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摘要】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世界上重要的合作区域之一,但当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从历史渊源、机遇与挑战、路径选择和关键因素等方面探析了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

通过对未来展望和推动建议,呼吁东北亚地区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形势、挑战、历史渊源、机遇、路径选择、关键因素、展望、建议。

1. 引言1.1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东北亚地区合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东北亚地区作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和地缘政治重要性较高的地区之一,其合作关系对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地区内部矛盾的加剧,东北亚地区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历史上,东北亚地区合作有着悠久的渊源。

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近现代的政治互动,都为东北亚地区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东北亚地区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日益显现。

一方面,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地区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地区内部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矛盾等也给合作带来了困难。

在新形势下,东北亚地区合作的路径选择至关重要。

如何平衡各国利益、化解地区矛盾、推动多边合作,将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地区合作的关键因素也需要深入分析与探讨。

不同国家的政策取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将影响到东北亚地区合作的走向。

展望未来,推动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建议有:加强政治互信、促进经济合作、深化文化交流、推动共同安全。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2. 正文2.1 当前东北亚地区合作面临的挑战当前东北亚地区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政治因素是制约地区合作的主要障碍之一。

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和政治矛盾,难以建立起真正稳定的合作关系。

安全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东北亚地区存在着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台海局势紧张等安全威胁,这些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地区合作的发展。

“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亚区域合作探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亚区域合作探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亚区域合作探究随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东北亚地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各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本文将从“一带一路”视域下,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1.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发展中俄蒙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

在过去几年中,中俄蒙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在蒙古国建设了一条连接中国和蒙古国的铁路,大大提升了两国之间的物流通道。

俄罗斯也在远东地区进行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国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朝鲜半岛地区的动荡局势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一个障碍。

朝鲜的核问题以及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对整个东北亚地区都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势头也逐渐增强。

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将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3.区域间合作成果显著除了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发展以外,东北亚地区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经济互补性强。

东北亚地区还涌现出了许多跨国合作项目,包括能源开发、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为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地缘政治问题的存在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世界上一些最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例如中美、中俄、日韩等国家之间的较量。

这些地缘政治问题直接影响了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和发展,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历史遗留问题阻碍合作东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包括领土争端、历史记忆等。

这些问题成为了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障碍,影响了地区内部的合作势头。

3.安全合作问题亟待解决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一些安全合作问题,例如朝鲜半岛问题、东海、南海问题等。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东北亚是一个地缘政治重要的区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意味着通过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加强地区内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以下是一些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分析。

要加强经济合作。

东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通过加强贸易合作、投资合作、人员往来等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还可以加强金融合作,推动货币互换和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高地区内的金融稳定和发展。

要加强政治合作。

东北亚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和领土争端,这些争端可能成为地区稳定和合作的障碍。

通过加强政治对话、互信建设、合作协商等方式,可以推动解决这些争端,为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要加强安全合作。

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如朝鲜核问题、领土争端等。

通过加强安全对话、建立安全合作机制、增加安全合作项目等方式,可以共同应对这些安全挑战,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四,要加强社会文化交流。

东北亚国家在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传统。

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可以增进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要加强环境合作。

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式,可以共同应对这些环境挑战,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实现地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这对于东北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理性思考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理性思考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理性思考摘要: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为此,要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东北亚地区构成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东北亚稳定与否,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外部条件。

和平发展对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和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中国在东北亚的安全战略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安全环境;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稳定朝鲜半岛局势;提倡新安全观,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

关键词:和平发展;安全机制;东北亚地区胡锦涛主席早在2003年5月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为“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国际社会要通力合作,不懈努力,建设和谐世界。

这是胡锦涛主席第一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主张,此后,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阐述,准确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张,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的博大胸怀。

中国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东北亚也是关系中国核心安全利益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作为一个长期奉行和平发展的国家,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因如此,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构建一个安全合作的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

