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泡沫经济的简介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第二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政策。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从战后到泡沫崩溃前的这段时间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在1950年只有109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则超过了10000 亿美元,同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在1950年只是123美元,在世界上排第三十七位,到了1980年则增长到7680 美元,上升到发达国家的第十三位。

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贸易立国”的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日本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为本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经济飞速发展,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如在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而此时的日本则保持着4% 的增长率,美国对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地位越来越不满意,美国国内对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1985年9月,美国主导了由美、德、日等国签署的《广场协议》,此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并开放国内市场等。

就这样,日本的经济改革就在美国的逼迫下匆匆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这次改革并不能完全独立的以本国利益优先为目标进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渗透着美国的特殊影响。

正是在这次改革之后日本国内的流动性迅速增加、投机盛行,这导致了日本国内股市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是泡沫就会破裂,最终在1990年前后股市和楼市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而后崩盘,资产价格的暴跌无可避免的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收缩,此后日本经济陷于长达十年的低迷期。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

日本70年代后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我国的警示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大量剩余资本引发泡沫,宏观政策失误,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土地神话”,投机之风席卷列岛,政治体制不健全;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对我国的启示有: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实施泡沫经济风险教育,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日本;泡沫经济;启示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形成及破灭,教训深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诸多启示。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从1956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举世瞩目,GDP年平均增速9.5%,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外向化”的趋势,即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出口主导型经济”。

日本政府实施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大量资本过剩。

过剩资本集中流向了投机性较强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股价、地价及房价暴涨。

房地产、股票价格节节攀升,资产效应使得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股票、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异常上升,明显脱离了实体并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过热的泡沫经济给日本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潜在危机。

由于土地价格太高,个人住宅用地、企业商业用地均无法得到满足。

为降低土地价格,日本政府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

日本股市大幅下挫,到2003年,已跌破8000点,创20年来新低。

紧随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急剧下跌,跌幅超过46%。

1994年,东京、大阪等的房价跌幅已经超过了50%。

由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了。

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至2001年,由于股市和地价等资产价格的缩水,日本经济累计资产损失就达1330万亿日元,并且,造成了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

二、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客观判断我国经济状况。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 国的启示概要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 国的启示概要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概要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日本泡沫经济的兴衰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深刻教训的案例。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而言,深入研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发展与破灭,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身的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

然而,在这看似辉煌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导致泡沫形成的因素。

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在当时,日本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大量的货币供应使得市场资金充裕,资金纷纷涌入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领域,导致资产价格迅速飙升。

其次,过度的金融自由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金融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积聚和失控。

再者,日本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不合理的产业政策,导致资源配置失衡。

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扭曲。

当泡沫达到顶峰时,日本经济开始出现种种危机的迹象。

资产价格的虚高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市场的投机氛围浓厚。

最终,泡沫的破灭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房地产市场崩溃,房价暴跌,众多房地产企业破产,银行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金融体系陷入困境。

股市也遭遇了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和投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和通缩。

那么,日本的这段经历能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呢?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应保持稳健和适度。

避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金大量流入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资产泡沫。

同时,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和流向的监测与调控,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和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和扩散。

既要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又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应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避免过度依赖某些特定产业。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引言日本泡沫经济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达到高峰后,突然崩溃的经济现象。

这场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2.1 经济快速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

2.2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都出现了高度的投机活动,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

很多人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2.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了资金供应的过度扩张。

低利率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流动性过剩,资金流向了投机性的资产市场,加剧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3.1 资产价格崩溃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最终崩溃。

1989年,日本股市崩盘,股票价格迅速下跌。

随后,房地产市场也崩溃,房价急剧下跌。

3.2 银行业危机由于大量借贷资金流入投机性资产市场,许多银行放贷不当,资产质量恶化。

泡沫破灭后,许多银行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引发银行业危机。

3.3 经济长期低迷泡沫经济的崩溃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上升,消费萎缩,投资缩减,通缩现象严重。

这种经济状况持续了十余年,被称为“失落的二十年”。

四、对我国的启示4.1 谨防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度投机和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最终会导致泡沫的破灭。

我国需要加强监管,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4.2 健全金融体系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给整个经济带来了冲击。

我国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防范金融风险。

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增长停滞,并出现长达10年左右的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背景,对我国保护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导致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1.汇率政策不适当导致日元升值过快,在日元升值的三个阶段,日本汇率调控政策都存在一定失误。

(1)抗拒升值阶段:在1985年9月“广场协定”之前,虽然日本对美国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但日本政府并未采取及时措施加以缓解。

(2)放任升值阶段:从“广场协定”到1987年2月“卢浮宫协定”期间,日元进入快速升值通道。

据资料显示,日元兑美元由1985年的242日元升值到1988年的128日元,实现了28个月升值89%。

在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放任汇率自由浮动政策,促成了对日元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导致对日元进行投机的程度加大,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

