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

图式期(4、5岁)
•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 想的内容(图示期是儿童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 现自我感受的时期。 )。从开始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情的表现,他们主观地体会和 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常用形态符号来表示同一事物。其中夸张了主要部分,忽视 或干脆省去了不重要部分。表现动作时,就主观地移动要做动作的那个部分。如为了把 刀举过头,就主观地伸展移动胳膊。这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还不能正 确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和空间,对比例的估计能力更晚。让孩子在纸上表现一定深 度的画是有困难的,因此画面上就会出现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任意排 列的平面图,而且他们把一切东西都放在一条表示地平线的基础上,他们画画怕遮掩、重 叠,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也统统排列在画面上。屋里的陈设在室外根本看不见,也 要透过墙壁画出来,并认为不这样反而是错误的。这种求全、求实的表现法,正是儿童心 理的正常反映。这些都说明孩子画的还不是他看见的东西,是他想当然的东西。这时让 他画写生画,他看一眼对象就凭自己的印象去画了。因为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成人不 同,他们还缺乏理性地分析和比较能力,只能凭感觉印象画画,对印象深的部分他容易夸大。 孩子的天真气应注意保护,让它充分表现出来。 儿童感觉敏锐,反映强烈,能够产生整体记忆,并且能凭整体记忆把看见的事情加以 概括和重新组合,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这正是儿童画的“黄金时期”。 图示期的孩子要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画。
图式期图式期4455岁岁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图示期是儿童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图示期是儿童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感受的时期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一、幼儿绘画活动内涵:(一)是指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形式语言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二)幼儿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是儿童表现自己内心想法,感觉和情绪的视觉语言。

二、幼儿绘画心理发展特点:(三个阶段)(一)涂鸦期(1.5-3岁):未分化的涂鸦(1.5-2岁):特点:动作不协调,不管上下、左右的方向,常常涂出纸外。

有控制的涂鸦(2-2.5岁):特点:动作较能控制,手眼之间逐渐协调,能够控制在整张之内。

组合涂鸦(2.5-3岁):特点:能够注视涂鸦时笔的运动方向并转换形式命名涂鸦(3-3.5岁):特点:开始命名,但事先没有意图,是受自己的动作和所画图形的启发后产生的。

(二)象征期(3.5-5岁):1.构图上:用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纸上,物体形象较多,不注意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与位置关系。

2.造型上:常用简单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些图章只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没有整体性的。

3.色彩上:幼儿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倾向,辩色能力大大提高。

(三)图示期(5-7岁):1.构图上: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绘画主题和对象,开始注意大小比例,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2.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熟悉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画面造型趋于复杂化,尝试用一些细节表现物体的特征。

3.色彩上:注意到物体的固有色,对色彩有情感反映,喜欢按自己的情感性质选择色彩来表现物体。

各年龄段儿童绘画活动的指导:小班:用游戏引起绘画兴趣、多用实例范例、提高幼儿对物体形状的概括能力、基本的技能训练。

中大班:丰富幼儿生活,提出广泛的主题和内容;教会幼儿更好仔细的观察物体,提高幼儿表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技能;教会幼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形象;发展幼儿连贯地表现情节地技能,鼓励大胆创作;传授幼儿装饰画的技能。

问题:1.怎样帮助画乱线孩子创造造型符号?①倾听孩子的想法;②引导孩子在线中找型;③增加添画游戏。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

儿童画绘画心理学知识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品,反映其身心状态。

(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

(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去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

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的形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 U型曲线发展模式。

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 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 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 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 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 L型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都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主张的儿童绘画能力单一发展路线理论相一致。

二、儿童画反映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儿童绘画是引领我们进入儿童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如对空间的表现与智力、知觉、人格的发展有关,而图画的色彩则与情感情绪成长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表明,线条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关。

