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读《贞观政要》有感
2024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依据我省相关部门发布的《____省____关于在全省____系统持续深化“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的通知》(黔食药监党发____号)精神,本人阅读了《贞观政要》一书。
阅读完毕,深感启发良多,以下是对书中内容的五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一、人才的选拔与任用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是唐太宗治国安邦的重要策略。
他秉持“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的原则,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的特长,营造出直言敢谏的氛围,充分发挥了人才的集体智慧。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而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将其作为领导者的重要职责。
他认为,正确选拔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其用人理念如“用人审慎,宁缺毋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亲贤人,远小人”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人才管理智慧。
二、人才的全面考察在当今人才选拔与考察中,应全面细致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才华、德行与修养。
唐太宗在《帝范》中提出的人才考察方法,强调在动态变化中观察一个人的举止、言谈、兴趣和追求,这些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信任人才的重要性领导者的信任是激发下属工作热情和潜能的关键。
给予下属足够的信任,能够换回他们更多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我们可以汲取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智慧,为当前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024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二)遵循我局相关文件《____省____〈____在全省____系统继续推进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____通知〉____》(黔食药监党发____号)的指导精神,本人深入阅读了《贞观政要》一书,收获颇丰。
以下是对该书内容精髓的五个维度的概括性解读:一、人才选拔人才的识别与使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
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重要性。
他倡导尊重和培养人才,以人才为国的栋梁。
太宗皇帝善于发掘并运用人才,推崇多方听取意见,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2023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范本
2023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范本《贞观政要》是一本描述贞观时期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的重要史书。
这本书反映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并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贞观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贞观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礼仪、道德和忠诚。
这种思想观念贯穿于整个政府运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选官制度、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例如,在选官制度中,太宗实行了科举制度,并注重选官的品德和才能。
他在《贞观政要》中指出:“士者,国之栋梁,朝之宪章,文武之资。
”这一观点强调了官员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文武全才的重要性。
这种注重品德和能力的选官制度,为贞观时期政府的高效运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贞观时期注重法治和公正。
在太宗的统治下,他大力推行了法律制度的整顿和完善。
他在《贞观政要》中写道:“不减刑度,以示广大之公。
”太宗通过减少特赦和赦免的次数,保持了严明的刑罚。
他还大力推行律师制度,保障了人们的权利。
在他的统治下,人们享受到了相对公正的司法制度,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贞观时期注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太宗非常注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经济的繁荣。
他在《贞观政要》中提到:“以利促治,法以昌达。
”太宗的这一理念,使得唐朝的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还注重教育发展,推行了博士科举制度,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贞观时期强调外交和国际交往。
太宗非常重视对外交往,并积极主动推动邻国间的和平共处和友好交流。
他在《贞观政要》中写道:“唯信不疑,以诚待人。
”这一理念表明太宗重视国家间的信任和友谊,他通过对外交往的推动,使得唐朝得到了广大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通过读《贞观政要》,我对贞观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贞观时期强调儒家思想、法治和公正、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以及外交交往的重要性。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代宰相魏征所撰写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共分为七卷,主要记录了贞观时期(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策略和政绩。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于贞观时期的政治机制以及李世民的领导才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感受,分享我对《贞观政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贞观时期的政治机制相对稳定,政务运转得十分顺畅。
魏征在书中详细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唐太宗实行了明确的分权制度,各级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同时,李世民注重选拔人才,重用贤能之士,使得政府机构运转得更加高效。
这种稳定的政治机制为唐代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政府机构的运作提供了借鉴。
其次,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极具智慧和远见。
他重视民生,注重发展经济,实行了一系列的减税、赋役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赋税的收入。
他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整顿官员队伍,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此外,在对外政策方面,李世民采取了强力统一的措施,积极征战,统一了中原地区,稳定了国内的政治局势,使得唐代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太宗在国家发展、政治治理和军事布局等方面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
此外,《贞观政要》也告诉我们唐太宗的领导风格非常开明和公正。
