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灭菌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有效性:所选方法必须能够有效地杀灭或去除目标菌种,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2. 安全性:所选方法必须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无害或有害作用较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或对健康造成损害。
3. 可操作性:所选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简便、操作方便,且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4. 经济性:所选方法应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并兼顾使用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
5. 广谱性:所选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杀灭或去除多种目标菌种,避免因特定菌种的存在而导致消毒灭菌效果不彰。
6. 持久性:所选方法的消毒灭菌效果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尽量避免菌种迅速复苏和再次感染。
7. 环保性:所选方法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消毒灭菌方法,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方法。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是预防感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原则如下: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酒精、漂白粉、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确保有效的消毒效果。
3.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在开始消毒之前,确保消毒物品本身是清洁干燥的,避免细菌滋生。
4.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浓度进行操作。
5.全面消毒:对需要消毒的区域或物品进行全面覆盖和处理,确保所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地方都得到消毒。
6.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定期检查消毒计划,确保消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消毒剂和方法。
7.个人卫生和防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避免自身感染。
总之,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剂,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全面消毒,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消毒灭菌的原则
消毒灭菌的原则
消毒灭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和去除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传播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消毒灭菌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材质、形状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含氯化合物、过氧化氢、臭氧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等。
2. 保证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
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因素。
强度和时间过短,可能无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过长则可能对被处理物品造成伤害或者浪费消毒剂。
3.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消毒灭菌过程中,操作环境的清洁程度对消毒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操作环境不清洁,可能会引入新的微生物,降低消毒效果。
4. 确保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
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对消毒灭菌效果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被处理物品存在较大的污染或污垢,可能会影响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降低消毒效果。
5.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消毒灭菌是一项专业的操作,需要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进行。
操作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消毒与灭菌
(2)化学方法: (2)化学方法: 理想的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可靠.性质 稳定,有效浓度低.毒性低.来源充足,价格低,不 损伤被消毒物品。不构成对人的危害,为人们普遍接 受。 1)使用含氯制剂。含氯制剂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 1)使用含氯制剂。含氯制剂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 使用时可将原液配制成3 使用时可将原液配制成3‰一5 ‰的溶液,用于餐具、 酒具、茶具、直接人口的工用具容器,浸泡3 酒具、茶具、直接人口的工用具容器,浸泡3—5分钟 即可。用3 即可。用3%o浓度的溶液进行果蔬消毒.浸泡10分 浓度的溶液进行果蔬消毒.浸泡10分 钟.清水冲净即可。凉水配制,避光保存; 2)使用过氧化物制剂。浓度0.5%一1%.浸泡3— 2)使用过氧化物制剂。浓度0 %一1%.浸泡3 5分钟,采用擦拭、喷洒等方式.适用于瓜果蔬菜、餐 具、茶酒具、容器、生产环境及工作人员手掌的消毒; 3)使用醇类消毒剂。浓度65%一75%.多用于工用 3)使用醇类消毒剂。浓度65%一75%.多用于工用 具和冷荤间刀、墩、从业人员手掌的消毒。
煮沸干热消毒餐具的效果检 查
消毒工具指标:即去残渣、碱水洗、清水刷、 消毒工具指标:即去残渣、碱水洗、清水刷、沸水煮 3~5分钟或沸水入锅 , 沸水出锅, 干热消毒要在升温 分钟或沸水入锅, 沸水出锅, 后15分钟以上。设备专用,人员专职。 15分钟以上。设备专用,人员专职。 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光、洁、涩、干”是餐具热力消毒的感 官指标。 官指标。 微生物指标:GB14934-94食 微生物指标:GB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发酵法:大肠菌群, 发酵法:大肠菌群,(个/100平方厘米)<3,致病菌 100平方厘米) 不得检出。 纸片法:( 不得检出 。 纸片法: ( 个 /50 平方厘米) 大肠菌群、 50平方厘米 ) 大肠菌群 、 致病菌均不得检出。 致病菌均不得检出。
