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合集下载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2015-10《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十三章


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 能力。

注意:效度大于信度
三.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档案袋评价 (二)观察评价 (三)情感评价
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少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等级评价: A、B、C、D等级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包括三方面:认知、情感和技能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们制定)


优点: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缺点: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脱离实际。
二.教师自编测验

定义:由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 材内容和评价目的自行设计与编制的测验。 原则:教师自编测验应该遵循的原则(了解即可) 题型: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客观题,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匹配题。 效度 信度 区分度
第一节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 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 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常模参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 准,说明某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 标准参照评价:以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 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如何的评价方式。 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课笔记第1页:【说在课前】上午讲了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

2.认知主义。

3.建构主义。

今晚要讲人本主义。

第2页:【解析】人本主义整体上更注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1.马斯洛。

2.罗杰斯。

口诀“罗马人”。

第3页:【解析】之前讲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尤其强调人格实现。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要发挥所有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别人逼迫的学习是机械的、外在的学习,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出内在学习论。

要想学习,必须调动内在驱动,开发潜能。

马斯洛智商在190以上,他的理论提出时被很多人反对,被反对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智商高,所以要坚持自己的理论。

内在学习就是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内在学习是比较难达到的。

人本主义的理论稍微有一点不切实际。

第4页:【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关注人,他的理论也有一点不切实际,有一点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老师培养人,要培养“完人”,“完人”就是知识高,情商高,“双高”的人。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奥苏贝尔之前也提出过有意义学习,但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价值,因此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1)“有意义”: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②建立知识与人的联系。

(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

(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的学习。

3.学生中心教学观:人本主义关注人,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提出学生中心教学观,也叫“非指导教学”。

罗杰斯反对原来的老师指导学生、命令学生,他认为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式的,要暗示学生。

非指导模式强调老师的角色是“催化剂”。

非指导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良好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做出努力,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邸概念测蚩: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i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忖、施测和评分零)对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虽"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效度:测验效度指测虽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強与所要测呈的I」标特征和符合程度。

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利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骰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巫要者出儿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血形式解答问题。

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冇统--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课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秤商:农示儿鼠智力年龄9实你年龄Z间的关系,即智龄勺实际年龄之比。

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i种情绪过丁•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i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呈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2、简述学习测虽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借息、激发学主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呆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淸楚地表述教学和菅理日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竹理活动达到口标,全而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站和评疋的条件,明确口己在編制、选择和使用测绘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白行編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栉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备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口己的教学和育理工作。

4.简述评定的分类。

答:1〉配宜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

史上最全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0-11章)

史上最全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0-11章)

四、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
(一)课堂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一般认为是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 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 为。 • 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1、学生因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 反课堂纪律。 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而产 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 律。 3、个别学生因成绩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承 认自己,为在群体中获得地位而不择手段违反纪律。
(七)、提供反馈
A:在学生作出反应后,要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反馈。 B:促进“强化”的内部学习过程。 ①当学生成功学习得到肯定,就能建立信心。 ②当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出现,以前得到肯定的学习反应就能重 新出现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在前,刺激在后)
(八)、评定行为
A:“评定行为”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即检 索与强化的内部过程。 B:测试是评定行为的主要方式,既能检查学习结果,还能起到 强化作用。 C:有评定行为有关的测验有: ①插入测试:教学过程中插入类似联系的小测验。最准确了解学 生学习状况。 ②自我检索:自我检查性质的测验。 ③后测:指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成为单 元测试。相比前面两种测试更全面和系统,往往成为下一阶段 学习依据。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 理学原则
第一节 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则及策略
一、课堂管理的错误见解 (一)误以为学生愈安静则其学习效率愈高 (二)误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 令的绝对服从 (三)误以为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
二、教师管理的弊病
(一)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 (二)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 (三)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 (四)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 (五)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11章 教师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11章  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第一讲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一、教学目标1.识记:教师的能力特征、知识结构和人格特征2.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的内在联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人格特征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回顾前几章的教学内容,讲的是学生群体和学生学习心理及课堂教学心理,而教学过程的组成是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环境等,由此引入到对教师心理的探讨学习上来。

讲解一、教师的能力特征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智力)和教育能力两部分。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

教师的教育能力具体包括:1、影响与塑造教育对象的能力(1)观察与了解学生的能力。

(2)因材施教的能力。

(3)组织交往能力。

2、操纵教育过程的能力教育过程是教师运用教育内容和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教师操纵教育过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加工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选用能力。

(4)教育情境的调适与应变能力。

3、自我调节与教育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进行分析、调控与改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获取教育反馈信息的能力。

