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案全册必修三课时安排:共计20节课第一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目标:了解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的图片,讨论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细胞的结构图示和相关说明。

第二课:细胞的代谢活动目标: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过程,认识代谢活动的重要性。

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教学活动:观察实验,分析细胞代谢活动过程。

作业:写一篇关于细胞代谢活动的文章。

第三课:细胞分裂与生长目标: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是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过程,认识分裂和生长对人体的影响。

内容: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教学活动:观察细胞分裂的视频,分析分裂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细胞分裂与生长的报告。

第四课:人体的组织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础,认识不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组织类型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组织的结构,讨论不同组织的功能。

作业:整理一份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PPT演示稿。

第五课:消化系统目标:了解消化系统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认识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口腔、食道、胃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活动: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讨论各器官的作用。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消化系统的思维导图。

第六课:呼吸系统目标:了解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器官,认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内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教学活动:观察呼吸系统的模型,讨论气体交换的过程。

作业:整理一份有关呼吸系统的短文。

第七课:循环系统目标:了解循环系统是人体输送氧气和养分的重要系统,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内容: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的组成。

教学活动:观察心脏和血管的图片,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

作业:写一篇关于循环系统的文章。

第八课:泌尿系统目标:了解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平衡的重要器官,认识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1

《神经调节》教学设计增城市郑中钧中学郭冬梅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神经系统可以实现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整合等功能,完成神经调节过程。

本节主要阐述神经兴奋的实质是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不断刺激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变化;神经元之间没有结构上的联系,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学生情况: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有:●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组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解释兴奋是怎样产生的,即兴奋的实质。

2.能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能够描述突触的结构。

4.能概述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能够解释递质引发的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或抑制。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神经纤维上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体验探究过程,提高研究科学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相关模式图及动画,锻炼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神经兴奋产生的结构基础和传导过程,认同唯物辩证的科学观。

2.体会正确的科学实验方法的重要性,激发探索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教学重点1.兴奋的产生是神经纤维的膜内外电位变化的结果。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和化学递质对后膜的兴奋或抑制作用。

教学难点1.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其离子基础。

2.化学递质对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的作用。

教学策略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微观,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不易弄懂。

本节的引入可从回顾旧知识开始,以实例引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并且结合问题推进式与启发探究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选择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对于《神经调节》这节课的内容,在教材处理环节有两点困难:1.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众多概念和教学重点的冲突;2.如何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体现理论性教材的课改精神,让学生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2章第1节教学设计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巫满荣(单位:增城市派潭中学邮箱:manrongwu@)一、课标解读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

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2.学情分析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学案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学案1

“神经调节”学案广州市第83中学童丽琴tongliqin@2008.9一. 学习目标: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兴奋的传导和传递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脑的高级功能二. 知识网络构建: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新的电位变化――局部电流……①神经元(神经细胞)包括:胞体,树突(短的突起),轴突(长的突起)②神经元轴突外表大都裹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膜,构成一条神经。

(电线和电缆的关系)④兴奋:动物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___状态的过程。

⑤神经冲动: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又叫___________。

神经冲动产生的本质:外界刺激或局部电流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由K+外流变成Na+内流,所以膜电位就从静息态的外正内负变成活跃态的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产生的本质:受刺激的部分和未受刺激的部分之间有电位差。

例如:兴奋部外负内正,未兴奋部外正内负。

因此:在细胞外,电流从流向,在细胞内,电流从流向。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电流圈―――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局部电流――受刺激,释放――神经递质与的结合――突触后膜――新产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①神经元之间靠突触相连,突触包括(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膜)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②突触小体:多次分枝,每个分枝末端膨大,呈或,叫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里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扩散靠线粒体提供能量。

③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神经递质可以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教学设计1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教学设计1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设计(2课时)免疫调节骆发辉(单位:增城市永和中学)(邮箱:luofahui@)一、课标解读(一)知识性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能力性目标1.进行图表解读。

2.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特异性免疫。

(三)情感性目标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3.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在教材中处于必修3课本的第二章第4节,主要的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等方面。

本节承接第二章的前三节内容,向学生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从而展示免疫调节的情况,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维持人体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三维调节网络。

各个内容中,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总体情况由于招生生源的关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需要一些有趣的内容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艾滋病病因”。

必修1,第6章第2节细胞的分化,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

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抗体的免疫功能。

3.学生的能力基础经过近3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看图比较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1.通过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有悖于常理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找出其中的主要内容、看图分析比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能从中自己掌握一些免疫学知识3.通过详细讲解艾滋病和补充其他的传染病知识,让学生关注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从而达成情感性目标五、教学过程6.过敏反应(1)概念:第二课时六、教学反馈(一)例题精析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6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6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增城市郑中钧中学曾文萱一、课程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2、课时的安排: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为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脊髓的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第二课时为脊髓的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四、教学方法设计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

