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艺术文化事业综述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1、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2、保定老调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
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3、哈哈腔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河北乱弹河北乱弹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产生于顺治末年,分东西两路。
剧目丰富,班社众多,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行当与表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乱弹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蜚声燕赵艺坛。
5、平调平调是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末兴起于武安一带。
“平调”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以河南豫北怀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
当地艺人吸收豫北怀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和方音演变而成,亦称武安平调。
其行当较全,音乐唱腔系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深沉浑厚,唱腔有近20个板头,伴奏曲牌100多个。
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代表剧目有《两狼山》、《盘坡》等。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河北非遗文化有哪些
河北非遗文化有哪些
1、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2、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
3、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4、唐山评剧: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评剧,又称评戏,戏曲剧种,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
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6、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
7、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
8、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
河北梆子文献综述
3、河北梆子剧目欠缺创新
河北省省委副书记高占祥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1)、河北梆子该剧种的目前发展状况很不乐观,原因自然很复杂。从戏迷角度来看,集合各方面优势力量搞好河北梆子的宣传很有必要;(2)、目前河北梆子的网络资源太贫乏,相关论坛数量与这一剧种发展很不相称,河北梆子剧院论坛算做的很不错了,只是该论坛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为依托,无法更好地展示北京天津两地的梆子发展;(3)、民间力量对河北梆子宣传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河北梆子以京津冀三地为主,如何发挥民间力量展示河北梆子这一剧种的独特魅力,整合河北梆子的资源和信息等等,明见力量有其自身优势!”
像河北梆子等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剧种,政府应该制订出相对统一的保护措施。以剧团创作成绩、获奖情况、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等量化指标作为重点扶持的评定条件,给有实力的地方戏曲剧团、剧种以政策上的倾斜。
4、剧团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地方戏曲剧团,基本上是属于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差额拨款单位,演出、创作经费紧张,在职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得到全额保障,福利待遇和住房、医疗等条件较差,人才资源严重流失,而不适应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又出不去,这样,剧团包袱越来越重。
河北梆子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29日,首次举办非遗传承人收徒仪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凤芝和李二娥分别手下国家一级演员杨秀琴和优秀青年演员张华为徒。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举办一次,截止2015年已经举办了27届,河北梆子获得了十三届梅花奖。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北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下面是河北省的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戏曲:河北是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
其中以京剧、河北梆子和晋剧最为知名。
这些剧种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高峰。
二、皮影戏:河北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享有“皮影戏之乡”的美誉。
河北的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方式,以其丰富的剧情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河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瓦画、剪纸、泥塑等。
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河北的历史和文化。
四、传统技艺:河北有众多传统技艺,如刺绣、刻石、铁艺等。
这些传统技艺凝结了河北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卓越水平。
五、传统乐器制作:河北有许多传统乐器制作工艺,如柳琴、梆子等。
这些传统乐器制作工艺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六、中医药:河北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独特的中医传统,如石药、植物药等。
河北的中医药传统非常丰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和智慧。
七、传统节庆活动:河北有众多传统节庆活动,如元宵节、踩高跷、舞狮等。
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河北的历史和文化。
八、传统民俗:河北有丰富的传统民俗,如婚俗、殡俗等。
这些传统民俗反映了河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九、传统饮食:河北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饮食,如糖炒栗子、糖人、河北小吃等。
这些传统饮食代表了河北的独特饮食文化,成为了河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传统手工艺品:河北有众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干花、剪纸、陶瓷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于世,是河北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河北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0 2 2 ( 2 0 1 3 ) 0 4 - 0 0 0 1 . 0 3