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构想: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位居东北亚中心地区的大国,21世纪初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东北亚国家对如下问题的高度关注:一是中国是否会崛起;二是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崛起;三是中国崛起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就其国际影响来说,中国的崛起方式以及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影响似乎比中国崛起最终可能达到的程度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也就更加重要。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迎合新形势,东北亚区域合作必须探寻新的路径。

首先,要通过互信加强沟通,增进各国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其次,要加强务实合作,共同落实多边合作协议,并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机制。

最后,要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避免存在的历史和领土争端对合作构成负面影响。

在加强沟通方面,需要着力于强化高层交往、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等多维度的交流机制。

例如,在高层交往方面,可以通过举行地区峰会、各级政府官员互访等方式,实现经常性的沟通和协商。

在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增加培训机会、语言学习、青年交流等活动,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

在民间交往方面,可以建立旅游、体育、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交流机制,促进民间友好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加强务实合作方面,需要建立多边合作协议和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不仅加强区域内贸易和产业合作,还需在环保、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扩大合作。

例如,可以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中国东北地区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航运物流、能源与环保等领域合作。

此外,还可以加强跨境资源开发、生态环保等长期合作模式的建设,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方面,需要一方面在历史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寻求和解,避免这些问题对区域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开展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各国的主权和利益,使其有充分参与、分享合作成果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才能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东北亚区域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新形势下,要通过加强沟通、强化务实合作和尊重各国主权与利益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区域内各国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 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doc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 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doc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
2020年4月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本文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形势,关注,合作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本文简介:摘要: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看做经济过热的征兆,这种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消费、投资不足的金融主导性流动性过剩。

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同,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有外生性质,独立于名义GDP流量变动的存量过剩。

有效需求的紧缩政策在消除存量过剩时伴随的将是流量的减缩。

本文最后给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动
关注东北亚安全形势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本文内容:
摘要: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看做经济过热的征兆,这种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消费、投资不足的金融主导性流动性过剩。

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同,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有外生性质,独立于名义GDP流量变动的存量过剩。

有效需求的紧缩政策在消除存量过剩时伴随的将是流量的减缩。

本文最后给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动性过剩的若干思路。

1。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探析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形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路径进行探析。

路径一:加强贸易合作贸易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路径之一。

目前,在东北亚地区,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经济较为发达,都是贸易大国。

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竞争关系。

此时,可以通过加强贸易与经济合作,共同提高地区整体经济水平。

路径二:落实环保政策环保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东北亚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也急需加强环保工作。

在这一路径上,各国可以加强环境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制定环保标准,制订一系列环保政策与措施,对整个东北亚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改善。

路径三:开展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交流,是增加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路径。

本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这一路径上,各国可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加强一些重要文物的保护、修复、修建和研究,使东北亚地区的文化在世界上更加具有影响力。

路径四:发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在东北亚区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发展互联网经济,各国可以构建数字化的互联网产业链,打造数字化经济生态圈,促进区域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路径五: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未来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不仅要注重独立性与安全,还要注重合作性与发展性,这是安全新形势的突破口。

各国在地区层面上应当加强对话,共同构建以平等、互惠、共赢为基础的安全合作机制。

以上五个路径都是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只有在五个路径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和谐发展。

从大历史维度思考东北亚地区和解合作

从大历史维度思考东北亚地区和解合作

政治文/杨伯江从大历史维度思考东北亚地区和解合作东北亚国家间关系渊源已久,丰富而复杂,它包含二战、冷战,但又远不止于二战、冷战。

对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而言,“历史”何其悠久,而且一直存活,历史基因对现实政治的影响重大而直接。

在当今许多现实问题——无论是传统抑或非传统安全问题、地区热点问题、安全机制的缺失及构建、国家战略走向问题以及民族主义的碰撞、领土争端——的背后,都能看到“历史”的影子。

冷战后,本地区开始以非意识形态方式尝试融合,在走出相互隔绝、经济人员往来增多的同时,尚未完全消化的敌对与矛盾也日渐细碎化、具象化于现实,原有认知分析框架失灵,形势错综复杂,准确把握、妥善处理难度加大。

