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⑴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经典(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经典(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教学程序介绍: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
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
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
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
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
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
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
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
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
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
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
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学习《爬山虎的脚》,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间去,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的细致与持久。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态度,学习作者描述事物的有序和取舍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和作者的资料。
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话,可以观察爬山虎实物生长情况。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观察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查到的资料说一说吗?(爬山虎也称“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
果可酿酒。
)2.过渡:(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爬山虎的视频资料)看,这就是爬山虎。
今天让我们跟叶圣陶爷爷一起去看看神奇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新课,让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使学生有参与学习的兴趣。
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遇到生字新词画出来并大声读几遍,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流利。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利用字词卡片同桌互读。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均匀叶柄蜗牛弯曲萎了爬山虎操场占了一顺儿重叠空隙嫩茎瞧不起牢固(4)提醒学生需要注意:“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文中读chón ɡ;“弯曲”的“曲”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ū,在“歌曲”中读qǔ;“嫩茎”一词中的“嫩”读nèn,不读lèn,“茎”读jīnɡ,不读jìn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二、导入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三、学习第3自然段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四、学习第4自然段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5、齐读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五、教学第5自然段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
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
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图片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1)读文画句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
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2)读文画“脚”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
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
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
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
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生:是一种植物!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
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
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
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
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
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映示灯片)完成填空: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xx、xx、xx,还观察了叶子的xx和xx,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⑴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⑵分析:①指名六人读。
②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第二句是说:(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
)(映示灯片)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注意)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
(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板书:长在茎上)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5篇模版)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5篇模版)第一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和反思(许超烨)《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作者的描写顺序感知文章大意,并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爬的?2、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生动的用语言描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生答)如果我们想要种葡萄,我们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呢?(生答)师总结:如果要种葡萄,首先得搭架子,这样葡萄藤才能攀援生长。
但是有一种植物,它不用搭架子,也能自己往上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生答)师:这种植物就是爬山虎。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可以自己往上爬吗?让我们带着一个疑问一起学习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如下问题:(1)、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你能说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吗?3、从每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中,你能明白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吗?(层层深入)(三)、粗读,理解一、二自然段。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
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得出的结论?3、爬山虎的叶子颜色有什么特点。
4、看了作者对叶子的描写,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所理解的感觉读出这个自然段吗?(四)自主研读3—5自然段,体会重点创设情景一:师: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爬山虎和爬山虎的叶子,可是我们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这样写是不是多余了?让我们带着疑问解读接下来的自然段,再回头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什么样子?什么颜色?2、课文是怎么描写的?3、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比喻的用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的细的特点体现出来了)4、你能根据作者的描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看看你们理解的是否在准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1篇】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
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
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10 《爬山虎的脚》-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教学实录及反思.pptx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
生:我跟着奶奶种过菜,知道其中的道理。菜每天都在长,但是,我们站在它的边上,是发现不了它在长的, 只有过了一天或几天去看,才能发现它长大了。我觉得爬山虎的脚往上爬,也是这样的。这需要天天去看,还要看 同一
.借助实物,提升理解水平。一般来说,学生也会跟作者以前一样,平时并没有仔细地观察爬山虎,特别是没有 做到连续观察,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有课件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课件总 没有实物来得更直接。因此,把实物作为教学资源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照实物来检验自己画得是否准确,就可以 很轻松地检测学生的理解情况。另外,针对课文的插图位置安排可能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辨析, 也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生:是完整的。
师:为什么叶圣陶爷爷却要“画蛇添足”加上这句话呢?
(生茫然)
师:你们如果天天观察,会不会想到蛟龙的爪子呢?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我没看到过蛟龙。
师:嗯。边看边想是很正常的,所想到的,当然是我们熟悉的。叶圣陶爷爷那个年代的人,对图画上的蛟龙是 很熟悉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蛟龙。同时,这样补充地写一句,别人读到这里,脑海中也会有蛟龙爪子的印象 ,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就更清楚了。我们去年学习的《搭船的鸟》中有一句描写鸟的羽毛和翅膀的话,还记得 吗?
