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无己思想

合集下载

论庄子的“三无”哲学

论庄子的“三无”哲学

论庄子的“三无”哲学摘要: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能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神人则抛弃所有。

这是庄子所建构的无视物我之别,不受任何约束的,与自然体合为一的精神境界,即一种“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

“渊默而雷动”,在无言的深渊中有惊雷滚动,有审美的飞跃。

关键词: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33-01朱良志先生说:“庄子自得于融物之境”,他打破天地的界限,不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世界,而是在与天地相遇往来中融会万物,遇清风则同飞共舞,目花草则欣欣并荣,与游鱼相悠游,与蝴蝶共缱绻,以身心齐同万物,浑然忘我,庄子认为这种与宇宙无分别、无功利的冥合才是心灵的真正自由。

一、至人无己至人能超越自我。

这里的超越自己不是以知识的丰富作衡量,而是强调人的内在超越。

即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消解我与世界的对立,从彼岸回到此岸,“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微花细草就在心灵的熨帖和生命的体验中圆满自足。

不以知识的眼等差万物,不让世俗的利羁绊心灵,不强求,不逢迎,不刻意,不菲薄,泥融燕子飞,幽兰空谷香,山月里盘桓着我的适意,流水中游戏着我的深情,“一个萝卜一个坑”,多么朴素稚拙的古谚,却深蕴着庄子哲思中随遇而安的淡然和从容,人生的快乐和自由就在这“一低头的温柔”中得以成就。

庄子的这种“无己”之乐,来源于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放不可,方不可方可”,生的同时出现死,死的同时出现生,正确的同时出现错,错的同时产生对,“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这种“无己”之乐呢?如何能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拥有这一小“个”中的大乾坤呢?庄子说:“我知之濠上也。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关于庄子的生平详细介绍

关于庄子的生平详细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之间。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生平并不显赫,他一生几乎都在做地方漆园吏的小官,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他追求自由与道的精神,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他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都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认为,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必须消除一切差别和界限,使心灵与道合一。

这种思想在他的《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庄子的作品《庄子》共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写,而外篇和杂篇则是他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由庄子的学说演化而来。

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生平虽然并不显赫,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却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不仅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庄子的作品《庄子》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对后世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议庄子的“无为”思想

也议庄子的“无为”思想

也议庄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它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包含了广阔的内容。

要更好地理解庄子“无为”的思想主张,应从各方面去解读,此文将从它在为政治世这一方面的内涵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并以实例来论证。

关键词:庄子;无为;行动措施;思想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07-02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无为”是庄子重要的思想主张。

一、对“无为”思想已有的阐述关于庄子的无为思想,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对它的阐述颇多。

早在西汉,《淮南子》就说:“或日: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吾以为不然……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成功。

”(《修务训》)这就是说“无为”是顺应自然而为。

后来郭象借庄子的无为思想重新阐发“无为”的意义,他说:“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

”可见,郭象所说的“无为”是植根于“性分”之上的,万物各任其性而为则是“无为”,反之,若万物失性而为则不能为“无为”。

关于怎么样才是“无为”,任继愈先生认为庄子的“无为”是无知、任其自然:“统一体或其代表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有意识地主宰,而是任其自然,这便是无为。

”涂光社先生认为庄子的“无为”和“自然”相通:“老子的‘自然’与无为相通……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常将无为引申到人的自然情感和自然万物的生成变化上……”张岱年先生认为庄子的“无为”是无知、无事:“去名去谋,无事无知,即是澈底的无为。

”葛荣晋先生认为庄子的“无为”是无知、无欲:“那么,人生的最高价值就应该按‘无知无欲’的本性……”李生龙《无为论》一书中对庄子“无为”思想的论述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无为”的内涵即无知、无欲、无己;二、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也是“无为”;三、“无为”贯穿于庄子的天道观、认识论、政治观、精神境界、处世方法上。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