从全球视野看,东北亚合作或许正面临着又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但是,本地区的任何合作都是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展开的。

这就要求政治领导人首先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谨慎、妥善处理好重大敏感问题,为合作创造出必要条件。

东北亚需要实现与历史的“共生”,既要有仰望星空般的远大目标,又要有务实高效的政策举措,通过各领域合作成果的持续积累与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最终走向建构主义所说的相互认知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基因东北亚国家需要“与历史共生”。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东北亚地区的现实而言,历史因素将长期存在并持续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犹如画布,无论现实政治如何挥毫泼墨,都脱离不了她的底色。

换言之,现实永远处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这是东北亚国家的“宿命”。

二是政治领导人在处理现实政治问题时需要有历史感。

具备历史意识,才能具备政治担当,才能处理好现实战略问题,东北亚地区的和解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

东北亚地区历史悠久,文明具有连续性。

历史上,在多个民族、多个国家长期多重互动的过程中,东北亚逐渐形成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并存在密切经济联系和移民往来的综合共同体。

“东北亚”的概念不仅是地缘的,更是文明文化、观念性的,也包括经济交往与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

东北亚的安全合作模式分析

东北亚的安全合作模式分析

东北亚的安全合作模式分析肖洋博士摘要:冷战结束以来,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国制衡下的东北亚安全格局明显地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而现有的安全模式与安全机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因此,在分析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历史与现状,并综合分析现有的可供选择的安全合作模式之后,笔者提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安全模式——问题引导模式。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格局;安全模式一、问题的提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与国际相互依存的不断深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各国通过建立新的安全机制与安全模式1,不仅缓解了地区局势,还促进了地区的繁荣与共同发展。

如欧洲、东南亚等地区集团的成立与发展,就说明了区域安全机制与安全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意义。

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东北亚仍然是目前受冷战影响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走出冷战的地区,被一些国内学者称为冷战的“活化石”。

旧的安全观与安全模式的阻碍,使该地区一直处在学者们所形容的“恐怖和平”状态下。

朝核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围绕解决朝核危机召开的“三方会谈”、“四方会谈”和“六方会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区的安全局势,但并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非传统安全日益突出的今天,研究东北亚地区安全模式,对于维护东北亚和平与安全,促进地区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府主张在平等、互信、合作基础上构建新的地区安全机制与安全模式。

上世纪末,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安全观”,并将其理论运用于地区安全合作的实践,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就是“新安全观”得到贯彻的结果。

“和谐世界”理论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另一种用于构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理论。

“和谐世界”理论主要强调这样几点:第一,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第二,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第三,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2具体到安全领域,它强调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强调合作之间的友好、平等协商等。

试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几种观点

试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几种观点

试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几种观点冷战结束了,安全形势总体上缓和了,但是各种关系的发展、变化使这个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中美、中日、中俄、中韩、中朝等关系,还有其他像美日、日俄关系以及半岛南北关系,都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有合作发展的一面,也有矛盾、问题、摩擦增加的一面。

我们面临很多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合作一、传统同盟关系与东北亚安全合作金圣翰(韩国外交安保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要战略是维持和加强以其为中心的地区秩序,其基础是美国与韩、日的结盟关系。

东亚地区现存的多边机制,如APEC(亚太经合组织)、ARF(东盟地区论坛)等,则被美视为其“辐辏”战略的一种补充形式。

这些多边安全与地区合作机制尽管已经取得了进展,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仍难取代美主导的亚太系列双边同盟关系的地位。

