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所见》的文本。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想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体会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互相交流。
5.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
2. 反思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所见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所见教案简介本文介绍了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内容。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方面的讲解。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4.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5.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针对以上的重难点,我们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情景导入法: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体验学习法: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3.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供更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5.评价反馈法: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提高。
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本教案将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个课时。
下面为具体的教学流程安排:模块一:识字课时一:认识字典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字典的作用和使用方法(5分钟);2.学习:讲解字典的结构和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根据拼音或笔画查找字词的方法(10分钟);3.练习:完成字典中指定字词的查找任务,加深对字典的理解和掌握(15分钟);4.小结:归纳总结学习字典的方法和技巧,展示学习成果(5分钟)。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教材背景本教案所涉及的古诗《所见》收录于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田间看到了十分美妙的自然景色,并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古诗在小学生诵读学习中,可以阐发他们天真淳朴、热爱大自然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于规范语言使用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所见》,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正确朗读、理解诗歌含义和感受诗歌内涵。
3.学习诗句语言,了解常见诗句表述。
4.养成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感悟的习惯。
教学手段1.听讲教学:教师讲解、示范、点拨2.合作学习:同伴间互动,小组讨论3.组织诵读:朗诵及小组比赛4.多媒体工具:声音、图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大自然景色的短视频或播放相关音频,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引出下面的古诗诵读活动:“同学们,你们看过或听过哪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图画、诗歌?有哪些让你们十分喜欢、难以忘怀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田野之诗。
”第二步:朗读古诗《所见》教师先朗读古诗,并让学生跟读。
在诵读中,老师应格外注意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感受韵律的美妙,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利于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含义。
第三步:诗歌内容理解在学生理解、背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作必要的解释,例如:“几度”的意思是“多少次”、“露华”的意思是“晨露”等等。
然后,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通过一天几次的拜访乡村,深深感受到了田野的美好、大自然的神奇。
这种表达自然景色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步:学习诗句语言和搭配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将《所见》中的诗句分为三个层次,逐级讲解,同时注明每个诗句的表达意义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结合所学“修辞设备”之知识来辅助教学和学生认知。
第五步:朗诵比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好诵读和朗诵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并指导学生要点。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2024年《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2024年《所见》小学语文教案1.1 设计思路1.1.1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
1.1.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解析2.1.1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结构。
2.1.2 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1.3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佳句妙语。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音的优美。
3.1.2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理解程度。
3.1.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4.1.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语文实践。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5.1.2 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5.1.3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如果您有任何修改意见或要求,请随时告知。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课文课件或幻灯片6.1.2 生字词卡片6.1.3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 学具准备6.2.1 课本6.2.2 笔记本6.2.3 铅笔和橡皮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学环境准备6.3.1 教室座位安排合理,便于学生互动6.3.2 教学设备齐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6.3.3 教学氛围营造,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7.1.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做铺垫7.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七、教学过程7.2 课堂讲解7.2.1 分析课文主题,讲解生字词7.2.2 解析课文中的佳句妙语和修辞手法7.2.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七、教学过程7.3 课堂练习7.3.1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7.3.2 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7.3.3 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语文实践八、板书设计8.1 板书设计思路8.1.1 板书应突出课文主题,简洁明了8.1.2 板书应包含生字词和关键词8.1.3 板书设计应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八、板书设计8.2 板书内容8.2.1 课文8.2.2 生字词和关键词8.2.3 课文结构或主要内容八、板书设计8.3 板书形式8.3.1 使用简洁的图形、线条和符号8.3.2 适当使用颜色标注重点内容8.3.3 板书设计应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内容设计9.1.1 学生抄写生字词9.1.2 学生回答课文相关问题9.1.3 学生尝试进行课文内容的创作或改编九、作业设计9.2 作业形式设计9.2.1 书面作业9.2.2 口头作业9.2.3 实践作业九、作业设计9.3 作业评价设计9.3.1 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和评价9.3.2 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指导和辅导9.3.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课后反思10.1.1 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10.1.2 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10.1.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2 拓展延伸活动设计10.2.1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或游戏10.2.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拓展知识面10.2.3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发挥想象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3 课后跟踪与辅导10.3.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存在问题10.3.2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和指导10.3.3 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环节关注1.1 课文内容解析1.1.1 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所见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所见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阶段。
为了更好地教授三年级语文课程,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广泛采用。
在使用过程中,我收集了一些教案的使用经验,现在分享给大家。
教案简介首先,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该教案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时。
每个课时都会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设计。
教案特点教学目标明确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很清晰明确,不仅指明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这使得老师在教学时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明确方向,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方向。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内容上很丰富,不仅涵盖了知识点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
此外,该教案使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游戏、讨论、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分层递进,重视细节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难度层次上具有分层递进的特点。