医疗器械灭菌与消毒操作规范
医疗器械灭菌与消毒操作规范1. 引言2. 灭菌与消毒的定义与原则2.1 灭菌的定义灭菌是指将医疗器械表面、内腔或包装物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完全杀灭或去除的过程。
2.2 消毒的定义消毒是指将医疗器械表面、内腔或包装物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杀灭到安全水平的过程。
2.3 灭菌与消毒的原则灭菌与消毒的原则包括灭菌与消毒方法要选择合适且可行的方法,不同的器械应采取不同的灭菌与消毒方法。
灭菌与消毒操作要根据器械的特点和材料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确保灭菌效果。
灭菌与消毒操作要按照标准流程进行,确保操作规范性和一致性。
灭菌与消毒操作要定期验证灭菌与消毒的效果,确保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灭菌与消毒操作流程3.1 准备工作在进行灭菌与消毒操作之前,需要进行准备工作清洁工作先将器械进行清洗,除去污物和有机物。
配置消毒液按照要求配置合适的消毒液,注意消毒液的浓度和适用范围。
准备消毒设备准备好灭菌与消毒设备,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2 灭菌与消毒操作步骤1. 对器械进行彻底清洗,去除附着物和污垢。
2.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将器械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确保每个部位都接触到消毒剂。
3. 根据器械的特点,确定合适的灭菌方法,包括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化学灭菌等。
4. 对器械进行灭菌处理,确保灭菌的时间和温度符合要求。
5. 灭菌完成后,将器械取出,用无菌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包装好,确保器械在使用时不再被污染。
4. 灭菌与消毒设备的维护与验证4.1 设备维护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灭菌与消毒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维护内容包括对设备进行清洁,去除积累的污垢。
定期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件,确保设备的功能正常。
及时更换设备中的滤网、滤棉等易损件。
4.2 设备验证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灭菌与消毒设备进行验证,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验证方法包括对设备进行洁净度测试,验证设备是否能够达到所需的洁净度标准。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卫生安全,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
三、清洗、消毒、灭菌原则1. 遵循“先清洗、后消毒、再灭菌”的原则。
2. 按照医疗器械的材质、用途、污染程度等因素,科学选择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3.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四、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1)手工清洗:使用清洗剂和热水,将器械浸泡在清洁液中进行清洗。
(2)机器清洗:使用洗涤机、消毒器等设备进行清洗。
2. 消毒(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75%酒精、碘酊等。
(2)物理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方式进行消毒。
3. 灭菌(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在高温高压下杀死病原体。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过氧化氢、甲醛等。
(3)干热灭菌:使用干热灭菌器,通过高温干燥杀死病原体。
五、清洗、消毒、灭菌注意事项1. 清洗(1)器械清洗前应去除表面的污物和血迹。
(2)清洗过程中应充分浸泡,确保器械表面和缝隙处都能受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避免潮湿导致锈蚀。
2. 消毒(1)消毒剂应按说明书使用,浓度准确。
(2)消毒时间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病原体被有效杀灭。
(3)消毒后的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避免残留消毒剂对皮肤和黏膜造成刺激。
3. 灭菌(1)高压蒸汽灭菌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压力和温度达到规定值。
(2)化学灭菌剂的使用应遵循说明书,注意通风和防护。
(3)干热灭菌器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灭菌效果。
六、医疗器械分类和处理1. 按照医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分为高度危险物品、中度危险物品和低度危险物品。
2. 高度危险物品:关键性医疗器械,如心脏导管、外科手术器械等。
3. 中度危险物品:接触皮肤和黏膜的医疗器械,如喉镜、体温计等。
4. 低度危险物品:不接触皮肤和黏膜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等。
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以下是一般的原则:
1. 卫生原则: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培养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以及避免接触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液体。
2. 清洁原则: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首先需要对物品或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或肥皂水清洁物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
3.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场所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含氯化合物、含醇类、过氧化氢、紫外线辐射等。
根据相关规定和建议使用消毒剂。
4.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稀释消毒剂,确保其浓度在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内。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喷雾器、湿布等)将消毒剂均匀地应用到物品或表面上。
5.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其安全性。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并确保通风良好,以防止有害气体的积聚。
储存消毒剂时应注意防火和防盗。
6. 频率和定期性:根据实际需要,确保对物品、表面和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灭菌。