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陈晓晨(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陈晓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学滨150025)在中国传统各派思想家中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引导人们不必采取激烈的发泄,就可以在内心消除外界所给予的一切精神压力。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主体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

所以,庄子在这方面提供的个体体验,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人们摆脱精神折磨,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安身立命,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庄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展开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探索。

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在人生,因此,“庄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哲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

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中国社会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

但公元前4世纪—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与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坚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地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

庄子思想探究: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庄子思想探究: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庄子思想探究: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庄子,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哲学家,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庄子》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深刻阐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道的理解。

本文将对庄子思想进行探究,以《庄子》作为主要参考文本。

一、庄子思想的基本观点庄子的思想主张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放弃执著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对自由、自然和道的理解,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1.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而应顺其自然,以无为的态度迎接自然的变化。

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和谐地与天地万物相处。

2. 自由与宁静:庄子提倡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善恶的观念束缚,超越权利和名利之争,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3. 道的理解:庄子将“道”看作是自然的法则和运行规律,他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主张超越个人欲望和功利心态,与自然达成和谐的境界。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庄子》由庄子及其弟子所写,内容涉及广泛而深入。

在本节,我们将重点介绍《庄子》中的几个重要思想。

1. 庄子与荒唐:在《庄子》中,庄子常常使用荒唐的比喻和故事,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看法。

他通过这种荒诞的方式,揭示人生的虚无和世俗的困扰,寄予人们开放心灵、超越现实的期望。

2. 无为而治与自然界: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他对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思考。

他认为,过度干预社会现象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因此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让人们领悟自然的运行规律,并顺势而为。

3. 身心与自由:庄子认为,人应当保持身心的和谐与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通过提出“齐物论”来表达这一观点,即人应当超越自我,与自然万物相融合,在与世界的和谐与无限延伸中实现身心的自由。

三、庄子思想的影响与意义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及其思想

总结
庄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庄子关注的重点从来都是人的生存,而人 的生存又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庄 子的政治环境也是主要围绕个人政治环境, 尤其是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如何生存而展开.
完!
谢谢
在宥(自在宽容)
庄子的齐物外生要求:一不为物役,则我不干 人;二自适其适,则人勿干我。即物我无涉,物 我无涉的自然推论就是“无治”的理想和“在宥” 的治术。
庄子的无治思想和老子 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不 一样的。庄子的无治思想,是一个彻底的个人主 义和彻底的无政府主义的无为而治。为了个人的 快乐,个人不必承担社会则人,不论是世俗之人 还是贤智出众的人,都应该自适其适,不强求同 人于己。
一、治理天下的基础
• 1.修身成圣人 • 2.化物任自然
齐物外生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都提倡“为我”。但是 庄子的为我,不仅是要实现个人肉体上的 “长保”“不殆”,更要实现个人精神上 的“逍遥”。
庄子认为,万物皆生于道,所以“天地与 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这就是庄子的 齐一是非贵贱之说。
“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 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 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这就是庄子 的齐一物我之说。
•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外篇·马蹄》
回归至德之世的途径
• 要让社会回归到以前的至德之世,就要摒 弃人为的东西,回归到自然状态下。
• 而且庄子认为:不仅要在客观物质方面去 掉人为的东西,更要在精神层面放弃智慧 。只有抛弃各家思想,放弃私利,按照社 会的发展趋势来治理社会,百姓才能慢慢 恢复天性,天下才能同德
庄子及其政治思想
组长:王艺霖 组员:段江鹏、叶飞 扬、牛其龙、张志宇、 郭城

庄子中庄子的自由观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的自由观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的自由观原文与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庄子》中,庄子对自由的观点提出了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原文和解析两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

一、庄子的自由观原文解析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的理解。

庄子认为,真正的至人是没有自我的,他们没有功利心,不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摒弃浮躁的欲望,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中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放下执着,顺应自然,不做无用之事,不追求空洞的名利。