(2)自我评定和改造的能力。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应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的知识、数学的知识、物理的知识等。

(二)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具体表现为:(1)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

(2)关于教与学的知识。

(3)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三)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四)文化知识文科的教师应该要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理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社会科学的修养。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教师群体形成了以下一些比较突出的人格特点:1、求知多思。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讲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讲 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第十一讲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一、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类型(一)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把与自己有相似特点的人归于同一类型的人;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为“自己人”呢?1.可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学生认为教师是“自己人”2.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量制定规则;3.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4.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二)反馈效应-埋头拉车,抬头看路反馈效应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会对学习过程发生强化作用;反馈效应的启示:1.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既要努力学习,又要及时总结学习的结果;2.在学生作业上写评语,应特别慎重,需要认真总结学生学习上存的优、缺点,从而明确其努力的方向;3.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进步要总结经验、落后要分析原因;(三)犯错误效应-白壁微瑕更可爱"犯错误效应",也称"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际吸引力提高。

(“犯错误效应”前提是教师本人是有能力的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二、引发主体偏差的心理效应认知偏差是指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意图的理解偏差,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

了解以下心理效应,有利于教师走出对学生的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和最近印象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即“第一印象”,它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第16章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2.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B.课堂环境的制约性C.影响的相互性D.过程的持续性【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影响的相互性和过程的动态性。

过程的持续性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

3.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班级约定是已经确立好的规则,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约定,因此属于群体规范。

4.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称为()。

A.师生关系B.师生互动C.教学交往D.师生沟通【答案】C【解析】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教学交往与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及师生沟通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交往发生在教学情境之中。

二、简答题1.简述教学交往的原则。

答:(1)平等与尊重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指在教学交往中,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

②学生要尊敬教师,理解教师的要求,尊重教师的劳动。

(2)互动原则互动原则要求首先接纳、肯定、喜爱交往的对象,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愉快的气氛,产生互动效应。

贯彻互动性原则时,要注意:①教学交往的信息与交往意图要协调一致,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意沟通以引起心向或目标的一致性;②师生交往应与具体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协调一致,使师生处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之中。

第11章 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11章 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3) 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
所倡导的理论
即:所流行的,能意识到、讲得出, 也易变化的理论; 所使用的理论 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但不一定 意识到,且不易变化的理论。

2、教师的知识
1)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文化
素养)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 识) 实践性知识 2)个人知识(缄默知识) 公共知识



有学者把教学策略可以分成组织策略、陈述策略和管理策略三 种类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还对教学策略的进行反思,富有反 思意识。 (一)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有关教学怎样进行,呈现什么内容 以及如何呈现这一内容的策略。 (二)陈述策略。陈述策略的确定即是选定一种恰当的教学媒 介以及合适的分组策略。 (三)管理策略。管理策略指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选择何 种组织和陈述策略的决策,追求以最满意的方式使用现有的人力 和物力资源。 除了以上三个部分,教学策略结构之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部 分———反审意识,即教学主体反审和超越自己的教学计划过程 方法等的意识,它已成为教学策略不可或缺、融为一体的一部分, 也是教学策略之所以成为“策略”的关键特征。
进个人身心健康。

(一)教学交往的类型
1.个性层面的交往
2.角色层面的交往 3.群体层面的交往





(二)教学交往的心理机制
1.师生相互知觉的作用和机制
它在教育活动中有两大功能:一是影响师生间关系的建 立。师生在对自己认识和相互了解时,产生了对对方行为目 的和动机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变为师生相互吸引 或排斥的力量,决定着双方心理的融洽度和相互尊重的程度, 因而影响着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二是在教育活动中协调动 作,有益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ppt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ppt
2020/12/5
• 三、对班级或同伴群体的遵从
• (一)不同性质的学生群体 • 学生群体有两种:一种是按教育管理的
要求而组织起来的、有明确规章制度、 权利义务的正式群体,最典型的是班集 体;另一种是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 的、成员的角色地位和权利义务均不确 定的非正式群体,即同伴群体。
2020/12/5
2020/12/5
• (三)结群与遵从的原因
• 1、安全、归属和被同伴认可的需要 。安 全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自然地在周围寻求可 以依赖的群体——业已形成的班集体或者 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小群体。
• 2、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和对他人的信任。 个体对群体越信任,越觉得群体是可靠的 信息来源,他的遵从行为就越明显。由于 对种种观点、见解和信念缺乏亲身经历与 体验,因而在群体中不可能清晰地评价和 把握自己与别人的判断与选择,从而总是
• 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表现为课堂失控,学 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意插嘴,故意 捣乱。
2020/12/5
课堂气氛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 对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完成起着动力、催化 、维持与定向的作用。众多研究证实,课 堂气氛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鲍法德的研 究表明,课堂中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将影 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 甚或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十一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 本章目标:
• 1.评价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 • 2.举例说明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并分析原因;
• 3.分析自身已有的教师素质和不足之处, 指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素质;
• 4.举例说明家庭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 5.举例说明网络环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 在学校里,影响学生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 是: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3.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管理
课堂管理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 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二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对学生行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教师 与学生的关系 3.关注学生生命价值
(三)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1.制定课堂管理规范 课堂管理规范的制定,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师生的互动,增 强课堂教学效果,其目标最终是指向学生的发展。
(一)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二)优化课堂气氛的条件
1.教师的人格魅力、业务水平· 、教学风格 2.师生关系 3.校风与班风 4.良好的课堂语言与教学组织 5.班级的规模
第一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 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 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课堂管理的意义
首先,课堂管理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课堂管理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保证 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 最后,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 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二)课堂管理的变革历程
1.关注课堂纪律和学生的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心理气氛是指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占 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表现 为群体中人们 的心境、情绪体验、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和对工作 及周围环境的态度等。
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 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劣可由知觉水平、思维状态、 情感状态、定势状态、注意状态等指标反映出来。

