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整合性行为模式
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联合行为模型
理性行动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健康行为、消费者行为、组织行为等。
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理性行动理论被用于解释消 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购 买动机和决策过程。
02
CATALOGUE
计划行为理论
理论概述
理性行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其意志决定的,而意志又受到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的 共同影响。
为。
02
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理性决策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的 ,其中个体理性决策基于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和价值判断,而主
观规范则受到社会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03
联合行为模型强调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认为个体 行为是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理论框架
理性决策
个体基于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和价 值判断,进行理性决策,决定是 否采取某一行为。
理性行动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在行为产生中的 重要性,认为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是影响行为意 向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03
理性行动理论在研究个体行为、特别是态度与行为关系方 面具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健康行为、 消费者行为、组织行为等。
理论框架
01
理性行动理论认为个体对行为 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了 个体的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 又直接决定了行为。
02
个体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个体对 执行某一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 价,它受到个体对行为结果的 信念和结果评价的影响。
03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 中感知到的社会压力或规范, 它受到重要他人或团体的影响 。
理论应用
在健康行为领域,理性行动理论被用于解释和 预测各种健康行为,如戒烟、减肥、锻炼等。
在组织行为领域,理性行动理论被用于研究员工的工 作态度和行为,以及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方面。
健康教育学笔记
健康教育学第一章绪论1、健康教育、健康宣教或者卫生宣教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区别和联系展。
用类似公式可把三者描述为:卫生宣教 = 卫生知识普及 + 宣传鼓动健康教育 = 知(知识) + 信(信念) + 行(行为)健康促进 = 健康教育 + 社会支持【卫生宣教】主要是指卫生宣教机构或工作人员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向社会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或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健康信息。
引导帮助人们自觉地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激发人们接受并利用健康信息,形成有益习惯、避免有害行为,从而使自己更健康。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以基本人权为基础,倡导在没有任何歧视的条件下享有最高可获得的健康标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
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意义:•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关键和重要策略•提高民族健康水平的需要和重要举措•是一项成本低、产出高的保健措施•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渠道※研究领域: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医院、社区、学校、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防治疾病、心理卫生、营养健康、环境保护、生殖健康、接触成瘾行为的健康教育);按管理或技术步骤分类(健康教育的行政管理、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材料制作与媒介开发、计划、评价)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健康教育干预方法(信息传播、行为干预)※研究领域: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建支持性环境 3.加强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的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协调核心策略:社会动员【社会动员】是一种广泛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努力,以有效推进变革,实现既定目标的运动。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技术采纳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技术采纳方面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较成熟的几个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把握技术采纳模型相应的发展脉络,对该领域已有的成果作总结以帮助后来的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发展迅速,正在并将持续不断地改变社会生活。
技术可以提高生活乃至生产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它们必须首先被人们接受才能延续下去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于是,在新的技术产生的同时,学者们开始研究用户对技术的采纳行为。
该项研究被认为是当代信息系统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的理论和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以及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taut)。
一、相关理论模型分析1、理性行为理论(tra)理性行为理论是由fishbein和ajzen在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的基础来源于社会心理学,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而它也被证明能够成功预测并解释众多领域的人类行为。
依据该理论,人的很多特定行为表现是由其行为意愿(bi)所决定的,同时行为意愿又受到个人行为态度(a)和主观规范(sn)的双重影响。
具体说就是认为个体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也能够符合他人期望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该理论主要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是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是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二个是个人在决定了该行为之前会先考虑到其行为动作的隐含意义。
模型如图2.1所示:图2.1理性行为理论框架sheppard,hartwick and warshaw(1988)经过研究得出结论:tra具有很强的预测效用,该结论是通过对87个独立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的。
研究总共包括12624个观察样本,显著性水平为0.001。
健康教育学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是指他人的期望使行为主体作出特定行为的倾向程度,它 反映的是重要的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简单 地说,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在所处的社会中,对于能不能从 事某项行为,感受到社会对其的约束和规范。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三)感知行为控制
