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蜡烛导学案
3、《蜡烛》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及相关文体知识,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知识与能力)2.通过朗读分析老妇人的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难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2.通过分析老妇人的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相关文体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分析课文。
一、自主预学,感受新知1、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好段落,结合资料书了解文体常识,掌握生字词。
2、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对哪些内容进行了反复描写,组内讨论,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原因,及时在文中做好批注。
4、班内展示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检查预习掌握情况。
2.通过朗读分析老妇人的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小组讨论理解老妇人的形象以及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任务导向1、字词小检测(详见PPT)2、文意小检测:请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四、合作互学,研读课文1、找出老妇人最让你感动的片段,带着感情的读一读,然后分析为什么。
【学法指导】1、先自主思考找一找,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本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
3、展示时可用以下句式回答“我代表组发言,请大家看到第几面第几段,老妇人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饱含感情的读出原文)。
这一段运用了描写手法,(具体分析),体现了老妇人的情感(形象)。
”2.齐读最后两段,结合文中多次提到的蜡烛,说一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含义?为什么?【学法指导】迅速浏览全文相关段落,先独立思考,在文中做好批注,然后小组讨论。
蜡烛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合作学习导学稿课题《蜡烛》合作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
2、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合作学习任务任务名称任务标准评价资源选择合作时间建议合作要求(记录、倾听、表达、检测等)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
2、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课文、导学稿、多媒体资料、网络、四色笔等1、独立完成10分钟;2、各自表述、思想交锋20分钟;3、互帮互学10分。
1、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笔记本上的提示要求来进行;2、同学间对知识点的补充批注在课本上;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自己的体验,课本内容。
合作学习反思(结合14问)合作学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 fú 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 之苦的老妇人,________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________ ,讴歌了________ 的深厚感情。
4、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邓海珠。
《蜡烛》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时间:《蜡烛》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导入新课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课前延伸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
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3.题材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导学案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物理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母子俩用尽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
3、堂清反馈
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3、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训练反馈案
1、片段训练: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训练题
圣诞夜休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
授课
学生
班级
课题《蜡烛》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难点: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蜡烛》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蜡烛》教学设计【优秀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蜡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体介绍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砾)精疲力jié(竭)fú(拂)晓地窖(jiào)揣(chuāi)在怀里颤(chàn)巍巍鞠躬(jū)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蜡烛,描述蜡烛的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在什么场合下我们会使用蜡烛?3. 导入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蜡烛的知识,并通过一篇文章来了解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
二、阅读1. 学生阅读文章: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蜡烛》文章,理解其大意并回答问题。
2. 组内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以及对蜡烛的感受和想法。
三、讨论1. 收集回答: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逐个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2. 整理思路:在黑板或幻灯片上记录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的关键点。
四、发散思维1. 提问: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你们还知道蜡烛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2. 学生讨论: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分享他们了解的蜡烛的其他应用,如庆祝生日、照明、装饰等。
五、拓展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进一步了解蜡烛的历史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蜡烛用途。
2. 制作蜡烛:在下节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材料,比如蜡烛芯、蜡块、容器等,带来课堂上一起制作蜡烛。
六、总结1. 小结:学生总结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并回答提问:你认为蜡烛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反思:学生回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蜡烛的了解有哪些改变和收获?七、实践应用作业:请学生在家制作蜡烛,并写一篇日记,描述自己制作蜡烛的过程和体会。
蜡烛作为一种光源,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用途广泛,不仅用于照明、装饰和庆祝等场合,还在许多宗教仪式和纪念活动中被使用。
它的制作也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蜡烛的用途1. 照明:蜡烛作为传统的照明工具,被广泛用于电力不便或缺乏电力的地区。
即使在现代,当电力中断时,蜡烛也是一个可靠的备用光源。
2. 装饰:蜡烛以其温馨的光线和迷人的火焰,被用于各种场合的装饰。
《蜡烛》导学案设计
《蜡烛》导教学设计设计【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解析品味重点语句,掌握文章思想感情3、解析人物动作描述,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觉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4、爱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学习重难点】经过朗读、小组研究,解析人物容颜、动作描述,品味感觉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新课研究】一、情境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经常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勾出元限退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好多诗文以蜡烛为题比方,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自己的合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望某种情感:喜庆,或是伤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贞洁而又令人震撼二、资料助读1、背景简介:l944 年 9 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人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l0 月 5 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菜德战斗的企图是:经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 "塞尔维亚 " 