仰崩坏的边缘。

而魏晋的统治者都是靠篡夺政权而上台的,他们为维护自身的统治,竭力打着维护传统“名教”的旗号,试图为自己的上台寻找合法性之根据。

在实际政治活动中,他们干的却是违背甚至戕害名教的勾当,政治上残酷迫害异己,思想上控制人们的言论自由。

“由于统治集团之间争夺权势,互相残杀,高门贵族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失势者中有的感到前途暗淡,悲观失望,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在行迹上便趋于崇尚老庄,专务清谈,且喜养生方术”[2]。

道家养生--制欲与养生

道家养生--制欲与养生

制欲与养生欲,欲望或人欲,广义而言,指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或者说,指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狭义而言,则专指人的物质需要或生理需求,亦即人的自然本能。

欲,在人生中或生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与养生更有着直接的十分紧密的联系。

如何对待欲?欲是否应当满足?满足至怎样的程度为合适?这是养生家关于欲的学说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原始道家认为,欲就是私欲,就是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就是好名好利;私欲与素朴是水火不相容的,私欲的兴起发作,必然损伤人类纯净淳朴的自然品性,从而影响人的生命的正常发展和人性的正常发挥,有害于养生。

于是,道家主张无欲。

无欲之说始于老子。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

“无欲以静,天下能自定”(同上,第三十七章)。

老子所以主张无欲,在于他已经意识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同上,第十二章)。

意识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同上,第四十六章)。

他极言多欲之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同上,第九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同上,第四十四章)。

在他看来,避免罪咎与祸患之累只有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镇之以“无名之朴”,另一方面提倡“无欲”。

老子认为,欲不外名和利,君子好名,小人好利。

好名好利即使个人离开道德,扭曲人性,损害生命;也使社会每况愈下,从有序落入无序。

因此,老子力主“无欲”,强调“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同上,第十二章),强调视缤纷的颜色、鲜美的味道、悦耳的声音、珍奇的货物如过眼烟云,不为之所动、所迷惑,做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同上,第二十六章)。

必须注意的是,老子所谓无欲,不是绝对不要欲,正如他所谓无为,不是绝对的不为。

他所谓无欲,是要“去甚、去奢、去泰”(同上,第二十九章),即坚决不淫乐、不奢侈、不骄傲,摒弃过分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对于维持人之生存发展所需之最低物质条件,他认为还是应当予以满足的,不过就此满足,不应更有他求。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嵇康,字叔叶,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玄学家,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并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嵇喜在《嵇康传》中说:“康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若安期、彭祖之伦,可以善求而得也’著养生篇。