(3)有干预升值阶段:“卢浮宫协定”之后,日本的财政和金融当局开始对汇率采取措施,但由于措施规模小,力度不够,未能扭转不利格局。

2.长时期低利率政策导致经济过度膨胀。

“广场协定”后,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将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导致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日本政府提出了内需主导经济增长的政策,开始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

日本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

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的日本经济增长已趋饱和的状况下,迅速增大的货币供应无法被产业吸收,造成大量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引起了股价和地价的巨大泡沫。

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样参与签订“广场协定”的德国,从1985年到1988年本币升值也高达70.4%,但在德国却没有出现泡沫,主要原因是德国在1988年及时提高了利率。

3.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泡沫扩大化。

日本政府在“广场协定”后,放松了对财政的控制,以期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并以此阻止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_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

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_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

销调查、特殊保障条例等措施,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禁止垄断,批评 日本低汇率、低内需、高出口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官企结合、内部交 易等经济制度。石油危机之后,美国采取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日 本采取了与美国相反的扩大出口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形成了内需 低沉不振、出口强劲增长的局面。1980 年至 1984 年,日本的消费 和投资分别平均增长约 3%和 4%,出口平均增长约 10%。1986 年 和 1987 年日本贸易顺差占 GDP 比率和贸易顺差绝对额达到 80 年代最高点,分别为 4.3%和 870 亿美元,1987 年,美国的贸易赤 字比率和绝对额也达到高点,分别为 3.2%和 1437 亿美元(表 1)。 如果 1985 年不出现日美贸易摩擦加剧下的日元升值事件,日美贸 易不平衡还会继续加重。
1988
796.3 (2.8)
1989
571.6 (2.0)

15.3

(0.1)
81.6
- 70.0
- 442.9
- 1041.9
- 1126.8
- 1332.5
- 1437.0
- 1265.5
- 1058.8
(0.3)
(- 0.2)
(- 1.3)
(- 2.8)
(- 2.8)
(- 3.1)
(- 3.2)
9.7 5.8 4.1
利润
17.9
3.9 - 1.6 27.6 25.6 14.7 - 6.9
资料来源: 日本内阁府:《经济财政白书》, 2005 年。
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及经济增长速度减慢。1986 年,以日元 计的出口增速从上年的 3.9%变为- 16.8%(表 2),企业设备投资增 速从 16.4%下落到 6.2%,下落 10 个百分点,矿工业生产和企业利 润变为负增长,消费和 GDP 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表 3)。1985 年日 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全面下滑,这一变化被称为“日元升值冲击”、 “日元升值萧条”。但这一冲击或萧条时间很短。1987 年,日本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读后感

日本泡沫经济读后感

日本泡沫经济读后感读了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相关内容,那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场超级疯狂又无比惨痛的“经济大冒险”。

这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就像是一场全民陷入癫狂的派对。

那时候的日本,到处都弥漫着一种钱多得花不完的假象。

房价地价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升,今天你买块地,明天转手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感觉就像是地上随便捡钱似的。

企业也跟着凑热闹,疯狂扩张,不管有没有实际的需求,先把规模搞大再说。

银行呢,就像个慷慨的圣诞老人,大把大把地往外借钱,好像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根本不怎么考虑还钱的事儿。

在这种疯狂的氛围里,老百姓也被带偏了。

大家都觉得只要参与到这个经济狂欢里,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人人都在讨论股票和房产,仿佛那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门票。

那些没买房的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被这个发财的列车给落下了。

这就像一场大型的、失控的集体游戏,大家都被眼前的繁荣景象迷得晕头转向,根本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

可是,泡沫终究是泡沫,吹得再大也有破裂的一天。

当这个泡沫开始破裂的时候,那场面就像是从美梦中被一巴掌扇醒,而且还是被扇到了谷底。

房价地价暴跌,那些之前以为自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人,一夜之间就发现自己的财富像水蒸气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企业就更惨了,扩张过度,债务累累,就像一个过度肥胖又体弱多病的人,一下子就被打垮了。

银行也傻了眼,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坏账一大堆,感觉就像是自己挖了个大坑,然后自己掉进去了。

这整个过程就给我一个特别深刻的教训。

经济发展可不能这么胡来啊,不能光看眼前的繁荣,就像人不能只看表面的热闹一样。

得脚踏实地,得有个合理的规划。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也是这样,不能看到别人都在做一件看起来很赚钱的事儿,就一股脑地跟着去做,说不定那就是个陷阱呢。

日本泡沫经济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警示灯,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是个人的财富管理,都要遵循规律,稳稳当当的,不然啊,狂欢过后就只剩下一片狼藉啦。

