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生态毒理学实验

生态毒理学实验

生态毒理学(大三)试验一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 20110422一、实验目的掌握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因叶绿素a和叶绿素b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663nm、645nm处具特有吸收峰,测其光密度值。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浓度。

三、材料用品新鲜植物叶片 721nm分光光度计 DMSO 25ml容量瓶 80%丙酮量筒四、实验步骤1称取100mg绿叶撕碎放入25ml容量瓶中,并向其加入5mlDMSO2然后将其放入65℃恒温柜中保温0.5-4h。

3待到一定时间取出后,向其加入80%丙酮溶液定容至25ml。

4取溶液于663nm、645nm条件下测定光密度值,记下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将测得的光密度值带入下列公式中计算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Ca=12.7*A663-2.69*A645Cb=22.9*A945-4.68*A663Ct=Ca+CbC(mg/g鲜重)=mg/L*总体积(L)/鲜重(g)试验三重金属铜离子对种子萌发的毒性效应一、实验原理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水分、温度和氧气等)下,吸水膨胀萌发,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

但是,当大量重金属离子存在时会抑制一些酶的活性,从而使种子萌发受到影响,破坏发芽过程,因此通过测定种子发芽情况,就可以预测和评价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潜在毒性。

二、实验目的1. 学习掌握植物种子毒性试验的方法2. 确定种子发芽率和伸长率的EC50三、材料,试剂及仪器材料:荞麦,小麦,黄豆试剂:CuSO4 ·5H2O、蒸馏水仪器:培养皿、移液管、滤纸、镊子四、实验步骤1、溶液配制硫酸铜溶液的配置:将硫酸铜按浓度梯度0(对照)、100 mg/L 1000 mg/L、5000mg/L、10000mg/L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2、种子处理种子经挑选后按每培养皿每种10粒置于垫有两层滤纸直径为6cm的玻璃培养皿,每培养皿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处理液,处理液浸透滤纸并完全浸润种子, 将培养皿盖好放入室温阳光下进行发芽试验3、观察记录每日向不同处理组添加5mL硫酸铜溶液以保持湿润。

生态毒理学报告_1 实验一

生态毒理学报告_1 实验一

实验一绿豆种子和根伸长的急性毒理实验一、实验目标1.掌握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

2.了解重金属Cu对绿豆种子发芽率以及根伸长抑制作用,浓度-效应关系及其相应种子发芽和根伸长受抑制程度。

3.掌握种子发芽率和根伸长的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重金属离子Cu污染对绿豆种子发芽和根伸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抑制程度,测和以及浓度-效应关系。

污染物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芽生长的影响被认为是直观有效的生态毒理效应指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灭菌玻璃珠、蒸馏水、滤纸、培养皿、绿豆种子。

四、实验步骤1.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重金属铜浓度范围,按几何级数间隔设定6间隔(包括空白对照),分别为0mg/L,50 mg/L ,100 mg/L ,200 mg/L ,400 mg/L。

2.在直径12cm的玻璃培养皿中培养。

3.将10mL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然后分别加入上述浓度梯度的硫酸铜溶液,再将种子用蒸馏水反复冲净,整齐排列在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10粒,使硫酸铜溶液浸湿种子,对照种子用蒸馏水培养,盖好培养皿盖,在恒温培养箱进行发芽,温度为25°C,暗处培养48h,不同处理设置3个重复,对照种子发芽率>65%,根长度2cm时结束实验。

五、注意事项1.种子初生根的长度达0.5cm作为发芽的标准。

2.种子应大小一致,饱满度、等级相同,实验植物种子含水量低于10%,在5℃条件下保存,实验所用玻璃器皿和基质应清洁,无污染。

3.种子放置时应保持种子胚根末端和生长方向成一条直线。

4.伸长的测量应从下胚轴与根之间的过渡点开始。

六、实验结果处理(1)数据记录发芽率:发芽率来说对照组的发芽率低于其他组,铜溶液对绿豆种子的发芽率没有较大影响。

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各组人为操作差距较大,或者是种子的处理条件不太统一。

根部伸长:由下面步骤得出结论。

图一:绿豆种子发芽率和铜溶液浓度—反应关系曲线(2)关系曲线表二:绿豆种子根部伸长抑制率和铜浓度关系表浓度0 25 50 100 200 400 抑制率0-0.410 -0.271 0.304 0.276 0.543根据表二可得绿豆种子根部伸长的浓度—反应曲线(图二)图二:绿豆种子根部伸长抑制率—反应关系曲线图三:绿豆种子根部伸长的抑制率和铜溶液浓度的对数的关系(3)IC10和 IC50IC10=89.94IC50=347.53七、实验思考题问:分析Cu对种子发芽率和根伸长的生态毒理效应。