韩美同盟关系是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

韩美同盟在“9·11”后确实有所松动。

韩国担心美国会为了自身需要而牺牲韩国的利益。

近来美方有人称应从韩国撤军,这更加深了韩方的疑虑。

美在韩日驻军对这个地区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作用。

有学者提出,美若从韩国撤军,本地区没有一个安全保障,将会进一步加剧韩日间紧张关系,也会强化日本内部反对美国军事存在、要求与美国“快乐离婚”的声音。

韩国将面临一个选择:或是与中国对抗,或是和中国联起手来对付日本。

中国也不愿意看到美国撤军情况的出现,因为没有美国的安全保护,日本很可能会走上快速扩张军备之路。

因此,从长远看,美国应把韩美同盟和日美同盟当作一揽子政策来看待。

东北亚最重要的三角关系是中美日关系。

而与这组关系密切相关的韩美关系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呢?考虑到中日基于历史的严重不信任以及中国认为日本的自律在不断退化,也考虑到台湾问题,就有一种感觉,日本会对中国产生威胁,所以中国现在认为韩美同盟是一支平衡力量,可以使实现统一后的朝鲜半岛保持克制,也可以使日本得到安全上的保证。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三、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优势和挑战五、“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分析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密集区域,其各国经济关系的紧密度不断提升。

随着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该区域经济合作的力度愈加明显。

本文将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现状、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列举相关案例加以说明。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现状分析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朝鲜、南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

这些国家作为对世界经济产出、贸易额和合计GDP有巨大贡献的主要经济体,其经济合作的深入程度一直是亚洲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呈现出无限制地域性,贸易活动主要是“地区内贸易”,即东北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侧重于地域内部或邻国之间的贸易。

在当前全球贸易形势下,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该经济区域内部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东北亚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地缓解贸易依赖倾向,提高了东北亚地区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

通过不同贸易协议和机制的签署,区域经济合作渐成规模,异质性和更高质量的贸易关系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利于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体在全球舞台上的合作,促进互联互通。

三、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尽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

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 除上述机制外,东北亚地区还存在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日韩三国合作等。这些机制在维护 地区和平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朝鲜半岛核问题
总结词
朝鲜半岛核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加强合作
通过深入了解现有机制的运行情况和问题,加强 参与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威胁。
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通过推动多边安全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为 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02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机制现状
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组成,旨在通过 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维 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安全。
打击跨国犯罪
加强各国执法部门之间的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活动,维护地区 安全和稳定。
06
结论与建议
结论回顾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发展是必要的 ,因为该地区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如朝鲜半 岛的核问题、地区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
现有的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在解决地区问 题、促进各国间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 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 察
2023-11-05
目录
• 背景介绍 •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现状 •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结论与建议
01
背景介绍
东北亚地区概况
1 2 3
地理位置
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北部,包括中国、俄罗 斯、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六个国家,地缘 政治关系复杂。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与地区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与地区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与地区安全面临的重大问题赵子祥众所周知,在东北亚地区,由于地缘政治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强烈影响,从冷战结束以后,各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合作新格局。

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出口为主,因此各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面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激烈竞争,东北亚各国都产生了一种不稳定感,都在急于寻找稳定而互利的经济贸易伙伴,以此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为此,有关“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讨论,近几年来已成为亚洲政治、经济的热门话题。

尽管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主流趋势在朝着平等互利、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然而,各国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以军事风险、国家安全、政治利益、贸易保护以及长远战略出发,形成了许多阻碍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软硬约束,特别是朝核问题和导弹试射引发的朝鲜半岛发展局势,给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景与韩朝的南北和平统一愿望带来更大的变数。

一、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1.军事安全高于国家利益从世界军事史和战争史来看,许多国家为了应对战争,规避军事风险,都有牺牲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案例。

朝鲜大搞“先军政治”的目的,对外顶住美国的军事威胁,对内可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因此朝鲜宁愿搞“吃饭经济”,被边缘化在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之外。

无独有偶,日本在与中国加强经贸往来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中国的经济强盛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在改善中日关系的同时,“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在日本也十分畅销,担心中国对日本的“矮化”和野心,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

应该承认,中韩关系现在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韩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加,无论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解决得双方均比较满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太大的争议。

现在韩国在忙于国内政治选举和南北和谈,对外发展技术经济,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提升很快,令世人瞩目,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韩国影响也不大。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理性思考

