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合集下载

固体的溶解度概念

固体的溶解度概念

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热力学条件下,一个固体在溶剂中达到平衡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固体的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解度或质量溶解度来表示。

摩尔溶解度是指在1L溶剂中能够溶解的该物质的摩尔数,而质量溶解度则是指在1L溶剂中能够溶解的该物质的质量。

固体的溶解度可以从热力学或动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固体的溶解度取决于溶剂的特性和固体的热力学性质。

当固体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使得固体颗粒更容易与溶剂相互作用,这会促进固体的溶解。

相反,当固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或是固体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时,固体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就更难以发生,因此固体的溶解度就相对较低。

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固体的溶解度还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的极限时,离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会使离子更加难以溶解。

因此,当溶液饱和后,固体的溶解度就达到了最大值。

此时固体和溶液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达到均衡,任何多余的固体都会通过沉淀作用逸出溶液。

固体的溶解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温度会使固体颗粒吸收更多的热能,从而增大了它们的热运动,更容易与溶液中的溶剂相互作用,促进固体的溶解。

但是,不同的固体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其溶解度变化的趋势也不相同。

有些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正常的溶解度曲线;而有一些固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此时溶解度曲线呈现反常的形状,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固体中的化学键愈发不稳定,降低了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而导致的。

固体的溶解度往往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固体的晶体结构、溶剂的性质、环境温度等。

正是因为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固体的溶解度才会呈现出多样的性质,这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多种可选的溶解度方案。

在化学制药、医药、石油化工、农业等领域,固体的溶解度常常是化学反应、药品发展等重要指标。

在这些领域中,针对固体的溶解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和新药开发的原理,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完整版)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与溶解度曲线有关吗?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只需明白4点1:大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如氯化氨,硝酸钾2:少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基本不变,如氯化钠3:少部分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如含结晶水的氢氧化钙,醋酸钙4: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既然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科学上是如何表述和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好,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溶解性通过实验的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

所以在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指明溶剂。

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可以用四个等级来表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从溶解性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它只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述。

也许会有同学问:能不能准确的把物质的溶解能力定量地表示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在这里要注意:如果没有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就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数据,可以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Solubility curve)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如硝酸钾、硫酸铜等。

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食盐。

此外,有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硫酸锂、氢氧化钙等。

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定义跟固体溶解度不同。

由于称量气体的质量比较困难,所以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体积来表示,所以气体的溶解度是指某气体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图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图

a 30g 100g ×14 130g ×14
的饱和溶液中,
b 40g 100g ×13 140g ×13 C 30g 100g ×14 130g ×14
谁的溶解度大 所含水就少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a
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b
.................. ..........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
0 10
20 30
. 40 50 60 70 80 90 100
/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2) 溶解度曲线
()
溶 解 度
200 190 180 170
D 50oC时,10gKNO3中加入20g水,充分溶解后
再降温到30oC,有KNO3固体析出
B、列表法中,判定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方法:看
低温时低的溶解度与相邻该物质高温的溶解度之间是否包含
另一物质高温是的溶解度,若包含则符合题意。
40oC时 KCL的溶解度为40g,即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KCl
(5)稀释问题套入稀释公式:m浓液×P%浓= m稀液 ×P%稀
100g
20g 20g+100g
(100+50)g
X
X=11.1%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a
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 ..........
1.将t1oC a、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oC

溶解度

溶解度

溶解度【识记部分】本节课的知识点1. 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固体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NaCl在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溶解36克NaCl达到饱和)。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①温度:一定温度下②溶剂的量:100克溶剂中③状态:饱和状态④单位:克2. 溶解度曲线(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意义: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3. 气体溶解度定义(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称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如0℃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1,表示二氧化碳在压强为101kPa和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随着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②随着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理解部分】通过例题理解知识点例1:判断题(难度:易)(1)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解析】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

(2)对于任何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均可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其不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由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3)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食盐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

(√)【解析】由于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降低温度时只能析出少量或不析出晶体,故采用蒸发溶剂结晶法使食盐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在高中理科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数理化不分家”,学好数学对学习其他理科学科有非常大的帮助。

数学公式是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下面大家整理了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供大家参考。

一、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3、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

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址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

只有以上四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4、溶解度影响因素: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二、溶解度的相关例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答案:C解析:A中没有指明温度,B中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D中没有指明是否饱和。

溶解度

溶解度

二、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3.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4.溶解度曲线:(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③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5.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例题2】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解析】溶解度概念包括四要素:“一定的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题中错误之处在于:一没有指明在什么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二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所以不正确。

