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知识点笔记)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默写--免疫调节(背诵版)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默写--免疫调节(背诵版)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四章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1)扁桃体: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

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淋巴结: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3)脾: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骨髓: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5)胸腺: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

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

(3)种类:各种白细胞。

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2.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3)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免疫调节是生物体对抗疾病和侵袭的重要机制之一。

高中生物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免疫调节的类型和调节机制、免疫调节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实验和应用。

本文将对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免疫调节是指生物体在面对外界侵袭和病原体感染时,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以维持免疫平衡和身体健康的过程。

免疫调节可以分为细胞免疫调节和体液免疫调节两个层面。

细胞免疫调节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完成。

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它们通过信号分子的介导,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B淋巴细胞主要通过产生抗体来调节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调节主要由体液免疫因子完成,包括溶菌酶、补体蛋白、炎症介质等。

体液免疫调节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调节的类型和调节机制1. 免疫增强: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例如,疫苗接种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2. 免疫抑制: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保护机体组织不受自身免疫攻击。

例如,骨髓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就是通过免疫抑制来减少移植物被宿主排斥的可能性。

3. 自身耐受: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系统忍受力。

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不应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否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病。

自身耐受的失调则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免疫调节的机制包括抑制性细胞、免疫抑制分子、细胞因子等。

抑制性细胞通过产生抑制性信号分子,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

免疫抑制分子包括CTLA-4、PD-1等,它们能够调节T细胞的激活和功能。

细胞因子则能够调节细胞免疫的活性和持续时间。

三、免疫调节的重要性免疫调节在机体健康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还能够提高机体对抗疾病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促进康复。

缺乏免疫调节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引起过敏、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的知识点高三

免疫调节的知识点高三

免疫调节的知识点高三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对外界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免疫反应能力。

它由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两部分组成,通过调节、协同作用,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本文将从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各种调节机制及相关免疫调节疾病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免疫调节是指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细胞因子等多种免疫组分的产生及其协调作用,使机体适应各种免疫应答,并使免疫反应保持在动态平衡状态的过程。

免疫调节不仅可以帮助机体抵御感染,还可以控制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

二、免疫调节的机制1. 细胞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主要由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活性T细胞生成素(IL-10)、转生长因子β(TGF-β)等,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2. 抗体免疫调节:抗体免疫调节是指通过调节体液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免疫球蛋白)产生和功能,达到调节免疫反应的目的。

免疫球蛋白主要由B淋巴细胞分泌,其中IgM和IgG是最常见的抗体类型。

抗体可以结合病原体或有害物质,激活免疫细胞,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并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的清除和修复过程。

三、免疫调节的功能1. 免疫平衡:免疫调节可以帮助机体维持一定的免疫平衡状态,避免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也避免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发生。

2. 自身免疫控制:免疫调节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组织破坏和疾病发生。

3. 免疫监视:免疫调节可以提高机体对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监测能力,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

四、免疫调节疾病1. 免疫缺陷病: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病发生。

免疫缺陷病是机体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异常,易于发生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2. 自身免疫病: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免疫调节知识点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②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B浆细胞抗体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T 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3、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4、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呈递)T细胞细胞(识别)B细胞B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二次免疫)效应阶段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免疫调节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本文将从免疫调节的概念、类型、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免疫调节的概念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和分子调节机制,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它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以保持机体免疫的正常功能。

二、免疫调节的类型1. 自身免疫调节:机体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机制,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

这一机制涉及到T和B细胞的负向选择、免疫耐受细胞的生成等。

2. 免疫应答调节:机体在应对病原体感染时,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这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性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等。

三、免疫调节的机制1. 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分子,能够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功能和相互作用。

例如,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2. 免疫检查点调节:免疫检查点分子主要参与T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过程。

PD-1和CTLA-4是两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它们通过与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以避免过度免疫应答。

3. 调节性T细胞调节: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T细胞亚群。

它们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四、免疫调节与相关疾病1. 免疫缺陷病:免疫调节的失调会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例如,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会破坏T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调节失衡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就是免疫调节紊乱的结果。

3. 免疫逃逸:某些病原体能够通过干扰免疫调节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例如,艾滋病病毒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笔记)

