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源于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源于生活
——如何让数学常态课出彩
内容摘要: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教学改革,渗透鲜活新理念,那也就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那我也说:“教学源于生活”。特别是要防止浮躁,避免因追求表面的“新潮时尚”而丢掉课堂教学的根本。只有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立足于实际生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用心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才会更智慧,课堂才会更精彩!
关键词:把握教学了解信任精心预设适时“更新”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其实,教师并不缺乏新理念,缺少的是如何把这种理念渗透、付诸于教学的方法和实际行动。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同时要知道,真正的人性化教学需要教师全面精心地预设,课堂上才会闪耀出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进而在生成中引领课堂走向精彩!
一、精彩生成源于全面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就截然不同,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数学能力的形成。传统的教学还只是“教教材”:教学是教材的复制,课堂成了教材的“演绎”。单一枯燥,自然毫无乐趣可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立足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教材精华内涵和周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蕴涵智慧、散发趣味的学习材料,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如五年级的《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充分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美。我从生活实际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具有对称特点的实
物,让知识和生活真正联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上都能找到对称图形,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积极,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更深入地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学生依托这些材料积极思考、操作,促成了课堂的精彩生成。学习过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我又出示了风车图案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具有对称的因素却又不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以后要学习的中心对称图形。在此提供这样的学习材料和轴对称图形对比,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前孕伏了新知识,对轴对称图形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充分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在的逻辑归纳和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不再是面面俱到但点到为止,学生的思维才不再固定程式化,跟着老师走,而是活跃灵动,自主形成知识网络,构筑知识结构。
二、精彩生成源于全面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信任学生,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堂的精彩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精彩课堂的标准。如我在教学“质数、合数”的内容时,新授课程结束后,我常规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有什么疑问?我们班的周东成同学站起来说:“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此时,我不急着下结论,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学生:“是这样吗?”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徐寒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9也是奇数,但9却是合数。”徐天啸说:“我同意徐寒的观点,像15、21、35等都是奇数,但也都是合数。我认为,如果这样改就对了,质数都是奇数。”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却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这时,梁明华同学站起来:“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2也是质数,但却是偶数”。李嘉伟同学说:“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辩论已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沐浴在兴奋里。从这次“意外”的辩论中,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
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作延迟判断,不要轻易否定。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不完美或者是错误答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应用,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行为。在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相信学生会提问就会解答,会有不同的解法。正是源于这种信任,学生的灵性得以舒展,思维才被激活,课堂才更生动。对学生的信任也使得教师更有亲和力,课堂一派民主气氛,师生之间才能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课堂才呈现出灵动之美。
三、精彩生成源于精心预设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数学学习是生成的数学学习,它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精彩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精彩生成源于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个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其实这里大部分只是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如:聊天式的课堂氛围,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接着问:“谁知道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