浅析河北省 民 间艺术产 业开发
王会欣 , 马 志峰 , 赵岩红
(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 学院 , 河北 保 定 0 7 1 0 o 0 )
摘要 : 河北省 民间艺术存量丰富 、 分布 广泛 , 拥有 巨大 的发
2
河 北 软 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 5 卷
裹1 2 0 1 1 - 2 0 1 3 年度河北省“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单
重 阻碍 了民间艺 术 的产 业化 发展进程 。
( 一) 资金投 入不足
经济投入是文化产业发展 的必要条件。 无论 是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 , 还是鼓励创新 , 培养后继 人才 , 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一
展 潜力和前 景。 对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 但
随着人们 生产 、 生活方式的转变 。 民间艺术赖 以生存 的环境 发生了重大 改变 。 一些民间艺术形式逐渐消失 。 创 作主体也 趋于边缘化 、 老龄化 。 若要促 进民间艺 术的可持续 发展 。 进 行 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是一条较为可行 、 有效的发展道路 。 文 化产业关联 效应分析 结果显示 , 其前 向关联性较小 , 后向关 联 性较 大。 进行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在鼓励创新的 同时, 要着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 日益 加大 , 民 间艺 术 产 业 开 发成 为 一 种 趋 势 。如 前所 述, 河北省 民间艺术产业 已取得一些成绩 , 但仍面 临 一 些 困境 , 从整体 上看市场 状况并不 景气 。 由
术形式逐渐消失 , 创作主体也趋于边缘化 、老龄 化。 这些 民间艺术资源一旦流失 , 给社会造成的损 失 是 无 可估 量 的 。 若 要 促 进 民 间 艺术 的可 持 续 发 展, 构建 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 展体系是一条 较 为可行 、 有效 的途径。
关于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河北特点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报告调查内容: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
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都是享有盛誉的。
一、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意义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可谓意义深远,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国外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早于我国,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进程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竞相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关于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日趋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研讨和落实的重要议题。
在这方面,我国西部、云南及浙江等省走在了前列,但河北省内进行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还为数不多,具体可以结合河北省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出适合该省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规律和路径,科学有效地促进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进程,这对该省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它不仅可以使河北省内的民间艺术资源得以挖掘、拯救、保护和传承,繁荣河北省文化艺术事业,更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促进和带动河北省区域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达到一举双收的目的,进而将省内的民间艺术资源输入到其他各省份,带动我国整体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河北省民间艺术资源的特点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山脉、平原、草原、高原、海滨与湖泊而有之的省份,这就造就了河北省具有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民间艺术资源形式丰富多样、极具北方汉民族特质的总体特点。
具体来讲,河北省民间艺术的歌舞音乐类可划分为:戏曲、民间舞蹈、民歌、乡村古乐等,其中民歌又可分为:吹歌、小调、山歌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有的是自古传承而来,有的从外地移植而来,有的是经加工创新而成,由此逐步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各具浓厚的地方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有着顽强艺术生命力。
民俗中河北民间文化的保存与流传
一, 河北民间文化资源现状
(一 ) 拥有众多知名的文化艺术品牌 武强年画, 衡水内画 , 曲阳石 雕和定瓷, 承德木 雕, 滕氏布糊画, 玉田泥塑, 廊坊风筝, 磁州窑陶瓷, 固安柳编, 易水古砚, 唐山陶瓷, 胜芳花灯 等.这些 蜚声中外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是 一种无形资产. 它们与市场紧密结合后, 便成为河北民间文 化艺术 的标志性文化艺术产品, 成为河北走向世界 的文化 纽带和桥梁, 成为当地 的文化强势品牌和具 有深远 影响的文 化产业, 对 于打造 地域文化 产业, 树 立河 北文化形 象, 发展河 北旅游 产业, 都产 生了积 极的 推动作用 ,也为 未来我 省民间 文化艺 术产品品 牌 化, 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 涌现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 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不仅扩大了 社会就 业, 吸纳了富余的劳动力, 缓解了就 业压力, 还积累
��
文化视野
血" , 这直接导致民间地方文化阵地 萎缩, 不 能满足 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 ) 缺乏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 我省民间传统文化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但能 够得到较好地开发, 利用的仅有少部分.目前, 全国 性的及我省地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 法规尚未出台, 各市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规. 机构不健全, 工作 职责不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 现象普遍存在, 难 以适应民间文化工作的需要.有的地方在未对民间 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情况下,盲目 地进行开发, 急 功近利, 造成对民间文 化资源的严重破坏 .许多享 有盛名民间工艺, 因种种原 因, 如风 中之烛, 断线之 鸢, 随时可能失传.
