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收录了两首古诗《夏日田园杂兴》和《秋日田园杂兴》,通过描绘四季田园景色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乡村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古代田园生活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同时,由于古诗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文所表达的美好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古代田园生活的认识,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难点: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古诗文的语言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进而引入今天的课题《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理解诗句的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诗意

【优质】语文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诗意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译诗、诗意]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二首备课:索文锋冯林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寺”,掌握两个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重点)2.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构筑的画面与意境,独处诗的韵味与美感。

(重点)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观与人文观产生向往之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师生问好,由祖国美景引入课文二授新课一)初读诗文、整体感受出示问题:1.通过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2.体悟诗文中的韵味与美感。

3.感情诵读诗文。

4.对比这两首诗写法的不同。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5.作者资料详解6.指名读诗齐读分组读7.学生分析诗句释义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8.作者介绍 9.诗句赏析四)比较学习对比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三课堂小结作业训练1、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写“晴”时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积累:描写桃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句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荷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风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篇: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档资料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二首《秋浦歌》。

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并背诵《秋浦歌》。

2. 分析《秋浦歌》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境及诗歌主题。

3.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

4.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秋浦歌》,掌握生僻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学会运用成语典故。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秋浦歌》的意境理解和诗歌鉴赏。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僻字词,熟练朗读和背诵《秋浦歌》,了解作者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秋浦歌》的原文、作者简介、诗歌鉴赏等内容。

2. 字词卡片:准备生僻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识记。

3. 朗读音频:准备《秋浦歌》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跟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秋天的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秋浦歌》。

2. 新课内容展示:呈现课件,带领学生朗读《秋浦歌》,并对生僻字词进行讲解。

3. 作者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例题讲解:挑选一道关于《秋浦歌》的鉴赏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诗歌鉴赏题。

六、板书设计1. 《秋浦歌》2. 作者:李白3. 生僻字词:罗敷、LSA、LSB(具体字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4. 诗歌主题: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作者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鉴赏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并写出你的感悟。

示例古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感悟: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登高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流转、岁月无情的感慨。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课《古诗二首》【课内阅读】(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村(cūn chūn )居(jū jǜ)醉(zuì zhuì )散(sàn shàn2.《村居》的作者是( )朝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 )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 )的情景。

3.诗歌用一个“_______”字,一个“___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4.给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村居( )①在乡村里居住。

②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 )①柳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②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

(3)春烟( )①春天的烟雾②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的雾气(4)醉( )①喝醉②迷醉,陶醉。

(二)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B.高鼎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B.用诗词等来叙述3.“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4.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B.燕子C.春风5.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

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类文阅读】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2)第三句写的是静景,第四句写的是动景。

这两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 )3.请再写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找春天》【课内阅读】(一)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完整)五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冀教版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完整)五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冀教版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6 古诗二首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雨后初晴湖上饮 ,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雨后初晴湖上饮 ,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再次品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再次品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Hale Waihona Puke 我会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亦:也。 奇:奇妙。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 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
拓展阅读
望湖楼醉书(节选)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 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望湖楼醉书(节选)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宋 苏轼
悟诗情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山色空濛”的样子是怎样的? 雨后初晴湖上饮 ,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公乌元云1上0涌89,年就苏如轼墨第汁二泼次下来,杭却州又任在知天州边时露,出西一湖段沼山泽峦化,严明重丽,清便新向,朝大廷雨奏激章起,着的手水制花订雨如疏白后浚珠西初碎湖石晴的,方湖飞案溅上,入在饮船他。的,主持意下思,西是湖美雨景后展现初新晴姿。(在)西湖上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课件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课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lià n yà n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zபைடு நூலகம்uānɡ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宋 水 光 / 潋 滟 / 晴 方 苏轼 好 ,

欲 淡
色 / 空
把 / 西 妆 / 浓
蒙 / 雨
湖 / 比 抹 / 总

西 相

子 宜

, 。
水光潋滟晴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宁静和谐
清澈见底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
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
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 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古诗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饮酒的意思
(宋)


苏轼,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诗人 ,“唐宋八
大家” 之一。
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遇到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 3.小组内读书,由组长负责,每个人读一次, 一个一个地读,看谁读得好。
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

(公开课课件)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

(公开课课件)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
第一单元 · 第五课
宿新市徐公店
课文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 天的古诗?哪位小朋友好记性, 能来背一背?
作者资料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为官 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 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 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 感人,别有风趣。
字词积累
我会认

dié


篱笆
蝴蝶
字词积累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住宿 篱落—篱笆 疏疏—— 稀稀疏疏。 一径—— 一条小路。 深—— 深远。 树头—— 树枝头上。 花落——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 未—— 没有。 阴—— 树叶茂盛浓密。 急走—— 急急忙忙地跑。古语走就是跑的意思。 寻——寻找
演一演
1、哪些小朋友愿意来表演一下这位小朋友捉黄蝶的情景? (预设表演“走”着追黄蝶和“跑”着追黄蝶的)
走:跑
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是 一首七绝,《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 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
布置作业
这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小故事, 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看着课文插 图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5月 2021/5 /32021 /5/3202 1/5/35 /3/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5/ 32021/ 5/3May 3, 2021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三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古诗,其中有一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古诗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之情,让人们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的辛苦。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眺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通过对大自然壮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启发了读者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古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