中国和平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理性思考

作 者 简 介 :刘 慧 (9 一 ) J ,女 , 山 东 莱州 人 ,沈 阳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教 授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国际 关 系 ;杨 海 峰 ( 9 ) 男 ,辽 宁新 民人 , 中共 吉林 省 委 党 校 ( J 一 吉林 省 行 政 学 院 )政 治 学教 研 部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为 民
机 制。
关 键
词 :和 平发 展 ;安全 机 制 ;东 北 亚地 区
中 图 分 类 号 :D 2 .2 8 91
收 稿 日期 :2 1 — 8 2 010~0
文 献 标 识 码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章 编 号 :1 0 - 2 7 (0 2 1 0 5 - 5 0 7 8 0 2 1 )O — 0 7 0
理 论 纵 债
竹 置与 强I
中 国和 平发 展 与 东 北亚 地 区安全 的理性 思考
口 刘 慧 ,杨 海峰
( . 阳师 范 大 学 。辽 宁 沈 阳 1 03 ; 2中共 吉 林 省 委 党 校 。吉 林 长 春 1 0 1 ) 1 沈 104 . 3 0 2

要 :求 和 平 、促 发 展 、谋 合 作 ,是 不 可 阻挡 的 历 史 潮 流 , 为 此 。要 努 力 建设 一 个 持 久 和 平 、共 同繁 荣 的 和 谐
加 重要 。
思 想 的 阐 述 ,准 确 表 达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对 当 今 世 界 合 理
走 向 的 基 本 主 张 .深 刻 阐 述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所 倡 导 的世
( ) 平 发 展 已 经 成 为 中 国 的 国 际 战 略 构 想 一 和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东北亚是指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是亚洲地区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区域之一。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是旨在推动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安全的合作机制。

下面将对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对策进行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强化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资源丰富、产业链完整、市场规模庞大,加强经济合作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加强金融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金融机制,促进资金流动和经贸往来。

加大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构建命运共同体。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政治合作。

在政治方面,各国应加强高层对话机制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和地区挑战。

积极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通过和平对话和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敏感议题,增进地区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

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网络安全等,加强情报分享和警务合作。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环境合作。

东北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等。

东北亚各国应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应制定共同的环境标准和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绿色技术的交流。

应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合作,提高地区国家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人文合作。

人文合作是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

东北亚各国应加强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加强体育、艺术、媒体等领域的交流,增强民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友好感情。

加强青年交流和人员往来,培养更多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者。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关系的不断演变,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地区在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对抗等因素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存在较大的障碍和矛盾。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对策,旨在为促进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提供参考。

一、政治对策在政治层面,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稳定的政治关系和建立合作机制。

各国需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建立符合地区利益的多边机制和协商机制。

在现实中,东北亚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矛盾和地缘政治的角力,为此,需要建立一种多方参与的磋商机制,以协商和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和分歧。

需要在地区安全和防务合作方面加强协作。

由于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各国之间在安全和防务合作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需要通过外交渠道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以推动地区安全和防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经济对策在经济层面,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经济合作和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

各国应推动建设共同经济体,通过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等方式加强经济联系,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互利合作。

需要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当前,东北亚地区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这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需要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加强贸易自由化合作,推动去壁垒化进程。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区域经济融合,促进共同发展。

三、文化对策在文化层面,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的区域文化共同体。

各国应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隔阂和误解。

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谐与稳定,加深人民之间的感情和认同。

需要加强教育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和学术交流,培养地区人才和文化精英,为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推进东北亚安全合作

积极推进东北亚安全合作

东北亚国际关系积极推进东北亚安全合作程广中赵海军1内容摘要2目前,东北亚地区形成了四角七方的地缘战略格局,由于东北亚是亚太问题的核心和亚太和平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努力推进东北亚安全合作非常重要。

同时随着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消失和东北亚经济合作的进展,加强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也成为可能。

根据东北亚的实际情况,该地区的安全合作应是非结盟性的、活动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能覆盖全区域的综合性安全合作机制。