庄子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个体的私利,以天下众生的利益为重。

只有如此,人才能真正地实现内心的自由。

二、庄子的自由观解析庄子的自由观突出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

庄子认为,人是自由的,但由于社会的种种束缚,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

庄子呼吁人们回归本性,追求内心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与当代的自由观有着相似之处。

庄子主张摒弃功利主义,提倡自由与宁静的境界。

这与现代社会中提倡的追求内心平静、摒弃世俗欲望的观念相契合。

庄子的自由观也与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相通,都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内心的满足。

庄子的自由观也对今天世界中的困扰提出了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名利,追逐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庄子告诫人们要超越这种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结语: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通过对庄子的原文解读和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庄子的自由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应该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宁静,超越功利,追求内心的满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由的境界。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思想家。

在庄子看来,不仅一般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即使南面为君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及各级官吏,其生活也是无意义的,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

一、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道”是《庄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

“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

“道”的存在是元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

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白化,“杀生者不死,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

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

二、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论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论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论述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对当代的影响1 对庄子“无己无功无名”思想的解析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是说,修养至高的人能够超越自我,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人能够超越功利,道德高尚的人能够超越名利。

庄子所讲的至人、神人、圣人,是指品格修养极高的人,这样的人不会为外物所扰。

在《庄子》中有一个叫宋荣子的人,他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举世誉而不加劝,举世非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意思是说,世上的人都赞美他不能使他劝勉,世上的人都非议他不能使他丧气,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区别,分清光荣与耻辱的界限,从不去追求世俗上的声誉。

“无己、无功、无名”的实质是以人生的本来意义为出发点来看待私心与功利,它所集中强调的是“贵真全性”,亦即注重本真,除去矫饰。

它的内涵可以从五个为方面去解释:一是生命宝贵,失而不可复得;二是降临人世当怀赤子之心;三是率性做人,不容虚伪;四是注重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五是注重道德修养,达到至德至善。

这五个方面可以连贯表述为:人生始于生命,在人世间要常怀赤子之心,率性做人,注重养生,升华道德,体现贵真全性,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人生无己便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人生无功却取得了万世之功,人生无名却使自己成就千载之名。

这就是“内圣外王”最现实的内涵了。

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与老子思想也是一脉相承,老子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无己无功无名”以至于“内圣外王”,于我们现实生活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就看能不能超越名利与成败——超越官欲则心安,超越情欲则身安,超越物欲则神安。

人一旦超越了名利、得失、成败的困扰,就会心安理得,这样看似无所作为,实则逐渐使人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

这无论是在为人、为事、还是在为官之中,都会让人有一种心底无私、天高地阔之感。

2 《庄子》中有关“无己无功无名”思想的阐述《庄子》中许多关于“无己无功无名”的故事,庄子通过这些故事,对这一主张不断深化。

庄子“逍遥”思想

庄子“逍遥”思想

庄子“逍遥”思想浅析摘要:“逍遥”是人的心灵所达到的超然物外,闲放不拘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思想所追求的一种无所牵挂、无所求的平静心理,以“逍遥”之境界去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便是庄子的选择。

怎样能做到“逍遥游”,何人可以“逍遥游”?具体来说,就是“无名”、“无功”、“无己”。

关键词:庄子;逍遥思想;逍遥游一、“逍遥”之内涵“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清人》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楚辞》、《离骚》等也多次提到过“逍遥”一词。

在庄学史上,围绕着“逍遥”的意义曾有过很多不同说法。

王夫子认为这种心态是一种精神化的,一种超脱的自由,没有时空的限制。

王夫之这里“逍遥”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郭象《庄子注》以自得为逍遥:“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成玄英概括为三种逍遥观:首先逍者,销也;遥者,远也。

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

以斯而游,故曰逍遥。

其次,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逍然靡所不为。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最后才是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各家对“逍遥”一词的理解均能言之成理,但要客观准确的理解庄子逍遥思想,还需要回到《庄子》文本中去。

