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民间老艺人阎三妮民歌作品艺术特点
河北平山尤家庄小唱初探
河北平山尤家庄小唱初探作者:张红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7期【摘要】平山尤家庄小唱流行于河北省中西部平山地区,是集民歌演唱、高跷舞蹈表演、民族器乐演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平山民间艺术文化的大融合,展现了平山人民的人文内涵及其凝聚的民族生命力,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
本文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推进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尤家庄小唱;高跷;艺术价值;发展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平山县尤家庄村地处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
东、西、北三面较为平坦,地貌为河套平原。
这里的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几百年来流传着以平山民歌演唱为主加之高跷舞蹈表演、民族器乐演奏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当地人称之为“尤家庄小唱”又名“尤家庄高跷”,这项民间表演艺术音乐优美、技艺性强、形式活拨多样,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一、尤家庄小唱概述河北省平山县地区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以民歌、高跷、戏曲、器乐演奏、民间舞蹈为主。
舞蹈主要有高跷、霸王鞭、秧歌舞和渔家乐。
器乐主要以唢呐、鼓吹乐为主。
民歌以山歌、秧歌调、小调为主。
千百年来,这些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平山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乡村婚丧嫁娶、建宅乔迁、请神还愿、庙会及重大节日时上演,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尤家庄小唱的由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老艺人讲,尤家庄小唱始传于1688年2月。
当时,山东木匠师傅武奇仁串村做活计来到尤家庄,此人不仅木匠技艺精湛,而且还是一位文化功底深厚的民间艺人,他白天走街干木匠活,晚上将民间小调教唱村民。
后该人同村中艺人尤富荣共同创作,用踩高跷形式将尤家庄周边一带的民间小调进行表演,成为该村自娱自乐的主要表演形式。
后来,为了使表演更加吸引人,就将表演形式进行了神话,通过运用南极仙翁老寿星携童男童女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的神话故事进行情景演绎。
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
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1. 引言1.1 介绍河北民歌河北民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河北省广大地区,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感的集中表达。
河北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其简洁朴实、情感真挚而备受喜爱。
河北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动人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歌中小调、小调中歌”。
传统的河北民歌主要流传于平原地区,歌曲通俗易唱,广泛传唱于民间,深受人民喜爱,被誉为“黄河之滨的声音”。
河北民歌多表现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河北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融合各地音乐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丰富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小调歌曲的定义小调歌曲,是指在一定的旋律、节奏和音调下,通过歌唱方式展现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个性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句式为主,常见于民间歌曲中。
小调歌曲能够通过简单的音乐元素和歌词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如爱情、家乡、友情等。
它的歌词通常以口语化、方言化的方式表达,简练明了,易于传唱和理解。
小调歌曲的演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形式,也可以配以简单的乐器伴奏。
由于小调歌曲的简单明了和质朴感人的情感表达,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很多地方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的风格特征和独特的魅力。
2. 正文2.1 小调歌曲的起源小调歌曲作为河北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传,小调歌曲最初是由农民在耕作劳动间隙中创作的,用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小调歌曲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成为河北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小调歌曲不仅受到了汉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还吸收了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小调歌曲的起源不仅体现了河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也蕴含着当地人民对生活、情感的真挚表达。
冀东民歌《捡棉花》的艺术特色探析
Jian冀东民歌《捡棉花》的艺术特色探析郑建民江南大学摘要:《捡棉花》作为冀东民歌这一民歌类型中的代表作之一,深刻的展现了冀东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从冀东民歌《捡棉花》的创作来源、曲调特征及演唱风格入手深入探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冀东民歌《捡棉花》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26-03河北省简称冀,冀东在地理范畴上则指包括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在内的河北省东北部地区。
冀东大地地处北方平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优越的生活环境为民间文艺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
冀东民歌是祖祖辈辈淳朴勤劳的冀东劳动人民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音乐类型,始终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冀东民歌《捡棉花》创作来源、曲调特色和演唱风格的分析全面了解其艺术特征与作品内涵。
一、创作来源(一)体裁来源“艺术源于生活”用来形容冀东民歌《捡棉花》的产生恰如其分。
冀东地区是棉花高产区,棉花在昌黎、抚宁一带得到广泛种植。
“捡棉花调”是流传于冀东一带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小憩时所哼唱的时调,曲调轻松欢乐,反映了劳动人民劳作时的喜悦景象,《捡棉花》是“捡棉花调”系统中的一首典型代表作品,歌曲旋律简单大方极易上口,歌词内容多以叙事为主,贴近生活,群众气息浓厚。
