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描述的雨后森林的景象,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雨后森林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学会通过描绘细节来丰富写作内容,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描绘细节,丰富写作内容。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创造雨后森林的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课文。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分析描绘自然环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身边的环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 课文文本:准备课文《雨后的森林》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朗读。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课文描绘的雨后森林景象。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组词,巩固记忆。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后森林景象的想象和感受。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后森林的美丽和生机。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4. 学生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发音和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课文中描述的雨后森林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欣赏和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拓展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并提出实际行动方案。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 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小作文,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六、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描述雨后森林中的不同景物及其变化。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创意写作。
七、教学内容1. 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课文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4. 环境保护主题活动。
八、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雨后森林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变化。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雨后森林景象的理解和描述。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雨后的森林》。
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后森林的景象。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后森林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后森林的感受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雨后森林相关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完成写作练习,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写一篇短文,描述其变化和感受。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同学对雨后森林的了解和感受。
(2)收集有关森林的资料,进行研究,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 生字词掌握:通过课后练习题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后的森林》,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雨后森林的特点和生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生态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后的森林》。
2. 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雨后森林的想象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雨后的森林》,并在阅读过程中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知识点讲解: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4.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 生态教育: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雨后森林的特点和生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雨后森林的氛围,增强对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让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收集更多关于雨后森林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户外活动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十、教学改进:根据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够认识雨后的森林景象,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后森林的景象。
2.教师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介绍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3.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用于记录和绘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后森林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教师分发阅读材料,介绍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2.学生阅读材料,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三、观察和体验(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或周边的森林进行观察和体验。
2.学生观察和体验雨后森林的景象,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变化。
3.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四、绘画表达(10分钟)1.教师分发纸张和彩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绘画出雨后森林的景象。
2.学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绘画意图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师鼓励学生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和记录雨后森林的变化,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雨后的森林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知道雨水对森林的影响。
2. 学会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2.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3. 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4. 雨水对森林的影响5. 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培养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雨后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后森林的观察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如雨水滋润植物、清除尘埃等。
2. 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变化,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实践(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雨后的森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动物和环境的变化。
2.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学生对雨后森林的观察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和感受。
二、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雨水对森林的影响,如滋润植物、清洁空气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森林,提出环保建议。
三、教学实践(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植树造林等。
2. 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动,培养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雨后森林的观察结果和环保行动的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提出今后要采取的环保行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雨后森林的变化。
通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雨后的森林教学对象:一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习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增长学生的生物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雨后森林的景象2. 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教学难点:1. 雨后森林中动植物的生活习性2.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雨后森林的景象、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图片2. 视频素材:雨后森林的短视频3. 教学卡片: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名称和特点4.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有什么变化?动植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活如何?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如雨后蘑菇的生长、小鸟的觅食等。
2. 展示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3. 通过教学卡片,让学生自主学习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名称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雨后森林的短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
2. 分析视频中的动植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活习性,如松鼠的觅食、小鸟的筑巢等。
3.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总结出保护雨后森林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雨后森林的景象和动植物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雨后森林的景象和动植物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讨论程度不够深入,今后可以增加小组合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深入探讨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教案:课文《雨后的森林》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3. 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文《雨后的森林》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黑板或白板。
3. 教学PPT或投影片。
4. 词汇卡片。
5.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环境,询问他们是否曾经观察过雨后的森林。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后森林的观察和感受。
3. 引入课文《雨后的森林》,告诉学生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更深入地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课文《雨后的森林》的文本或播放多媒体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或听讲。
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可以随时提问。
3.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卡片,让学生逐个学习和朗读。
2. 针对每个词汇,提供一些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3.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记录下这些词汇和例句,以便日后复习和运用。
四、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对环境的影响和重要性。
2. 讨论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污染等。
3. 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保护森林和环境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
4.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自己周围的森林或自然环境,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雨后森林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观察,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自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第一章:雨后的森林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的森林》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描写。
1.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概述。
课文中的自然描写。
1.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对氛围的营造。
1.4 教学准备课文《雨后的森林》。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的森林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