(完整版)免疫调节(知识点笔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免疫器官:淋奉迎、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B细胞(起源于骨髓,也在骨髓中成熟。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免疫细胞的起源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注:①鉴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吞噬细胞(无特异性)、T 细胞、 B 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效应T 细胞;②浆细胞不鉴别抗原】3、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抵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和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1)防守功能(2)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3)除去功能:除去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伤害细胞或癌变细胞一.特异性免疫1.抗原: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都属于抗原。

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非机体自己成分,以及自己衰老、死亡、癌变的组织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绝大多数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000。

细菌、病毒等被免疫细胞鉴别为抗原,是因为它们表面有特其他糖蛋白。

癌细胞表面也有异常的糖蛋白,进而被效应 T 细胞鉴别。

(3)特异性:一种抗原有特定的化学企业(抗原决定簇)2.抗体(1)看法: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 2)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

( 3)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乳汁)中。

抗原与抗体在内环境中发生特异性结合。

( 4)别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 5)抗体的合成需要那些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激素。

3.体液免疫①参加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 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免疫调节常考知识点

免疫调节常考知识点

免疫调节常考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 种类: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例如,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2. 免疫细胞。

-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在特异性免疫中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 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

- 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在体液免疫中也能识别和呈递抗原。

- 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B细胞主要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 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的一种球蛋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 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如白细胞介素 - 2等,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 溶菌酶:可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存在于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 非特异性免疫。

-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皮肤和黏膜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其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 过程:- 感应阶段: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 反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 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一、免疫调节概述1. 免疫系统的定义: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系列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总称,它们协同工作以识别和防御外来病原体。

2. 免疫调节的重要性:确保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作出适当的反应,避免过度反应或免疫不足。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先天免疫:提供即时的非特异性防御。

- 物理屏障:皮肤、粘膜。

- 化学屏障:胃酸、抗菌蛋白。

- 细胞屏障: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2. 适应性免疫: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反应。

- B细胞:产生抗体。

- 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T细胞。

三、免疫应答过程1. 抗原呈递:抗原处理细胞将抗原片段呈递给T细胞。

2. 免疫反应的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3. 免疫反应的效应:抗体的产生和细胞毒性作用。

4. 免疫记忆: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四、免疫调节机制1. 免疫耐受:机体对自身抗原的非反应状态。

2. 免疫抑制:通过调节性T细胞等机制防止免疫反应过度。

3.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

五、免疫失调疾病1.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

2. 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

3. 免疫缺陷疾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易感染。

六、疫苗与免疫预防1. 疫苗的作用机制:通过模拟感染过程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

2. 疫苗的类型: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

3. 群体免疫:通过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减少疾病传播。

七、免疫学的应用1. 免疫诊断: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疾病诊断。

2. 免疫治疗:使用免疫学方法治疗疾病,如单克隆抗体治疗。

3. 移植免疫学:研究如何克服移植排斥反应。

以上是高二生物课程中关于免疫调节的知识点概述。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关键的概念和定义,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免疫调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免疫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学习更高级的生物医学知识至关重要。

免疫调节知识点

免疫调节知识点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精密复杂的机制,调控免疫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确保对病原微生物的有效防御,同时避免对自身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引发过度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这些器官负责免疫细胞的生成、分化和成熟。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应答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不针对特定抗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化学屏障(抗菌肽、溶菌酶等)、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等。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抗原,由B细胞和T细胞主导,包括体液免疫(B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来清除血液及体液中的病原体)和细胞免疫(T细胞直接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者通过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发挥功能)。

3.免疫调节过程:T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二次免疫应答中,记忆T细胞能迅速识别再次入侵的相同抗原,并激活记忆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或帮助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

免疫抑制和增强:某些细胞因子、受体分子和免疫检查点蛋白参与了正向和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例如CTLA-4、PD-1等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免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自身耐受: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并忽略“自己”,防止对正常组织发起攻击。

4.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于自身组织成分的非反应性状态,这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当这种自我识别和耐受机制失效时,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免疫记忆:经过初次接触抗原后,部分T细胞和B 细胞会转化为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使免疫反应更快速、强烈。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免疫调节是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重要过程,每个高三生物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高三生物的免疫调节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1. 免疫调节的基本概念免疫调节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各种复杂的调控机制,保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性和平衡状态。