目、还原过程,体会“连续”
师:我们现在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一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请大家读第4自然段并把表示动作的词标出来 。
(生读,标记动词:触、变成、巴住、拉、贴)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生:爬山虎的脚触 着墙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让它紧贴在墙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连续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增强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那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生:3、4、5自然段(三)快速浏览课文看看3、4、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师:那我们就直奔主题、直奔重点,请同学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二、读文画“脚“(一)读一读?1、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
“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师:那么作者注意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听,找出作者注意了什么?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这是写是脚的形状。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师:这是写是脚的颜色。
师:男生读脚的位置,女生读脚的形状,全班一起读脚的颜色。
师:现在,我们弄清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二)画一画?1.教师板画?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片嫩叶。
师:这是爬山虎的茎……这是爬山虎的叶柄,那谁来画一画脚。
2.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三)议一议学生评议,纠错师:谁有不同的意见呢?来说一说师:那请你来画一画。
过渡: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作者观察细致)三、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1.读文画词。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3、交流位置:A、看实物;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C、多媒体显示。
样子:A、看课件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
(投影显示)颜色:嫩红色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5篇)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篇一今天教学的人教版四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
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
在学习第二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
好看的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学习第三段时,则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然后在本子上具体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知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再根据图画引申到课文内容的识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背诵的难度。
在学习第四段时,重点针对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行了理解。
通过刚才简笔画的理解,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做一做爬山虎爬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孩子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
优点:在本堂课教学中,抓住几个重点内容和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孩子画一画、演一演感知事物,并简单的让孩子梳理作者思路学习作者观察方法。
缺点:1、梳理作者观察方法因为时间紧,没有进行及时总结,几个较优秀的同学可以掌握,中下游学生因打下课铃及周围环境嘈杂,心早已不知飘到哪里去了。
2、每次上语文课,举手、动脑筋思考的同学总是固定的那几个,有三成左右孩子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扣手、做小动作、发呆或者交头接耳。
无论老师怎样呵斥或者提醒,总会在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原样。
孩子上了高年级之后,问题难度变大,一些内容认真听课的孩子都不一定都思考透彻,更何况不认真听、不去思考。
有时候,总觉得现在孩子的学习,缺少太多的自我钻研和思考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与反思1【案例】语文课上,我教学生学习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我让学生读读后,问:“你喜欢这几句话吗?”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请几个同学美美地读读喜欢的部分,后又集体朗读了一遍。
时机成熟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因为这几句描写得十分细致,写出了叶子的特点。
”几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说:“这些描写突出了叶子多、密的特点。
”“你们是从哪些词中读懂这些特点的?”“从‘铺’和‘不留一点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多且密。
”我又问:“作者笔下的爬山虎还有别的特点吗?”有人站起来说:“从‘一顺儿’和‘均匀’可以看出爬山虎叶子铺得整齐均匀。
”我很贪心,继续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们。
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从‘漾起波纹’也看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得很有规律。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让学生再次朗读句子,并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突现出来。
学生读完后,我话锋一转:“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叶子写得这么好呢?”学生这下可被我问住了,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继而又问:“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曾学过叶圣陶的一篇美文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荷花》”“对!还记得最美的几句吗?”几个学生陆续站起来,背出了文中描写荷花形态和作者由荷花所联想的句子。
我出示《荷花》的2、4小节,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一遍,并要求边读边想想两篇__都写得这么好,叶圣陶到底有什么秘诀。
学生极认真地读着、思考着……刚读完,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发现叶圣陶之所以能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地观察。
”“对呀,没有真实地、细致地观察怎么能写得这么详细、生动呢!这是叶圣陶写作的第一秘诀”。
一学生又说:“我还知道叶圣陶的第二个秘诀!”我故作惊讶地问:“哦,那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是想象。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