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

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

姓名:刘金鑫学号:201428006037073 培养单位:地理所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一.【实验题目】:砷对两种淡水藻类的毒性作用。

二.【实验设计思想】:砷在环境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它来源于人为源和自然源的释放,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地表、土壤和饮用水体中。

通过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进入水体的砷对水中的生物存在影响,我们有必要研究水体中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在这些研究中要数藻类的研究较多。

我准备通过使用72小时生长速率——一种抑制生物检测方法,来判定五价砷和三价砷对两种在无外来干扰的热带的淡水藻类(绿藻和单针藻)的毒性。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看砷对藻类的毒害作用是否很强,如果藻类对于砷的耐性较强,可以指导后面的藻类用于砷污染水体修复的研究。

三.【实验目的】:1、掌握藻类的室内无菌培养。

2、学会藻类生长速率测定的方法。

3、掌握72小时生长速率的检测方法。

4、判定砷对两种藻类的毒害作用。

四.【实验原理】:1、藻类的选取:由于不同种类的藻对砷毒性的反应不同,有的藻对砷比较敏感,而有的对砷的耐性较好,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敏感性的单针藻和一种耐性较好的绿藻。

2、培养液的选择:为了排除自然水体和纯净水体的影响,我用人工合成的软水(内部成分以及含量都是已知的)来进行实验。

3、培养瓶的选择:为了防止砷在普通瓶体上的吸附,我选择250ml 的硼硅酸盐的锥形瓶。

4、检测前处理:将处于指数生长阶段(5-6天)的细胞通过离心(2500rpm,7min),超纯水洗涤三次确保培养液除去后,再用于生物检测。

5、培养条件:将培养瓶放在培养架上进行培养。

培养架周围的环境条件:27±1℃、12:12h的光照和无光、每天用手摇晃两次锥形瓶使其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

6、通过多功能计数仪测定结果。

7、数据分析: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72hIC50。

8、藻对砷和磷的吸收具有竞争性。

五.【实验材料】:绿藻、单针藻、玻璃烧杯、天平、硼硅酸盐锥形瓶、镊子、酒精灯、量筒、真空过滤器、滤膜、试管、无菌操作台、吸管、多功能计数器、移液枪、PH试纸(PH5.4—9)、牛角匙、牛皮纸、棉花、纱绳、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架、温度计、恒温室、冷光源、NaHCO3、CaSO4·2H2O、MgSO4、KCl、CaCO3、10%HNO3、超纯水、Na2AsO4·7H2O、NaAsO2、NaNO3、KH2PO4等。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实验实验一动物试验的一般操作技术一、目的与要求毒理学的许多试验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

而实验过程中技术及生物材料的收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质量。

因此,毒理学实验工作者必须正确地掌握动物实验中的一般操作技术,这是保证试验工作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本实验要求掌握动物的捉拿、固定、麻醉、编号、采血、处死方法和解剖检查。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动物的捉拿和固定方法1、小鼠:捉拿时先用右手将鼠尾抓住提起,放在较粗糙的台面或鼠笼上,在其向前爬行时,右手向后拉尾,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头颈部皮肤,将其固定于左手手心中,拉直四肢并用左手无名指压紧尾和后肢,右手即可作注射或其他实验操作。

取尾血及尾静脉注射时,可将小鼠固定在金属或木制的固定器上。

2、大鼠:大鼠抓取方法基本同小鼠,抓大鼠时若操作者不熟练,或者大鼠特别凶猛,操作者最好戴上防护手套(帆布或硬皮质均可)。

如若是灌胃、腹腔注射、肌肉和皮下注射时,可采用与小鼠相同的手法,即拇、食指捏住鼠的耳朵及头颈皮肤,余下三指紧捏住背部皮肤,置于掌心中,调整大鼠在手中的姿势后即可操作。

3、豚鼠:豚鼠性情温和,胆小易惊,一般不易伤人,抓取时,先用手掌扣住豚鼠背部,抓住其肩胛上方,拇、食指环握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

如果在实验时豚鼠频繁挣扎,不宜采用此方法,因为操作者的拇、食指会随动物的挣扎越抓越紧而引起豚鼠窒息。

另外,有时可用纱布将豚鼠头部轻轻盖住,操作人员轻扶住其背部或者让其头部钻到实验人员的臂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4、家兔:一手抓住兔颈部的被毛与皮肤,另一手托其臀部或腹部,使其躯干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手上。