每个儿童的不同绘画阶段,无论是在造型、用色或空间表现上均有特定的概念,综合各种见解,我们可以归纳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理解第一、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第二、儿童偏向于夸张或省略作品中最有意义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其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第三、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后来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第四、儿童绘画反映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胳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第五、不同的内容与绘画方法可以让儿童有不同的目的驱使,比如描绘便于表达想法,而彩色绘制则便于情感抒发;第六、儿童所用颜色、构图、样式等与他们的人格和社交相关;第七、环境仍是影响学习的要素,但不同背景中的儿童,他们的创作视觉样式也大体相近;第八、在绘画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别;第九、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一个过程。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幼儿绘画心理分析
明确的空间秩序。
用图式来表现对象,此图式会重复出现 图式会因特别的经验而改变 发现人与环境的明确概念 使用几何线条来表现形象
人物 有明确的人物概念及表现,重复出现人物形象。 会以省略或夸张改变符号,来表现某种经验。 无一定比例,视情绪而定。 空间 会用基地线表现空间。 画面形象无重叠关系,但有明确的空间次序。 主观经验表现:展开式、平面与垂直混合表现、X光
人物 开始时会画头足形人 逐渐增加人体其他部分及细部,表现方式经常改变 空间 形象散乱 没有空间次序,无空间关系 会转动画面绘画
色彩 与实物固有色无关,凭感情用色 设计 无装饰意图
图式阶段(7~9岁)
此时期的儿童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示视觉对象, 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改变,画面有
身心能获得释放。葛拉玛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 助的工具,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个体发泄其潜意识的 问题,消除其队环境防卫性,个体在安全的环境气 氛下,其行为将会有所改变。
Naumburg持不同的论点,Naumburg主张:艺术的形 式可以作为个体在被观察中对情境的相关事件产生 知觉重组的历程,也是个体对整个情境中的关系一 种的领悟基础。
荣格认为曼陀罗是成形,变形,永恒心灵的永 恒创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点, 通向自体完整化的道路。
在1926年古得那伏‧佛洛伦斯〈Florence Goodenough〉出版了《运用绘画评估智力》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y Drawing》。
他将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2岁至4岁)——自我表现的阶段; 图式化前期(4岁至7岁)——首次表现尝试; 图式化时期(7岁至9岁)——形体概念的形式; 党群阶段(9岁至11岁)——写实的开始; 推理期(11岁至13岁)——拟写实阶段; 青春危机期(13岁以后)——决定时期。

幼儿绘画心理发展与教育原则

幼儿绘画心理发展与教育原则
二、幼儿绘画教育的四个原则
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绘画.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的绘画教育颇有一番道理.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进程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经历着三个明显的阶段:4岁以前称“涂鸦阶段”.5至9岁是“图式阶段”.9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三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以“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我们常可观察到.4岁左右的幼儿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绘画活动.主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虽然个别幼儿的绘画才能可能会提前完成这两个阶段而进入高一级的“写实倾向阶段”。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一、幼儿绘画活动内涵:(一)是指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形式语言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二)幼儿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是儿童表现自己内心想法,感觉和情绪的视觉语言。

二、幼儿绘画心理发展特点:(三个阶段)(一)涂鸦期(1.5-3岁):未分化的涂鸦(1.5-2岁):特点:动作不协调,不管上下、左右的方向,常常涂出纸外。

有控制的涂鸦(2-2.5岁):特点:动作较能控制,手眼之间逐渐协调,能够控制在整张之内。

组合涂鸦(2.5-3岁):特点:能够注视涂鸦时笔的运动方向并转换形式命名涂鸦(3-3.5岁):特点:开始命名,但事先没有意图,是受自己的动作和所画图形的启发后产生的。

(二)象征期(3.5-5岁):1.构图上:用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纸上,物体形象较多,不注意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与位置关系。

2.造型上:常用简单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些图章只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没有整体性的。

3.色彩上:幼儿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倾向,辩色能力大大提高。

(三)图示期(5-7岁):1.构图上: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绘画主题和对象,开始注意大小比例,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2.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熟悉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画面造型趋于复杂化,尝试用一些细节表现物体的特征。