多年来《捡棉花》在与当地其它民歌类型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依然保留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不论是从音乐审美角度还是人文需求层面都真切的表现了冀东地区劳动人民在文艺审美习惯中的思维特色,并以它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与代代相传。
(二)音调来源各地方言中的自然音调语调是形成当地民歌旋律走向的重要影响因子,各地群众生活语言的升华形成当地民歌独具代表性的音乐语言,艺术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是艺术家们多年来的追溯共识。
在民歌中,字调和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和旋律走向的重要因素,这些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字调和语调往往决定着作品中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和乐句顿挫。
走遍平山 寻觅西调秧歌
走遍平山寻觅西调秧歌记者现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和我一起走遍平山。
西调秧歌呢是流行于我县西部山区的一种民间戏曲,曾经在我县广大农村广为流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艺形式的多样化,秧歌这种土生土长的草根艺术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有些年轻人甚至连听也没听说过,所幸在我县的温塘镇白龙池村,还活跃着这样一群老艺人,一直在传承者这种艺术。
白龙池村,位于平山县温塘镇西北边的一个小山窝里,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据咸丰年《平山县志》记载,乾隆年前,村北驴山脚下有泉涌出,水急流涌,呼呼生风,冬季热气腾腾直冲而上,故得名“白龙池”。
现年70岁的平山西调秧歌第三代传人赵瑞林的家就在这里。
几十年前,在平山很多村都有西调秧歌,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村的秧歌已经基本绝迹。
白龙池村虽然不大,但是经过赵瑞林50多年孜孜不倦的传授,终于将西调秧歌这个民间曲种传承了下来,现在白龙池的西调秧歌班有24人。
他的徒弟也三三两两遍布平山的十几个村落。
遇到过年过节或是农村庙会,他们便组织起来唱上几场。
说是秧歌,其实他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大街上腰系红绸,手拿绸扇扭秧歌大相径庭。
西调秧歌其实是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属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过去曾有过“大罗腔”、“调屁股身歌”等称谓,是由民间“串街秧歌”、“坐台腔”、“秧歌舞”等脱胎发展而成的。
因此,西调秧歌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有“七唱八打九松闲”、“小袄套大衫,外加一坎肩,一唱门对门,二唱打地摊,行头自己做,人称包袱班”的演唱特点和演出形式。
秧歌唱腔委婉动听,旋律优美流畅,通俗、长短不一的唱词和极其浓郁的地方口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清白、通俗、简炼、易唱、易记,具有幽默而诙谐的艺术特色。
剧目内容全部为农村的生活琐事、民间故事,家长里短,打老婆训孩子的轶闻趣事。
方言土调经演员们以夸张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往往使观众忍俊不禁,百看不厌。
演唱以前,演员们先要画上脸谱,脸谱和服装吸取了戏曲的形式,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据史料记载和传说,镇州,也就是现在的正定县在唐朝时有一种艺人唱“大锣腔”只需要一个人连打锣带演唱,后被皇上的妃子董德妃将此人召进宫内演唱,唱罢问此人这是何戏,答曰:插秧歌。
从《桃花红杏花白》微观山西民歌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
1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了可以在大舞台独立演唱表演的经典民歌曲目,不仅在题材上加入了《会哥哥》的内容,使其爱情题材更加充实,而且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打破格局的限制,比原曲增添了更多的大气与恢弘。
虽然做了这些改动,但是仍然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旋律,保持住了山西民歌经典的风土民情特色,“魂”仍在,品味起来,依旧是满满的乡音环绕。
曲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颇具山西风情的邻家小妹,保留了左权民歌当中常见的口语表达特色,俏皮可爱,活泼阳光。
通过将行进中的曲目进行节奏上的变速和变奏,把整个曲目的拍子变得更加立体,节奏变得更加多元。
三段式的首尾呼应,不仅增添了全曲的节奏变化,丰富了层次感,同时又做到了前后一致、相得益彰。
中间层次的跳跃和转变,让整个曲子充满了故事性,对感情的表达效果也更加出彩。
“啊个呀呀呆”的频繁出现,不仅突出了山西人民朴实可爱的性格特色,也不断地推进了整首曲目的情感发展,让感情展现的更加饱满,更加具有地方特色。
如果说《桃花红杏花白》的原曲属于比较平铺直叙的情感表达,是更加平面化的传递。
那么,改良之后的《桃花红杏花白》则以三段式结构打破了原有曲目的平面化,在原有曲目曲调的主旋律基底之上,加入了《会哥哥》的部分节奏,更像是左权小女孩的心灵情感独白,充满着对爱情的期许,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加入到原曲当中不仅不突兀,而且让看似平淡的平面化情感传递变得更加富有层次感,用欢快、热烈、炙热的情感推动了情感的跃进,也形成了有对比,有行进的情感传递,帮助第三部分回归原曲进行了情感的递进。
而第三部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情感的高潮,回归了最初对爱情的渴望,也将这个爱情故事的发展脉络拉回到第一部分的开端,这部分不仅仅是第一部分单纯的再现,而是在情感上更加确定,也更加浓烈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再一次丰富了乐曲的艺术性和层次感。
(三)音乐伴奏的艺术效果对于山西民歌而言,传统上大多是不需要伴奏的,一来是受到当地民歌发展条件的限制,二来是从民歌所表达的任意性和随心而至的特色来看,加入伴奏的难度也比较大。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
民族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赏析摘要:由刘麟、王志信创编词曲的《桃花红杏花白》,是当前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领域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它既继承了山西左权民间音乐的传统,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了新的因素。
其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富有表现力、时代感的创新发展,在为演唱者提供发挥声乐表演技术与能力空间的同时,也向表演者提出了相应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素养要求。
因此,在表演与教学过程中,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开展以演唱处理为核心的二度创作,既是把握作品的地方风格、乡土味道的要求,更是准确理解词曲作家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技法,用恰当的歌唱技术与方法塑造良好声音形象的基础。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创作;演唱;分析目录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3)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3)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4)四、《桃花红杏花白》赏读 (6)五.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 (7)六.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作 (8)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一)民族的涵义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稳定共同体。
