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特征及其演进趋势(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特征及其演进趋势(一)

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市场脆弱性共性,又主要表现为体制性的脆弱性。随着非国有经济部分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逐步提高和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四大商业银行的特殊脆弱性必然向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的脆弱性转换,其管理也纳入市场条件下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管理。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金融制度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特殊脆弱性的特征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的特殊情况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不仅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银行脆弱性,还具有经济转轨时期我国银行特有的脆弱性,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行脆弱性存在根本差异,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市场脆弱性共性,又主要表现为体制性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脆弱性,另一类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转化和相应的摩擦、错位等因素导致的特殊的体制性脆弱性。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体制性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金融企业,只考虑在市场制度安排的既定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的稳定是经济

体制渐进转轨的约束条件,基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存续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所有的银行,其行为方式也必须首先满足国家的效用函数,满足低效的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避免其破产倒闭所带来的社会震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逐利行为既失去了传统计划的制约,又缺乏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机制的制约,转换的新旧体制使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体制性脆弱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货币信用的现代金融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激励建立一套相对健全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使其脆弱性不致太严重。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是市场力,银行与企业也是产权清晰,彼此平等的经济主体。政府不要求银行承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企业也不能向银行转嫁其经营失败的风险,再者,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接受政府的干预其正常经营的活动和企业经营失败的转嫁。所以,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在于其固有不稳定性被其他市场因素触发的结果。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固然有商业银行一般脆弱性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在体制面。具体地讲,宏观上财政、投资、金融、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造成“财政挤信贷,投资挤信贷,保障挤信贷”,微观上银行和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国有企业存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刚性依赖。一方面,银行自身无力改变这种造成银行极大脆弱性的体制,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也不可能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现代金融企业,银行自身也就没有动力弱化其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是银行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尽管银行自身也具有因宏观体制因素导致的制度缺陷,但是这种缺陷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而改进。

(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脆弱性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转轨完成之后,确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制度成为规范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制度安排,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企业。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性脆弱性所赖以生存的体制性土壤也随之消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特殊脆弱性自身也就随之逐步弱化,直至消除,而融入市场体制下商业银行一般意义上的银行脆弱性。也就是说,我国特有的银行脆弱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阶段性特征。相应的,弱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对策选择也具有特殊性,对于一般市场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脆弱性,其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弱化脆弱性的对策选择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强化内控制度等;在商业银行外部,加强监管以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主要侧重于技术型防范。而对于体制性脆弱性,就不能离开制度变革而单纯追求技术防范,而是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金融制度,运用经济政策调整制度结构,从制度构建和完善的角度予以处理。(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脆弱性的社会性特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业脆弱性的社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脆弱性生成的社会性。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问题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体

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为了社会稳定和为经济体制改革融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形成的扭曲的、非经济的、强制的信用关系以及财政向银行转嫁的责任和风险因素只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越来越脆弱的原因之一。为了积聚居民储蓄资源,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融资,国有商业银行曾不计成本地向居民提供零风险、稳收益的存单,居民的存款风险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嫁,相应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就承担了居民的一部分风险。非国有经济赖以生长的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国有经济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来的,而低效的国有经济是依靠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的扶持维系的。因此,不仅财政、国有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嫁不稳定性,国有商业银行也被动承担了居民、非国有经济的不确定性,即承担了整个社会的脆弱性。第二,脆弱性影响的社会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承担了国家、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以及居民的不稳定性,换句话说,垄断了全社会的脆弱性,以此为代价换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因此,一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以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等显性形式表现出来,必将作为导火索引发整个社会经济危机,甚至社会的动荡。也就是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商业银行,虽然当其脆弱性以危机、破产倒闭等形式显性化时,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由于其脆弱性的形成主要是其自身,而不是全社会转嫁的结果,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就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了。

二、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业脆弱性]变的两大经济趋势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特征和表现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形成于20多年来的渐进改革之中,为了更深入细致地考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的特殊脆弱性,必须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的历史路径有一个梳理。

(一)需求制约型的经济趋势使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性脆弱性严重化和显性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称国家专业银行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成立时,我国的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农民的实际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城镇推行的放权让利改革也极大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中国居民实际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使短缺经济条件下长期受抑制的消费需求爆发性地释放出来,旺盛的消费需求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够以保证高额利润的价格销售,也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旺盛的需求,属于供给制约型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即使效率较低的、成本较高的国有企业也有足够的盈利还本付息,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脆弱性也就并不严重。但经济过热带来的乐观预期,理所当然地导致国有经济大量重复建设。大量的重复建设使潜在的供给能力以及现实的供给迅速增加,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居民的消费日趋谨慎,消费增加很少甚至负增加,降息等措施也难以刺激居民消费,供给制约型经济向需求制约型转变。这种转变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得到验证。拉迪的研究表明,1978-1996年中国绝大部分经济增长来源于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