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二战结束后,日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冷战的国际背景,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并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初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期。

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异常大幅上涨并严重膨胀,日本泡沫经济在此期间迅速生成并持续膨胀。

但泡沫经济的骤然破灭,不仅造成了资产急剧缩水和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迅猛增加,而且重创了日本实体经济,致使经济陷入停滞不前、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攀升、消费严重不足和通货紧缩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经济疲软不堪,经济发展从巅峰跌至谷底,并陷入长期萧条或不景气状态,延宕至今。

尤为严重的是,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长期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但收效甚微,反而造成财政赤字不断扩大,“鳄口效应”日益突出,主权债务持续扩张,更为眼下积重难返、风险重重的日本主权债务危机埋下祸根。

国际上一般以年财政余额占GDP比重和债务总额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一国主权债务,观察1985年以来日本主权债务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自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政府长期入不敷出,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断提高,除个别年份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一比重一直维持在6%左右,是国际公认安全标准的两倍。

尤其是2009年以来财政赤字急剧扩张,三年财政赤字为411万亿日元、376万亿日元和418万亿日元,占同期GDP比重分别为8.73%、7.81%和8.93%。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债务总额节节攀升,年均增长超过40万亿日元。

到2011年日本债务总额接近1000万亿日元,占同期GDP比重超过200%,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日本人均负担721.6万日元。

