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周年记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之后)的主要内容是宣 传 马克思主义 。
4.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 思想解放 运 动。它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 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 特别是 知识青年 的觉醒,为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创造了 条件,也为 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第二学习主题
第 8课
新文化运动
5.有人考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情况,应该建议他去 ( B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6.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 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 )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7.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D )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8、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这是因为( C ) A.两次运动都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B.两次运动都反对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复古思潮 C.两次运动都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性质 D.两次运动都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
第二学习主题
第 8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提倡
民主
反对
专制
积极影响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局限性
对东西文
化存在绝 对肯定或 绝对否定
科学
新文学
迷信
旧文学
弘扬民主科学思主义运动先驱
第 8课
新文化运动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郑大华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用法值得商榷,“五四运动”是1919年间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至1924年间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从根本上而言,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不能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或误读,而是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救亡”和“启蒙”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相伴而行,它们之间不是谁压倒谁或谁取代谁,而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救亡启蒙今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但很多学者写的纪念文章,纪念的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新文化运动。
因为长期以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码事,所以常常把它们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成为学术专用名词。
但我认为这一用法值得商榷。
因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指涉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的发展(如“六三运动”),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和约告一段落,其性质是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以“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为主要诉求的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到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前,亦即“武器的批判取代了批判的武器”前,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旗帜,以反孔批儒和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输入各种新思想新学说、75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者虽然有联系,有交集,“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为“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许多在鼓动示威、罢工、抵制日货等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人,实际上也是那些推动新文学、新思想以及社会改革的新兴知识分子。
随时代前行——《民主与科学》百期座谈会侧记
全 国人大 常委 会 副委 员 长 、九 三学 社 中央 主席 韩
启 德在 讲 话 中高度 评 价 了 《 主与科 学 》 所取 得 的成 民 就 。他 说 , 民主与 科学 》 《 自创 刊 迄今 出 满百 期 , 终坚 始
持 正 确 的政 治立 场 与办 刊方 向 ,始 终 坚持 理论 联 系实 际 的文 风 , 始终 坚持 思 想性 和 科学 性 的结 合 , 扣时 代 紧 脉搏 , 以准 确 的定 位 和贴 近读 者 的姿 态 , 事实 而不 是 用 空 洞 的说教 ,正确 诠 释 了 民主与科 学 的 时代 内涵 。1 7 年来 坚 持做 到 了 : 坚持 民主与 科 学 的宗 旨主题不 偏 离 ; 作 者水 平 高 , 者层 次 高 , 持 了高文 化 品位 ; 读 保 文章 言 之有物, 观点 鲜 明 , 风好 , 股 少 , 文 八 空话 套 话少 ; 现 体