他尊重各级官员的智慧和贡献,鼓励言路畅通,勉励官员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使得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和富有活力。
这种开明的领导风格也为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最后,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也深刻认识到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领袖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唐太宗的成就得益于他的睿智才干、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念。
他善于倾听智者的建言,能够客观地评估局势和制定策略;他坚持为民着想,注重发展民生,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他爱惜人才,重用贤能之士,善于任人唯贤。
读贞观政要有感
读《贞观政要》有感《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是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全面介绍的政论性专史。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的作者吴兢是唐朝人,据估计,他花大量心血写成此书的目的主要有:一、出于对“贞观之治”的仰慕;二、出于对当朝统治者的期望。
虽然《贞观政要》是一部史书,但是它突破了史书的普遍性的写作方式,《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这部书以古为镜为主旨,以君臣政论为内容,通过对话答辩的方式表达。
书中主要记述了唐太宗与45位大臣的争论或奏疏。
《贞观政要》分40篇,每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以君臣对话或奏疏的形式进行深刻阐述,内容细致深刻。
又以时间为第二排列顺序,一来有利行文,二来也可清晰地呈现唐太宗君臣的思想发展历程。
而值得思考的是作者吴兢对这些篇章的编排方式,比较明显的是作者把“君道”作为第一篇,“慎终”作为最后一篇,其实这是有很深的寓意,这些我们都不难发现。
在封建社会,君主是维系一个王朝的关键,皇帝的英明或昏聩对全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影响极大,正如书中魏征所说:“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
”吴兢把君主的个人素质看得十分重要,可以说,《贞观政要》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不断提高君主的个人素质,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全书第二篇到第四十篇全都是围绕着第一篇“君道”这个主题来的。
因而,“君道第一”这个排列方式体现了作者的深切期望和政治思想。
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
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1《贞观政要》有这么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
”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李世民在他最得力的诤臣魏征死后所发出的感慨。
进入八月以来,由于诸多的因素影响,不能随意离开,柴米油盐天天离不开,有空下来看看清代的历史,虽然没有看完,但也看出满族人虽然没有汉族人那么长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却是善于学习和传承的一个民族。
一路走来,他们都是非常的艰辛。
努尔哈赤用十三副铠甲和三十个部下举起了反抗的大旗,灭了九部,兼并建立了建州,之后就是南征北战,步步为营。
皇太极是随着自己的父亲在烽火中成长,他不是长子,也不是父亲钦点的接班人,所以在继位这个问题上,皇太极是用尽了办法获得了帝位后又要让逼死大福晋的儿子多尔衮等三人成为自己的开拓疆土的得力健将。
顺治帝自小就由叔父在夹持中长大,而且是在满城风雨中入主中原,六岁登基,14岁就亲掌大权,这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年幼就大胆改革吏治,清除了多尔衮长时间来的威胁,把满族和汉族成为一家,缓和了民族的矛盾,为满族成为统治者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为了自己的爱侣的离去而遁入空门,英年早逝。
在汉族人民强烈反抗奴隶制和努尔哈赤的八旗贵族的奴役的严峻形势下,努尔哈赤及时推出了“各守旧业”和“计丁授田”的政策,接着就是重用汉族官吏,在各贝勒的势力强大,又难以挑选合适的嗣子作为继承人的时候,努尔哈赤实行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都是当时的一个创举。
顺治也是一样,在八旗改革中把自己的三旗定位上三旗,这在当时年幼而又没有什么实力的情况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否则皇位就有可能不保,但顺治却能普施恩惠,对八旗大臣大加赏赐,同时又裁培扶植忠于朝廷的其他大臣。
扩大了议政王大臣的成员和权限。
这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2《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十卷,分为四十篇,二百五十八章,约八万字。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主要记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通过阅读《贞观政要》,我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领导者的治国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重要思想和举措。
他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同时,他也注重选拔人才,通过科举制度等途径广泛吸纳人才,提高官员素质。
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格治理腐败,使唐朝初期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唐太宗的智慧和胆略深感佩服。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
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我也意识到,《贞观政要》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注重经济发展,更需要关注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官员队伍建设。
此外,我们还应该倡导节俭、反对奢侈,加强廉政建设,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总之,《贞观政要》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通过阅读它,我不仅对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领导者的治国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贞观政要》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读贞观政要有感为政致安惟在得人
读贞观政要有感为政致安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是唐代宰相魏徵为唐太宗所撰写的一部治国经典,被誉为“中国唯一的治国宝典”。
这部经典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学习,被誉为中国治国理政的经典之一。
读完《贞观政要》这部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为政致安惟在得人的道理。
为政者,首要的是要得人。