《庄子》开篇即是《逍遥游》,文章先写大鹏凭风南飞,以寓万物皆有所待之意。

但唯恐他人不信,随即引《齐谐》作为证明,又通过借野马、尘埃大舟喻大鹏,借水与生物之息喻大风,然后再通过蜩、学鳩、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与汤之问棘来反复申述此意。

凡天地之间,大至鲲鹏,小至学鳩、斥鴳,甚或野马、尘埃,皆有所待而后行,不可谓怡然自得;唯有泯灭物我之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与自然化而为一,然后才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在精神上获得彻底解脱。

“逍遥”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

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论《庄子》中的无君思想

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论《庄子》中的无君思想

学术探 讨
代价 ,才能够全 身而退的 。 庄子可 能是 中国第一位看到并指 出和批判专制制度 危 害的思想 家。过去 有人批判 庄子思 想是消极 的 “ 混 世主 义” ,这 是批判 错 了,是 以今人 的标 准去 要求古 人 ,他们并 没有看到 庄子的难 处 。在 专制社会 中 ,积 极进 取者要 么沦为统 治者的奴 才 ,要 么舍生取 义 ,杀 身成 仁 ,没 有第三种 可能 。而 这样的 两种选择 无疑与 庄子 的理想 不符合 ,庄子无疑 十分重视 个人 的存在价 值 ,所 以他提 出要保 身 、全生 和尽年 ,那 么庄子除 了 消极避 世还有 其他的 选择吗 ?在 那样 的时代 中 ,消极 避 世是 一 种 无奈 之 举 ,庄 子 也找 不 到 更好 的 解决 办 法 ,我们应 当对庄子 报以理解 之 同情 。当然 ,我们 固 然钦佩 孟子 “ 虽千万 人吾往矣 ”的精神 与气度 ,但是 不能要 求每个 人都能 作到这一 点 ,而 且当一个 人意欲 施展 自己的政 治抱负 以实现 自己的价值 ,却必 须抱着 杀 身成 仁的 悲壮 决心 时 ,我们要 反思 的是这个 社会的 制度 ,这样 的时代 出了什么 问题 ,而 不是去指 责那些 消 极 避 世 的 人 。 当然 , 今 天 的情 况 已 经 不 同 了 , 我 们 大可不 必像 庄子那样 隐逸避世 ,但是儒 家士人 积极入 世 ,却 不 免 要 献 媚 干 权 力 ,这 一 点 我 们 亦 不 必学 。
让 卫君推行 德治 ,救 民于水生火 热中 。而 此时 ,庄子 成 ,必有人 道之患 。”庄 子并未像 孟子那 样把批判 的 化 身的孔子 认为 他这一行 动十分 不妥 。因为在他 看来 矛头 指 向一 个个残暴 的统 治者 ,他 站在个 人的生命 与 “ 之 至人 ,先存 诸 己而 后存 诸 人 。 ”这 句 看似 与 存在 的角度上 ,批判专制制度对个人的危害 。 古 在 人 间世 中 ,颜 回依次提 出了 “ 端而 虚 ,勉 庄子 ・ 逍遥 游 中 “ 人无 己” 有所 冲突 。其 实不 至 然 ,逍 遥游 中的 “ 无己”按 徐复观先 生的 解释为 “ 自己的精神 ,从形骸 中突破 出来 ,而 上升 到 自己 让 与万物相通 的根 源之地 ”。此处 的 “ 古之至人 ,先存 诸 己而后 存诸人 ”指 的是 先充 实 自己 ,然后再 去劝说 别人 ,而 庄子所 说的 充实 自己就 是达 到 “ 己” ,个 无 人要 从 “ 、知 ” 中 解脱 出来 。 因为 即使 一 个 人的 名 德、信 已经坚 实 ,但是 在复 杂的 “ 间世 ”往 往会产 人 生误会 ,认为救 世是 因为要获 得名利 “ ,以人恶有其

_无己_逍遥_无功_逍遥和_无名_逍遥_论庄子_逍遥游_思想的三个层面

_无己_逍遥_无功_逍遥和_无名_逍遥_论庄子_逍遥游_思想的三个层面

社会科学研究 2007111 “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王永豪 〔摘要〕 《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本文先从整体上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思想理论大厦的。