【答案】在20 ℃时,36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

【例题3】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10 ℃时,在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 g甲物质;在30 ℃时,将23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 g乙物质。

则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解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一定要在相同温度下进行。

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言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和化学性质等。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包括盐类、糖类和气体。

盐类的溶解度曲线盐类是指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盐类有氯化钠、硫酸钠等。

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剧,能够更好地与盐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盐类的溶解度。

如图所示,盐类的溶解度曲线呈现出一个随着温度升高而递增的趋势。

当温度较低时,盐类只能部分溶解在水中;随着温度升高,其溶解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饱和溶解度。

超过饱和溶解度后,盐类会析出形成晶体。

糖类的溶解度曲线糖类是指由碳、氢、氧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如蔗糖、葡萄糖等。

糖类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糖类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如图所示,糖类的溶解度曲线呈现出一个递增的趋势。

随着温度升高,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使得糖分子更容易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而溶解在水中。

然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有些特定类型的糖类可能存在反溶解现象,即随着温度升高,其溶解度反而下降。

气体的溶解度曲线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受到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气体的溶解度会增加。

如图所示,气体的溶解度曲线呈现出一个随着温度升高而递减的趋势。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液体中的分子运动加剧,气体分子更容易从液相逸出;同时,温度升高还会降低液相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气体分子更容易溶解在液体中。

结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和化学性质等。

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糖类一般情况下也是如此,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反溶解现象。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升高而递减。

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我们合理控制和利用这些物质。

碳酸锂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碳酸锂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碳酸锂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碳酸锂的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碳酸锂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电池、陶瓷、冶金等领域。

溶解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物化性质,对于理解和控制碳酸锂的溶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碳酸锂的溶解度和温度关系、解释说明溶解度与温度变化规律、应用与意义探讨以及结论。

下面将逐一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研究并解释碳酸锂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我们将揭示温度对碳酸锂溶解度影响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理论模型和背景知识介绍。

此外,我们将从工业应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该关系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碳酸锂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2.1 碳酸锂的溶解度定义和影响因素碳酸锂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指的是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水中可以溶解的碳酸锂质量。

溶解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影响碳酸锂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物质浓度等。

其中,温度是最主要且易于控制的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升高,碳酸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分子运动速度增大,有利于其与水分子发生更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碳酸锂在水中的溶解。

2.2 温度对碳酸锂溶解度的影响机制温度对碳酸锂溶解度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热力学效应和动力学效应。

热力学效应指的是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

在涉及到固体与液体之间相互转化时(如固体碳酸锂与水之间的转化),若反应反向进行,则有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表示溶解度增大。

而随着温度升高,产生热力学效应的不利因素减弱,溶解度相应增大。

动力学效应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反应进程的速率是否足够快。

随着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碰撞概率增加,并且距离更近时对转移电荷或键断裂有利。

这样可以提高碳酸锂分子进入溶液的速率,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度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度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饱和溶液加水稀释后,发生了改变的量是( )A.溶质质量B.溶液质量C.溶解度D.溶质质量分数【答案】BD【解析】分析向饱和溶液中加水稀释后对溶液的影响。

A、加水稀释,溶剂质量增加,对溶质质量没有影响,因此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加水后溶液中溶剂质量增加,所以溶液质量也会增加;C、物质的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g水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值,与溶剂的多少无关,因此加水稀释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加水后溶液质量增大而溶质质量不变,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故选BD【考点】本题考查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点评:饱和溶液加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和状态都发生了改变。

2.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⑥【答案】D【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再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而不饱和溶液则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因此,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故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②③⑥,D【考点】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点评:增加溶质、减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却要具体分析溶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A.食盐B.熟石灰C.硝酸钠D.硫酸铜【答案】B【解析】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的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故选B。

9.2.2溶解度练习题

9.2.2溶解度练习题

溶解性 溶解度(20℃)
易溶
大于10g
可溶 1~10g
微溶 0.01~1g
难溶 小于0.01g
变式训练
1.下列因素:①温度;②固体物质的种类;③水的质量;④固体物质
的颗粒大小,其中不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有( D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溶解度曲线
自学教材第36~38页相关内容,结合教师讲解,完成下列填空: 1.溶解度曲线反映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_温__度_变化的影响情况。 2.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2)交点表示__某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__同; (3)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4)可以看出固体的溶解度受__温度变化 __的影响情况。
2.在20℃时,将3g A物质溶解于50g水中恰好制成饱和溶液,由此可知 ,该物质是( B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3.在下列四种条件下,二氧化碳溶解度最大的是( D ) A.高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低温高压
4.20℃时,取下表中的四种物质各20克,分别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 溶解后,有固体剩余的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P点的意义是_1_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相等 __; (2)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最好采用冷__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__)的方法提 纯甲;
(3)使30℃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 法是__ 加溶质甲至不再溶解 __;
(4)向100g 50℃的水中加入65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 部分甲的晶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_甲_ 溶解时放热__。