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人才培养.目前民间传 统文化管理人才和 研究人才严重缺乏 , 制约着 民间 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因而一是要重视 保护活跃在各地方 的各类民间艺术家 , 应当为 他们 创造良好的生活和 工作条件; 二是要重视民间 文化 进学校.在各地 市的中, 小学增设民间传统文 化课 程, 让 学生从小 开始对 本民族 文化培 养感情 , 从小 培 养民族 文化意识 ,使他 们能够 自觉传 承民族 文 化; 三是要制定规划, 系统培训民间文 化专业人才, 扩大专业人才队伍 .让所有在民间文 化艺术传承, 保护, 开发, 创 新诸方面作出贡献者, 让热爱民 间文 化 艺术并 作出不平 凡成绩 以及长 期从事 民间文 化 艺术有成就者受到 尊重,他们的才能 得到发挥, 成 果得到肯定. 现在越来 越多的 人开始 认识到 民间文 化传 承 的重要性,认识到 抢救和保护民间文 化的必要性,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 能够传承下来, 一定能够保 护和 发展起来.艺术与市场的整合已是当今艺术发展的 趋势.在丰富的 河北民间艺术资源中 , 如果能 够对 其进行市场化开发 与传播, 树立起河北省的民 间艺 术品牌形象, 不仅能够从新 的角度探索我省民 间艺 术产 业化发 展的路 径, 对其加 以有效 保护, 从而 振 兴燕赵文化, 增强燕赵人民 对自我文化的认同 和对 故乡文化的自豪感 , 同时也 必将促进河北文化 产业 的构建工作, 有效地推动河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注: 该文系 200 9 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 �参考文献� [ 1] 刘 能强� 民间艺术 需要 的不仅 仅是 保护[ J ] �美 与时代, 200 5, (1 2). [ 2] 张 在德� 保护和合 理利 用民族 民间 文化[ J ] �四 川戏剧, 200 4 , (3 ) . [ 3] 尹 晓华� 论 " 民间艺 人" 的保护 与传 承[ J ] �东 南 文化, 200 6, ( 3). [ 4] 孙 淑珍� 搞好民间 艺术 资源传 承保 护[ J ] �民 族 艺术, 200 5, (1) . [ 5] 朱家 文�试论 民族民 间文化 艺术的传 承与保 护 [ J ] �民族艺术, 2005 , (1) �
乐亭大鼓的发展及传承保护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28乐亭大鼓的发展及传承保护◎姚晔摘要: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历史悠久,是吸取民间的民歌、民谣、叫卖调等民间曲艺精华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乐亭大鼓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传承谱系出现断档,保护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
本文通过对乐亭大鼓的发展历史、现状及传承工作的简述,希望更多人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乐亭大鼓;发展;传承;保护一、乐亭大鼓形成的历史渊源乐亭大鼓产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它的产生与当地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乐亭县地处平原地区,这里既是渤海之滨又位于滦河下游,因此农业发达,都致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活动极为活跃。
乐亭独特的方言也是大鼓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南来移民的影响,乐亭方言吸收了南方方言中绵柔、悠长的发音特点,说话时即似在歌唱,乐亭大鼓就是在这种方言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说唱。
二、乐亭大鼓的发展清末民初,乐亭大鼓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朝末年,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的大名就被刻在奉天小东门的“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
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乐亭大鼓进入了发展变革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唐山地区建立了许多书馆为乐亭大鼓演出提供了场地,各路演绎名家汇聚到这里进行大鼓演出。
不仅创编了许多优秀的大鼓剧目,更是对演唱的腔调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促进了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
靳文然先生吸收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艺术精华,对乐亭大鼓的唱腔及表演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乐亭大鼓开始分成两个流派(或说三派),一派是靳文然先生开创的西路靳派(创新唱腔),另一派是韩香圃先生继承的东路韩派(传统唱腔)。
这两个流派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共同促进着乐亭大鼓的繁荣与发展。
文革期间,民间曲艺表演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的曲艺表演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展。
乐亭大鼓在这期间发展几乎停滞,演出队伍相继解散,乐亭大鼓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初探
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初探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河北省唐县的杨柳青村,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它以简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而闻名,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发展现状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文化初探。
一、历史渊源杨柳青年画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
据传,当时的杨柳青村百姓在灾年里为了谋生,以浆糊为颜料,在宣纸上画下农家乐事、花鸟画等图案,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而真正发展壮大杨柳青年画的,则是20世纪初的民国年间。
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兴办工艺美术学院,培养一大批杨柳青画师,使这门民俗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后,杨柳青年画艺术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1987年,杨柳青画坛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铁映。
李老对杨柳青可谓情有独钟,他是热爱书画艺术的人。
李老深情地说:“杨柳青不仅是个画家,而且是个乡村公益人,他为人民群众绘制宣传画为老百姓送医治病,为国家送文化送美术共作出了卓越的业绩。
”杨柳青绘画的画风及内容有其特色,以红、绿为主色彩,在表现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一方面发挥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神话、寓言等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
二、艺术特点杨柳青年画以明快、轻松的色调和生动、传神的线条表现为主要特点。
其画作造型简练,明暗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画家们根据民间故事、传说、风俗等题材,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打造出了一系列真实,原始的农民生活场景。
例如:《天街鱼市》《农民婚礼》《瑞雪迎春》《赛狗图》《鸟虫鱼兽》等等。
这些画作生动形象、美轮美奂,深受人们喜爱。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杨柳青年画运用了浓淡相宜的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还注重通过画面的布局、构图等手法,使画面产生对比,突出主题,营造出一种活泼、欢乐的氛围,使人在观赏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松快乐的情感。
河北民歌《茉莉花》研究综述