贞观初年,唐太宗就非常重视用人,不断选拔人才,秉持“能臣下迎天子,惟资贤重”,让有才能的人居于重要的官职中,培养出一大批能干、忠诚、廉洁、勤勉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为唐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遴选人才的同时,唐太宗还非常注重赏罚分明,强调严格执行法律,制定了一系列慎重严谨的法律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他还逐渐完善了官员的选拔制度,推行科举制,大力倡导儒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为政致安惟在得人,意味着领导者要注重选拔人才、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打造一个充满竞争和活力的组织环境,让有能力、忠诚、勤勉、有为的人才得以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才能有效地实现治国理政,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读完《贞观政要》,我深受启示,认识到为政致安惟在得人的道理,以及选择合适的人才对于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们现代的经济和社会中,选择合适的人才同样任重道远,需要从选拔、培养、激励、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共赢,推动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唐太宗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治国经验,深刻领悟到为政致安惟在得人的道理,为后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治国经验和精神财富。
我们读《贞观政要》,也应该从中汲取经验,认识到个人和团队对于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推动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
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5篇
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5篇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1《贞观政要》是对史学记言体的创新,创作出的这样政论性史书,是反应“贞观之治”的政论专著,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每一篇都主题明确,主旨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贞观政要》中主要记载唐太宗在治国思想和政治决策方面的重要内容,比如推崇儒学,崇尚礼制,偃武修文,宽容执法,休养生息以安民生;采取怀柔态度,安抚边境少数民族,等等。
书中还特别提出了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政治方针,并将唐太宗君臣论证的风采犹如画面般展示在人们面前。
如《君道》一篇讨论了为君之道的问题,对于“兼“偏信”、“草创”和“守成”等一系列为政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安民与修身是为君的关键因素。
让我对唐太宗“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因嗜欲以成其祸”认识的钦佩。
书中还写了一些有关任用人才的问题,列举了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的事迹,对唐太宗的知人善用进行了歌颂,并指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巩固政权、安定民生和推动国民生产方面的重大作用。
对于贞观年间的历史,尤其是在唐太宗言行方面的记述较为翔实,让我们有了一个充分了解“贞观之年”的途径。
而今并无唐代的起居注、实录传世,这使得本书成为研究唐太宗言行的重要文献。
相比较,它在许多方面的记载,要比《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更为丰富。
要了解历史就应该去读这些朝代的古书,这是让你深刻了解古代最直接的方法,是成长必读之物。
观看《贞观政要》的优秀观后感作文2《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所著作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奏疏等,另外也记录了一些当时实行的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措施,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盛世,和?公?、?廉?这两个字是分不开的。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颖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为公平正直,尤识治体。
读《贞观政要》有感:为政致安惟在得人
读《贞观政要》有感:为政致安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是唐代宰相魏征所著的一部政治书籍,主要记录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关于“为政致安惟在得人”的启发与感悟。
书中不断强调,一个好的统治者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任人而待,并且为政的目的就是要赢得人民的安居乐业。
能否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选用和培养一批出色的人才。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示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支优秀的团队却能创造出惊人的力量。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很好地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并善于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才能。
只有通过选拔和培养出一批才干出色、忠诚于国家、有责任感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这不仅在政治上如此,在企业、组织和团队中也同样重要。
任何一个团队或组织,只有有一批优秀的成员,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成就。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
通过合理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为政致安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为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做出真正的贡献。
总之,读完《贞观政要》,我深刻体会到了“为政致安惟在得人”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高效地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才能够取得政治和社会的持久稳定。
这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启示,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会牢记这一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才能,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读《贞观政要》有感
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读《贞观政要》有感第一篇: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读《贞观政要》有感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读《贞观政要》有感唐朝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诸多经久不衰的政治智慧。
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施政观点和经验,是透过为政者的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体现出来的。
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和大臣的劝谏奏疏中,仍能感受到这位盛世之君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爱才重贤、正身修德、廉洁奉公和屈己纳谏的为政之德。
但细细梳理之后,发现以下的政治智慧尤其值得称道。
一、居安思危,殷忧兢慎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可贵的为政之德。
而《贞观政要》中所记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忧患意识,则十分突出。
唐太宗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论刑法第三十一》)。