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
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
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闫三妮民歌
闫三妮民歌作者:穆兰来源:《当代人》2016年第11期她,小名三花儿,河北省平山县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大名闫三妮,开创了河北民间音乐独树一帜的“闫三妮民歌”。
她,望山喊歌,隔水拉话,是太行山与滹沱河成就了她美丽的歌喉。
她,情为人民所动,歌随时代而唱。
她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对旧社会的控诉、对家乡土地的深情。
她,也用歌声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对子弟兵的赞颂、对祖国的热爱、对共产党的拥护。
信步放歌,山歌好比滹沱水闫三妮的家乡在平山县合河口乡杏树湾村,此地山高谷深,入目皆是风景。
村边潺潺流淌的小河,向东汇入卸甲河后,再向南蜿延百余里,汇入滹沱河。
俗话说:高山出俊女,净水养歌喉。
是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成就了闫三妮“望山喊歌,隔水拉话”的民歌艺术,产生了咱河北人的“信天游”。
闫三妮1913年出生,小脚女人,身材瘦削,个子不高。
三花儿是她的昵称,因为在家排行老三,又脑瓜灵、悟性高,招人喜欢。
她从小爱唱歌,她是跟谁学的?说不清了。
只知道,合河口乡地处冀、晋两省交界地带,是一个山歌的汇集地。
从山西五台那边传来不少民歌,而此地人的口音也相当接近山西口音。
不过,音乐界认为,这仍是我们河北的民歌,与山西的并不一样。
闫三妮用地道的家乡方言唱歌,她的嗓音清纯甜美,虽音量不大,但是音质清澈有穿透力,就像水中的一块美玉与鹅卵石清脆碰撞。
“这是来自山野的最朴实、最动听、最迷人的歌声,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江先生如是说。
闫三妮有即兴创作的习惯,诸如“摘花椒”“割韭菜”“打枣”等生活场景,她都随时唱来。
那时,她唱的最多的是情歌,尤其是诉相思之苦的情歌,比如《哥走山梁妹走沟》《半斤莜面推窝窝》。
不过,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时的女孩们虽然传唱情歌,现实中却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闫三妮16岁时,在父母的包办下,嫁到50里外的蛟潭庄。
婚后,闫三妮生了三四个孩子,由于营养不良,医疗条件又差,最后只养活了一个儿子,其他的都夭折了。
浅析《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
浅析《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桃花红与杏花白》艺术特征与风格 (4)(一)歌曲背景简介 (4)(二)艺术特色 (5)1、作品题材 (5)2、创作手法 (6)2、风格特征 (7)二、《桃花红与杏花白》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 (7)(一)演唱技巧 (7)(二)情感表达 (11)三、结论 (12)参考文献 (14)摘要:《桃花红杏花白》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又兼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山西左权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保留了山西民歌特色的同时含有鲜明江南味道,是一首经典女高音独唱歌曲。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流传,并以多种形态在各种舞台上出现,本文即以歌曲《桃花红杏花白》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歌曲来源、风格特色、演唱技巧等不同的角度探究如何演好这首新编民歌,是这首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艺术特色;演唱技巧;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peach blossom red apri cot white” artistic featuresand singing skills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anxi Zuoquan folk songs as the "peach apricot gray" is the only song containing the Jiangnan style of folk songs in Shanxi, is a classical soprano solo songs, began to spread from on century 50 time metaphase, and in various forms in various stage shows, taking the song "peach apricot gra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from the sources of the songs, styl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nging skill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play this song of new folk song, this song is for more and more people know and understand.Keywords: "the peach blossom red apricot whit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inging skills; analysis;浅析《桃花红杏花白》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一、《桃花红与杏花白》艺术特征与风格(一)歌曲背景简介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一个民族的民歌风格的作用非常重要。
音乐鉴赏8——精选推荐
音乐鉴赏——歌剧《白毛女》1945年春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的第一块里程碑,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
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解放区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农村,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在《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基础之上,开始探索新歌剧的创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歌剧的趋于成熟,并且也为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创造民族新歌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
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
《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背景:《白毛女》是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的,共五幕十六场。
这个故事来源于晋察冀边区,1945年,诗人邵子南从晋察冀前方返回延安,带回了这个传说的记录本。