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

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

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教育心理学十一章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3. 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和目标设定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动机的定义和分类。

2. 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3.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a. 目标设定和自我监控。

b.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c. 创造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d.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动机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并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讨论。

3. 策略讲解:详细介绍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实际应用。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低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

6. 总结归纳:对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可以在实际学习中应用这些策略。

7. 反思: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动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学习动机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策略是否合理。

3. 反思能力:评估学生对自身学习动机问题的认识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的可行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学习动机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重要性。

通过详细介绍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通过个人反思,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自身学习动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育心理学》章节梳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2、(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心理学第十一章》课件

《心理学第十一章》课件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如课程设计、教学策 略、评估方法等方面,旨在提高 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 断更新,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发 展,如在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等方面的研究。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概述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工业和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 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机制。
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心理健康问题 的增多,临床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如心理创伤、网络成瘾等方面的研究 。
04
心理学研究方法
Chapter
实验法
总结词
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严格和科学的方法之一。在实验法中,研究者会人为地控制某些条件,操作自变量, 并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所得结果较为 准确可靠。
THANKS
感谢观看
学习标
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心理学第十一章应 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如理解基本概念 、掌握重要理论和应用等。
强调该章节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 意义和价值。
内容预览
简要介绍心理学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部分和知识 点。
提供对该章节结构的概览,帮助学生了解整体框架和逻辑关 系。
02
心理学理论
Chapter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概述
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成 因、评估和治疗。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等,以深 入了解心理障碍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1、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气氛/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候: 是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是在教学 过程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里某种占优势 的、较稳定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课堂气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三种类型。

*课堂心理气氛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类型
类型
积极的 消极的
对抗的
2、心理状态及保持策略


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 对稳定的状态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 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的内部条件, 保持:1)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去 感染学生;2)教师要对学生的任何正确反 应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和体验;3)教师与每个学生进行积极的个 人交流;4)防止师生之间隔阂的产生。
(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



1、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1)厌烦;2)挫折与紧张的发泄;3)寻求注 意;4)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2、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1)要求不当;2)滥用惩罚手段;3)教师不 善于了解情况。教师要善于了解自己、了解学 生、了解目标和了解从何开始;4)教师缺乏 自我批评精神。
3、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



1)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2)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 3)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4)对知识传授状况的有效控制。 5)对学生思维进行灵活控制。
四、课堂学习管理



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 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 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是鼓励课堂学习的教师 行为和活动。 基本思想 强调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 为,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教学环境, 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

第十六章 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引导学员自学)

第十六章 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 (引导学员自学)

第十六章教学交往与课堂互动(引导学员自学)【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交往的基本问题、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

【自学指导】第一节教学交往概述一、教学交往的含义(一)什么是教学交往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它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二)教学交往的特点教学交往是一种社会交往,它具有一般的社会交往的特点:(1)主体性(2)互动性(3)互惠性。

教学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但具有一般交往的共性,而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2)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代际沟通。

(3)教学交往以正式交往占主导地位。

(4)教学交往是教学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5)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既有具有教育性。

二、教学交往的基本类型与风格(一)教学交往的主体类型1、“个体-个体”教学交往,即在教学交往活动中,作为个体的教师和作为个体的学生之间交往。

主要有“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两种形式。

2、“个体-群体”教学交往,即在教学交往活动中,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主要有“教师个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学生个体”三种。