他和朝中大臣惧怕唐王朝社稷不固,重蹈亡隋的覆辙,因此,特定下“论隋日”,同大臣专门讨论、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
执政的前期,李世民一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对魏征在谏疏中谈到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论政体第二》)的观点很是赞同,将其“置之几案”,随时警示自己。
殷忧兢慎的忧患意识使唐太宗能够谨慎为政。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论政体第二》)一通俗而又深刻的比喻,道出了他一天比一天谨慎,不敢追求享受的原因。
二、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是一个君王重要的为政之德。
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理”,把人才看做是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
开国伊始,他便态度鲜明地宣布自己的用人准则:“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崇儒学第二十七》),并坚持宁缺毋滥,大力改革官僚机构和官场积习。
不计前嫌,有才必用,是唐太宗量才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作为唐太宗时期的政治著作,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读完这部经典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与体会。
一、感受读完贞观政要后,我深感唐太宗的治国思想非常独到,其政治理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全体人民的爱护。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不仅仅是繁荣国家,还是建设一个强大、和谐、富有文化的社会。
他的治国梦想不仅仅是国家富强,更重要的是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治国理念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中心思想贞观政要的中心思想是建设太平天下,治国以经世济民为根本。
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应该是以民心为本,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以政治安定为首要目标。
他提出了“五经正宗、九品中正、官爵渐进、科举取士、修身政治”的治国方略,强调了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以立德、立功、立言、立事为官的治国指导思想。
唐太宗以德治国、以文熙天下的治国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突出重点贞观政要对中国历史和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1. 以经世济民为根本。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非常注重民生,强调经济建设。
他认为要先治理经济,然后再治理政治。
这种经济为先、政治为辅的治国思想,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以德治国为念。
唐太宗强调官员要以德治国,以立德为先。
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官员应该立身、立功、立言、立事,以培养并弘扬社会正气。
3. 树立文化氛围。
唐太宗注重文化建设,建立了官学和保康书院等教育机构,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强调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和做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思辨读贞观政要需要注重思辨。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当时社会实践的具体反映,也是一种哲学理论。
我们在阅读贞观政要时,要从哲学的层面去分析和解读他的思想,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他的实践。
2024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2024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____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编纂的一部政治文献,全书共分为九篇,涵盖了许多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贞观政要》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唐太宗的开明治理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秉持着“仁政为上”的原则,重视民众的福祉,注重公平正义。
他在提拔人才上讲究“方正愿学”,不问出身,只看才能和品德。
他还注重教育,提倡以文治国,大力推进科举制度。
通过这些措施,他培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道德修养的官员,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唐太宗的外交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实行了开放政策,恢复了与邻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纷争。
他还注重与边境民族的和平相处,推行了和平共处的方针。
通过这些外交手段,他巩固了国家的安全,为国家边境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我还对唐太宗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布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明确提出了“以文治武”的原则,认为军队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还要有严格的军纪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他重视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注重战术战略的运用。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如屯田制度、禁军制度等,为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整体上,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仁政、开放和军事。
他通过实施仁政,追求国家的和平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他通过开放政策,积极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合作,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通过军事布局和军事手段,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这三个关键词不仅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唐太宗在位期间实际行动的指导原则。
《贞观政要》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认识到唐太宗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睿智智慧和开明治理给中国历史带来了独特的贡献。
贞观政要读后感
贞观政要读后感1 最近一段时间,我再读了唐朝的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该书主要记述了唐太宗在“贞观”年间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其中的一些至理名言,发人深省,在当前仍具有借鉴意义。