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了鲁艺师生,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献礼,鲁艺师生把它改编成了大型歌剧。
主题:剧本叙述的是贫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年关逼债,被迫用女儿喜儿抵债,而后含恨自尽。
喜儿在黄家惨遭蹂躏,逃进山洞里,在野山洞生活了三年,因为缺少盐和阳光,头发全变白了。
浅析中国民歌演唱之“韵味美”
浅析中国民歌演唱之“韵味美”作者:闫妍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闫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中国民歌韵味美体现于戏曲、说唱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追求基础之上,它集字韵、声韵和情韵三者的相互协调、配合和融通。
关键词:中国民歌;韵味;字韵;声韵;情韵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207-02一、字的韵味字的韵味是构成中国戏曲、说唱、曲艺、民歌的基本条件和出发点,是形成民歌韵味美的基础。
另一程度上说,传言和明意的基本核心是中国民歌艺术的几个基本要求——声、情、字、表中的“字”。
从50年代的王昆、郭兰英,到60年代的才旦卓玛、胡松华、郭颂、吴雁泽以及80年代以后的彭丽媛、万山红、阎维文,他们在演唱中无一不重视“字”,无一不在唱“字”上花费相当大的功力,因为只有把字唱好才能使歌唱有“韵味”。
在中国民歌中,作曲家的许多声乐作品都采用戏曲和地方民歌的音调、节奏,因此,演唱中十分强调继承戏曲唱法中的吐字清晰和韵味,同时,中国当代的歌唱家在继承传统的吐字韵味方面的进一步艺术创造也不断地丰富了中国民歌。
字韵——咬字的韵味标准,咬字的准确、清晰是中国民歌最基本的技术要求。
字韵的内涵须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要求对字的首腹尾、四呼、清浊等的清楚交待来予以体现,以便欣赏者能清楚的了解到歌词的意思。
咬字的准确和清晰,就是在演唱中将中国汉语的固有特性——声、韵、调全部唱出来,这样观众才能听清字、词,才能欣赏到民歌的语言、音乐和韵味之美。
若要把声、韵、调都唱好,光准不清还不能使咬字和吐音做到准确、清晰,必须掌握正确的咬字、吐音、收韵及声调的规律。
1.咬字是每个字发音的开始,是字音结构中的字头(即声母)部分,字头在整个字中占时值最短,要使字咬得清楚准确,必须保证发音部位的准确无误,迅速和有力。
“有力”是相对而言的,既增强字头的力度,同时力度的强弱要根据歌曲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
浅谈《闫三妮民歌》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浅谈《闫三妮民歌》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作者:吴建永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闫三妮民歌》是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河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民歌艺术宝库当中的一朵奇芭。
乘着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和大发展的东风,改变民歌艺术瑰宝面临濒危失传窘境的工作迫在眉睫。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科学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闫三妮民歌》,是党和政府需要抓紧破解的一个代表性课题。
关键词:《闫三妮民歌》;学术地位;濒危现状;挖掘保护;创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和铸就了中华儿女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闫三妮民歌》就是盛开在燕赵大地上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之花。
她取太行滹沱之精华,纳燕赵中山之灵气,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中华传统民族艺术,《闫三妮民歌》经历了从过去的初始形成,到发展辉煌,到现在的濒危现状。
亟需党和政府继续加大挖掘保护与科学传承力度,使其重新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闫三妮民歌》的挖掘保护与创新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一、《闫三妮民歌》在河北,乃至中国民歌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闫三妮民歌》的诞生地,在河北省平山县。
这里是享誉全国的革命老区,2013“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
多山是燕赵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
然其民歌载体却蕴含着大量小调,不仅数量多,而且传布广。
燕赵小调乐风硬朗,爽快,节奏宽舒多于密集,腔与字之间比较平衡。
吟唱时歌速较快,与民众的快言快语有关。
曲体结构稍长,常见结构为基本乐段(多四句)后加上一个衬词连接句再与一个乐句反复的形式。
调式方面,五声徽调式、宫调式为多,商调式、羽调式次之,角调式少见。
山歌在河北有“爬山调”、“烂席片”之称,主要分布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
结构多上下句体,徽、商五声调式较普遍。
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
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摘要】河北民歌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小调歌曲是其代表性形式之一。
这些歌曲旋律简单易记,情感真挚质朴,歌词主题多为生活琐事,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真实情感。
演唱方式具有特殊的抑扬顿挫,伴奏简单多以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主。
河北民歌中的小调歌曲在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凸显了民间生活的情感,为河北民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调歌曲不仅是河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也是体现河北民歌独特风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充分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和传统乐曲的精髓。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调歌曲、风格特征、旋律简单、情感真挚、生活琐事、抑扬顿挫、二胡、琵琶、民间生活情感、地域特色、文化传承1. 引言1.1 介绍河北民歌河北民歌是河北省民间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流传于河北省的各个地区和民间。
它们是河北省民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民特点。
河北民歌可以分为拔胡、大调、小调等多种形式,其中小调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河北民歌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演唱方式上,河北民歌常采用特殊的抑扬顿挫的唱腔,表现出浓厚的地方情感和民间生活气息。
而在伴奏方面,河北民歌通常以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主,简单而朴实。
河北民歌不仅在民间广泛传唱,也受到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与认可。
