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10《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结构图示
写景 马诗
抒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苍茫辽远 怀才不遇
借借 景马 抒自 情喻
石灰吟
诗文解读
古代诗歌的一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粉骨碎身/浑不怕,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夸张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平常
题目 不同点事物源自《马诗》 马《石灰吟》 石灰
《竹石》 竹
写法 情感
表面写马,实际是诗人 表面写石灰,实际是诗人用 表面写竹子,实际是
借马抒情。
石灰自喻。
诗人以竹自喻。
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 不屈的高尚品质。
借竹子的傲气,表达 自己的刚正不阿、铁 骨铮铮。
托物言志
状物 喻人
坚堂 韧堂 不正 屈正
竹石
诗文解读
竹石
xi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凭。 任尔/东西/南北/风。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
拟人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写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
写字指导
凿 záo
结构:上下 部首:业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业”居上居中,两竖分列竖中线左 右,长横起笔于横中线;“凵”,从左、下、右包围“ ”。
写字指导
焚 fén
结构:上下 部首:火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林”,主体居上半格,左低右高; “火”,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末笔捺较长,捺脚超出上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题材、诗歌结构、诗句阐释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感悟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敬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古典文化的内涵,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2.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古诗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介绍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静夜思》•阅读《静夜思》,解释诗句,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学习《登鹳雀楼》•听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让学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调、语义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学习《春晓》•听读《春晓》,理解其中所描述的春天景象,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会古诗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和蕴义。

第五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步: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等古诗,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自选一个主题,仿写相关古诗。

第七步: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阅读课法•指导性讨论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五、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评定2.总结性评价•考试评估或小测评估•反思性评价六、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教学PPT•古诗文本2.教学资料•《古诗三首》教材•《唐诗三百首》等古诗选七、教学反思本课程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3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

前两句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

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宿建德江》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古诗三首 第3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含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 第3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10古诗三首文本分析《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自己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之意。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以石灰作喻,表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骨气。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读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意境的前提。

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仔细推敲,因此抓住重点字、词来分析和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前提,在学生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理解古诗内容,分析每首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4.揣摩诗歌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体会古诗表达的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品质。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疏通诗歌《马诗》大意。

3.体会《马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马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所写的马的特点,体会古诗中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3)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小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战宏图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文体。
1.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5)熟读成诵。
三、盘点收获。
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师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两翼”带文环节。
认真阅读《经典诵读》中《新竹》,结合注释,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注。
2.汇报交流。




作业设计
1.探讨: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出示PPT)
(2)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一)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批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教师揭示课题:在灿烂浩瀚的中华文学长河里,古诗始终表现着她独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出示课件1:2.教师引入: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马诗)出示课件2:(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教师指导方法:同学们,我们先自主阅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 燕yàn 山shān 似sì 金jīn 络luò 脑nǎo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4.学生齐读古诗。

教师引导: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同学读得最流利,最准确。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教师引导: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出示课件3: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部编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精品课件】

部编版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精品课件】
2.总结学法 我们学习这三首诗,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的,这是学习古诗的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用这种方法学习。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 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学习《马诗》
yān shān
燕 山 似 金 络 脑

jīn luò nǎo
我会读
学习《马诗》
学习《马诗》
马 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学习《马诗》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习《马诗》
①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学习《马诗》
②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指边塞。
③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读一读,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石灰吟》
感受诗歌情境,朗读诗歌,齐读诗歌,并练习背诵。
学习《竹石》
竹 石
学习《竹石》
回顾学法,自学古诗,读懂《竹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2.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习《竹石》
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学习《石灰吟》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及地位。

2、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诗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欣赏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

重点:掌握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难点:理解其思想内容,品味牛郎织女的爱情的凄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歌,比如说《静女》,它描述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氓》叙述了女主公不幸的婚姻。

而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爱情题材的诗歌——《迢迢牵牛星》,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好,大家把书拿出来,翻开101页,结合注释自读《汉魏晋诗三首》之《迢迢牵牛星》。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题目)二、诵读诗歌,反复品味,探寻诗歌语言的音韵之美。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用朗朗书声走入这首诗歌的学习。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

3.学生齐读。

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1、请学生起来朗读,正音他读得怎么样?好不好?点拨字音:纤:xiān 纤维素 qiàn 纤夫(板书)札zhá问题设计: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由不同字数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

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

2、集体朗读来,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

(集体朗读)3、录音播放来,我们听一下录音,看别人是怎样朗读的,大家要认真听。

4、好,大家听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 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 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品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皎洁的明月高悬天际,难道只有孤独的诗人独自在那里凝望吗?不, 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同样在静静地赏月,让思绪随着月光飘向远方呢? 于是,在这宁静的夜晚,自然而然地吟出了那句诗:“今夜月明人尽 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前两句,虽然未直接提及月亮,却巧妙 地描绘了月夜的景色;第三句才明确点出望月之人,并且由己及人, 将望月的群体范围扩大。然而,尽管人们都在望着同一轮明月,但每 个人的感受却是如此不同。诗人因家人的离散而感到怅然,于是,从 那月宫的清冷中,引出了深入骨髓的相思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澄 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围,把读者带入 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地白” 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 洁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的诗句,既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
主要作品:《王司马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三、初读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yā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理解诗意
即庭中,庭院中。
歇,休息。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诗意: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
“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意: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 下,润湿了桂花。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 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一)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一)