主权债务高企导致日本乃至全球经济都将面临巨大风险。

目前,日本成为所有发达经济体中主权信用评级最低的国家。

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与崩溃并非偶然,而是在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下,国内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诸多隐患在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刺激下的大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是日本的高储蓄。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日本的储蓄 率非常高,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储蓄率始终维持在 30%以上,最高的年份超过了 40%。
图 1 1956—2006 年日本的实际 GDP 增长率
1
《国际经济评论》2008 年 1-2 月
/ 制作
/ 制作
但是,如果考虑到当时美日两国的通货膨胀状况时,就很好理解了。在 1987 年初,美 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到了 2.19%,1987 年第三季度后,更是蹿升到了 4%以上,此后一路 上升,到 1990 年达到了 6.22%的历史高点。而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 1987 年第四季 度到 1988 年第三季度,日本的物价指数始终在 1 以下,直到 1989 年第二季度,才突然翻 番到接近 3%的水平(表 1)。因此,美国加息的压力主要来自物价水平的上涨,而日本的 物价水平上涨直到 1989 年第二季度之后才开始出现。此时,日本银行要加息,显然已经为 时已晚,日本的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已双双高涨。
18.9
79,631
-130,930
-2.3
57,157
-89,246
-13.3
35,761
-43,586
11.1
72,901
37,057
3.8
117,551
-28,459
10.2
131,448
-78,336
10.3
129,140
-82,037
数据来源:日本长期统计总览,2006 年。
短期资本项目 (百万美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国今天的情况对许多日本经济学家而言,只能用“似曾相识” 来形容。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再谈泡沫显然已经过时,而对中国经济而言,如何对发生在 日本的情况能有清醒认识,则是当务之急。尤其在一些不够细致的研究中,出现了对日本 经验与教训的种种误读,使得事物的原本面貌变得尤为珍贵。
一、日本泡沫形成的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泡沫,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它既与日本战后的经济高 速发展有关,也与日本的货币政策有关,甚至与日本的发展规划也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1.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和乐观情绪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两轮快速增长时期。第一轮增长从二战后一直持续到 1973 年,年均增长率都在 8%~10%之间,最高的年份在 11%以上。在 1974 年,日本经济增长 经历了短暂的放缓之后,便开始了第二轮的高速增长。这一轮增长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持续到 80 年代末期,虽然增长率不及第一轮增长,但考虑到日本的经济总量,3%到 7%的 增长速度仍然非常可观(图 1)。
1987 年,美国股市出现“黑色星期一”(10 月 19 日)。当天,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 数跌至 1739 点,下跌 508 点,跌幅 22.6%。受美国股灾的影响,日本股票市场同样出现大 幅下跌,10 月 20 日(东京时间),日经平均指数从 25746.56 点下跌到 21910.08 点,下跌 3836.48 点,跌幅 14.9%(图 2)。
5
《国际经济评论》2008 年 1-2 月
/ 制作
资产价格相对上涨,而国外资产相对下降,是鼓励流出、阻止流入的,但是在升值过程中, 如果有明确的升值预期,则会鼓励短期资本流入。
在 1987 年到 1990 年的四年间,日本的短期资本流入的确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 是这是在升值速度已经下降时发生的,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但是在大幅升值的 1986 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因此可以判断的是,当时的 短期资本流入与日元升值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日本产业界和企业家对自己的品牌非常 注重,把企业命运和个人名誉看得同等重要,海外短期资本进入产业进行活动非常困难。 1987 年到 1990 年间流入日本的短期资本,很多都是短期借款,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了股票 市场,这很大程度上与日本银行体系当时的处境、日美两国股市的不同表现有很大的关系。 在 1991 年日本利率达到 6.0%的峰值、而股市跌至低点时,短期资本就完全退出了,日本 当年的短期资本逆差达 258 亿美元。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一项调查显示,有 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同样的 乐观情绪在企业界也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在日本的企业
中,普遍存在“日本第一”的乐观情绪,企业不断致力于扩大国内的投资,并登陆美国大
举策
在政府主动刺破泡沫之前,日本的货币政策一直是比较宽松的,尤其是在美国、德国 加息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着“不合潮流”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泡沫破灭之后,日本银行备 受责难,但是,事后再回顾当时的宏观经济状况,作者仍然能想象日本银行当时的处境。
图 2 1987—1988 年间美国和日本股市走势
29000 28000 27000
除此之外,日本的税制也间接地起到促进泡沫形成和鼓励房地产贷款的作用,因为根 据日本当时的税制,日本企业如果是贷款获得土地和房地产的话,利息支出可以在计算利 润时进行抵扣,同时所购买的房地产和土地可以免交固定资产税,因而导致许多企业采取 购买土地和房地产的方式进行避税。
4.不是背景的背景:日元升值
在绝大多数日本经济学家看来,日本的泡沫与升值没有任何关系,这是被学界的主流 观点所认可的。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国内,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心仍然普遍存在。笔者在这里 想根据日本当时的情况,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国际经济评论》2008 年 1-2 月
/ 制作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启示
国际贸易研究室 李众敏
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及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泡沫”和“失去的十年”是日本 学界讨论最多的问题,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讨论之后,这些争论终于尘嚣落定,不再成为 研究的焦点。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泡 沫”和“失去的十年”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
表 1 1987—1990 年间美国和日本通货膨胀水平
1987
1988
1989
1990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Q1 Q2 Q3 Q4 美国 2.19 3.78 4.16 4.47 3.94 3.9 4.12 4.29 4.82 5.22 4.67 4.6 5.23 4.58 5.53 6.22
图 3 “黑色星期一”前后美、日、德利率走势
13
12
11
美国
日本
德国
10
9
8
7
6
5
4
1986Q41987Q11987Q21987Q31987Q41988Q11988Q21988Q31988Q41989Q11989Q21989Q31989Q41990Q11990Q21990Q31990Q4
数据来源: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May 2007.
4
《国际经济评论》2008 年 1-2 月
/ 制作
第一,经常项目顺差。在升值最快的 1986、1987 和 1989 年里,日本经常项目顺差几 乎比 1985 年的水平翻了一番,此后虽然有所回落,但在 1993 年开始又重拾增长。汇率上 升的确对日本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促使了日本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增加 产品附加值,这是日本出口产业成功应对升值的主要原因。以电子产品为例,在日元升值 后,日本的电子产业进行了技术升级,定位于高端产品,日本出口的热电管在 1985 年的单 位产品价格是 4914 日元,1988 年时达到 7629 日元,从 1990 年开始,更是达到 9000~10000 日元之间,单位产品价格提高了一倍。
日本 -0.86 0.15 0.45 0.75 0.76 0.19 0.6 1.05 1.05 2.77 2.72 2.59 3.54 2.51 2.61 3.61
数据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May 2007.
3
《国际经济评论》2008 年 1-2 月
2,265 -1,579
23 -4,295 -936 -1,609 23,865 19,521 20,811 21,468 -25,758 -7,039 -14,426 -8,897
第二,资本项目。日元升值后,由于国外资产相对大幅贬值,日本以直接投资的方式 大举投资海外,1986 年长期资本逆差(日本向海外的净投资)从 1985 年的 640 亿美元增 长到了 1314 亿美元,翻了一倍,而且在 1987 年和 1988 年始终维持在这一水平。其中最典 型的例子是在 1989 年 9 月,日本索尼(SONY)公司斥资 34 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 (Columbia Pictures),10 月,三菱集团购买了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洛克菲勒中心,当时,《纽 约时报》以“日本人买下了纽约的地标”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谈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需 要澄清,货币在“升值中”和“升值后”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国货币升值后,国内
日本(左)
美国(右)
26000 25000 24000 23000 22000
21000 20000 19000
1987.014987.015987.016987.017987.018987.019987.110987.111987.112988.011988.012988.013988.014988.015988.06
2000 1900 1800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说明:考察日本股市使用的是日经平均指数,考察美国股市使用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 数据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美国纽约交易所。
2
《国际经济评论》2008 年 1-2 月
/ 制作
表 2 日元快速升值时期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