〔关键词〕 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 〔中图分类号〕B2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1-0142-10〔作者简介〕王永豪,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37。

《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

”〔1〕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 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

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

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

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2〕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及对现实的意义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及对现实的意义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以及对现实的意义作为战国时期的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作为庄子思想的承载,以其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上天入地的奇幻景象,表现了生命的自由精神。

而这自由精神,恰恰是庄子思想的精华。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在本性泯灭、规则成了空谈的时代,一切理想都被现实肢解,这时候,什么才是真正的选择?庄子为我们做了解答。

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正值战国中期,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最严重和持久的时期之一。

此时周王朝和春秋时期的老牌霸主国家魏国都已经衰落,新兴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为了争夺霸主的位置,战争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庄子在《人间世》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展现当时政治环境的残酷性,颜回本是雄心壮志希望以自身之力去挽救身处黑暗的卫国,即“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然孔子却不同意他的做法,“嘻!若殆往而刑耳。

”连颜回这样的有才且温良之人,都可能会被杀害,可见当时的政局的黑暗。

如此凄凉的生存境遇,带给了庄子以巨大的冲击,逼着他探索一条道路。

庄子清楚地看到,一切不断上演的悲惨,无论是战火连天,还是民间哀苦,都只是为了自由,国君为了权力的自由而不停地发动战争,百姓为了生命的自由而不停地挣扎。

对此,庄子形成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向外,另一种则是向内。

向外,庄子控诉当时社会黑暗,揭露时间悲惨、,庄子的思想犹如一把冰冷锐利的剑,直接攻击当时享受利益的贵族阶级。

庄子继承了在他之前的道家传统,勇于抗议和批判的传统,但同时,庄子也继承了道家传统的抗议方式——退隐。

庄子考察当时的困境,指出当时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的不合理,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尝试去解决,而是转向了退隐。

这里的退隐,并不是走向山林,与世隔绝,而是走向精神领域,向内自省。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思想,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他认为人权和自由是不能靠制度和规范来保障的,主张“无为”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

读书心得——《庄子》“人己”关系思想辨析

读书心得——《庄子》“人己”关系思想辨析

读书心得——《庄子》“人己”关系思想辨析自荀子提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的观点以来,后世学者在研究庄子思想时大多延续了这一基本看法,把重点放在对以“天”为基础的“逍遥”思想的阐释上,或将“逍遥”与“无待”相联系,或依据“无己”,将“己”以及与此有关的“人己”关系问题排除在庄子思想之外,这使得庄子思想更多呈现为一种对人理想的存在状态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它们美好,却脱离人的真实存在,缺乏实践的品格,成为无法实现的想象,不仅“不知人”,而是近乎没有人(现实中的人)。

以此再看荀子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不知”,不如说是“不能行”,前者主要是指缺乏对人生之现实图景的认知,后者则主要指无法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实行。

但如庄子所言“不厌其天,不忽其人”(《庄子·达生》),“天与人不相胜”(《庄子·大宗师》),“人”其实从未在其思想中缺席,其中既有理想层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天人”“神人”“至人”,也有现实层面“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庄子·人间世》),受“义”“命”约束和限制的“世人”“俗人”。

不理解“世人”“俗人”,不对人的在世之困有真切的体认,就不会产生“逍遥”,亦不会对其有真切的渴望和追求。

“人己”关系作为人之在世的一种必然,对其深入讨论和辨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思想的主旨。

一、何谓己先秦时期,“己”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如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孔子把“己”与“仁”“君子”相连,故而多用“己”[1]。

在儒家那里“成己在广义上指成就人自身”[2],而“成己”的过程无法与“成物”相分,“成物则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2]。

总的来看,“己”在这里既是“成己”承担者,又是“成己”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无己思想“摘要”历代庄学的研究者无不重视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探析,本文从整体上考量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深入分析。