控制信念
是指对行为主体对控制行为可能性的感知,即个 体感知到可能促进和阻码实施行为的因素。
感知力
又称知觉力或自觉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控 制难易程度的感知,即每个促进或阻碍行为发生 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一个人针对前面可能遇到的 各种情况,自觉可以顺势或克服困难而顺利执行 行为的能力。
感知行为控制
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或应付某 种困难情境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它反映的是个 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包括控制 信念和感知力。与行为意向一起共同影响行为, 也可以调整行为意向对行为的效果。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章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是针对自愿性行为所提出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解释行为的实际发生取决 于行为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当个人能完全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可用理性行动理论框 架分析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某项行为的发生。而当某项行为改变与个人的“价值期望”需要考虑身体、情感、精神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涉及近期和远期结果时,则需要考虑 用下面介绍的计划行为理论来分析和预测。
(一)行为态度
行为信念
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的结果或特性所持的 信念,即个体在主观上,认为采取某项行为 可能造成某种结果的可能性。
行为结果评价
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所产生结果或特性的评 价;是个体赋予行为结果一个主观上的价值 判断。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SCM模式的1个决策过程(10个心理活动)
① 认知层面 (6个)
提高认识:发现和学习新事实、新思想,向行为健康方 向努力;
情感唤起:知觉到如果采取适当的行动,可减少不良行 为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自我再评价: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己的健康风险行为进 行自我评价,认识到行为改变的重要性;
26
环境再评价 ---在认知与情感上对自己的健康风 险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自我解放” --- 在建立行动信念的基础上做出 要改变行为的承诺;
“社会解放” ---意识到有一个尊重个人及有利 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在支持健康行为。
27
② 行为层面(4个)
反思习惯:认识到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危害,学习 一种健康的行为来取代它;
病经验等
13Βιβλιοθήκη HBM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 中遵循以下步骤
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
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得到非常有价值 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 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
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 良行为(自我效能)。
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主要针对对象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 来解释、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并指导健康教育干 预活动。
(一)健康信念模式 (二)阶段变化理论 (三)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6
课堂目标 第四章 健康信念模式 重点: 掌握健康信念模式的相关概念及基本框架。 难点: 健康信念模式的框架发展及实践与应用。
31
吸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 吸烟所致社交便利。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
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
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
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发展: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参见图1。
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
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
虽然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强的局限性:1、理论中的信念因素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采纳研究中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繁琐。
理性、计划行为理论
2.2.2 理性行为理论在心理学的领域中解释人类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一项任务(Ajzen, 1988)。
在解释或预测行为的理论中,Ajzen和Fishbein(1980)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在预测或解释某一特定或某一类的行为的表现上,比起过去研究者试图单纯以其它构念(如:态度、个人特征、人口变量等)解释行为的表现更佳(如图2-3)。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意愿引起的,而行为意愿又是两个基本决定要素的函数,一个是个人对行为的态度,另一个是反映社会影响的主观规范。
其中,两项基本假设:(1)人们大部分的行为表现完全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态度),且是理性的。
(2)人们实行某项行为的行为意愿是影响行为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
而其中影响行为意愿的两大因素分别为:个体实行某行为的行为态度和影响个体实行该行为的主观规范。
图2-3 理性行为理论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于执行某种行为所感受到好或不好,或是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态度是在对某一事物的体验或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为时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或是个人感受到特定参考团体对于采取或不采取行为的渴望的程度。
此两大因素都是通过行为意愿(Intention)间接去影响行为。
行为是由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所影响的,且Ajzen & Fishbein 解释,在个人行为当中,最直接的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就是行为意愿。
而态度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SN)是决定行为意愿最主要的因素。
在理论当中主张当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越正向,则行为意愿越高。
反之,当个人对于行为的态度越负向,则行为意愿越低;且个人的行为意愿会受到主观规范影响,当主观规范越高则行为意愿越高,反之行为意愿越低。
表2-5 理性行为理论应用的局限理性行为理论的内涵应用局限理性行为理论的假设是“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个人的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0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紧张与应对模式
创新扩散理论 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一、知信行模式 (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
是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的简称,是有关行 为改变的较成熟的模式。