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

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一、教材分析:近年来,涉毒品犯罪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情况,导致禁毒形势日趋严峻。

学生在此之前已学过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的传递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停留在理论阶段。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后的科学·技术·社会部分,反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体现科学和技术的价值。

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来解释可卡因的成瘾机制,从内心产生拒绝毒品的意识,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掌握了突触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兴奋的传递过程,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毒品成瘾的机制是由于改变了中枢神经的结构;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来解释可卡因的成瘾机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1.1了解毒品的成瘾机制1.2 利用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来解释可卡因的成瘾机制2.教学难点2.1利用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来解释可卡因的成瘾机制五、教学过程:六、习题巩固1. 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被突触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2. 兴奋型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下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毛佩贞(单位:增城市中新中学)(邮箱:000w11aw_m@)一、课标解读:(一)知识性目标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2、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

(二)情感性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能力性目标1、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本三中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对象分析生源是来自第六组的学生。

在本节课中的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虽然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但是因为遗忘或者基础不扎实等原因,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和掌握。

而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更是全新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更加的困难,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1、教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2、学法“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1_植物生长素的发现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1_植物生长素的发现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体验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历程②理解植物弯曲生长的特点及本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同并努力应用科学探索方法②培养学生思考、执着的品质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因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更是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

确定的理由有: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都较多;高二学生尚未进行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

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缺乏感性认识。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向上的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二、引导探索A、植物向光性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46第一节B、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达尔文的实验展示胚芽鞘、琼脂、云母片图片,并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1. 这三组实验的实验过程分别是怎样的?2. 每组实验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是什么?(二)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一组,见书P47。

)并提出问题: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一组,P47)回答下列问题:1、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2、实验结论是什么?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三)温特的实验展示温特实验图片,并提出问题1. 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2. 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由此说明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4节教学设计2免疫调节收集者.唐玉福.增城市永和中学.137********.aphue@资料来源:网络.原作者信息.不祥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

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

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

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基因和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3.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的应用。

难点: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验器材、复制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外貌特征的动植物照片引入基因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基因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进行基因突变实验,观察不同表型的果蝇。

四、讨论:让学生讨论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效果。

五、总结:总结基因和遗传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理解。

教学延伸:
1.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理解。

2.课外拓展:让学生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差异,探讨进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1.本课时通过实验的方式展示基因突变的效果,提高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必修3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必修3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必修 3 第二章第 4 节免疫调节(第 1 课 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必修 3 第二章第 4 节免疫调节(第 1 课时)》

本节的学习内容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三
道防线、体液免疫的过程,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
教材分析 生物的学习中、社会热点关注中有所了解,对于学生来
评、引导的作用,我们应该转变思路把学习的时间、空
间还给学生,把问题抛给学生,做到真正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P35-P36 这一部分内
容,然后完课件上展示的免疫系统的组成的相关问题。
【多媒体展示】免疫系统的组成
活评讲解。
老师活动:引导、点评
老师讲解补充:1、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
脾等免疫器官;
2、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说有知识的铺垫,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是体液免疫的过
程。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注重免疫学的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物学基础
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科学思维和落实社会责
任;
2、倡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
本节内容多为记忆,理解部分不多,免疫系统的组
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然后同
学之间再进行纠错修正,这样可以重分调动学生的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体液免疫和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后
课例研究综 分组讨论画图写出流程,在本节课中不足之处在于内容

较多,学生理解消化时间不够。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免疫调节增城市新塘中学曹慧gmadhdn@一、课标解读:(一)知识性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情感性目标1、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2、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3、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能力性目标尝试运用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二、教材分析:本节与第一、二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学习免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还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如《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动物疫苗的控制、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器官移植及《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单克隆抗体等相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第二部分:免疫系统的两种功能;第三部分:关于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的学习,对人体的三道防线已有初步认识,在本节第一课时中学生将再次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也会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时可以联系生,让学生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人体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教师可指出,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立即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要求学生分析出人体防御病原体的途径以及这些途径的特点,最后对人体的三道防线作归纳。

在三道防线中,第一、二道防线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抗体,所以可从体液免疫开始讨论。

抗体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1.课标解读1.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1.3调查亲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2 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2.1.1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1.2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2能力目标:2.2.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2.2.2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已将免疫调节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其“具体内容标准”中包括“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可见,新课标是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

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本节的内容先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入手,接着重点分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是免疫调节的第二课时,中心内容有两点:1、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1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2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的学习,对人体的三道防线已有了初步认识,而在第一课时中也已经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也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

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传,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应该会对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2.板书设计一、第一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皮肤和黏膜2、特点:先天性,非特异性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2、特点:先天性,非特异性三、第三道防线的作用1、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特点:特异性3、方式: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配套练习:〖例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解析:考查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所谓特异性免疫是指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的免疫作用。