3、“群体-群体”教学交往,即作为群体的教师和群体的学生之间的交往。

主要有“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两种。

(二)教学交往的媒体类型1、语言交往在教学交往中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师应对自己的言语活动从以下方面加以规范。

①认真、科学地组织教学信息。

②提高对自己言语活动的意识及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

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词义理解的机会。

④建立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2、非言语交往。

教师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非语言交往有如下几种:(1)体语(2)人际距离(3)辅助语言和类语言(4)其他语言交往。

(三)教学交往风格教师风格的十种类型:1、喜欢支配的教学交往风格,2、富有戏剧性的教学交往风格,3、好争论的教学交往风格,4、生动的教学交往风格5、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交往风格6、放松的教学交往风格7、注意力集中的教学交往风格8、开朗的教学交往风格9、友好的教学交往风格10、准确的教学交往风格三、教学交往的原则(一)平等与尊重原则(二)互动原则(三)适度调控原则(四)最佳组合原则(五)合理交往原则第二节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与功能一、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师生教学交往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由认知、内容、关系等维度以及个性、角色、规范等层面构成多维度、多层面的心理结构功能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抗的பைடு நூலகம்
特征表现
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 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 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景象。
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调控;学 生无精打采,注意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 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情绪压 抑等。
3、教学交往的特征与条件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
特征:参与者的卷入;动态变化特征;行 为交流特征;交互作用;规则性;多种因 素影响;可测量性。
条件:主体心理条件;教学信息的有效传 递;教学反馈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课堂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心理互动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罗杰斯: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既是教学本 身,也是教学的条件。
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是 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 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1)教学交往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2)师生是教学交往的主体。 3)教学交往是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活动。
1、教学交往的特点
特征:1)目标系统的制约性;2)课堂 环境的制约性;3)影响的相互性;4) 过程的动态性.
说明: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互动方 式是生生互动。
(一)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模式
1、合作性互动:彼此配合,相互协作。 存在着适应、服从、模仿、暗示等机制,典
型表现是合作学习。 2、对抗性互动:互动力的凝聚点和互动的
保持:1)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积极性去 感染学生;2)教师要对学生的任何正确反 应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和体验;3)教师与每个学生进行积极的个 人交流;4)防止师生之间隔阂的产生。
3、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控
1)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2)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 3)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4)对知识传授状况的有效控制。 5)对学生思维进行灵活控制。
1、班集体及其特征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按照学生的年 龄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
班级作为集体,具有集体的三个条件:有共同 的行为目标;成员之间地位与角色明确;有明 确统一的行为规范。
班集体的特征:1)目标特征-定向统一;2) 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3)行动特征-令行 禁止;4)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融。
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兴奋过度,随心 所欲,各行其是;注意指向无关对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 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基本失控。
2、心理状态及保持策略
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 对稳定的状态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 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的内部条件,
1)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2)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代际沟通。 3)教学交往以正式交往占主导地位。 4)教学交往是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5)教学交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
具有教育性。
2、教学交往的原则
1)交往基础:平等与尊重原则。 2)交往形式:互动原则。 3)交往程度:适度调控原则。 4)交往条件:最佳组合原则。
1、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气氛/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候: 是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是在教学 过程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堂里某种占优势 的、较稳定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课堂气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三种类型。
*课堂心理气氛的三种类型
类型 积极的 消极的
第十一章:课堂教学环境
主要内容: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教学交往。 课堂教学互动。 课堂管理。 课堂问题行为的
有效调控
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是学校环境中,班级成员之 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主要包括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按照交往者之间的角色维度划分)。
班级中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都是认知成 分(理性成分)、情感成分(基础)和行 为成分(外在表现和结果)三种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存在状态上不同。典型表现是竞争与冲突。 3、竞争-合作性互动:中间型/交叉型。
(二)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条件
课堂教学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 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过程。
1、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2、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 3、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 4、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控。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 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包括友好型、对立 型、疏远型三种类型。
作用:1)是儿童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 景;2)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 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有利于自我概 念和人格的发展;4)对儿童的适应和心 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 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是同伴 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1)成员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 具有较强的凝聚力;3)行为上具有一致 性;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是指班级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人际关系,具有双向性效应性动态性 和不对称性等特点。
四、课堂学习管理
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
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 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是鼓励课堂学习的教师 行为和活动。 基本思想 强调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 为,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教学环境, 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
师生关系是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交往中形成维持和发展起来的。
1)单向交往。 2)双向交往。包含链式、轮式和环式三
种。
3)多向交往。
师生交往的形式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二、教学交往
维果茨基:个体的心理发展正是在与成年人交往 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 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