1.5.2 新课导入简介课文《雨后的森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5.3 内容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5.4 欣赏自然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分析其对氛围的营造。
学生分享对自然描写的感受和理解。
1.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雨后的森林》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第二章:雨后的森林生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教学重点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
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3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关于雨后的森林生态。
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雨后的森林生态。
2.5.2 新课导入讲解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5.3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
2.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2.5.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雨后的森林生态特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展示对雨后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雨后的森林动植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2 教学重点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特点。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分析并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观察和想象,学生能够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雨后的森林》描述了一场雨后,森林里的景象变化。
课文中描绘了树木、草地、花朵、小溪等元素,展现了雨后森林的美丽和生机。
2.2 生字词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包括:雨后、森林、树木、草地、花朵、小溪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雨后的景象。
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可能出现的景象和变化。
3.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
3.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词义。
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反馈和讲解。
4.2 描绘雨后森林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出雨后森林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注意描绘细节和情感。
5.1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5.2 课后拓展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尝试描绘出雨后的景象。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回答、填空练习和小结分享,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的描绘作品,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年级《雨后的森林》教案
参加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师进修 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06
CHAPTER
教学安排与进度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初步感知 课文。
第2课时
深入学习课文、练习朗读、完成 课后作业。
第3课时
复习巩固、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
教学进度
第1周
完成第1课时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学习生字和初步感知课文。
黑板
用于书写重要知识点和示例
投影仪
用于展示PPT、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软件
语文学科相关的教学软件,如汉字输入软件、语 音识别软件等
教师培训与进修
培训课程
参加针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培训课程 ,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进修机会
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分享教学 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
第2周
完成第2课时的内容,包括深入学习课文、练习朗读和完成课后作 业。
第3周
完成第3课时的内容,包括复习巩固、拓展阅读和总结提升。
THANKS
谢谢
想象力。
情境模拟法
模拟雨后森林的场景,让学生 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增
强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
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动画和 音频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实验演示
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 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变化和自 然现象。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 己对于雨后森林的感受和 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和合作能力。
语文一年级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语文一年级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将生字词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
(2)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后森林的感受。
2.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雨后森林的美。
3.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雨后森林的哪些事物?4.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学生分享自己记忆生字词的方法。
5.观察图片,培养观察能力(1)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
6.情境体验,激发学习兴趣(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雨后森林中的事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8.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描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观察、情境体验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课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比如‘小溪在唱歌’,这里把小溪拟人化,让它具有了人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找一找。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课文《雨后的森林》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森林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的森林景象。
1.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观察雨后的森林。
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后的森林景象,如湿润的地面、树叶上的水珠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雨后森林的变化,并分享观察心得。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雨后的森林》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雨后的森林》的内容介绍,包括雨后的森林景象、生物活动的变化等。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和生物的适应。
2.3 教学活动:教师分发课文《雨后的森林》的文本,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三章:观察与记录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更深入地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生物或景象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如时间、地点、生物的活动等,进行分析。
3.3 教学活动:教师分发观察记录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生物或景象的变化。
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准备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生物的适应与生存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雨后森林中生物的变化。
学生分析生物如何适应雨后的环境变化,以保证生存。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雨后森林中生物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生物如何适应雨后的环境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策略。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雨后森林的变化,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4.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观察和描绘雨后森林的变化。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观察、描绘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后的森林》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4.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雨后的森林,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雨后森林的变化。
3. 导入课文《雨后的森林》。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观察和描绘雨后森林(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描述的雨后森林景象。
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3. 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森林。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描绘的雨后森林。
3. 导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讨论雨后森林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保护环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悟。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知道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雨后森林的现象:雨水对森林的影响,森林中的水循环。
2.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植被、动物、微生物的变化。
3. 雨后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存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后森林的现象,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2. 教学难点:雨后森林中水循环的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雨后森林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雨后森林中生物的生存状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雨后森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具:雨具、植物标本等。
3. 教材:有关雨后森林的阅读材料。
4. 场地:户外雨后森林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1. 雨后森林的观察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和讨论。
2.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适当的拓展和深度。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4.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能理解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5. 是否有有效的评价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后森林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雨后森林的现象:介绍雨水对森林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原理。
3.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分析植被、动物、微生物在雨后森林中的变化,探讨其原因。
4. 雨后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在雨后森林中的生存状态,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雨后森林的保护:讨论如何保护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语文上册《雨后的森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描述的雨后森林的景象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雨后森林的景象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作者对雨后森林的描绘及其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雨后森林环境。
2.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4. 学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或展示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描述一下雨后森林的景象?”(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如: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雨后森林。
(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6. 分享成果:(1)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雨后的森林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
