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大脑机制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中工作记忆的影响论文
大学生心理中工作记忆的影响论文大学生心理中工作记忆的影响论文心理理论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并依此对他人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的能力。
有研究者称它为“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认为一个个体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能力,那么他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它是继元认知发展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有关人们心理认识的重要研究方面。
心理理论具有多成分、多维度。
Shamay-Tsoory等把心理理论分为认知的心理理论(cognitive TOM)和情感的心理理论(affective TOM),认知的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信念和知识进行推论的能力,而情感的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推论的能力。
之后,Shamay-Tsoory和其同事的一系列损伤研究表明,腹内侧前额叶(vmPFC)损伤的患者主要是情感的心理理论受损,而额叶损伤的患者主要是认知的心理理论受损。
说明情感的心理理论和认知的心理理论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
此后,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理论可分为认知的心理理论和情感的心理理论。
工作记忆是指个体在追求某种目标(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同时保持信息的能力,是用于信息的暂时存储和加工资源有限的系统。
工作记忆被认为是支持大部分行为的执行能力,因此可能负责了技能和像心理理论一样的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
而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在活动时都要竞争工作记忆资源。
因此,工作记忆可能与心理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有证据表明,工作记忆与心理理论存在相关。
但这种研究目前局限于儿童领域进行,研究也只是采用“错误信念任务”,涉及的是整体的心理理论,而不是心理理论的各个具体成分。
Davis和Pratt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考察工作记忆与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数字记忆广度与错误信念表现显著相关;在控制年龄、接受性词汇和顺背数字广度等变量的状况下仍然保持显著相关。
工作记忆大脑机制的研究
工作记忆大脑机制的研究作者:申赫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9期摘要:工作记忆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工作记忆以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重点从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探究,以及对信息的脑加工机制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关键词:工作记忆,脑神经机制,信息加工1 中央执行控制系统与被激活信息的储存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了执行控制和储存被激活信息这两个功能,执行控制主要负责管理信息的编码,提取;而储存被激活信息则是为了保持信息激活的状态,用来在随后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及时的调用。
Smith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系统内部包含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操作流程:第一项操作是对与当前的工作记忆相关的心里进程和反应倾向进行不同程度的抑制;第二项操作是对不同的心里认知阶段进行有选择的注意,并能够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中自由的切换;第三项操作是对在工作记忆中形成的表征表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编码和检验。
之后,Smith教授又将工作记忆的执行控制功能进一步的分为五个部分:(1)注意和抑制功能:将个体的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集中于相关信息的加工上,对无关的干扰信息和加工过程则进行有意识的抑制;(2)任务管理功能:将工作记忆中的各个复杂的任务过程进行排序,并能使注意力在这些不同的认为过程中随意的转换;(3)计划功能:为工作记忆系统制订出一系列的具体任务,以便完成某一共同目标;(4)监控功能:实时的检查并更新工作记忆中操作的具体内容,为接下来的认知活动做准备;(5)编码功能:在工作记忆中根据时间和位置上的表征进行编码。
在上述的这五类操作过程中,前两类是工作记忆中最为基础的操作,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最广泛最密切。
Rosen和Engle的研究发现,能够反映工作记忆好坏的指标是受控制的注意的提取,而不是自主激活信息的被动提取,前者对工作记忆的提取有着更大的影响。
上述的功能在个体认知中的语言理解也有所表现,在认知中的连接推理是指当前注意到的句子与先前的句子建立的联系,其中就有推理的成分在起作用,如果缺乏这种推理的联系,前后时间段的信息之间存在的许多联系将随之丢失。
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记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记忆研究工作记忆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和工作环境中。
通过心理学视角对工作记忆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性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记忆研究,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工作记忆的定义与特点工作记忆是指一个人在处理信息时的短时存储和操作能力。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涉及到感知、注意、记忆等多个认知过程。
工作记忆的核心特点包括容量有限、可操作性和临时性。
容量有限指的是工作记忆所能容纳的信息数量和复杂度有一定的限制;可操作性指的是工作记忆可以对信息进行操控和处理;临时性指的是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在任务结束后很快丢失。
二、工作记忆模型在心理学研究中,工作记忆被广泛研究的模型之一是Baddeley和Hitch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
该模型认为工作记忆由中央执行系统、音频循环系统和视觉空间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
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对信息进行控制、调节和处理;音频循环系统用于处理和存储语言相关的信息;视觉空间系统则用于处理和存储视觉和空间相关的信息。
三、工作记忆的影响因素工作记忆的能力和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不同个体在工作记忆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能力。
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干扰条件、情绪和年龄等。
善于管理和运用工作记忆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认知任务。
四、工作记忆与学习工作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工作记忆的能力决定了个体在学习中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有意识地操控和组织工作记忆,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工作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