(二)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和去毛方法1、编号和标记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动物个体间或组间区别开来,便于对每个实验动物的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编号、标记。

标记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是:号码清楚、耐久、简便、易认和适用。

生态毒理学实验

生态毒理学实验

生态毒理学实验实验一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一、实验目的熟悉小鼠的采血方法,学会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理解该酶含量变化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乳酸脱氢酶(LDH,EC.l.1.27)在以辅酶Ⅰ(NAD+)为氢受体的情况下,催化L一乳酸氧化成丙酮酸(对D一乳酸不起作用)。

LDH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浆中,其活力约为血清的500倍。

组织细胞膜经损伤,血清LDH即见增高,因此可以用LDH作为衡量细胞膜通透性的指标。

本实验采用比色测定法:以NAD+为氢受体,LDH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丙酮酸与2,4一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该物质在碱性溶液中显棕红色,颜色深浅与丙酮酸浓度呈正比,据此计算LDH活性单位。

三、材料及试剂1.实验动物体重18-20 g的健康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1组为阴性对照,一组为阳性对照组,另3组为不同剂量染毒组。

2.器材注射器、手术剪、镊子、移液管、吸耳球、试管、试管架、恒温水浴锅等。

3.试剂(1)乳酸钠底物缓冲液(pH 10.0):取乳酸钠溶液(65%-75%)10mL,加入0.lmol /L甘氨酸溶液125mL、0.l mo/L氢氧化钠溶液75mL,混合。

0.1mol/L甘氨酸溶液:称取甘氨酸1.501g,氯化钠二1.17 g,用双蒸水溶解并定容到200 mL。

(2)辅酶Ⅰ溶液(11.3mmol/L):称取氧化型辅酶Ⅰ15mg(如含量为70%,则称取2I.4 mg),溶于2 mL双蒸水中,4℃保存,至少可用2周。

(3)2,4一二硝基苯肼溶液(1mmol/L):称取2,4一二硝基苯肼200mg,加4 mol /L盐酸250 mL,加水约600 mL,加热助溶,冷却后加水至1000 mL。

(4)0.4mol/L氢氧化钠溶液100mL。

(5)丙酮酸标准液(1mmol/L):准确称取AR级丙酮酸钠11mg,以乳酸钠底物缓冲液溶解并定容到100 mL,临用前现配。

(6)受试化合物溶液:由指导教师根据本实验室情况自定。

生态毒理学实践报告模板

生态毒理学实践报告模板

生态毒理学实践报告模板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毒理作用,包括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响应。

2.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包括以下步骤:1.环境调查:选择实验地点,进行环境状况评估,包括测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因素。

2.生物样本采集:选择不同生物种类样本,并在同一环境下采集。

如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等。

3.按照实验设计,对不同样本进行毒性评估,比较不同环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4.收集数据:记录样本的生理指标、生态学指标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的数据。

5.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解释,推断不同环境因素对生物体毒理作用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样本的不同生态学指标和生理指标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1.水环境中的样本受到环境温度、PH值、重金属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其中重要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明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陆生生物而言,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和酸碱性也会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

2.毒性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物对生物体影响的程度不同,如对于鱼类而言,水中汞和铅污染要比氨氮高,但是对于水草而言,则对氨氮最为敏感。

3.其他环境因素,如潮湿度、光强等也对样本的生长情况产生影响。

4. 结论从本次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1.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其复杂,不同物种对同一环境因素的响应也具有差异性。

2.通过实验数据可发现,不论是水生生物还是陆生生物,都对污染物极为敏感,一些重金属等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3.在实践中体现生态学和毒理学的理论基础,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效性,同时也为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供了参考意义。

5. 参考文献1.黄凤莲,张明,林祖发 (2017). 生态毒理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湖南农业科学,6(23):207-212.2.付继华,秦全泉,王娟 (2018). 毒性评价方法及其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海洋环境科学,37(2):72-74.3.邓雪,张琪(2020). 国外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启示. 生态环境学报,6(12):2212-2220.。

毒理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毒理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毒理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对生物体健康的有害影响的学科。

毒理学实验是评价化学或物理因素表达的有毒性的重要手段。

因此,合理的毒理学实验方案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对毒理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优化进行探讨。

一、毒理学实验方案的设计1. 参考文献的选择:毒理学实验方案设计以前有不能避免的先验知识,因此,查阅大量文献是必不可少的。

实验人员可选取互联网、数据库、图书馆等各种途径获取毒理学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制订合理的毒理学实验方案。