物质溶解吸热放热口诀

物质溶解吸热放热口诀

物质溶解吸热放热口诀物质溶解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会吸收或放出热量,这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口诀来学习物质溶解吸热放热的规律。

一、固体溶解放热,液体溶解吸热,气体溶解无定律。

固体溶解放热是指当固体溶解于液体中时,会放出热量。

这是因为固体分子在溶解过程中脱离了原来的晶格结构,形成了新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比原来的结构更紧密,因此会放出热量。

液体溶解吸热是指当液体溶解于液体中时,会吸收热量。

这是因为液体分子在溶解过程中需要克服原来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比原来的结构更松散,因此需要吸收热量。

而气体溶解则没有明显的规律,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弱,所以溶解时吸热或放热都有可能。

二、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压力升高溶解度增小。

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从而使其更容易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而压力升高溶解度增小是因为压力升高会使溶剂分子更加紧密地排列,从而减少了溶质分子进入溶液的机会。

三、溶解度与溶剂的极性有关,极性相似易溶解,极性不同难溶解。

溶解度与溶剂的极性有关是因为极性相似的溶剂和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强,因此易于形成溶液。

而极性不同的溶剂和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弱,因此难以形成溶液。

四、饱和溶液的浓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浓度增大,温度降低浓度减小。

饱和溶液的浓度与温度有关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溶剂分子的动能增加,从而使其更容易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因此,温度升高会使饱和溶液的浓度增大。

而温度降低则会使溶剂分子的动能减小,从而使其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的机会减少,因此饱和溶液的浓度会减小。

总之,物质溶解吸热放热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口诀的形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规律。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产生沉淀的条件

产生沉淀的条件

产生沉淀的条件
沉淀是指在液体中,溶解的物质因为一些因素而逐渐聚集起来,形成一定量的固体颗粒,下沉到液体底部的现象。

产生沉淀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过饱和度:当溶解物质的浓度超过其饱和度时,就会产生过饱和度。

当溶解物质的浓度超过饱和度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剩余物质,这些剩余物质会逐渐聚集成固体颗粒,形成沉淀。

2. 温度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会增加;而随着温度的降低,溶解度会减小。

当温度变化时,溶液中的物质会失去平衡,导致固体物质逐渐聚集,形成沉淀。

3. pH值的变化:当pH值发生改变时,溶液中的物质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导致物质失去溶解性,从而形成沉淀。

4. 电解质的浓度:当电解质浓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电离现象,产生正、负离子。

这些离子会相互作用,使物质逐渐聚集,形成沉淀。

5. 其他因素:如光照、搅拌等因素也会影响沉淀的形成。

总之,产生沉淀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于物质的浓度、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物质失去溶解性,从而形成固体颗粒,聚集成沉淀。

- 1 -。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
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和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
是温度。

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
有意义。

②标准:“在g溶剂里”,须要特别强调和特别注意的就是:此处g就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址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就是所熔化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

只有以上四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溶解度的两个计算公式

溶解度的两个计算公式

溶解度计算公式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

溶解度用s表示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

溶解度是指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会因温度而变化,一般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也有相反的如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的性质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物质溶解度与物质的本性,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外因温度、压强(气体)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提示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定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

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

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溶解度(20℃)易溶大于等于10g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