信息
知识
信念Biblioteka 行为增进健康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是目标;
1)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2)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
意识到自己在放弃危险行为上所付 特定健康行动的潜在的负面作用, 2、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知 或是认识到的障碍,可能会阻碍个人 出的代价(时间、负担、毅力)确实 前者指个体相信采纳健康行为确实有好 采用该健康行动。 个人会进行一个成 能取得预防结果(降低发病、减轻疾 本—— 利益分析,权衡健康行动的正 处,后者是指个体认识到采纳健康行为中还面 面、负面因素。负面因素可能包括价 病后果),人们才会采取行动。 格昂贵、潜在危险(治疗的副作用, 临着一些障碍。 医源性病变)、不愉快的经历(疼痛、 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知觉到益处 困难、难过),不舒适感、时间成本 等等。 2)对实施或放弃行为障碍的认识——知觉 到困难
到的障碍。
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
导作用。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
预测人的预防性健康行为或
实施健康教育。
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指个体在对疾病的发病率、流行情况 (一)健康信念模式的基本内容 指个体所认识到的疾病后果(疼痛、伤 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对自身患此疾病概率 残、死亡)的严重性和对疾病所引起的社会 大小做出的判断,其尺度取决于个人对健 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 ——产生恐惧 后果(工作烦恼、家庭生活、失业、社会关 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 系)严重性的认识。由此产生害怕情绪。
简述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1. 引言1.1 概述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是两种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的心理学理论。
这两个理论都试图解释人们在做出决策时的推动因素,并提供了一种框架来预测人们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1.2 目的本文旨在简述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重点介绍它们各自的基础原理、应用领域以及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有助于我们预测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1.3 结构接下来,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合理行为理论及其主要观点,并阐明该理论的基础原则。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介绍计划行为理论以及其主要观点和假设。
紧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个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清晰地介绍这两个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视角。
2. 合理行为理论2.1 主要观点合理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马丁·菲舍比恩(Martin Fishbein)和伊戈尔·艾休克编制的一种社会认知模型。
该理论主要观点将人的行为决策视作受到个体态度和主观规范影响的结果。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一个人对于某个特定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们所处社会环境中参照群体对该行为的看法,将共同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执行这一行为。
具体而言,合理行为理论提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个体态度:个体对于特定行为的态度包括他们对该行为的评价以及期望该行为产生的结果。
个体态度可以被分解成认知组成部分(相信某种情境下采取这样的行为是有益处),以及情感组成部分(个体对于采取这样的行为感到愉悦或不愉快)。
《健康教育学》人卫第3版教案
健康教育学教案授课学期:授课地点:授课对象:授课教师:第一讲教案课程名称健康教育学课程类型考查课教学内容第一讲绪论教学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任课教师教学时间年月日第节教学地点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
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学与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健康促进5大行动领域与3大策略的关系。
了解:“健康选择”和“使健康选择成为既方便又实惠选择”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意义,以及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的历史和展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概念。
理解如下几种关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增权的关系、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健康促进与健康共治的关系。
难点:增权、健康素养、以及健康共治的概念以及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为主,进行课程导入,中间适当穿插案例、图片,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引入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图片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三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7月参考资料[1]郑振佺,霍建勋主编.《健康教育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2016年7月[2]甄铁梅,贾玉梅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3]陶芳标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板书提纲第一讲绪论1、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2、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4、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教学步骤✧步骤一:课程导入:15min由数据和案例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入到本课程内容。
总体说明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性质,考核方案等。
✧步骤二:教学内容讲授:60mi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健康教育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健康教育学的定义二、健康教育学研究范围第二节行为与健康及学习健康教育学的意义一、行为与健康二、健康教育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作用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二、健康促进的概念第四节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历史发展一、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的兴起二、卫生宣教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三、健康教育学科的建立与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期五、展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步骤三:组织学生讨论:15min以讨论方式理解“健康教育目的是让人们做出有益于健康的选择”,而“健康促进是使健康选择成为每个人既方便又实惠的选择”。
第四讲 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联合行为模型
为的社会准则的概念决定。
• TPB理论是TRA理论的延伸,它包含一个 额外的结构:对行为的表现的感知的控制。 在最近几年Fishbein及其同事进一步扩展了 TRA和TPB理论,使之包含来自其他主要行 为理论的组成部分,并提出使用联合行为模 型(IBM)。