3.色彩上:注意到物体的固有色,对色彩有情感反映,喜欢按自己的情感性质选择色彩来表现物体。

各年龄段儿童绘画活动的指导:小班:用游戏引起绘画兴趣、多用实例范例、提高幼儿对物体形状的概括能力、基本的技能训练。

中大班:丰富幼儿生活,提出广泛的主题和内容;教会幼儿更好仔细的观察物体,提高幼儿表现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技能;教会幼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形象;发展幼儿连贯地表现情节地技能,鼓励大胆创作;传授幼儿装饰画的技能。

问题:1.怎样帮助画乱线孩子创造造型符号?①倾听孩子的想法;②引导孩子在线中找型;③增加添画游戏。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引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美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术可以帮助儿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研究成果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研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历史概述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起源于20世纪早期,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的艺术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

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渐渐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例如,以色彩和造型为主要变量,探讨儿童色彩选择和造型发展的规律;以绘画的认知过程为核心,研究儿童绘画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机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儿童美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发现1. 儿童视觉认知发展的规律儿童在早期的绘画中经常使用符号、图像和简化的方式表达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绘画变得更加具象和准确,能够细致地描绘事物的细节。

这表明儿童的视觉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美术教育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 艺术对儿童情感和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艺术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和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艺术表达,儿童可以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此外,艺术也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

3. 绘画对儿童认知能力的促进绘画活动的参与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绘画不仅需要儿童观察和分析对象,还需要他们运用空间、形状和关系等概念对事物进行表达。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提高空间感知、形状辨别和关系思维等认知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应当引导儿童通过绘画来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绘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才能,还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第一阶段:对绘画的兴趣(1.5~2.5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对绘画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喜欢画笔和颜色,并享受画画的过程。

第二阶段:自我表达(2.5~3.5岁)第三阶段:形象绘画(3.5~4.5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尝试绘画事物的具体形象,比如树、房子、动物等。

他们还会尝试使用不同的颜色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第四阶段:想象绘画(4.5岁~学龄前)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发展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会尝试画出自己幻想中的事物,并通过绘画来创造自己的故事。

在幼儿绘画教育中,有几个原则是需要遵循的:1.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绘画兴趣和能力,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并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的绘画任务和材料。

2.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可以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教师应该重视他们的绘画过程而不是结果。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过度干预他们的作品。

3.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幼儿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充满创造力的绘画环境。

教师应提供各种适合幼儿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并保持绘画区域的整洁和有序。

4.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应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例如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绘画作品,或者组织绘画比赛和展览等。

5.提供适当的绘画技巧指导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绘画技巧和表达方法的指导。

但同时要保持温和和鼓励的态度,以避免给幼儿带来压力。

6.倾听和反馈教师应该倾听幼儿的绘画作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绘画故事和感受,并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互动。

总之,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与绘画教育的原则密切相关。

通过注重幼儿个体差异、重视绘画过程、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激发兴趣和创造力、提供适当的指导以及倾听和反馈,可以促进幼儿在绘画中的心理发展,并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

艺术治疗和绘画心理分析[精]

艺术治疗和绘画心理分析[精]
C、比率正确;、及容 易画的步道,暗示 者熟练及操弄于社 会性。
D、长的步道或阶梯 朝向房子,暗示防 卫性的进入。
十一 墙壁
A、强的墙壁暗示着强 健的自我。
B、细墙暗示着:
1、虚弱的自我。
2、易受伤害的自我。
C、过度强调水平空间, 暗示着需要稳定。
D、过度强调垂直空间, 过度的幻想化生活。
E、岩块剥落的墙,暗示 不完整的个体特性。
安全、犹疑不决的倾 向 3、连续的直线笔触,
和果决肯定的人有关 4、连续的曲线笔触 a、迟顿、犹疑不决的 人 b、依赖性、情绪性倾 向 c、女性和顺从
图面影像的解译
C、笔触的长度:
1、长的线条,表示 着控制的行为,有 时是压抑的现象。
2、短、不连续的笔 触暗示着冲动、兴 奋的倾向。
3、非常短的曲线、 速写笔触暗示着焦 虑、不确定、压抑 和胆小。
绘画心理解析
房子-树-人测驗(House-Tree-PersonTest, H-T-P ) 画一个家庭测驗(Drawing-A-Family DA-F ) 家庭动力绘画(Kinetic-Family-Drawing K-F-D) 房子-树-人动力绘画(Kinetic -HouseTree-Person Test,K-H-T-P )
图面影像的解译
习惯将图像固定的画在图纸某一边,提 示我们关于作画者个人的态度,画在纸 的右边者,暗示者理性程度、自我控制, 和以环境为导向的行为及受事实原理强 烈地规范者。此外这种摆放方式的人, 则被怀疑于他们将思考专注于未来,而 非现在。
物体画在左边者,则可能暗示着,冲动 的个性,自我迷恋、思考专注于过去。
图面影像的解译
擦拭 对于绘画分析中, 对图面的擦拭也应 例入评判之考虑。 正常和适量的修改 擦拭,反应弹性和 具有批判自已作品 的能力。