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2 3)若Qc<Ksp,则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至溶液饱和? 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和转化 1.生成: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当Qc>Ksp时,就会有沉淀生成,如沉淀溶液中的Cu2+,可以加入的沉淀剂是Na2S? 2.溶解:用化学方法溶解沉淀的原则是:使沉淀溶解平衡向着溶解的方向移动?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溶解法?配位溶解法?氧化还原溶解法和沉淀转化溶解法? 当Qc<Ksp时,就会使沉淀溶解? Ⅰ.酸碱溶解法 原理是借助某些可溶性弱电解质(水?弱酸或弱碱),使难溶物的离子浓度降低而溶解?本法适用于溶解氢化物?弱酸或弱碱盐等难溶物质?具体办法是:难溶酸用强碱溶;难溶碱用强酸或较强酸溶;难溶弱酸盐用强酸或较强酸溶解? 注意:用酸溶解含金属离子的难溶物时,所选用酸的酸根与金属离子不反应? 如:使CaCO3沉淀溶解,可以加入盐酸降低 CO32- 的浓度,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Ⅱ.氧化还原溶解法 原理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难溶物的离子浓度降低,使平衡向右移动而溶解?此法适用于具有明显氧化性或还原性的难溶物,如不溶于盐酸的硫化物Ag2S溶于HNO3就是一个例子: 3Ag2S+8HNO3 ===6AgNO3+3S↓+2NO↑+4H2O Ⅲ.配位溶解法 生成络合物使沉淀溶解法,如溶解AgCl可以加入氨水以生成Ag(NH3)2+ 而使其溶解? Ⅳ.沉淀转化溶解法 本法是将难溶物转化为能用上述两种方法之一溶解的沉淀,然后再溶解?例如BaSO4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使BaSO4转化为BaCO3,再将BaCO3溶于盐酸? 3.转化: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移动,通常一种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这两种难溶物的溶解能力差别越大,这种转化的趋势就越大?如:在ZnS的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CuSO4溶液,可以使其转化为更难溶的CuS沉淀,这说明溶解度ZnS>CuS?转化的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S(s)+Cu2+(aq)===CuS(s)+Zn2+(aq)? 七.实验探究 沉淀的转化实验 许多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往往有易溶物转化为难溶物或难溶物转化为更难溶物的现象?下表为相同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 AgCl Ag2S CaSO4 Ca(OH)2 溶解度(g) 1.5×10-4 1.3×10-6 0.2 0.165 物质 Ca(HCO3)2 CaCO3 NH4HCO3 (NH4)2SO4 溶解度(g) 16.6 1.5×10-3 21 75.4 (1)若在有氯化银固体的水中加入硫化钠溶液,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白色固体消失,同时会生成黑色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硫酸铵化肥的方法之一是把石膏粉(CaSO4)悬浮于水中,不断通入氨气并通入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立即过滤,滤液经蒸发而得到硫酸43;2NH3===CaCO3↓+(NH4)2SO4_?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一、状态区分1、固+液固为质例:盐水、碘酒2、气+液气为质例:盐酸中氯化氢为质3、液+液量少为质例:工业酒精(少量甲醇溶于乙醇)4、物+水水永为剂例:5%或95%酒精溶液*溶剂非水的溶液:(1)碘洒(2)空气(3)合金二、名称区分1、溶质的溶剂溶液例: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溶液(溶剂为水)例:硫酸铜溶液溶液配制:1、配制100g5%食盐溶液(固配液)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搅拌溶解;2、用37%的浓盐酸配制50g5%稀盐酸(液配液)步骤:计算、量取、混合。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加溶剂至溶质完全溶解2、升温至溶质完全溶解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方法:1、蒸发溶剂至溶质刚析出2、加溶质至不再溶解3、降温至刚有溶质析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完全溶解后看是否有不溶的固体溶质存在;2、向溶液中加一定量溶质,看溶质质量是否减少*浓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但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要浓.溶解度表示的四大要素: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饱和状态4、溶质的质量固体溶解度曲线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硝酸钾;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氯化钠;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熟石灰。

*特例Ca(0H)2溶解度曲线图中应掌握:1、知道曲线上任一点都是100克水中的饱和状态;2、依曲线会查溶解度并知道各点表示意义;例:A:50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90克B:67度时硝酸钾和硝酸钠溶解度相等;3、会在同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4、饱和溶液降温时曲线越陡峭则析出溶质(晶体)越多。

* Ca(0H)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要将温度对调,其余不变。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过滤(溶与不溶)2、结晶(可溶)A: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B: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溶解度未知的物质提纯通常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外因温度、压强(气体)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提示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定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

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

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内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溶解度(20℃)易溶大于等于10g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0.01g小于1g难(不)溶不溶小于0.01g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溶解度是温度。

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Na(OH)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不变KNO3等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几乎变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溶解度固体的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固体溶解度外因温度、(气体)内因和本身的性质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提示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定义固体物质的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度是36g。

【提示】如果不指明,通常所说的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另外,度不同于溶解速度。

搅拌、、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

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的质量增加,能溶解度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简介指固体物质在100g内达到饱和状态时度质量。