企业军级集群,解放被占有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国都贝尔格菜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 企业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企业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一致的作战场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此后争取本国的完好解放创立了有利条件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沁人心脾的故事2、关于通迅的文学知识通讯也是新闻 (广义 )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信息有相同之处,且口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信息也有差异:(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信息强(2) 在内容上,通讯比信息更详尽更详尽,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向、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 (4)在表达方式上,信息以记述为主,间有讨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述、说明、抒情等(5)在语言上,信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迅的语言更详尽、详尽、生动、形象,比信息再生动,更具感染力三、整体掌握,感知课文: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2、瓦 l ì()精疲力jié() f ú()晓揣在怀里()鞠躬()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学习商议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其他象征意义呢?6、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胜其烦的屡次描述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屡次加以描述 ?(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尔后归类 )拓展学习7、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向来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经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张开想像,推断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很多于200 字8、五:推断语句,领会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走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素来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织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久长存”怎样理解这句话 ?(4)、“即即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但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盛大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尔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独一爱惜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若是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6)、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9、课外延伸:思虑: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对民族危亡的时辰,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10、拓展阅读:一列火车慢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强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 " 咔嚓咔嚓 "声逗留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怪的举动,评头论足,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宁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张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方才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去世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从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沉静,静得可怕(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的悲伤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述?这描述是为了揭穿什么?(3)文末“车厢里一片沉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蜡烛参照答案1.略2.战争老妇人的和蔼无私3.略4、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寄望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5、文章不断对炮火 (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 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6)等内容进行了屡次交代和描述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述,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无论生死、无所恐惧的崇敬品德,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动人②对“蜡烛”的多次描述,说明蜡烛有着特其他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望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目击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述,表现了沉痛哀悼的盛大感情,衬着了威严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超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8、拓展阅读:(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2)“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穿了残忍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3)这句环境描述,衬着了人们极其深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沉痛的气氛。
《蜡烛》导学案设计
角色扮演:模拟制作蜡烛的过程
角色扮演的目的
通过模拟制作蜡烛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乐趣,加深对蜡烛制作工艺的了 解。
角色扮演的内容
学生可以分别扮演蜡烛制作师、材料供应商、设计师等角色,模拟从选材、设计到制作 的完整流程。
教师角色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 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02
热力学与光学原理
探讨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热力学现象,如热传递、热辐射等,以及光学现
象,如光的折射、反射等。
03
实验设计与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原理,如火焰颜色
、温度分布、燃烧速率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
力。
04
学生活动与互动
分组讨论:分享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
神。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制作一款创意蜡烛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款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蜡 烛。
撰写一篇关于蜡烛的小论文
鼓励学生就蜡烛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撰写一篇小论文。
举办一次蜡烛主题分享会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促进交流和学 习。
感谢观看
THANKS
分组讨论的目的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增进彼此之 间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讨论内容
学生可以围绕蜡烛的形状、颜色、气味、用途等方面展开讨论,分 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角色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注 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蜡烛》(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蜡烛》(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节目单:1.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3.小组合作,探讨寓意。
4.演讲,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5.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寓意及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与演讲,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读书。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老师先介绍《蜡烛》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及作品的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课后,可有讨论或问答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
二、观看相关视频1.播放《蜡烛》相关的视频或动画。
2.学生观看后,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理解。