不同的场所和物品的污染程度不同,对于频率和定期性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要坚持卫生原则,进行彻底的清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
保障安全性和合理的频率与定期性,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维护环境与个人的健康。
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指南
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指南一、消毒与灭菌的原则1.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2.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手、皮肤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3.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管理要求。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热的物品。
2.化学消毒剂浸泡:适用于各种不耐高温的诊疗器械、精密仪器等。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3.紫外线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等。
紫外线灯管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
4.臭氧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水等。
臭氧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三、消毒与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消毒与灭菌的操作规程,确保消毒与灭菌的效果。
2.定期对消毒与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
3.定期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4.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消毒与灭菌意识和技能水平。
5.做好消毒与灭菌的记录和管理工作,以备查证。
四、特定区域的消毒与灭菌要求1.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感染科门诊、急诊、各类重症监护病区等,其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应合理增加消毒剂浓度和消毒频次。
2.接诊、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的诊疗区域,其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同样应合理增加消毒剂浓度和消毒频次。
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剂浓度应调整为1000mg/L。
3.隔离病区、病人住所、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选择有效氯含量1000mg/L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
总之,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是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手术室基础护理
手术室基础护理第一节消毒与灭菌原则、要求及常用消毒剂的应用一、消毒与灭菌原则及要求(一)选择消毒与灭菌方法的原则(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器械,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机构及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二)实施要求(1)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血液或从血液中流过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如外科器械、穿刺针、注射器、输液器、穿刺包、人体移植植入物、需灭菌内镜及附件(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前列腺电切镜、经皮肾镜、鼻窦镜等)、活检钳、血管介入导管、口腔科直接接触患者伤口的器械和用品等。
灭菌方法: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2%碱性戊二醛浸泡10h。
(2)接触破损皮肤、黏膜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高消毒水平,如体温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需消毒内镜(胃镜、肠镜、支纤镜等)、压舌板、口腔科检查器械等。
消毒方法:100℃煮沸消毒20~30min;2%戊二醛浸泡消毒20~45min;500mg/L 有效氯浸泡30min(严重污染时用1000~5000mg/L);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20min以上;3%过氧化氢浸泡消毒20min以上。
(3)一般情况下无害的物品,只有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一般可用低效消毒方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做特殊的消毒要求。
如生活卫生用品和患者、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毛巾、面盆、痰杯、地面、墙面、床面、被褥、桌面、餐具、茶具;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消毒方法: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消毒、洗净,再晾干。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的定义消毒又称杀菌,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手段将器械、用具、环境等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灭活或抑制到不致引起感染的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将器械、用具等物体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杀灭或全部去除的过程。
消毒和灭菌的宗旨都是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
2.消毒灭菌的原则(1)彻底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彻底、彻底、再彻底,不能松懈。
(2)专业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杜绝外行乱入。
(3)全程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从采购消毒剂到使用器具,再到处理废弃物都要全程监控。
(4)安全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环境和人体的安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经济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要尽可能节约消毒剂和成本,提高效率。
3.消毒灭菌的基本流程(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
