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6篇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一):《曹刿论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潜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1、《左传》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实用的《曹刿论战》教案三篇
实用的《曹刿论战》教案三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通用9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要点: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曹刿论战》教案4篇
《曹刿论战》教案4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__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
《曹刿论战》教案集合六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论战教学实践教案(3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曹刿论战》中曹刿的论战观点及其背景。
-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分析曹刿论战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爱国情怀和军事智慧。
- 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尊重历史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点:- 曹刿论战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背景。
-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论战的深层含义。
- 将曹刿的论战思想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展示曹刿论战的背景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曹刿论战发生在哪个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曹刿论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分析战争形势的?- 曹刿的论战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 重点讲解曹刿论战的主要观点,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曹刿论战的思想内涵。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曹刿论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曹刿的论战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二、课堂讲解1. 结合现实问题,分析曹刿的论战思想。
- 例如:在当今社会,如何借鉴曹刿的论战思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2. 引导学生思考:曹刿的论战思想对个人成长有何启示?三、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曹刿、鲁庄公、其他士兵等角色。
2. 模拟曹刿论战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历史。
四、课堂讨论1.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曹刿的论战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如何将曹刿的论战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6篇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6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
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
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__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推荐】《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推荐】《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
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
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1、《左传》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一):《曹刿论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潜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1、《左传》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教学过程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
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1)正音(出示幻灯片)(2)辨字(出示幻灯片)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开头三句为第一层。
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
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
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
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
有关《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有关《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__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__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3篇
《曹刿论战》教案1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
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与精神,培养善于纳谏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从人物身上获得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五、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主疏通文章字句意义;教学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古典音乐,教师叙述。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板书课题:曹刿论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交流反馈预习情况。
2、初步感知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回答老师三个问题。
(1)曹刿和谁论战,课文的主要人物有谁?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初步感知两个主要人物,教师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画出两个人物的写意画。
(2)课文论的哪次战役?(齐鲁长勺之战)(3)课文的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3、《左传》是一部传记,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那么课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交流)(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通过大家的交流知道了课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那么曹刿和庄公对话文字最多的是哪一段?一共几次?学生自读课文后指名回答(第一段,三次。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品味:三次对话谈论的是什么问题?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课文的第一节除了交代战前两个人物的对话以外,还交代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其他背景,自读课文第一节其他内容,说说还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背景、性质,曹刿这一人物的性格)出示课件: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对话文字最少的是第几节?(第二节)学生分角色朗读,品味:(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4、第三段一共几次对话?同学们齐读课文思考:曹刿是如何论述齐国取胜原因的?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四)总结全文,品评人物1、鲁弱而齐强,最终以少胜多,你认为谁的功劳最大?为什么?分析品评两个人物,并指导学生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入开头两个人物的画像里。
2、鲁国取胜,曹刿立下汗马功劳,庄公当然要奖励他,要给他发个奖励证,可是他很鄙,想请大家给他帮个忙,动手给曹刿写几句赞扬的话。
学生自己书写然后交流(五)拓展延伸,升华精神从曹刿身上,你觉得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六)总结全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感知了中华文化的精深美妙,曹刿这一人物必将栩栩如生永驻我们的心间。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课外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出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场情景,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关于《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的课标解读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打造高效课堂。
《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文言文教学三步走,即多重诵读一逐层理解一科学识记。
这三个环节互相渗透,互相支持,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一、多重诵读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
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诵读这一环节,在课堂设计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如不以朗读为基础,文言文教学便会落空。
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古文诵读的重要性。
我根据《曹刿论战》这一课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练习时要边想边读。
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叶老说:“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文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
”读重要,读的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要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如,“小惠未徧”中的“徧”,难字有“肉食者鄙”的“鄙”,“牺牲玉帛”中的“帛”;其次要读正句子,不读破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等;然后是读通文章,能比较流畅地朗读全文。
让每个学生在反复自如的朗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
最后可默读,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掌握注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领悟文意。
教学设计多层次的朗读,指名读、自读、轮读、分角色读、齐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逐层理解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
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
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
例如,本文学习之初,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
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
如“小大之狱”的“狱”,“牺牲玉帛”中的“牺牲”,“可以一战”中的“可以”,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
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
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
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
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识记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识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识记的最直接目的是应对考试,更长远的目的则是为高中阶段或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基础。
文言文除背文段外,还应熟记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虚词的翻译,作家、作品和出处。
要想把这么多知识全部记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教师在这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首先在指导学生记忆《曹刿论战》的时候,往往先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以时间顺序分战前、战中、战后三部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条理,同时用文言将意思表达出来。
其次课文中的字词可让学生分类识记。
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学生通过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例句。
这样,就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学生既可以触类旁通,也可举一反三。
至于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已学古文中各找出两个例句。
再有就是文学常识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本课的作家、作品整理归纳,和其他文言文相关文学常识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更便于记忆。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放手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