绘画发展心理

绘画发展心理

女,3岁半,27-39cm

幼儿反复练习圆 的造型,人脸由 单纯的圆逐渐分 化出来。
心理分析学派的解释

幼儿在涂鸦的过程中,获得了快感和满足,渐 渐地便把原来为了要得到母亲的爱,以及反抗、 攻击等动机,升华成为创造.然而,就社会学 习的观点而言,幼儿涂鸦起因于模仿。Catl Jung认为幼儿看到成人或其他儿童写字或绘画, 因而引起模仿的动机。幼儿为了获得家人(尤 其是母亲)的认同,而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 Brittain 1987认为幼儿涂鸦,可获致肌肉运 动所产生的满足与快感。婴儿在动作发展方面, 从无法控制其动作到达能控制,从无意义的反 射动作到达有意识地动作,是一项重要的发展 历程。幼儿刚开始涂鸦时,是一种无控制的动 作,任何创造的意图,他只是享受蜡笔在纸上 涂抹那有节奏的、主动的“动”的快感。渐渐 地,他发现了自己的动作和纸上出现的线条有 着某种关联,于是他继续涂鸦,手、眼和脑之 间逐渐产生协调。幼儿此后的绘画发展更是反 映出其身心发展的状况,如手眼协调、大小肌 肉运作的能力、平衡感、自我控制和现实感等 要素。
女,1岁半,27;39cm

随意涂鸦,握笔 及掌握线条的能 力均未成熟,节 奏不明显,留白 过多。
男,1岁7个月,27-39cm

随意涂鸦,手眼 协调能力差,无 法将线条全部抹 在纸的范围内。
男,1岁7个月,27-39cm

同一动作反复涂 抹同一位置,既 形成一团乱线。
男,2岁,27-39cm

此阶段幼儿的绘画由圆的造型出 发,从一些似懂非懂的简易几何 图形逐渐演变为可辨识的物体组 合,孩子画中的线条越来越流畅 ,画面的内容,随着他们生活经 验的扩展,也越来越丰富。
女,5岁,19。5-27cm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早在18世界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者艺术作品中出现。

病人们经常说他们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梦表达出来,单可以画出来。

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

佛洛伊德通常不主动要求病人画出梦中的表象,而另一个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

荣格对人的原始心理模型和视觉艺术中一般性表现方式之间的联系做了研究,为人们理解绘画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

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磨难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绘画心理分析是从对儿童的观察开始的。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中所编写的内心世界。

相对语言的表达,孩子们似乎更多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1885年,库克(Cooke)对儿童绘画的各发展阶段进行了描述,而强调了这个阶段理论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兴起,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

在20世纪中期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治疗观点的对峙,代表人物是玛格丽特·诺伯格(Magaret Naumburg)和依蒂丝·格拉玛(Edith Kramer)。

其中,诺伯格主张绘画治疗的作用是使病人对所处境遇和发生在身上的事情进行知觉重组,而格拉玛认为绘画治疗在于治疗师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参与和分享的角色,这种角色有助于病人的自我成长。

最后,20世纪晚期,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绘画分析和治疗的发展。

除了临床上对绘画的分析和应用,从20世纪初期开始,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

1921年,伯特(Burt)用“画人”作为治理测查的方法,对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测量。