(2)摆放好待消毒和灭菌物品。
(3)正确使用消毒剂和灭菌设备。
(4)按照要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消毒和灭菌。
(5)清洁消毒剂和灭菌设备,存放好消毒和灭菌器具。
4.消毒灭菌的分类(1)按照消毒对象的不同,分为器械消毒灭菌、环境消毒灭菌、手部消毒灭菌等。
(2)按照消毒剂的不同,分为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等。
(3)按照消毒时间的不同,分为紧急消毒和常规消毒。
5.消毒灭菌的管理(1)制定消毒灭菌标准和操作规程。
(2)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建立消毒灭菌档案,记录每次消毒和灭菌的情况。
(4)培训消毒灭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定期组织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交流。
6.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设备,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3)保持消毒灭菌场所的整洁和通风,防止二次污染。
(4)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消毒剂。
(5)消毒和灭菌后要及时清洁消毒设备。
以上就是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
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预防感染病的传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应制定并严格执行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及相关工作人员。
二、清洁消毒与灭菌原则1. 清洁:先清洁后消毒,采用湿式清洁法,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进行室内、走廊、地面、物表等清洁或消毒。
2. 消毒:根据需要进行强化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在感染爆发时或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时,应采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3. 灭菌: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三、清洁消毒与灭菌措施1. 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制定本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并落实相关消毒隔离措施。
2. 医务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按规定洗手或手消毒、戴口罩和工作帽等。
3.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应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按要求进行相关的监测并记录。
4. 各科室应配备必要的手卫生设施,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务必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根据不同状况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按要求进行手卫生效果监测。
5. 每周进行卫生大扫除,必须彻底擦拭地面、物表,包括冰箱、空调、壁柜、门窗、电脑等,消除卫生死角。
6. 随时整理治疗、护理用物,保持治疗室、处置室等区域整洁。
7. 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8. 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择时通风至少两次,每次30分钟。
9. 擦拭各区域的毛巾及拖布应做到定室、定位使用,固定放置、标志明显。
10. 每次使用后的拖把和抹布清洗并用。
四、隔离措施1. 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相关试题及答案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相关试题及答案1.消毒与灭菌的原则不包括A.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B.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C.环境与物体表面,应先消毒,再清洁D.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E.疑似或确诊朊病毒感染的病人应选用一次性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解析:消毒与灭菌基本原则: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被朊病毒、产气英膜梭状芽孢杆菌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选用一次性制品,并严格做好隔离。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工作中使用的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技术规范标准,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答案:C2.灭菌是指杀灭外环境传播媒介物上的A.细菌和病毒B.细菌繁殖体C.病原微生物D.有害微生物E.所有微生物解析:灭菌是指杀灭外环境传播媒介物上所有的活体微生物。
包括病原微生物及有害微生物,同时也包括非病原微生物及非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孢、真菌及真菌孢子。
答案:E3.注射室的地面溅有病人的血液,应采取的措施是A.用干拖把拖净B.用湿拖把拖净C.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然后用拖把拖净D.用消毒纸巾擦拭E.用拖把擦拭,然后丢弃拖把解析: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答案:C4.下列有关消毒与灭菌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入人体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B.耐热、耐湿物品首选化学灭菌法C.手术器具首选压力蒸汽灭菌D.室内空气消毒不宜选用自然挥发的甲醛熏箱E.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必须消毒解析: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消毒灭菌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一般原则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细菌、真菌和病毒,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有一些一般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消毒灭菌效果,可以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如物理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到被处理物品的耐受性和适用性,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其次,消毒灭菌的操作要规范严谨。