2. 动物选择:实验动物的选择是毒理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老鼠常被用于毒性实验,它们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性成熟迅速,肝脏、肾脏和免疫系统刚发育完全时比其他物种容易对污染物质产生反应。

而对于某些特定疾病或适合特定实验研究的物种,也应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进行选择。

3. 实验剂量和曝光时间的选择:实验剂量和曝光时间是毒理学实验方案中的核心环节。

实验剂量应该与实际生活接触的剂量相符,实验剂量不宜过高或过低。

曝光时间应该是现实情况中实际接触时间的一个衡量标准,同时,应考虑实验动物的生命周期,不要给人造成不必须的痛苦。

4. 随机分组:毒理学实验方案中随机分组的步骤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随机分组的意思是将同一物种的不同动物随机分配到实验组与对照组,使得在实验前,两组动物的基础物质和条件相同。

这样可以降低因个体差异而引起的误差的影响。

二、毒理学实验方案的优化1. 马尔科夫连结的应用:马尔科夫连结是毒理学实验方案中一种常用的优化方法。

它对实验结果进行概率化分析,能够反映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和代谢途径,提高实验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病理学综合分析:毒理学实验方案最终的目的是得到具有可靠性的结果,为此,病理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病理学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分析动物体内各脏器的病变情况,了解其中的机制和原因,进而对实验结果做出验证和评价。

生态毒理学_7 实验七

生态毒理学_7 实验七

实验七 UV-B对小球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UV-B对小球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掌握酶提取及活性测定的方法。

2、了解UV-B辐射对CAT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CAT)又称为触酶,主要分布在植物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循环体和细胞质中,线粒体内也有少数分布。

CAT作为活性氧自由基的重要清除剂,是清除H2O2的主要酶类,在植物的抗氧化胁迫作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UV-B是一种环境污染因子,低强度的UV-B 辐射处理会使小球藻CAT 活性增强,且其活性基本是随着UV-B 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这是因为UV-B胁迫产生了活性氧自由基,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及时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系统免受伤害,但当胁迫超出了生物体的承受能力后,酶自身也会受到破坏。

本实验的紫外辐射强度为10µW/cm2且处理时间分别为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其胁迫超出了生物体的承受能力后,酶自身也会受到破坏。

其原理为UV-B可与CAT的硫基或其他活性基团相互作用,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并产生毒性效应。

过氧化氢在240nm波长下有强烈的吸收能力,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使反应溶液吸光度随反应时间而降低。

根据测量吸光率的变化速度即可测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的比较就可得出高强度的UV-B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小球藻,石英砂,磷酸缓冲液,H2O2。

2.实验仪器:研钵、分光光度计、低温高速离心机、培养箱、UV-B辐射箱、擦镜纸、10mL 离心管,1mL、10μL移液枪等。

四、实验步骤1.小球藻培养:培养液采用f/2营养盐配方,在指数生长期接种。

2.接种密度为5×104个•mL-1,培养温度(20±1)℃。

培养3天后小球藻正处于对数期,且密度为1×105个•mL-1。

3..UV-B辐射处理:设有两组,实验组的辐射强度控制在10µW/cm2,处理时间分别为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并设有对照组,正常日光灯管照射。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2.1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概念2.2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机制2.3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评估方法2.4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环境管理意义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概述3.2 急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亚慢性毒性评价3.5 长期毒性评价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原则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4.3 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评估4.4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实验设备与材料5.2 实验操作步骤5.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5.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态系统水平的环境毒理学研究6.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6.2 生态系统水平毒理学研究方法6.3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案例分析6.4 生态系统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7.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7.2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7.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7.4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8.1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8.2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8.3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8.4 环境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毒理学9.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9.2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9.3 大气污染物的毒性评价9.4 大气环境毒理学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环境毒理学10.1 水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0.2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0.3 水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0.4 水环境毒理学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土壤环境毒理学11.1 土壤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1.2 土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1.3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1.4 土壤环境毒理学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12.1 生物降解的概念与机制12.2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原理12.3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2.4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13.4 降低化学污染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4.3 学术交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4.4 提升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力的策略第十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15.1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性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15.3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15.4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技术等多个方面。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GB格式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GB格式
②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 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
③人体观察(临床观察)中毒、事故、意外 等 ④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分布,探讨病 因,采取措施。
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 验
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 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
3. 实验观察指标选择:
实验指标(观测指标)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于反 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检测仪器或研究者感知的 特征或现象标志。 实验指标选择的基本条件: (1)特异性 (2)客观性 (3)灵敏度 (4)精确度 (5)可行性 (6)认可性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通常有: (1)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选择指标。 (2)根据化学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择国家标准、 部委和各级政府发布的法规、规定和行业规范 中相应的程序中的实验方法要求来选择指标。
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 基本的选择
(1)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 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
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 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2)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 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
科研设计遵循的三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照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 素的差异及处理因素的效应大小,消除和减少随机化 原则所不能控制的抽样误差及实验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所造成的差异。 ➢在动物实验中,要求相比较的各组间动物的种类、 性别、年龄、体重等尽可能地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 同等重要,两组的动物数应相等。 ➢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以下几种: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Biological Response
FEL: Frank Effect Level