河北民歌《茉莉花》研究综述【摘要】民歌是每个民族创作出的带有自己特色的歌曲,我国对民歌的研究以及成果积累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各学术领域更是对民歌越发关注。
学界主要围绕民歌的创作背景、曲调、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而本文就将以河北民歌《茉莉花》为例,综合和各家观点对《小放牛》进行详实的评述,民歌《小放牛》流传于汉族地区,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小戏,在表演时载歌载舞,曲风活泼生动,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且在流传中产生了诸多版本,其中在《中国民间歌舞集成河北卷》中就记载了冀中、赞皇、尚义三个版本,而本文选取了流传更为广泛的冀中版本的《小放牛》进行综合评述。
【关键词】河北;民歌;茉莉花(一)民歌《小放牛》的孕育背景综述根据王冬冬在其《浅析河北民歌〈小放牛〉的艺术特征》中的探究所言,不同地域人文会孕育不同特色的民歌,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这些都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丰厚底蕴的形成,也为像《小放牛》这样带有浓厚地方特色民歌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杨玉芹在其《民间曲牌〈小放牛〉赏析》中的探析所言,由于民歌《小放牛》在冀中一带流传较广,曲调有典型北方特征,所以一般都认为其他同名民歌皆由河北传播出去,如河北沧县唢呐曲牌《小放牛》就是由同名民歌器乐化而成。
由此可见,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产生,与河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河北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①,也就孕育出了像《小放牛》这样极具河北风味的民歌。
除此以外,河北民歌创作也与当地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分不开,其中《小放牛》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平直少变的旋律不仅展现了河北较为平坦的地形特点,同时也彰显出了河北人民爽利、朴实的性格特点。
河北的独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不仅成为了河北民歌产生的源泉,并且也在为民歌的发展保驾护航。
文化事业单位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文化事业单位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域文化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标志。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民俗文化逐渐面临着失传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文化事业单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文化事业单位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第一部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民俗文化不仅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社会共同的记忆,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传承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二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民俗文化保护工作1. 承办民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展览和民间艺术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够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和了解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收集与整理民俗资料:文化事业单位可以积极收集和整理各地的民俗资料,包括口头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歌曲、舞蹈等,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妥善保存下来,并展示给公众,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3. 培训与传授技艺: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开展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训工作,教授技艺给有兴趣的年轻人,并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成为后继者,继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
4. 建立合作与交流平台: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民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挑战1. 资金和资源不足:文化事业单位通常面临着经费和资源的限制,这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
2. 人才流失和传承困境: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导致民俗文化传承面临人才流失和困境,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培养年轻人的力度,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河北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与传承
现 代意 义 的观照还 显得 有些 薄 弱 。河 北 民间艺 术 中 颇具 代表 性 的 曲阳石 雕 、 山皮 影 、 强年 画 、 窑 唐 武 定
陶瓷 、 州窑 造型 艺 术 、 北 剪 纸 、 磁 河 白沟 河 泥玩 具 及 河北 赵州 桥古 建筑 等 , 缺乏 应 有 的 深 入探 讨 和 研 均 究 。实 际上 , 北 省传 统文 化 和 民间 文 化 艺术 在 中 河 华 大地是 具有 代表 性 的 , 国 内 同一 种类 的 民 间艺 在 术中, 地方 风格 特 点 也 十 分鲜 明 , 有 研 究 的必 要 。 很 而且 , 深入 发 掘 民问艺术 资源 , 于河北 地 方文化 建 对
河北 省是 中华 民族 文化 的发祥 地之 一 。早在 五
千多 年前 , 中华 民族 的祖 先 黄 帝 和炎 帝 就 是 在 这 里 征战 、 统一 而后 融合 , 开创 了中华文 明史 。河 北地 区
人 杰地 灵 , 战国 时期 , 在 是燕 国和 赵 国 的领 地 , 此 因
法 脱 离文化 意识 而存 在 的 。 了解 艺 术 , 当然要 探 析
等依靠 行 为方式 传 承 的文 化 样式 被 称 为 “ 物 质文 非
、
注 重 横 向联 系 , 总结 地 域 文化 规 律
化遗产 ” 。这 些 在 中 国 民 问 社 会 生 活 中广 为 流 传
一
是 注 重横 向联 系 , 结 地 域 文 化 规 律 ; 总 二是 建 立 活 体 博 物 馆 , 泛播 撒 传 统 文 化 精 神 ; 是 从 儿 童 着 手 , 重 文化 传 承 ; 广 三 注
四是 总结历 史传承热 点, 进河北文化事业发展 。 推
[ 键词 ] 间艺术 ; 关 民 文化 历 史 ; 承 传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
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摄取了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
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
河北省传统文化(河北省传统文化面貌与特征)
河北省传统文化(河北省传统文化面貌与特征)今天给各位分享河北省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北省传统文化面貌与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除木板大鼓外,河北省还有哪些传统文化?2、河北有哪些遗传至今的传统文化?3、河北的风俗有哪些?4、河北省三大传统文化是什么?5、河北传统文化有哪些除木板大鼓外,河北省还有哪些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每一个地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河北省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就相当浓厚。