比较故事情节与视频的差异。
三、小组合作,探讨寓意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讨论、思考故事中寓意的可能性。
2.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a.故事中蜡烛的寓意是什么?b.主人公慈爱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启示?c.你对这个故事还有哪些思考或疑问?四、演讲,表达对故事的理解1.让每个小组派代表,综合小组讨论内容,做一分钟左右的演讲,表达各自对故事的理解。
2.同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五、总结,写下自己的思考1.教师可以出示A4纸,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下来,形成一篇小文章。
2.让学生享受写作的过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充满寓意的小品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了让学生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目的。
阅读是学习、锻炼、表达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通过教学《蜡烛》,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单一的教学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精选模板】《蜡烛》教案4篇
《蜡烛》教案4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教学准备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间最美是真情。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上演着无数的美好情感的故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名副其实颤巍巍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1、你发现__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炮火:11次⑵蜡烛:6次⑶黑围巾:4次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蜡烛》教案7篇
《蜡烛》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蜡烛》教案7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教学进度,教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蜡烛》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阅读全文,通过对六要素的分析,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文中反复描写的内容的分析,概括老妇人的形象。
3、分析“蜡烛”的含义,理解文章主题。
背景介绍
二战期间,南斯拉夫被德军占领。
1944年9月,南斯拉夫和苏联签订协议,允许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驱逐德军,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之后的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战地记者,苏联作家。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基础知识积累
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注意:在文中划出词语)
拂()晓瓦砾()地窖()jū
()gōng()颤巍巍()
二、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三、深入探究
再次阅读全文,文章对哪些内容(在文中圈出)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此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陈蕾蕾。
蜡烛教案(4篇)
蜡烛教案(4篇)蜡烛教学案篇一一。
背景介绍: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二。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快速读3~7小节,找找看,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几个回合呢?这半截蜡烛经历了哪些险境?生1:伯诺德夫人一家跟德军斗争了三个回合。
生2:点燃蜡烛。
生3:重新点燃蜡烛。
生4:夺回蜡烛。
师:蜡烛在经历三次险境时,它自身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生:蜡烛越来越短了。
师:(画蜡烛)是啊,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让我们的心也绷得紧紧的,为伯诺德夫人一家捏一把汗,直到最后才深深舒了一口气。
……师: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读相关内容?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思考:伯诺德夫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镇定、机智、勇敢。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除了从伯诺德夫人的动作、神态上我们感受到她的镇定、机智、勇敢,我还可以从她的语言上感受到这些吗?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理由。
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蜡烛教案模板6篇
蜡烛教案模板6篇教案的设计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案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提早整理的文字载体,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蜡烛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
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你信不信?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
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①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②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③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一、伯诺德夫人: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蜡烛的教学教案(优秀7篇)
蜡烛的教学教案(优秀7篇)《蜡烛》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参照“我的词语库”自由积累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3、熟悉8个字的常用词语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认识14个字,8个字常用词语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课老师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花炮吗?。
请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自由回答。
)二、新授(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段序,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圈出来,自主识字词。
3.离开文中的拼音,你还认识这些生字词吗?(出示多媒体课件,用开火车的游戏认读生字、生词,巩固识字。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有读不通的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轮流读1—8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有错误,老师或同学及时纠正。
4、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三)问题切入。
1、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知道小猴子是在那里找到像炮竹一样的东西吗?2、都有谁去点炮竹呢?3、最后谁点了炮竹?4、点着后,动物们发现是什么东西?三、练习1.组词。
捡()炮()能()烟( )爬( )胆()2、把词语连成句子。
一样,小猴,烟花,东西,在村子,捡到,里的,野猪,点烟花,勇敢地3、读一读,并用喜欢的词语造句我们勇敢动物挨近理解进步围绕退缩四、总结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找形近字比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老师重点指导“处”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写得平而长。
五、作业1、练习组词造句,会运用。
2、观察字形结构和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练习描红。
3、学生自己练习。
六、板书红蜡烛捡:小心翼翼(害怕)看:你推我搡往后退乌龟:刚刚就黄鼠狼:光就(胆小)《蜡烛》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教学目标:】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课堂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2、年老体弱,掩埋艰难3、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4、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蜡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目标达成: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创境激趣】背景资料图片展示作者介绍【自学导航】1、认字读音2、文学常识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合作探究】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蜡烛》导学案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外,借物抒情的手法必不可少。
作者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往往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
阅读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他们之间的母子深情。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