免疫调节可以分为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菌感染免疫调节两种。

2. 自身免疫调节自身免疫调节是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进行调控,防止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自身免疫调节的关键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来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中央耐受、外周耐受、免疫调节细胞等。

3. 中央耐受中央耐受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T细胞和B细胞通过负选择和阳选择的机制,在发育过程中识别和消除自身抗原特异性的细胞,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种机制在免疫系统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外周耐受外周耐受是指在淋巴器官、组织和淋巴血液中,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自身免疫平衡。

这些机制包括免疫调节T细胞、免疫抑制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等。

5. 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细胞是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它们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常见的免疫调节细胞有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释放抑制因子、调整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范围。

6. 细菌感染免疫调节细菌感染免疫调节是机体在感染细菌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免疫调节机制,调节和控制免疫反应,保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常见的免疫调节机制包括炎症调节、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等。

7. 炎症调节炎症调节是细菌感染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调控机制。

机体感染细菌后,会产生炎症反应,以应对细菌侵袭。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对机体产生损害。

因此,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炎症调节机制,调节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范围,保持合适的炎症平衡。

8. 免疫抑制因子的释放细菌感染后,机体会释放一些免疫抑制因子,以抑制和调节免疫反应。

第4章免疫调节课堂笔记知识点总结(第234节)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课堂笔记知识点总结(第234节)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结构基础:人体细胞膜表面有作为分子标签的一组蛋白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抗原决定簇),侵入人体后,能被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知识点2: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是体液免疫。

2.免疫对象:内环境中(细胞外)的病原体3. 基本过程【注意】1、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1)第一个信号:病原体和B细胞直接接触;(2)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3)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2、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并将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3、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①识别抗原(APC处理后的)②激活B细胞③分泌细胞因子4、体液免疫中:①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②可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的细胞: 吞噬细胞③不能增殖分化的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5、浆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比较发达,因为要合成分泌大量抗体(蛋白质)。

6、病原体最终被消灭的方式: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进一步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知识点3:细胞免疫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2.基本过程:【注意】1、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的条件:①靶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的直接刺激②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促进2、新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3、细胞免疫不能彻底清除胞内寄生抗原。

它虽使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但还需要与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补充】二次免疫的特点:比初次反应更快速、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

知识点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依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又能发挥作用了。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对生物体产生的免疫力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其对敏感物质的相应反应,以改善或消除可能出现的某些病症。

它是通过某种调节机制,以抑制免疫反应或增强免疫反应来实现的。

二、免疫调节机制
1、免疫原分泌:它指遗传免疫应答的分泌过程。

当遇到遗传免疫抗原时,它可以促使身体产生特定的抗体,以防止感染有害微生物。

2、抗原处理:它指的是对抗原进行特定处理,从而抑制其免疫原特异性的反应,从而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

3、免疫抑制:它是指在生物体内,通过特定的抗原及其衍生物(如免疫球蛋白、抗体及其他免疫细胞等)的发挥,可以部分或完全抑制特定的免疫反应,从而避免或减轻可能出现的免疫性反应发生。

4、免疫促进:它是指通过特定的抗原及其衍生物(如免疫球蛋白、抗体及其他免疫细胞等)的发挥,能够促进特定的免疫反应,从而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免疫性反应发生。

三、免疫调节的主要作用
1、促进免疫应答:通过合理的调节,可以加强敏感性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抗原抵抗力。

2、减少过度免疫应答:过度强烈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丧失,从而降低生物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功能。

通过适当的免疫调节,
可以减少或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

3、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可以提高生物体的自身免疫力,从而更有效地抵抗外界侵染。

4、预防免疫毒性:过度的免疫应答可能造成免疫毒性,即自身的免疫反应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可能会引起免疫性疾病。

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可以预防这种免疫所带来的毒性反应。

免疫调节基础必学知识点

免疫调节基础必学知识点

免疫调节基础必学知识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包括白血球、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抗体等,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护机体内部的稳态。

2. 免疫细胞的分类和功能: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巨噬细胞负责吞噬和消化病原体等。