集中于态度、主体准则和感知的控制 的TRA和TPB理论解释了行为意图中大 部分的多样性,并且预测了包括健康行 为在内的大量不同行为。来自上百项研 究的证据在许多元分析和回顾中得到了 总结。
/100103/jianjie/02001.htm 我国已成为艾滋病毒亚型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 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 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 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 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已被成功用 来预测和解释大量的健康行为和意图,其中 包括吸烟、饮酒、健康服务设施的利用、锻 炼、防晒、母乳喂养、事实根据的使用、 HIV/STD预防行为、避孕措施的使用、乳房X 光检测、安全帽和安全带。
发现的结果被用来发展许多卓有成效的 行为改变干预。
起源和历史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态度、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 系,TRA理论得到了发展(Fishbein,1967)。 关于这些关系的先前研究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 的相关性相对较低,此外,许多理论家提出取 消态度作为行为背后的一个因素(Fishbein, 1993;又如Abelson,1972;Wicker, 1969)。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在心理学中,计划行为理论(简称TPB)是将个人的信念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对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的行为控制的意图共同塑造了个人的行为意图和行为。
Icek Ajzen提出了该概念,以通过包括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来改善推理动作理论的预测能力。
它已被用于研究信念,态度,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领域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广告活动、医疗保健、体育管理和可持续性。
历史从合理行动理论扩展Icek Ajzen(1985)在他的文章“从意图到行动:计划行为理论”中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该理论从发达国家理性行为的理论,这是提出了马丁·菲斯在1980年与Icek阿杰恩一起理性行为理论,又植根于态度的各种理论,如学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一致性理论(例如Heider的平衡理论,Osgood和Tannenbaum的一致性理论以及Festinger的不和谐理论)和归因理论。
根据理性行动理论,如果人们将建议的行为评价为积极的(态度),并且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希望他们执行该行为(主观规范),则会导致更高的意图(动机),并且他们会这样做的可能性更大。
在许多研究中,已经证实态度和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图以及随后的行为具有高度相关性。
还提出了反对行为意图与实际行为之间高度相关的反驳,因为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环境的限制,行为意图并不总是导致实际行为。
即,由于行为意图不能成为个体对行为的控制不完全的行为的xxx决定因素,因此Ajzen引入了计划行为理论,增加了新的组成部分“感知的行为控制”。
通过这种方式,他将理性行动的理论扩展到涵盖非自愿行为,以预测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
最近增加的第三个因素是感知的行为控制,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控制了任何给定行为的程度(课堂笔记)。
有计划的行为理论表明,当人们觉得自己可以成功地实施某些行为时,他们更有可能打算实施某些行为。
增强的感知行为控制是两个方面的结合:自我效能感和可控性(170)。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概述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
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1]计划行为理论的提出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
是Ajzen和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將TRA予以擴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2]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理论
分。
模型(model):一般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上,用以帮
助理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学说。
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主要针对对象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理活动 来解释、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并指导健康教育干 预活动。
(一) 知信行模式 (二)健康信念模式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四)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力等; 结构性因素:对该疾病的知识、以前患该病的
经验等; 行为提示因素:他人忠告、医护人员提醒、亲
友的疾病经验等。
16
HBM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 循以下步骤
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
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得到非常有价值 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 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
强化管理: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反之实施处 罚,使改变后的健康行为不断出现;
控制刺激: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有 利行为向健康方向改变的提示;
求助关系:在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向社会支持 网络寻求支持
27
各行为转变阶段中的心理活动
变化阶段
无打算期
打算期
准备期 行动期
维持期
提高认识 情感唤起 自我再评价
35
形成一定行为后,主要由三个方面调节和维持:
刺激:特定的刺激可以决定某些特定行为在适宜的时间 出现;
强化:在对象以特定方式活动时予以奖励; 认知:把行为同内在标准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
从而指引行为。
36
③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有效地
实施行为。不同于自信,它是对能力的自我认识。自我效 能能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行动及其效果, 也影响环境。
健康教育学——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社会环境 人际
个体自身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模式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模式 应用于群体和社区水平的理论模式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RA & TPB)
01
第一节: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
发展的背景
02
9、感知控制:类似于自我效能。对自身能否应对 面临问题或情境的能力的判断和评价。
(一)基本概念
10、行为意向:行为主体执行某项行为的可能性。
11、行为:指个体在特定时间与环境内对特定目 标作出的外显的可观测的反应。
包括:对象(target) 、行动(action) 情境(context) 、 时间(time)
日常健康行为
合理利用 卫生服务行为
预警行为
促进健康的行为
避免环境 危害行为
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违规行为Fra bibliotek(吸毒、 性乱)
危害健康的行为
致病性 行为模式
不良疾病行为
吸烟 静坐少动 生病喝“符水”
不吸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积极就医
2、从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来看,影响人类行为与发 展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成本(costs)与效益(benefits) 我改变行为后会获得什么? 我改变行为后会有什么结果?