五、工作记忆与工作环境在工作环境中,工作记忆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工作记忆的能力和表现直接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工作环境的干扰和压力也会对工作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操作的能力。
智力水平则是一个人在认知、推理、解决问题和学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本文将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具有较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
这是因为工作记忆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注意力控制、信息处理、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工作记忆容量较大的个体能更好地保持和操作信息,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认知任务。
在一项经典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工具——N-Back任务,并与智力测试相结合。
结果显示,在N-Back任务中表现优秀的参与者在智力测试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得分,即他们具有更高的智力水平。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此外,许多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作记忆容量的训练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通过进行工作记忆容量的训练,个体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从而改善认知能力。
一项Meta分析研究显示,工作记忆容量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智力水平,特别是涉及到注意力、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智力水平。
这一发现表明,通过训练和提升工作记忆容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智力水平。
然而,工作记忆容量与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
除了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工作记忆的质量、灵活性和处理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智力水平。
例如,过于依赖工作记忆来解决问题可能会限制个体的思维和创造力,从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
因此,仅仅提高工作记忆容量并不能保证智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作记忆容量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高工作记忆容量的学生往往在学校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好的成绩。
这是因为工作记忆容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并在考试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工作记忆训练对智商提升效果探究
工作记忆训练对智商提升效果探究工作记忆是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暂时存储和操作信息的能力。
它是思维和学习的基础之一,对于个体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工作记忆训练对智商提升的效果,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本文将探究工作记忆训练对智商提升的效果,并讨论其可能的机制和实际应用。
一、工作记忆训练的定义和实施工作记忆是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存储和操作信息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工作记忆来记住和处理信息,比如记住电话号码、执行复杂的数学运算或者解决问题。
工作记忆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任务来提高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
工作记忆训练通常包括一些基于计算机的任务,例如在限定时间内记住、操作和推理一些信息。
这些任务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以适应个体的能力水平。
通过长期的训练,人们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和处理速度。
二、工作记忆训练与智商提升的关系工作记忆训练与智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一方面,一些研究发现,经过工作记忆训练后,个体的智商得分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则认为工作记忆训练只是提高了训练任务本身的表现,并不能直接提高智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工作记忆训练可以引起智商的持久性提升。
例如,在一项持续多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经过多个月的工作记忆训练后,参与者的智商得分显著提高,并且这种提升在长时间的跟踪研究中仍然保持稳定。
三、工作记忆训练的可能机制虽然工作记忆训练的确能提高智商,但其具体的机制仍然存在争议。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工作记忆训练可以改善大脑的神经网络连接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长期训练,大脑中负责工作记忆的区域可以增强对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能力,从而提高了智力水平。
此外,工作记忆训练也可能通过提高个体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来改善智商。
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是执行认知任务时重要的调节机制,而工作记忆是这些机制的基础。
因此,通过训练工作记忆,个体可以提高对任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进而提高智商。
多巴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
多巴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大脑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工作记忆作为大脑的基本认知功能之一,一直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而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被认为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多巴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一、多巴胺的作用机制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它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影响神经调节、运动控制、情绪和认知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在工作记忆的过程中,多巴胺通过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影响突触传递的效能。
研究发现,多巴胺信号可以增强突触的可塑性,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加工。