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

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

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科学。

毒性实验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可以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为毒性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个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以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可靠、准确的毒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标,可以有多个目的,例如:1.评估化学物质对特定细胞系的细胞毒性;2.确定化学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3.研究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实验设计1. 实验类型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类型,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1.细胞毒性实验:使用细胞培养技术,评估化学物质对细胞的毒性效应;2.急性毒性实验:在实验动物中测定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3.代谢动力学实验:观察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 样本选择根据实验类型,选择适当的样本,可以有以下几种样本:1.细胞系:选择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细胞系,例如癌细胞系、正常细胞系等;2.实验动物: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3. 化学物质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选择,确定实验所需的化学物质,包括测试化合物和阳性对照物质。

4. 实验组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将实验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待测化学物质处理,对照组接受无处理或阳性对照物质处理。

5. 实验参数测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确定需要测定的实验参数,可以有以下几种参数:1.细胞毒性实验: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率等;2.急性毒性实验:测定动物的中毒症状、存活率等;3.代谢动力学实验:测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代谢产物等。

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实验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等。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设备、试剂和动物。

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洁净。

2. 细胞毒性实验步骤1.培养细胞:将细胞悬浮液加入培养皿中,培养到适当的细胞密度。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人类社会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越来越大,同时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其中生态毒理学研究成为了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化学物质的危害,并采取措施来降低它们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

本文将会介绍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一、目标生物群体的确定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化学物质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产生的影响,因此,确定目标生物群体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生物群体的确定要考虑到其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等因素。

例如,在水生生物中,可以选择青蛙或小鱼等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在陆地生物中,可以选择小白鼠或种植物为研究对象。

二、毒性实验的设计毒性实验的设计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化学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实验条件等因素。

例如,在研究某药品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时,可以选择暴露时间为7天,浓度为0.1mg/L的实验条件进行毒性实验,同时还可以对照组进行研究,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毒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毒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核心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目标生物的毒性影响。

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阈值,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

四、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时,研究者需要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含量和组成。

例如,在研究某种处方药对地下水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是否存在处方药物质的残留。

五、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环境样品采集和分析也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研究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研究者需要对环境中的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以确定其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研究某个工业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时,可以通过对土壤、大气和水体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来获取相关数据。

生态毒理学_4 实验四

生态毒理学_4 实验四

实验三重铬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微核及染色体畸变的观察,了解重铬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

2、掌握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的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铬是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而铬水平的提高又会产生毒害作用,并引起机体病变。

可溶性六价铬化物被认为是人类肺的致癌剂。

本次研究不同浓度重铬酸钾对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以期探明铬对植物细胞的致畸效应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蚕豆(Viciafaba L.),蒸馏水,重铬酸钾,无水酒精,70%酒精,冰醋酸,碱性品红,石碳酸,甲醛,山梨醇。

2、仪器:培养皿,滤纸,培养箱,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指管,试剂瓶,滴瓶,镊子,解剖针,吸水纸,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水浴锅,量筒,容量瓶。

3、改良石碳酸品红:取石碳酸品红染色液2-10毫升,加入90-98毫升45%的醋酸和1.8克山梨醇。

此染色液初配好时颜色较浅,放置二周后,染色能力显著增强,在室温下不产生沉淀而较稳定。

四、实验步骤1.选择饱满、大小均匀的蚕豆种子于蒸馏水中浸泡ld,让其吸胀,然后铺展在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盖上湿纱布,于培养箱中23℃下培养。

2.当根长至1cm左右,分别用蒸馏水(对照组)及25mg/L、50mg/L、100mg/L、200mg/L、250mg/L 5种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处理4h,恢复培养24h,切取根尖,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4h。

如不继续实验,可置70%乙醇于4℃冰箱中保存。

3.用蒸馏水漂洗蚕豆根尖数次,晾干,加入1.0mol/L盐酸,于50~60℃的恒温水浴中解离10-15min,至根尖呈乳白半透明时取出。

用蒸馏水漂洗3次,每次2分钟。

晾干后放入小离心管,滴上适量的改良石炭酸染色液,染色15-20min。

压片镜检,观察统计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j)(每个根尖的每个区域观察100个细胞)、染色体畸变百分率(每个根尖的每个区域观察100个细胞),观察2-3个区域。