河北省这个地方不仅有木板大鼓,还有。
除此以外,它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竹板书和保定老调。
河北的某些地方还有着一些泥玩具。
一、传统文化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有很多传统文化都被人类流传了下来。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然也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中国每一个省份中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相同的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文化。
在不同省份之间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着相互融合的特点,它们互不排斥,也互不融合。
二、河北的传统文化河北这个地方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河北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木板大鼓、梨花大鼓、泥玩具、保定老调以及竹板书等等。
然而在河北这个地方的所谓的梨花大鼓跟木板大鼓有所不同。
它是指表演者手持着梨花叶片伴奏表演。
梨花大鼓在河北一带是相当出名的,算得上是中国曲坛上面的独有才艺。
除此以外,在河北这个地区还有一种传统文化叫竹板书。
而竹板书又被当地人们称为大落子,京口落子等等。
竹板书在河北也是一种流行比较广泛的曲种。
因为它的形式相对于其他曲种来说要简单一些,而且整体的表现力又十分的丰富。
河北的保定老调是一种很特别的戏曲,它具备了很浓郁的湖北乡土气息。
这种表演形式大多数比较适合一些农民唱歌的曲调。
三、综述河北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气息是十分浓郁的。
河北有哪些遗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河北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蔚县剪纸,一个是衡水内画。
河北民歌研究综述
丢 摘 要 :从 宏观研 究和微观研 究 两个方 面对 河北 民歌 研究进 行 了 民歌 《 汗绢 》 也 有着 很密 切 的关 系 。进 而 指 出 ,冀 东 地 方 戏 曲音 乐从 冀 东 民歌 中汲 取 了许 多 营养 。同 时,他 认 为 地方 戏吸 收 民歌 并不 拘 泥于 地 区 的局 限 。该 研究 是唐 山地 区 民歌 的研 究 的成 果 ,对 于乐 亭影 戏和 评 剧 的研究 也有 一 定的 参考 价值 。 从 地域 范 围 的角度 而 言 ,对 于 中国 民歌 的研 究 可 以分 为 宏观 易人 则 运 用 比较 研 究 的方 法 ,对 各 地 的 民 歌 《 风 筝 》 放 研 究和 微观 研究 两 种 。宏观 研 究是 指 以 全 国为 范 围,对 整 个 中 国 ( 中包 括 昌黎 民歌 , 《 风 筝 》 )进 行 了比较 研 究 。探 讨 了这 其 放 的 民歌 进 行研 究 。微 观研 究 是 指 以各 个 省 或 者 市 ( 至 更 小 的范 些 民歌 的 特 色 以及 它 们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同 时探 讨 了 它们 与 时 调 乃 围 )为 范 围,对 民歌进 行微 观 的研 究 。 从事 微观 研 究 的本 土音 乐 《 剪 花》 之 间的密 切 关联 。 剪 《 北 民歌 研 究 》 “ 河 是 河北 民歌 研 究 最 重 要 的 著 作 。 这 本 工 作者 们 ,对于 各 地 区的 民歌 有着 比较深 刻 的感 性 认识 。他们 是 以一种 局 内人 的身 份 出现 的 。那些 在 专业 音 乐 院校 和 国家 级 的研 著 作是 二位 作 者 在多 年参 加 河 北 民歌搜 集 、整 理 、编 篆 工作 所 积 究机 构 中的 音乐 学 家们 ,他 们 是 以局外 人 的 身份 出现 的。 他们 理 累 的丰 富经 验 的基 础 上传 写 而成 的。 该书对 河 北 民歌 的产 生 、形 论视 野 比较 开 阔 ,另外 具有 “ 外 人 ” 的冷静 和 客观 。对 于 民歌 成与 发 展 ,从 史学 、 社会 学 、美 学 、形 态 学等 多 角度 ,进 行 了论 局 的研 究 ,音 乐学 家们 也 该跳 出 “ 内” 、 “ 局 局外 ”的局 限 ,扬 长 述 。全 书 共 为6 :第 一章 ,河 北 民 间歌 曲 的特 点 ;第 二 章 ,河 章 避 短 , 以 “ 内一 外 ”的双 重音 乐视 角来 研 究 中国 民歌 。 局 局 北 民歌 的体 裁 ;第 三章 ,河 北 民歌 的题 材 :第 四章 ,河北 民歌 的 曲调 及 其结 构 :第 五章 ,河 北 民歌 的变 异 与发 展 ;第 六章 ,河 北 具 有微 观研 究特 征 的河 北 民歌研 究 河 北 民歌 的研 究 ,在 整 个 中国 民歌 研 究 当属 于微 观研 究 的 范 民歌 的旋 律 特 点 。在 该书 的第 六 章第 三 节— —河 北 民 歌的 地 区特 畴 。从 宏观 的角度 ,对 中国 民歌 进 行研 究 的工 作 ,对 于河 北 民歌 色 中 ,作 者将 河 北 民歌 分 为冀 西 北 、冀 东 、冀 中三 个特 征 区 ,并 的微观 研 究具 有重 要 的方 法 论指 导 意义 。其 中, 关于 汉族 民歌色 且 对 各个 特 征 区的特 点做 了 比较 详尽 的 归纳 。在 对 河北 民歌转 调 彩 区划 分 的理 论 中将河 北 民歌 色 彩 区归 属到 东 北色 彩 区 当中 。在 的论述 中,作 者 提 出 了 “ 侵润 ”这 一转 调 概念 ,并结 合 民歌 实 调 河 北 省不 同地 区 的 民歌 中 ,西 北 地 区类 似西 北 民歌 的 风格 ,东北 例 进行 了阐 述 。这本 专 著 论述 言 之有 据 ,引 用 资料 丰 富 ,为河 北 地 区类 似 东北 民 歌 的风 格 ,靠 近 山 东的 又具 有 山东 民歌 的特 点 。 民歌进 一步 深入 的研 究 奠定 下 了坚 实的基 础 。 《 东 民歌 研 究 》 u 是 研究 冀 东 民歌 的一 部专 著 。两位 作 者 冀 周 青青 对冀 东 民歌 的论 述 较 为详 尽 ,冀 东 民歌旋 法 上 与东 北 民歌 非 常相 似 ,包 括旋 律音 程 、色 彩 音和 旋 律进 行 方式 等 方面 都 很类 都 是冀 东人 ,其 中刘荣 德长期 以来一 直生 活、工作 在冀 东地区 ,他 似 。同时 ,又 指出冀 东 民歌 与东北 民歌 的不 是很 显而易 见的 区别: 曾经 随曹玉俭 学 习演唱冀 东 民歌 ,也被 誉为 “ 冀东 民歌演 唱家 ”。 东北 民歌多 闪板、切 分节奏 ,多采用 八分音 符和十 六分音 符 ,速 度 全书 内容详 实 、资 料丰 富,不仅 涉及 到冀东 民歌 的题 材 、体 裁 、旋 快 ,音 符密集 、利落 干脆 ;而冀东 民歌速度较 慢 ,同音进 行多 ,节 律 、调式、衍 变而且 还涉及 到 了同类著作 中很 少涉猎 的演唱和 创作 奏 多平和 ,音符 宽疏 ,风格 细 腻 、润腔 讲 究 。可 以借 鉴 类似 的方 两个方 面 。这 本著作 ,可 以说是 ~部全方 位介 绍和论述 冀东 地区 民 法 ,进 一步地探 讨靠近 西北地 区的河 北 民歌 与西北 民歌 的差异 、以 歌 的著 作,对 于其他 地区 民歌的研 究具有 一定 的启示意 义 。 及 靠近河 南地区 的河北 民歌与河 南民歌 的差异 等等 。 以上 文 章 或 专 著 的 作 者 , 大 部 分 是 生 于 河 北 又 长 期 生 活 和 类 似 的具 有 指 导意 义 的理 论还 有 :音 腔 论 …、音程 框 架 理论 工 作 在河 北 的 。其 中 的易 人是 南 方人 ( 的文章 不 是专 门为研 究 她 核 腔理 论 、运 用传 播 学 而提 出的 同 宗 民歌 理 论 等 。要 因 河 北 民歌 而 写的 )。王 杰 同志 生 于江 苏 ,大 学 毕业 后就 到 河北 省 地 制 宜地 借鉴 这 些宏 观 方面 的研 究 ,要 从本 地 区 的实 际 以及 所研 群 艺馆 工 作 ,主 抓 音乐 创 作和 理 论研 究 。他 的音 乐 创作 风 格完 全 究 的对 象特 点 出发 ,不 能将宏 观方 面 的理 论和 方法 奉 为圭臬 。 北 方 化 ,他 的理 论 研究 也 主要 是对 河 北 的 民间音 乐 的研 究 。他 已 经 被称 为 是一 位 “ 北 的音 乐 家 ” 了。这 些 “ 北 的本 土音 乐 家 河 河 二 、具 有微 观研 究特 征 的河北 民歌 研 究的 成果 河 北 民歌 的微 观研 究 的主 体 史是 由河北 本 土 的音 乐工 作 者 。 们 ”为 河北 民歌 的研 究 奠定 了坚 实 的基础 。 他 们取 得 了如 下成 果 。河 北东 部秦 皇 岛 市 的 昌黎 县 ,音 乐文 化 比 对 于 一个 省 的 民歌研 究 , 能够 取得 这样 丰 厚 的成 果 ,在 全 国 较 发达 , 民歌 也很 繁盛 。昌黎 县 的一 些 民歌 在全 国具有 一 定 的知 也是走 在 了前 列 的。