在进行消毒灭菌前,要先对被处理物品进行清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
在消毒过程中,要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正确稀释和使用,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
此外,要注意消毒灭菌的环境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另外,消毒灭菌的频率也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高风险的环境和物品,消毒灭菌的频率要增加,以保障消毒灭菌的效果。
同时,要定期检查消毒灭菌的效果,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消毒灭菌的措施。
此外,消毒灭菌的安全性也是需要重视的。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消毒剂对皮肤和呼吸道的损害。
消毒灭菌的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剂的溅洒和蒸汽,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消毒灭菌的残留物要及时清洗,避免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消毒灭菌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措施,需要遵循一些一般原则,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安全性。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规范严谨的操作,适当的消毒频率,以及消毒灭菌的安全性,都是消毒灭菌的关键。
只有在遵循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消灭病原菌,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消毒灭菌的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卫生工作,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一、消毒、灭菌原则: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灭菌首选压力蒸气、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首选煮沸、流通蒸气;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液应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7、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8、手部皮肤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上班时,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①下列情况应进行手的清洁或消毒;②进行无菌操作前;③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传染病房等重点部门时。
④带口罩和穿隔离衣前后。
⑤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之后。
⑥处理污物之后。
(2)洗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①一般性洗手:用肥皂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部位,整个揉差时间不应少于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②刷手:按外科手术要求进行。
③手的皮肤消毒;在进行介入性操作前,或接触传染性的病人。
或其物品后,应注意手的清洗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洗必泰酒精、碘伏或含氯消毒剂等)。
(3)洗手设备应齐全:①流动水:最好装置时部开关、脚踏式开关或其它自动开关。
②清洁剂:肥皂应保持干燥,盛有消毒剂的容器应保持密闭。
③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最好用一次性纸巾。
④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要求1.门急诊①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并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所指定的隔离诊室诊治。
②肝炎、肠道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与普通门诊分开。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清洁消毒与灭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话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听好了哦!一、清洁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防工作。
比如,出门回家要洗手,吃饭前要煮熟食物,生病了要及时就医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是我们在预防疾病。
所以,预防措施一定要跟上,不能掉以轻心。
2. 针对性处理对于不同的物品和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清洁消毒方法。
比如,厨房餐具要用热水煮沸消毒,衣物要用洗衣液清洗晾晒,卫生间要用消毒液擦拭地面等等。
只有针对性地处理,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3. 安全第一在进行清洁消毒时,我们要注意安全。
比如,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使用高温消毒器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等等。
安全第一,不能因为图快而忽视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日常清洁消毒的小技巧1. 家庭卫生家庭是我们最亲密的生活空间,所以保持家庭卫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定期打扫房间,清理灰尘和垃圾;用湿拖把擦地,保持地面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
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家庭常备的清洁用品,如醋、柠檬汁、苏打粉等,来辅助清洁。
2. 饮食卫生饮食卫生同样重要。
我们在购买食材时,要选择新鲜、干净的;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熟度和卫生;用餐前后要洗手,避免细菌传播。
另外,我们还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如大蒜、生姜、洋葱等。
3.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每个人都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等。
我们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不揉眼、不挖鼻孔等。
只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才能远离疾病。