生态毒理学_6 实验六

生态毒理学_6 实验六

实验六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蓄积毒性实验方法2、评价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作用强度。

二、实验原理蓄积毒性作用(cumulative coefficient action)是当低于中毒剂量的环境毒物或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生物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生物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毒性实验分为:蓄积系数法、20天蓄积试验法和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是一种常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1、蓄积系数法蓄积系数法是一种用来评估毒物和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蓄积系数(comulativecoefficient,K),是分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ED 50(n))表示),与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ED 50(1)表示)的比值,即K=ED 50(n)/ED 50(1)若以死亡为毒效应指标,上式为K越小,受试化合物的蓄积毒性越大。

测定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1)固定计量法固定每天染毒剂量为1/20—1/5 LD50,连续染毒,直至实验动物半数死亡。

如果染毒剂量累计已达5个LD50动物死亡仍末达半数,实验均可告结束,计算蓄积系数,作出评价。

(2)递增剂量法先测定LC50,然后对另一组动物每天染毒,以4天为一期,开始给予0.1LC50。

以后每期按1.5倍递增剂量,直至动物半数死亡,或实验已达20天,可结束实验,计算系数。

染毒时间/天每日染毒剂量/mg/L每四天染毒总剂量/mg/L累计染毒总剂量/mg/L1-4 0.10 0.40 0.40注:表中的递增染毒剂量为ED50或LD502、20天蓄积试验法按LD 50的1/20、1/10、1/5、1/2及0(溶剂对照)随机分成5组。

每天对动物进行染毒,连续20 d,各组总剂量分别为1LD 50、2LD 50、4LD 50、10LD 50。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1.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传播、转化、毒性效应及其控制措施的科学。

2. 毒性评价:通过实验方法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3. 风险评估:评估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实验目的: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小组讨论。

2. 实验二:毒性评价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毒性评价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方法:选用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给予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毒性效应。

3. 实验三:风险评估实验实验目的:学习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方法:收集环境样本,测定有害物质的浓度,评估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4. 实验四:有害物质检测实验实验目的:学习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实验方法:选用适当的检测仪器和试剂,对环境样本进行有害物质检测。

5. 实验五:环境毒理学案例分析实验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方法:分析实际环境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细胞培养、化学物质、环境样本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气相色谱仪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和检测结果。

2.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六、实验六:生态系统毒性评估实验目的:理解生态系统中毒性评估的方法和应用。

实验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如对植物、昆虫和微生物的影响。

七、实验七:生物标志物与毒性评估实验目的:学习生物标志物在毒性评估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室分析,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脏和肾脏的酶活性,作为毒性评估的指标。

八、实验八: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实验目的:掌握环境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

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

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一、引言毒理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评估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危害性。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实验设计模板,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设计毒理学实验。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是设计一个成功的毒理学实验的关键。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所要评估的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2)所要评估的生物体;(3)所要评估的毒性效应;(4)所要达到的结果。

2. 实验类型根据实验目的和需要评估的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的毒理学实验:(1)急性毒性试验:评估单次暴露下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死或致残效应。

(2)亚急性毒性试验:评估连续暴露下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死、致残或亚致死效应。

(3)慢性毒性试验:评估长期暴露下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癌、致畸或其他慢性毒性效应。

3. 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类型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1)口服试验:将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加入动物饮水或食物中,评估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2)皮肤接触试验:将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涂抹在动物皮肤上,评估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3)吸入试验:将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喷雾至动物呼吸道中,评估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4. 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评估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毒性效应的关键。

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1)小鼠;(2)大鼠;(3)兔子;(4)犬。

5. 实验设计要点在设计毒理学实验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1)样本量:确定足够数量的样本以确保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

(2)对照组:使用对照组以比较实验组的结果。

(3)剂量:确定合适的剂量以评估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的毒性效应。

(4)实验时间:确定合适的实验时间以评估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三、数据分析1. 数据收集在进行毒理学实验后,需要收集实验数据。

生态毒理学_5 实验五

生态毒理学_5 实验五

实验五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2、掌握如何测定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LC50。

3、了解硫氰酸钠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

二、实验原理1、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试验鱼同时孵化,体长2-3cm,健康无病,在室内驯化饲养7-14天,待鱼苗死亡率稳定在<10% 时开始试验。