河北 的 民歌 研究工 作 的成 绩是 可喜 的。我们有 名 度 , 昌黎 县 也养 育 像 曹 玉 俭 这 样 的 民 间歌 手 ,至 今 他 的 演 唱 理 由认 为在不 久 的将 来河 北民歌 的研究将 会 百尺 竿头更 进一步 。 录音 还 在我 国的许 多音 乐 艺术 院校 中作 为欣 赏 曲 目。王 士杰 比 较 详尽 地 介 绍 了 昌黎 民歌 的特 点 并总 结 了 昌黎 民歌 的 9 唱 法 : 种 参考 文献 1 】 音腔 中央音 乐学院学报 , 卷 舌 音 、衬字 唱 法 、嘟 噜音 、 呼噌 音 颤 吼音 、 喉腔 、 鼻腔 控 制 [ 沈恰. 论. 音 、滑 音 、装 饰 音 以及 重 尾 音 。 师 从 曹 玉 俭 的 王 士杰 也 是 昌黎 3 ̄9. 2 西北 汉族 民 间音 乐的音调 结构 . 中国音 乐 ,1 8 4), 9 3( 人 ,他对 冀 东 民歌演 唱 方法 的 很好 的 总结 并指 出 昌黎 民歌与 昌黎 【】杜 亚雄 . 6 " 9。 8 6 方 言 有着 密切 的关系 。但 这 一研 究 需要 有 语音 学 以及 汉语 音 韵 学 f 蒲亨强. 3 】 论民歌 的基础 结构一核腔. 中央音 乐学院学报, o ) 2 4 . 2 ( ,4 ̄ 6 o2 方 面 的扎 实的知 识 的人才 的深 入探 究 。 【] 4 冯光钰. 中国同宗民歌 . 中国文联 出版公 司, 北京:19 。 9 8 河 北 省 沧 州 市 的南 皮 县 的 民歌 也 很 富有 特 特 色 ,著 名 的有 【】王 士杰 . 5 昌黎 民歌 的特 点和 演唱 方 法. 民音 乐 ,1 8 人 9 1(1 1), 《 莉花 》和 《 风 筝 》等 。乔伦 追溯 了时调 《 茉 放 茉莉 花 》 的历 38 9.  ̄3 史 渊 源 ,并 指 出 《 莉 花 》距 今 至 少有 5 0 的历 史 , 其 曲调 的 茉 0年 『 乔伦 . 6 ] 好一朵 《 茉莉 花 》谈 南皮 民歌 《 茉莉花 》. 河北歌声 , 8 ( , 1 21 9 ) 最 早 的工尺 谱 见于 明代 嘉 靖年 间 , 当时名 为 《 花 调》 ,石家 庄 37 ̄38. 鲜 地 区 的 《 梅花 》 是其 变 体之 一 。此 外 ,乔伦 还 指 出南 皮 《 莉 【】 杰. 火热 烈 、蓬勃 向上 : 简介 晋 县 民歌 《 对花 》. j歌 腊 茉 7 王 红 反 河 E 花 》是丰 富和 发展 了 的江 苏 《 莉花 》 。 茉 声 ,18 3 9 2( )。4 . 7 王杰 …从 曲体 结构 、演 唱 方 式 以及 民歌 手 的演 唱 处理 等 方 面 【】韩 溪 . 山 民歌 对 唐 山地 方 戏 的孕 育和 发 展 . 乐研 究 ,1 8 8 唐 音 93 全方 位地 介 �
河北的特色民间工艺文化
河北的特色民间工艺文化
河北的特色民间工艺文化丰富多样,其中一些著名的工艺文化包括:
1. 蜡染艺术:河北地区有悠久的蜡染传统,主要以保定、廊坊一带为代表。
蜡染艺术采用特殊的蜡烛进行手工绘画,制作出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可以用来装饰衣物、床品等。
2. 剪纸艺术:河北地区的剪纸工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河北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工艺享有盛誉,它的纸样以“寿”字、花鸟、人物、单双对剪,卷筒剪和镂空剪等为主。
3. 泥塑艺术:河北泥塑起源于汉代,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泥塑的发源地",尤以保定泥像最有名。
泥塑艺术以黄、白土为材料,手工塑模而成,具有逼真的造型和生动的表情。
4. 糖画艺术:河北的糖画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主要在宴席、年节等场合制作和供人观赏。
糖画使用糖浆烘制而成,具有丰富的主题,如动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制作工艺独特,颜色鲜艳。
5. 纸扎艺术:纸扎艺术起源于明代,河北保定地区是纸扎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纸扎艺术用色彩鲜艳的纸张制作出各种造型,如人物、动物、建筑等。
纸扎艺术作品造型逼真,富有装饰性和观赏性。
这些特色民间工艺文化丰富多样,凝结着河北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这些工艺文化不仅体现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独特技艺,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精神文明综述
农村精神文明是指农村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质。
农村精神文明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传承:农村地区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
2. 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地区的人民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通过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满足精神需求。
这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以及读书、写字、绘画等个人创作活动。
3. 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地区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公德。
这包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反对陋习、追求文明礼貌等现代文明观念的普及。
4. 精神文明教育:农村地区注重精神文明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农村文化站等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5.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逐渐提高,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总之,农村精神文明的综述表明,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河北的民间工艺
河北的民间工艺
河北的民间工艺非常丰富,其中包括:
1. 石家庄剪纸:石家庄剪纸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技艺。
2. 保定剪纸:保定剪纸起源于明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剪纸主要以动物、植物等自然图案为主题。
3. 丰宁芦管编织:丰宁芦管编织是丰宁县的传统手工艺,在清代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丰宁芦管编织技艺已经成为中国的非遗。
4. 正定泥人张:正定泥人张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起源于清代,是石家庄市正定县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定州银器:定州银器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起源于唐代,已有1300年历史。
定州银器采用精细的工艺制作,密集的银饰图案,充满古朴而神秘的艺术气息。
6. 平山陶瓷:平山陶瓷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主要产地在河北省平山县。
平山陶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釉色艳丽,纹路丰富,花纹精致,造型别致。
7. 崇礼毛皮:崇礼毛皮是河北省崇礼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主要包括羊皮、狐皮、兔皮等动物皮革的加工制作。
崇礼毛皮制品手工精细,工艺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8. 广宗石刻:广宗石刻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宗石刻主要以石雕、石刻为主要工艺,纹饰风格独特,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概论综述
中国民间艺术概论综述中国民间艺术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的非正式、非官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活动。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