”这句话体现了《养生论》的主旨。

原文(文末附译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从嵇康的“形神”说养生

从嵇康的“形神”说养生
解放军健康 2 1 9 0 06 3
古人嵇康倡 导形神 养生的精髓 。 嵇 康 , 不 仅 是 三 国 时 魏 著 名 文 学 家 、哲 学 家、古琴 家,更是 一位 见解 深 邃的养 生 学家。他 的养 生思 想大 致可 以
归 纳 为5 : 点
现 说
。 颜 大 迁
与 服食 导 引并举 ,认 为二 者 不可或 缺 。 “ 食 ” ,即指 服 用 药物 以保 养 身体 。 服 嵇 康 引 《 农本 草 》 “ 药养命 , 中药 神 上 养性 ”之 理 ,说 明服 食得 法 可以辅 养性
往往欲速不达 。
充 其 实 , 衰 亡 往 往 始 于 细 微 处 , “ 微 成 肆 老 , 不 以 隐 约 趋 俗 ” , 以 资 财 为 尘 妙 心 玄 ” , “ 欢 而 后 乐 , 遗 生 而 后 积 垢 ,视 名 位 为 香 饵 、 为 赘 瘤 ,贪 图 名 身 ” ,表 明鼓琴使 人 心神 平和 ,养神 摄 损 ,积 损 成 衰 ,从 衰 得 白 ,从 白得 老 , 从 老 得 终 ” , 还 茫 然 不 知 其 因 。 或 到 病 利 ,有伤 德行 , “ 而 不自己介绍说 : “ 我能活到 九秩 ,每天坚 持散步两 小时 ,可 说是一个重要原 因。” 有 的 作家 年过 八甸 就 宣 布停 笔 ,但 臧 老 却不 这样 。他几
“ 恃 神 以 立 ,神 须 形 以 存 。 ”人 形 的 形 与 神 是 互 相 依 存 , 对 立 统 一 的 , 也
姿 态,可供参 阅借鉴 。 恒 。 不 可 “ 而 未验 ,半 途 而 废 ” 。 至 并久 ” , 因为 “ 欲 盛必 身枯 ” ,纵使 劳 凡 5鼓 琴 拨 弦 。调 节 情 志 。 以 艺 养 . 上 之 物 是 微 妙 的 , 可 以 凭 道 理 探 知 ,难 有厚 养 身体 的愿 望 ,也 只能 中道 而 矢, “ 动之 死 地 ”。嵇 康在 肯 定人 有嗜 欲 的 生 , 已被 世 人 认 定 。 嵇 康 是 位 出 色 的 演 以 用 眼 睛识 辨 。 内 心 清 静 , 意 念 专 一 ; 内心 浮 躁 ;神 虚 消散 。 谋 求 急 功 近 利 , 前 提 下 , 主 张 合 理 节 制 欲 望 ,使 之 适 可 奏 家和杰 出的音 乐 家 ,他在 长 于诗 文之

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绪论•嵇康生平及思想背景•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影响•结论01绪论1研究背景及意义23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其思想和作品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道教神仙信仰逐渐流行。

嵇康的思想和作品中涉及到了神仙信仰的相关内容,对于理解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探讨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分析其信仰背景、内涵、影响等。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考等方法,对嵇康的作品和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方法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嵇康的作品解读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于其神仙信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信仰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对于嵇康的神仙信仰研究也逐渐深入。

相关文献综述02嵇康生平及思想背景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嵇康自幼聪颖,好学不倦,成年后博学多才,善于文学。

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然其志向远大,常自力更生,不求权贵。

嵇康的生平简介03嵇康对神仙信仰的追求,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密切相关。

嵇康的思想背景01嵇康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逐渐衰落,而道家思想逐渐兴起。

02嵇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然、自由和个体内在的和谐。

道教神仙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方仙道,是道教的核心信仰之一。

神仙信仰强调通过修炼、长生不老等手段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嵇康所处时代,神仙信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道教神仙信仰的起源及发展03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体系总结词嵇康的道教信仰主要体现在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以及对道教神仙的崇拜和祭祀。

详细描述嵇康的道教信仰具有多元性,他不仅吸收了道家的思想,也融合了儒、佛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信仰。

此外,他对道教神仙的崇拜和祭祀也表现出虔诚的态度,常常进行斋醮和祈禳等仪式。

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及推广前景
本研究通过对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思想观念的独特性和现代启示意义。这种 思想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寻求精神寄托、提升生命质量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成果,可以促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信仰领域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 拓展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嵇康的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回归自然、反对礼 教、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 为人们应该摆脱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道教神仙信仰的起源与演变
道教神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仙道,它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飞升 成仙的信仰。
在道教神仙信仰的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信仰体系 ,如上清派、灵宝派、金阙派等。这些流派虽然有不同的信仰和实践方
尽管如此,嵇康在文学、音乐和思想方面都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他的文学作品以《嵇中散集》传世,而其音乐 作品则以《琴赋》最为著名。
嵇康的思想背景
嵇康所处的时代是三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 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 控制力,而道家思想则逐渐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 。
03
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古籍、碑刻、墓志等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嵇康的信仰进行研究 。
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教神仙信仰进行比较,以揭示嵇 康信仰的独特性。
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分 为三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嵇康的道教神仙信仰;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 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内涵和特点。
本研究通过对嵇康的信仰观念、神仙 思想、修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 讨,揭示了嵇康在道教神仙信仰领域