关键词:东北亚地缘战略安全合作模式东北亚论坛年第期东北亚长期是世界上最敏感的热点地区之一,是许多著名国际战争和国际事件的发生地;目前该地区形成了四角(美、中、日、俄)七方(英、中、日、俄、朝、韩、蒙)的地缘战略格局。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战略利益关系均表明:东北亚是亚太问题的核心和亚太和平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冷战后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关系虽得到发展,但这里的冷战坚冰尚未根本打破,仍落后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

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国家,为谋求良好的周边环境以发展经济和促进台湾回归,中国宜高度重视东北亚的和平稳定、积极倡导和努力推进东北亚安全合作。

一、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东北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互补优势。

以资源和互补优势而论,东北亚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内各国经济互补性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

以区位优势而论,东北亚地处欧亚大陆心脏部位,是北美从陆路到达东欧、中欧和北欧的必经之路和最短途径;经北冰洋上空,是日本和远东进入北美、北欧和西欧的最短航线;它敞向北冰洋和太平洋,不仅有大量边缘海、半岛、岛屿、海峡将域内各国连接起来,而且可以通过太平洋和北冰洋与欧美相通。

特别是朝鲜半岛像欧亚大陆伸进太平洋的靴子和太平洋进入欧亚大陆的跳板,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从地缘战略来说,东北亚长期是大国战略利益的重要交接区。

18世纪以前东北亚的重要国家仅中国和日本,19世纪后半叶起东北亚的主要国家是中、日、俄。

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些看法

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些看法

作者: 夏立平
作者机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页码: 12-15页
主题词: 多边安全合作;东北亚安全;东北亚地区安全;朝鲜半岛;大三角关系;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措施;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边境地区
摘要: 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些看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夏立平一、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特点(一)大国关系处于调整之中,呈现出既依存又竞争、既协调又制约、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状况。

冷战结束后,中美日俄四边关系正在该地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中又存在两个三角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若干思考肖晞2013-2-16 15:58:28 来源:《教学与研究》(京)2007年9期作者简介:肖晞,吉林大学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东北亚安全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就有关东北亚安全合作前途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第一是考察了作为东北亚安全合作背景的亚洲的未来秩序,也就是冷战后的亚洲是冲突还是合作的问题;第二分析了我们是否有必要在东北亚构建安全合作机制,集中在是要东亚合作还是东北亚合作的问题;第三就未来东北亚合作的可能的路径选择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简单提出了未来路径选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合作非传统安全地区秩序作为大小国家并存、利益交叉的地缘政治热点,东北亚是当今世界上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①。

冷战时期这里曾是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前沿地带,后冷战时期本地区不仅冷战的“遗产”——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依然存在,而且多国之间的领土、领海争端突出。

朝核危机的爆发和六方会谈的启动,既为本地区的安全形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引发了各国学者和政治家讨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兴趣。

本文就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合作的路径选择问题等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冲突还是合作: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历史进入后冷战时期,如何判断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是我们探讨本地区合作的前提,但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分析离不开对东亚和整个亚洲安全秩序的判断②。

因此,本文首先就国际社会在冷战后对未来亚洲秩序争论的若干观点进行考察和初步分析。

(一)悲观主义:“欧洲的过去就是亚洲的未来”?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亚洲未来秩序持一种悲观态度,认为后冷战时期的亚洲各国权力将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中释放出来,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亚洲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冲突③。

冷战刚一结束时学界主要是从亚洲的国家属性出发预测亚洲会走向冲突,这些属性包括:亚洲各国经济和军事权力发展不平衡,从民主到独裁的不同政治体制,历史上存在的敌意,缺乏有效的国际制度制约等。

由于冷战刚结束时间不久,所以对冲突的表现预测比较广泛,例如,日本可能走向重新武装;中国由于权力增强而对外进行军事冒险;台海冲突;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东南亚的武器竞赛和冲突;由广泛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而导致的冲突。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中国的迅速、强劲崛起,西方学者从结构现实主义特别是进攻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将亚洲冲突的焦点集中放到中美之间,预测中国权力的扩大必然要求改变地区和国际秩序,中美之间将必然爆发体系性战争。