庄子第一次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人的自由问题,从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道家思想乃至道教的一个永恒主题。

在庄子那里,自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庄子敏锐地发现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人的精神是自由,只是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是‚逍遥游‛。

而其最终的目的便是进入‚无己‛的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其建构的。

“关键词”逍遥游自由无己《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所反映的逍遥观念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是深入的,他在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中心旨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 ‚逍者, 向于消也, 过而忘也;遥者, 引而远也, 不局于心知之灵也; 故物论可齐, 生主可养, 形可忘而德充, 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 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 无不可游也, 无非游也。

‛“1”清孙嘉淦从《庄子》写作原因入手, 从内七篇的整体性角度论述《逍遥游》篇是《庄子》担纲之作, 其《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曰:逍遥游者, 庄子之志也, 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 阅世熟则思远害, 求道高则入虚无。

以为天地并生, 万物为一。

而徒以有我之故, 遂有功名, 是生利害, 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

齐物论之丧我, 养生之缘督, 人间世之无用, 德充符之忘形, 大宗师之人与天一, 应帝王之游于无有, 皆本诸此, 实为书之纲领, 故首发之, 所谓部如一篇, 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2”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 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 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

‛“3”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 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 ‚从结构关系看, ‘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 ‘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补充、发展和变异, 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扩展的、建构和解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

‛“4”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 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 首表现于《逍遥游》, 《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5”笔者认为,庄子的‚无几‛就是要摆脱束缚,不受限制,到达物我合一的自由精神境界。

因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探析: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 ‚无待者, 不待物以立己, 不待事以立功, 不待实以立名‛“6”。

也就是说, 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 即‚无待‛。

这种‚不待物以立己, 不待事以立功, 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

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 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

《庄子》全书, 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

‛“7”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 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逍遥游者, 逍遥之游也。

逍遥, 谓自由自在。

游, 谓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 须先以达观之大智, 解除小智之拘束。

小智之拘束为何? 谓从个己观察一切, 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

达观之大智为何? 谓从大道观察一切, 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

‚小智不及大智‛, 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 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 此其大旨也。

“8”笔者认为,此三者虽各有侧重,但无功、无名都是为了最终的无己,这才是庄子理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玄同彼我‛就是处理好主体自我与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 也即是正确对待物我关系, 做到物我齐一。

物我齐一就是‚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

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道‛, 顺应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

因此, ‚玄同彼我‛既是达到逍遥的一种方法又是逍遥的一种状态。

二.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玄同彼我‛必须取消物我界限, 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把外物形器看作是逍遥的障碍:夫道无方也, 无物也, 寂然冥运而无形器之累。

惟至人体之而无我。

无我则无心,无心则不物于物, 而放于自得之场, 而游乎混茫之庭。

其所以为逍遥也。

至于鲲鹏潜则在于北, 飞则徙于南, 上以九万, 息以六月。

蜩鸠则飞不过榆枋, 而不至则控于地, 此皆有方有物也。

有方有物则造化之所制, 阴阳之所拘, 不免形器之累, 岂得谓之逍遥乎?郭象谓物任其性, 事称其能, 各当其任, 逍遥一也, 是知物之外守而未为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

“9”从《庄子》一书中可以看出,若想达到‚无己‛的境界,需要‚化‛。

所谓‚化‛就要打破各种界限和分析, 让精神不受时空的限制, 自由翱翔。

《齐物论》记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称之为‚物化‛:‚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在现实中, 庄周与梦蝶是不同的, 是有分际的。