3. 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体内固有的对病原体的防御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获得性免疫应答则是通过接触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以便在再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迅速做出反应。

4.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控制和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使其适应外界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

免疫调节可以分为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两种形式,通过平衡免疫应答的过程来维持机体的平衡和免疫健康。

5.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指在初次遭遇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产生的记忆细胞在再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实现快速而有效的免疫防御。

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也是疫苗接种的基础原理。

6. 免疫调节的失衡和免疫相关疾病:当免疫调节失衡时,免疫应答可能受抑或过度激活,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例如,免疫抑制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低下,易感染病原体;免疫过度激活则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7. 免疫调节的研究和应用:免疫调节的研究对于理解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和异常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包括免疫抗肿瘤疗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免疫治疗的创新等。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系统,它通过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介质来完成这一重要功能。

免疫系统在平衡机体内外环境、对抗病原体和清除异常细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维持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平衡的过程,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以及对自身和外来抗原的识别和应对。

免疫调节通过调控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活性,来达到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态。

以下是免疫调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免疫调节的类型免疫调节可分为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两种类型。

体液免疫调节主要由抗体、补体和其他体液免疫蛋白等分子介质来完成,而细胞免疫调节则主要依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控。

2. 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涉及到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和细胞相互作用,包括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抗体产生、免疫细胞极化、炎症调节等过程。

其中,T细胞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的抑制作用和辅助T细胞的激活作用。

3. 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调节失常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自身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失衡可能导致免疫耐受失调和自身免疫应答异常,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的不应答状态,是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机制。

免疫调节在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通过Treg细胞的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分子的介入等方式来维持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耐受状态。

5. 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在免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调控免疫系统的活性,可以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

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已经成为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

6. 免疫调节与肿瘤免疫免疫调节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失常可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归纳免疫调节是生物体内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它对于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免疫调节的概念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免疫反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或停止,并使其过程能够高效、精确地识别并清除病原体,同时避免对机体自身组织的损伤。

二、免疫调节的类型1. 免疫增强: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活性细胞和抗体的产生能力,以更好地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如疫苗接种等。

2. 免疫抑制:通过减弱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预防过度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3. 免疫耐受:一种免疫调节状态,即机体对自身抗原不产生过度免疫反应,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三、免疫调节的机制1. 细胞信号传导: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细胞因子信号传递来调节免疫反应的启动与终止。

2. 免疫抑制因子:包括免疫抑制细胞、细胞因子、抑制性受体和抗体等,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3. 调节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Th)和抑制性调节T细胞(Treg),在抗原识别和应答过程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4. 免疫耐受:通过中枢和外周耐受性的建立,使机体对自身抗原不产生过度免疫反应。

四、免疫调节的意义免疫调节对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力的平衡以及维持免疫机能的稳定性。

同时,免疫调节在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五、免疫调节的临床应用1. 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免疫保护力,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2.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疾病的治疗,可以采用免疫抑制剂来调节免疫反应。

3. 免疫调理剂的应用: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机体免疫反应的效果。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带答案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带答案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免疫调节知识点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① 抗原(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②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4、体液免疫抗原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B 细胞 形成沉淀(二次免疫)效应阶段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想一想:免疫系统的组成层次中谁最重要?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调节思一思: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参战者与作用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直接杀死抗原?知识点三免疫疾病及免疫学应用议一议: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自我校对:①骨髓②胸腺③生成、成熟④T⑤胸腺⑥骨髓⑦抗体⑧浆⑨T⑩皮肤、黏膜⑪杀菌物质⑫吞噬细胞⑬浆细胞⑭记忆细胞⑮抗体⑯记忆细胞⑰效应T细胞⑱靶细胞⑲淋巴因子⑳衰老○21破坏○22癌变○23系统性红斑狼疮○24再次○25相同抗原○26发作迅速○27严重损伤○28遗传倾向○29T细胞○30一切○31疫苗○32器官移植想一想:免疫细胞思一思:体液免疫的参战者是抗体,作用对象是抗原;细胞免疫的参战者是效应T细胞,作用对象是被抗原入侵的细胞(靶细胞),无论抗体还是效应T细胞,它们均不能直接杀死抗原。