三、总结清洁消毒与灭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要遵循基本原则,做好预防工作;针对不同的物品和环境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在进行消毒时注意安全。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无菌,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定》和《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使用后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
三、清洗、消毒、灭菌原则1. 遵循“先清洗、后消毒、再灭菌”的原则。
2. 按照医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和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处理。
3.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确保医疗器械无菌状态。
四、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收集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分类。
2. 对医疗器械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表面的污物、血迹、分泌物等。
3. 采用手工清洗或机器清洗的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
清洗液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4. 对清洗干净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可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
5. 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温度应符合医疗器械的材质要求。
6. 对干燥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灭菌。
灭菌方法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
7. 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应存放于无菌容器中,标识清晰,防止再次污染。
五、清洗、消毒、灭菌要求1.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
2.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
3. 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4. 清洗、消毒、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应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达到无菌标准。
5.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记录应完整、真实,便于追溯。
六、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4.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消毒、灭菌原则
消毒、灭菌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灭菌首选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首选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污染医疗器械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瓶、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瓶及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未消毒,干燥保存。
7、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一、消毒、灭菌方法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方法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
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
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1.微生物的种类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细菌繁殖体易被消毒剂消灭,一般革蓝氏阳性细菌对消毒剂较敏感,革蓝氏阴性杆菌则常有较强的抵抗力。
繁殖体对热敏感,消毒方法以热力消毒为主。
(2)细菌芽胞芽胞对消毒因子耐力最强,杀灭细菌芽胞最可*的方法是热力灭菌,电离辐射和环氧乙烷熏蒸法。
在化学消毒剂中,戊二醛、过氧乙酸能杀灭芽胞,但可*性不如热力灭菌法。
(3)病毒对消毒因子的耐力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亲水病毒的耐力较亲脂病毒强。
(4)真菌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多数化学药物耐力较强,但不耐热(60℃1小时杀灭)。
2.微生物的数量污染的微生物数量越多需要消毒的时间就越长,剂量越大。
3.有机物的存在①有机物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妨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消毒剂的作用,以致于微生物逐渐产生对药物的适应性。
②有机物和消毒剂作用,形成溶解度比原来更低或杀菌作用比原来更弱的化合物。
③一部分消毒剂与有机物发生了作用,则对微生物的作用浓度降低。
④有机物可中和一部分消毒剂。
消毒剂中重金属类、表面活化剂等受有机物影响较大,对戊二醛影响较小。
4.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杀菌作用增强,但温度的变化对各种消毒剂影响不同。
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的湿度升高1倍时,杀菌效果可增加10倍。
而酚类和酒精受温度影响小。
5.PH值从两方面影响杀菌作用。
①对消毒剂的作用:改变其溶解度和分子结构。
②pH过高或过低对微生物的生长均有影响。
在酸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减少,阴离子型消毒剂杀菌效果好。
在碱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增多,有利于阳离子型消毒剂发挥作用。
6.处理剂量与监测保证消毒、灭菌处理的剂量,加强效果监测,防止再污染。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利用物理因子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热力消毒灭菌、辐射消毒、空气净化、超声波消毒和微波消毒等。
1.热力消毒灭菌高温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酶变性或凝固(结构改变导致功能丧失),新陈代谢受到障碍而死亡,从而达到消毒与灭菌的目的。
在消毒中,热可分为湿热与干热两大类。
[干热消毒灭菌]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