人们更可能选择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
(一)价值期望论与个体认识中“价值期望”观念
案例1:小组讨论 减肥的益处 ? 减肥的成本?
(一)价值期望论与个体认识中“价值期望”观念
(二)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基本概念-主观规范
4、规范信念: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 团体的行为期待。 5、遵从动机:个体是否愿意遵从规范信念的意愿
第四讲 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联合行为模型
理性行动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 论(TPB)的测量使用或五个点的或七 个点的尺度。个人关于进行一项行为的 可能性的行为信念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 被两极的“不可能-可能”或“不同意同意”的尺度来测量。每一个结果的评 估是被两极的“好-坏”尺度来测量。例 如“我戒烟”的一个结果可能是“将会 导致我增重”。
理性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TRA)认为行为的最重要 决定因素是行为意图(见图表中的无阴影部 分)。个人行为意图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他们 对进行一种行为的态度和他们自身与行为相 关的主体准则。 计划行为理论(TPB)在行为上增加了感 知的控制,考虑进了个人可能不能完成对行 为控制的情景(见图表的阴影部分)。
/20120507/2896580.shtml 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统计对比 /health/201004/28/60551_12 629196.htm 艾滋病已成中国传染性疾病头号杀手
/v/b/847499842788320303.html 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患者逾10万例 /v/b/842334121290078633.html 《晚间新闻》中国疾控中心 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多 样化
/health/200711/11/content_7048765.htm
专家指出:我国艾滋病流行范围广 地区差异大 /jiankang/xiyi/zhenzhi/02 /100103/jianjie/02001.htm
。
除了由行为的、规则的信念和控制 信念计算的间接测量,获得每一模型 结构的“直接测量”也至关重要。
理性行动理论(TRA)和计划行为 理论(TPB)为辨明影响行为的关键行 为的、规则的和控制信念提供了框架。 这样干预就能够被设计来为这些信念或 信念上的理论制定目标和做出改变,也 由此影响态度、主观规则或感知的控制, 并导致意图和行为中的改变。
常见行为干预理论及模式
不打算戒烟:普及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知识,让人们对 吸烟行为感到恐惧、焦虑、担心等,意识到在自己 周围环境中,吸烟已经成为一种不健康行为
34
② 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 在最近6个月内,人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意识 到改变行为可能带来的益处,也知道改变行为需要付出代价,
吸烟者戒 烟的基础
吸烟者有动力 去采取行动
1、接受信息与改变行为的过程
信息传播 察觉信息 引起兴趣 感到需要 认真思考 相信信息 产生动机 尝试行动 坚持行为 行为确立 视而不见 知 基础 基础
毫无兴趣 与已无关
可有可无
信
动力
怀疑信息
侥幸心理 犹豫不决 无法坚持 行
目标
3、KAP模式
• 行为的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
健康教育与行为理论
•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 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 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 目的: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 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 核心: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 • 方法:信息传播,行为干预等
感、时间成本等,都应实事求是的指出,并帮助人们逐一克服。
27