伯特大量地分析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绘画,并把他们的绘画分为不同的阶段:2~3岁为涂鸦阶段,4岁时用简单线条描绘事物,5~6岁开始用粗略的象征表现人和动物,6~10岁时学习描绘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作品,12~14岁用装饰、几何图形来表达,青春期时人才开始对色彩和形状感兴趣。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儿童绘画是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维方式、情绪表达和艺术创造能力。

以下是儿童绘画的几个心理特征发展阶段的详细介绍。

1.初级阶段(2-4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自我表达和自由性的特点。

他们通常会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画圆、画线、涂鸦等。

他们对颜色和形状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往往只有几种颜色和基本的图形。

儿童的绘画作品主要以自我中心的主题为主,如家庭、动物、玩具等。

2.准实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创造力开始显现,他们开始尝试绘制具体的对象和场景。

他们的绘画作品有了更多的细节和变化,颜色的运用也更加丰富多样。

儿童开始画出具有立体感的图形,如房屋、花园、自然景观等。

同时,他们开始尝试运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太阳代表明亮和温暖,风代表自由和快乐等。

3.实证阶段(7-9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追求真实性和实在性。

他们尝试画出更加真实的对象,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准确性。

儿童的作画技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线条、色彩和阴影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儿童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社会和文化主题,如人物形象、建筑物、交通工具等。

4.图示阶段(9-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更加具有表现力和独创性。

他们开始表现出对视觉形象的观察和把握能力,能够画出更加细腻和复杂的图像。

儿童的绘画作品也开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追求,他们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儿童开始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如油画、水彩画、素描等。

同时,他们的绘画作品也开始创作更加抽象和意象化的内容。

总结起来,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分为初级阶段、准实模阶段、实证阶段和图示阶段。

通过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绘画发展,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绘画心理分析

绘画心理分析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脉络:从19世纪末,人们开始尝试系统的通过图画了解人类自身。

最初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儿童身上。

伯特(Burt,1921)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将儿童及青少年的图画分为不同阶段:2-3岁为随意涂鸦阶段;4岁时开始有简单线条;5-6岁时用粗略的象征代表人和动物;6-10岁时开始描画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他人的作品;12-14岁,偏好几何图形和装饰;青春期对色彩和形状产生兴趣。

凯洛格(Kellog,1970)通过对幼儿图画的研究,证明儿童绘画有发展的连贯性和规律性。

古迪纳夫(Goodenough,1926)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画人的规律,,让儿童“画一个人”,并第一个尝试从其所画的人来判断其成熟度和智力。

他首次把图画与智力评估联系在一起。

哈里斯(Harris,1963)对其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他让儿童画三张画:“画一位男性”,“画一位女性”,“画一张自画像”。

他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

他修订了古迪纳(Goodenough,1926)的评分标准,根据年龄差别,选择了73个评分项目,包括身体部分、衣着细节、比例与透视等。

一些具体的项目包括:是否画出了头部、躯体、胳膊、腿等大的部位;身体比例是否正确;胳膊和脚是否靠在一起;头部是否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是否有手指等。

由于他要求儿童尽可能把人画得完整,所以他不限定绘画时间。

哈里斯把儿童绘画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儿童主要画有一定形状和特征的斑点;第二阶段,儿童处于模仿和复制阶段,出现个体差异和人物的细节;第三阶段,展现美感和愉悦。

麦琪欧文(Machover,1949)把儿童图画应用在临床技术中。

科皮茨(Koppitz,1968)拓展了画人的分析系统,发展出较为系统的、针对5-12岁儿童的评分项目表。

科皮茨(Koppitz,1984)对11-14岁的青少年进行研究,提出在11岁之后,青少年人物绘画的细节方面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系统的增加。

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

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

儿童是具有生命的发展个体,他们的美术心理与身心成长是无法分开的,应该从儿童整个纵向动态的成长变化角度去审视儿童美术心理。

形成儿童美术心理复杂难辨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其关键在于人在童年这短短的十几年中要经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身心发育的转折,每一次转折对于儿童的成长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心理学家根据儿童转变的大致年龄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乳儿期(0~1岁),先学前期(1~3岁).前期(3~7岁),学龄初期(7~11岁),学龄中期(11~15岁)。