这种增强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和突触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二、多巴胺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众多实验证据表明,多巴胺对工作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神经影像学、行为实验等方法,揭示了多巴胺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联。
首先,多巴胺与工作记忆的激活相关性得到了证实。
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在进行工作记忆任务时,多巴胺受体活动增加,多巴胺水平也相应上升。
这表明多巴胺与工作记忆的活动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互动对工作记忆有重要影响。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两种相互作用的神经递质,在工作记忆中发挥着互补的作用。
研究发现,适当的多巴胺水平可以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激活,优化工作记忆表现。
此外,多巴胺还参与了工作记忆的奖赏机制。
奖赏和多巴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激活多巴胺抗应激系统,奖赏可以提高工作记忆的表现,增强注意力和执行控制能力,促进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三、多巴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可能的机制尽管多巴胺对工作记忆有促进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人员认为,多巴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巴胺通过增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提高信息传递效能。
多巴胺的增加可以增强兴奋性突触的传递,促进工作记忆的建立和巩固。
心理研究称之为工作记忆的记忆系统机制研究
心理研究称之为工作记忆的记忆系统机制研究随着现代生活中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记忆成为我们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人们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记忆力。
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工作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系统,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任务中处理多达七条信息。
但是,我们对于工作记忆系统的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什么是工作记忆系统?工作记忆是一种短暂的记忆系统,负责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存储有关当前任务的信息。
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任务中保持注意力,并处理复杂的思维任务。
例如,当你在听取一篇演讲时,工作记忆会暂时存储演讲内容,并使你能够理解其意义。
而不同于长时记忆系统,工作记忆能够在需要时快速地存储和更新信息。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工作记忆由三个组成部分组成。
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央执行系统,它负责调度和监管工作记忆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
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视觉暂存器,它负责存储和加工视觉信息。
第三个组成部分是语音循环,它负责存储和加工语言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是整个工作记忆系统的核心。
它能够调节注意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并协助我们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视觉暂存器则能够存储当前目标并且维持其在我们的注意力中。
语音循环则能够在我们处理语言信息时保留并回忆其内容。
工作记忆系统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系统在人脑的前额叶叶和顶叶区域激活。
这些大脑区域由特定的神经元网路组成。
神经元网路是指大脑中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网络。
这些脑区的神经元网路在研究被要求执行任务时会出现活跃状态,并且与该任务相关的神经元网路会更活跃。
在进行有效的任务规划和执行时,这些神经元可以快速地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些高级的脑区域可以快速适应新的任务要求,并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
如何提高工作记忆系统?许多活动和训练都可以帮助提高工作记忆系统的效率并增加它的容量。
例如,道奇球(digital n-back)游戏是一种工作记忆训练工具,它要求玩家对音频或视频信息与前面的信息进行比较。
脑电图反馈也被用于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多巴胺与工作记忆探索大脑的奖励工作记忆机制
多巴胺与工作记忆探索大脑的奖励工作记忆机制工作记忆是指大脑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和加工的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处理信息时进行思维、推理和决策。
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被认为在奖励和动机驱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在大脑中的奖励工作记忆机制。
一、多巴胺的基本作用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的功能极为复杂。
首先,多巴胺与奖励和动机驱动密切相关。
当我们获得奖励或者感到满足时,多巴胺的水平会升高,激发我们继续追求奖励的动力。
其次,多巴胺还参与了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和学习记忆等过程。
二、工作记忆的定义和功能工作记忆是指个体在短时内暂存并处理信息的记忆系统。
它是我们进行日常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基础。
工作记忆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的暂存、加工和操作,以及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注意。
三、多巴胺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巴胺和工作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多巴胺通过调节突触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影响了神经网络的活跃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这一过程在工作记忆的信息加工和持续维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多巴胺参与了大脑中奖励和动机驱动的机制,进一步影响了工作记忆的表现。
研究发现,当个体面临奖励时,多巴胺的水平会上升,从而提高了工作记忆的表现。
相反,当没有奖励或奖励被剥夺时,多巴胺的水平下降,导致工作记忆能力下降。
四、奖励工作记忆机制的神经基础多巴胺与奖励工作记忆机制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下丘脑-垂体-多巴胺系统和前额叶皮层。
下丘脑-垂体-多巴胺系统是一个控制多巴胺释放的关键途径。
当个体面临奖励时,下丘脑会释放多巴胺,从而激发奖励回路的神经元活动。
前额叶皮层作为大脑中高级认知功能的执行者,与工作记忆的维持和加工密切相关。
它接收到多巴胺信号后,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动,增强了工作记忆的表现。
五、多巴胺与工作记忆机制的临床意义对于工作记忆缺陷相关的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老年痴呆症,多巴胺与工作记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多巴胺与工作记忆揭示大脑中的奖励工作记忆机制