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学校:班级:姓名:一、通过观看视频,你已经对诗人有所了解了吧!请你把下面有关诗人的资料补充完整。

《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与、称为唐代三李,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被后人誉为“”。

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诗人。

李贺与“诗仙”、“诗圣”、“诗佛”齐名,著有。

二、请读一读这首诗,给加点的字注音,并给诗句标出分隔符。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朗读时请注意读准字音,何当金络.脑,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快走踏清秋。

三、请借助注释,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通过反复品读《马诗》,我感受到了边疆战场的景象:,更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五、阅读积累本课中的《马诗》是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其五首。

你还积累了这二十三首中其他的哪些古诗呢?任选一首,并用喜欢的誊抄方式认真地写下来吧!请注意写字姿势,书写要准确、美观!相关学习链接: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李贺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龙:健壮的马。

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

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诗意】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赏析】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

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

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二【唐】李贺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注释】批竹: 削尖的竹子。

《齐民要术》记载,良马的耳朵大多状如尖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古诗三⾸》包含《寒⾷》、《迢迢牵⽜星》和《⼗五夜望⽉》,这三⾸诗分别写了三个节⽓的习俗,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课⽂原⽂ 寒⾷ [唐]韩翃 春城⽆处不飞花, 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五侯家。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迢迢牵⽜星 迢迢牵⽜星,皎皎河汉⼥。

纤纤擢素⼿,札札弄机杼。

终⽇不成章,泣涕零如⾬;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 盈盈⼀⽔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选⾃《古诗⼗九⾸》。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指织⼥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眼睛表达情意的样⼦。

⼗五夜望⽉ [唐]王建 中庭地⽩树栖鸦, 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五夜]农历⼋⽉⼗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层⽩霜。

【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ì:哭泣 抽泣 泣不成声 盈yí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 含情脉脉 栖qī:栖息 栖居 栖⾝ 两栖 鸦yā:乌鸦 鸦⽚ 鸦雀⽆声 鸦⽚战争 多⾳字: 处:chù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àng相貌 传: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 脉:mài(⼭脉) (mò(脉脉) 纤:xiān(纤维) qiàn(纤夫) 形近字: 宫(宫廷) 官(官员) 侯(王侯) 候(等候) 栖(栖息) 柄(把柄) 问题归纳: 1、《寒⾷》这⾸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运⽤了什么描写⽅法? 这⾸诗运⽤了⽩描⼿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数的迷⼈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动地描绘出了⼀幅夜晚⾛马传烛图,使⼈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j教学及复习课件(课文要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j教学及复习课件(课文要点)

注释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 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 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家去呢?
古诗主题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 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 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多音字
近义词
日暮——黄昏 终日——整日 几许——些许
反义词
无——有 清——浊 浅——深 冷——热
句型积累
1.双重否定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2.比喻:泣涕零如雨。 3.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
古诗要点
(一)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解答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 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 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 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 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问题解答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 “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 “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 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古诗要点
(二)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_________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_________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_________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马诗注释:大漠:广阔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石灰吟注释: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假设等闲:好似很平常的事情。

假设:好似、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燃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任务一:
第一项:读正确
1.听课文录音,注意以下汉字读音,并在预习本上为它们注音:迢迢(tiáo tiáo)皎皎(jiǎo jiǎo)擢(zhuó)素手札札(zhá zhá)机杼(jī zhù)脉脉(mò mò)
2.读会生字,相信三首古诗你一定会正确的读下来,大声朗读三首诗,并注意正确的停顿。

第二项:想画面,悟情感:
1.尝试结合注释理解《寒食》
在预习本上理解下列词语:
寒食春城御柳汉宫传蜡烛五候
2.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4.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5.再次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你能尝试有感情背诵这首诗了吗?
第三项:拓展阅读
搜集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学习任务二:
第一项:梳理方法,指导自学:
在第一首古诗的学习中,大家应该学会了两种理解古诗的方法:
方法一:借助课本注释就可以大致疏通内容。

方法二:理解了诗句大致内容,通过感受画面,进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项:运用方法,自读感悟:
1.把古诗《迢迢牵牛星》大声读三遍,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诗句内容写在预习本上。

2. 诗中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词,从音韵、内容和情感方面思考)。

第三项: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1.再读古诗,思考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第四项: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叠词的用法:
1.从李清照《声声慢》中找出一两个叠词,并分析其作用;见课件。

2.尝试背诵这首诗。

学习任务三:
第一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第二项:品读感悟
1.《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3.体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4.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第三项:背诵古诗,品悟情感:
1.再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
2.尝试背诵这首诗。

第四项:拓展思考
1.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有关月亮的诗句,开学与同学交流。

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

3.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写在预习本上,开学后和同学交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