试验期间对照组的死亡率也应控制在<10%以下。

2、采用半静态测定方法,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盛水量以每条鱼2-3L水为宜(本实验用水18L),pH值为6.5-8.0,冷水水温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本实验温度为室温),一次实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

3、根据预试验结果在最高安全浓度与最低全致死浓度之间,按级差设5-7个组,并设空白对照,每组养10尾。

试验前24小时停止喂食,试验期间不喂食,染毒48-96小时,记录24、48、72、96小时时鱼的死亡率与中毒症状,及时捞出死鱼。

4、鱼类急性毒性等级划分LC50等级<1mg/L 剧毒级1-10mg/L 高毒级10-100mg/L 中毒级>100mg/L 低毒级5、LC50: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

三、实验用品斑马鱼、硫氰酸钠、鱼缸、渔具、加氧泵、温度计、烧杯、量筒、分析天平、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正式试验前将斑马鱼在与试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驯养7-14d,驯养期间斑马鱼死亡率<5%。

驯养时每天喂食1次,曝气充氧,正式试验前24h停止喂食。

2、设定5个给药组,浓度分别为150mg/L、300mg/L、450mg/L、600mg/L和750mg/L,并设空白对照。

3、采用“半静态法”,每24h更换一次药液,每次更换三分之一,24h、48h、72h和96h定期观察并记录斑马鱼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并求出其LC50值。

五、实验结果1、求出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LC50。

毒理学实验操作规程

毒理学实验操作规程

毒理学实验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在于评估化学物质、生物制品、药物等对生物体的潜在有害影响,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等,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准备(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动物种属、品系、年龄、性别和体重。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等。

动物应来源清晰,健康无病,并在实验前适应环境一段时间。

(二)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动物饲养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

饲料和饮水应符合动物的营养需求和卫生标准。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准备所需的化学试剂、药物、标准品等,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同时,检查和校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三、实验操作流程(一)急性毒性实验1、受试物的配制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将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或混悬液。

2、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通常不少于 5 只。

设置对照组,给予等量的溶剂。

3、染毒途径常见的染毒途径包括经口灌胃、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吸入染毒等。

选择合适的染毒途径应考虑受试物的性质和实验目的。

4、观察指标在染毒后的一定时间内(通常为 24 72 小时),密切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死亡情况等。

记录动物的死亡时间、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

(二)慢性毒性实验1、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周期(通常为数月至数年)、染毒剂量和频率。

2、动物分组与急性毒性实验类似,但分组更多,以观察不同剂量下的长期毒性反应。

3、染毒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长期染毒。

4、观察指标定期测量动物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评估受试物对动物的长期影响。

(三)致畸实验1、动物选择通常选用大鼠或小鼠。

2、交配与受孕选择性成熟的雌性和雄性动物进行交配,确定受孕时间。

3、染毒时期在器官形成期进行染毒,这是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的时期。

4、观察指标在妊娠结束后,检查母鼠的妊娠结局(如胚胎吸收率、死胎率、活胎数等),对活胎进行外观畸形检查、骨骼畸形检查和内脏畸形检查。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专业:环境科学班级:09级02班姓名:学号:二〇一一年六月莱茵河污染事件(以DDT为例分析)1、污染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意外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

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

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

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

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2、直接影响及经济损失: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 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

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 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 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 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 因而遭受损失最大。

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

接近海口的荷兰, 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

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

《科普知识》总结了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 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六。

3、毒理学相应原理:污染事故中,被迫排入河流的污染物多为有机农药,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钾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

这里选择其中有机氯农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DDT,为例分析农药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刘金鑫学号:201428006037073 培养单位:地理所
生态毒理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题目】:
砷对两种淡水藻类的毒性作用。

二.【实验设计思想】:
砷在环境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它来源于人为源和自然源的释放,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地表、土壤和饮用水体中。

通过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进入水体的砷对水中的生物存在影响,我们有必要研究水体中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在这些研究中要数藻类的研究较多。

我准备通过使用72小时生长速率——一种抑制生物检测方法,来判定五价砷和三价砷对两种在无外来干扰的热带的淡水藻类(绿藻和单针藻)的毒性。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看砷对藻类的毒害作用是否很强,如果藻类对于砷的耐性较强,可以指导后面的藻类用于砷污染水体修复的研究。

三.【实验目的】:
1、掌握藻类的室内无菌培养。

2、学会藻类生长速率测定的方法。

3、掌握72小时生长速率的检测方法。

4、判定砷对两种藻类的毒害作用。

四.【实验原理】:
1、藻类的选取:由于不同种类的藻对砷毒性的反应不同,有的藻对砷比较敏感,而有的对砷的耐性较好,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敏感性的单
针藻和一种耐性较好的绿藻。