多巴胺与工作记忆揭示大脑中的奖励工作记忆机制工作记忆是指大脑处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也是进行学习、决策和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关键认知过程之一。
而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不仅在奖励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工作记忆紧密相关。
本文将探讨多巴胺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大脑中的奖励工作记忆机制。
一、多巴胺的作用机制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大脑的奖励系统中,包括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背侧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等区域。
多巴胺主要通过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发挥其调节认知、情绪和运动等功能。
在奖励系统中,多巴胺与奖励相关的刺激或行为密切相关。
当人们体验到愉悦或获得奖励时,多巴胺的释放增加,从而加强了相关的学习和记忆过程。
这种正向奖励反馈可以促进动机和注意力的增加,提高认知的效果。
二、工作记忆的定义和作用工作记忆是一种临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系统,它对于目标导向的行为至关重要。
工作记忆负责处理和操作外界输入的信息,以便进行思考、决策和执行任务。
工作记忆的能力被广泛认为与智力、学习和学术成就等方面的表现密切相关。
工作记忆主要由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等脑区组成,其神经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研究发现多巴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信号的传递,影响工作记忆的表现。
三、多巴胺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多巴胺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支持。
研究表明,多巴胺能够通过影响工作记忆的不同方面来调节其表现。
首先,多巴胺可以调节工作记忆的容量。
容量是指工作记忆能够同时处理和储存的信息量。
研究发现,多巴胺能够增加工作记忆的容量,使人们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
这为人们在复杂的任务环境下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提供了帮助。
其次,多巴胺还能够增强工作记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稳定性是指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保持时间,持久性则是指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保持时间。
研究发现,多巴胺的释放促进了工作记忆信息的稳定和持久,从而增强了记忆的效果。
此外,多巴胺对于工作记忆的灵活性和更新也具有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工作记忆机制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工作记忆机制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功能,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工作记忆负责对现有信息进行处理、维持和使用,是人类处理、学习和发展新的认知技能的关键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工作记忆可被视为一个人的思维“后备乘员”,对大脑所处理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提供支持。
工作记忆指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能够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过滤和处理,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
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在智力水平、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学习成绩和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工作记忆是短暂性的。
当一个任务结束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会随即消失,这也是他与长期记忆不同的一点。
相比较而言,长期记忆是人类对指定事件或信息做出的永久性记录,它会被储存于大脑中,直到需要时再重新调取出来使用。
而工作记忆则是依赖于大脑瞬时性的存储和处理功能完成的。
当人们进行某些任务时,工作记忆将会被调用。
例如,当一个人在读书时,他需要用工作记忆记住文章前面的信息,以方便通读全文。
当他在进行复杂计算、编写报告或做其他种类的活动时,工作记忆会以同样的方式工作:存储、维持和处理最新的输入信息。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甚至需要跨越不同的脑区协助完成。
工作记忆机制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大脑皮层和大脑深部结构之间的作用。
大脑皮层是指大脑物质的表面,而大脑深部结构则包括那些位于大脑表层下面而且功能更为基本的神经元。
这些区域间的协调是完成工作记忆的关键。
研究表明,前额皮质和顶叶皮质与工作记忆密切相关。
当信息输入到大脑时,这些区域会工作,并组成神经网络使我们获得确切的信息,处理信息并且在多种场合下进行时间处理。
这些相互协作的神经元组成了人类工作记忆核心的部分。
工作记忆机制的研究不仅对于心理学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大脑的工作记忆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情绪。
认知科学中的工作记忆研究
认知科学中的工作记忆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工作记忆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
工作记忆是指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能力。
与长期记忆不同,工作记忆只能保持有限的信息量,并在稍后将这些信息转移到其他储存器中。
本文将对工作记忆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工作记忆定义工作记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关键部分,涉及到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相互协作的过程。
它通常定义为一系列能够在短时间内保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保存的信息可以是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多种类型。
二、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过程。
现今工作记忆模型大多基于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短期记忆模型”。
这个模型由Atkinson和Shiffrin于1968年提出,它将信息处理过程分成3个阶段:感觉存储、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觉存储是处理感官输入的阶段,例如目睹一件事情或听到一些语言。
短期记忆是指对信息进行简短保留的过程,通常只能保留7±2个单位记忆。
最后,长期记忆是指被保存并存储时间较长的信息。
基于该模型,当一个人向我们描述一幅图画或告诉我们一句话时,它可能首先进入感官存储,然后进入短期记忆。
如果我们需要在稍后的时间里使用这个信息,它可能会被用来加工和转移到长期存储中。
三、人类工作记忆的限制尽管我们认为功能记忆能力非常重要,但我们的大脑在某些时候仍然会有限制。
具体来说,我们被限制在我们对信息进行输入和处理的数量和质量上。
如前所述,短期记忆的容量很有限,而且背负着信息转换为长期记忆的责任。
因此,如果人类在输入信息的同时无法及时加工和运用其价值,那么它几乎不可能在长期记忆中存储。
由于这种限制,我们经常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帮助我们记忆信息。
一些策略包括:复述、记法、分块等。
熟悉这些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我们的工作记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存储和检索信息。