它们的歌词内容多以生活琐事为主题,情感真挚质朴,表达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通过河北民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河北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情,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表达。
1.2 概述小调歌曲小调歌曲是河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吸引着广大听众,成为民间流传久远的经典之作。
小调歌曲在河北民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还承载着民间生活的真实情感与生活哲理。
多姿多彩的尤家庄小唱
22民族民间音乐多姿多彩的尤家庄小唱摘 要】【燕赵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千年的文化传承在此落地生根,绽放出一朵朵娇妍的花。
平山尤家庄小唱以其歌舞乐为一体的特点成为独具特色的一朵。
关键词】【平山尤家庄小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尤家庄小唱是平山县大吾乡尤家庄村独有的音乐文化。
论起尤家庄小唱的历史文化,则要先从尤家庄小唱的表演形式说起。
现今在表演的尤家庄小唱包含了歌唱、乐器与高跷的形式,但是尤家庄小唱起源时却并非同时包含了这些形式,它有一个久远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文化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由人口大迁徙而来的尤家庄村刚刚在平山建成。
建村以来,尤家庄就是个多首民间小调流传着的地区。
后来,在本村老人尤富荣、刘梦博等带领下,村民们自发组织了“小唱会”。
每逢年节、庙会、庆典等日子村民们就聚在一起歌唱、跳舞,主要唱一些当地民歌或填词曲牌等。
这就是尤家庄小唱最初的雏形。
“小唱会”历经数代人流传下来,后逢邻近的王母村举行庙会活动,尤家庄村民带着小唱会去王母村赶庙。
相传在那次庙会中,“小唱会”村民偶遇一位云游到此的道人,道人看过“小唱会”很是喜欢,并建议他们在表演中加入高跷,使之更具特色。
这种说法虽无从考证,却在村民们口中流传着。
据现在尤家庄小唱的传承人尤超超介绍,小唱会的高跷表演确切地说是源于一位名叫武奇仁的木匠师傅。
1688年2月,武奇仁与尤富荣等表演艺人共同创作了踩高跷的表演形式。
他们用柳木打造成高跷腿,用绳子、布条等,将其绑在小腿上,还装扮起来,表演南极仙翁携童男童女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的神话故事。
至此,尤家庄小唱已初具规模,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
二、音乐形式尤家庄小唱是一种类似于杂糅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包含了歌唱、乐器演奏与舞蹈。
通常情况下,表演时都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形式,有时也有单纯的乐器演奏,如震撼人心的鼓乐表演。
有时也有歌、舞、乐分别两两结合的表演,如歌唱与配乐,或舞高跷与配乐。
尤家庄小唱包括文场和武场。
练唱“江姐”经典唱段的意义
练唱“江姐”经典唱段的意义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品,它是经过我国音乐家、艺术家们不断的积累而成的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把中国歌剧推上了一个高潮,使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江姐”是中国革命英雄形象的代表,她的英雄事迹深入民心,人物性格特点突出。
歌剧中的许多“江姐”唱段旋律温婉优美,感情真挚,都成为了经典的独唱艺术作品。
一、作品简介1、作曲家介绍阎肃(1930-)原名阎志扬,河北保定人,著名剧作家、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委员。
代表作品有: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門情思大碗茶》;歌剧《江姐》、《党的女儿》;京剧《红灯照》、《红岩》等。
羊鸣(1934-)国家一级作曲家,山东蓬莱人。
代表作品有:歌剧《江姐》(与姜春阳、金砂合作),《忆娘》(与朱正本合作)均属成功之作;歌曲《报答》、《我爱祖国的蓝天》。
姜春阳(1929-)作曲家,山东莱阳人。
歌舞剧团创作员,空军歌剧团分队长。
代表作品有:歌剧《江姐》(与羊鸣、金砂合作);歌曲《幸福在哪里》等。
金砂(1922-1995)本名刘瑞明,中国著名音乐家,重庆铜梁县巴川镇人。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歌曲《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
2、剧情介绍歌剧《江姐》主要描写了在1948年春,我军在全中国展开激烈的战略反攻。
国民党反动派对重庆的统治虽然已经夕,江姐大义凛然,高唱凯歌,英勇就义,歌颂了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怕牺牲面临极度危机,却也是拼死挣扎。
我地下党员江雪琴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在离别山城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的途中,惊悉丈夫-华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牺牲的噩耗后,江姐抑制内心的巨大悲痛,毅然决定投入对敌斗争中。
她来到华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蓝胡子等同志。
后来由于叛徒甫志高出卖,江姐不幸被捕。
在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沈养斋的种种酷刑和利诱,江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燕赵三绝”之沧州落子艺术传承发展研究
0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燕赵三绝”之沧州落子艺术传承发展研究程红 / 王莹摘 要:“燕赵三绝”之一的沧州落子,是河北省三大经典民间歌舞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沧州落子的艺术风格独特,舞姿优美,彰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非遗文化传承背景下,沧州落子要在不断地变革中,进行良好的传承,得到有序的发展,实现自身文化创新之目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从推动沧州落子的创新创作实践、强化高校沧州落子舞蹈教学开展、全方位进行沧州落子传承人才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期对沧州落子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燕赵三绝”;沧州落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程红(1987-),女,大学本科,邢台学院教师;王莹(1988-),女,大学本科,邢台学院教师。
沧州落子是流传于沧县、南皮的民间歌舞形式,作为河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被称为“燕赵三绝”。
沧州落子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史,舞蹈动作优美,技巧性和观赏性俱佳,在本地深得群众喜欢,也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沧州落子产生于民间,得到了地方文化的深厚熏陶,主要以农民的生活、情感,以及农耕劳作作为为创作内容,因而这种歌舞形式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尚不发达的年代里,沧州落子是广大群众排忧解闷的最佳方式,在乡间地头、重要节日都有沧州落子的表演,是地方重要的文化习俗之一。