韩 启德 主席 对 《 主与科 学 》 民 杂志 的发 展 提 出七 点 希望 :1 作 为 参政 党 的杂 志 ,一定 要 继续 坚 持 正确 的 . 政 治方 向 , 持 政治 上 的坚 定性 、 锐性 , 保 敏 为坚持 走 中 国特色 的政 治 发展 道 路服 务 , 同时要 保持 特 色 , 掘 民 挖 主与科 学 在新 时期 的新 内涵 ,坚 持 弘扬 民主与科 学 的 主题 ;2 .希 望 刊物 在凝 聚人 心 、为 构建 和 谐社 会 服务 方 面做 出更 大 的贡献 ; . 与 九 三学社 各 级 组织 的参 3要
中共 中央统 战 部研 究室 主 任庄 聪生 代 表 中央 统 战
一
局、 宣传 办在 座谈 会上 发 言 。他说 , 7年来 , 三学 1 九
既 把握 主 旋律 , 又体 现 自身特 点 , 望 杂志 能够 更好 地 希 在 坚持 “ 的 同时体 现 “ 同 ” 和” 不 的特 色 , 出 自己 的风 办
民主与科学
管理者无 能的表现 。上有政策 , 下有对策 , 科研环境 被污染 了, 想找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是很难 的。 很少有
《民 主 与 科 学 文
集 》一 书 , 书 近 全
人反过来 问, 为什 么要对大学或研 究所排 名 , 为什么
要和利益挂钩呢 ? 为什么频繁地评估 科研人员 , 而不 制定一个类似 S I的标准评估管理者呢 ? C
为 纪 念 《民主 与科 学 》杂 志 学 杂志 社编 辑 了
大量 M d n C ia的假 S I a e i h n C 论文 ,无论是
量上还是质量上, 早晚会 集中暴 露出来 , 而现在 暴j 的仅是冰 山一角 。 从经济学角度看 , 造假 的成本远i
《 民主 与科 学 文 集》已由 学 苑 出版 社 正 式 出版
发行 , 定价 7 O元。全国各 大新华书店有售 。 欢迎购
买。亦可从 本刊编辑部邮购 。有意者 请 电话垂 询:
0】 0— 8 489 22~ 8 07。 9】 0
5 6
而要改善科研人员心态,必须改变不符合科研规雀 的评估体系。S I C 单一 的评估系统 当休矣 , 强迫研多
生发表论文 当休矣 !圈
( 作者 单位 : 中科院植物所 )
用率高了, 那人 的成果 岂不是好东西了吗? 这显然非
常 可笑 。 之 , 一 个 机 械 的 数 字来 评 价 科研 人 员是 总 用
譬 科学博议 K B E O{
着金钱。 老师发表 了 S I哪怕是造 假得来 的, C, 只要学 校得 到了好 处, 只要不东窗事发 , 那就一直互相 骗下 去。这个循环过程是这样 的:社会要求学校有好名 次——学校要求老师有多 多的 S I C 文章——老师 向 刊物造假投稿被接受——学校排名靠前——生源增 加——老 师 得 到物 质 奖励——继 续 给 刊物 投 稿 造 假。 学校或研究所 也要生存 ,S I C 又几乎 是唯一 的标 准, 于是出现了井 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 件。其 实, 井 冈山大学教师仅仅是学术造假 的 “ 小萝 卜 ” 真 正 头 , 的大鱼还是会漏 网的。 有人说, 我们不要看 S I 量了, C数 我们来看影响 因子和 引用次数, 这下总可以了吧 ?依然不行 , 影响 因子 也会造 假, 不好 的结果修 改 了, 干脆编造 了, 或 没有趋势的让它有趋势 , 英文不好 的花钱雇人 写, 你 怎么能查 的出来呢? 至于引用 , 自己熟悉的朋友引 托 用, 如果中国人 引用的不算, 那就托老外引。 花钱嘛 , 没有办不 了的事 。所花 出的钱 比起得到 的好处少很 多, 何乐而不为 ?再者 说, 如果 一个人 发表 的东西是 错 的, 很多人写文章时都要 当靶子批驳 一番 , 这样 引
教育视野下的《新青年》期刊———纪念《新青年》创刊100 周年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年第30期/B (10)教育理论研究今年,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整整100周年。
以教育的视野看《新青年》杂志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情。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作为综合性的文化期刊,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几千年来强大的日益走向僵化的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即“赛先生”,Science )、民主(即“德先生”,Democracy )和新文学———这些伟大的业绩,是《新青年》永远彪炳史册的时代亮色。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
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新青年》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一批时代报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
在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劲影响下,《新青年》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号角,进而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强大阵地。
这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一、《敬告青年》文意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亦即《新青年》的发刊词。
这是一篇带有纲领性的政论,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和强烈愿望。
《敬告青年》作者站在“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的宏观角度立论,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作者继而以科学进化的观点,阐发道:“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作者“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7年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
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名义反驳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
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
(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
冰心与《民主》杂志的情缘长树
龙源期刊网 冰心与《民主》杂志的情缘长树作者:来源:《民主》2015年第10期1989年《民主》杂志创刊时,时任民进中央名誉主席的冰心曾为创刊号写了一篇300字的短文。
她听到民进创办《民主》月刊,说:“这消息使我兴奋而又担心,我们办得好这个刊物吗?”接着她联系五四运动70周年,谈到科学与民主,认为国家在科学上的进步,比民主快得多。