嵇康的历史故事

嵇康的历史故事

嵇康的历史故事嵇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那么嵇康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嵇康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嵇康的历史故事:家族情况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嵇氏。

有文献称嵇氏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但因缺乏佐证,这种说法产生了争议,后世学者猜测嵇氏是因为与魏武帝曹操同乡,而在嵇康父亲的一辈发迹。

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他在嵇康年幼时便已经去世,嵇康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

嵇康有资料可考的兄弟有两个。

其中兄长嵇喜在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

他与嵇康之间作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等组诗互相赠答。

在赠答中嵇喜表现出了与嵇康截然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后世有猜测这种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分歧对二人的兄弟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嵇康的另一位兄长,即抚养嵇康的那位兄长,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姓名和事迹,曾经一度被认为就是嵇喜[11]。

然而学者们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这位抚养嵇康的兄长应该比嵇喜更为年长,而且更早去世,因而确认了他的存在。

他与母亲一同抚养嵇康,对嵇康影响巨大。

嵇康也对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

后来他与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嵇康的历史故事:早年生活嵇康的父亲早在他还是婴儿时就去世了,母亲与哥哥在抚养他时偏于娇惯而缺乏严格管束,使他养成了桀骜不驯的自由性格。

根据记载嵇康在年少时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他并没有通过拜师或者进入学校来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而是通过自学来完成早期教育的,这被认为与其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有关。

嵇康的所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历史、音乐以及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庄学说等各个方面,令他在后来的日子里赢得了多才多艺的赞誉。