但庄子幻想自由的精神应当打破这种分际, 可以使庄周‚化‛为梦蝶, 使梦蝶‚化‛为庄周。

这样‚我‛就可以化为非我,‚化‛为非我,‚化‛为其他东西, 从而使‚我‛的精神彻底摆脱这个小小的血肉之躯的‚我‛的限制, 进入无限自由之域。

这也可以说是庄子的一个关于自由的美梦。

因为如果能‚化‛, 有限的‚我‛就可以‚与物无始无终‛, 成为无限世界的一部分, 进入永恒与不朽。

或者也可以说,‚我‛是在不断的‚化‛中实现了永恒的不化。

《阳则》篇说‚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 与物无终无始, 无几无时。

日与物化者, 一不化者也。

‛常与物化, 则不受时间的限制, 精神便突破了此在的历史性与有限性, 成为成为永恒与绝对的存在。

在《庄子》一书中,同样要关注‚解,放‛对无己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

《庄子》书中有‚悬解‛、‚天放‛、‚解其桎梏‛,主要也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解放。

虽然庄子看到当时社会上‚殊死者相枕也, 绗杨者相推也, 刑戮者相望也‛, 但他所谓‚解‛与‚放‛却无关乎解除人间实际存在的这些桎梏, 他只是要求人们解除自己心中的桎梏, 从而以‚安时而处顺‛的态度适应人间实际存在的桎梏, 只求得一个心理上的自我解放。

《养生主》篇说:‚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大宗师》篇说:‚且夫得者, 时也; 失者, 顺也。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悬解也, 而不自解者, 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 吾又何恶焉! ‛这就是说, 一个人在世上, 不论处境如何, 不论遭遇到什么不幸, 得也好, 失也好, 都能安然处之, 不为之哀, 也不为之乐。

这样, 他的精神, 他的灵魂, 就从被倒悬的状态解放了下来。

之所以要‚解‛是为了‚放‛, 只有从根本上‚解‛了之后才能‚放‛。

庄子说:‚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 《马蹄》) ;‚放德而行, 循道而趋‛( 《庚桑楚》) 。

这里所谓‚道‛、‚德‛, 完全不是我们今天所谓道德, 而是指人天生的自然的本性。

所谓‚天放‛, 也就是任着天然的本性, 彻底的自由解放。

人只有‚无己‛, 取消自身形体对心灵的束缚,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 才可以逍遥, 但世人大多拘泥于形器, 无法‚知庄子言逍遥之趣也‛。

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之人的特点,强调取消自我是物我齐一的关键: 乘天地之正, 郭象以为‚即是顺万物之性‛, 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 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 在物我对立中, 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 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 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

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受到外物的牵挂、滞碍。

有自我的封界, 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 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己) , 则我与物冥, 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 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 都是顺其性之自然。

“10”所以, 正确处理物我关系就是要使主体不为外物所羁绊, 取消物我对立, 使万物处于一种自由兴发的自然状态。

这种‚玄同彼我‛的状态就是‚无己‛状态。

郭象云:无己, 故顺物, 顺物而至矣。

“11”‚顺物‛就是取消物我对立的紧张关系。

王雱在其《南华真经新传》中也把那种不受限于物欲之人称为‚至人‛:至人知道, 内冥诸心, 而泯绝于寄, 故曰无己。

“12”三.玄同彼我,方外之游在庄子文中,这种无己的思想则更多的体现在一个‚游‛字上。

《庄子》书中,‚游‛往往并非是实质性的行走。

庄子常说要‚游于无穷‛,‚游无何有之乡‛( 《应帝王》) ,‚游无朕‛( 《应帝王》) 等等。

然而所谓‚游于无穷‛, 或者在‚无‛或‚无穷中‛进行实质性的‚游‛既是不可能的, 也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既不能想象庄子会在‚空无‛中‚游‛, 也不能想象他能‚游‛遍‚无穷‛之域。

因此, 所谓‚游于无穷‛,‚游无何有之乡‛, 如果按字面照实理解, 便是没有意义的命题。

庄子所说的‚游‛, 通常都是指精神上、心灵上的‚游‛,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游心‛。

如‚游心于淡‛(《应帝王》) 。

那么, 这种精神与心灵之游的意义究竟何在?它究竟是要从什么地方‚游‛出来, 又要‚游‛到那里去?首先, 庄子的‚游‛是要脱离仁义道德而‚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