本文将从艺术形式、创作特点、表现主题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中国民间艺术进行概述。
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样,包括音乐、戏曲、舞蹈、绘画、木刻、剪纸等。
其中音乐是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以民歌为代表,具有丰富多样的曲调和深厚的感情表达。
民间戏曲包括豫剧、越剧、评剧等,它们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
舞蹈形式有龙舞、蛇舞、扇子舞等,充满了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意象。
绘画和木刻则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传统艺术形式,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画,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群众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民间艺术通常由普通群众参与,无论是演唱、表演还是创作都在集体活动中完成,形成了非常浓厚的群众文化。
其次,民间艺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它不受官方的规范和限制,艺术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创作灵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
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主题广泛多样,涉及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各个方面。
比如,民歌歌颂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民间戏曲则通过戏曲演员的精彩表演展示出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冲突;舞蹈则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还有各自的特色和表现主题,比如东北地区的秧歌舞蹈、西南地区的歌舞等。
中国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并在社区和乡村中发挥了凝聚人心和传递价值观念的作用。
此外,中国民间艺术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特点。
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一双巧手剪春秋
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一双巧手剪春秋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蔚县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而在这个由剪纸传承人周淑英带领的文化殿堂中,她的一双巧手正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春秋的色彩。
周淑英,是当地著名的蔚县剪纸传承人,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小热爱剪纸艺术的她,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术。
慢慢地,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蔚县剪纸大师。
如今,她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周淑英笔下的剪纸作品,鲜活生动,栩栩如生。
她将蔚县的山川河流、村庄民居、神话传说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剪纸之中,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她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周淑英的剪纸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精湛,更重要的是她的作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她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现了时代特色,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淑英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蔚县剪纸的光芒和魅力。
她利用自己的剪纸技艺,为蔚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她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传播蔚县剪纸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
周淑英的故事就是蔚县剪纸传承的缩影。
在她的带领下,蔚县剪纸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
她的一双巧手,见证了蔚县剪纸的春秋,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每逢节日,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蔚县的村庄上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在这些活动上,周淑英总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
她会带着自己的剪纸作品来到现场,向参与活动的人们展示她的优秀作品。
观众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纷纷为她的作品点赞。
周淑英的剪纸作品中蕴含了她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
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都是享有盛誉的。
这些艺术从不
同角度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其共同特色是起源于民间生活,有的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有的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创新的,最终逐步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仅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有着绵延不断的艺术生命力。
河北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无形纽带的作用,为促进河北省的社会进步,曾做出过彪炳史册的贡献。
1949年后,河北民间艺术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时期。
1978年以来,这些艺术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并增加了新的时代特色。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中,河北民间艺术更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为凝聚人心、营造健康的精神氛围,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于经济建设,发挥着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
地方戏曲
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
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
明清以来,弋阳、昆山、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
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
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新颖调、横歧调、哈哈腔、四股弦剧、评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摊戏、丝弦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