修性保神 服食养生——论嵇康的养生法

修性保神 服食养生——论嵇康的养生法

论》 首先对神仙 的存在 加 以肯定 , 同 时指 出长生不 中, 但 死, 修道成仙“ 非积学所能致也 ”常 人苦学久练难 以达 到, ,
提 出养 生 若 能“ 养 得 理 ” 即可 “ 性 命 ” 上 获 千 余 岁 , 导 , 尽 “ 下 可 数 百年 ” 否 定 了 古人 乃 至 今 人 对 于 生 命 的 惯 常 思 维 : 。
人的寿限应在几 百岁至于余岁 。 然而, 从古至今, 莫言几百
上 千 岁 , 活 过 百 岁 的 已属 凤 毛麟 角 。 后 世 养 生 者 很 多 很 能 多 , 成 功 者 却万 无 一 人 , 如颜 之 推 在 《 氏家 训 ・ 生 》 而 正 颜 养
到入狱 , 还期盼能有朝一 日隐于 山林, 养生 以毕其生。 在狱 中所作 幽愤诗》 中写道 : 惩难 思复 ” “ “ , 采薇 山阿 , 散发声 岫。 永啸迥长吟, 颐性养寿 。只 是嵇康心想入静, 山风” ” 而“ 不止, 最终这位深通养生大法的专家 , 难遂愿 , 事 未竟半百
身心和谐 、 统一 。 再呼吸吐纳, 吐故纳新, 新陈代谢, 气息 日
益和顺 , 而最终达到“ 大顺 的境界 4 蒸以灵 芝, 润以醴泉 , 唏以朝 阳。 绥以五 弦
嵇康说: 所食之气 , “ 蒸性染身, 莫不相应 ” 。人们吃的 食物往往会熏陶情 志, 改变形体。他认为就如同多吃豆可 使人发胖 , 食合欢草 能让人消除忿怒 一样 , 用补益 的药 服
的准备。
3 守之以一, 养之以和
这属于养生 中的养形。当人体 己进入清静无为, 心无
杂念 的境界 时, 生者要运用体 内的元气 , 养 上下运作, 调理 气 息, 升腾阳气 , . 发越体表, 使浊气下降 , 而使 气血 调和 , 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
【收穑日期】2005一06一05
【作者简介】李贵银(1979一),女,辽宁海城人,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69・
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故狄食米而生癞。疮得谷而血浮,从此言之,鸟兽不足报 功于五谷。生民不足受德于田畴也,而人竭力以营之,杀身以 争之;养亲献尊,则椒菊菰粱;聘享嘉会,则肴馔旨酒。而知皆 淖溺津液。易糜速腐。初虽甘香,入身臭处,竭辱精神,染污六 府。郁秽气蒸,自生灾蠹。饕淫所阶,百痰所附。味之者口爽, 服之者短祚。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金丹石茵,紫芝黄精。 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贞香难歇,和气充盈,澡雪五脏,疏彻 开明。吮之者体轻。又练骸易气,染骨柔筋。涤垢泽秽,志凌青 云。若此以往。何五谷之养哉? 嵇康认为五谷有害于人的心性,提倡服食“流泉甘醴,琼 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之类。这与道教的服气辟谷的养 生修炼之法颇有相通之处。他相信“上药养命,下药养性”,曾
达到“元为自得,体妙心玄”的境界。
【关键词】嵇康;养生观;彤与神;道家;道教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22(2005)08一0069一02
自秦皇、汉武宠信方士,幻想获得长生不老之药始,长生 一直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所希冀的。魏晋时期,社会 动荡,战乱频仍,人们更渴望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以摆脱现实 的苦难。《世说新语・文学篇》日:“旧云王丞相过江,止道声无 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养生也是魏晋玄谈的一个重要 论题。 《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恬静寡欲,忍垢匿瑕,宽简有大 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 中散大夫。尝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 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 及,乃著《养生论》”。嵇康的养生观主要体现在《养生论》与《答 难养生论》二文中。 一、<养生论》与《答难养生论》中所体现的养生观 嵇康主张养生可学而致,正如邵长蘅评《养生论》所说: “神仙纵出自然,而养生可学,此一偏之大旨。”嵇康的养生观 包括养神与养形两个方面,“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二者 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这由嵇康对形、神关系的理解中
第22卷 第8期 2005年8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n瑚0f“∞niIlg EducationaI AdIIlinistmtion Illstitute
V01.22 Aug
No.8
2∞5
嵇康的养生观与道家、道教之关系
李贵银
(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嵇康的养生观主要体现在《养生论》与《答难养生》两篇文章中,他强调养神与养形并重,摒除外利内欲的诱惑,以
需要。
也向往“内视反听,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 忘,以宝性全真”。“爱气啬精”、“吐故纳新”指的是道教的行气 固精与胎息吐纳的修炼法术。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引张湛《养生集叙》日: “养生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爱形,四曰导引,五 日言语,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曰医药,十日禁忌。
三、嵇康的养生术与道教养生术之渊源
(责任编辑:王兆文)
嵇康的《答难养生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70・
万方数据
朽者,孰享之哉?”他所追求的养生境界与《黄帝内经・上古天
旨,咏千载之徽音;凌晨风而长啸,托归流而永吟;乃自足于丘 壑,孰有愠乎陆沈”。嵇康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代表,他的养生论 体现了重视个体的精神,与他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及玄学人生观
的建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真论》所划分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等中的圣人境界有着 惊人的相似之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描述的圣人是以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欲之间。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 想之患,以恬愉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可见嵇康的养生观与传统的道家养生观是一脉相承又有 所突破的,与道家养生观有着深厚的渊源。
后世也是颇有影响的。
李充《吊嵇中散文》中称嵇康“先生挺藐世之风,资高明之 质;神萧萧以宏远,志落落以遐逸;忘尊荣于华堂,括卑静于蓬 室;宁漆园之逍遥,安柱下之得一。寄心孤松,取乐竹林,尚想
荣、庄,聊与抽簪;味孙觞之浊醪,鸣七弦之清琴;慕至人之玄
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日“故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 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