如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已有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具有特异性,即该抗体只对麻疹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不起作用。

接种卡介苗、吃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注射百日咳疫苗也是特异性免疫。

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无特异性,即对所有病原体都有免疫作用,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例2〗下列各种表现,仅仅属于体液免疫的是()A.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纤毛摆动把黏附的细菌以痰的形式排出体外C.靶细胞裂解死亡D.吞噬细胞处理病菌解析:考查对体液免疫的理解。

所谓体液免疫是指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的特异性免疫。

多数情况下,抗原和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题中B项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靶细胞裂解死亡是由于效应T细胞与其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的结果,属于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处理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例3〗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解析:考查细胞免疫的机制。

在细胞免疫的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侵入的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因失去藏身之地而被抗体消灭。

答案:A【自我诊断】●基础题1、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A.组织发生水肿B.组织发生脱水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D.组织细胞大量死亡解析:此题考查有关淋巴循环的意义,淋巴循环能够把从毛细血管中流失到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回收到血液中,一旦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部分蛋白质无法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毛细血管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组织液中,发生组织水肿。

答案:A2、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解析:考查吞噬细胞的免疫过程。

吞噬细胞能吞噬多种病菌及体内的“非己”成分,因为没有特异性因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也起重要作用,即经过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的抗原能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后被消灭。

答案:D3、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解析:大面积烧伤严重破坏了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护理不当极易受病菌、病毒感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引起的。

答案:B4、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

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解析:考查对特异性免疫的掌握。

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受到病原体的作用,通过机体与抗原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其中侵入人体的抗原具有三大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以特异性为显著特点。

因而蛇毒应属于抗原,抗原在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会产生抗体,这种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

答案:A5、每次注射青霉素之前,病人都要先做“皮试”,其目的是()A.观察病人的体质以决定用药剂量B.观察病人是否患有自身免疫疾病C.观察青霉素的杀菌效果D.观察病人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过敏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如花粉、粉尘、鱼虾、奶、青霉素、磺胺、奎宁等,有些人接触过敏原后,再次接触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D6、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损伤的细胞。

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属于()A.病原体B.抗原性物质C.抗体D.自身物质解析: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其作用是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且排除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老死或受损细胞、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B7、抗原和抗体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应,在体外也能进行反应,研究这种反应的方法之一是用琼脂双重扩散法,这种方法如图1所示,在琼脂片上开两孔,在其中分别加入抗原和抗体,使其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发生反应。

在琼脂中出现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线,这种线叫沉降线。

X和Y 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抗体,图2中表示正确的沉降线的是()图1图2解析:考查学生对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理解及学生的识图能力。

抗体具有特异性,也就是说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称为免疫反应。

因此,分析图解会发现,在X与x、Y与y 之间才能出现沉降线,因为只有X与x、Y与y才能发生特异性结合。

答案:C8、过敏原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B.效应B细胞的识别C.细胞的识别D.T细胞的识别解析: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再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产生效应B细胞,最后才能产生抗体。

答案:A9、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A.抗体B.抗原C.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解析:考查对特异性免疫概念的理解。

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作用是指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对抗原的消灭作用,也指淋巴因子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同时也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

由此可见,抗体的免疫作用只是淋巴细胞免疫作用的一部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免疫作用)主要体现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对“非己”成分的识别和消灭,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总之,在特异性免疫中,淋巴细胞起主要作用。

答案:C10、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B.失去一切免疫能力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解析:幼鼠先天无胸腺,说明没有任何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是幼鼠细胞免疫中必不可少的免疫细胞,因此,幼鼠失去全部细胞免疫能力。

而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的途径也因T细胞的不存在,路径不通,这样就只剩下少数抗原对B细胞的直接刺激。

因此,只保留了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11、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解析:免疫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就是处理和识别抗原的阶段,反应阶段是T细胞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阶段。

本题考查的是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长短的变化及核糖体活动强弱的变化,该过程应属于反应阶段,根据反应阶段是T细胞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阶段,可得出细胞周期变短了,核糖体的活动加强是为合成抗体作准备,也是细胞分化的具体表现。

答案:D12、下列不属于抗原的是()A.牛痘病毒B.细菌C.癌细胞D.自身正常的细胞解析:考查对抗原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凡是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叫抗原。

抗原一般有三大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所谓异物性一般来说是指抗原是侵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同时,自身异常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性物质,如癌细胞、死亡的红细胞等不是机体正常生命所需的,符合异物性这一特点,而正常的组织细胞则不是抗原。

抗原在机体内经过免疫系统的作用最终被消灭。

答案:D13、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②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③是针对各种抗原的④能在体内存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