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滚动练四语言文字运用古文化常识诗歌鉴赏文学类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滚动练四语言文字运用+古文化常识+诗歌鉴赏+文学类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它们的传承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它们的发展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阿拉伯数字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一面。从“阿拉伯数字”这个名称就不难看出,它是实实在在的“外来户”。追根溯源的话,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印度数字在公元8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后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印度数字随着佛学东渐也曾传入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接纳。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卷土重来,不过,同样以销声匿迹告终。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如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为汉字数字。可以说,( ),这也体现了汉字数字在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稳定性。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随着国人对阿拉伯数字了解得日渐深入,逐渐认可了它的便利性。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外来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山西警方历时一年在国内国外进行追寻,终于找到了那两件“国之瑰宝”,成功将它们带回家团圆。

B.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C.古宅门口的两尊石狮有近两米高,威武庄严,人们出入古宅,会不禁对这两位“卫兵”肃然起敬。

D.在孩子们的一再央求下,他和妻子商量后,最终还是买了一挂鞭炮和“地老鼠”等烟花来燃放。

解析:C [A项,引号表示强调;B项,引号表示反语;C项和“外来户”的引号都是表示形象的比喻;D项,引号表示专有名词,“地老鼠”是烟花的名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阿拉伯数字历经近千年岁月,一直未能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站稳脚跟

B.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一直未能站稳脚跟,虽然它已历经近千年岁月

C.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一直未能站稳脚跟,而它已历经近千年岁月

D.在中文书写系统中一直未能站稳脚跟的阿拉伯数字已历经近千年岁月

解析:A [根据前文内容和“可以说”可知,括号中的句子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即阿拉伯数字这个“外来户”在中国未能站稳脚跟。故括号处的语句的陈述对象应是“阿拉伯数字”,主要内容应是阿拉伯数字未能站稳脚跟,分析四个选项,C、D两项都重于强调阿拉伯数字历史之悠久,故应排除;对比A、B两项,A项概括更凝练,适合做总结句,故应选A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了解得日渐深入,它的便利性被逐渐认可。

B.由于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随着国人对阿拉伯数字了解得日渐深入,它的便利性被逐渐认可。

C.由于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国人对阿拉伯数字了解得日渐深入,逐渐认可了它的便利性。

D.由于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了解得日渐深入,逐渐认可了它的便利性。

解析:C [画线语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普及和传播”应改为“传播和普及”;二是误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把“随着”删去。A、D两项,第一处语病未修改;B 项,第二处语病未修改。答案为C。]

4.请就下面的材料提两点建议,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80字)(5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答案:(示例)第一,沟通。因为不了解而误解,误解而心生嫌隙。沟通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解。第二,约定。室友共同制定寝室公约,比如有关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

二、古文化常识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解析:C [“除”,任命官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9分)

秋杪江亭有作[注]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B.“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

C.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

D.“秋杪江亭有作”说: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诗的内容紧扣诗题。

解析:B [B项,“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分析不当,作者已经看到了枫叶的变化,诗中描写枫叶变红正是为了表达愁苦之情。]

7.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孤雁”和“千万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2)“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3)“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

四、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5分)

水在水之外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