她还通俗地解释民主就是要使社会上发生什么大事,及时让人民知道事实的真相,听到不同的声音,作出正确的判断,透明度越高,凝聚力就越大。
隔了两个多月,冰心老人主动给当时《民主》杂志的主编毛启邠写了一封长信。
信一开头写道:“看了两期的《民主》使我狂喜,我为我写的那篇自卑的祝词,感到羞愧!我居然发出了‘我们办得好这个刊物吗?’这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疑问。
”信中对《民主》第一、二期刊登的六篇文章,作了具体细致的分析,针对文章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赞叹。
信的结尾写道:“我佩服你们年轻人的勇气,正如你说的……‘既已办了就要敢说敢言,反正我也无乌纱帽,不怕承担风险……’我也没有乌纱帽,但是我老了。
”最后她引用毛主席说的“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段话,勉励编辑部同志。
当时,冰心已是年近九旬的大人物,她这样细心阅读这本小杂志,并作出高度的评价,使得《民主》杂志编辑部的同志们受到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后来这封信在《民主》上刊出,反映极好。
《民主》创刊一周年时,冰心寄来“祝贺民主杂志创刊一周年努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题词祝贺。
1991年春节前,冰心又为《民主》写了《新春寄语》的短文,她刚读完1990年第12期《民主》,再次肯定杂志“真有好几篇‘吐出心声’的好文章”,“愿《民主》同人有话就说”。
对于《民主》杂志,冰心寄予了厚望,她的躬身实践,她的支持鼓励一直激励着《民主》杂志不断前行!(长树)。
为《民主与科学》创刊100期而作
我考虑到你们这个刊物既 以 《 民主与科学》为刊名 , 而且 已经发 行了 10期 ,在我接受你 们的约稿时写这样 0
一
篇短论 , “ 把 民主” 科学” 和“ 的基本概念说说清楚 , 似乎
“ 科学” 这个词儿 中国古代倒是没有用过 。我们 只知 道西方现代的 “ 赛先生 ” 。当然对什么是真正应该正确理
维普资讯
BAI I I Q J YU
百期膏语
《 民主与科学》 创刊 10期感言 0
● 于 光 远
20 0 6
舰 写
解 的“ 科学思想” “ 、 科学态度” “ 、 科学 方法” 也还是有不 同
理解 的。
众所周知 “ 德先生 ” 赛先生 ” 陈独 秀在 五四运动 中 “ 是 提出的 、 明中国前进方 向的基本 口号 , 民主与科学》 指 而《 就用这样 的 口号作为它的刊名。 “ 民主” 这个词儿在我们 中国早 已有 之。《 辞源》 该条 释文 : 民之 主宰者 , “ 旧指帝王或官吏 。《 ・ 书 多方》 天惟 : 时求 民主 , 乃大降显休命 于成汤。” 三 国志 ・ ・钟离 《 吴 牧传》 “ :仆为 民主 , 当以法率下 。” 上引《 三国志》 的话 , 意 思很明 白, 一看就懂 。 译成现代 口语 , 更清楚 , 那就是钟离 牧说的 ,我为 民作主 , 当用法来率领 部下” “ 应 。 上海 辞书出版社 出版的《 辞海》 中的 “ 民主” 这个词条 的释文 , 收入这样一个词 义 :庶 民之 主宰。” 也 “ 这一点是
期了 , 可喜可 贺 !我是 《 民主与科学 》 的一个读者 , 从第一期 到九 十九期 , 期期都看 , 没少看过一期 。九十年 前, 中国人把 “ 民主” 称作 “ 德先生 ” 把 “ , 科学 ” 称作 “ 赛先
高三历史综合练习 (中国近代史 01)
高三历史综合练习一(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帝国的回忆》记载:法国公使葛罗现在非常希望游览长城……7月11日早上7点钟,这位公使在一群秘书和随员的簇拥下,登上了“普雷吉特”号小汽轮。
黄昏时,这艘三帆快速护卫舰到达长城附近。
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2.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新青年》)了。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这表明A.毛泽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之一B.毛泽东历来反对康梁维新变法思想C.毛泽东曾经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毛泽东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形成体系3.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B.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4.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
”你认为史学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
根据这种观点,对洋务运动的定位应是A.同治中兴B.同光新政C.自强新政D.地主阶级自救运动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可以推倒。
”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7.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科学精神、白话文。
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
阅读理解概念: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
理解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理解记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历史解释: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历史因素,进一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公民素质的理解与培养(新民培养),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为先进中国人接受的原因。
设置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根据事实,逐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程提纲一、《新青年》的诞生(一)背景:1、政治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2、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3、思想方面:⑴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⑵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历史纵横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拼凑起所谓的“公民请愿团”,要求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