“贞观”年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因此而名垂青史,为后世帝王所深羡。《贞观政要》作为一个盛世的经验总结,为后世知晓创易守难的帝王所重视,影响深远。我认为,《贞观政要》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真实性。因为吴兢生于公元670年,离贞观年间不远,入仕后基本上担任史官,前后干了近40年;他担任过起居郎,掌记录现任皇帝日常言行与国家大事,对前任皇帝的起居注,在接触上有职务上的便利;另外,吴兢写史以奋笔直书见称,他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本着史家直笔原则,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和缺点,没有过分的粉饰。后世帝王们知道,书中所写之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空谈,是一个被实践检验过的经验总结,只要“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江山必可“本支百世,传祚无穷”。
对官员的不信任其实就是对政府的不信任,是造成近几年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增多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XX年《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征地拆迁、劳资矛盾、环境保护等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这些群体性事件不仅造成了人员以及财产上的巨大损失,也使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严重干扰。虽然每年发生的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还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社会安定局面和党的执政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首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贞观政要读后感2 从《贞观政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身之人,堪称历代君王之典范。他对自己提出了许多超乎寻常的要求,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偶有松懈也能迅速纠正,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因而开启了贞观之治,创造出一个光辉耀眼的时代,为其后三百年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赢得身前身后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着的一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著作。
此书以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贞观之治为背景,以描述唐朝政府的组织机构和政策措施为主线,展现了贞观时期的繁荣景象和国家治理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朝的治理模式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现代国家治理也有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唐朝以人为本,推行人才政策。
《贞观政要》中提到,唐太宗重视选拔人才,注重考核官员的能力和品德。
他设立了举孝廉、进士科举等选拔机制,以选拔有才干、能力卓越的人担任重要职位。
同时,唐太宗还采取了“命名令”和“遣派令”的政策,将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员遣送到各地去任职,以充实地方政府的力量。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得政府官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唐朝实行了科学的税制和财政管理制度。
在《贞观政要》中,魏征详细描述了唐太宗改革税制的过程和效果。
他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税赋,调整了税负的分配比例,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唐太宗还实施了补贴政策,对贫困的农民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扶持。
这些税制和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第三,唐太宗注重国家的军事力量和外交关系。
在《贞观政要》中,魏征提到了唐太宗通过推行兵制改革,加强军队的组织和武器装备的改良,并确立了科举选拔武官的制度,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同时,唐太宗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利益。
这种注重军事和外交的政策,使得唐朝在贞观时期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为唐朝的疆域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后,我对现代国家治理也有了一些思考。
贞观时期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一些启发。
唐太宗能够取得辉煌的政绩,除了个人的睿智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注重财政管理和经济建设,注重军事力量和外交关系的发展。
《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
《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摘要】《贞观政要》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在书中,强调了重视才能培养与使用政治智慧的重要性,以及重视储备与使用智囊团的重要性。
书中也讲究审慎与谨慎的态度,强调善用法度,维护国家制度,以及强调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都对当今的政治决策有着深远的启示。
通过学习和理解《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运用。
【关键词】贞观政要、政治智慧、才能培养、智囊团、审慎谨慎、善用法度、维护国家制度、民心民意。
1. 引言1.1 介绍《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贞观政要》是唐代文官李义山编纂的一部关于政治管理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
这部著作通过总结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官员的治国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原则,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料。
在《贞观政要》中,政治智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重视才能培养与使用,强调任人唯贤;其次是强调储备与使用智囊团的重要性,倡导多听取不同声音;第三是讲究审慎与谨慎的态度,强调决策需慎密思考;第四是强调善用法度,维护国家制度,提倡法治思维;最后是强调民心民意的重要性,强调民生为本,须紧密联系人民。
通过对《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家的决策思路和智慧,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现代政治管理提供借鉴。
在今天的社会中,学习和运用《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对于提高政治管理水平、服务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重视才能培养与使用【《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重视才能培养与使用《贞观政要》中的政治智慧非常重要。
在《贞观政要》中,强调了领导者必须具备才能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统治者。
只有具备才能的领导者才能有效地领导国家,解决问题,推动变革。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
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贞观政要》是唐代宰相魏征撰写的一部政治文集,主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思想。
在阅读《贞观政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李世民的领导智慧和政治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贞观政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鲜明地表现出了强烈的为民情怀和民本思想。
