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
实施方案
龚晓娟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育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一、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二、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四、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等。针对这些偏差,本课题组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并实现其互动,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构建有九华特色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
1、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本课题通过师生互动研究,逐步形成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共同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探寻自己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将遵循“自主—合作—发展”的规律,使师生之间能朋友式的讨论争辩、探索真理。通过研究逐步形成教学模式,使学生有适宜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自由的呼吸,自由的发展。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2、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作所产生的互动,可以改变师生自身的某些认识、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还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的认识功能和情景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为将来能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师生互动教学有利于树立师生关系新观念。
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改变传统教育中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建立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从师权向学权转化,使学生主体精神得以发挥,主体人格得到丰富完善。新型师生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和改造,是勇敢的
实践。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树立师生关系新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国际上现代的教学理念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皮亚杰的“认识论”、赞可夫的五大教育原则为代表,他们都主张对人格的尊重、开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引导探究,利用现代教育设施扩大孩子知识面。目前流行于西欧北美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德国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也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因此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和能力。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在她撰写的《“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里详细阐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其中的核心一条即“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她认为:“师生互动的多种方式的形成,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师生在课堂上承担角色多元化相关,其本质是课堂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中,对“师生互动”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科学定位师生角色,探索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并实现其互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境界,构建有九华特色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2、研究的内容:
(1) 调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师生互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2) 寻求改变现状的对策。主要从四方面进行研究:
A、建立现代的教学观: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建立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B、进行增强互动的“弹性”教学设计: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C、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D、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等;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交往、表达的能力;主动反思、探索的能力等。
(3)构建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课堂互动网络,并探求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四、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
的途径和方
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2、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五、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1)调查、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学习有关理论。
(2)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总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选定参与研究的教师及实验班级。
(3)明确课题研究成员实验任务。建立课题资料档案,随时积累和分析材料。
2、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月)
(1)2006年11月课题开题,做好课题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搜集和研究资料。
(2)进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根据在实践操作中的得失,及时作出调整,使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
(3)撰写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分期召开课题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报告;
(2)形成具有特色的经验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