2、培养液的选择:为了排除自然水体和纯净水体的影响,我用人工合成的软水(内部成分以及含量都是已知的)来进行实验。

3、培养瓶的选择:为了防止砷在普通瓶体上的吸附,我选择250ml 的硼硅酸盐的锥形瓶。

4、检测前处理:将处于指数生长阶段(5-6天)的细胞通过离心(2500rpm,7min),超纯水洗涤三次确保培养液除去后,再用于生物检测。

5、培养条件:将培养瓶放在培养架上进行培养。

培养架周围的环境条件:27±1℃、12:12h的光照和无光、每天用手摇晃两次锥形瓶使其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

6、通过多功能计数仪测定结果。

7、数据分析: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72hIC50。

8、藻对砷和磷的吸收具有竞争性。

五.【实验材料】:
绿藻、单针藻、玻璃烧杯、天平、硼硅酸盐锥形瓶、镊子、酒精灯、量筒、真空过滤器、滤膜、试管、无菌操作台、吸管、多功能计数器、移液枪、PH试纸(PH5.4—9)、牛角匙、牛皮纸、棉花、纱绳、高压蒸汽灭菌锅、培养架、温度计、恒温室、冷光源、NaHCO3、CaSO4·2H2O、MgSO4、KCl、CaCO3、10%HNO3、超纯水、Na2AsO4·7H2O、NaAsO2、NaNO3、KH2PO4等。

六.【实验步骤】:
1、软水的配制:向1L纯净水中加入96mg NaHCO3、60mg CaSO4·2H2O、123mg MgSO4、4mg KCl、134mg CaCO3最后把pH调到7.6±0.1,再重复上面的过程7次,一共配制8L的软水。

2、软水的过滤(灭菌):配制的软水通过被醋酸或硝酸酸洗的0.45μm的纤维膜真空过滤并保存在4℃恒温箱中。

3、软水分装并编号(无菌台操作):在72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70ml 的软水,并将其按不同藻和加入的不同砷以及不同的营养比标号(a-b-c第一位表示什么藻加的什么价态砷;第二位表示砷的不同浓度;第三位表示不同的营养比)如:1-1-1表示单针藻、五价砷-第一浓度-第一样品;1-1-2表示单针藻、五价砷-第一浓度-第二样品;1-2-1表示单针藻、五价砷-第二浓度-第一样品;2-1-1表示绿藻、五价砷-第一浓度-第一样品;3-1-1表示单针藻、三价砷-第一浓度-第一样品;4-1-1表示绿藻、三价砷-第一浓度-第一样品;每种测试包括五个砷浓度和一个空白组,每个浓度下有三个营养比。

4、添加砷的浓度范围:对于绿藻,三价砷处理的范围是10-200mg/L,五价砷处理的范围是0.75-60mg/L;对于单针藻,三价砷的处理范围时5-50mg/L,五价砷出路范围是0.025-0.400mg/L。

5、在无菌台进行添加砷(添加前需要过滤灭菌)的操作:对于第一位为4的(绿藻三价砷)添加至浓度分别为:0、10、60、110、160、200mg/L;对于第一位是2的(绿藻五价砷)添加至浓度分别为:0、0.75、15.75、30.75、、45.75、60mg/L;对于第一位为3的(单针藻三价砷)添加至浓度分别为:0、5、1
6、2
7、3
8、50mg/L;对于第一
位是1的(单针藻五价砷)添加至浓度分别为:0、0.025、0.119、0.213、0.307、0.400mg/L。

6、添加营养素(添加的营养素需要通过过滤灭菌):添加营养素的三种类型:①、15mg/L NO3-和0.15mg/L PO43-(摩尔比 N:P=150:1);
②、15 mg /L NO3-和 1.5 mg / L PO43-(摩尔比 N:P=15:1);③、1.5 mg /L NO3-和 0.15 mg /L PO43-(摩尔比N:P=15:1)。

在所有锥形瓶中加入①,再在第一位为1第三位为2中都加入②,在第一位为1第三位为3中都加入③。

(此过程在无菌台操作)
7、接种培养:添加完后在无菌台进行接种,再放入培养室中培养(温度:27±1℃,12:12h光照)
8、测定:每天测定pH,如果发生较大的变化就用盐酸或者氢氧化钠调节;每天都用多功能计数仪测定生长速率(测量5-7天)。

每天用手晃动两次使其瓶内发生气体交换。

七.【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