每个课时之间知识点的难度存在一定的序列关系,学生可以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
同时,教案还很注重教学细节,对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设计和讲解,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教案使用经验在实际教学中,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使用经验如下:1. 提前准备好教案在每堂课开始前,一定要认真准备好教案,清楚掌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
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顺畅地展开教学,把握好时间,保证教学质量。
2. 严格按照教案操作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是系统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严格按照教案操作。
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案的设计,还要注意落实教学环节的分工和安排。
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要点。
3. 注重巩固和拓展教学不止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在学习成果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古诗《所见》说课稿范文
古诗《所见》说课稿范文古诗《所见》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所见》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所见》。
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教材编排、学习目标、古诗简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信》是一首儿童诗,一个学写信的孩子想给万物写信;《泉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条小鱼在乎》是一个儿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主题是爱和爱心。
古诗《所见》安排在这里,仅仅是诗人袁枚捕捉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呈现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吗?我认为,还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体现了对生活、生命的爱,对自然、自由的爱。
【学习目标】1、会认“牧、骑、振、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背诵《所见》。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所见》大意,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项目标,第一项是关于识字的,第二项是关于朗读背诵的,第三项是关于古诗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见》安排在一二年级居多,为什么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呢?说明第三项目标“感受古诗描写的意境”是重难点。
第三项目标中,“结合”一词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插图能够准确地表现诗意,注释也给出了诗中两个关键词的解释。
“了解”一词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
“感受意境”则提示了两个核心问题,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前一个问题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我将在“古诗简析”里谈;后一个问题体现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设计”里谈。
【古诗简析】《所见》是一首以农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
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儿童唱着歌骑牛而行,发现了树上的鸣蝉,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所见》的文本、图片、生字词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所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重音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也学会了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创意写作:(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或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和评论。
2. 绘画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所见》的内容,绘制相应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所见》,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造一个句子,巩固运用能力。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读“所、牧”等6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夏日乡村牧童放牛的情景,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都喜欢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描绘的也是夏天的情景。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所见》。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读音是否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2、讲解生字的读音、结构和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句诗(1)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引导学生理解“牧童”“黄牛”“林樾”的意思。
(3)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他在做什么?(4)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和快乐。
2、学习第三、四句诗(1)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理解“意欲”“捕”“鸣蝉”的意思。
(3)思考:牧童为什么忽然闭口立?(4)同桌交流,体会牧童的心理变化。
(5)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天真活泼和机智。
(五)诵读古诗,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
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古诗诵读 所见》教案 鄂教版
树——树——森林
设 大海——小船——航海
自己—自己—贴心
计
关爱大自然
关爱别人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
2.泉水 认知目标
课型 讲读课文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 10 个生字,会认 5 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品读句子的能力,体会泉水蓬勃向上、
望溢于言表,他究竟要写什么呢?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 1. 理解 2——6 小节诗句。 目标 2. 背诵全诗,升华情感。
预设
生成
一、回顾学生质疑,导入学习课文。
同学们,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作者非常想用笔和纸,
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写许许多多的信。他想写给谁?写些什么
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 读 到 这 里 , 你 觉 得 牧 童 是 个 什 么 样 的 小 孩 ?( 活 泼 , 顽 皮 , 机 敏 , 愉 快 , 可
目 能力目标 乐于奉献的精神。
标 德育目标 学习泉水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大自然和别人有关爱。
2.体会写信要“用心和手”;读写结合,拓展创新,讨论交流“你想帮
谁写信呢?怎样写”
第一课时
学习 1. 学习生字词,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意。
《所见》的教案
《所见》的教案《所见》的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所见》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所见》的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所见古诗——精选推荐
《所见》是清代⽂学家袁枚创作的⼀⾸五⾔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件⼩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然情趣的特点。
下⾯⼩编为⼤家分享了⼀些优秀的所见古诗相关内容,仅供浏览。
所见古诗1 3⽉25⽇上午第⼀节,朱⽼师如期来听课指导。
我根据上次《松⿏与松果》中的不⾜加以了改进,特别是在课堂组织⽅⾯。
课后,朱⽼师对我在组织⽅⾯的改进做了初步的肯定,但他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再次让我受益匪浅。
⾸先提到的依然是课堂组织,这也让我感受到了这⼀⽅⾯的重要性。
没有⼀个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再好的教学设计都是徒劳,因此朱⽼师对我也⾮常严格。
他说在组织全班同学的同时,也要关注个别特调⽪的学⽣,⽤正⾯的如:“某某同学坐的最好”加以⿎励,或者⽤反⾯的如:“某某同学没坐端正。
”等⽅法。
让调⽪的学⽣也集中注意⼒。
作为班主任,对班级学⽣的情况应该是⾮常了解的,哪些调⽪不认真的必须多关注。
接着提到了学⽣的⾃主性。
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重点,朱⽼师认为我在课堂上过于的主体化,应该放慢教学进度,让学⽣多想多说,⽽不是⾃导⾃演,为拉进度就⾃问⾃答。
朱⽼师⿎励我好好加油,希望下次听课有新的进步。
感谢朱⽼师的细⼼指导与⿎励。
所见古诗2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所见》是⼈教版教材⼀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古诗,这⾸诗⾮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歌唱,⼀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古诗要引导学⽣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标: 教学⽬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6个⽣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最新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设计(精品)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
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
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所见》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上册)_3
《所见》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
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二、初读感知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
(注意平舌音)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1、牧童骑黄牛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2、歌声振林樾A、理解“林樾”“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B、给“林”组词“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