此后,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
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二)诞生: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内容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 民主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 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 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内容
胡适
③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形式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文体内容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 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张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内容
胡适邀请提倡维护文言文的黄侃先生做官。黄侃决定 以“不去”为题,请学生用文言代拟回电……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革命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6)革命方式:武装斗争 (7)群众基础: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8)革命结果:失败 (9)教训: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救国方案行不通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在北洋军阀 和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下
(2)经济方面: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 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4)(见书本)总之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 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 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 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 不久也迁往北京。《新青年》的主 要撰稿人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王选先生不仅研制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 引发了中国印刷史上的技术革命,还身体力行,组建方 正集团,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先 行者。
中国科技界知识分子是“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承 者,也是科教兴国的践行者,《民主与科学》杂志永远在 讲述这个群体的心声。
责任编辑:尚国敏
《民主与科学》创刊 30 年随感
◎ 徐爱国
徐爱国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祝贺《民主与科学》创刊30周年。 从前,《民主与科学》对于我们普通的九三学社社员来说,是那么的遥不 可及,因为那是社里的机关刊。直到2015年前后,发现《民主与科学》上的宪政 与法律文章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机关刊与我们并不遥远。“民主与科学”也需要 法律的跟进和法学的探讨。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为《民主与科学》撰文。每次 接到邀请,我都乐意且认真地为《民主与科学》写稿子。一则因为有感情,我是 九三学社社员,二则因为非社员的法学同行也在写,我理应比他们做得更好。 可以感觉到,《民主和科学》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至少,在通常的学术数据 库里,我们都能查阅到所刊文章。不少文章的下载量和引证率,也在不断攀升。 我对《民主与科学》的定位,介于政论文章和学术论文之间。因是民主党派
饶毅先生曾提出“科学知识分子”的概念(《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1期), 具有重要的原创和指导意义。“科技界知识分子”的概念用来描述九三学社社员 的特征更为准确。
在中国,科技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出现得很晚,在20世纪初才逐步形成。中 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称为书生,遵循的是儒家思想。19世纪末中国被迫打开国 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痛定思痛,当年的有识之士认为,尽管儒家思想 对整个人类文明具有重大贡献,但我们的历史文化中缺乏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要 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引入“德先生”和“赛先生”。于是,“民主与科学” 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新文化运动优秀课件86
一曰,不言之无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四曰,不作无病呻吟; 五曰,不用套语滥调;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走近北大
北大钟声
(原名:宽容) 沈嘉蔚 1988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
请根据人物相 貌,找一找: 你认得哪些历 史名人?
走近北大
胡 适 陈 独 秀
李 大 钊
鲁 迅
陈独秀:最早举起民 主、科学的思想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反对旧道德的 斗士 李大钊:率先举起社 会主义大旗,宣传马 克思主义 胡适:26岁获得哥伦 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受聘为北大哲学教授, 最早提倡白话文,白 话文运动的先驱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为什么“孔教与共和,存其 一必废其一呢”?