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沧州落子也面临关键的发展期,如何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进行艺术创新,使其符合时代文化发展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因而,本文结合当前沧州落子的传承现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为沧州落子的持续传承和健康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一、推动沧州落子的创新创作实践传统沧州落子作品和剧目内容大多以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所思所想作为创作来源,展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体现了他们的爱情追求,以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感受黄土文化品味民间真情--浅析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艺术特色
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北方草原支脉、齐鲁燕赵支脉、关东支脉、中州支脉、江淮支脉、吴越支脉、荆楚武陵支脉、巴蜀支脉、青藏高原支脉、滇桂黔支脉、闽台支脉、岭南支脉、客家支脉、台湾山地支脉。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所属秦晋支脉,本支脉包含秦分支、晋分支和陇分支,这里孕育了秦分支的代表性乐种:信天游、秦腔和西安乐鼓等,晋分支的代表性乐种:山曲、梆子戏和山西鼓吹乐等,陇分支的代表性乐种:花儿、陇剧和土族鼓吹乐等。
这些分支的形成有力的说明了秦晋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盛状。
二、婉转悠扬的民歌意蕴——《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作品解析民歌多以反映一般社会生活为主,包括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等,大多民歌几乎都从生活中的某个侧面入手,细致生动的再现人们的生活现实,来表达劳动人民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自然现象的看法和意见,从而达到抒发思想情感的目的。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是一首表现人民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典型民歌,“哥哥刨山药在那对坝坝的圪梁上,小妹妹到小河边来洗衣裳。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顶跪在石头上。
”这是多么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的生活写照,一个昵称“亲圪蛋”亲切疼爱的诠释出情郎和情妹间互相心仪的爱慕之情。
(一)《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曲式分析《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属分节歌的形式,一曲多段词,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多侧面、较细腻地陈述内容。
这首曲子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该曲为七声音阶,共有六小节,四段,降B 调。
曲式结构为一段体曲式,一段体顾名思义就是以一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
一段体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意境,由于《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旋律剪短、精炼,整体呈下行趋势,因而易于传唱,朗朗上口。
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旋律以二度级进下行为主,听上去像是叙事写景,给人一种口头说唱的自由和舒适,实则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白和阐述。
第五、六小节,以四度、五度跳进为主,使得乐曲听上去活泼、风趣和明亮,使表达意象“小亲圪呆”更具生动和活泼性,同时也难以言喻的传达出了情郎内心深处的呼唤:我亲爱的心上人儿啊,我要怎么去喜欢你啊!(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节奏分析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
简析咏叹调《不能尽孝愧对娘》的艺术特色与艺术处理
简析咏叹调《不能尽孝愧对娘》的艺术特色与艺术处理作者:赫浩宇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咏叹调《不能及时尽孝愧对娘》的分析来梳理和总结我们这一重要唱段在演唱和表演上的处理生活方式。
本文对咏叹调的背景和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文本描述和谱例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旨在加深人们对这部歌剧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本歌剧人物进行角色的认识,学会学习理解中华民族歌剧的演唱特点,使其他歌者更加需要全面的了解我们这一设计作品。
关键词:不能尽孝愧对娘;咏叹调艺术特色;艺术处理;情感表达前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大量以抗战题材为主的文艺作品,例如李英儒先生创作的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2005年,改编自李英儒先生同名小说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中国歌剧舞台上创造出新的艺术成就。
剧中成功塑造了杨晓冬、金环、银环、杨母等抗日英雄形象,赞颂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刻不怕牺牲、顽强抗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该歌剧咏叹调《不能尽孝愧对娘》生动的刻画了男主人公杨晓冬崇高的革命英雄形象和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咏叹调是中国民族歌剧男中音的代表作。
本文研究主要可以通过该咏叹调的戏剧背景、音乐旋律和人物的形象特征、演唱方式方法等方面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笔者希望通过对咏叹调的学习和分析,进一步加强对戏曲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研究戏曲的演唱。
一、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戏剧背景(一)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创作背景歌劇《野火春风斗古城》首演于2005日年9月,是为纪念我们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取得胜利60周年创作的民族传统歌剧。
歌剧在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时期不怕牺牲、勇敢抗日的民族气节;二是歌剧在艺术创作上有许多创新之处,不仅运用了河北地方戏曲、民间旋律、日本调式等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而且还运用了美声、民声、通俗唱法三种唱法,以及颠倒顺序的情节表现手法,使整个歌剧得以发挥。
歌剧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
歌剧选段《不能尽孝愧对娘》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作者:曾凡坤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2期摘要:《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歌剧史上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民族歌剧。
在这部歌剧里,每个演员刻画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尤其是《不能尽孝愧对娘》这首咏叹调更是让人情绪高涨,心情澎湃,它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