《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案例一】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大声地)圆片!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师:(故意失望地*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加重语气)这,指什么?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案例二】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吵起来)圆片!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
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地)是吗?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地倾听)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
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
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
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
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
”(全班笑成一团)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有的困惑不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
(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
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得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得兴趣,做生活得有心人。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得方法。
(2)通过对词语得理解,了解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得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得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得植物。
教师板书——爬山虎得脚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得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3、读课文,找出课文得哪几段写了爬山虎得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得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得什么特点?2、讲读第2段、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C、叶子颜色得美表现在哪里?D、叶子得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3、导读。
A、爬山虎叶子得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得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得叶子长得很整齐。
D、爬山虎得叶子得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得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5、齐读课文,个别读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
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和观课反思一、欣赏图片,认识爬山虎。
师:你好,同学们,今天啊,我要先带大家去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看,认识他们么?(配乐播放图片)生:认识。
师:一起说。
生:爬山虎。
师:对了,这就是爬山虎。
爬山虎的虎字是本课的生字,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
特别要注意第三笔是横钩。
里面的七先写横,下面是个几。
(板书:爬山虎提示“虎”结构、笔顺)同学们,你们知道么,爬山虎呀,它还有脚呢。
如果让你去观察爬山虎的脚,写一篇观察日记,你会写些什么呀?(出示“观察日记”模板)生:我会写它脚的特征。
比如说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功能是什么。
师:诶,行啊。
还有么?请你生:我会写它的颜色和样子。
师:哦,好主意,还有么、好,你来说。
生:我会写它碰到墙之后爬山虎的脚会是什么形状。
师:对呀,这就奇怪了。
是啊,同学们,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呀也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读生:6、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师:那他又会写些什么啊,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大声的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好,开始吧。
(生读,老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的可带劲了,那文章当中都写了些什么?.好,你说。
生:文章里面写了爬山虎所在的位置还写了爬山虎的样子,还写了爬山虎的颜色和它的脚。
师:哦哟,可厉害了,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收集了这么多的信息。
还有么,请你。
生:课文中不仅写了爬山虎长的位置,还写了爬山虎的颜色,还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哦,你还看出了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真不错。
同学们,你看,刚才呀,我们刚才很多想法都和大作家想到一块儿去了。
但还有的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文章当中的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呀,你说。
生:文章当中的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师:写了叶子,是的。
同学们,读书前来个预测,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中贯彻读书习惯的教学)师:同学们,咱们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那文章当中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呢,请你来说这位男同学。
生: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哦,其他同学同意么生:同意三、学习重点段,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的准确具体(一)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师:三到五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其中这几个句子是直接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
谁能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请你吧。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读的可有感情了,可是你们有什么意见么、你说生:我发现他读错了一个字。
应该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他读成长叶柄的地方。
师:哦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我们要读长。
好,我们来把这个句子一起来读一遍。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起。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对了,虽然他刚才读错了文章中的一个多音字,但是他把文章中的两个生字都给读正确了呢。
茎和柄,都是植物当中的一部分,那现在老师来画一画你们来认一认,哪个地方是茎哪个地方是柄。
诶,这个部分是,来你说。
(此处黑板上直接画出植物的茎和叶柄,对于这两个新字的教学,教师运用画画的方法直观的让学生知道哪个部分称为茎,哪部分是叶柄。
使学生更容易记住。
)生:这个部分是它的茎。
师:对,一起说,这个部分是生:茎。
师:那这个部分就是它的、生:柄师:诶,认准了。
这两个字还是生字呢,我们要多写正确,师:茎我们看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师:茎是个艹,但特别要注意,这里是一点,不要写成捺。
好,柄是什么结构诶,这个要写成左窄右宽,懂得相互避让,这样的字就会写的更加美观了。
好,请同学们也拿出练习纸,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学生写,师巡视。