四、工作记忆的应用工作记忆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之广泛,包括制药、精神疾病、老年人认知退化等方面的研究。
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从EEG和ERP角度综述工作记忆摘要:工作记忆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工作记忆和EEG及ERPs的关系进行简要介绍,重点从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探究,以及对信息的脑加工机制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关键词:工作记忆,脑神经机制,EEG,ERPs前言:工作记忆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目前针对工作记忆的机制,国际上已经提出数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1](Miyake A,Shah P。
Models of working memory: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 工作记忆的研究方法涵盖了认知心理学的各主要研究技术.其中事件相关电位(ERPs)就是近年来在该领域应用日益增多的技术.该技术的突出特点是能以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特定认知事件引发的脑电位进行实时性测量.该技术还能在不需要被试做外显行为反应的情况下检测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
这些优势使ERP 技术能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明确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对建立科学的认知模型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工作记忆的实验范式得到不断创新,ERP才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工作记忆核心领域的研究.而脑电图(EEG)是指在没有特定外界刺激时大脑神经元自发产生的电位变化,是神经元群的电生理活动在头皮表面表现出的电现象,是脑功能的客观反映.一、工作记忆中的典型ERP效应(一)工作记忆的P300效应.P300是指ERP成分中的第三个正波,由于最早发现的P3在刺激呈现后约300毫秒出现,所以叫做P300,现在P300已成为含有多种子成分的家族。
许多研究表明P300与工作记忆存在密切的关系。
Donchin等考察了典型的工作记忆任务中的ERP效应,发现可以把P300的波幅变化视为工作记忆中情景更新的指标,工作记忆任务复杂性越高,P300波幅越大。
深入探讨记忆的工作机制
深入探讨记忆的工作机制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将过去所学习和经历的信息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进行提取和回忆的能力。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记忆,但记忆的工作机制却是一个复杂而且深奥的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记忆的工作机制,包括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以及影响记忆表现的因素。
一、记忆的编码记忆的编码是指将外界输入的信息转换为可以在大脑中存储和处理的形式。
对于新信息的有效编码是记忆的关键,不同人可能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编码策略。
常见的编码策略包括语义编码、视觉编码和声音编码等。
研究表明,语义编码更有助于记忆信息的长期保持和提取,而视觉编码和声音编码则更适用于短期存储和回忆。
二、记忆的存储记忆的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在大脑中长期保存的过程。
记忆存储的主要场所是海马体和额叶皮层。
海马体是一个关键的结构,它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并与其他脑区建立联系。
而额叶皮层则负责存储语义记忆、视觉记忆和情感记忆等不同类型的信息。
记忆的存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其间多种神经途径和化学信号发挥作用。
三、记忆的提取记忆的提取是指从存储的记忆中找回和恢复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记忆的提取可以通过主动搜索和自动回忆两种方式进行。
主动搜索是指有意识地回想起某个特定的记忆,比如通过提取关键词或者联想来激活相应的记忆痕迹。
自动回忆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或刺激下,记忆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意识中,比如熟悉的场景或声音能够唤起与之相关的记忆。
四、影响记忆的因素记忆的表现有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情绪、注意力、睡眠和遗忘等。
情绪状态对记忆有着明显的影响,情绪激活可能会强化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
而注意力不集中或分散的情况下,记忆的编码和提取效果会受到抑制。
此外,睡眠与记忆有着密切的关联,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提取。
遗忘则是记忆中常见的现象,人们会逐渐遗忘无关紧要或过去已经不再需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记忆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认知过程,其中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记忆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工作记忆研究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任务时所使用的记忆系统。
它负责暂时存储和操作有关任务的信息,以便完成认知任务。
工作记忆是人类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学习、思考、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工作记忆的研究。
首先,工作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Baddeley和Hitch (1974)的经典模型,工作记忆由中央执行系统、音频短期存储和视觉空间临时存储三个组成部分构成。
中央执行系统负责控制和调节信息的加工过程,音频短期存储和视觉空间临时存储则分别负责处理语言和视觉信息。
这个模型为我们理解工作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其次,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认为在7个左右(Miller,1956)。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通过使用记忆策略和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工作记忆的容量。
此外,工作记忆的持续时间也是有限的,短期记忆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之间。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地,工作记忆与其他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工作记忆与注意力、学习、语言理解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负荷与注意力分配和控制有关,而工作记忆的能力也与学习和语言理解的能力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工作记忆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机制提供了线索。
最后,工作记忆的发展和干预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发展与儿童的年龄和经验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此外,一些干预研究也表明,通过训练和干预可以改善工作记忆的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们理解工作记忆的发展规律和提高工作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大脑的记忆机制