2.观察和思考雨后森林中的生物和环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雨后森林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森林在雨后会有哪些变化?(二)新课学习1.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特点。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三)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个关于雨后森林的案例,如:某地区雨后森林中出现大量动物。
2.学生分析案例,思考:这些动物为什么会在雨后出现?它们与雨后森林有什么关系?第二课时(一)课堂实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雨后森林中的生物和环境。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观察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二)主题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小探险家”主题活动,让学生在雨后森林中寻找线索,完成任务。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险,完成任务。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探险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观察日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雨后森林的了解。
(二)拓展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我为雨后森林献计献策”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雨后森林。
2.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保护雨后森林的建议。
3.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雨后森林的建议书。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后森林的特点和变化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表达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3.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5篇)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5篇)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珍惜学习的古怪心,充足激发想象和学习爱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学习目标]1、认得“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育自动识字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头]重点: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爱好,引入新课1、你看到过森林吗?雨后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呢?2、板书课题。
3、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后森林美丽。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同学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森林的什么景物。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
三、自同学字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伞、祖”是平舌音。
2、说说自身是怎样认记本课生字的。
四、朗读感悟1、引导朗读。
2、组织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后的森林是彩色的图画?(2)雨后的树林里或草地上还有什么?(3)为什么说森林是祖国的宝库?3、朗读背诵。
五、巩固练习1、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引导同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连一连。
(内容略)3、用“红”“国”分别进行口头组词语。
六、引导写字随机学习新笔画“横撇”。
引导同学在《写字》本上写字。
七、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认得“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育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足激发同学的想像本领和制造本领。
5、让同学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教具准备:依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雨后的森林》教案
《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2. 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3. 雨后森林中的动植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生态环境及动植物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对雨后森林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观察与描述。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雨后森林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描述法: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后森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和讨论结果。
3. 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雨后森林的自然现象。
2. 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用语言描述雨后森林的景象,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雨后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特点,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环保宣传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分析人类活动对雨后森林的影响。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雨后森林的实际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6. 总结与反思: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描述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森林的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雨后森林的实地考察,加深对雨后森林的认识。
2.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雨后森林的美丽和生机。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雨后的森林景象。
(2)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描述雨后森林景象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并能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图片素材:雨后森林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后森林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张讨论表格。
(2)讨论题目:如何保护我们的森林?(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4)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分享。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雨后的森林》。
(2)运用生字词写一篇关于雨后森林的小短文。
(3)思考如何保护森林,制定个人的环保计划。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森林资源,了解其保护状况。
(2)邀请家长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保护森林。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引导:通过展示雨后森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雨后的森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果、绿叶、图画、宝库几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通过听声音、看图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感受雨后森林的美丽。
教学重点::理解并朗读课文,感受雨后森林的美丽。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欢迎来到语文乐园,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猜个谜语,看谁的小脑子转的最快。
)
1、远看像层沙,近看珍珠一串串。
只要它一来,遍地开满会走路的小伞花。
2、你们喜欢雨吗?为什么?P1
3、教师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那个地方的美丽,还有小雨的功劳呢!
4、P2 这个地方是哪里呢?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感知雨后森林的美丽
(老师这里有两幅森林的图画,一幅雨前一幅雨后,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
1、P3 教师出示森林雨前和雨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区别。
2、指名反馈
3、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说明理由就可以了)
4、教师总结:雨前的森林和雨后的森林其实都一样的美丽,只是雨后森林的景物因为有雨水的滋润,显得更加美丽。
三、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1、教师导读,那么课文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雨后森林的景色呢?我们一起去读课文。
2、教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圈出生字。
P4(学生读书圈生字时教师板书生字,生字不带拼音)
3、自己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
P4
4、开火车读P4
5、教师指着黑板上不带拼音的生字,学生一起认读。
1、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读)
3、听录音范读2遍。
P5
4、大家一起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同学们们再读一次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雨后森林的哪些景物?P6
2、(蘑菇、木耳、红果、葡萄)
3、那书上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P7 p8、p9、p10
4、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P11
4、学生看图感受森林的色彩:五彩缤纷的蘑菇开了,黑色的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在绿叶上,紫色的葡萄挂满了水珠,多美丽呀!森林就是彩色的图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句:“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p12
3、为什么说森林是祖国的宝库?P13
4、雨后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p14(因为森林里有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等很多动物植物,所以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后的森林这么美丽可爱,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集体读课文。
小结:延伸作业:
“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森林是祖国的宝库。
”同学们脑海里肯
定有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拿出画笔试着画出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一看吧。
P15
教材简析
《雨后的森林》是小学语文s版第一册的一篇课文。
是一首充
满想象、充满童趣的儿歌。
本课是识字课,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难集中,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寓教于乐来巩固生字。
教学目标
1、看懂课文的插图,练习看图说话,感受森林的美丽。
2、认识“伞、红”等九个生字,会读“红果、小伞”等九个词语,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指导写好“木”字。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读词语。
写好“木”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1(森林图片),这是在哪儿?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2、那么雨后的森林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出示课件
2),练习看图说话,注意观察的顺序。
3、板书课题。
齐读,指导读好“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课本翻到60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如
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①.借助拼音;②.请同桌或老师帮忙)
2、课文中有几个生字宝宝想认识你们,请同学们用手指着60页下面的生字条。
同桌相互读读。
一个读,一个听。
读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听是否读得正确,要及时纠错。
3、要读准这些生字宝宝,得注意些什么?
4、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
5、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啦!它想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3)。
指名读,小组轮读,开火车读。
6、生字宝宝不服气,带着朋友考考你(出示课件4)。
指名读,男女赛读,拍手读。
三、朗读感悟
1、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生字,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不信你就试试吧,注意不能加字,不能少字哟。
2、指名读课文,纠错(①字音,特别是轻声;②标点符号的停顿)。
3、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这首诗一共写了几种事物?(出示课件6)指名反馈。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7。
认读“木”组词、造句(与“目”区别)。
①.仔细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师板书,生书空后,描红一个,仿写一个(提示书
写姿势)。
③.展示一个同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价:那一笔写得漂亮?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④.再仿写一个。
五、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