儿童每两个年龄段的中间发生着质的转变,而且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都与这一基本心理变化紧密联系。

儿童美术心理基于此将儿童绘画划分为:涂鸦期(0~3岁),象征期(3~6岁),也可细分为象征期(3~4岁)、略图期(4~6岁),写实期(7~10岁),也可细分为图形写实期(7~8岁)、视觉写实期(9~10岁),抑制期(11~13岁)。

这些划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儿童,而且每一个时期之间都是相互渐进的过程,并非截然的转变,也会有两种阶段并存的可能。

因个体差异,这些时期的到来会有提前或滞后。

儿童因智能、认识的发展,或需求的转变、动机的不同都会使身心发生转变。

但与美术心理转变更为紧密的则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

涂鸦期是儿童绘画中最难辩,争论最多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儿童的作品中充满着各种具有节奏的点、线、圈的式样,他们或独立或融合。

儿童更喜欢画画的过程,而不在意真实的世界与所画的东西之间的关系。

他们自己也无法说出这些随意的式样是什么,更很少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我们通过对儿童这一阶段身心发育的掌握,能够判定幼儿的涂抹并非是完全无意识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依靠感觉来认识世界,语言、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都在萌发阶段。

儿童只能通过视觉感觉器得到对象的个别特性和品质,最亮与最暗、最长与最短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

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为儿童绘画中最简洁的圈、点、线的组合式样。

其中也伴随有儿童开始发育的运动感觉得以表现的快感,如整个手臂的弧形运动与用力的向下戳的动作带给他们的满足。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及绘画教育的原则

摘要:幼儿绘画要经历三个学习阶段,并且遵循绘画教育的四个原则,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也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个性的完整发展。

关键词:幼儿绘画;涂鸦阶段;图式阶段;想象力;因材施教绘画,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

幼儿的绘画教育颇有一番道理,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幼儿绘画心理的发展进程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经历着三个明显的阶段:4岁以前称“涂鸦阶段”,5至9岁是“图式阶段”,9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

三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

“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

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

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以“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

我们常可观察到,4岁左右的幼儿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

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

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

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

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

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

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绘画活动,主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虽然个别幼儿的绘画才能可能会提前完成这两个阶段而进入高一级的“写实倾向阶段”。

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心理画发展历史

心理画发展历史

心理画发展历史心理画是一种表达和记录个体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是绘画、素描、油画、水彩等不同的媒介,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和观赏者的解读,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心理画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心理画的概念和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洞穴壁画。

古人们利用颜料和石头墨制作图案,描绘他们的生活场景、狩猎经历和对自然界的崇拜。

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古希腊时期,心理画开始与哲学和心灵探索相结合。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心灵哲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心理画的发展。

他们认为艺术可以揭示人类内心的深层意识,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醒。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心理画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通过绘画来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塑造出了许多代表性的心理画作品。

他们深入研究人体结构和表情变化,通过精细的描绘再现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对心理画的进一步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心理画可以作为疗愈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工具。

他们提出了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强调人类内心的深层结构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开始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绘画中,创作出了更加抽象和隐喻的心理画作品。

当代,心理画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心理学专家将其纳入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通过艺术媒介帮助个体开启内心的自我解析和疗愈。

同时,心理画也得到了更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成为艺术市场和展览中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心理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心理表达的工具,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史前时代的洞穴壁画到当代心理疗法中的应用,它一直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个体的情感宣泄,还是对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心理画都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早在18世界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者艺术作品中出现。

病人们经常说他们无法用语言把自己的梦表达出来,单可以画出来。

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

佛洛伊德通常不主动要求病人画出梦中的表象,而另一个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

荣格对人的原始心理模型和视觉艺术中一般性表现方式之间的联系做了研究,为人们理解绘画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

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磨难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绘画心理分析是从对儿童的观察开始的。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在绘画中所编写的内心世界。

相对语言的表达,孩子们似乎更多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1885年,库克(Cooke)对儿童绘画的各发展阶段进行了描述,而强调了这个阶段理论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开始兴起,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