[1]在有关亚洲未来悲观主义的观点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阿伦•弗雷德伯格(Aaron L. Friedberg)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也有较大影响。

在冷战结束不久的1993年弗雷德伯格就发表论文,认为后冷战时期一个趋向多极化的亚洲国家之间将走向敌对状态,与欧洲不同的是,后冷战时期的亚洲将是一个冲突的亚洲,其著名的观点就是“欧洲的过去将成为亚洲的未来”④。

他论证的逻辑前提是:(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不会进入单极格局,也不会进入一般意义上的多极格局,而是在地区层次上出现比邻且互动频繁的地区力量;(2)在后冷战时期,结构因素对冲突与和平并非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无论未来是两极格局还是多极格局,都不必然带来地区和平;(3)决定未来地区和平与战争的重要因素是非结构性因素,他提出将国家的属性、国家间相互联系的密度与广度和战争的成本与收益等三个非结构性因素作为考察的变量。

弗雷德伯格随后依据这三个变量比较了后冷战时期亚洲和欧洲不同未来。

首先,从国家属性看,亚洲各国的政治体制复杂多样,没有像欧洲那样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另外,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的差异,领土争端和对历史的不同认知,亚洲国家之间的认同感普遍比欧洲低。

第二,从联系纽带看,亚洲国家之间联系的纽带没有欧洲那样发达。

亚洲国家多向欧美国家拓展市场,扩大贸易,而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发达且具有脆弱性。

还有,亚洲国家之间联系机制没有欧洲那样的制度化建构。

这除了制度化建设时间短、利益分配考虑之外,缺乏共同文化根基也是主要原因。

这些都不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

第三,从成本和收益看,尽管亚洲地区有多个核武器国家和被美国核保护的国家,表面看增大了战争的成本而增加了战争的收益,但这并不能完全制止常规战争。

战争的起因很复杂,并不完全依靠经济利益的理由。

而欧洲的一体化以及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实施,使得欧洲国家单独发动内部战争基本不可能。

总体上看,弗雷德伯格摆脱了沃尔兹的单纯结构主义观,从一种自由主义视角出发通过考察亚洲国家的属性,包括国内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相互依存程度以及对战争成本与收益的综合分析,认为后冷战时期亚洲冲突的危险增加,“欧洲的过去很可能成为亚洲的未来”。

但弗雷德伯格在冷战结束不久预测的亚洲冲突至今没有发生,反而冷战后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目睹了东欧、东南欧持续了多年的地区性冲突,波黑战争以及科索沃战争几乎就是例证。

(二)乐观主义:“亚洲的过去将成为它的未来”?针对冷战结束后西方部分学者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亚洲问题,得出亚洲可能走向冲突的悲观主义观点,美国学者戴维康(David C. Kang)2003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亚洲未来的框架,对亚洲未来基本持一种乐观主义的立场。

[2](P57-85)康的观点基本立足点是亚洲国家的历史特殊性,不能完全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来预测亚洲的未来,主要来自于欧洲经验的西方国际关系不能充分解释亚洲的现实和未来。

进入21世纪后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的崛起,因此预测亚洲未来在很大程度需要预测中国能否得到和平发展,国际社会是否允许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国家是否会采取均势战略应对中国的崛起。

针对这些问题,康在文章中强调了亚洲历史的特殊性。

亚洲的历史表明,当中国强大时,亚洲秩序就稳定;而当中国虚弱时,亚洲就会陷入混乱和战争。

冷战结束后10多年来,我们并没有看到亚洲国家采取均势战略应对日益崛起的中国。

历史上具有等级制(hierarchy)特色的东亚国际关系比西方更趋向于和平与稳定。

亚洲各国由于历史和地缘战略考虑,并不会自动去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均势战略,而更有可能采取追随战略。

未来亚洲秩序不会出现均势(balancing)局面,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等级形态。

这种等级形态与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不同,但它可以给亚洲带来比较和平、稳定的未来。