干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导热,传热效果较慢。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1)燃烧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因对物品的破坏性大,故应用范围有限。
烧灼法:一些耐高温的器械(金属、搪瓷类),在急用或无条件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可采用此法。
将器械放在火焰上烧灼1-2分钟。
若为搪瓷容器,可倒少量95%乙醇,慢慢转动容器,使乙醇分布均匀,点火燃烧至熄灭约1-2分钟。
采集作细菌培养的标本时,在留取标本前后(即启盖后,闭盖前)都应将试管(瓶)口和盖子置于火焰上烧灼,来回旋转2-3次。
燃烧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汽油、乙醚等。
燃烧过程不得添加乙醇,以免引起火焰上窜而致灼伤或火灾。
锐利刀剪为保护刀锋,不宜用燃烧灭菌法。
焚烧:某些特殊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以及其它已污染且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污纸、垃圾等,应放入焚烧炉内焚烧,使之炭化。
(2)干烤法电热烤箱:利用烤箱的热空气消毒灭菌。
烤箱通电加热后的空气在一定空间不断对流,产生均一效应的热空气直接穿透物体。
一般繁殖体在干热80-100℃中经1小时可以杀死,芽胞、病毒需160-170℃经2小时方可杀死。
热空气消毒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以及明胶海棉、液体石腊、各种粉剂、软膏等。
灭菌后待箱内温度降至50-40℃以下才能开启柜门,以防炸裂。
微波消毒: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杀菌的作用原理,一为热效应,所及之处产生分子内部剧烈运动,使物体里外湿度迅速升高;一为综合效应,诸如化学效应、电磁共振效应和场致力效应。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的消毒,用微波灭菌手术器械包、微生物实验室用品等亦有报告。
若物品先经1%过氧乙酸或0.5%新洁尔灭湿化处理后,可起协同杀菌作用,照射2分钟,可使杀芽胞率由98.81%增加到99.98%-99.99%。
微波对人体有一定危害性,其热效应可损伤睾丸、眼睛晶状体等,长时间照射还可致神经功能紊乱。
使用时可设置不透微波的金属屏障或戴特制防护眼境等。
[湿热消毒灭菌]湿热消毒灭菌是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传热快,穿透力强,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所需温度低、时间短。
(1)煮沸法将水煮沸至100℃,保持5-10分钟可杀灭繁殖体,保持1-3小时可杀灭芽胞。
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至1%-2%浓度时,沸点可达105℃,能增强杀菌作用,还可去污防锈。
在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的情况下,要延长消毒时间(海拔每增高300m,需延长消毒时间2分钟)。
此法适用于不怕潮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
煮沸前物品涮洗干净,打开轴节或盖子,将其全部浸入水中。
大小相同的碗、盆等均不能重叠,以确保物品各面与水接触。
锐利、细小、易损物品用纱布包裹,以免撞击或散落。
玻璃、搪瓷类放入冷水或温水中煮;金属、橡胶类则待水沸后放入。
消毒时间均从水沸后开始计时。
若中途再加入物品,则重新计时,消毒后及时取出物品,保持其无菌状态。
经煮沸灭菌的物品。
“无菌”有效期不超过6小时。
(2)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器装置严密,输入蒸汽不外逸,温度随蒸汽压力增高而升高,当压力增至103-206kPa时,湿度可达121.3-132℃。
高压蒸汽灭菌法就是利用高压和高热释放的潜热进行灭菌,为目前可*而有效的灭菌方法。
适用于耐高温、高压,不怕潮湿的物品,如敷料、手术器械、药品、细菌培养基等。
潜热是指当lg100℃的水蒸汽变成lg100℃水时,释放出2255.2J的热量。
高压蒸汽灭菌的关键问题是为热的传导提供良好条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使冷空气从灭菌器中顺利排出。
因为冷空气导热性差,阻碍蒸汽接触欲灭菌物品,并且还可减低蒸汽分压使之不能达到应有的温度。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事项:第一,无菌包不宜过大(小于50cm×30cm×30cm),不宜过紧,各包裹间要有间隙,使蒸汽能对流易渗透到包裹中央。
消毒前,打开贮槽或盒的通气孔,有利于蒸汽流通。
而且排气时使蒸汽能迅速排出,以保持物品干燥。
消毒灭菌完毕,关闭贮槽或盒的通气孔,以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
第二,布类物品应放在金属类物品上,否则蒸汽遇冷凝聚成水珠,使包布受潮。
阻碍蒸汽进入包裹中央,严重影响灭菌效果。
第三,定期检查灭菌效果。
经高压蒸汽灭菌的无菌包、无菌容器有效期以1周为宜。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工艺监测,又称程序监测。
根据安装在灭菌器上的量器(压力表、温度表、计时表)、图表、指示针、报警器等,指示灭菌设备工作正常与否。
此法能迅速指出灭菌器的故障,但不能确定待灭菌物品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此法作为常规监测方法,每次灭菌均应进行.。
第二种是化学指示监测。
利用化学指示剂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变色或变形的特点,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所需参数。
常用的有:自制测温管:将某些化学药物的晶体密封于小玻璃管内(长2cm,内径1~2mm)制成。
常用试剂有苯甲酸(熔点121-123℃)等。
灭菌时,当湿度上升至药物的熔点,管内的晶体即熔化,事后,虽冷却再凝固,其外形仍可与未熔化的晶体相区别,此法只能指示温度,不能指示热持续时间是否已达标,因此是最低标准。
主要用于各物品包装的中心情况的监测。
3 M压力灭菌指示胶带:此胶带上印有斜形白色指示线条图案,是一种贴在待灭菌的无菌包外的特制变色胶纸。
其粘贴面可牢固地封闭敷料包、金属盒或玻璃物品,在121℃经20分钟,130℃经4分钟后,胶带100%变色(条纹图案即显现黑色斜条)。
3M胶带既可用于物品包装表面情况的监测,又可用于对包装中心情况的监测,还可以代替别针,夹子或带子使用。
第三种是生物指示剂监测。
利用耐热的非致病性细菌芽胞作指示菌,以测定热力灭菌的效果。
菌种用嗜热脂肪杆菌,本菌芽胞对热的抗力较强,其热死亡时间与病原微生物中抗力最强的肉毒杆菌芽胞相似。
生物指示剂有芽胞悬液、芽胞菌片以及菌片与培养基混装的指示管。
检测时应使用标准试验包,每个包中心部位置生物指示剂2个,放在灭菌柜室的5个点,即上、中层的中央各一个点,下层的前、中、后各一个点。
灭菌后,取出生物指示剂,接种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55-60℃温箱中培养48小时至7天,观察最终结果。
若培养后颜色未变,澄清透明,说明芽胞已被杀灭。
达到了灭菌要求。
若变为黄色混浊,说芽胞未被杀灭,灭菌失败。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的比较]干热与湿热灭菌虽然都是利用热的作用杀菌,但由于本身的性质与传导介质不同,所以其灭菌的特点亦不一样(表5-1)。
表5-1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的比较干热湿热加热介质对物品影响适用对象作用温度作用时间杀菌能力空气烤焦金属玻璃与其他不畏焦化物品高(160-400℃)长(1-5小时)较差水和蒸汽濡湿(皮革损坏)棉织品水液等不畏湿热物品低(60-134℃)短(4-60分钟)较强湿热与干热各有特点,互相很难完全取代,但总的说来,湿热的消毒效果较干热好,所以使用也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