大脑的记忆机制记忆是人脑的一项重要功能,它使我们能够储存和回忆过去的经历、知识和技能。
大脑的记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脑的记忆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进展。
记忆的类型大脑的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主要包括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是指较短时间内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思考、学习和问题解决非常重要。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的暂时储存,其容量和持续时间较有限。
长时记忆则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期储存和保留的能力,可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两类。
大脑的记忆系统大脑的记忆机制主要涉及海马体、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的相互作用。
海马体是信息转换和储存的重要结构,它与额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而额叶皮层则负责对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杏仁核在情绪记忆和条件反射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记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涉及多个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系统的参与。
神经递质如谷氨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此外,神经调节系统如松果体-下丘脑-垂体系统和甲状腺激素等也与记忆的形成和调节密切相关。
记忆的编码和存储记忆的编码是指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脑内可储存的形式。
编码过程中,大脑会将信息的特征进行提取和筛选,并将其与已有储存的类似信息进行关联。
这种关联性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性。
记忆的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在脑内持久地保留下来。
长时记忆的存储涉及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突触的增强和新的神经连接的形成。
这种长时记忆的存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次的重复训练和信息的巩固。
记忆的检索记忆的检索是指在需要时将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重新激活和提取出来。
记忆的检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的特征、情境的回忆和情绪的刺激等。
一些研究显示,重复性的训练和检索可以增强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效果。
记忆的调节和影响因素除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记忆还受到许多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的调节影响。
关于人类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
关于人类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这一概念最早由Baddeley和Hitch于1974年在分析短时记忆的基础上提出的,随后Baddeley(1986年、1992年、1996年)将其进一步完善。
大量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对于语言理解、学习、推理、思维等认知任务的完成起关键作用。
Baddeley从实验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角度以大量实验论证了工作记忆的存在,并提出了工作记忆的认知结构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包括一个中央执行成分(the central executive)及两个缓冲区——“语音环”(Phonoiogical looP)与“视觉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 Pad)。
这一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有关工作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最初分别在猴等灵长类动物和局灶性脑损伤病人各自独立展开,两者相对独立,但如果没有功能更强大的元创性神经影像技术的出现,上述研究可能还处于临床上对各种病例材料的积累和收集阶段。
自1990年以来,由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onTomograghy,PEY)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产生(参见刘昌和翁旭初,1999年;Wenq等,1999年),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从临床上对各种病例的观察研究阶段进入到主要以正常人为对象的研究阶段。
目前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并不是单一的系统,而可能存在多个,它们分别用于加工处理不同种类的信息。
双分离(double disciation)原理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前提。
它最初开始应用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其理论假设是:若一因子影响A任务而非B任务,另一因子影响B任务而非A任务,则这两个任务存在不同的加工机制。
这一原理应用于神经心理学有关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则可表述为另外一种形式:若一病人不能顺利完成A任务,另一病人不能顺利完成B任务,已知任务A只与脑区a有关而与脑区b无关,任务B与脑区a无关而只与脑区b有关,则这两个任务存在不同的脑加工机制。
心理学中的大脑记忆机制研究
心理学中的大脑记忆机制研究人的记忆是人类思维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它紧贴着人类的历史,是文明和智慧的储备所。
记忆是人类对周围世界理解的基础和人际交往的关键。
记忆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揭示人类的认知和学习行为,深入了解脑的运作、人的行为和反应机制提供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大脑记忆机制研究。
一、长程记忆和短程记忆人的记忆可以分成两类:长程记忆和短程记忆。
短程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接触某些信息时,能够短暂保存信息,以便于处理和运用,但有限的时间后信息就会消失。
例如,人们输入密码、记住电话号码等都是在使用短程记忆。
相对于短期记忆,长程记忆持续时间更长,几乎可以是任意时长,而且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
长程记忆可以被分类为两种主要类型: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包括语义和事实知识,如名字、日期、事件和概念等。
这种记忆习得后可以自觉回忆。
隐性记忆通常是用来处理情感和动态,比如我们如何骑自行车或游泳,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人们不需要明确的意识就能掌握技能。
二、神经元的形成与加工记忆的产生和加工都是通过神经元的形成与加工来完成的。
神经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神经元发育、分化和迁移来完成的。
神经元在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养分、营养和其他生化物质的支持,以保证神经元的生长和功能发挥。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场所。
神经元的加工是记忆产生的重要环节。