(三)亚洲的未来依靠规范管理针对上述两种相对的观点——亚洲未来会要么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战争或者再次出现前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等级制状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著名学者艾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教授提出亚洲既不可能陷入无政府战争状态,也难以构建前威斯特伐里亚的等级制度,亚洲未来的不安全因素需要依靠共享的地区规范、不断增加的地区相互依赖和制度性的联系渠道去管理。

[3](P149—164)阿查亚首先对康的一些观点和论据提出质疑,认为亚洲历史秩序很难说是等级制的,这种秩序也不能说是和平的。

今天的亚洲国家并不都没有对中国采取均势战略的意图,如印度,追随中国战略在民族主义上升的亚洲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阿查亚认为康提出了与悲观主义不同的亚洲秩序值得肯定,但从历史决定论出发试图认为亚洲未来可能会走向历史上的等级制则是需要否定的。

在民族主义上升、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已经很成熟的今天,亚洲不可能再回到历史上的可能的等级制度。

针对弗雷德伯格的悲观主义观点,阿查亚认为他恰恰忽视了在亚洲正在兴起的经济相互依赖和规范对缓解地区权力结构不平衡所带来疑虑的作用。

尽管可能存在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在现实主义看来也会成为冲突的源泉,但亚洲地区的历史表明亚洲可以通过制度性规范管理这些潜在的冲突。

尽管亚洲的区域制度结构发育不及欧洲成熟,没有建立欧盟那样的超国家机构,但它至少可以通过规范(如不干涉规范)把大国的发展纳入到地区制度框架中,约束大国在崛起进程中可能采取的单边主义作风。

这也有助于缓解各国的疑虑和导致地区冲突的安全困境。

冷战结束后的亚洲历史表明,亚洲没有陷入弗雷德伯格的无政府战争状态,尽管存在导致冲突的不稳定性因素,但通过双边关系或多边制度协调,基本遏制了冲突演化为战争特别是大规模战争的可能。

在民族主义上升、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主权平等与主权独立制度基本为亚洲各国普遍接受的今天,康的观点也很难为亚洲国家接受,甚至中国也不支持这样的观点。

笔者认为阿查亚重视相互依赖和地区规范、制度等因素在缓解亚洲冲突进程中的作用的观点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也具有很大操作性。

冷战结束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在区域与次区域层次上已经开始启动并正在进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0+3机制、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讨论在东北亚地区构建某种安全合作机制在理论和经验层面是可行的。

二、是东北亚合作抑或东亚合作: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在东亚安全合作进程中,东盟国家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从最早的东盟地区论坛,到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0+3”机制,到2005年召开的东亚峰会,都显示了这一特色⑤。

相对来说东北亚合作机制比较落后。

那么在目前形势下我们是否有必要独立构建一个东北亚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我们是否有必要超越于东亚峰会之外进行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制度化努力?本文从以下几点分析认为有必要构建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

第一,从问题领域看,东北亚地区安全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任何超越于本地区之外的制度安排都难以奏效,必须通过区域内国家合作予以解决。

东北亚地区聚集着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力量中心——美、中、日、俄,大国间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战略目标差异较大,历史和现实的矛盾错综复杂。

该地区不仅存在权力博弈中的安全困境现象,而且还存在很多地缘政治热点,主要包括民族和国家分裂的统一问题,如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中国的统一问题,国家之间的领土、领海纷争,如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和东海的划界问题、韩日独岛(竹岛)争端、俄日的北方四岛争端等。

这些问题多是二战或冷战的遗留问题,大都属于传统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零和博弈性质,极大地制约了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和相互信任度的提高。

上述因素既凸现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问题与挑战,同时也显示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必要性。

因为,无论是双边层面的问题还是地区的多边问题,甚至是有些国家的国内问题,如中国的发展对区域内国家的影响,日本国内政治思潮的变化对相关双边关系的影响等,都会在区域内产生多重影响。

因此,迫切需要各方在地区层面上进行协调,共同面对和解决。

第二,从制度创新角度看,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协调”与东南亚地区的“小国合作”分别建立在不同地区的“区情”之上,其差异表明了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创制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