他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一直将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放在首位。
他强调政府应该关注百姓疾苦,倾听人民的呼声,积极采纳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他还崇尚德政,倡导宽政,反对苛政,积极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实践精神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反对等级观念和权贵思想,提出人才唯贤的观点。
他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用人唯贤,才能保证国家的治理效能。
他主张选拔和重用能力出众的人才,而不是看重出身和背景。
这种追求真才实学的观念非常先进,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另外,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还特别强调了事实求是和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他对官员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断学习进取,勤政为民。
他认为官员应该关注民生,积极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也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才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实事求是和学习进取的精神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强调了统一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
他主张统一文化,加强教育,提倡儒学,以便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加强对异族的统治,保持民族的团结和稳定。
这种思想和做法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和睦。
在阅读《贞观政要》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3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范本
2023年读《贞观政要》心得体会范本标题:《贞观政要》的宝贵启示——学习贞观精神,构筑现代化强国正文:引言:《贞观政要》是一部集中展现唐太宗贞观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的重要著作,是我们学习贞观精神、构筑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参考。
借助于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朝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并从中汲取工作和学习的启示。
以下是我对《贞观政要》的个人心得体会。
一、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所重视的“以民为本”、“以廉为治”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他注重培养贤能之士,尊重群众意愿,廉洁奉公,将利益牢牢与百姓的利益紧密相连。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时刻保持勤政为民的初心,追求廉洁奉公的行为准则。
二、坚定的国家意识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表达了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责任感。
他坚信唐朝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对外扩张,积极寻求和邻国的友好交往,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给我们启示,一个国家的强大建立在国家意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和使命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依法治国,注重德治在《贞观政要》中可以看出,唐朝的治理之道是依法治国,注重德治。
唐太宗大力推动和完善法律制度,坚守法治原则,使国家政权稳定有序。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弘扬正统文化,增强国民的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这给我们敲响警钟,要加强法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四、注重人才培养,重视人力资源在贞观时期,唐朝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唐太宗极力提拔和培养人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时期。
他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给我们以启示,要注重人才培养,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贞观时期的昌盛和强大,也受到了伟大历史人物唐太宗的启迪。
《贞观政要》教会我们一种治国之道,即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注重依法治国和德治,培养人才,把握人力资源。
贞观政要读后感
《贞观政要》读后感《贞观政要》是一本关于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治理的史书,通过记录太宗李世民与臣僚们的对话和政策决策,展现了唐朝初期的政治智慧和治国之道。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和管理的启示。
治国理念:强调以民为本,注重民生,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提倡德治,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臣民,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
决策艺术:强调君主的决策能力,认为君主应该善于倾听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以科学决策推动国家的发展。
同时,也强调了诚信、公正、稳健的决策原则,反对轻率、冒险的决策行为。
领导方法和用人艺术:提倡君主应该具备仁爱、智慧、勇敢、公正、诚信等品质,善于识人、用人,任人唯贤。
同时,强调了君主的自我修养,认为君主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成为臣民的楷模。
法制建设: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提倡“以法治国”,主张君主应该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同时也注重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使之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军事建设: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主张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同时也注重军队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外交理念:主张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互利共赢。
强调了外交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太宗李世民的明智和开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善于倾听,勇于纳谏,对于臣僚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认真对待,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需要有这样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能够接纳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