通过对该歌曲曲式结构、演唱技巧和情感的分析,使人们加深对歌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民族歌剧的认识,学会理解民族歌剧的特点,让学生在演唱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歌剧曲式分析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12-06中国民族歌剧从产生到发展短短几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光辉的历程。
中国的民族歌剧将音乐与民族特色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特点,同时中国的民族歌剧也成为世界歌剧上的瑰宝。
《不能尽孝愧对娘》这首咏叹调选自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该歌剧是由张卓娅、王祖皆和王晓玲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完成的。
这部作品吸收了河北地方戏曲和民歌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感情充沛,极富表现力,深受声乐爱好者的喜爱,并且在国内重大声乐大赛中深受男高音的青睐。
一、《不能尽孝愧对娘》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一)《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背景这部歌剧创作背景是十分明确的。
该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在北京公演的大型民族新歌剧,它以“全新的艺术手法、厚重的思想主题、紧张的戏剧情节”,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图景,表现出我党我军艰苦卓越的战斗历程。
通过成功的舞台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团结奋战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思想。
该剧中的文化背景主要“以人为本”。
该剧凸显了人情美、人性美,剧中杨晓冬、杨母、金环、银环等抗日英雄人物之间的母子情、姐妹情、战友情、恋人情等,都彰显出了人性化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平山民间老艺人阎三妮民歌作品艺术特点探析摘要阎三妮作为河北山歌“信天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她即兴演唱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平山地方特色。
民歌中富含生活气息的词句记录着平山劳动人民千丝万缕的情感,浸透着平山人民的理想、憧憬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
本文通过对阎三妮即兴演唱的民歌体裁、题材及旋律特征这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平山民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老艺人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阎三妮民歌体裁民歌题材旋律形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阎三妮,1913年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公社,一个被誉为“民歌之乡”的小山村——杏树湾村。
阎三妮因家境贫寒,从很小的时候就背负上了生活的重担,甚至还有过流浪的生活,但现实的不幸并没有摧垮这个年轻的女子。
由于阎三妮天生具有一副清脆明亮的歌喉,加上从小受到当地老艺人的影响,于是一首首饱含辛酸的民间山歌、小调成为了她精神的支柱,一个个民间传闻故事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
阎三妮热爱民歌,自己在一点一滴中跟民间艺人学习着,从中汲取着民歌的精华来充实着自己的精神和头脑。
一阎三妮民歌作品的体裁形式阎三妮创作演唱的民歌,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很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传唱至今。
阎三妮自幼就爱歌唱,虽然生活在山区,面对着大山,但是她从来不大声唱,而是唱给自己听。
她演唱时亲切得就如同说话一般,感情真挚细腻又纯至酣畅,演唱的作品有山歌与小调相混合的风格特点。
1 山歌由于平山地理环境的影响,山歌一般是指在田野山间、场院随时可以吟唱的短歌,内容多以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艰难生活的倾诉为主。
阎三妮山歌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她演唱的信天游《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
阎三妮作为冀西部山区信天游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山西信天游影响的,许多山西民歌流传到平山,这里的山歌自然也就有了与山西民歌相似的特点,经过阎三妮的即兴演唱就有了平山地方特色的信天游,也就形成了阎三妮的独特演唱风格。
演唱有呼喊之特点。
2 小调在阎三妮的民歌中,小调作品的数量很多,内容反映着社会的不同层面,体裁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赞美美好生活的抒情歌;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民间小曲;有述事咏人的叙事歌;还有反映当时丑恶现象的讽刺歌。
这种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和曲折细腻的曲调,反映了阎三妮作品的个性特征。
二阎三妮民歌作品的题材内容阎三妮所创作及演唱的民歌作品,题材内容十分广泛,由于民族、历史、地域、风俗的特殊原因,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表现手法及演唱风格方面,也是独树一帜。
按照歌曲内容(指歌词部分),阎三妮的民歌作品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生活类作品涉及范围广,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复杂性,还反映了百姓们的生活和情感。
于是,阎三妮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劳动中的轶闻趣事以音乐的形式来抒发出来。
民歌中有讲述老百姓业余活动的;有反映对悲苦现实生活不满的,还有反映人们劳动情景的民歌。
歌曲曲调丰富,语言质朴,歌词中口语化、生活化的方言,让人深感亲切真实。
演唱时的气息一定要均匀,语气连贯,并且要有强烈的画面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歌曲的情景。
2 爱情类在旧时代,由于当时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的原因,青年男女的婚姻是没有个人意愿的,受到封建家庭的干涉和破坏,他们无法获得真爱。
虽然有着不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是也不能扼杀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情歌就成了阎三妮对爱情生活的直接抒发。
作品中有反映真挚爱情的,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哥哥》;有表达离愁别绪的,如《绣荷包》《小小的灯儿》;还有抒写不幸婚姻爱情的,如《秋莲吊孝》《刮野鬼》。
因此,在旧社会妇女一方面在忍受痛苦和不幸,另一方面也在反抗和斗争,祈盼着一份真挚的感情。
这类民歌曲调多变,旋律线条曲折。
要求演唱者感情充沛,做到声情并茂。
3 时政类这类民歌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社会环境下,根据当时的时局即兴创编演唱的,反映了人们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同时歌曲中体现出了百姓们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心和意志,也起到了团结人心、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