靠不住的人
《新青年》第4卷第6 号《易卜生专号》。易卜生 是挪威现实主义作家,他的 代表作《玩偶之家》被译成 中文以《娜拉》为名发表在 易卜生专号上。 《娜拉》 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 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 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 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 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新青年》杂志发展大事记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恰好当时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办有《上 海青年》周报,他们认为这两份刊物名字 雷同,所以《青年杂志》从第2卷第1号起 正式更名为《新青年》。 创刊之初《新青年》作者清一色的安 徽籍,是陈独秀的老乡,所以影响力非常 有限,甚至一度面临停刊的危险……
乃雷,欲 敢震山与 与震无君 君,陵相 绝夏,知 !雨江, 雪水长 ,
《民主与科学》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的现实说的。周培源 当年提 出的艰 巨任务今 天也是 艰 巨的任务 。 实像许德珩先生当年所言 “ 四精神 确 五 永存 , 民主科学万岁”。 希望 《 民主 与科学》 杂志在周
培源提 出的艰巨任务 中不懈努力 , 更好 的发挥 作用 ,
更成为知识分 子喜爱 的读物 ,更成为更有影 响的读
越 办越好 , 出了 “ 突 民主 ” “ 学 ” 、科 的主线 , 多文 很
章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在 民主党派 的刊物 中具有鲜 明的特色风格 。 民主与科 学杂志 社原副 社长马赫在会 上赋词一 首 : 相与往事说。 “ 仰前俦 、 书生意气 , 民忧国。 恤 德赛
轻人 , 还是多宣传 “ 科学和 民主 ” 不然的话 , , 我们这 个 民族往哪去 ,这是个大事 。还 是要弘扬 五四的精 神, 这是 民族走 向现代化的一面旗帜 。 中科 院研究生院李醒 民教授在发言中说, 五四运 动九十年 了,民主与科学虽然逐渐在 国内落地生根, 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开花和结出丰硕 的果实来。 我们在 这个方面要做 的工作 还有很 多。关于科学真正的精 神, 真正 的精髓 , 该让科学界、 应 学术界, 至是 一般 甚 民众大体上都能了解 。 真正让 民主与科 学在我们国家
期刊改革方面大胆探索 , 取得 了成绩。 他希望各党派 宣传部 门和期刊问要加强合作 ,统战部也会进一步
过程 中更 加深刻地 理解 民主与科 学的精神 内涵 ; 要
进一步解放 思想 , 强学 习, 加 深入研 究 问题 ; 要进 一 步深化 改革 ,按照更高 的标准要 求;要坚持好 的文
风, 语言风格活泼 , 努力扩大读者群。《 民主与科学》 作为参政党的刊物 ,要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
贡献 。 《 民主与科学》 杂志越办越好 , 除了全 社的社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 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答案】A【点拨】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结束】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答案】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结束】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答案】A【点拨】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
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
故选A【结束】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对模拟民主投票的再思考
再次,分化的人群形成小团体。在投票过程 中,选相同地点的同学很容易形成“一伙人”, 随着一轮轮的淘汰,最后只剩下合肥和长白山, 由此形成两大阵营(有同学谓之“两大党”),大 家的投票开始“有明显和强烈的集团性色彩”, 选择的范围缩小了,矛盾也更激烈了。从多次 (包括此次)的模拟投票来看,“阵营”的形成 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家乡观念”,两大阵营 的骨干分子都是在为自己的家乡拉票,并在此基 础上搞“统一战线”,“从长白山扩展至东北地 区,从合肥扩大到南方地区”,形成两个集团之 间的较劲;二是人缘关系,有同学表示之所以选 择甲地,是因为不喜欢乙地的代表,“我不喜欢 某某某,不想和某某某报一个城市”,“我就知 道你要和我作对”,有些人已经“不是在选择议 题,而是在选择阵营”,“这个时候情绪显然并 未停留在议题上,而是延伸到了对方身上”,以 人划界,认人站队。
一、民主可能导致社会分裂
有部分同学反思投票的整个过程后发现: “民主看上去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并没 有做到矛盾的最小化,有时候还可能使矛盾更尖 锐了”;“讨论到最后的环节,主要两派之间,剑 拔弩张,大有分裂之嫌疑”,尤其是“集团化” 的出现“使矛盾愈加激化”;“民主同样可能滋 生矛盾”“极易出现僵持局面”“不仅无助于解 决矛盾,还可能增添新的矛盾”;有同学甚至认 为:“过度泛滥的民主比集中严苛的集权传统更 可怕,人们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休止的投票游 说会导致国家的分崩离析。”
回答和不回答
回答和不回答
邵燕祥;方成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1999年12月11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听了保罗·罗伯逊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音乐会,由美国男低音歌唱家凯文·梅诺演唱罗伯逊歌曲,加上电影和幻灯,反映罗伯逊的音乐、政治观点和生活。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邵燕祥;方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小青蛙为啥不回答?