神经元包括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突触、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
当神经元接收到外部刺激时,它会产生电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轴突进入连通的神经元,实现信息传递。
三、记忆的神经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并结合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方法,研究记忆的神经机制。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了解到了记忆储存的分子、细胞和神经网络机制。
在储存和恢复记忆过程中,非编码和编码的神经元共同作用。
那些不直接参与记忆编码的神经元也会在记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人类工作记忆神经影像研究论文
人类工作记忆神经影像研究论文工作记忆(RI,FunctionalMagneticReonanceImaging)技术的产生,在有关工作记忆的行为实验研究以及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利用这些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人类工作记忆的脑机理,取得了可观成果。
本文试图对近几年来采用PET、fMRI这类神经影像技术探讨人类工作记忆脑机理的一些重要研究作一尝试性梳理和评述。
1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工作记忆系统——词语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并不是单一的系统,而可能存在多个,它们分别用于加工处理不同种类的信息。
双分离(doublediociation)原理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逻辑前提。
该原理应用于人脑功能研究方面可明确表述为:若A任务与脑区a的神经活动变化有关,与脑区b无关,而任务B与脑区b的神经活动变化有关,与脑区a无关,则这两个任务存在不同的脑机制。
该原理为我们分离人的复杂心理过程提供了逻辑依据。
基于这一点,目前采用神经影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工作记忆的脑机制时发现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工作记忆系统,即词语工作记忆(verbalRI(event-relatedfMRI)进一步分析了面孔识别过程中熟悉性程度与相应各激活脑区神经信号强度的关系。
显然,客体工作记忆的脑活动机理是一个需要大力研究的领域。
上述研究表明,至少存在两类工作记忆系统,即词语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还可能包括第三类工作记忆系统,即客体工作记忆或视觉工作记忆。
从信息加工的过程来看,工作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工可分为三个环节:(1)信息贮存(torage)过程,其中的信息一般很容易消退;(2)信息维持或复述(rehearal)过程,即通过不断地复述所贮存的信息激活贮存器中正在消退的信息;(3)执行加工(e某ecutive)过程,负责工作记忆系统中信息加工过程的控制与协调。
在这里,可以对Baddeley[1]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加以重新解释,其中,中央执行器负责执行加工过程,语音回路可看作词语信息的缓存区(buffer),视觉空间模板可以分解为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两个缓存区。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
工作记忆的脑机制崔明瑜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09级应用心理学班摘要:工作记忆是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时的一个暂时的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机制,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存储器和语音环路等三部分。
在功能上,工作记忆包括执行控制和贮存激活信息两个方面,执行控制主管信息编码与提取,而贮存激活的信息则保持着激活了的信息,以便认知加工可以及时获得信息。
时间信息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维度,但是迄今还没有发现人类感受时间信息的特定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加工的复杂性,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证实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前额叶是时间信息加工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记忆的容量方面,容量限制理论认为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英语句法歧义句的加工。
关键字:工作记忆;加工机制;执行控制;记忆负荷1 工作记忆概述在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时,人们需要一个暂时的信息加工与存储机制,它能够保存被激活的信息表征,以备进一步加工之用,Baddeley 等(1974)称这种机制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视觉空间存储器 ( visual spatial sketch pad ,VSSP) 和语音环路 (phonological loop) 等三部分。
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工作记忆中的注意控制,其功能类似于一个能量有限的注意系统,该系统负责指挥各种次级系统的活动。
视觉空间存储器对视觉图象信息进行操作。
语音环路贮存与复述言语信息,在获得语言词汇中其起重要作用。
视觉空间存储器与语音环路是两个平行的子系统 (slave systems),也许中枢执行系统还可以分离出其他的附属系统。
但是,目前所了解的只有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存储器两个子系统。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决定了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表征、存储形式、提取以及容量等。
工作记忆是一个位于知觉、记忆与计划交界面上的重要系统,它与短时记忆的区别在于,工作记忆包括心理计算和对计算结果进行贮存,而短时记忆则强调对最近信息的存贮能力。
探讨人类大脑中的记忆机制
探讨人类大脑中的记忆机制当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欢乐时光、背诵一首古诗或者记住一个新认识的朋友的名字时,你是否曾好奇这一切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发生的?记忆,这个看似寻常却又神秘莫测的能力,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记忆并非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信息的获取是记忆形成的第一步。
当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比如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作、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这些感觉信息会被传递到大脑的相应区域。
在这个阶段,注意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没有集中注意力,信息可能只是在大脑中短暂地闪过,而无法形成有效的记忆。
信息经过获取后,会进入短期记忆阶段。
短期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它就像是我们大脑中的临时“便签本”,能够暂时存储一些信息,但容量有限且持续时间较短。
例如,我们在拨打电话时记住的一串号码,通常在使用后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我们有意识地进行重复和强化。
而长期记忆则是我们记忆的“宝库”,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天、几年甚至一生。
长期记忆的形成涉及到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当新的信息反复刺激神经元时,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会发生改变,增强信号传递的效率,从而使信息得以长期保存。