性。
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他认为“神”对于“形”具有统 摄的作用,但“神”并不能超越“形”而存在,“形恃神以立,神须 形以存”,二者是相互依赖的。养生的目的是要使“形神相亲, 表里俱济”,以致“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达到延年益寿之
目的。
在养生的态度上,嵇康批评“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也批 评“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求者以小道自 溺”。他指出善养生者的态度与方法: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 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不顾,非贪
“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他是十分热衷于服食养身的。他
在《答难养生论》中,他又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 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 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善养生者摒弃一切违害形神 的物欲与享受,抛却忧患与思虑,体气平和,再服食灵药,求助 音乐,各种养生之法兼用,达到“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的境界, 以求得长生。嵇康所采取的是形神并重的养生方法,达到的是 既有生命长度又有生命质量的人生境界!
足趋于“和”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以往的禁欲主义
者,与节欲也有区别。他强调合理地运用“智”,在理性上认识 到外利内诱的危害,“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知名位 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不 顾,非贪而后抑也”。嵇康一向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崇 尚自然的思想体现在其养生观上,就是不强迫自己节制欲望, 而是使自己“少私寡欲”,使欲望的满足合理、和谐,不伤神害
二、嵇康养生观与道家养生观之联系
道家养生观发端于老子。老子主张善待生命,认为养生的 关键是保持和气不散,老子反对吃药、补气等外在的益生措施, 也反对以心惫使气,有惫为之。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养生思想。 《庄子・内篇》中有《养生主》篇,专谈养生问题。庄子主张人应 从身心两方面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善待生命。庄子养生观的核 心是“缘督以为经”。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所谓“缘督以为经”,就是顺应自然。庄 子养生以养神为重,追求一种精神自由、自在的境界。《淮南 子》继承和发展了庄子养生重在养神的思想。它特别强调养 神,反对无穷的声色、贪欲和奢侈,主张抛弃思虑,回归自然。 嵇康好老庄之学,他的养生观对传统的道家的养生思想,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但在基本思想上有相通之处。他继承老庄 善待生命的主张,认为“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强调“养”对 长生的重要,追求“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的养生境界。在养生 的具体方法上,与《淮南子》也有一致之处,例如,主张摒弃妨 碍身体与心性的物欲享受,“远害生之具,御益性之物”,反对 “役身以物,丧志于欲”。但老庄的养生观注重的是一种心理的 体验,追求精神的长生不死。羽化成仙,在现实的操作性上难 以实现。而嵇康的养生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形神问题是道家所一直热衷于讨论的问题,嵇康一反老 庄及《淮南子》的“神”重于“形”的观点,他主张养神与养形并 重,重视养形,这便把老庄的养生观拉到了人间。在此基础上, 嵇康主张“呼吸吐纳,服食养身”,这是养形的方法,但养形的 最终且的是“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这是养神与养形交互为 用,以达到形体不敝、延年益寿之目的。这样的养生观体现了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比起老庄思想更能适合魏晋时人的
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并说“这是魏晋南北朝道教修真养生的基本精神与途 径”。由此可见,嵇康的养生方法与魏晋时期普遍盛行的道教 养生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指出:“又有一些著名的文人如嵇 康、何晏、王弼等既好老、庄之书,亦好养生之术,并为之著书 立论,如嵇康著《养生篇》,宣扬‘若安期、彭祖之伦可善求而 得’。这便导致神仙方术与玄学相结合,到晋代便确立了以宣 扬金丹道为主的神仙理论体系,同时也出现了为门阀贵族服 务的支派。”这也说明了嵇康的养生观在道教发展史上的贡 献。另外,形神之辩是道家与道教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 魏晋思想界热烈争论的问题。嵇康关于形神关系的说法对于
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j
在养生方法上采取“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 根于初九,吸朝霞以济神”。嵇康在狱中作《幽愤诗》有言:“采 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神养寿”,这都体现了他形神
并重的养生观。
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
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耋玄,无为自得,体妙心
可以窥见。“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
嵇康养生观的基础是“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在现实的操 作中,便不可避免地面对如何处理外物与内欲的诱惑。在对富 贵的态度上,嵇康主张“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认为“不 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同行,不可宠辱。此真 有富贵也”。嵇康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夫不虑而欲,性 之动也;识而后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 用者,从惑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于 性动”。嵇康认为养生的最大祸患在于智用,所以他效法古人 的“用智遂生之道”,即“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害,向其 所利”,做到“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使欲望的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