《贞观政要》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太宗李世民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关注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员工的利益和需求,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久弥新的政治智慧
——读《贞观政要》有感
唐朝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诸多经久不衰的政治智慧。
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施政观点和经验,是透过为政者的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体现出来的。
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和大臣的劝谏奏疏中,仍能感受到这位盛世之君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爱才重贤、正身修德、廉洁奉公和屈己纳谏的为政之德。
但细细梳理之后,发现以下的政治智慧尤其值得称道。
一、居安思危,殷忧兢慎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可贵的为政之德。
而《贞观政要》中所记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忧患意识,则十分突出。
唐太宗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论刑法第三十一》)。
他和朝中大臣惧怕唐王朝社稷不固,重蹈亡隋的覆辙,因此,特定下“论隋日”,同大臣专门讨论、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
执政的前期,李世民一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对魏征在谏疏中谈到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论政体第二》)的观点很是赞同,将其“置之几案”,随时警示自己。
殷忧兢慎的忧患意识使唐太宗能够谨慎为政。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
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论政体第二》)一通俗而又深刻的比喻,道出了他一天比一天谨慎,不敢追求享受的原因。
二、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是一个君王重要的为政之德。
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理”,把人才看做是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
开国伊始,他便态度鲜明地宣布自己的用人准则:“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崇儒学第二十七》),并坚持宁缺毋滥,大力改革官僚机构和官场积习。
不计前嫌,有才必用,是唐太宗量才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位后,他对前朝的官员和原太子的臣僚采取了宽大政策,一些谋臣受到重用。
如任用追随先太子李建成的魏征即是众所共知的显例。
对于任用的原因,唐太宗曾对不满重用魏征的长孙无忌谈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然征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论任贤第三》)原隋朝官员房玄龄,投靠李世民后受到信任,执掌政务20余年,恪守职责,成为后世良相之典范。
隋朝旧臣李靖和李密旧部李勣也都因具有德才而被唐太宗委以重任,他们带兵抗击外侮,消除内患,屡建奇功。
正是唐太宗这种爱才重贤、任人唯贤的为政之德,使得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各显其能,各尽其力,保证了初唐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推行。
三、宽厚爱民,恭俭节用
唐初经济一片萧条。
面对如此局面,唐太宗深知要保持天下太平,必须爱惜民力,恭俭节用。
《贞观政要》第一篇就记述了贞观初年唐太宗就君主与百姓关系训示臣下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论君道第一》)执政前期,唐太宗经常以宽厚爱民的政德来
教育大臣,并把它贯彻到执政实践当中,推行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减少征伐等休养生息的政策。
唐太宗曾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论务农第三十》)贞观元年,唐太宗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备齐。
这时,他想起秦始皇因广建宫室而引起天下“怨叛”的教训,于是立即停工。
贞观二年,大臣们请求营建一座阁楼,使太宗能够搬离原先低下潮湿的宫殿,“固请再三”,太宗恐“糜费良多”,“竟不许”。
虽然唐太宗所谓“怜惜百姓”,不过是“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论行幸第三十七》),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他能减少私欲,恭俭节用,体恤民情,这就安定了民心,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唐初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在本书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列举了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百姓,必须先正自身。
把安定百姓和自身修养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来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确实具有普遍的意义。
四、从善如流,虚怀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开怀抱,纳诤谏”。
在《贞观政要》里,唐太宗倡导进谏的记述比比皆是。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公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下,欲不危败,岂可得也?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直言规谏。
”(《论求谏第四》)他不仅要求大臣尽情极谏,也要求大臣自己须受人谏。
君臣一心,形成一种求谏、纳谏的良好风气,这正是唐太宗的德治愿望。
唐太宗对进谏有益者,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凡进谏有功之人,每每加官进爵、赐物赠书,以资鼓励。
他看了魏征所谏的十思疏后,亲写诏书答复,诚恳地承认错误,并表示将把谏疏放到几案上。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亲临恸哭,发自内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论任贤第三》)能接受进谏不易,能改正错误更不易。
唐太宗一旦知错,绝不文过饰非,不但褒奖进谏者,而且虚心接受,力求改进。
在唐太宗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
除最突出的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外,刘洎、岑文本、马周等也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
正是满朝大臣的敢于谏诤,避免和防止了唐太宗的许多错误。
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遗憾。
纵观全书后发现,《贞观政要》所总结的许多为政理念直到现在仍有借鉴价值: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
这些政治智慧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隐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
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盛唐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由衷的敬意肃然而生。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
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