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扁桃体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传承古方治疗慢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风湿热、关节炎、心肌炎、肾炎、银屑病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急乳蛾)和慢性扁桃体炎(慢乳蛾)。
中医称扁桃体炎为“乳蛾”,又称“喉蛾”或“蚕蛾”。古代中医药文献对本病论述颇多,所涉及的病名也较多。最早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中发于单侧为“单蛾”、发于双侧为“双蛾”;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三中正式提出“乳蛾”之名。关于病因病理,历代医家认为外因主要属风寒侵袭、风热侵袭、饮食不节,内因主要为脏腑失调,以致痰火积热上攻、水亏火炎、虚阳上攻等,与肺胃肾等脏腑病变关系密切。如明·窦梦鳞《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说:“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邪未清,变化双蛾者”。【中医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如炙煿厚味或烟酒太过,是引起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脏腑失调,如郁热内蕴,或气虚、阴亏,是容易感受外邪,导致急性病变,或邪毒久滞,病程久延难愈的内在因素。
1、风邪侵袭:风热邪毒从口鼻入侵肺系,咽喉首当其冲。或风热外袭,肺气不宣,肺经风热循经上犯,结聚于咽喉,气血不畅,与邪毒互结喉核,发为乳蛾。”。
2、肺胃热盛:外邪壅盛,乘势传里,肺胃受之,肺胃热盛,火热上蒸,灼腐喉核而为病。亦有多食炙煿,过饮热酒,脾胃蕴热,热毒上攻,蒸灼喉核而为病。
3、阴虚邪滞:邪毒滞留,灼伤阴津,或温热病后,肺肾亏损,津液不足,不能上输滋养咽喉,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与余邪互结喉核而为病
4、气虚邪滞:喉核失养:素体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喉核失养;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结聚于喉核而为病
5、痰瘀互结:余邪滞留,日久不去,气机阻滞,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喉核,脉络闭阻而为病。小儿脏腑柔弱,正气未充,易为外邪所感,病后不仅阴液受伤,阳气也常受损,抗病能力减退,邪毒虽不甚重,但因正气虚弱,故不易于消除而留滞于咽喉,日久不去气血凝结不散,肿而为蛾。《焦氏喉科枕秘》:“受风热郁怒而起,喉中紧靠蒂丁,不甚痛,饮食有碍,若劳心,不忌口,不避风,日久不治,长塞喉中。”
【辨证论治】
本病发病急骤者,多为实证、热证,常有风热外袭,肺胃热盛等证。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常有肺肾阴虚,脾胃虚弱,痰瘀互结等证。
一、风邪侵袭证
主证:病初起咽喉干燥灼热,疼痛逐渐加剧,吞咽时更重。全身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检查见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表面有少量黄白色腐物。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搏结咽喉,蒸灼喉核,气血壅滞,脉络不畅,故咽喉干燥、灼热、发痒、疼痛,喉核红肿;病初起,火热不甚,故喉核表面黄白色腐物不多;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
药物组成:防风6g,金银花9g,连翘9g,黄芩10g,赤芍9g,牛蒡子6g,桔梗6g,甘草4.5g,桑白皮9g,玄参9g,浙贝母9g,天花粉9g。
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泄热解毒;头痛甚加川芎、白芷、杭菊以疏风止痛;热盛加大青叶以清热解毒。
二、肺胃热盛证
主证:咽部疼痛剧烈,连及耳根,吞咽困难,痰涎较多。全身症见高热,口渴引饮,咳嗽痰黄稠,口臭,腹胀,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检查见喉核红肿,有黄白色脓点,甚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咽峡红肿,颌下有臖核。
证候分析:肺胃热盛,火毒上攻咽喉,则见喉核红肿,咽部疼痛剧烈,连及耳根,吞咽困难;火毒灼伤,化腐成脓,则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腐脓成片;热灼津液成痰,痰火郁结,故痰涎多、颌下有臖核;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发热、口臭、腹胀;热盛伤津,则口渴引饮,痰稠而黄;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则:泻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利膈汤(《外科发挥》)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10g,防风10g,薄荷6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6g,金银花15g,连翘15g,桔梗10g,甘草6g,牛蒡子10g,玄参12g,生大黄10g(后下),玄明粉6g(冲服)。
加减:若咳嗽痰黄稠,颌下有臖核,可加射干、瓜蒌、浙贝母以清化热痰散结;持续高热,加石膏、天竺黄以清热泻火、除痰利咽;若喉核腐脓成片,加马勃、蒲公英等以祛腐解毒。
三、阴虚邪滞证
主证: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检查见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不平,色潮红,或有细白星点,喉核被挤压时,有黄白色腐物自隐窝口内溢出。
证候分析:肺肾阴虚,津不上承,咽喉失于濡养,更为虚火上扰,余邪滞留,故见咽喉干焮、微痒微痛、哽哽然不适;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则阳盛,更助虚火上炎,故午后症状加重;虚火灼腐喉核,气血不畅,故见喉核肿大暗红或干瘪,隐窝口有黄白色腐物,喉关亦暗红肥厚;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干咳痰少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则:滋养肺肾,清利咽喉。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
药物组成:百合15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当归6g,芍药15g,浙贝母12g,桔梗12g,甘草6g。
加减:兼目睛干涩,脉弦等肝阴不足之证者,酌加沙参、枸杞子、川楝子。如扁桃体质硬或肿大,加川牛膝、丹参、生牡蛎、海蛤粉、路路通之类以活血通络,除痰散结。
四、气虚邪滞证
主证: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检查见喉核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
证候分析:脾气虚清阳不升,喉核失养,故咽部干痒不适;清阳不升,气机不利故有异物梗阻感、咳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脾虚湿困,则见喉核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神疲乏力、口淡不渴、痰白、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虚湿困之证。
治则:健脾和胃,祛湿利咽。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5g,甘草10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2g。
加减:湿邪重者加厚朴、枳壳宣畅气机,祛湿利咽;若喉核肿大不消加浙贝母、生牡蛎以化痰软坚散结。
五、痰瘀互结证
主证: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粘难咯,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检查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
证候分析:久病入络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咽喉失于气血荣养,故咽干涩不利、刺痛胀痛、喉关暗红;病程日久,余邪滞留成痰,与瘀血搏结于喉核则表现为痰粘难咯、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为痰瘀阻滞脉络之象。
治则:活血化瘀,祛痰利咽。方药: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5g,生地黄15g,桔梗12g,玄参15g,甘草6g,枳壳12g,柴胡12g,茯苓15g,陈皮10g,法半夏12g。
加减:如喉核暗红,质硬不消者,加昆布、莪术、丹参、水蛭、路路通、生牡蛎以活血软坚散结;如复感热邪,溢脓黄稠,加黄芩、蒲公英、车前子、皂角刺以清热化痰。
【外治】
一、药物局部治疗
l、含漱:可用漱口方或鲜土牛膝15g煎汤,每日数次。
2、含服:急性扁桃体炎可用新雪颗粒1/3袋加温热开水l0mL溶解后口含,仰头张口位10~15分钟后将药液徐徐咽下,30分钟内不要喝水或漱口等,此法每日4~6次;亦可用其他咽喉含服剂,常用药物有:六神丸、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