并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师:写好了么,我发现同学们的字写的可漂亮了,现在请把你的练习纸放在旁边。
好同学们,这里啊有三句话,老师啊想请三位同学轮着来读这三句话,哪三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
好,咱们就开个小火车吧,一、二、三。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可以么、好,起立。
稍等,其他同学也有任务,你们仔细听仔细想,看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生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生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读的可用心了,那其他同学想一下,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呢、你来说。
生:从他的茎和它的反面伸出枝状写出了它的样子。
师:哦,它的样子是像什么东西的触角,接着说。
生:它的枝状像六七根细丝。
、师:恩,它的脚在枝状的枝上,触角像蜗牛的触角,是吧。
好,谢谢。
还有么、请你说生: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细丝的颜色。
师:好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请你。
生: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看出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哦,你也就是说它生长的位置,好,那咱们来仔细的看一看。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在哪儿、这里是么、好。
那老师吧他标注一下。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反面就是在茎的另一面。
也就是在这里。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对吧。
好,在反面生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原来是这样子的,看,作者啊就是从色彩,形状、位置这些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那现在啊请同学们拿出刚才的那张练习纸,在中间这幅图上,你也根据作者的介绍,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开始吧。
我想请位同学上台画,请你吧。
同学们都画好了么、好,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画的。
有什么意见么、好,这位男同学。
(此处也是运用学生自己画,自己找不对的地方,来更直观的将文字转化为图像不仅帮助学生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将读取到的信息转化成画。
)生:她画的比较好,但是我有一个地方想强调一下。
因为课文上讲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而她只画了三根细丝。
师:哦,这里是几根啊、生:六七根。
师:她画了几根呀、生:三根。
师:哦,观察的可认真了。
好,还有么、你说。
生:还有,我是想提出一个问题。
她说的是细丝,但并没有说上面有小圆片啊。
师:哦,对呀,刚长出来的时候还像细丝,上面没有小圆片。
她能提出问题,真了不起。
哦,这位同学还有话说,请你来。
生:课文中为什么要将他说是像蜗牛的触角呢、师:哦,蜗牛的触角是什么样子的,诶,刚长出来的叶子像是蜗牛的触角,但是他是不是蜗牛的触角、生:不是。
师:诶,蜗牛的触角刚长出来的时候这个圆片还没那么明显是吧。
那同学们,刚才同学们都对这个问题都有疑惑,老师给你们看一副图片,也许你们队这个问题啊就清楚了。
它说反面是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为什么是枝状的呢、诶,这就是树枝啦。
像这种枝状的树枝上面长着六七根细丝,有心里话了么、那老师和你们一起来修正修正怎么样,好的,首先是在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枝状的几个细丝啊、生:六七根。
师:诶,六七根细丝。
是吧、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也修正修正。
画好的同学把纸放旁边,眼睛看屏幕,现在我想同学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更深的了解。
那我们就来配合的读一读这一段话。
爬山虎的脚长在()生:茎上。
师:茎上()生:长叶柄的地方。
师:反面生: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每根细丝生:像蜗牛的触角。
师:细丝跟()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同学们,刚才呀很会动脑筋,还能提出问题,这就是学习的很好的品质。
(二)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部分师:那老师啊要奖励你们一个小魔术,我啊,现在要让爬山虎的脚动起来。
同学们可要睁大眼睛看咯,看谁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上爬的。
(观看大屏幕,出示爬山虎往上爬的录像。
)师:发现了什么,好,请你说生:我发现爬山虎的六七根细丝触到了墙上。
然后长出了花。
花一直往上延伸。
然后再生出几根小细丝,再趴在墙上,一根一直一直的往上爬。
师:好,那是长出来花么、文章当中是触角上面长出什么东西来啦、诶,小圆片是吧,好的,还有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还想补充一下,我想在她的长出六七跟细丝后面再补充长出小圆片,粘在墙上以后,还要把爬山虎拉回去,它的那六七根细丝就弯曲了。
师:诶,弯曲了。
拉着爬山虎一脚一脚的往上拉是吧,看来你们刚才都看的非常仔细,有一位小朋友啊也观察了这个视频,还把他写成观察日记了。
你们去读读看。
(出示观察日记。
生读观察日记)师:读了有什么感觉最后那位女同学,你来。
生:我觉得这位小同学的观察日记里,靠字用的太多了,可能有一点小啰嗦。
师:诶,靠这个字太多了,还有么、好,你把。
生:我认为她用靠这个字的地方都可以换一个字。
那样读起来会显得更生动一些。
师:哦,那你就是觉得他这样子写写的很乏味。
生:我觉得他这样子写写的不生动。
师:写的不生动是吧、生:对。
师:你读了感觉怎样?生:不通畅而且不动听。
师:是的,那同学们啊,咱们啊发现这全是一个动词,显得不生动。
那我们去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的,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再想一想,这些动作词,它妙在哪里。
好开始吧。
(此处利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叶圣陶爷爷写这篇课文时使用的动词的准确性,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
)(生朗读,师巡回指导。
)师:想一想这些词妙在哪,这位同学,你来。
生:叶圣陶爷爷写的动词让我感受到爬山虎爬墙的时候很艰难。
师:恩,让你感觉到很艰难。
好的还有么你说生:这些动词比小朋友写的观察日记生动了,还把它的细节写的更细了。
师:好,用不同的动词让我们感觉有些生动。
好生:我还觉得用这些动词让我感觉爬山虎爬上墙的时候特别神奇。
师:好特别神奇。
生:我觉得叶圣陶爷爷的动词可以让我的脑海中出现这个画面。
还让这些句子显得更生动了。
师:仿佛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原来有这么神奇的功效,那同学们,有一个动词,他用的特别准确,来请读。
生:巴住墙。
师:好,这个巴字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上来示范。
)师:这位同学的背就是一堵墙,老师的手就是爬山虎的脚,瞧,现在爬山虎的脚要巴在这堵墙上了。
明白了么、好,现在我们来采访采访这堵墙,嘿,你好,刚才爬山虎的脚巴住了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啊。
生:感觉巴的很紧。
师:哦,靠的很紧,也就是说明爬山虎的力气还挺大的是吧。
(教师利用肢体语言,抽学生亲身试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巴”字的准确性,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学到动词的准确运用)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巴字啊让我们感觉到了巴在墙上是有些力度的。
难怪,爬山虎的脚之所以能够紧紧的生长,都是因为这些小圆片。
现在同学们请联系四五自然段,看看还有那些句子能看出这个巴字是很有力度的。
用横线把他画出来。
写好了么,好请你来交流下,这位同学你来吧。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的休想这个词看出了人们要很用劲才能把爬山虎的脚拉下来,不能轻而易举。
师:哦,不用力还休想把他拉下来。
好,你再来。
生:大家请跟我看第四小节,细丝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让他紧贴在墙上,从这里我看出了它巴的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