在20世纪中期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绘画治疗观点的对峙,代表人物是玛格丽特·诺伯格(Magaret Naumburg)和依蒂丝·格拉玛(Edith Kramer)。

其中,诺伯格主张绘画治疗的作用是使病人对所处境遇和发生在身上的事情进行知觉重组,而格拉玛认为绘画治疗在于治疗师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参与和分享的角色,这种角色有助于病人的自我成长。

最后,20世纪晚期,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绘画分析和治疗的发展。

除了临床上对绘画的分析和应用,从20世纪初期开始,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

1921年,伯特(Burt)用“画人”作为治理测查的方法,对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测量。

伯特大量地分析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绘画,并把他们的绘画分为不同的阶段:2~3岁为涂鸦阶段,4岁时用简单线条描绘事物,5~6岁开始用粗略的象征表现人和动物,6~10岁时学习描绘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作品,12~14岁用装饰、几何图形来表达,青春期时人才开始对色彩和形状感兴趣。

1925年,诺拉姆(Nolam)、路易斯(Lewis)和史滕(Stern)对神经官能症病人的自由绘画进行了心理分析。

1926年,弗洛伦斯·古德伊那伏(Florence Goodenough)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智力。

这也是第一种标准化的绘画测验,它很快地被传播开来,作为一种测量治理的方法广泛使用。

随后,在1963年,哈里斯(Harris)进一步发展了古德伊那伏的研究。

他让儿童画男性(一位)、女性(一位)和自画像各一张。

他还提出“绘画是认知成熟的指标”。

他还修订了古德伊那伏的评分标准,根据年龄的差异,选择了73个评分项目,包括身体部分、衣着细节、比例与透视等。

一些具体的项目包括:是否画出了头部、躯体、胳膊、腿等大的部分,身体比例是否正确,胳膊和脚是否靠在一起,头部是否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是否有手指等。

哈里斯吧儿童绘画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儿童主要画有一定形状和特征的斑点;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模仿和复制,绘画中出现个体差异和人物的细节;第三阶段,展现美感和愉悦。

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绘画不但能反映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能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

心理学家们开始用“画人测验”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而且还作为测量儿童发展和人格特征的方法。

随之,“投射性绘画”的术语开始出现,绘画投射测验也正式诞生。

为了评估人格,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文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投射测验,在1940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经研究发现,儿童画房子、树和人等事物能够反映出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

所以绘画展现了自我无法表达的信息。

绘画测验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测验的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来进行分类。

在临床心理学中,常见的有这样几种类型:以智力测验为目的的“画人测验”;以获得有关人格特点方面信息为目的的测验——考克(Koch·K)的“画树测验”、布克(Buck·J)的“房——树——人测验”;以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病理等方面问题为目的的“家庭活动画测验”;为了了解视觉运动功能、脑功能状态的“本的格式塔测验”;以了解潜意识人格问题为目的的“景物结构化测验”。

194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克(Buck)提出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是较为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

布克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了HTP测验,后被许多国家引进并加以推广应用。

这项测验是作为智力测验的辅助工具开发出来,任务是画出一间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因为这三个物体为每一个儿童所熟悉,包括年龄很小的儿童,而且这三样东西可以诱发儿童的联想,并可能将联想投射到绘画上。

布克曾说:HTP 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的联想和无意识的联想,儿童画出的人、房子和树或其他内容可以反映儿童的人格、知觉和态度。

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树能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和他们对环境的感受。

咨询师可通过分析儿童画出的房子、树、人的特征以及话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对儿童心理进行评估。

同样以人物画作为投射测验工具的还有凯伦·麦克伏(Karen Machover)。

他在1949年出版了《人物画的人格投射作用》一书,气质探讨了人物画与人格特质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人物画和心理病理学方面的问题。

他的基本理论是要求“画一个人”时,画册的人和做化妆的种种情绪(冲动、焦虑、冲突)以及补偿的特点密切相关,所以画出的人代表了作画者,那么用来画画的这张纸就代表了他周围的环境。

麦克伏认为绘画(尤其是画人)可以表现出作画者的冲突特征、防御机制、神经症以及病理学特征。

他还为画中人的各种细节部位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纽扣、口袋、烟斗等,同时也为画面中的其他事物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1964年,桥莱斯(Jolles)收集、整理大量“房——树——人”的图画并对其各种特征进行了描述。