民间曲艺
河北民间曲艺艺术历史悠久,曲种繁多,节目丰富,在各地流传的主要曲种有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任丘大鼓、晋州龙鼓、赞皇旗鼓、安国架鼓、高邑腰鼓、常山战鼓、藁城金钹战鼓、沧州木板大鼓、木板书、十不闲以及单弦、平书、相声、数来宝、快板书、三句半等30余种。
这些曲种,有的演唱长篇大书,有的演唱小段,多年来流传下来的大小书目数以千计,从事这些曲艺的专业演员和农村业余说唱艺人数以万计。
民间歌舞
河北民间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与内容。
其中,河北民歌多为民间口头创作,内容丰富风
格多样,反映广阔的历史生活画卷,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河北吹歌是一独具风采的民族民间乐器演奏形式,其乐器多以唢呐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乐器以及锣、鼓、钗等打击乐器,在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喜庆之日,进行演奏。
河北歌舞基本上以秧歌为主,其它还有各种灯类、鼓类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狮子舞、竹马、旱船、花船、小车、大头舞等146种。
乡村古乐
河北乡村古乐活跃于河北乡村,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主要有邢台市广宗的太平道乐、巨鹿道教音乐班打醮科仪音乐、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军卢村义和团音乐。
这四种音乐的共同特点是披着宗教外衣,却完全体现着民族文化传统,均可以称之为僧儒道三家并用的庄重典雅音乐。
这些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以其古朴、优雅、独特在民间音乐大花园中争奇斗艳。
民间美术
河北民间美术包括历代书法碑帖、寺墓壁画、民间绘画等内容,其中历代书法碑贴是研究历史文物、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而寺墓壁画则是研究壁画艺术和美术史的重要资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民间绘画取材于民间生活,在继承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河北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工艺
河北省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品,数量众多,艺术成就丰厚。
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陶艺,如定窑、磁窑、邢窑和黑陶等,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如石雕、骨雕、木雕、贝雕等;不仅有惟妙惟肖的装饰工艺,如滕氏布糊画、花丝、花丝首饰、花丝摆件
民间武术
中国有民间武术129个拳种,其中52个发源于河北省。
这52个拳种主要分布于沧州、邯郸、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台等地。
现存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沧州的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邯郸永年的杨式、武式太极拳,廊坊的八卦掌、邢台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等。
吴桥杂技
河北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传2000多年。
中国杂技之乡有多个,就历史、民间基础与国内外影响而
言,河北吴桥是最负盛名的。
河北吴桥发祥地是"杂技摇篮",享有"杂技之乡"的盛誉,驰名中外。
吴桥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杂技就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但是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始于元朝以后。
经过千余年的继承发展,吴桥杂技艺术愈加精湛,门类愈加齐全,并涌现出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杂技名流。
吴桥杂技门类繁多,各具特长。
明朝中叶,吴桥杂技逐渐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北牟乡为中心,称为"东派",后来该派逐步蔓延到宁津、南皮等县;一派以仓上乡、范屯乡为基地,称为"西派"。
后来西派实力强大,流传到吴桥全县。
在西派当中,又分成许多门类,而以"刘家门"、"齐家门"、"陶家门"最为著名。
"刘家门"在明朝中叶形成,擅长武功和马术。
该门传统节目,除以武功为主外,还有扦子、三股子、顶功和刀门子。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该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
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中来,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齐家门"在明朝末年形成。
该门的独特艺术是"兴活"、"闷子"和"刺清子"。
后来又创建了"气功",功夫有独到之处。
"陶家门"创建于清初。
该门主要技艺为古彩戏法和"捞活",就是现在幻术和魔术的前身。
最初各门界限分明,各树一帜。
到了清末民初,各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就逐渐融为一体。
民国6年(1917),孙富友招纳各门精英,联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杂技集团。
根据各门的特长,编为四大门类:一是武术,二是杂耍,三是驯兽(其中包括马术),四是幻术和魔术。
后来,吴桥杂技在这四大门类的基础上,越分越细,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据调查,在民国初期,吴桥杂技内容可分为13种类型:一、武术;二、顶技;三、口技;四、蹬技;
五、手技;六、车技;七、马戏;八、高空节目;九、踩钢丝;十、钻技;十一、口捻子;十二、魔术;十三、其它(如踢毽子、抖空竹等)。
归纳起来包括武术、杂耍、驯兽、幻术四大门类。
现今吴桥杂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创建和改进了许多新的节目,例如狮子舞、龙灯舞、套圈舞、彩绸舞、中幡、飞钣、十字飞人、双层秋千、脑担子、大飞吊子、飞车走壁、大型魔术等。
在历史上,吴桥县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杂技艺人。
仅在清代,吴桥就造就了许多蜚声中外的杂技名流和杂技世家。
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号称"大王一"的巨型魔术大师穆成林,曾经赢得埃塞俄比亚皇帝叹服、获得一枚金质奖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宫中献艺的中国民间戏法老前辈蒋德成,创办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并享誉东南亚的杂技大师孙富友等,都是吴桥籍杂技艺人。
现在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与世界28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故国内杂技界有"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吴桥全县目前共有杂技团29个,共有演员900余名。
基于吴桥杂技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省于1987年开始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至今已举办过八届(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共有来自亚、非、欧、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参加的世界杂技盛会。
该杂技节逢单年举行,一般在10月最后一周或11月的第一周举行,会场设在省会石家庄,艺术节以沧州铁狮子"镇海吼"为范本,以象征和平、友谊的绿色为底色,制作了节徽,设金狮、银狮、铜狮奖。
此举不仅促进了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河北对外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