抗原多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议一议:与正常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的最大特点是抗体分布场所不同——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于某些细胞(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表面上。

1.免疫概念免疫,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2.免疫系统的组成3.人体的三道防线•抗体的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细胞。

2.体液免疫:包括三个阶段,如下:细胞免疫同样有三个阶段,如下体液免疫能利用抗体消灭外物,但病毒或其他其他抗原物质一旦侵入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1.(2008 年四川卷)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知识点21:免疫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笔记

知识点21:免疫调节--2022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笔记

笔记21:免疫调节对于入侵的抗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的清除。

1.免疫(1)定义:是机体对付抗原(防卫病原体入侵、清除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以及监视突变细胞)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识别“自己”,排除“非己”。

(2)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功能 免疫功能正常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 防卫 防御其他病原体的侵入 过敏反应 免疫缺陷病 清除 清除衰老、损伤、死亡的细胞 自身免疫病 监视 监控衰老、损伤及 突变 的细胞肿瘤(3)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4)免疫的类型及比较 2.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 学生批注: A.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B.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 a.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b.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c.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 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d.只要涉及抗体、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等均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概念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 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异物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 物质基础 第一、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范围 机体对体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范围广 机体对某一异物(或抗原)产生反应,范围窄 形成 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后天逐渐形成的,不能遗传特性 作用范围广,无选择性,对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均匀一定的免疫性只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专一性 作用 出现早,作用快,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的次数多少而有所改变出现较慢,作用强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联系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二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机能根据“来源”和“产物”判断免疫细胞: ①根据“来源”判断:在胸腺中成熟的为_T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为_B_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知识点笔记)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吞噬细胞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B细胞(起源于骨髓,也在骨髓中成熟。


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免疫细胞的起源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注:①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吞噬细胞(无特异性)、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②浆细胞不识别抗原】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和吞噬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
(1)防御功能
(2)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3)清除功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细胞、损伤细胞或癌变细胞
一.特异性免疫
1.抗原:凡是能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都属于抗原。

抗原的特点:
(1)异物性:非机体自身成分,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癌变的组织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绝大多数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000。

细菌、病毒等被免疫细胞识别为抗原,是因为
它们表面有特殊的糖蛋白。

癌细胞表面也有异常的糖蛋白,从而被效应T细胞识别。

(3)特异性:一种抗原有特定的化学集团(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2)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

(3)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乳汁)中。

抗原与抗体在内环境中发生特异性结合。

(4)别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5)抗体的合成需要那些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激素。

3.体液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体液免疫过程
阶段1: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图中③);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图中④)。

阶段2: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阶段3: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者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的二次应答的特点
(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
侵的抗原。

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坐标曲线图示
图示信息: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既快又多
4.细胞免疫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1)胞内寄生菌的裂解,癌细胞的清除,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都是发生细胞免疫。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识别:
(1)据“参战”对象????
?由物质(抗体)参战——体液免疫由细胞参战——细胞免疫(2)据作用对象?
????作用于“抗原”——体液免疫
作用于“细胞”——细胞免疫
【拓展】:
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②上述物质由T细胞合成;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能够促进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失调病
一.防卫功能过强
(一)过敏反应
1、过敏原
2、实质:免疫功能过强
3、特点:
(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3)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实质:
5、预防:尽量不要接触过敏原
6、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和联系
①两者的内涵不同: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而过敏原则是指引起机体产生过
敏反应的物质。

机体只要接触抗原就要发生免疫反应,而过敏反应只有当过敏原再次接触时才会发生。

②两者的性质不同
1.性质不同: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过敏原也有异物性、特异性、但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如青霉素。

2.抗体分布不同:进入机体后两者都会使机体产生抗体,但抗体在体内的分布不同。

3.免疫反应不同: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对每个人都一样,但过
敏原与人的体质和遗传有关,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一种物质对这个人是过敏原,但对另一个人则不一定是过敏原。

(二)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方法技巧】快速界定三类免疫失调病
免疫
失调??
???
免疫错误―→错将“正常组织”作免疫对象―→免疫失调病免疫过强―→将“非病原体”作为“抗原”—过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免疫缺陷病
(三)、艾滋病(AIDS)及其预防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5)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四)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