以上是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和韵味。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传承和弘扬古诗之美。

愿我们能够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古诗的学习是学生诗词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三首古诗,分别为《满江红·怒髮衝冠》、《渔歌子·晴川历历汉阳树》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

首先是《满江红·怒髮衝冠》,作者是岳飞。

在这首诗中,岳飞以雄壮有力的笔调,表达了抗金忧国的壮志豪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优质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优质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古诗二首《秋浦歌》。

这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主题为“古诗赏鉴”。

《秋浦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天景色,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

详细内容涵盖诗句解读、诗歌背景介绍以及诗歌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秋浦歌》诗句,理解诗句含义,并能背诵全诗。

2. 解诗歌背景,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韵味。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秋浦歌》,解诗歌背景,感受古诗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景色,让学生谈谈对秋天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诗句解读(15分钟)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僻字词,让学生解诗句含义。

3.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秋浦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与《秋浦歌》主题相近古诗,进行解读和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古诗。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诗句,描绘一幅秋天画面,锻炼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秋浦歌》2. 诗人:白居易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标注重点词语。

4. 诗歌背景:简要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5. 例题: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赏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喜欢方式,表达对《秋浦歌》理解和感悟。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掌握程度如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古诗,培养他们对古诗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角度(1)《古诗二首》教学课件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角度(1)《古诗二首》教学课件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 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 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 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上去就不怕浮云 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 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 最高层。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人用“千寻”这一
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 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 点之高。巧妙地虚写出在 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 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 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 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 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 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 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 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 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 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 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 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 的视线,只是因为身在最高 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 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2021/4/2
9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 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 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 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 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 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 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 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 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 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2024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课件

2024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课件

2024年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秋浦歌》优秀课件》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秋浦歌》。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学习古诗的朗读与吟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秋浦歌》的字词、句式及诗歌大意。

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和吟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古诗的朗读与吟诵。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的把握,词语的释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课《秋浦歌》的学习。

2. 课堂讲解:a. 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b. 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

c. 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主题。

3.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吟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朗读,并进行小组吟诵比赛。

六、板书设计1. 《秋浦歌》2. 内容:a. 诗句原文b. 生僻词语解释c. 诗句意境分析d. 朗读节奏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秋浦歌》并解释生僻词语。

b. 模仿课堂朗读,录制自己的吟诵音频。

2. 答案:a. 生僻词语解释:略b. 吟诵音频: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课后收集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

b. 举办古典诗词吟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诗句讲解与意境分析。

2. 例题讲解中的朗读节奏与吟诵技巧。

3. 作业设计中的吟诵音频录制。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白居易诗歌特点收集。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讲解与意境分析1. 词语释义:对生僻词语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2. 句式分析:解析诗句的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成分及句式特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然后抬头望向明月,低头时又深深地思念起故乡的情景。

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揭示了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炎炎夏日里辛勤劳作的画面,让人深感农民的艰辛和勤劳。

接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直接点出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警示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形象,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这两首古诗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们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形象,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同时,这两首诗也寓含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意义,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尊重劳动和珍惜粮食等良好品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注释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注释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句解
(一)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二)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
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其父苏洵(xún)、其弟苏辙(zhé)并称为“三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相关背景
《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登飞来峰》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3中心思想
《登飞来峰》: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件: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件:古诗二首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 乘坐的客船里。
描写了诗人出门在外, 夜宿孤舟上的不眠之 夜,表达了诗人的愁 ——水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一星灯火。 夜半钟声——佛寺三更天(晚 上十一时至凌晨一时)的报时 钟声。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 号玉溪生,晚唐著 名诗人。他的诗呈 现多种多样的风格, 在我国诗歌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开辟 了一种新的意境, 丰富了唐诗的艺术 成就。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 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 一起剪烛长谈,
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 的情景。
描写了出门在外的诗 人夜里思念家人、渴 望团聚的情景,表达 的是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
(唐)张继
张继:字懿孙,中唐时候 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 行,不假雕琢,《枫桥夜 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相传为张继落第后返乡途 中所作。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 霜满天, 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 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赛课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第1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24张PPT)

(赛课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第1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24张PPT)
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古
诗二首 ( 课 文 6.古诗二首(课文朗读).mp4 听 边范 思朗读 考,“边核听心 问题读”)“.串m 珠 问题p 4”。 听朗读
梳理文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 【空濛:形容景物迷茫。】
谢谢大家
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结构
饮 湖
晴天 好 西湖景色
景色美丽
后 比喻贴切
总相宜
西子 浓抹

课文主旨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西湖晴天、雨中的不同 特征,写出了西湖奇丽多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 湖美景及祖国山河的赞叹、热爱之情。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1:08:1621 :08:162 1:08M onday, May 03,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5.321.5. 321:08: 1621:0 8:16Ma y 3,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5 月3日 星期一 下午9时 8分16 秒21:08: 1621.5. 3
绘出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难点)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中 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 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 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 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师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flash古诗背景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师: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生背诵《观书有感》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5.《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看事情不单要看它的内部,还应看它的外部,不仅要看局部,还应看全局。)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