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20℃)大于等于10g可溶大于等于1g小于10g微溶大于等于小于1g难(不)溶不溶小于影响物质度的因素内因:和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气体)。

主要影响固体的度是温度。

对于大多数固体,温度越高,固体的度越大。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2、在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引入新课:【演示一】20&ordm;C时,把蔗糖、食盐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10ml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讨论】通过粗略的计算,讨论蔗糖与食盐对水的溶解能力【提问】如果温度不定、溶剂量不同,能否比较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演示二】20&ordm;C时,配制KNO3饱和溶液时有KNO3固体剩余,然后加热,剩余固体又继续溶解【讨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一定量的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能力是否相同【演示三】1、食盐溶解在水中;2、食盐放在煤油中;3、植物油放在水中;4、植物油放在汽油中【讨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总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结合课本P70内容讲授新课:【板书】一、溶解性1、定义:2、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性因素)②外界条件【过渡】如何精确地知道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性大小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和标准【投影】列表:20&ordm;C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物质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最大质量(g)36【讲解】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能精确地表示各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二、溶解度固体溶解度1、表示方法:气体溶解度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由表格得)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溶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

⑴定量表示溶解性大小④溶质的质量:(单位:g)⑤这种溶质在溶剂里(适用范围)【提问】⑶含义:说出20&ordm;C时KNO3的溶解度是引申:20&ordm;C时KNO3饱和溶液中:m质:m剂:m液=S:100g:(S+100g)=:100g:⑷物质溶解性分类:易溶物质:S&gt;10g(室温)可溶物质:S:1g~10g微溶物质:S:~1g难溶物质:S&lt;巩固:判断投影表格中所属分类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师生共同分析P72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性表⑸溶解度曲线:【板书】画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或见课本P72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以下几种关系: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及大小分析得出变化规律:A、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aNO3等B、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例如:NaClC、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⑹溶解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和联系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意义表示方法计算式联系3、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⑴定义:某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外界条件:温度、压强⑵影响因素内部因素:气体与溶剂本身的性质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压强不变时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不变时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概念要点决定因素定量影响描述因素习惯分类随堂练习:教学后记: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要举10种以上),碳酸钾,,,,,蔗糖,,,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四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g).一定要100g溶剂吗50g或130g之类的不行吗50克或130克溶剂可以溶解溶质,但它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不叫溶解度。

比如20度时,200克水最多能溶解72克食盐,72克不叫食盐的溶解度,100克水最多可以溶解36克食盐,我们说20摄氏度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饱和液中: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克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定义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

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中文名称溶解度曲线因素温度研究对象同一种物质类别曲线目录 1 2 3 4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或进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曲线上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

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上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曲线上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的方法。

曲线上面的意义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曲线交点的意义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也相同。

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

Ca(OH)2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应用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或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绘制用的变化表示溶解度变化,的变化表示温度变化,把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得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词条标签:化学溶解度的问题如何判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怎样变化一、溶解度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

溶解性的强弱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都有关。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例如,碘在酒精中的溶解性就要比水中的强。

我们前面用的“难溶”、“极难溶”、“能溶”、“易溶”等说明的就是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不指明溶剂时,溶剂是水。

固体的溶解度一般用S表示。

要点:(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

所以应用溶解度时,必须指明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

(2)标准——100g溶剂,而不能认为100g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规定100g溶剂为标准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溶剂是水。

(3)状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即在100g溶剂中溶质溶解质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了饱和溶液。

温度、溶剂一定是溶液达到饱和的前提,为了便于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溶剂的量就应统一,规定为10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该物质溶于水是吸热的,则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如果该物质溶于水是放热的,则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配制一定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或升温,看是否有晶体析出。

或向其一定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加入该物质然后升温或降温。

自己再分析吧。

初中化学溶解度与其温度变化关系初哪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降低图表给图表更除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外其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降幅度同已哪些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哪些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一般都变大,少数变小像Nacl (1)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左低右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溶解曲线(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较平缓,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如食盐;(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左高右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硫酸铈(III)硫酸镧硒酸镉硫酸锂硫酸铒(III)2l改成硒酸铈这个才是硫酸铈亚硒酸锂顺便发几个溶解度先升后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硫酸锰硫酸亚铁还有一个L形的实际上是先降后升只是升的幅度很小降-升-降的乙酸钙抽风式的硫酸镨(III)溶解度暴大的三氯化锑= =先降后升的酒硒酸镧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定义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