1968年,科皮茨(Koppitz)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评分体系。

她认为:“儿童最了解的人是自己,因此儿童画的人就成为内部自我及个人态度的肖像。

”她还使用图画作为投射任务探查儿童绘画中所表现的情感问题的特征,她把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更注重儿童对自己和那些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人物的看法以及儿童对待冲突的态度。

科皮茨的思想代表一种更为“注重现实”的观点,在分析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情绪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分析儿童当前的心态和感受。

同时她还建立了评价儿童绘画发展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的标准,并设计了5~12岁儿童的评分项目表。

后来她又对11~14岁青少年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中发现:11岁以后的青少年,在任务绘画的细节方面并没用系统地增加——虽然年龄不断地增长。

1969年,布克及哈姆尔(Bbck&Hammer)将人物画作为投射测验的工具,探讨了绘画中的表现的个体发展以及绘画投射的作用,同时还对“房——树——人”的技术及评估的方式做了介绍。

1971年,哈姆尔(Hammer)在临床中应用了“房——树——人”的技术。

1931年,阿佩尔(Appel)在家庭研究方面引入了绘画的应用;为了获得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情况的信息,首先提出了“画一个家庭”的方式。

1942年,沃尔福(Wolff)在此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赫斯(Hulse)在1951年提出画家庭图的技术。

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伯恩斯和哈弗德·卡夫曼(Burns&Kaufman)发现在一般绘画投射测验中缺少动感,因此指导儿童进行一种家庭动力绘画,并在1970年出版了《家庭动力绘画》一书,从此动力元素被引入了绘画测验之中。

他们要求绘画者表现“全家人一起做什么事情”。

通过动态的画面,可以得到更多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信息。

家庭动态图也被应用到了学校当中:普洛特和飞利浦(Prout&Phillips)在1974年提出“学校动态图”模型。

他们要求学生画出“我和学校里的人(老师、同学),在学校里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工作来亚牛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

1982年,沙堡(Sarbaugh)对学校动态图又做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包括质和量两方面。

普洛特和塞尔默(Prout&Celmer)在1984年发现了学校动态图与学习成绩有相关性,并提出了此概念。

家庭与学校动态图是家庭动态图和学校动态图合并成的一个模型——诺夫和普洛特(Knoff&Prout)在1985年为此做了大胆的尝试。

对绘画的解释系统有很多,大致有:1、布克的解释系统。

有质的解释,也有量的分析。

2、1971年,桥莱斯(Jolles)的解释系统。

乔蒂斯简化了布克的解释系统,其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学。

他擅长运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绘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3、1958年,汉默(E·F·H)的“象征解释”系统。

他认为房子是唤起与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有关的情感的形象,对儿童而言,自我与双亲、兄弟姐妹的关系会在“房子”上显示出来;对成年人,“房子”则可能反应当前主要的环境背景及与配偶关系的质量。

4、1987年,本斯(Bums,R·C)的“房——树——人”动力绘画评分系统。

通过分析被试表现在绘画中的风格、方式行动,了解其感情、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等特征。

最近几十年来,以“房——树——人”为主题的绘画测验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绘画心理测验之一。

绘画心理分析最初是用来评判儿童的成熟度、智力,因为成年人人格相对稳定且自我部分形成,而儿童的人格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自我意识不成熟,认知能力较低,焦虑很容易被激发。

儿童倾向于用直接的行为和游戏来外显他的愉快、焦虑、混乱等,而绘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他们通过绘画,能表达出他们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心深处的情感,能把自己的某些经历表达出来。

研究者基于这种观点,设计出绘画投射测验。

绘画提供了一种手段,可以让人表达出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

随着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全面地评估作画者的人格。

从儿童到大众,从研究到临床,绘画心理分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前景可观。

附:京师博仁绘画心理分析与技术研修班授课导师:童玉娟(台湾)一、课前导读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是表达性心理治疗(亦称艺术治疗)最代表性的方法之一,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