第三,效能期待,也称“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的 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 执行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为。
28
其他一些相关因素
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
健康教育常用行为干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三種概念在決定動機時可能會因不同的行為 或人而有所不同,因此,要設計有關行為影響 意向的問卷,首先要決定受態度、認知規範 以及個人動力等的影響程度。
IBM和TRA/TPB在多樣行為和人口的應用
不同的行為、基準、功能和控制信念會影響 一個人的動機而導致不同的行為。 一些重要的信念對於不同的行為,在不同的人群 是會不同的。 Fishbein不斷強調雖然問卷可以代理辦公和發展 測量態度、認知規範、自我效能,和認知控制, 但卻不能從行為和人群中辨認正確的信念。 TRA、TPB和IBM原先是設計被用於西方國家, 不適用於其他文化,但可以經過誘導修改的過程 使其能被是用於其他文化。
TPB假定意圖有三個因素:態度、主觀規範和 知覺行為控制 這三個相關聯的因素是隨著行為和人不同而變化 根據TPB,知覺行為控制亦受控制信念(contro; beliefs)與知覺力(perceived power)影響 擁有強烈促進(阻礙)行為發生之因子存在的控制 信念會有高(低)度的知覺行為控制 少數研究利用控制信念和知覺力的基本測量做 實驗知覺控制
後果評價
行為結果或歸因的 好或壞 評價 +3到-3
指示物(參考對象) 贊不贊同
體重增加視為 不好的後果
規範信念
贊同或不贊同 醫生覺得戒菸 +3到-3 比較好
遵從動機
是否遵從參考對象 可能或不可能 同不同意醫生 的想法 1-7 說的話
計畫行為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計畫行為論(TPB)是理性行為論(TRA)的延伸 Ajzen依據TRA再增加知覺行為控制,說明行為會受 到超出個人控制以外的因素所影響 Ajzen主張當個人的知覺行為控制愈強烈時,他從事 某行為則愈有可能 個人的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行為意向或行為表現 有了態度與主觀規範之後,個人對於某某行為表現感 到簡單或困難便會影響他的行為意向
理性行為論/計畫行為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Planned Behavior)
行為改變是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如果個人認為 自己應該出現此行為,此行為就會產生 經過邏輯思考後,我有這樣的行為意向 (intention to act ),就去採取此行為。(非受到外 在環境的影響)我想,所以我去做! 行為意向愈高,Take action的機率愈高 任何一個人,今天會出現行為,是因為他有這樣 的intention
態度
『態度』是由行為的結果或起因所產生的 『行為信念』所決定,取決於對行為結果的評價
意向
『意向』只個人想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率, 個人對 某一行為的意向愈強,代表他育有可 能去從事該行為
行為意向 可能從事之行為
可能或不可能 戒菸與否 +3到-3
行為結果或歸因的 可能或不可能 戒菸後體重會 行為信念 相關信念 +3到-3 增加
整合性行為模式(Integrated Behavior Model)
四個組成要點影響行為:
即使一個人有強烈的行為意向,還是需要知識和 技巧來讓他選擇行為。
應該使環境對行為的阻撓降最低。 行為要對當事者有意義。 經驗促成的行為可養成習慣,所以意向的重要性 決定行為個人表現時就較沒這麼重要。
藉由以上的要點來看,行為的促成可能因:
行為意向: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意願與可能性。 態度:個體對執行某種行為所抱持的態度,正面 或負面的評價。
主觀規範:個體從事某種行為時感受到的社會 壓力,對指示對象贊同或不贊同,會影響此人 對指示對象是否依從,影響其行為,也就是個體 所在乎的人,如家人或同儕對此行為的評價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規範信念:指社會環境對個人行為意向的影響, 個體會採去某些行為,完成他人給 予的期待。
例如:家人、女友都不喜歡煙味,希望我不要 抽菸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依從動機:個體對其他人或團體的依 從程度。
例如:我在不在意我周遭的人 (家人、女友、朋友等) 的意見
是否有強烈動機以及是否有知識和技巧。 沒有嚴苛的負面環境。 行為對個人有意義。
行為者表現出明顯行為。
影響行為意圖的三種概念:
行為態度 認知規範 個人動力
個人動力又包含:
自覺控制:個人能否察覺到行為表現,此行為能力 通常受到不同環境因素影響。 自我效能:受能力、信心而影響表現行為,進而去 面對不同的障礙。