2.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
3.寿镜吾先生为什么不回答鲁迅的问题——兼谈文本解读和背景资料呈现的关系
4.永不回答的大地
5.永不回答的大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周年记
自民国三十三年(1944)四月无耻敌寇又乘我不能民主统一,以致国计民生日趋凋敝的关头,在开封发动南下攻势,打通平汉线后,席卷粤汉,湘桂和黔桂各线,到年底凶锋已经震憾贵阳,于是所谓自由中国的后方竟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敌寇所经过的地带,对于中国疾苦民众的奸、抢、烧、杀和那些逃亡的男女、老幼,遭受不肖官吏、莠民、土匪的盘剥,劫夺而丧失衣物和生命的实不下数百万人,直可比上历代亡国痛苦的惨烈了。
我自念献身革命三十余年,每每鉴于人谋之不臧,洁身退避权位,而致力于学术之研讨和中苏文化之沟通,虽设法耐心忍性,终因为嫉恶如仇,对于卖国主和权奸,如汪精卫之流,自南京迁都武汉时代(1938)起,就激于民族大义,不屑顾及个人的安危利害,屡有公开声讨(注一)……自国都受贵州军事失利的威胁,我就决定挪动久经筹集恢复国立中俄大学(成立于1925,注二的经费来创设本杂志,满想联合民主战士,发扬救国主张,推动时代的改造,不幸初期就遭到多方的阻害和物价的剧烈波动,终因为革命信念坚定,与同人坚苦奋斗,惨淡经营,不避权势,不计血本,克服种种人事以至技术上的困难,使出至十一、二合刊,幸得构成第一卷之完璧,这个幼小生命虽阅历短浅,而其影响已渐逐伸入各大盟邦的学术机关和各汉学家之手,承郭沫若先生见告,他在莫斯科等地的考察中,每每遇到本志,而且俄国汉学家多检出相问。
去年八月敌寇因美苏强大军事压力,宣布无条件投降。
我当局因接受新闻杂志界的联合要求,特先在重庆解除新闻检查的禁令。
我们爱国情殷,有怀必吐,自必对阻害三民主义发皇前途的封建法西斯黑暗势力加以打击和肃清。
我们希望巩固四强之一的无上光荣,誓要配合全国民主战士共同奋斗以贯彻最后的使命!注一、汪贼原是个典型的投机取巧,反复多端的小人。
我们同在武汉的大革命时代,就看到他高唱「革命者向左来,不革命者滚出去!」的口号。
一旦政权到手,他又出卖革命,屠杀青年。
九一八事变后,我极力主张恢复三大政策,共同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
拖延到七七事变以至七月十六日庐山谈话会前后我屡有书面的救国建议,均经汪贼蓄谋破坏,当时报纸也被删不能发表。
退到武汉,汪贼以国民党副总裁,中政会主席,国民参议会议长地位,益发操纵政治,媚敌主和,反
苏反共,打击一切民主抗战力量。
我看到国事危急,数上书蒋委员长,要求杀汪贼以谢国人。
不报。
值八一三国难周年,政治部第三厅田汉先生召集武汉戏剧界同人假其剧场举行纪念会,先期约我出任讲演。
我在公开摘发汪贼卖国阴谋之后,负责证明他是「国贼汉奸,秦桧第二」,要求大家联名呈请中央,坚决把他「明正典刑」以除后患……只惜当局对他过分姑息,更无大政治家为我大胆声援,致使汪贼一群得以先后从容由重庆逃往南京,组织伪府,为日寇效命,造成日后如火如荼不可宽恕之国难……
概略见本誌四期敝著「五四中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一文和注十。
〈注十:这系(小曼注:指北京大学俄文系)数经难产,至一九二○(民九)秋季北大招生后,经蔡元培先生力排众议,采取断然的处置,特准七八十名备取生之愿入俄文系者注册入学。
只以障碍横生办理欠善,敷衍二期毕业不能继续。
初期任教的俄师有:伊凤阁Ivanov教授,诗人铁捷克Tretiakov(著有「中国,怒吼吧!」等),作家伊文Ivea等……我随于一九二五(民十四)创设「国立中俄大学」,有外交部俄专老班生局部加入,次年被入关的张作霖军阀政府所解散,并如当时国立法政大学(民十七改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成为俄文法政学系。
(参阅商务版教育大辞书九七一面)〉
原载《民主与科学》一卷十一、十二期(1945年)1页和一卷四期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