如《支前小唱》《三杯酒》《缝军装》等。
可见,每类题材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们又有着相似之处,真实、生活化就是最大的共通之处。
三阎三妮民歌作品的旋律形态“旋律是音乐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形象的本质正是集中在旋律上。
音乐的民族风格、特性、色彩也首先体现于旋律上。
”阎三妮的民歌旋律线条平铺直叙,但也不乏高低起伏、波澜跌宕。
丰富的调性色彩、独特的音程组合、极具律动的节奏节拍和兼蓄并收的乐句结构,形成了阎三妮民歌作品特有的旋律风格。
下面将这四种旋律因素进行分述。
1 音阶、调式通过对现已收集到的阎三妮民歌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音阶多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音阶次之,在解放以后才创作了一些七声音阶作品,数量甚少。
因此,可以看出阎三妮演唱的民歌中五声音阶最常见,这些民歌曲调和谐、简单易唱。
通过对阎三妮民歌作品调式分析,我们发现民歌以徵调式和宫调式最多,其次就是商调式和羽调式,角调式基本上为零。
这不仅与她的自身审美意识习惯有关,还与自身艺术固有规律有关。
“不同的调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和感情色彩。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独一无二的,例外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
但作为一类调式的主要表现色彩则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徵调式和宫调式的调式色彩较为相似,多以明亮、洒脱的抒情歌曲为主,民歌曲调欢快、性格爽朗乐观。
例如,《割韭菜》为c五声徵调式,开始音为主音上方五度徵音开始,最后回落在主音,全曲两个乐句,第一乐句落在属音“2”上,形成了对徵调式最好的支持,突出了徵调式明快的调性色彩。
其次,商调式的民歌多呈现出忧怨、伤感的感情色彩。
如《半斤莜面推窝窝》为b五声商调式,该曲不断重复主音以巩固调式功能,歌词和衬词哀怨,造成了压抑的情绪,更能映衬出阎三妮在演唱这首情歌时的无奈之情。
最后,羽调式色彩明暗参半。
一种是凄冷、哀伤的,色彩较为暗淡;一种是欢快、明朗的,色彩较为明亮。
阎三妮作品中暗淡色彩最典型的是《妈妈娘你好糊涂》,此曲与东北地区《妈妈娘你好糊涂》极其相似,阎三妮将现有的曲调拿来,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节拍、节奏的细微调整,歌词的再次创编,从而形成了阎三妮作品的艺术特色,歌曲表现了人物的无奈、哀伤之情。
同样是羽调式,《唱歌要唱丰收歌》的色彩基调却截然不同。
这首民歌为g六声羽调式加(变宫),它是以重复主音6和上方五度功能音3的共同支持来巩固调式功能的,其歌词不像上曲哀怨悲伤,主要讲述人们生活的一片丰收景象。
此曲节奏规整,唱词活泼积极,从始至终呈现着演唱者的喜悦之情。
总体来说,音阶是调式的基本组成素材,调式是音阶的集合,调式是随音阶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阎三妮创作、演唱的民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阎三妮擅长徵、宫调式民歌的创作,以明亮色彩的作品占主导地位。
商调式多具有哀怨、伤感的感情色彩,羽调式明暗参半。
2 节奏、节拍通过对阎三妮作品的谱例分析,发现使用较多的是最基本、常见的节奏型,使作品简洁流畅,演唱起来琅琅上口,就像说话一般。
还有的加入了一些大切分、大附点节奏型,这些节奏型的再次组合,形成了新的节奏形态,增添了歌曲的活泼感和跳跃感。
阎三妮的民歌中,采用最多的是2/4拍、其次是4/4拍。
3/4则运用的较少,并且是以偶尔变换拍子的形式出现的。
例如,徵调式的《唉呀我的哥》,在倒数第三小节中采用了3/4拍,无论是旋律还是节拍,这都与平山地方方言和节奏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歌曲主要还是以2/4拍的原速度进行的。
3 音程特色从旋律中音程的运动方式来看,阎三妮演唱的民歌作品中多以二度、三度级进音程为旋律进行基础,其中也多伴有六度、七度的跳跃式进行,甚至是超八度的复音程,使音乐更具有山歌悠扬、高亢的特点。
例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即四小节一句,两句式结构,主要通过六度音程为轴心,将音乐做跃进式发展。
因此,阎三妮的民歌作品表现出的特色主要以级进音程进行为主,最具特色的就是小六度、小七度音程的跳进。
4 句式结构阎三妮演唱的民歌作品,曲体一般都短小简练,艺术形象朴实单纯,结构较为严谨,哪怕是四小节的歌曲,也是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
阎三妮民歌基本上都是单一乐段的曲体结构,有二乐句、三乐句、四乐句和多乐句的乐段结构。
其中,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作品最具代表性。
(1)二乐句、四乐句的乐段结构民歌的曲体结构可分为对应性和起承转合性两种。
对应性结构一般是指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前后呼应、协调统一的两乐句结构。
起承转合性,多在四乐句结构中出现,即民间常说的“四句头”,但是在形式上表现不一。
例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半斤莜面推窝窝》就是典型的山歌二乐句结构。
第一乐句大都停在调式音阶的四级或五级音上,形成一个音乐的半终止,第二乐句停在主音上,形成稳定的全终止,这样一起一伏的呼应,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形式短小,但有完整的音乐构思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曲调,勾勒出了鲜活的音乐形象。
歌曲《小小的灯儿》是一首四乐句结构的乐段,它是在二乐句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得歌曲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
歌词是“小小的灯儿暗幽幽,战士打仗把我丢,不悲不喜我也不愁,给他做件衣裳暖柔柔。
(嗯哎哎嘿哟)给他做件衣裳暖柔柔”。
我们不难发现阎三妮大多数的作品都在四句头的后面加一衬句,最后再重复第四乐句。
这种格式形成了民歌典型的旋律特征。
衬句后末句的重复,更加突出了音乐的主旨寓意。
(2)三乐句的乐段结构三乐句结构在阎三妮的民歌中不典型,各乐句间独立的意义较小,多数是三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结构。
歌曲《姐儿门前一棵槐》以歌词部分来看,“姐儿门前一棵槐(呀咳),槐树底下大戏台,秧歌唱起来(呀咳)。
(哎哎哟咳),秧歌歌唱起来(呀咳)”。
此曲为三乐句结构主属交替进行,尾句停在属音上,并且后面加入了一个两小节的衬句,之后又重复第三句,使得民歌结构颇似带衬句的四乐句结构,这也是阎三妮三乐句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每一位民间歌手不是想当然的创作,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中完成的创作和演唱,它反映着一个时期、民族、地域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的物质生活与主观的人为情志相融合的真实写照。
每一首作品都是民间歌手在情感世界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断想。
他们将思维中产生的感性材料,最终依赖于形象思维的构思结合自己情绪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作品,并用自己的情感体会融合到歌曲中的激情演唱。
阎三妮所演唱的民歌便是生活中点滴的积累,也是当时社会状态的真实情景。
四结语民歌经历了不同时期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艺术风格。
每一位成功歌手、艺人的演唱都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本土音乐之中,阎三妮即兴演唱的民歌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富有地方性色彩,不管是民歌的内容还是旋律特征,都体现出了阎三妮这位民歌手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个人精湛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