在记忆的存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记忆有着不同的存储区域和方式。
例如,陈述性记忆,也就是关于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历史知识、个人经历等,主要存储在大脑的海马体和相关的皮层区域。
而程序性记忆,如骑自行车、游泳等技能的记忆,则更多地依赖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等区域。
记忆的提取是记忆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想要回忆起某些信息却十分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记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就像一本书长时间不翻阅会蒙上灰尘一样。
另一方面,干扰因素也会影响记忆的提取。
新的信息和经历可能会干扰旧的记忆,导致我们难以准确地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记忆大脑机制的研究
摘要:工作记忆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工作记忆以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重点从工作记忆的大脑神经机制进行探究,以及对信息的脑加工机制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作记忆,脑神经机制,信息加工
1 中央执行控制系统与被激活信息的储存
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了执行控制和储存被激活信息这两个功能,执行控制主要负责管理信息的编码,提取;而储存被激活信息则是为了保持信息激活的状态,用来在随后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及时的调用。
smith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中的中央执行系统内部包含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操作流程:第一项操作是对与当前的工作记忆相关的心里进程和反应倾向进行不同程度的抑制;第二项操作是对不同的心里认知阶段进行有选择的注意,并能够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中自由的切换;第三项操作是对在工作记忆中形成的表征表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编码和检验。
之后, smith教授又将工作记忆的执行控制功能进一步的分为五个部分:(1)注意和抑制功能:将个体的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集中于相关信息的加工上,对无关的干扰信息和加工过程则进行有意识的抑制;(2)任务管理功能:将工作记忆中的各个复杂的任务过程进行排序,并能使注意力在这些不同的认为过程中随意的转换;(3)计划功能:为工作记忆系统制订出一系列的具体任务,以便完成某一共同目标;(4)监控功能:实时的检查
并更新工作记忆中操作的具体内容,为接下来的认知活动做准备;(5)编码功能:在工作记忆中根据时间和位置上的表征进行编码。
在上述的这五类操作过程中,前两类是工作记忆中最为基础的操作,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最广泛最密切。
rosen和engle的研究发现,能够反映工作记忆好坏的指标是受控制的注意的提取,而不是自主激活信息的被动提取,前者对工作记忆的提取有着更大的影响。
上述的功能在个体认知中的语言理解也有所表现,在认知中的连接推理是指当前注意到的句子与先前的句子建立的联系,其中就有推理的成分在起作用,如果缺乏这种推理的联系,前后时间段的信息之间存在的许多联系将随之丢失。
工作记忆中能够实现推理计算的关键因素在于知识获得,知识丰富的个体能够更加有效的在相关句子之间建立知识性的抽象联系,以便于工作记忆更方便的提取。
在个体进行语言理解时,词语会在工作记忆中同时进行不同水平的编码,并且要对编码过的结果进行短暂储存,所以阅读广泛性与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baddeley认为,中央执行控制系统可能与大脑额叶的活动高度相关,但是并不能因此便将额叶确定为个体工作记忆的脑区及主要神经机制,因为额叶参与的脑活动和相当多心理程序都有紧密联系。
然而rose和engle却认为,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功能存在于额叶,尤其是额叶的背外侧皮层,于此同时,海马和内侧颞叶和工作记忆的编码,提取过程都有密切联系。
fmri的研究证实了rose和engle的推测,显示出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控制功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有关,而工作记忆中处于激活状态
的信息的存储则与额叶与枕叶有关。
在工作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和提取这两个功能分别受控于不同的脑区,信息的编码受控于内侧颞区,而信息的提取则受控于前内侧颞区。
postle和berger等在fmri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中的错误记忆的记忆过程主要受控于前额叶皮层,而工作记忆中的真实记忆的记忆过程主要由内侧颞叶控制。
这说明,在工作记忆中认知功能和神经机制上的交互作用是并行的可分离的大脑过程。
posner在研究工作记忆中词语理解的大脑机制时进一步发现,前额叶区域与词的语义记忆有关;较后的脑区与词的意义解释有关,在信息输入的200ms后就可以观察到被激活的词语的意义,而在信息输入700ms时,只有适合的并与当前任务有关的词语含义才能维持激活状态,erp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上述观点。
2不同类型的信息脑加工机制存在差异性
cadenza在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中的情景记忆在对信息进行提取时,右前额叶和扣带皮层的活动增加,右额极同时出现持续性的正波活动:而工作记忆中的语义性记忆的提取会使左额叶及颞叶的活动增强。
神经成像学的研究还表明,不同类型的信息激活的额区不同:言语类的材料会激活broca区、左脑半球的附属区和运动皮层区;空间类的信息则激活右脑半球的运动皮层区;客体特征类的信息激活前额叶的基底部位的脑区。
大脑两侧枕叶在工作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中会更多的参与,而顶叶则在进行空间表征时更多的参与。
工作记忆的视觉加工过程会激活视觉皮层和前额叶皮层内的多
个脑区,而工作记忆的空间加工过程则依赖于上额沟。
但suppes 和han发现,个体在视觉中所呈现的客体形状(如正方体)和客体的单个颜色产生的脑电波和个体给他们命名时所产生的脑电波非常类似,即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在个体大脑中所诱发的脑电波的波形类似,这种现象可能是不同感觉通道的刺激激活相同的词语语义信息所导致的。
3小结
在认知功能上,工作记忆中储存激活信息与执行控制是两套相对独立的过程。
而在脑机制上,对于工作记忆的机制存在着多种有些甚至矛盾的观点和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尤其是生理上的验证。
最近smith提出了一个最新的关于工作记忆以及其脑机制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再现了大脑在刺激信息再认的过程中认知功能与脑神经机制的简单对应关系,但还比较初级,还不能做到精确的描述工作记忆对应的脑机制的全貌。
工作记忆负荷量的大小、任务的属性对储存激活信息与执行控制两个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其中对执行控制过程所涉及的操作十分复杂,执行控制作为工作记忆的核心部分,也是工作记忆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工作记忆的脑神经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在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ronald t kellogg. long-term working memory in text production. memory & cognition, 2001,43-52.
[2] kane m, a controlled-attention view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2001,169-183
[3] 崔耀. 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 心理学动态,1997,(01):1-5.
[4] 托克尔·克林贝里. 超负荷的大脑《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