林还有什么朋友?C、写“林”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F、开心地背一背3、意欲捕鸣蝉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范例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篇一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看图导入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
(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
(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
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二、揭题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
(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
(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教学】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所见教学教案知识
【关键字】教学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所见》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题”趣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2.板题。
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
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二、“字”趣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
指名带读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2)去掉拼音认读。
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
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看、听)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
”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
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四、“文”趣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范文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重复朗诵,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心爱、天真心爱的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规范:一、看图导入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教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答复。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认真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认真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
(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
(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
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
3.你还有其它的所看、所听吗?二、揭习题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
(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认真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认真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
(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
)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诵一次。
三、情景心得、评赏古诗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谁能用朗诵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师引读:瞧,牧童正在高兴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 )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认真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好像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
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论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四、背诵全诗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
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指导写字1.在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有五个,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出示“立、童”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立”要写得方正,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样,“童”上的立字头要写得扁些,在横中线的上方点,还有好多立字头的字如“意、音、亲”都是这样的。
这个小诀窍可得记住了!)师范写。
2.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在书本上练一练吧。
小朋友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小热爱它、诵读它、品味它吧!篇二教学目的: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习题”趣1.谈话导入。
师:方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教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答复问习题声音响亮,这是教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标题就叫——所见!2.板习题。
指名读习题,读准“所”的平舌音。
齐读标题。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二、“字”趣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教师读一遍。
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
(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
指名带读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2)去掉拼音认读。
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
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
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师范读一行,(注意教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看、听)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
”看着、听着,教师好像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好像变了小牧童。
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四、“文”趣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
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
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吞吞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适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
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迫。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快乐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
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作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
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迫。
(2)读出“突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突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突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慎重、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五、“吟”趣⑴吟动静,吟出比照。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
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高兴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教师再听听!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1)捕到了,因为……。
捕到之后,心情如何?(快乐、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
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
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
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3.吟唱。
(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六、“书”趣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
游戏“找雷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
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
(揭示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划美、间架构造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归纳、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读读。
(天真的)牧童……,(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所以)突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 *,* *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 *** ,* * ***。
倒背,跺着脚读。
(之所以)突然……,(是因为)……。
(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举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高兴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板书设计:所见袁枚看读听吟想唱篇三教学目的:⑴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⑵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⑶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⑴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节令。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⑵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