由分析數值來的數據,使其可以了解及預測行為。
支持TRA&TPB的證據
TRA的名稱會讓人產生誤解認為只著重在 「理性」,這是不對的。TRA的基礎假設理性 行為是促進個人行為動機的要素。 此理論建於,個人的行為、規範、和控制信念 決定於人的態度、知識量,和關心程度等是否和 理性、邏輯、準則有關。 TRA&TPB被用來解釋不同有關健康的行為, 含運動、吸煙、藥物使用,和HIV/STD的預防行 為、產前檢查、臨床醫生有關預防的提供等。
計畫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985年Ajzen提出“知覺行為控制”與 TRA 結合而成計畫行為理論(TPB) 認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 三方面皆會影響個人行為意向,進而 影響 其行為。
外在環境因素不是個人意志可主導或控制的, 但卻可能影響個人對採取某行為之決定。 知覺行為控制由控制信念對某行為形成之促進性 與障礙性是否存在做決定,並透過知覺力的加重 或其他因素影響,以促進或抑制該行為。
關於對於TRA和TPB的記載,其他人口、性格、 態度、個人差異等變因可能會被聯想到行為, 這些影響在這些理論當中是次要的。 特定的族群較有可能比其他族群致力於某些 行為,一些個體在特定的團體裡可能較其他 團體的人抱持樂觀的信念並且表現於行為。 使用TRA/TPB/IBM最重要的步驟為實行 無限制的誘導面談,以確認相關行為結果。
TRA和TPB架構的測量
依據程度不同利用5到7分的量表。
測量態度、主觀規範,解釋行為意向,
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會影響行為意向和 行為之間的相關性。
研究設計與分析測試TRA&TPB
橫斷面研究過去時常來測試TRA&TPB,但是會 缺乏預測性和無法了解先前的行為,因為無法 知道舊的動機和行為。
用回歸和結構方程式來分析TRA&TPB的關係。
行為信念:個體認為執行該行為會產生某種結果的 信念。
例如:吸菸後易得肺癌,所以…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會得到的價值回應。
例如:如果我得到肺癌,我怎麼看待這個結果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理性行為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Fishbein(1967)提出理性行動理論(TRA) TRA為行為的前置因素為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 又受「行為的傾向態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 或「行為的主觀標準」(Subjective Norms Toward the Behavior),二者或其中之一 的影響
面談時,當事人須回答下列四種問題:
表現行為時的感覺(正向或負向) 行為後的結果特徵(正向或負向) 行為時的人或群體是否遵從指示者 環境會抑制或促進行為表現的容易或困難
表4.3
在規範信念中非常清楚且合理地,對固定伴侶 使用保險套方面,伴侶是最有影響力的。然而 其他兩個信念較不易看出哪個是最重要的。
講師 :劉潔心
前言
理性行為理論和計畫性行為理論,其理論 建立在可能表現特定行為的行為意向。 理性行為論和計畫行為論考量態度、主觀規 範,而TPB加上知覺行為控制,由上述三者, 解釋許多範圍的行為意向變化, 並且可以預測不同的行為(如:健康行為) Fishbein等人近年把TRA與TPB在加上其他 行為理論,提出整合性行為模式。
行為改變是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如果產生的信念 促使人出現此行為,就會產生該行為。 個體經思考後產生行為意向,使其採取行為, 不受外面因素影響。故行為意向越高,採取行為 的可能性越高。 TRA認為行為意向受到態度、主觀性規範影響。 而行為意向會進一步影響行為。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PB簡圖
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1967年Fishbein提出理性行為論,經由一系列的 研究發展出態度、行為意向與行為之間令人信服 的關係。 理論基礎源自社會心理學,探討態度、意向及 行為三者間的依存關係。 1975年Fishbein & Ajzen解釋行為中面對物體的 態度和面對行為的態度。 1980年Fishbein & Ajzen清楚定義行為中潛在的 信念、行為意向與其測量方法,建立理性行為論 完整的架構。
四個主要要素
理性行為論主要是探討『信念』(行為信念、 主觀信念)、『態度』、『意向』、『行為』 之間的關係 Fishbein區分信念、態度、意向、行為的定義及 用特定的方式去度量四個要素的數值
信念
『信念』代表一個人的行為意志力控制,對於 某事可有的結果所產生的看法。也就是說行為的 產生,是由一個人經過友邏輯思考的信念產生 之後,選擇了要或不要或其他的決定,之後才去 採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